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
- 格式:pptx
- 大小:244.16 KB
- 文档页数:13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1)鸿门宴训练题二一、研读第三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小组合作完成并展示。
(一)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1、令将军与臣有郤()2、因击沛公于坐( )(二)找出下面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加以解释。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2)所以遣将守关者(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今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2、籍何以至此3、得复见将军于此4、亚父者,范增也5、若属皆且为所虏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四)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5)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五)探究问题:1、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了什么问题?2、“项庄舞剑”在情节开展上有什么作用?二、研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小组合作完成并展示。
(一)一词多义意:(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2)其意常在沛公也因:(1)不如因善遇之(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3)因击沛公于坐(4)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而:(1)哙拜谢,起,立而饮之(2)拔剑切而啖之(3)劳苦而功高如此(4)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与:(1)臣请入,与之同命(2)则与斗卮酒(3)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4)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且:(1)若属皆且为所虏(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今者项庄拔剑舞(2)臣请入,与之同命(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4)窃为大王不取也(三)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范增数目项王(2)常以身翼蔽沛公(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4)头发上指,目眦尽裂(5)刑人如恐不胜(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7)此亡秦之续耳(四)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鸿门宴》教案设计篇4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的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自学、讨论、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并能够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学习历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格,并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完善自己的性格。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家听说过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知道么?对,就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
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这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攸关宏图伟业以及性命的宴会,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鸿门宴》。
二、展示学习目标(略)三、了解作家作品《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称“太史令”。
著有《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背景介绍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鸿门宴》教学课件•课程背景与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课堂互动与探究目录•知识点巩固与拓展•教师总结与反思•附录:资源推荐和参考文献课程背景与目标01《鸿门宴》故事背景简介主要人物刘邦、项羽、张良、范增等故事情节刘邦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在宴会上经历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斗争了解《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掌握相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理解、分析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体会古代英雄人物的气概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文学鉴赏知识点与技能点梳理如“军霸上”、“王关中”等重要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识别和理解如“为”、“因”、“以”等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语言特色等文学要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学内容与方法02深入解读《鸿门宴》原文,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语言特色。
赏析《鸿门宴》中的精彩描写,感受其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领悟其思想精髓和启示意义。
文本解读与赏析评价不同人物在鸿门宴事件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其历史定位和评价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形象分析,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
分析刘邦、项羽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逻辑和心理变化。
人物形象分析与评价梳理《鸿门宴》故事情节,把握其时间线索和主要事件。
分析鸿门宴事件中的关键点,如刘邦的脱险、项羽的失策等,探讨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引导学生通过情节梳理和关键点把握,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节梳理与关键点把握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展示、视频播放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和讨论,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鸿门宴》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重点积累“因”“如”“举”“谢”等一词多义,文言特殊句式和重点句式的翻译。
3、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4、学习司马迁发奋著书的精神,认识项羽悲剧的原因,吸取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1、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的方法。
2、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探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毛泽东曾说过“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请问:“霸王”是指谁?(项羽)毛泽东为什么会这样评价他呢?让我们回溯历史,到历史中去找寻答案,请看《鸿门宴》。
二、成果展示:多媒体展示“学案”中的作者及《史记》常识,学生个别回答。
板书检查字音及字形(需提前板书)三、整体感知:教师通读全文,学生结合预习情况,标注字音(特别是通假字的字音),掌握节奏;学生集体诵读,注意读准字音及断句。
学生个别回答:按照内容发展,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什么内容?(教师点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教师明确,多媒体展示:开端:无伤告密范增献计(第一段)发展: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刘邦约婚项伯游说(第二段)高潮:沛公谢罪范增举珏项庄舞剑樊哙闯帐(第三、四段)结局:沛公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第五、六段)尾声:诛杀无伤(第七段)四、讨论探究:“鸿门宴”上的座次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个别回答)参考:“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増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按古代礼仪,宴会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为侍坐。
可见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増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是侍坐。
《鸿门宴》学案一、作者简介《鸿门宴》作者司马迁,西汉著名、、。
字子长,西汉夏阳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国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记载了从传说中的到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526500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鲁迅更评为“,”,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背景简介“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项梁拥立老楚怀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
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
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朗读课文,注意朗读和默读结合,朗读时注意三点:一是要读准字音;二是要读清句读;三是要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阅读完,请思考,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宴会吗?三、字音字形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沛公欲王.()关中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范增说.()项羽曰④好.()美姬⑤皆为.()龙虎⑥未得与项羽相.()见⑦使子婴为相.()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旦日飨.士卒()②范增说.项羽曰()3.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军③公军霸上()②为击破沛公军()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2)相①未得与项羽相见()②使子婴为相()(3)为①为击破沛公军()②皆为龙虎()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4)于①使人言于项王曰()②贪于财货()③长于臣()四、思考探究鸿门宴上发生了哪些精彩的情节?请简要归纳。
共1学时1教学目标1.了解宴前发生了哪些事件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3.学会从故事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2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已经掌握比较全面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基本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仍然存在以下学习困难:欠缺自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习惯,导致学习上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欠缺基本的语法知识尤其是句法知识,导致对基本语言知识认知的混乱;欠缺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意识,导致学习上的依赖性和肤浅性。
所以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十分重要。
在对文本大意理解的基础上,则要启发学生要有探究意识,在教学中要引导每位学生积极思考,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保持和发展探究的兴趣。
3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2.学会从故事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教学活动1【讲授】《鸿门宴》第二课时----宴前一、导入1.回顾上节内容2.学生齐读1、2两段二、翻译分析1.第一段(1)正音:“王(wàng)关中”、“说(shuì)项羽”、“美姬(ji)”(2)解释重点字词和句式,引导学生疏通课文:“军霸上”、“王关中”:名词作动饲,驻军,称王。
“成五采”、“为(Wé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省略句:为(之)击破沛公军;王(于)关中状语后置:贪于财货(于财货贪);言于项羽(于项羽言)(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①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
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第二件是‘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