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与诊断
- 格式:docx
- 大小:16.08 KB
- 文档页数:2
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及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根据发作时心电图RR间期的特点,室上速可分为规则心动过速(包括窄QRS波心动过速和宽QRS波心动过速)和不规则心动过速。
如何进行窄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和管理?《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及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给出解答。
什么是窄QRS 波心动过速?窄QRS 波心动过速是指频率超过100 次/ min,QRS时限≤120 ms的心动过速。
发生窄QRS 波心动过速时,心室激动仍是通过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下传的,即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在希氏束或之上。
由于高位室间隔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也可表现为希氏束部位的激动最早,故也可以产生相对较窄的QRS 波(时限110-140 ms)的心动过速。
如何进行窄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1.心电图在缺乏心动过速发作心电图证据的情况下,窦律下的12导联心电图也可为室上速的诊断提供线索,应仔细阅读,不放过任何异常。
相比之下,在心动过速时记录到的心电图虽然有时并不能作出特异性诊断,但在室上速的鉴别诊断方面非常有用,应尽可能鼓励患者在心悸发作时记录心电图。
(1)心动过速的发作和终止在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室上速发作时,常可见到房性早搏之后PR间期的突然延长。
虽然房性早搏也可能诱发房速,但常不伴有显著的PR间期延长。
自发性、局灶性房速具有发作后频率逐渐加速(温醒现象),以及终止前频率逐渐减速(冷却现象)特征。
房速可表现为反复发作,中间还可能会夹杂短阵的窦律。
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亦可触发AVRT。
室性早搏是不典型AVNRT常见的触发因素,但很少会触发典型AVNRT,更难触发房速。
(2)心动过速周长的规律性不规则的窄QRS波心动过速常见于房颤、局灶房速、房扑伴不同比例下传心室、多源性房速。
有时可以找出不规则的模式,例如房扑以文氏周期下传。
当房扑以固定房室传导比例下传时可以表现为规则的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速、心动扑动颤动、快速心律失常、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诊断和急救处理严重心律失常通常指可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短暂意识丧失或猝死等危急状态的心律失常。
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1、临床特点:突然发作并突然终止,发作可持续数秒钟、数小时或数日,部分病人发作时可伴有晕厥先兆或者晕厥。
2、心电图特点:分为房性与交界区性,但因P波常不易明辨,故将两者统称之为室上性,心律绝对规则,频率多在150-240次/分,QRS波与窦性者相同,但若有束支传导阻滞或因差异传导时可宽大畸形,ST-T可有继发性改变。
3、急救处理:可先用简单的迷走神经刺激法,但此种方法在急危重症抢救中受到一定限制,对于无效或效果不良者可采用药物治疗。
用药原则切忌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使用,应为临床医生所注意。
(一)机械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
①用压舌板刺激悬雍垂,诱发恶心呕吐;②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吸动作(Valsava法);③颈动脉按摩,病人取仰卧位,先按摩右侧约5-10秒,如无效再按摩左侧,切忌两侧同时按摩,以防引起脑部缺血;④压迫眼球:嘱病员眼球向下,用拇指压迫一侧眼球上部10-15秒,如无效可试另一侧,此法老人不宜,有青光眼或高度近视者禁忌。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①维拉帕米(异搏定):5mg稀释后静注(5分钟),发作中止即停止注射,15分钟后未能转复可重复一次;②普罗帕酮(心律平):70mg稀释后静注(5分钟),10-20分钟后无效可重复一次;③三磷酸腺苷(ATP):为一种强迷走神经兴奋剂,常用ATP-20mg 稀释后快速静注,5-10秒内注射完毕,3-5分钟后未复律者可重复一次;④洋地黄:西地兰0.4mg稀释后缓慢静注,2小时后无效可再给0.2-0.4mg,室上速伴有心功能不全者首选,不能排除预激综合征者禁。
