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搏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3.97 MB
- 文档页数:15
摘要:心早搏,又称期前收缩,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心脏提前跳动。
中医理论认为,心早搏多由气血不足、心神不宁、痰湿内阻等因素引起。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心早搏的治疗方案选择,包括辨证论治、中药治疗、针灸治疗、食疗调养等方面。
一、心早搏的中医病因病机1. 气血不足:心主血脉,气血不足导致心脉失养,心神不宁,易引发心早搏。
2. 心神不宁:情志不畅,心神受损,导致心脉失调,引发心早搏。
3. 痰湿内阻:脾胃虚弱,湿邪内生,痰湿内阻,影响心脉通畅,引起心早搏。
4. 阴虚火旺:肝肾阴虚,水火失衡,心火亢盛,扰动心神,引发心早搏。
二、心早搏的中医治疗方案选择1. 辨证论治(1)气血不足型:治疗原则为补气养血,宁心安神。
可选用归脾汤、安神定志丸等加减治疗。
(2)心神不宁型:治疗原则为养心安神,调和气血。
可选用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等加减治疗。
(3)痰湿内阻型:治疗原则为健脾除湿,化痰通络。
可选用二陈汤、温胆汤等加减治疗。
(4)阴虚火旺型:治疗原则为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天王补心丹等加减治疗。
2. 中药治疗(1)气血不足型:归脾汤加减,方药组成: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远志、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
(2)心神不宁型:酸枣仁汤加减,方药组成: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
(3)痰湿内阻型:二陈汤加减,方药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4)阴虚火旺型:六味地黄丸加减,方药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
3. 针灸治疗(1)主穴:心俞、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2)配穴:气血不足型加脾俞、胃俞;心神不宁型加安眠、百会;痰湿内阻型加丰隆、阴陵泉;阴虚火旺型加太溪、太冲。
4. 食疗调养(1)气血不足型:可食用红枣、桂圆、核桃等食物,以补气养血。
(2)心神不宁型:可食用百合、莲子、银耳等食物,以养心安神。
(3)痰湿内阻型:可食用薏苡仁、赤小豆、茯苓等食物,以健脾除湿。
室性过早搏动心电图的鉴别诊断期前收缩亦称过早搏动,简称早搏。
是在窦性或异位心律的基础上,心脏传导系统的某一点提早发生激动,过早的引起心脏的一部分或全部发生一次除极。
这个异位兴奋点可以在窦房结、窦房交界区、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的希氏-浦肯野氏系统。
因此,根据异位起搏点部位的不同可分为窦性、窦房交界性、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早搏。
其中以室性早搏最多见,约占总数的60%-70%,其次为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最少见[1]。
早搏是异位心律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可以由一个异位节律点发出,可以为折返性,也可能来自不同的节律点,有时经久不发,有时则频繁地一再出现。
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有限的一段时间,因此,当一次心电图描记未能发现早搏时,不能排除在其他时间曾有早搏。
自从临床上广泛使用动态心电图连续观察24小时心电图后,可以证实几乎90%左右的正常年龄组受检者均可见到偶发性早搏,且年长者较年轻人多见,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慢性疾患者多于正常人[2]。
有时同一个人的早搏可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位,即使发生在心室,也可来自不同心室或同一心室的不同部位,这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
