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鉴别
- 格式:ppt
- 大小:4.23 MB
- 文档页数:31
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诊断的常用心内电生理程序刺激方法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和房性心动过速(AT)的鉴别诊断是电生理工作者应该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
如间隔部旁路、希氏束(His)旁旁路和房室结双径路的鉴别,房室结双径路和房室结附近房速的鉴别等等,临床工作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困难。
本文简要介绍3种实用的鉴别诊断方法。
1 希氏束旁起搏希氏束旁起搏是通过改变心室与希氏束(或近端右束支)的激动顺序,观察SA(刺激信号至A波)间期、HA间期或心房激动顺序是否发生相应的变化。
可用于明确是否存在旁道逆传,尤其是间隔部旁道的鉴别诊断。
电极放置及起搏输出设置:将4极心室标测电极(极间距为10mm或更短)置于右室流出道后,回撤至近端电极记录到清晰的A—H—V图形,此时远端电极位于希氏束前上方1-2cm处用于起搏。
若难以夺获希氏束或近端右束支,可在起搏状态下轻撤导管至间断夺获希氏束或近端右束支。
起搏输出:5-10mA,脉宽2ms;起搏时通过呼吸变化引起的导管位置轻微变化或起搏输出的调整(逐渐增高或减低),观察体表QRS波形态和宽度,以及SH间期,确定心室与希氏束的激动关系,判断是否发生希氏束夺获;起搏脉宽勿设置过宽,因过宽时刺激脉冲信号的方波将影响其后局部电位的判断和测量。
Nakagawa和Jackman教授将希氏束旁起搏分为9种类型。
实际应用中,最常见的为心室起搏伴间歇性希氏束夺获,本文仅介绍常见的几种类型。
首先应明确,不存在旁路(逆传)的情况下,①无论是否发生希氏束夺获,逆传的HA间期将不发生改变或仅有细微变化(可能为测量误差或房室结逆传时间不等引起);②发生希氏束夺获前后,希氏束电极上S A间期改变与SH间期改变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两条仅是排除旁路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应结合心房逆传激动顺序等共同分析诊断。
(1)与夺获时相对照,希氏束未夺获时,逆传A波激动顺序和SA间期无变化,若HA间期缩短,则提示旁路逆传存在(图1),无论是否发生希氏束夺获,逆传均经由旁路激动心房。
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诊断作者:高潮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9期摘要:目的室性心动过速常发生在患器质心脏病、心肌梗塞、心肌病基础上,发病急、时间短、极易引发心室纤颤至死亡,死亡率极高。
迅速、准确作出心电图诊断对治疗极为重要。
方法当心电图连续出现3次或3以上宽大畸形QRS波群、且QRS波≥0.12s、无相关P 波、R-R间期不等时室性心动过速诊断即确定。
结果根据我院心电图室2007年~2012 年对122例器质心脏病伴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追踪观察:其中1年内死亡8例占总数6.5%、2~4年内死亡26例占总数21.3%、5年内死亡53例占总数43.4%。
因而,准确诊断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结论因此凡45岁以上出现不明原因心悸、头晕、晕厥等都应及早进行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迅速进行治疗。
关键词: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指由心室发出的连续3个或3个以上室性期前收缩构成的室性心律失常,频率>100 次/min。
主要见于冠心病,特别是伴发有陈旧性及急性心肌梗塞者。
病情常反复发作(表现有气短、心悸、晕厥甚至心脏骤停),其持续时间、频率、QRS波形可出现较大变化;小部分患者症状不明显或完全无症状。
心性猝死原因调查结果显示:猝死患者中有82%的直接原因是快速心律失常,其中室速恶化为室颤者占1病因1.1占90%室性心动过速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如变异性心绞痛、心肌梗塞、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病史。
1.2心功能状态、有无晕厥和猝死家族、心动过速。
1.3电解质水平如低血钾。
1.4使用影响心室复极的药物。
2临床表现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2.1少数患者症状不明显或轻微。
2.2部分患者常感心悸、头昏、头痛、感觉乏力、心跳不适、有漏搏或停搏的感觉。
2.3重者可突发意识丧失、晕厥,心脏骤停、猝死。
3心电图特点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基础是心电图表现,及时获得患者心动过速发作时的心电图,特别是12导联同步心电图,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室性心动过速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室性心动过速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一、概述一)定义与分类1.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指心电图上连续出现3个及以上室性期前收缩,频率一般100~200次/min,在30秒内自行终止。
2.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SMVT):同一心电图导联中QRS波形态一致,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秒,或虽然少于30秒,但伴随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
分为结构性心脏病的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和不伴有结构性心脏病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3.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QRS波形态可以清楚识别但连续发生变化,频率超过100次/min的室性心律失常。