(三)电复律。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是指突然发生、终止和自行恢复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它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通常由突发的心脏电活动异常引起。
本文将详细介绍PSVT的鉴别诊断。
首先,对于出现心动过速的患者,需要明确其心动过速是来自心房、心室还是传导系统,并进一步确定是否为室上性心动过速。
一般来说,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的心动过速往往是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特点。
常见的PSVT包括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旁道折返性心动过速。
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inus Node Reentrant Tachycardia,SNRT)是由于窦房结内出现两个以上的窦性节律,造成窦房结传出通路延迟或阻滞引起的心动过速。
鉴别诊断时,可通过心电图检查观察到P波形态正常且窦房传导延迟(SNRT反映)。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是由于房室结内存在慢、快两条传导通路引起的心动过速。
诊断时,心电图表现为窄QRS波群,P 波露在QRS波之后,有时P波甚至与QRS波重叠。
并通过食道心电图检查可以明确房室结传导障碍。
房室旁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Tachycardia,AVRT)是由于房室旁道存在慢、快两条传导通路引起的心动过速。
心电图表现为窄QRS波群和顺向心搏,通常在快旁道下传时,QRS波群时限会稍长。
其他一些罕见的PSVT包括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颤动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此外,在鉴别诊断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心动过速的因素。
对于年轻患者,应考虑神经原性心动过速、过度反射性心动过速以及情绪激动和应激反应等心因性心动过速。
对于中老年患者,还需注意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的症状、心电图表现、诊断标准和鉴别方法室性心动过速(VT)是宽QRS波心动过速的最常见原因,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
急诊面对宽QRS波心动过速时所做出正确的诊断以及相应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室速的诊断标准是典型室速根据发作时的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结合其基础心脏情况即可以诊断。
症状室速的临床表现与室速发作时的心室率、持续时间、基础心脏病和心功能状态有关。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有时可以没有症状,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SMVT)发作时常伴有血液动力学障碍或低血压、心绞痛、晕厥等。
室颤或无脉性室速是心脏骤停的常见形式。
心电图表现图1 QT间期正常的多形室速心电图表(1)3个或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
(2)QRS波形态畸形,时限>0.12 s,ST-T波方向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
根据QRS波形态分为单形或多形室速。
(3)心室率通常为100~250次/分。
(4)心房独立活动与QRS波无固定关系,形成房室分离。
(5)部分患者可见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室速发作时少数室上性冲动可下传至心室,产生心室夺获,表现为在P波之后,提前发生一次正常的QRS波。
室性融合波的QRS形态介于窦性与异位心室搏动之间,其意义为部分夺获心室。
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的存在为诊断室速提供重要依据。
(6)室颤的波形、振幅与频率均极不规则,无法辨认QRS波、ST段与T波。
(7)室速/室颤风暴:是指24 h内自发的室速/室颤≥3次。
图2 室颤的心电图表现图3 室速电风暴心电图表现室速和宽QRS型室上速鉴别宽QRS型室上速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束支阻滞、室内差异性传导以及房室正路逆传型AVRT。
1. 鉴别诊断的原则(1)首先判断血液动力学状态。
