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宋代文学 第5章~第8章【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980.71 KB
- 文档页数:34
复习内容是从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到(第三卷)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九章唐代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初唐:唐风形成时期。
盛唐:唐诗顶峰,出现群体性创作,最能体现唐诗的时期。
中唐:唐代散文发展最为突出的时期,传奇小说的鼎盛时期。
晚唐:唐诗的衰落时期。
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上官体的“绮错婉媚” ,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
上官仪提出的“六对”“八对” 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对偶句形式,已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研究,扩展到联句的整体意象的配置。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四杰”大都出生在贞观年间,他们都属于一般士人中有文采而且自负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都有着不敢居忍下的雄杰之气,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迷,提倡刚健骨气。
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作者已赋予它完全新的内容,将画意,诗情和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剔透的诗境。
诗人先从春江月夜的宁静美景入笔,“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在月色中,烟波浩渺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示出大自然的神奇美丽。
诗人在感受美丽景色的同时,沉浸于对似水年华的体认之中,情不自禁的有江天月色,引发出对人生的思索。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生命的无限,感到神秘而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
士人似乎在无需回答的天真提问得到了满足,然而他也迷茫了,因为光阴如流水,一去难复返。
所以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用愁”开始,转而叙述人间游子思妇的离别愁绪,明镜的诗境中,融入了淡淡的忧伤。
第5章东汉辞赋5.1 复习笔记一、班固、张衡的京都赋1.京都赋的缘起(1)自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受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想变化的影响,作家创作意识发生转变,汉赋尽管在体制和手法上仍未脱前期模式和模拟之习,但在思想内容和审美情趣方面却明显出现新的迹象和发展趋势,其鲜明标志之一便是京都赋的崛起。
(2)京都赋滥觞于扬雄的《蜀都赋》,其为赋的创作开辟出新的道路。
而后有东汉初杜笃的《论都赋》,傅毅的《洛都赋》《反都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南都赋》,直至西晋左思的《三都赋》等,从而汇成京都赋创作这一潮流。
其中代表性的是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
这两大赋作一先一后,一脉相承,而又各具特色,互相辉映。
2.《两都赋》(1)《两都赋》的创作背景东汉光武帝定都洛阳,而非长安,这件事成为当时一大议论焦点,也引起了文学家们的普遍关注,班固的《两都赋》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这篇赋奠定了班固在辞赋史上的地位,也确立了京都赋的创作格局,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
(2)《两都赋》的内容《两都赋》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实为上、下篇,作于汉明帝时期。
作品借“西都宾”和“东都主人”两个虚拟人物的对答结撰全篇。
(3)《两都赋》的艺术特点班固的《两都赋》在艺术上基本是取法司马相如和扬雄,但同时又有突破和创新。
①突破了“劝百讽一”的结构模式。
下篇《东都赋》通篇是讽喻、诱导,形成了“劝”与“讽”的均衡布局,虽然下篇中仍有不少劝的内容,但这劝的内容里已经融渗了作者严正的治国主张和政治见解,而非单纯的铺夸溢美。
②详略有致,繁简得当,层次分明,有力地凸显了创作主旨。
③空间方位调遣的别具匠心。
《两都赋》采用的是回环往复的笔法,第一次由外到内,然后又由内到外,第二次再由内到外,如此循环两次,完成全部铺陈。
整篇作品显得井然有序,错落有致。
3.《二京赋》(1)《二京赋》的创作张衡的《二京赋》是有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于是模仿班固的《两都赋》而创作的。
第1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1.1 复习笔记一、说话艺术1.说话及说话“四家”(1)说话“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
后来,人们以“话”代指口传的“故事”。
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说话”而来。
又因城市经济的繁荣、瓦舍勾栏的设立、说话艺人的增多、市井听众的捧场,民间说话呈现出职业化与商业化的趋势。
(2)说话“四家”说话“四家”是指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即演说佛书;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
合声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与以叙事取胜的前三类有别。
所谓说话的家数,是以故事题材作划分标准的。
2.话本(1)定义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
后世统称之为“话本”。
(2)类型①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等。
②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详,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
③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兼有一定的故事性,如《宣和遗事》等。
二、小说话本1.现存的小说话本依据《醉翁谈录》《也是园书目》《述古堂书目》等对宋元小说话本的记载,再与明人刻印的有关作品相互参证,比较可靠的宋元小说话本有《张生彩鸾灯传》《风月瑞仙亭》《杨温拦路虎传》《西湖三塔记》《简帖和尚》《合同文字记》《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等。
2.小说话本的体制宋元小说话本有一定的体制。
其文本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个部分构成。
入话(得胜头回)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
正话是话本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正话后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或以“话本说彻,权做散场”之类套话作结。
