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 (1)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鸿门宴教案模板一、教案总览教案名称:鸿门宴教案模板适用年级:初中、高中学科:历史教学目标:通过鸿门宴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学生对鸿门宴的分析和思考。
二、教学准备教材:相关历史教材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课前准备:熟悉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和案例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通过提问和简要介绍,引入鸿门宴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你们听说过鸿门宴吗?你们知道鸿门宴是什么吗?它和中国历史有什么关系?”2. 了解历史背景 (10分钟)通过讲述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并了解鸿门宴发生的历史背景,包括秦朝的统一和一统天下的政策、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等因素的影响。
3. 分析鸿门宴的原因 (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鸿门宴发生的原因。
可以列出鸿门宴之前的一些事件,如项羽的不满和恐惧、刘邦的欺骗和谋划等,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事件是如何导致鸿门宴发生的。
4. 深入讨论鸿门宴的影响 (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鸿门宴的影响,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每个小组从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相关报告。
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和分析。
5. 总结和延伸 (10分钟)通过回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总结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鸿门宴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相关延伸问题,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深入分析,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可以将教学结果通过学生的作品和讨论的方式进行评价,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1)鸿门宴训练题二一、研读第三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小组合作完成并展示。
(一)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1、令将军与臣有郤()2、因击沛公于坐( )(二)找出下面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加以解释。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2)所以遣将守关者(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今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2、籍何以至此3、得复见将军于此4、亚父者,范增也5、若属皆且为所虏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四)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5)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五)探究问题:1、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了什么问题?2、“项庄舞剑”在情节开展上有什么作用?二、研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小组合作完成并展示。
(一)一词多义意:(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2)其意常在沛公也因:(1)不如因善遇之(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3)因击沛公于坐(4)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而:(1)哙拜谢,起,立而饮之(2)拔剑切而啖之(3)劳苦而功高如此(4)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与:(1)臣请入,与之同命(2)则与斗卮酒(3)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4)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且:(1)若属皆且为所虏(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今者项庄拔剑舞(2)臣请入,与之同命(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4)窃为大王不取也(三)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范增数目项王(2)常以身翼蔽沛公(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4)头发上指,目眦尽裂(5)刑人如恐不胜(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7)此亡秦之续耳(四)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鸿门宴》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鸿门宴》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鸿门宴》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的: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根据本文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从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导入课文。
二、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史记》的知识,快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三、问题设计:①全文按鸿门宴的前的前后过程分为几部分?②宴前共写了哪几件事?用精炼的词语概括。
哪件事是“导火线”,这一部分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四、学生带着问题②诵读(1─2)节,教师指导学生不懂之处。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在理解(1─2)节的基础上诵读(3─4)节。
第二课时六、学习(3─4)节七、问题设计:①宴中这部分共写了哪几件事?它围绕对刘邦的态度反映了项羽、范增之间什么矛盾?②文中的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分别具有什么性格的特点?通过他们的哪些言行表现出来的?八、学生带着问题①②读(3─4)节,并让同学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地方。