若不稳定,直接电复律。
(2)血液动力学稳定者,询问病史,查阅可及的既往病历材料,了解既往发作情况、诊断和治疗措施。
陈旧心肌梗死伴有新发生的宽QRS波心动过速,极可能为室速。
(3)通过12导联心电图寻找房室分离证据。
室性心动过速与室上性心动过速1.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
2.病情危重指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速,特别是非持续性室速一般预后良好。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速,特别是持续性室速和尖端扭转型室速预后不良,是猝死发生的常见原因之一;频发、快速、复杂或伴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室速预后较差;严重器质性心脏病者的室速和某些原发不稳定性患者发生的室速预后更差,可导致患者死亡。
3.鉴别诊断(1)室性心动过速与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差异性传导的鉴别。
1)支持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差异性传导的表现有:①增强迷走神经紧张度可使心动过速减慢或终止。
②起始有提早的P波。
③RP间期(100ms。
④P,和QRS速率和节律的关系提示心室激动取决于心房冲动的发放。
⑤导联QRS波群呈rSR和rSR型。
⑥长一短周期顺序。
2)支持室性心动过速的表现有:①室性融合波。
②心室夺获波。
③房室分离或室房阻滞。
④P波和QRS速率和节律关系提示心房激动来自窦房结或室房逆传。
⑤QRS为右束支阻滞图形时QRS140ms。
⑥QRS呈左束支图形时,QRS160ms。
⑦胸前导联正向同向性。
⑧极度电轴左偏(90。
—180°)。
⑨左束支阻滞加上电轴右偏。
⑩心动过速时的宽QRS图形不同于窦性心律时存在的束支阻滞时的QRS波。
-心动过速QRS为左束支阻滞图形时,自Vi的QRS起点至S最低点70ms;S波粗钝。
(2)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与心室扑动的鉴别。
心室扑动的频率较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快,且前者QRS波群与ST-T不能分开,而后者可以分开。
(3)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与室性心动过速的鉴别。
见心房颤动的鉴别【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与诊断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郑强荪
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是我们临床工作经常面对的心律失常,表现为窄QRS波群心动过速,但合并出现束支传导阻滞也会表现为宽QRS波群心动过速,它主要指房速(AT)、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以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射频消融能根治这类心律失常,但在消融之前,明确诊断是必须的。
鉴别室上速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但并没有一个实用性与准确性很好方法,往往需联合多种手段进行,抽丝拔茧,作出最终诊断。
下面就如何对室上性心动过速进行鉴别与诊断作一简要介绍。
第一步:理解正常心脏激动顺序以及SVT心动过速激动顺序及心动过速所涉及心脏范围。
正常窦性冲动及心房刺激是传导至房室结,然后经希氏束、左右束支传导至心室肌,而逆行心室刺激经左或右束支传导至希氏束、房室结然后至心房肌,呈现向心性传导。
AT多数为局灶激动,然后经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传导至心室肌,其心律失常发作不依赖于房室结及心室肌;AVNRT为折返性心动过速,其心动过速局限于房室结,常表现为经慢径前传、快径逆传,也可表现快径前传、慢径逆传等,其逆向心房激动顺序表现为从下至上,心律失常发作不依赖于心室肌;AVRT为大折返性心动过速,常表现为经房室结前传,旁道逆传,心律失常发作依赖于心房、房室结、心室肌。
第二步:回顾临床资料,将窦性心律的心电图与发作时的心电图进行比较,得出初步的印象。
年龄、性格以及临床表现对SVT判断有点帮助。
一般来说,性格比较敏感的女性AVNRT可能性大一点,而发病很年轻AVRT可能性大一点,而老年人AT可能性大一点,但通过这些资料判断准确性差。
突发突止是AVNRT与AVRT的特点,但必须强调的是很多AVNRT与AVRT 病患描述为突然发作,慢慢终止。
心电图是我们诊断SVT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必须要将发作时的心电图与窦性心律心电图进行对照。
心电图如果出现AV分离,即P波多于QRS波,基本上就排除了AVRT,AT可能性较大;如有明显的预激波,则考虑AVRT;另外非常重要的是尽可能明确心动过速发作时的逆行P波(必要时可改变心电图走纸速度与增益)。