若有时每一个或两个正常搏动后跟随以一个早搏则分别称为“二联心律”及“三联心律”。
早搏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
任何人一生中都难免发生。
在各种心律失常中,早搏的相对发生率占12.3%-27.2%,仅次于窦性心律失常(43.6%-69.4%)而居第二位[3]。
早搏使心室充盈不全,心脏每搏量减少,可影响某些重要器官(如心、脑等)的血液供应。
例如,房早可使冠脉血流量平均下降5%;室早可使之下降12%;频发性早搏可使之减少25%,这时心电图上可显示T波倒置及心肌缺血的其他征象[4]。
早搏心电图的诊断不难,但早搏伴发的一些复杂心电现象如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有时并不容易,这就需要临床心电工作者全面分析,对其做出较准确的鉴别诊断,为了更好地估计早搏的临床意义、预后以及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早搏心电图的鉴别诊断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现以临床上最常见的室性早搏心电图的鉴别诊断归纳如下:室性早搏可分为左室型与右室型早搏;左束支与右束支型早搏;多源性与多型性早搏;单纯性室早与复杂性室早(单纯性室早伴复杂心律失常)等。
早搏的判断标准
早搏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早搏的次数:如果一个心脏正常的健康人,在体检时发现早搏,且次数不多,可能不用治疗。
然而,如果早搏的次数较多,比如每分钟超过5次,或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显示超过5000次,可能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
2. 早搏的症状:不同人的早搏感觉可能会有所不同,有些人可能没有任何感觉,而有些人可能会有明显的心悸、心脏停跳感、有东西顶撞胸部或咽部产生强烈撞击感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出现早搏并不一定意味着有心脏病,多数人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都可以发现少量早搏。
但如果在自己进行触摸脉搏时发现脉搏不齐,有一次脉搏出现的较早,或者有心脏停跳感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
早搏基层诊疗指南过早搏动(简称早搏),又称期前收缩,是指在规则的心脏节律的基础上,异位起搏点发放冲动而提前发生的心脏搏动。
分为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
几乎所有的心脏疾病患者和90%的健康人群均可出现早搏。
室性早搏一、概述(一)定义室性早搏,亦称室性期前收缩,是指His束及分支以下心室肌的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1]。
各种心脏疾病患者和健康人群均可发生,临床症状变异性大。
(二)流行病学普通人群中室性早搏的发病率为1%~4%[2],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增加,在年龄<11岁的儿童发病率<1%,而>75岁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69%[3,4,5]。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和诱因任何可导致心室肌提前除极的因素均可引发室性早搏。
冠心病、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和二尖瓣脱垂等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是室性早搏常见的病因;其他如洋地黄、奎尼丁、三环类抗抑郁药中毒、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贫血等也可出现室性早搏;在普通人群中,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及过量的烟、酒、咖啡等均可诱发室性早搏;原因不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常见。