九、布置作业:⑴背诵(3─4)节⑵完成练习(二)P91第三课时十、先检查学生背诵(3─4)节情况。
十一、先齐读(5─5)节,然后和学生一起解决其中问题。
十二、再齐读(5─7)节。
十三、问题设计: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十四、整体把握全文的写作特色,并要学生自己分析项羽、刘邦的形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主要人物分析教案《鸿门宴》主要人物分析·第五课时教学目标:1、回顾《鸿门宴》相关情节,检查巩固文言知识点;2、通过人物在情节中的言行把握人物形象,并采用对比法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用对比法把握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征教学准备:学生改变的《鸿门宴》片段课本剧教学方法:提问法教学用具: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回顾《鸿门宴》的故事情节,检查巩固大家的文言知识点,重点分析本文两位主要人物:刘邦和项羽,特别要看到司马迁在文中采用的对比法。
课前让大家完成练习册35页的基础知识,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大家是否有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
二、请三位学生上黑板展示答案,学生朗读两遍字音,教师纠正答案并讲解。
三、回顾故事情节《鸿门宴》整个故事可分为宴会前、宴会上、宴会后三个部分,以时间为序,围绕要不要杀刘邦以及刘邦如何脱险。
整个中心就是“鸿门宴”,事情的开端是无伤告密,项羽大怒“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了提出了建议。
谁料到项羽的叔父项伯连夜跑去刘邦的阵营找张良,并让刘邦知道了此事,在这危急时刻,张良给刘邦提议,明天到项羽军营赔罪,于是就有了“鸿门宴”这场宴会,而在这场宴会了出现了三次杀机,最后项羽放走刘邦,接受白璧。
逃回军营的刘邦立即诛杀了曹无伤。
(PPT展示文章脉络图)整个故事实际上展示了楚汉争霸开始时两位人物——刘邦和项羽的在《鸿门宴》上的表现,我们知道最后是刘邦称帝,项羽乌江自刎,那么在《鸿门宴》中有没有体现出引导他们成败的痕迹呢?我们一起来看到大家课前自己改编的课本剧《鸿门宴》片段。
四、学生改编的课本剧片段《鸿门宴》演出(时间:十分钟左右)师:大家觉得表演得怎么样?我觉得很意外,在这么短短的两三天里,既要进行剧本的改编,还要进行排练,最后能这样流畅地表演出来。
给他们鼓励!(鼓掌)下面,由我来采访几位演员,在这个课本剧中,刘邦和项羽各自有什么样的表现,体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刘邦扮演者、项羽扮演者、张良扮演者、范增扮演者谈一谈他们眼中的刘邦和项羽,教师对相关回答板书在黑板)师:刚刚演员们对刘邦和项羽的分析都是通过人物在宴会上的言语、行为来进行人物性格的分析,这是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分析人物形象的常用的方法。
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鸿门宴公开课一等奖教案1一、教学目的:1.了解“”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二、教学设想: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教学时数三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预习课文: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二)导入新课: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项羽的《垓下歌》,要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要点:(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
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三)读讲课文一、二两段:第一段: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关羽”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击破沛公军”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鸿门宴教学设计国家一等奖这是鸿门宴教学设计国家一等奖,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鸿门宴教学设计国家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注意个性化语言及对照手法的运用。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
3、提高把握词类活用语言现象的能力。
4、从项羽人物性格的弱点分析,探讨悲剧结局的原因。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这场斗争的内容错综复杂,涉及众多的人物,情节波澜起伏,以学生的阅读速度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完全熟悉的地步,但又需对人物言行熟悉。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
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
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时代背景;楚汉之争前209年7月陈涉起义。
9月项羽、刘邦起事。
前208年12月陈涉死。
6月立楚怀王为共主。
9月怀王遣项羽北救赵,遣刘邦西击秦。
前207年10月秦将章邯破邯郸。
11月项羽渡河,12月以5万大破秦军40余万,章邯投降项羽。
前206年10月秦子婴投降刘邦。
12月刘、项会于鸿门。
前20xx月戏下之会,会后刘邦迁南郑。
前205年4月刘邦合诸侯兵伐羽至彭城,羽以3万兵破汉兵56万。
前204年4月项羽围刘邦于荥阳,刘邦逃离。
前203年9月刘、项讲和,划鸿沟为界,以东归楚,以西归汉。
前202年10月用张良、陈平计追项羽,大败。
12月韩信、彭越来援,项羽兵败垓下,自刎而死,楚汉之争结束。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鸿门宴》学案一、作者简介《鸿门宴》作者司马迁,西汉著名、、。
字子长,西汉夏阳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国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记载了从传说中的到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526500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鲁迅更评为“,”,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背景简介“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项梁拥立老楚怀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
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