如果RP间期大于70ms,则AVRT可能性较大;发作时II、III、aVF S波加深,V1导联假r波,则AVNRT可能性较大。
但心电图并不能完全诊断SVT,最终明确需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第三步:心内电生理检查,通过抽丝拔茧,最终明确室上速。
在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前,必须了解各种刺激方案、刺激部位以及心动过速对刺激的反应,才能理解各种鉴别方案;在使用每一种鉴别方案时,必须了解其机制以及存在的优缺点。
首先我们先行常规电生理检查,能够明确绝大多数SVT。
对于绝大多数旁道,其电生理特性为全或无传导;对于房室结双径路,其电生理特性为跳跃式传导,部分情况下需异丙肾上腺素激发下显现,但我们必须有一个概念,少部分房室结双径路和房室旁道并不参与心动过速,而只是一个旁观者。
一般情况下,常规进行逆行心室刺激,如果S1S1 400msVA呈现非1:1传导,则旁道存在的可能性较小;如果S1S1400ms呈现1:1传导,同时观察CS 近端至远端A波激动顺序,则行S1S1300ms刺激,如果仍呈1:1传导,随后进行心室程序刺激,观察呈现全或无还是存在跳跃现象并进行诱发;然后进行心房程序刺激,了解有无前传双径并进行诱发,必要时在异丙肾上腺素激发下进行,如出现跳跃、折返并诱发出心动过速,则考虑诊断为AVNRT。
同进观察发作时心房激动顺序,如果呈现从高到低顺序,则考虑AT;因为AVNRT最早激动点在希氏束、冠状窦口,AVRT最早激动点在瓣环心房侧。
第二步,对于常规电生理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SVT,我们就需要进行各种鉴别方案,但鉴别之前首先放置希氏束电极,可以是消融电极,也可是标测电极,放置希氏束电极必须了解两
个问题:希氏束电极H波记录以及SVT发作时如何判断H波。
对于SVT来说,最难鉴别是不典型AVNRT、间隔部旁道以及窦口和间隔部房速。
目前主要有几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JACKMAN实验室提出,在希氏束不应期发放一个心室刺激(晚发RS2),如果H波不提前,但能提前A波,并且心动激动顺序相同,考虑AVRT;如果心房激动顺序不同,则存在旁道,但是旁观者。
不能提前A波,考虑AVNRT和AT,然后在希氏束离开不应期后发放一个心室刺激(早发RS2),如果能提前H波,同时心房A波提前且心房激动顺序相同,则考虑AVNRT;如果H波提前而A波不提前,则考虑AT,但此方案最大问题是H波辨认,因为如果窦律记录的H波较小,在心动过速发作时不易辨认。
第二种方案是给予ATP注射,阻断房室结,如果阻断房室结后心动过速仍存在或最后心动过速终止于A波,则诊断为房速,但此方案敏感性太差。
第三种方案是心动过速发作时心室起搏,很多鉴别方案都是基于心室起搏。
心室起搏存在最大问题是心动过速发作时心室起搏并不能拖带心动过速而是直接终止心动过速导致无法分析。
第一种方案是窦律下进行心室不同部位起搏,比较右室基底部起搏与心尖部起搏VA间期,当存在旁道时,因基底部离瓣环较近,离旁道心室插入点较心尖部近,故VA间期短;而AVNRT 和AT时,其逆传经希浦系统、右束支、希氏束、房室结,而心尖部心室激动较基底部心室激动较快传导至右束支,故VA间期延长。
第二种是以小于心动过速周长进行心室起搏,停止起搏在心动过速继续前出现V-A-V反应,考虑AVRT和AVNRT,如查出现V-A-A-V反应,考虑AT,但存在问题是要能鉴别伪V-A-A-V 反应。
第三种是进行心室拖带,如果拖带后回归周期(PPI)与心动过速周长(TCL)差值大于115ms,则考虑AVNRT,小于115ms,则考虑AVRT,这是因为心室是AVRT折返环路之一,而对AVNRT 来说,心室远离折返环路,其回归周期长于AVRT,其缺点是拖带成功可能性并不是太高。
第四种是进行心室起搏,比较心室起搏VA间期和心动过速VA间期,如差值小于85ms 则考虑AVRT,大于85ms则考虑AVNRT,这是因为AVRT不管是心室起搏还是心动过速发作,其激动均是心室激动后经旁道传导至心房,而AVNRT则不同,心室起搏时心室激动经左、右束支传导至希氏束、房室结然后至心房,而心动过速发作时心房、心室同时激动。
同样地,我们也可在心动过速发作时在不同心房部位(高右房、冠状窦口)以短于心动过速周长20ms进行起搏,起搏终止后不同部位第一个VA间期差值大于14ms则考虑AT,小于14ms则考虑AVNRT和AVRT缺点也是同样可能终止心动过速。
第四种方案是进行旁希氏束起搏,将希氏束近端电极用于记录希氏束电图,远端电极用于起搏,当希氏束失夺获时SA间期不变考虑AVRT,SA间期延长考虑AVNRT和AT。
最后我们要能敏锐观察心动过速发作时的一些电生理特征。
A-A间期继之于H-H 间期,考虑AVNRT;V-V间期继之于A—A间期考虑AT;SVT发作时VA出现分离或不固定考虑AT,但不能排除AVNRT;出现束支传导阻滞,VA间期延长30ms考虑同侧游离壁旁道;心室起搏诱发SVT则房速的可能性较小;心动过速自发终止于A波,则排除AT。
总之,利用上述手段,我们可能诊断绝大多数SVT,但是当合并多种SVT时,我们采取阶梯法,确定一种,消融一种;消融一种成功后继续进行电生理检查,最终明确所有SVT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