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近代史的变迁一、中国饱受的多个不平等条约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断地向前发展着,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是,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这种独立发展的进程中断了,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鸦片和廉价的商品,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并逐步和中国封建统治者勾结,来实现他们独霸中国的目的。
这样,中国便一步步地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从此,中华民族成了一个被压迫的民族。
首先,1840年6月英国以武力侵略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英国侵略军烧杀抢掠,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
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次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南京条约》的附件。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者,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耗费大量军费,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
此后,洪秀全领导的规模巨大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了。
1853年,太平军占领了南京,定都天京,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还派了两支人马分头北伐和西征。
后来,湘军疯狂反扑,太平军连连失利。
1855年,石达开指挥西征军大败湘军,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大平天国军事上取得很大胜利的时候,领导人之间,发生了尖锐的内部战争。
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
7月,湘军冲入天京城内,天京陷落,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了。
太平天国坚持战斗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它建立了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接下来,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俄、美、英、法四国先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定了《天津条约》。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鸦片战争后)1、社会性质的变化:《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结构的变化:(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输出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2)洋务企业的兴起。
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地主阶级发起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创办近代企业。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3)外资入侵。
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外国资本开始涌入中国,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由商品输出变成资本输出。
(4)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受洋务运动和外资企业的刺激,中国民资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
(但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3、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1)近代资产阶级产生。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后产生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通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希望建立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结果都失败了(失败的共同原因)。
(2)工人阶级诞生并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出现近代工矿企业后就出现了工人阶级,而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从此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共产党诞生后,开始领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并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近代社会思潮的变化(1)放弃原有的“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向西方学习。
(2)鸦片战争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对洋务运动产生很大影响。
(3)甲午中日战争后,严复翻译《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维新变法产生很大影响。
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出“变奋发图强”的思想主张。
(4)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宣传民主共和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即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建专制向民主法制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社会转型是以1895年到1919年为剧变阶段,中国的社会转型迅速从经济方面向政治和思想方面深化。
一:维新变法运动背景:1894年,中国甲午战争战败,随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也昭告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过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在看到器物不能救中国之后毅然发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他们吸取和借用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学说来作为思想武器。
内容:维新变法中,各地组织学会、发行报刊、创办学堂,宣扬变法思想,其中著名的有“强学会”、《时务报》等。
严复是当时重要思想家,他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发表《天演论》,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这种理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对当时和后来的知识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结果:然而,维新派所推行的改革措施,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反对新政,维护封建专制,发动了戊戌政变,变法以失败告终。
影响:但是,进化论的输入和传播,却为中国带来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对当时和后世的知识分子产生深刻的影响,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
戊戌政变之后,怀疑旧学、欢迎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
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
二.辛亥革命背景:维新变法的失败表明,在中国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奋斗目标,并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掀起了共和革命的大潮。
过程:孙中山先后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以及第一个政党----同盟会。
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变迁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波折与变革的历史,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也对今天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中国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逐渐向近代工业经济转变。
鸦片战争前,中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手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商业和工业相对薄弱。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需要发展工业才能自强,于是兴起了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创办近代工业。
虽然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先河。
随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夹缝中逐渐发展起来。
这些民族企业在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艰难求生,但也为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然而,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经济结构依然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
在政治方面,中国从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向民主共和制度转变。
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腐朽没落,无法应对内忧外患的局面。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太平天国运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求政治制度的变革。
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良的方式,实行君主立宪制,但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而失败。
辛亥革命则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国从传统的儒家思想统治逐渐向多元化的思想文化转变。
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长达两千多年,它强调等级秩序、礼教道德和家族观念。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社会的变革,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冲击。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社会生活的变迁更是显著而深远的。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社会,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导,人们的生活围绕着农业生产展开。
封建等级制度严格,社会地位固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受到了严格的束缚。
然而,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社会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运动,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政治体制,也影响了社会生活。
新的思想观念开始涌现,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传统的封建观念逐渐被打破,社会地位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生活方式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
人们开始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多样化,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开始注重个性化和品质化的消费。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快捷。
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社交、学习等各种活动,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还将继续,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提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史实、原因)(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3)大众传媒的发展(影响)知识清单知识梳理(本单元知识梳理分为衣食住行、通信、传媒、社会习俗几个部分,大多在初中已经学过,同学们记忆史实即可)衣行互联网应用的事例: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社会习俗落后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社会新风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知识经纬要点精析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引起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影响人们生活发生变化。
(2)具体原因:政府的改革,导致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西方自由、平等、民主观念的不断传播,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兴起,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社会生活的变化;仁人志士的推动。
2.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原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政府的大力提倡;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影响: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
3.互联网的影响及其评价影响: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评价:(1)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缺陷:①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②利用网络进行犯罪;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政治形势分析在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政治形势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从清朝末期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些变化。
一、政治变革清朝末年,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限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状态,民众生活十分艰苦。
辛亥革命后,国民党成立并取得政权,中国政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由于内部的腐败和抗日战争的失败,国民党政权崩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了计划经济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到198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治上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化。
二、经济变革清朝末年,中国的经济基础比较落后,农业占主导地位,商业和工业发展相对较弱。
辛亥革命后,新政府开始进行改革,开展了一系列的现代化建设。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经济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
实行计划经济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国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渐开放市场和放开私有经济,经济发展速度快速加快。
三、文化变革清朝末年,中国文化相对落后,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和道德方面,科技和教育方面都相对落后。
辛亥革命后,新政府开始重视文化建设,提倡文化多元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改革。
改革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化,提高教育水平,开展普及文化和科技宣传等。
1966年至1976年期间,中国进入了文化大革命,国家文化遭受重创。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入文化改革和革命的新时期,文化水平明显提高,获得了世界的认可。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经历了极大的社会变迁和政治形势的变化。
各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政治制度的更替、经济改革、文化革命等都使中国不断发展壮大。
虽然过程曲折,但是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大国。
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内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讨论西方社会习俗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逐步了解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学习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2)大众传媒的影响
难点:西方生活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寒假就快到了,寒假你们在家都做些什么呢?