(二)发病机制室性早搏发生机制包括自律性异常、触发活动和折返三大类。
三、诊断、病情评估与转诊(一)诊断1.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而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就诊时发现。
可表现出的常见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失重感或心跳停搏。
患者是否有症状或症状的轻重程度与频发程度不相关[6]。
需注意,有些患者由于检查出早搏,自摸脉搏有"漏跳"而出现胸闷、气短、"长出气"等焦虑症状,症状与早搏在时相上并不直接相关,这种情况十分常见,在判断早搏是否"有症状"时须给予足够注意。
2.常规辅助检查:(1)心电图特征[6]:见图1。
①提前发生的QRS波,时限通常超过0.12 s,宽大畸形,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早搏病情说明指导书一、早搏概述早搏,又称过早搏动、期前收缩,是指在规则的心脏节律的基础上,异位起搏点发放冲动而提前发生的心脏搏动。
早搏是最常见的异位心律,可发生在窦性或异位心律的基础上。
几乎所有的心脏疾病患者和90%的健康人群均可出现早搏。
早搏可偶发或频发,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失重感、心跳停搏感等。
原有心脏病患者可因此而诱发或加重心绞痛、心力衰竭。
甚至有发生猝死的风险。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过早搏动、期前收缩。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发病部位:心脏。
常见症状:心悸、胸闷、心跳停搏感。
主要病因:早搏可能与多种病理、生理改变或外界因素刺激等有关。
检查项目: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血常规、甲状腺激素测定、电解质检测、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磁共振检查、电生理检查。
重要提醒:早搏是最常见的异位心律,正常人也常出现。
但若出现心悸等不适症状,特别是合并器质性心脏病者,应及时就医咨询。
临床分类:临床上对早搏的分类方式比较多。
1、根据异位起搏点的位置分类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分别是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根据异位起搏点的所在位置,早搏可以分为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
(1)房性早搏是指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任何部位的过早搏动。
(2)交界性早搏是指起源于房室交界区的过早搏动。
(3)室性早搏亦称室性期前收缩,是指His束及分支以下心室肌的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各种心脏疾病患者和健康人群均可发生,临床症状变异性大。
2、据发作的频率分类根据早搏发作的频率可以将其分为偶发早搏和频发早搏。
(1)偶发早搏是指在多个心跳周期中偶尔出现一次早搏,尚未达到频发早搏的诊断标准。
早搏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014-05-07 19:52阅读: 1536 来源:河北医大附属廊坊市中医院责任编辑:佟润国[导读]早搏,临床上很常见,也是心律失常中最主要的部分,根据早搏异位起搏点的不同,临床上分为室上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室上性早搏又可分为窦性早搏、房性早搏以及交界性早搏。
室性早搏又可分为间位性室早,室性并行心律型,短联律间期型等。
早搏,临床上很常见,也是心律失常中最主要的部分,根据早搏异位起搏点的不同,临床上分为室上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室上性早搏又可分为窦性早搏、房性早搏以及交界性早搏。
室性早搏又可分为间位性室早,室性并行心律型,短联律间期型等。