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持续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可蜕变为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
发生在QT间期延长患者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QRS波常围绕心电图等电位线扭转,被称为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
TdP常与药物和电解质紊乱所致的延迟复极密切相关,因此,发生TdP时应积极寻找并纠正相关诱因。
4.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心脏骤停的常见形式。
5.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风暴:指24小时内自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超过3次,并需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
二)流行病学1.NSVT:临床上常见的无症状性心律失常。
在结构性心脏病与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都较常见,也可见于表面健康的人群。
在伴有心悸症状的所有患者中,约有6%为NSVT。
由于大多数NSVT患者无症状,仅有50%左右的NSVT患者可重复记录,所以难以得到可靠的NSVT流行病学资料。
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中,约有3%的健康、无症状的个体发现有NSVT,男性和女性没有显著差别。
有报道显示11%的表面健康的老年人有NSVT。
多数情况下,NSVT发生短暂,无临床症状。
因此,临床上对NSVT患者的主要问题是甄别这些看似正常而实际上有潜在疾病的人群,并对合并有NSVT的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在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NSVT是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脏性猝死(SCD)危险性增加的信号,所以对于NSVT患者,治疗患者的基础心脏病比治疗心律失常更重要。
室速和室上速的鉴别要点在临床心电图检查中,室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和室上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SVT)是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
由于两者在心电图上表现相似,因此需要通过鉴别要点来正确地区分室速和室上速。
本文将介绍室速和室上速的鉴别要点。
一、心电图波形特点1. P波形态在心电图中,P波是判断室速和室上速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SVT中,P波通常正常且形态规则,可以与QRS波相分离。
而在VT中,P波可能无法辨识,或者与QRS波融合在一起,使形态不规则。
2. R波宽度在室速中,QRS波宽度通常较宽(>0.12s),象限图呈现典型的宽QRS波;而在室上速中,QRS波通常较窄(<0.12s),象限图显示典型的窄QRS波。
3. 心室逆行传导当QRS波呈宽大畸形时,室速可以通过辨别心室逆传激动的存在来鉴别。
如果在QRS波以前出现逆行P波,且该P波与窦性P波相一致,则可能为室上速。
而在室速中,逆行P波通常无法辨认或形态不一致。
二、心电图节律特征1. 心室率在鉴别室速和室上速时,观察心室率是很重要的一点。
室速通常具有较为显著的心动过速特征,例如心室率>100 bpm,甚至>200 bpm。
而室上速的心室率通常不超过180 bpm。
2. 心室起搏点观察心室起搏点也有助于鉴别室速和室上速。
在室速中,心室起搏点通常位于心室下部,QRS波宽度增宽,在V1导联呈现典型的R波倒置图形。
而在室上速中,心室起搏点通常位于心室上部,QRS波形态正常。
三、心电图其他特征1. 晕厥病史观察患者的病史,尤其是晕厥病史有助于鉴别室速和室上速。
室速通常伴随心室功能异常,且尤其在临床上引起晕厥的机会较多。
而室上速一般情况下并不引起明显晕厥症状。
2. 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对室速和室上速的治疗作用不同,因此观察患者是否对药物有反应也是鉴别二者的重要指标之一。
例如,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对室速的治疗效果明显,而对室上速的治疗效果有限。
室性心动过速的症状、心电图表现、诊断标准和鉴别方法室性心动过速(VT)是宽QRS波心动过速的最常见原因,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
急诊面对宽QRS波心动过速时所做出正确的诊断以及相应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室速的诊断标准是典型室速根据发作时的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结合其基础心脏情况即可以诊断。
症状室速的临床表现与室速发作时的心室率、持续时间、基础心脏病和心功能状态有关。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有时可以没有症状,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SMVT)发作时常伴有血液动力学障碍或低血压、心绞痛、晕厥等。
室颤或无脉性室速是心脏骤停的常见形式。
心电图表现图1 QT间期正常的多形室速心电图表(1)3个或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
(2)QRS波形态畸形,时限>0.12 s,ST-T波方向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
根据QRS波形态分为单形或多形室速。
(3)心室率通常为100~250次/分。
(4)心房独立活动与QRS波无固定关系,形成房室分离。
(5)部分患者可见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室速发作时少数室上性冲动可下传至心室,产生心室夺获,表现为在P波之后,提前发生一次正常的QRS波。
室性融合波的QRS形态介于窦性与异位心室搏动之间,其意义为部分夺获心室。
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的存在为诊断室速提供重要依据。
