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瘤手术配合
- 格式:ppt
- 大小:145.50 KB
- 文档页数:10
腮腺肿瘤手术方式及切口选择腮腺肿瘤约占涎腺肿瘤的80%,治疗腮腺肿瘤最主要的方法是手术切除。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颌面外科医生尝试在手术切口和切除方式上作出改进,以减少手术瘢痕和尽可能避免手术并发症,从而提升患者的术后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本文就腮腺肿瘤手术方式及切口设计综述如下。
1. 腮腺肿瘤手术方式的发展史自19世纪初,Bernard首次报道了腮腺肿物剜除术的病例以来,该术式被广泛沿用。
然而,由于腮腺肿瘤的包膜常不完整,单纯剜除术并不能保证手术的彻底性,术后肿瘤复发率高达20%~45%。
到了20世纪中叶,得益于对腮腺肿瘤病理学特点及术区解剖结构的认识增加,人们在腮腺肿瘤的治疗理念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对肿瘤周围健康腺体组织的切除变得更为激进;(2)对面神经进行彻底的解剖分离。
在20世纪50年代,Patey和Thackray首次开展了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术,这使得腮腺肿瘤的术后复发率大幅降低,该手术方式在当时成为了腮腺良性肿瘤的常规术式。
然而,腮腺浅叶全切的方式手术范围大,容易引起面神经损伤、涎瘘、Frey’s综合征等并发症。
在过去的20年间,随着功能性外科概念的提出,腮腺手术中是否应彻底解剖面神经,是否需要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成为了富有争议性的问题。
对腮腺的过多切除,会导致术后面部凹陷;患侧腮腺丧失唾液分泌功能,患者会出现口干的症状;而对面神经进行广泛解剖分离的过程,增加了面神经损伤的风险。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保证肿物切除彻底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多保留腮腺组织和保护面神经成为了研究热点。
腮腺部分切除术应运而生,该术式仅对腮腺肿瘤及其周围约0.5~1 cm的腮腺组织进行切除,在不增加肿瘤术后复发率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留了腮腺组织及主导管,保留了腮腺的生理功能,减轻了面部凹陷畸形,并减少了术后涎瘘的发生。
同时,由于该术式不追求对面神经的彻底解剖,只对与肿瘤相关的面神经分支进行解剖分离,从而避免了对面神经不必要的损伤,降低了术后面瘫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临床上得以提倡和推广。
【图】全腮腺切除术概述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1.腮腺深叶肿瘤;2.腮腺恶性肿瘤;3.反复发作的慢性腮腺炎,经保守治疗无效者。
【禁忌证】1.原发腮腺肿瘤不能被彻底切除;2.肿瘤已晚期,全身情况差或有急慢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3.全身已有多处转移,而又不能彻底治疗者。
常见的腮腺肿瘤有多形性腺瘤、黏液表皮样癌、腺癌等。
腮腺多形性腺瘤行剜除术常易复发,复发后多易恶变,而且反复发作则恶变程度更高。
因此,手术时应将肿瘤与腮腺同时切除。
位于腮腺深叶的肿瘤及恶性肿瘤应将腮腺全部切除。
腮腺肿瘤切除术中应尽可能解剖与保留面神经,特别是颧支与下颌缘支对面部的功能与表情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在恶性肿瘤已侵犯面神经功能时,为了彻底切除肿瘤,可酌情保留部分未受累的神经,或连同粘连的神经一并切除,以免术后复发。
术前准备及麻醉【术前准备】同腮腺浅叶切除术。
【麻醉】同腮腺浅叶切除术。
手术方法1、体位:患者取仰卧位,垫肩,头偏向对侧。
2、切口:一般做S形切口(同腮腺浅叶切除术),上端起自耳屏前颧弓根部,顺纵向皮纹切开,绕过耳垂下方至乳突尖,再转向下经颌后区,在下颌角下方1. 5~2cm处转向前行,止于接近舌骨平面处,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
3、翻起皮瓣:同腮腺浅叶切除术,在腮腺筋膜的浅面将皮肤及皮下组织瓣往前翻起直至暴露腮腺的上、前、下缘为止。
4、显露面神经及切除腮腺浅叶:同腮腺浅叶切除术。
5、切除腮腺浅叶与肿瘤:在分离面神经的同时,逐步将腮腺浅叶翻起至完全分离后,连同肿瘤一并整块切除。
在分离腮腺与解剖面神经的过程中,常有断裂的小血管出血。
此时应用蚊式止血钳止血,但应小心勿夹伤神经。
在分离腮腺浅叶后缘的深面时注意勿损伤穿行其间的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及其分支。