3.小说话本的题材(1)爱情故事宋元小说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往往突出女性对爱情生活的主动追求。
像《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和《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周胜仙,与“诗礼传家”的闺秀们大相径庭。
第8章元代散曲8.1 复习笔记一、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1.散曲的兴起(1)散曲,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该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不包括套数。
明代中叶,才把套数也包括了进来。
后散曲作为包容小令和套数的完整的文体概念,最终被确定了下来。
(2)散曲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
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入据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
逐渐和音乐脱离并且只能适应原有乐曲的词,在新的乐曲面前,既显得苍白无力,又显得很不合拍。
于是,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散曲,应运而生。
2.散曲的体制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1)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但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组曲中的各支曲子在内容上互有联系,但仍是以完整独立的小令形态组曲,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2)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3)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制,它们一为短小精炼,一为富赡雍容,各具不同的表现功能。
(4)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
带过曲属小型组曲;与套数比较,其容量要小得多,且没有尾声。
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3.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灵活多变,主要是由于散曲采用了特有的“衬字”方式。
衬字,指的是曲中句子本格以外的字。
增加衬字,突破了词的字数限制,使得曲调的字数可以随着旋律的往复而自由伸缩增减,较好地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
第5章《儒林外史》5.1 复习笔记一、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1.吴敬梓(1)吴敬梓,号文木老人,出身于科举世家,但他并没有完全受封建教育的束缚,对诗词歌赋以至野史杂书都饶有兴趣,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他接触了代表当时进步思潮的颜(元)李(塨)学派的学者,进一步突破了“名教”的束缚,发展了恣情任性的狂放性格。
(3)几经波折,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了深刻认识,不愿再走科举仕进的道路,甘愿以素约贫困的生活终老。
2.《儒林外史》的创作(1)吴敬梓由早年的富贵跌到贫困的逆境里,备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对社会有了更清醒、冷峻的观察和认识。
《儒林外史》就是在其穷愁困苦中完成的,它饱含着作者的血泪,熔铸着亲身的生活体验,是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的作品。
(2)吴敬梓取材现实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的亲友、相识相知者。
杜少卿则是作者的自况。
作者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撷取适当的素材,通过想象虚构加以典型化,取得了很大成功。
3.现存版本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嘉庆八年卧闲草堂的巾箱本,56回。
二、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1.命意在批判科举《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只有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的故事,其实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
它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痛斥了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使“一代文人有厄”。
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腐蚀和毒害,写出了科举时代的社会环境,读书人在科举制度引诱和逼迫下不分是非,丧失理智,麻木不仁而又不自知的情形,以及社会上根据科场成败而涨落升沉的人情世态。
2.科举扭曲的社会和文人(1)通过周进、范进的悲喜剧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这种制度不能选拔人才,反而使人精神空虚,知识贫乏,深刻地表现了它对各阶层人物的毒害,及造成的乌烟瘴气的社会风气。
(2)科举制度和八股时文的毒害还侵入了闺阁之中。
如深信八股不疑的鲁小姐。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五编宋代..篇一: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2021年古代文学史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纲科目:古代汉语(B) 参考书目:《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全4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9《古代汉语》(B)考试大纲(汉语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用)Ⅰ 考查目标《古代汉语》考查学生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文字、词汇、语法、音韵、古书注解、古文句读、古汉语修辞、诗律等内容;考查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知识阅读古籍、理解古文、翻译古文的实际能力。
Ⅱ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一)知识类题目,考查学生古代汉语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二)综合类题目,考查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翻译类题目,考查学生理解古文的水平和翻译能力。
四、试卷题型结构(一)简答题,侧重于考查学生古代汉语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约占70分。