ﻫ一、早搏的共同特征-联律间期和代偿间歇ﻫ二、学习早搏,一定要熟悉不应期的特点从心肌的收缩性特性来说,一个心动周期是有收缩期和舒张期两部分组成,从心肌的兴奋性的特点来说,一个心动周期是有兴奋期和不应期两部分组成,以心室肌为例,QRS波起始部就已经丧失了兴奋性而进入有效不应期,相当于心电图的QRS波起点到T波的前支,而相对不应期相当于T波的降支。
对于心房激动落在有效不应期一般情况下是不能下传心室的,形成未下传,落在相对不应期中的心房激动可以下传心室,但是传导缓慢,容易造成室内差传,落在应激期的心房激动常常可以正常下传,产生正常的QRS波。
ﻫ下表来自《临床心电图详解和诊断》88页三、按照窦房结-心室的从上到下的顺序,把早搏分为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室性早搏,每类早搏各有其特点房性早搏ﻫ房性早搏特点:ﻫ1.1.提早的房P‘形态与窦P稍有差异ﻫ 1.2.P'-R≥0.12秒1.3.房早后可有正常QRS或变形QRS,也可无QRSﻫ1.4.代偿间歇不完全ﻫ1.5.提早的房早P’可与前一心搏T波相融合ﻫﻫ总体来讲,房性早搏不外乎以下三种形态,这三种形态与心室的不应期有直接的关系,熟练掌握心室不应期与心电图的对应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ﻫ房性早搏伴有室内差传很容易和室性早搏相混淆,如下图,可见提前的P-QRS-T,T波高尖,不同于其他的正常窦性T波,考虑T波隐藏着提前出现的房性P波,下传产生QRS波变形,为室内差传,如果是室性早搏,虽然QRS波形也不同于正常窦性下传,但是宽QRS波群前不会有相关的心房波。
室早起源部位简单判定法
室早起源部位是指心脏电活动中突然出现的早搏,其起源位置通常在心室。
确定室早起源部位的方法有多种,包括临床症状观察、心电图分析和心电生理检查等。
以下是一种简单的判定方法:
1. 观察QRS波形:室早起源部位通常与QRS波形的形态有关。
在心电图上,室性早搏的QRS波形通常表现为宽大畸形,可能存在宽大畸形的Q波、宽R波或宽S波。
通过观察QRS波形的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室早起源部位。
2. 观察ST段和T波变化:室早起源部位可能会对ST段和T波产生影响。
在心电图上,室性早搏可能会导致ST段抬高或压低,T
波倒置或宽大畸形等。
通过观察ST段和T波的变化,也可以初步推断室早起源部位。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简单的判定方法只能提供初步的判断,对于确诊室早起源部位并不十分准确。
对于具体的病例和诊断,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心电图特征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全面评估和判断。
因此,在诊断和确定室早起源部位时,建议咨询专业的心脏医生或心电生理学家,以获取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早搏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014-05-07 19:52阅读:1536 来源:河北医大附属廊坊市中医院责任编辑:佟润国[导读]早搏,临床上很常见,也是心律失常中最主要的部分,根据早搏异位起搏点的不同,临床上分为室上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室上性早搏又可分为窦性早搏、房性早搏以及交界性早搏。
室性早搏又可分为间位性室早,室性并行心律型,短联律间期型等。
早搏,临床上很常见,也是心律失常中最主要的部分,根据早搏异位起搏点的不同,临床上分为室上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室上性早搏又可分为窦性早搏、房性早搏以及交界性早搏。
室性早搏又可分为间位性室早,室性并行心律型,短联律间期型等。
一、早搏的共同特征-联律间期和代偿间歇二、学习早搏,一定要熟悉不应期的特点从心肌的收缩性特性来说,一个心动周期是有收缩期和舒张期两部分组成,从心肌的兴奋性的特点来说,一个心动周期是有兴奋期和不应期两部分组成,以心室肌为例,QRS波起始部就已经丧失了兴奋性而进入有效不应期,相当于心电图的QRS波起点到T波的前支,而相对不应期相当于T波的降支。
对于心房激动落在有效不应期一般情况下是不能下传心室的,形成未下传,落在相对不应期中的心房激动可以下传心室,但是传导缓慢,容易造成室内差传,落在应激期的心房激动常常可以正常下传,产生正常的QRS波。