6、切除腮腺深叶:在显露面神经及切除腮腺浅叶的同时,继续用弯蚊式止血钳小心地从腮腺实质中分离出面神经主干及其分支。
手术中可用神经钩轻轻牵引神经,便于分离,但勿牵拉过重,以免损伤神经。
手术过程:全麻妥后,患者平卧位,枕后放置头圈,头偏左侧,常规碘伏消毒术野,铺无菌巾单1.切口一般作S形切口,即沿耳屏前作纵形切口,向下绕过耳垂,到达下颌支后凹的上部,继而向下方延伸,然后在下颌角下2cm处转向前方,平行下颌骨下缘向前伸延2~3cm。
2.翻瓣按切口设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达腮腺嚼肌筋膜表面,切口的下前方,还需切开颈阔肌,达颈深筋膜浅层的表面。
接着,在腮腺嚼肌筋膜浅面,将皮肤及皮下组织瓣向前剥离、翻起,直至显露腮腺的前缘、上缘和下缘为止。
翻瓣时,需注意防止损伤腮腺前缘、上缘和下缘的面神经分支,因此,翻瓣时不宜翻起过多。
3.显露面神经总干,分离粘连沿腮腺后缘和下缘与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之间作钝性分离,并将胸锁乳突肌往后牵引,显露二腹肌后腹。
继而在乳突尖之上方约1cm 处,于二腹肌后腹与外耳道软骨所成交角的分角线上向深部仔细地作钝性分离。
钝性分离的方向要与面神经总干走行一致,可见轻度粘连钝性分离粘连的局部组织,以免损伤面神经。
一般在深度约1cm处(从乳突表面算起),即可找到面神经总干。
在面神经总干的浅面,可见耳后动脉斜行越过向后上方向走行,需结扎切断之。
向深部分离寻找面神经总干时,其深度绝不可超过茎突平面。
此外,在手术过程中可见耳大神经横过手术野,可切断之。
4.分离面神经主干及分支沿总干表面细心地钝性分离并剪开腮腺组织,即可暴露颞面支和颈面支两大主干,再分别向远心端小心解剖出各分支。
应该注意,面神经分叉除常见的二叉型外,尚有三叉型、四叉型、五叉型以及干线型等分叉类型,因此,解剖面神经时要小心从事,以免损伤面神经分支。
还应指出,在正常情况下,面神经的外面有一层完整的神经膜,与腮腺并不粘连,也不难分离,但遇病理性粘连时,则分离困难,需特别小心。
5.腮腺浅叶及肿物切除在分离解剖面神经的同时,逐步将腮腺浅叶分别剪开、剥离,直至腮腺浅叶完全分离。
可见一大小1.5*1.5CM包膜完整腮腺肿瘤,则需将腮腺连同肿瘤一并切除。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腮腺瘤治疗方法
导语:腮腺瘤是很多人不陌生的,这样的疾病病因复杂,而且患有腮腺瘤后,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否则腮腺瘤严重后,对自身身体影响很大,严重也是
腮腺瘤是很多人不陌生的,这样的疾病病因复杂,而且患有腮腺瘤后,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否则腮腺瘤严重后,对自身身体影响很大,严重也是会诱发其他疾病出现,使得身体会变得更加虚弱,那腮腺瘤治疗方法都有什么呢,这样的疾病治疗上也是有一些不错方法。
腮腺瘤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腮腺恶性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应根据病变大小、病理类型、恶性程度来决定手术切除范围。
低度恶性(高分化型)仅需行局部扩大切除手术,而对高度恶性(低分化型)在局部扩大切除后尚应给予辅助放疗、全身预防性化疗以及免疫治疗。
(1)手术方法:有由前向后,先分离腮腺导管的方法和由后向前,先解剖面神经总干的方法2种。
前法适用位于耳下的混合瘤,后法适用于腮腺前部的混合瘤。
(2)手术注意事项:
①由于肿瘤包膜不完整及浸润性生长,常难以确定其边界,故首次手术时应在距肿瘤1cm以上将正常组织一并作广泛切除,将是提高远期疗效的重要措施。
如切除不完全彻底,易于复发,虽再次手术,常不能获得满意效果。
②手术中切忌切破肿瘤包膜,否则将使肿瘤组织外溢,极易造成种植性复发。
③如术中需作冰冻切片检查,应在肿瘤完全切除后,再切取组织送检。
送检组织应注意边界组织有无癌细胞,以确定切除范围是否完全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腮腺肿瘤手术记录书写
腮腺肿瘤手术记录书写
腮腺肿瘤手术记录书写
1.切口线紧靠耳屏前方,再转向耳垂后方,越过乳突,向下至颈部。
2.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腮腺。
因腮腺混合瘤的包膜系由腮腺组织压缩而成,并非真性包膜,包膜本身可能含有肿瘤组织,故应将肿瘤连同包膜一并切除。
3.可在面神经离开茎乳突孔处,在二腹肌后腹与外耳道软骨所构成的角之间寻找面神经。
4.为保存面神经,须细致分离每一神经支。
根据情况可切除含有肿瘤的腮腺部分,或切除腮腺浅、深叶。
5.结扎、切断腮腺管。
6.腮腺浅叶已予切除。
7.若需做腮腺深叶切除,应显露面神经主干及各分支,并细致游离。
8.将腮腺深叶与周围组织分离,并与面神经分开。
9.切除腮腺深叶后,冲洗创口,止血。
10.置皮管引流物,逐层缝合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