(二)古文阅读题,侧重于考查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约占40分。
(三)古文翻译题,侧重于考查学生理解古文的水平和翻译能力。
约占40分。
Ⅲ 考查范围本课程考查范围为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共四册(中华书局出版),主要内容如下:怎样查字典辞书古今词义的异同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文选:《左传》汉字的构造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文选:《战国策》判断句、也字叙述句、矣字、焉字1否定句、否定词疑问句、疑问词文选:《论语》、《礼记》词类活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文选:《孟子》连词、介词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文选:《老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诗经》的用韵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文选:《诗经》古书的注解(上)古书的注解(下)文选:《楚辞》文选:《史记》、《汉书》古书的句读古汉语的修辞诗律(上)诗律(下)文选:有关律诗科目:中国文学史参考书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或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袁世硕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或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五编宋代文学考点归纳【名词概念】易安体、辛派词人、宋初三体、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江西诗派、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永嘉四灵、江湖诗派、唐宋八大家、三苏、别是一家、活法、西昆体【主要问题】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宋初白体诗人和晚唐体诗人、西昆体的兴衰、柳永词的艺术成就、欧阳修的散文主张和创作、王安石的散文创作、欧阳修和梅尧臣的诗歌创作、苏轼的诗词成就、苏轼的古文创作、黄庭坚的诗歌主张和创作情况、江西诗派的形成和演变、周彦邦词的艺术成就、秦观贺铸词的艺术特色、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创作、陆游的诗歌创作、杨万里和范成大的诗歌创作、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辛派词人的创作情况、姜夔和吴文英词的艺术特色、南宋理学家的散文创作、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的诗歌创作、元好问的诗学成就【作家作品】1、宋词: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踏莎行·郴州旅社》;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周彦邦《兰陵王·柳》;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青玉案·元夕》、《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2、诗歌:王禹偁《村行》;林逋《山园小梅》;梅尧臣《田家语》、《鲁山山行》;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欧阳修《戏答元珍》、《边户》;王安石《明妃曲》、《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黄庭坚《登快阁》、《寄黄几复》、《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陆游《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金错刀行》、《书愤》;文天祥《过零丁洋》;元好问《岐阳》、《雁门道中书所见》、《癸巳五月三日北渡》、《论诗绝句三十首》;3、散文:欧阳修《醉翁亭记》、《五代史伶官传序》;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苏轼《教战守策》、《喜雨亭记》、《石钟山记》、《赤壁赋》核心考案1、宋代文化对文学的影响首选是宋王朝实行崇文尚武的国策,重用文臣,不但宰相须用读书人,而且主兵的枢密使等职也多由文官担任。
袁行霈版古代文学史考研笔记、试题及答案5屈原与《楚辞》❉*上方所列QQ群中可下载高清思维导图。
第一编第五章屈原与《楚辞》一、基本知识1.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
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
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
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
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
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
3.《天问》: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
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
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4.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
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二、主要作家、作品1.精读作品屈原的《离骚》《国殇》、宋玉的《九辩》2.阅读作品屈原的《山鬼》《哀郢》《招魂》《天问》、宋玉的《风赋》三、思考与练习1.简述“楚辞”的特点。
参考答案:“楚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五编宋代...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篇一: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2010年古代文学史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纲科目:古代汉语(B) 参考书目:《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全4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9 《古代汉语》(B)考试大纲(汉语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用)Ⅰ考查目标《古代汉语》考查学生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文字、词汇、语法、音韵、古书注解、古文句读、古汉语修辞、诗律等内容;考查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知识阅读古籍、理解古文、翻译古文的实际能力。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一)知识类题目,考查学生古代汉语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二)综合类题目,考查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翻译类题目,考查学生理解古文的水平和翻译能力。