下表来自《临床心电图详解和诊断》88页三、按照窦房结-心室的从上到下的顺序,把早搏分为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室性早搏,每类早搏各有其特点房性早搏房性早搏特点:1.1.提早的房P‘形态与窦P稍有差异1.2.P'-R≥0.12秒1.3.房早后可有正常QRS或变形QRS,也可无QRS1.4.代偿间歇不完全1.5.提早的房早P’可与前一心搏T波相融合总体来讲,房性早搏不外乎以下三种形态,这三种形态与心室的不应期有直接的关系,熟练掌握心室不应期与心电图的对应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房性早搏伴有室内差传很容易和室性早搏相混淆,如下图,可见提前的P-QRS-T,T波高尖,不同于其他的正常窦性T波,考虑T波隐藏着提前出现的房性P波,下传产生QRS波变形,为室内差传,如果是室性早搏,虽然QRS波形也不同于正常窦性下传,但是宽QRS波群前不会有相关的心房波。
成对的房性早搏和阵发性房速容易混淆,一般连续出现三次以上的房性早搏为阵发性房速,下图中,最后面的几次心动周期为正常的窦性周期,可以看到正常的T波是什么样子,然后看前面的T波,T波形态都有所变化,所以前三次提前的激动为房性早搏二联律伴有室内差传,中间一部分可见连续两次QRS波群,仔细观察可见三次提前的心房波,而且P'R间期逐渐延长,考虑阵发性房速伴有文氏型传出阻滞。
房性早搏的提前P‘波常常和前面的T波叠加或融合,分析的时候学会注意观察T波形态是鉴别房性早搏的基础,如下图中,第三个QRS波前的T波呈现双峰形态,第一峰之前的部分和其他正常下传的T波形态相同,可以肯定为T波,第二峰较尖,形态和窦性P波的形态不同,考虑为提前的房性早搏。
房性早搏冲动常侵入窦房结,使后者提前除极,窦房结自发除极再按原周期重新开始,形成不完全性代偿间歇,房性早搏中常常存在联律现象,两个正常激动跟随一个房性早搏,连续出现三组以上的为房性早搏三联律,一个正常激动跟随一个房性早搏,连续出现三组以上的情况为房性早搏二联律,这些现象要与窦性心律不齐鉴别,房性早搏的前提是一定要有联律间期和不全代偿间歇,而且每个早搏的联律间歇和代偿间歇几乎相等,而窦性心律不齐常常找不出相同的联律间期和代偿间歇。
房性早搏未下传形成二联律的患者,如果不仔细观察提前的房性P波,常常容易误诊为显著窦性心动过缓,从而误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由于房性早搏产生的不完全代偿间歇,看似心室率缓慢,其实真正的窦性心率并不一定减慢。
在前一次心搏ST段或T波上找到畸形提早P波的,可确诊为房性早搏未下传。
下图中,第三个T波前峰是提前的房性早搏,后峰是正常的窦性激动地T波,P’波落在前一次心室的绝对不应期不能下传心室,所以是典型的房性早搏未下传,其后产生不完全代偿间歇。
在心电图中有时出现长间期,需要考虑的问题较多,比如窦房阻滞,房性早搏未下传,窦性停搏,II度房室阻滞等,窦房阻滞中II度文氏型阻滞常可见到PP间期逐渐缩短后出现长间歇,长间歇中没有相关的P 波,II度莫氏型阻滞中长间歇应该等于两个正常的窦性周期,而长间歇中也不应该出现相关的P波,窦性停搏的长间歇一般和窦性周期没有倍数关系,长间歇中没有相关的心房波,II度房室阻滞中长间歇中可以见到窦性P波,P波出现的位置正好是窦性激动应该出现的位置,下图中的房性早搏未下传在长间歇中可以见到提前出现的心房波,T波明显变形,说明有提前的房性早搏位于其中,如果在长导联中可以见到正常下传的房性早搏时出现了多个长间歇,应该仔细寻找长间歇中的T波中是否隐藏有心房波。
房性早搏伴室内差传最容易和室性早搏混淆,鉴别要点:1.房性早搏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时有提前的异位P波且出现时间多较早,常在前一次窦性激动的T波降支或稍后,而室性早搏则无。
2.房性早搏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的QRS波多表现为不同程度右束支阻滞的波形而室性早搏QRS波形态无一定规律性,且宽大畸形常较明显。
3.房性早搏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时代偿间歇不完全,而室性早搏的代偿间歇完全。
下图中提前的房性波,后跟宽大畸形QRS,诊断室内差传,注意和室性早搏鉴别在房性早搏中除了上面所述的三种形态以外,很少见的还有间位性房性早搏,当房性早搏发生在两个正常心动周期之中,不干扰正常的心动周期时称为间位性房性早搏。
应与成对房性早搏鉴别:1.发生间位性房性早搏时,早搏冲动可传入窦房交界区使其产生不应期,致使房性早搏之后第一个窦性激动的窦房传导时间延长,结果使含有间位性房性早搏的前后两个窦性P波间期长于其他窦性PP间期,间位性房性早搏之后的第2个窦性激动仍按时发放,并有正常的窦房传导,因此,间位性房性早搏之后的第1个窦性PP间期短于正常窦性PP间期,如果将包括房性早搏在内的PP间期与房性早搏之后的PP间期相加,则其时间总和与正常两个窦性PP间期接近或相等。
