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器植入术的护理2015.10
- 格式:ppt
- 大小:4.54 MB
- 文档页数:37
起搏器的术后护理及观察要点
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体内的电子治疗仪器,通过脉冲发生器发放由电池提供能量的电脉冲,通过导线电极的传导,刺激电极所接触的心肌,使心脏激动和收缩,从而达到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的目的。
起搏器术后护理及观察要点如下:
1. 伤口护理:术后要注意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如有渗血、红肿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
2. 活动限制:术后需要限制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以免影响起搏器的工作。
一般来说,术后24 小时内需要卧床休息,之后可以逐渐增加活动量。
3. 饮食护理:术后要注意饮食护理,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4. 观察症状:术后需要密切观察症状,如有头晕、乏力、心悸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
5. 定期复查:术后需要定期复查,一般来说,术后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和1 年需要进行复查,之后每年复查一次。
复查内容包括起搏器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等。
总之,起搏器术后需要注意伤口护理、活动限制、饮食护理、观察症状和定期复查等方面,以确保起搏器的正常工作和患者的健康。
起搏器术后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起搏器术后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1. 背景介绍起搏器是一种用于治疗心脏传导障碍和心律不齐的医疗设备。
在植入起搏器后,患者需要特殊的护理和监测以确保起搏器的正常工作和患者的安全。
本文将讨论起搏器术后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2. 起搏器术后的常见问题(1)局部切口感染:起搏器植入术后,出现局部切口感染的风险增加。
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切口,观察是否有红肿、渗液、疼痛等感染征象。
如发现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电极移位:有时,起搏器电极位置可能会发生移位,导致起搏器功能异常。
在术后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和起搏器功能,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调整。
(3)起搏器电池耗尽:起搏器电池的寿命通常为5-10年,但实际寿命可能因使用频率和设备类型而有所不同。
护理人员需要提醒患者关注电池寿命,并及时备案电池更替工作。
3. 起搏器术后的护理措施(1)保持切口干燥清洁:术后,患者应避免抓挠或搔抓切口,以防感染。
切口应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水浸泡或受潮。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清洁切口,并定期更换敷料。
(2)定期检查切口情况:护理人员应每天检查起搏器切口,观察是否有红肿、渗液、疼痛等感染征象。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告知医生。
(3)定期监测心电图和起搏器功能: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心电图监测以评估心脏的起搏情况。
护理人员应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定期检查起搏器的工作状态和电极位置,如有异常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4)向患者提供起搏器知识和自我护理指导: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解释起搏器的作用、常见问题和护理措施。
还应向患者提供相关的自我护理指导,包括定期复查、避免剧烈运动和避免磁场干扰等内容。
(5)定期随访和评估: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定期随访和评估,以确保起搏器的正常工作和患者的安全。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密切的联系,并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随访和评估工作。
4. 个人观点和理解起搏器术后的护理工作是关系到患者安全和康复的重要环节。
起搏器植入术护理常规术前评估1.生命体征是否平稳2.术前检查是否完善3.青霉素有无过敏术前干预措施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目的、简要过程,注意事项及可能的并发症,消除疑虑。
2.术前禁食6-8小时,禁水4小时。
3.起搏器植入部位应清洗干净,但避免擦伤皮肤,在对侧肢体建立静脉通路。
4.训练床上大小便。
术后评估1.了解手术情况:起搏器植入型号,术中出血2.生命体征、脉搏氧饱和度、神志3.穿刺部位情况:有无出血、血肿、疼痛、皮下气肿4.起搏器工作情况的观察5.术后并发症的观察6.心理支持术后干预措施1.常规心电监护术后常规做12导联EKG以观察起搏器工作情况,贴电极片时需避开起搏器植入部位。
