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课_东汉的盛衰
- 格式:ppt
- 大小:939.00 KB
- 文档页数:18
七年级科目:历史主备:吕雪宁审阅:张鑫审定:张小美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以及东汉衰败的主要史实(重点)。
. 2、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难点)..3、介绍天干地支表及十二生肖,教会学生换算农历与公历、干支纪年与生肖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二.自主学习:通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1.东汉的建立者是(),都城在()。
2.刘秀在位期间,扩大了台学的规模,在各地兴办地方官学——()。
3.东汉时期的盛世被称为()。
三.合作探究:1.出现光武中兴的原因政治上:文化上:结果:2.总结东汉衰败的原因:四.展示讲解: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合作探究中的问题进行讲解五.系统总结巩固训练1、下列帝王中哪位在惩治贪官方面成绩最突出()A、汉武帝B、王莽C、汉景帝D、光武帝2、下列事件中,不属于光武中兴的内容是()A、恢复田租到三十税一B、裁并机构C、任用敢于执法的清官廉吏D、治理黄河3、造成东汉后期拥有军政大权的州郡长官乘机扩大武装力量,形成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政权的历史原因是()A、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B、外戚和宦官专权C、黄巾起义使东汉名存实亡D、皇帝年幼无知4、“光武中兴”中的光武帝是()A、刘邦B、刘彻C、刘恒D、刘秀5、刘秀很注重文治,建立多个皇家图书馆。
这些图书馆建在()A、长安B、洛阳C、开封D、镐京。
课外拓展:丝绸之路有海陆之分。
陆上“丝绸之路”是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的。
它从首都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西行,经武威至张掖至酒泉,然后到达敦煌。
从敦煌西去,经玉门关、阳关往西的商路有两条,一条走昆仑山北麓,越过葱岭到大月氏,再西行大秦,称为南道;另一条沿今天的天山南麓,越葱岭的北部,西向到达大宛、康居等国,称为北道,再往西可抵大秦。
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上道路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
但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
第12课东汉的盛衰(学案)学科:历史年级:七(上)一、学习目标1、知道东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3、了解东汉衰败的表现。
4、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分析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5、归纳东汉田庄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学习过程(一)、知识梳理1、东汉建立(1)、西汉灭亡:原因:西汉后期,统治阶级腐朽,土地兼并严重,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但王莽政权很快被农民起义推翻。
(2)、东汉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2、光武中兴汉朝出现的两大盛世局面是和。
(1)、背景(2)、原因:①以柔术之天下:经济上、政治上、②注重文治、,并在各地新办地方官学叫。
光武中兴的两大特征是和。
(3)、结果3、东汉的衰败(1)、原因:(2)、表现:(3)、东汉地主田庄的特点及影响①特点:、、②影响:(二)、合作探究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有何异同点?并从中找出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局面出现的规律。
(三)、课堂知识巩固提升1、东汉的第一位皇帝是()A、刘邦B、刘秀C、刘彻D、刘备2、东汉地方官学的名称是()A、郡国学B、私塾C、太学D、乡学3、人们把光武帝刘秀统治的时期称为光武中兴,下列对光武中兴的含义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A、社会比较安定B、经济状况明显好转C、人口增加D、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4、光武初年,刘秀治天下的基本特征是()A、法治B、柔术 C休养生息 D、复古5、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相同原因是()①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②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③减轻或者废除刑法④惩处贪官污吏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6、东汉末年政治形势的突出特点是()A、中央政权名存实亡B、土地兼并严重C、外戚、宦官专权D、军阀割据混战7、从西汉的建立到公元9年王莽篡汉,西周的统治时间是()A、212年B、193年C、210年D、211年8、简答题汉朝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影响深远。
《东汉的盛衰》说课稿林谊《东汉的盛衰》这篇课文是在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2课。
该课在单元中第三篇,由秦的统一局面发展到西汉的大一统局面,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刘秀夺取天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以后再次繁荣。
但这个王朝又是中国由统一到大分裂的一个过渡期,所以学生学习该课时东汉盛衰是一个重点内容。
课程标准上对学生学习的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根据课表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识记要求学生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以及东汉衰败的主要史实。
2、能力培养①引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②依据历史图片想像并手描述汉人的日常生活,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和描述的能力。
③介绍天干地支表及十二生肖,教会学生换算农历与公历、干支纪年与生肖的方法。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本课教学重难点为:1、重点:光武中兴2、难点: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为以导学稿为载体,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模式。
教学设计的环节是:情境导入:回顾上节课《统一国家的巩固》的主要内容,导入新课。
然后展示学习目标。
(2分钟)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发放导学稿,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独自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自主学习的内容包括: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东汉衰败的原因和史实、十二生肖和天干地支。
(15分钟)小展示和点评:一、小组交换检查导学稿完成情况,并现场小组评分;二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的小成果,并由其他同学进行点评;三、教师点评,并归纳总结。
(10分钟)探究、展示、点评:探究实践主题为:“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第12课东汉的盛衰学习目标:一、知识:识记东汉成立的时刻、都城、建国皇帝;把握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的内容;了解东汉衰败的缘故。
二、方式:阅读比较法三、情感:通过本课的学习,明白一个朝代的盛衰决定力量在于人民群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从而为咱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提供专门好的范例。
学习重点:东汉的成立与光武中兴学习难点及冲破策略: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运用比较法和讨论法来冲破难点。
学习流程:【阅读质疑自主探讨】一、阅读提示一、一、东汉成立的时刻、都城、建国皇帝别离是什么?二、刘秀的“柔术”治天下,采取了哪些方法?3、看讲义65页三幅图,明确别离反映了什么?二、阅读提示21东汉衰败的重要缘故有哪些?二、咱们明白的一些纪年方式有哪些?你能算出自己诞生的那一年是干支中的哪一年吗?三、阅读提示3比较“兴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盛世局面的显现的一起缘故,(提示:统治者吸取前朝衰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擅长用人、纳谏;统治者增强中央集权保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固性等。
)【多元互动合作探讨】结合讲义学习小组一起讨论完成上述问题,如有不同,在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达到共识,也可求同存异。
【训练检测目标探讨】一、知识目标检测:一、东汉的成立者是谁()A、刘邦B、刘彻C、刘秀D、刘备二、史称公元25年刘秀所建政权为“东汉”的缘故是 ( )A.因其统治区域相关于前朝而言在东方B.因刘秀起兵于东方C.因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址,代表了希望和生机D.因刘秀政权的都城在前朝都城的东面3、以下有关东汉后期统治的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显现官僚贵族把持政权的现象B.很多大地主占有田庄,拥有私人武装C.显现光武中兴D.地址割据势力产生4.、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方法有()①前后九次下令释放奴仆和禁止虐杀奴仆②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③提倡俭仆、裁并机构、裁撤冗员④整顿吏治,重办贪官污吏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③D、①③④5.东汉后期走向衰败的表现中不包括 ( )A.地址官员任免不受中央操纵 B.官僚地主疯狂兼并土地C.官僚宗族世代把持中央政权 D.大地主拥有私人武装6.据专家考证,十二生肖之提及源于:()A、夏代B、商朝C、秦朝D、东汉二、方式目标检测比较“兴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盛世局面的显现的一起缘故【迁移应用拓展探讨】一、学习连接一、刘秀简介: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公元57)东汉王朝的建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