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朗读课文,注意朗读和默读结合,朗读时注意三点:一是要读准字音;二是要读清句读;三是要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阅读完,请思考,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宴会吗?三、字音字形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沛公欲王.()关中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范增说.()项羽曰④好.()美姬⑤皆为.()龙虎⑥未得与项羽相.()见⑦使子婴为相.()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旦日飨.士卒()②范增说.项羽曰()3.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军③公军霸上()②为击破沛公军()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2)相①未得与项羽相见()②使子婴为相()(3)为①为击破沛公军()②皆为龙虎()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4)于①使人言于项王曰()②贪于财货()③长于臣()四、思考探究鸿门宴上发生了哪些精彩的情节?请简要归纳。
《鸿门宴》(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的课题是高中语文《鸿门宴》,在本课中,我主要以电子白板,smart教学软件为载体,融合微课,音频,视频,网络等多媒体手段来建构课堂,其资源应用的设计思路和课件的使用目的为:古典名曲导入文本,白板展示直接明确。
图表视频透彻直观,微课巧析形象鲜明。
网上跟帖共鸣争鸣,交流讨论事半功倍。
我的教学设计的思路为先通过课件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十面埋伏》中的“乌江自刎”选段,营造氛围,使学生进入情境。
再通过学生在白板上对课文内容的圈画注解初步感知文本,当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出现困难时,适时加以微课讲解,及时突破课文难点;当学生对人物性格形象有一定认识后,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内容线索动画以及视频剪辑,将文本化为更加立体直观的画面,便于学生理解塑造人物的方法。
最后以网络互动的形式将学生的思考成果加以整合,强化课堂效果。
以下是我的上课展示。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鸿门宴》。
楚汉争霸的故事我们都已经很熟悉了,其中很多典故已经成为影视作品的经典素材,比如破釜沉舟、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等,下面老师先给同学们展示一段十面埋伏中的音乐选段,听完后希望你们能告诉我在音乐中你听出了怎样的情绪?音乐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那段历史与我们今天的课文有着怎样的联系?(点击课件)同学们的情感都很细腻敏锐,感受到了其中的凄切悲壮,(点击课件)出身世家,“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最终却以自刎惨淡收场,原因何在?我们来了解在楚汉争霸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鸿门宴。
通过预习课文,大家对课文的情节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我想先请一位同学上来带领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课文,找找在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项羽对刘邦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在文中圈画出具体的语句。
(点击课件)通过项羽态度的多次转变,我们认为项羽是一个怎样性格的人呢?有同学认为是耳根子有点软,过于仁慈,过于骄傲,做事下不了决心等等,可能还会有些争议,老师先不做评价,让我们通过文本的梳理渐渐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鸿门宴训练题二
一、研读第三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小组合作完成并展示。
(一)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令将军与臣有郤()
2、因击沛公于坐( )
(二)找出下面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加以解释。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2)所以遣将守关者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
(4)今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2、籍何以至此
3、得复见将军于此
4、亚父者,范增也
5、若属皆且为所虏
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四)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5)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五)探究问题:
1、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了什么问题?
2、“项庄舞剑”在情节开展上有什么作用?二、研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小组合作完成并展示。
(一)一词多义
意:(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2)其意常在沛公也
因:(1)不如因善遇之
(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3)因击沛公于坐
(4)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而:(1)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2)拔剑切而啖之
(3)劳苦而功高如此
(4)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与:(1)臣请入,与之同命
(2)则与斗卮酒
(3)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且:(1)若属皆且为所虏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今者项庄拔剑舞
(2)臣请入,与之同命
(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4)窃为大王不取也
(三)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范增数目项王
(2)常以身翼蔽沛公
(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4)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5)刑人如恐不胜
(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7)此亡秦之续耳
(四)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3)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五)探究问题:
1、三、四两段是课文重点,情节的高潮所在,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请指出。
2、这部分共写了几件事?
3、“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的?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