2.体位术后沙袋压迫12小时,24小时内保持平卧位或抬高床头30°,限制肩关节活动。
同时指导患者做上肢及肘关节适当运动。
24小时后嘱患者取半卧位,无不适者允许下床在室内轻度活动。
3.皮肤护理保持切口清洁干燥,术后次日切口换药时注意观察皮肤色泽,及局部有无红肿,皮下气肿。
如无并发症,一般拆线时间为7-10天。
4.饮食嘱多饮水,易消化饮食,避免产气食物(如牛奶)。
5.常见并发症5.1 感染:局部伤口红、肿、热、痛,囊袋内有感染分泌物。
原因:无菌操作不严密,导管难插,手术时间长,埋藏处皮肤过度紧张,术后囊内积血。
5.2 囊袋血肿:与术前未停抗凝药,术中止血不充分有关。
5.3 电极脱位或导线断裂:多发生于术后一周内,24小时内尤易发生。
多表现为起搏失灵或感知不良。
5.4 心律失常:可发生于安置起搏器的任何时期,特别在早期。
由于电极移位、心内膜感染、起搏器故障及性能不同等原因。
5.5 起搏器综合征:见于心室起搏的患者,由于房室收缩不同步,可使心室充盈量减少,心搏量减少,血压降低,脉搏减弱,患者出现心慌、血管搏动、头胀、头昏等症状,通过程控调整起搏频率,尽可能恢复其自身心律或适当调高起搏频率后症状好转。
教育1.体位及活动起搏器植入后,埋入起搏器的一侧手臂在1-2周内不要高举,但可以轻微活动手臂。
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中的观察及护理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治疗方式,对于一些心脏病患者来说,植入永久起搏器可以帮助他们重新获得正常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术后的观察和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保证患者术后恢复的顺利和安全。
本文将重点介绍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中的观察及护理相关内容。
一、术前准备1. 了解患者病史:在进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前,医护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之前的心脏病史、用药情况、过敏史等,以便进行术中的合理处理和护理。
2. 术前检查:术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心脏相关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核磁共振等,以确定患者的心脏状况和植入起搏器的位置。
二、术中观察1. 心脏监测:在进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中,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心电图和心率进行持续监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
2. 生命体征监测:术中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持续监测,包括血压、呼吸、体温等,及时发现并处理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三、术后护理1. 术后定期观察:植入永久起搏器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的观察和监测,包括心电图监测、起搏器工作情况监测等,以确保起搏器的正常功能。
2. 术后感染预防:术后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定期更换伤口敷料,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3. 术后并发症处理:术后如果出现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需要及时处理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四、术后康复1. 术后教育: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起搏器的使用和保养知识进行教育,让患者了解起搏器的基本功能和注意事项,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2. 随访观察:术后需要定期随访和观察患者的起搏器功能和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对于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中的观察及护理工作,医护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病情,术中需要对患者的心脏和生命体征进行持续监测,术后需要进行定期观察和护理,以保证患者的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
患者本人也需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术后的自我管理和康复训练,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临时起搏器置入术后护理常规1.目的1.1 确保病人安全、有效治疗1.2 防止安全意外1.3 预防静脉导管引发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2.范围股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及肱静脉起搏器鞘管3.术后护理要点3.1 患者行临时起搏器置入术后应予持续心电监测,观察病人心率、心律变化,生命体征及起搏器工作状况,及时发现起搏故障,及时处理。