(6)室颤的波形、振幅与频率均极不规则,无法辨认QRS波、ST段与T波。
(7)室速/室颤风暴:是指24 h内自发的室速/室颤≥3次。
图2 室颤的心电图表现图3 室速电风暴心电图表现室速和宽QRS型室上速鉴别宽QRS型室上速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束支阻滞、室内差异性传导以及房室正路逆传型AVRT。
1. 鉴别诊断的原则(1)首先判断血液动力学状态。
若不稳定,直接电复律。
(2)血液动力学稳定者,询问病史,查阅可及的既往病历材料,了解既往发作情况、诊断和治疗措施。
陈旧心肌梗死伴有新发生的宽QRS波心动过速,极可能为室速。
(3)通过12导联心电图寻找房室分离证据。
手把手解读心电图:常见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100 次/分时均可以称为心动过速,心动过速笼统地可以分为室上性行动过速及室性心动过速两类。
起源自希氏束以上的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起源自希氏束以下的称为室性心动过速。
也可以根据心动过速发生时 QRS 波的形态,将其分为窄 QRS 波心动过速和宽 QRS 波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常为窄 QRS 波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常为宽 QRS 波心动过速,当然存在少数例外情况。
心电图入门者及心内科初学者,抑或非心内科医生,常常畏惧心电图解读,尤其碰到心动过速,不管宽窄,首先自己乱了阵脚、手足无措,图没看懂,自己已然心动过速。
下面对常见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心电图表现一一介绍,以使需要者读图不愁、身心舒畅。
图 1 心脏传导系统示意图首先看图。
心脏传导系统如图上所示,室上性的结构包括窦房结、心房、房室结和交界区。
因而室上性心动过速也就发生在这些部位。
下面我们一一描述。
1窦性心动过速首先确定为窦性心律,频率>100 次/分,即为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律的判断需结合额面6 轴系统及胸导联系统向量分布,II 导联P 波直立且常振幅最高,I 导联 P 波直立振幅常较 II 导联为低,aVR 导联 P 波一定负向。
V1 导联 P 波双向,先正后负。
V4-V6 导联 P 波正向,具体可见《漫话心律失常:窦性心律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窦性心动过速示例图见图 2,除了窦速外,您还发现了其他异常吗?图 2 窦性心动过速示例图2房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指起源自心房的异位激动导致的心动过速,常为局灶触发及自律性机制,少数于外科及射频消融术后可出现大折返性房速。
频率>100 次/分,多数在 160-180 次/分,具有清晰可见的 P 波,P 波之间具有等电位线(这点很重要),P 波形态和窦性心律不符合者,多为房速。
房速在发作起始及终止过程中,常具有「温醒」及「冷却」现象,也有助于房速的诊断。
室速和室上速最简单的鉴别方法
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的鉴别方法主要基于心电图特征、病因和临床表现。
以下是它们之间的一些主要区别:
1.心电图特征:
•室速的心电图通常表现为连续发生3次以上的室性早搏,QRS波群宽大畸形,ST段和T波常融为一体不易分辨,T波多与QRS波群主波相反。
QRS波群可为单一形态(单形性室速)和多种形态(多形性室速),P波重叠在QRS波群和ST-T波之中,可表现为房室分离、心室夺获或心室融合。
•室上速的心电图则表现为心律规则,QRS波形和时限正常,除非存在室内差异传导。
室上速的QRS 波群通常呈窄的波形,并可能看到逆行P波。
1.病因:
•室速的常见病因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特别是冠心病、心肌病和心力衰竭等。
•室上速的常见病因则多为折返机制。
1.临床表现:
•室速可能影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除了心悸外,患者可能还有头晕,甚至晕厥等表现。
•室上速的表现通常为心悸、乏力、不适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鉴别方法,如Brugada四步法和Vereckei aVR导联四步法,可以帮助鉴别宽QRS 波型室速和室上速。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任何心脏相关的问题或疑虑,应立即咨询专业医生或医疗机构以获取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avr 室速鉴别方法
AVR 室速是指发生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过程中的室性心动过速,通常表现为宽 QRS 波心动过速。
AVR 室速的鉴别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形态学分析:AVR 室速的 QRS 波形态通常与正常窦性心律下的 QRS 波形态不同,可能表现为宽大、畸形或不规整的 QRS 波。
通过对 QRS 波形态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 AVR 室速。
2. 房室分离:AVR 室速时,心房和心室的激动是分离的,即心房的电活动与心室的电活动不同步。
通过观察心电图上 P 波与 QRS 波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房室分离。
3. 心室夺获:AVR 室速时,心室的激动可能会夺获心房,导致在 QRS 波之后出现一个正常的 P 波。
这种现象称为心室夺获,可以作为 AVR 室速的诊断依据之一。
4. 隐匿性预激:AVR 室速可能与隐匿性预激有关。
隐匿性预激是指心房和心室之间存在一条异常的传导通路,但在正常窦性心律下不表现出来。
在 AVR 室速时,这条异常的传导通路可能被激活,导致 QRS 波增宽。
通过对心电图的分析,可以判断是否存在隐匿性预激。
5. 刺激迷走神经:刺激迷走神经可以减慢心率,可能会终止 AVR 室速。
通过刺激迷走神经,观察心动过速是否终止,可以辅助诊断 AVR 室速。
需要注意的是,AVR 室速的鉴别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心电图特征、病史、临床表现等。
如果怀疑为 AVR 室速,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