2.两个房性早搏连续发生时,其激动可传入窦房结并使之激动,窦房结在第2个房性早搏激动之后,可重新安排发放激动,故从第2 个房性早搏到下一个窦性P波的时间等于正常窦性PP间期加第2个房性激动逆行通过窦房交界区的时间,结果大大长于正常的窦性PP间期。
下图中虽然不符合上面所说的PP间期改变,但窦性周期并没有发生改变,说明间位性房性早搏并没有侵及到窦房结,但是本图也不排除存在窦性回波。
另外房性早搏还有一些相对较难的情况就是隐匿性房性早搏,可以表现为二联律、三联律四联律等,多符合下列条件。
1.隐匿性房早二联律:当长时间心电图记录时,有时可观察到房早呈特殊分布规律,即显性房早之间的窦性心搏总是呈奇数1、3、5、7、9 等,符合公式2n―1的规律,称为隐匿性房早二联律。
2.偶数变异型隐匿性房早二联律:当长时间心电图记录时,有时可观察到2个相邻非插入型显性房早之间夹着的窦性心搏总是呈偶数2、4、6、8、10 等,符合公式2n的规律,称为偶数变异型隐匿性房早二联律。
3.隐匿性房早三联律:当长时间心电图记录时,有时可观察到房早呈另一种特殊分布规律,即显性房早之间夹着的窦性心搏是呈偶数与奇数交替出现,即为2、5、8、11、14 等,符合公式3n―1的规律,称为隐匿性房早三联律。
4.隐匿性房早四联律:当长时间心电图记录时,频发房早之间夹着的窦性心搏也为奇数,但是呈3、7、11、15、19、23等,符合公式4n―1的规律,称为隐匿性房早四联律2.交界性早搏交界性早搏特点:1.1.提前的QRS波为室上性1.2.QRS波前有逆行P波,则P'-R<0.12秒QRS波后有逆行P波,则R-P'<0.20秒逆行P波可与QRS波重叠QRS波前有直立P‘波,P'-R<0.12秒,此为交界性早搏特殊类型1.3.代偿间歇多完全传统的心电图讲解中,常常把交界性早搏的类型分为以下三种,逆行P波在QRS波之前,之中,和之后,见下图的标注,交界性早搏在心电图中可出现的形态,我们通过下面的梯形图标注对其进行讲解,我们通过四根线分成三个层次,分别表示A-心房,AV-房室交界区,V-心室。
交界性早搏属于异位起搏点,起搏点在AV的位置中,它可以上传心房也可以下传心室。
根据传导的快慢和是否阻滞,把所产生的心电图形态在图中标示出来。
图中所标示的意思窦性激动正常下传异位激动点在交界区,向上激动心房速度较快,向下激动心室较慢,产生的心电图QRS波前有逆行P 波,RP'间期小于0.12秒.异位激动点在交界区,向上激动心房速度和向下激动心室的时间相同,产生的心电图QRS波中有逆行P 波,但是逆行P波隐藏在高大的QRS波中。
异位激动点在交界区,向上激动心房速度较慢,向下激动心室较快,产生的心电图QRS波后有逆行P 波,RP'间期小于0.20秒.异位激动点在交界区,向上激动心房发生阻滞,向下可以激动心室,可以产生的心电图QRS波但不会有逆行P波。
异位激动点在交界区,向下激动心室发生阻滞,向上可以激动心房,可以产生的心电图的逆行P波,但不会产生QRS波。
异位激动点在交界区,向下激动心室发生阻滞,向上激动心房也发生阻滞,心电图中既看不到逆行P波,也不会看到QRS波,在心电图中只是一个等电位线。
只是通过长时间描记心电图的分析可以推算出来的位置。
逆行P波在QRS波前,说明起搏点位于交界区,上传速度快于下传速度提前的QRS波群后可见一个逆行P波,代偿间歇完全,考虑起搏点为交界区,下传速度快于上传速度,逆P在QRS波后,RP’小于0.20秒注意房性早搏与交界性早搏的鉴别:起源于心房下部的房性早搏,P波呈逆行性,与QRS波之前有逆行性P波的交界性早搏相似,但房性早搏的P-R间期>0.12秒,代偿间歇不完全,而交界性早搏的P-R间期<0.12秒,代偿间歇完全。
当房性早搏的P波与T波相重叠时,易误诊为未出现逆行性P波的交界性早搏,鉴别的要点在于识别T波中是否隐藏有异位P波,可通过对比同一导联上的T波的形态来判断。
发生较晚的未出现逆行性P波的交界性早搏,如QRS波恰好位于窦性P波之后,则可能误诊为房性早搏,但根据QRS波之前的P波系提前的窦性P波,P-R间期<0.12秒可与房性早搏鉴别。
下图中提前的QRS波前也有逆行P波,但是P'R间期明显延长大于0.12秒,代偿间歇不完全,对于这种情况,考虑起源点为左房下部,向上除极心房后再沿房室交界区下传心室。
诊断房性早搏更为合适。
这两次激动前面和后面各有一处顿挫,按照窦性周期测量,应该为窦性P波存在的位置,从时间上看心房和心室没有下传关系,考虑起搏点在交界区,上传激动心房时遇到窦性P波发生干扰,向下激动心室,所以QRS波前后都看不到逆行P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