3.2 术后患者予卧床休息,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妥善固定临时起搏电极,穿刺侧肢体适当制动,以免电极脱位。
3.3 保持大便通畅。
3.4 每日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疼痛、感染等情况,定时更换敷料,3M 伤口敷料1 次/周,有潮湿、渗液及污染时随时更换。
3.5 密切观察患者的起搏心率情况,每班记录起搏器设置的频率。
3.7 床边应备有一个备用电池,当电量不足出现黄色灯亮时应及时更换。
3.8 起搏器应固定在床边固定位置,以免误动设定值。
3.9 留置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 2 周,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或准备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
3.10 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及时遵医嘱予以处理。
4.相关知识4.1 置管时常见并发症:4.1.1 气胸:由穿刺误入胸腔引起,少量气胸不必处理,如为张力性气胸,应做紧急处理。
4.1.2 血胸:如血管损伤且流到胸腔则可致血胸。
4.1.3 误入锁骨下动脉:可见鲜红的搏动性血液喷出,只要拔出针头,局部压迫即可;如已插入穿刺鞘者,不要贸然拔出,需请胸外科医师会诊一起处理,以防产生灾难性后果。
4.1.4 锁骨下动静脉瘘:常由于进针太深,穿过静脉和动脉,形成通道。
4.1.5 空气栓塞4.1.6 心律失常4.1.7 右心室穿孔4.1.8 感染4.2 基本参数的概念:4.2.1 起搏频率:起搏器发放脉冲的频率。
4.3.2 起搏阈值,又叫输出电流强度:引起心脏有效起搏的最低电脉冲强度。
4.2.3 感知灵敏度:指起搏器感知 P 波或 R 波的能力,通常以P 波或 R 波高度 mv 表示。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术后护理
(1)迎接病人:将病人抬至床上,与手术医生了解术中情况及起搏
频率,连接心电监护,注意心率和起搏频率是否一致。
(2)活动与饮食:术后平卧休息1-3天,防止电极脱位。
勿用力咳
嗽,必要时用手按压伤口。
卧床期间协助病人生活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观察皮肤受压情况,鼓励并指导患者做下肢活动,动作应缓慢,防止摔倒。
埋入起搏器的一侧手臂在1-2周内最好不要高举,但可以轻微活动手臂。
电极植入后1-2个月便可以稳定固定,避免植入起搏器囊袋处摩擦与撞击。
(3)伤口护理:伤口沙袋压迫6小时,观察伤口有无渗血、血肿,
术肢有无肿胀,皮温、颜色有无异常,按无菌原则定期更换敷料,一般术后7天拆线。
(4)预防感染:术后遵医嘱给予抗生素3-5天。
3天内注意观察体
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有异常及时联系医师。
(5)观察并发症:起搏器植入术后易发生电极脱位,起搏感知障
碍、伤口出血、感染,以及心肌穿孔等并发症,故术后应观察心电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及心脏压塞等症状,以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护理1.保持切口干燥和清洁:术后切口处需要保持干燥和清洁。
患者应避免在切口处使用香皂或化学物品,定期清洁切口时最好使用温水和无刺激性的肥皂。
在清洗时要轻柔地搓洗,避免用力摩擦或挠抓。
2.避免湿水浸泡:术后切口处需要避免湿水浸泡,患者应避免在手术切口处长时间接触水。
洗澡时可以使用保护套或胶布覆盖切口处,以避免水进入切口。
3.避免剧烈运动或重物提拿:术后患者需要避免剧烈运动或重物提拿,以避免手术切口处的损伤。
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避免进行重型活动,可能需要暂时停止从事需要大量使用手臂和肩膀的活动,比如举重和剧烈运动。
4.定期检查切口:患者应定期检查手术切口,以确保没有任何感染或异常状况。
如果患者注意到切口红肿、有排液或有异味,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5.避免有磁性的物品和电磁干扰:患者需要避免接触有磁性的物品,如大功率电磁炉、金属探测仪等。
这些物品可能会对起搏器的功能产生干扰。
另外,避免靠近强磁场和高频电磁辐射的设备,如MRI机和手机等。
6.定期复查和维护: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复查和维护。
定期检查可以确保起搏器的正常功能和电池寿命。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复查计划。
7.注意异常症状: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的症状。
如果出现胸闷、心悸、乏力、头晕、昏厥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这些症状可能提示起搏器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处理。
总之,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护理非常重要。
通过正确的护理步骤和注意事项,患者可以保持手术切口的良好状态,并确保起搏器的正常工作。
及时报告异常症状,并定期进行复查和维护是保障患者健康的关键。
医生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建议患者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