四、试卷题型结构(一)简答题,侧重于考查学生古代汉语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约占70分。
(二)古文阅读题,侧重于考查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约占40分。
(三)古文翻译题,侧重于考查学生理解古文的水平和翻译能力。
约占40分。
Ⅲ考查范围本课程考查范围为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共四册(中华书局出版),主要内容如下:怎样查字典辞书古今词义的异同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文选:《左传》汉字的构造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文选:《战国策》判断句、也字叙述句、矣字、焉字1否定句、否定词疑问句、疑问词文选:《论语》、《礼记》词类活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文选:《孟子》连词、介词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文选:《老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诗经》的用韵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文选:《诗经》古书的注解(上)古书的注解(下)文选:《楚辞》文选:《史记》、《汉书》古书的句读古汉语的修辞诗律(上)诗律(下)文选:有关律诗科目:中国文学史参考书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或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袁世硕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或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0.1复习笔记一、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1.崇文抑武的国策宋王朝采用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文臣由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成为宋代官僚阶层的主要成分。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使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2.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理学思想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宋代的士大夫怀有比较自觉的卫道意识,并积极地著书以弘扬己说,摒斥异端。
宋人的文集中几乎都有论道、论政的文章,这种议论还旁溢到诗歌中去。
3.文以载道说的盛行宋代的士大夫在政治上和学术上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
韩愈“文以贯道”的思想得到高度的重视。
“文以载道”的思想在宋代文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宋代文人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使宋代诗文的说教意味浓厚。
4.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宋王朝十分重视文治教化,印刷业和教育事业都有空前的发展。
公私刻书业的兴盛使书籍得以大量流通,学校的数量和种类也大量增加。
因此,宋代士人的总体学术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细密周详地进行议论。
5.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1)宋代的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和社会。
文学作品,尤其是被视为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文,反映社会、干预政治始终是其最重要的主题。
宋代文学家描写民瘼或抨击时弊成为整个文坛的创作倾向。
社会政治功能的加强,使宋代诗文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
其负面影响是严肃有余、灵动不足,有时还因过于注重社会性而削弱了个体抒情的意味。
(2)“文以载道”的价值观,必然导致把议论视为写作的目的,议论充溢于各体散文和诗歌之中,但是过多的议论也会削弱诗歌的抒情功能。
二、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1.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儒家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士人应有忧患意识,宋代的士大夫发扬了这种传统。
(1)宋代士大夫的主人翁意识十分强烈,他们以国家为己任,密切关注国家的隐患。
(2)宋代国势不如汉、唐强盛。
第5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5.1复习笔记
一、黄庭坚的诗歌
1.黄庭坚
(1)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2)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
2.丰富的人文意象
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1)他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这些对象自身都是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自然使诗歌充满文人色彩。
(2)他写其他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的人文意蕴。
如茶本来是一种生活用品,但在黄诗中茶被置于高雅的文化环境中,并与文人的高雅活动及高洁志趣相联系,从而表现出深刻的文化内蕴,如《双井茶送子瞻》。
3.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1)北宋诗人都在诗歌艺术上追求“生新”,即追求在唐诗之外另辟境界,而黄庭坚在这方面表现出更强烈的自觉性。
他的整个诗歌创作都贯彻了求新求变的精神,从而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2)黄诗不论长短,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
如五古《过家》、七古《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等。
(3)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
如用“煎成车声绕羊肠”来形容煎茶的声音
等,但他有时也求奇过甚,不够自然。
(4)黄庭坚还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力撰硬语,如“秋水粘天不自多”等。
黄诗中最成功的则是那些用常见的字词组成新奇意象的作品,如《寄黄几复》。
(5)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一是句中音节打破常规,矫健奇峭。
二是律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以致圆熟的声调,如《题落星寺》等。