生:。
师:寒假时间短玩的不尽兴,那么暑假大家又是怎么过的呢?
生:。
师:老师也想去上海旅游一下,大家能为老师提供一下出游的方式吗?
生:火车、汽车、飞机、轮船。
(幻灯片展示)
师:老师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出行可以坐汽车、飞机、火车是非常方便、迅捷的,那么大家知道中国古代人们是如何出行的吗?能说出一些有关的诗句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马致远/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岸头危径窄,轿子莫人扶。
杨万里)
生:马、马车、小船、轿子。
(幻灯片展示)
师: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呢?那大家知道我们现在做的火车、轮船、汽车和飞机是什么时候,在哪发明,又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
(幻灯片展示)
火车:1814 英国史蒂芬孙19世纪晚期(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洋务运动)
轮船:1807 美国富尔顿19世纪70年代
汽车:1885 德国卡尔.本茨1902年
飞机:1903 美国莱特兄弟20世纪后
师:大家思考一下,近代交通工具的变革带来了哪些好处呢?
生:。
师:刚才我们说到旅游,老师在旅游途中想起朋友了,想和他们炫耀一下我在上海的见闻,l老师该怎么做呢?
生:。
师:大家都说的很好,那大家知道在我国古代人们又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吗?
生:烽火、驿站、信客。
师:这些古代的传信方式有哪些弊端呢?
生:。
师:是的,古代时,人们传递信息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战争年代,信息的传递就更加的困难了,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就很形象的说明了这一点。
一直到近代邮政的开办、电报、电话的使用才改变了古代传递信息困难的局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近代通讯发展的情况(幻灯片展示)
近代邮政1866年试办1896年正式开办1911年初具规模
近代电报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发出第一份电报
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这是中国人自己修建、自己掌管的第一条
电报线。
1879年,李鸿章在天津架设起中国大陆第一条自办电报线路。
近代电话1876年贝尔
1882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兴建了第一个电话交换所
师:出去旅游总想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大家能有什么办法帮老师留下美好的回忆吗?生:。
师:照相、摄影都是好办法,那大家能告诉老师照相技术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生:。
师:逛完了上海,老师也想穿越一下时空,到旧上海去逛逛,大家和老师一起去看看,感受一下旧上海的风貌吧
师:大家在旧上海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
师:大家都说的很好,在旧上海我们看到了。
,看到了近代上海人们的娱乐生活
师:旧上海有很多的风云人物,老师呢就非常喜欢影星阮玲玉,那老师要怎么收集有关她的消息呢?
生:。
师:可是老师不知道可以买什么报纸啊,大家能告诉老师吗?
生:。
师:很好,老师可以从报纸和广播收集到她的消息,那老师还能从报纸和广播里知道些什么消息呢?
生:。
师:只知道消息还不能满足老师的追星欲望,老师还想要她的画册,怎么办啊?生:。
师:哪个出版社的画册比较好呢?
生:。
师:老师还能买到哪些书呢?
生:。
师:报纸、广播等大众传媒的发展为老师的追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也让老师更加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丰富了老师的文化生活,对老师的思想也产生了影响,看来大众传媒真的很重要啊!
师:除了追星外,老师还对当时的一些社会习俗感兴趣,它和我知道的中国古代的传统礼仪不太一样呢?大家能跟老师说说有哪些不一样的习俗吗?
生:。
(幻灯片展示)
服饰汉服、旗袍中山装、新式旗袍
头发长辫短发(辛亥革命)
称呼大人、老爷先生、同志
礼仪跪拜、作揖握手、鞠躬
师:从大家说的这些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中国的社会习俗的变化很多都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那这些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生:。
师:老师还有最后一个问题需要大家为我解答,近代中国发生这么多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生:。
师:说的很好,我们归纳一下可以得到以下几条:
1、鸦片战争后,中外交往增多
2、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3、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推动
师:谢谢同学们的帮助,让老师有一个非常愉快的上海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