这些也是形成其生新廉悍风格的重要因素。
4.山谷体的内涵
(1)黄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元祜二年(1087),苏轼作《送杨孟容》,自注说:“效黄鲁直体。
”
(2)黄庭坚作诗,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不凡,且有一股兀傲之气,是典型的“山谷体”。
但“山谷体”也具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缺点。
所以当后人批评宋诗时,“山谷体”往往首当其冲。
5.晚年诗返璞归真
黄庭坚晚年的诗风体现出归真返璞的倾向,随着诗人阅历的加深和修养的提高,已渐渐达到了“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
例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平淡质朴,精光内敛,体现出黄诗的老成境界。
二、陈师道的诗歌
1.学苏与学黄
(1)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是苏轼门下的重要诗人。
(2)陈师道作诗的方式是“闭门觅旬”式的苦吟,与苏轼挥洒自如的方式迥然不同。
他写诗并不学苏,而以同样重视推敲锻炼的黄庭坚为师,因此他和黄庭坚并称为“黄陈”。
(3)陈师道诗歌的题材内容比较狭窄,主要是写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但写得真挚诚恳,是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2.简练朴拙的艺术风格
(1)陈师道认为作诗应该“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他在创作中也贯彻了这种美学追求,从而创造出以“朴拙”为主要特征的艺术风格。
(2)陈诗的长处是简洁精练,质朴无华,外表浑朴而意味深长,例如《示三子》、《九日寄秦觏》等。
(3)陈师道的缺点是过于追求言简意赅,有时把诗句压缩过甚,以至于语意破碎。
此外有一些作品质木无文而缺乏情韵。
这也是刻意求新所造成的。
三、江西诗派的形成
1.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
(1)黄庭坚喜欢论诗,尤其喜欢在理论上指点青年诗人。
他主张诗歌要有所寄托,要批判现实。
他也认同“文以载道”的观点,但他更强调诗歌应抒写性情,应以道德修养为其根本。
(2)黄庭坚对青年诗人作了许多具体细致的指点,主张循序渐进:第一步要多读前人的作品,力求熟练地掌握炼字、造句、谋篇等写作技巧。
第二步再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缚而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并争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
2.杜甫典范地位的确立
到北宋中叶,尊杜成为整个诗坛的共识。
黄庭坚很重视杜诗的思想意义,但他倡导学杜的重点在于借鉴杜诗的艺术经验。
黄庭坚对杜甫在炼字、造句、谋篇等方面的艺术特点有许多细致的分析,尤其倾倒于晚期杜诗的艺术境界。
3.点铁成金:窘境中的策略
黄庭坚诗论中影响很大的另一个内容是“点铁成金”之说,即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在北宋的特定时代里,这不失为摆脱窘境的一种策略,当时发生了较大的影响。
4.黄陈周围的诗人群
黄庭坚对当时的青年诗人具有多方面的典范作用:
(1)他的诗歌成就卓越,且鲜明地体现了宋代诗坛的美学风范;
(2)他作诗字斟句酌,法度井然,便于别人仿效;
(3)他的诗论是循序渐进的,并大张旗鼓地倡导以杜甫为诗家宗祖,还为诗人们设计了摆脱窘境的策略,使人有具体的门径可入。
于是黄庭坚理所当然地受到众多青年诗人的拥戴追随,比黄庭坚年轻八岁的陈师道率先对其推崇。
于是,一个以黄、陈为核心的诗歌流派就逐渐形成。
5.江西诗派的形成
(1)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
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
诗派成员的诗歌创作也或深或浅地受到黄诗的影响,所以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相近。
(2)由于黄庭坚的深远影响,这个流派一直延续到南宋,吕本中、曾几、赵蕃、韩滤等人也被看作诗派中人。
(3)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四、江西诗派的演变及“活法”说
1.江西诗派的演变
突然发生的靖康事变打破了诗坛的沉闷空气,代表诗坛风气的江西诗派因此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吕本中的“活法”说
(1)吕本中,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的诗论家。
他早年作诗,专以黄庭坚为典范,生新刻峭,旨趣幽深。
(2)进入南宋以后,黄庭坚诗风的影响在吕诗中逐渐减弱,代之而成的是一种轻快圆美的新风格,例如《春晚郊居》,流动和婉。
(3)吕本中在理论上提出了“活法”之说。
所谓“活法”,是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
但由于当时盛行的诗歌法则是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法,所以这意味着江西诗派内部的新变。
五、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1.爱国的主题
在南宋初年,诗坛上转移的人物是吕本中,但创作成就更高的诗人则是陈与义和曾几。
陈、曾二人都写了一些较成功的爱国主题的诗,例如陈与义的《伤春》和曾几的《寓居吴兴》。
2.陈与义的雄浑深沉
(1)陈与义青年时诗主要着眼于借鉴杜甫的艺术手法,而山河破碎的形势和颠沛流离的经历使陈与义认清了杜诗的思想意义,从而努力学习杜甫的爱国精神,他对杜诗艺术的借鉴也转以学习其沉郁、壮阔的风格为主,从而创造了雄浑深沉的诗风。
例如《登岳阳楼二首》其一。
(2)陈与义描写山水和闲适生活的诗,风格宛肖陶渊明、韦应物和柳宗元,但其主导诗风无疑是雄浑。
在黄、陈以后的诗坛上,陈与义诗如异军突起,这对稍晚的陆游等人有着
良好的影响。
3.曾几的活泼诗风
曾几诗歌语言明快畅达,声调委婉和谐,形成清新活泼的新风格,如《三衢道中》,已开杨万里诗的先声。
5.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活法”论由北宋后期江西诗派提出。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案】吕本中
【解析】吕本中的“活法”论是他后期提出的作诗主张。
江西诗派以奇峭僻涩为特点。
而吕本中则有意用李、苏的疏畅自然补救其弊。
吕本中的“活法”即“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提倡“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有意识“以苏济黄”,消除江西诗派末流的生硬造作之弊,为宋诗发展开拓出“流转圆美”的新途径。
2.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中的“一祖”指的是________。
[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杜甫
【解析】江西诗派“一祖三宗”指的是杜甫(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宗)。
3.“一祖三宗”之说最早见于方回的《________》一书。
[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瀛奎律髓
【解析】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最早见于方回著的《瀛奎律髓》。
“一祖三宗”指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