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后的肺康复
- 格式:ppt
- 大小:11.92 MB
- 文档页数:27
气管切开患者护理六大要点气管切开手术是指切开颈段气管、放入金属套管或硅胶套管,气切是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难、呼吸功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呼吸困难时常见的手术。
气切的术后护理是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点项目,今天我们就来介绍气切患者的术后护理的几大要点。
1、保持气管导管通畅,预防堵管人工气道建立后容易产生气道阻塞、肺不张和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需要进行充分湿化,促进痰液排出。
(1)一般可以使用0.9%生理盐水、无菌注射用水等作为湿化液,间断使用湿化装置向气道间歇滴入或喷入0.5~2ml湿化液,可以适当使用湿化或保湿装置。
(2)最佳室内温度控制在21〜26℃,湿度控制在50%〜70%,每日上、下午各通风1次,30min∕次。
保持室内空气湿润、新鲜,室内可使用加湿器。
(3)在床上进行功能锻炼;卧床时勤翻身拍背,拍背时使用空心掌,由外向内,由下向上叩击背部。
一边拍背一边教患者有效咳嗽,排出痰液。
(4)痰液较多的患者,可以在家中准备电动负压吸引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若干、无菌手套,注意认真学习吸痰技术。
2、做好切口护理,预防感染气管切开套管每日2〜3次清洗内套管,金属内套管取下煮沸消毒,有内套管的塑料套管取下后需浸泡消毒,另备一套循环应用,有效预防感染。
3、妥善固定导管,预防导管意外脱出(1)每日检查气管导管固定带的松紧度,以能伸入两指为宜。
(2)保持气管套管在气管内的居中位置,防止移位、脱出造成窒息。
(3)不要擅自随意更换或调节气管系带,以防发生脱管。
(4)更换套管纱布垫时动作轻柔,避免牵拉造成脱管。
(5)患者不合作或有意识障碍时,需约束肢体,防止自行拔管。
(6)一旦发生脱管,需紧急就近医治,重新置管。
4、及时就医如发生局部出血或皮下气肿等情况,请及时就医。
5、合理饮食(1)多饮水。
由于气管切开后,如果无湿化措施,大约每日在呼吸道蒸发失水增加大约800毫升,做好湿化要减少许多失水量,因此需要适当增加饮水量,以不感口渴为宜。
肺康复名词解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肺康复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治疗措施和方法,帮助患有肺部疾病的患者恢复健康,提高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肺康复的目的是缓解症状、减轻疾病对患者的影响,延缓病情恶化,促进患者康复。
肺康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对于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而言,肺康复更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肺康复,患者可以减轻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提高体力和活动能力,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降低医疗费用。
在进行肺康复前,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呼吸功能检测、运动耐受性测定、症状评估等,以确定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康复需求。
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运动训练、体能训练、疗法治疗等多种方式。
在肺康复过程中,医护人员将根据患者的反馈和病情变化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肺康复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医学界开始关注矽尘病(尘肺)患者的康复问题。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呼吸系统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化,肺康复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成为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肺康复涉及的名词解释如下:1. 呼吸功能检测:通过各种检测手段,如肺功能测试、血氧检测等,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包括呼吸道通畅程度、肺活量、肺扩张能力等,为制定康复计划和监测疗效提供依据。
2. 运动耐受性测定:通过体力测试、步行测试等方式,评估患者的体力状况和耐力水平,为制定运动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3. 症状评估:通过问卷调查、症状评分表等方式,了解患者的主要症状和描述,如呼吸困难程度、咳嗽频率、咳痰性质等,为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提供依据。
4. 体能训练:通过各种体育运动和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体力和肌肉力量,改善运动能力和耐力,减轻疾病对患者的影响。
5. 疗法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氧疗、呼吸治疗等方式,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改善呼吸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气管切开术后病人的康复护理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护理方式。
方法:通过术后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气管导管和气囊护理、吸痰护理、营养支持、气道湿化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等直接关系到患者疾病转归的工作,精心护理避免发生并发症。
结果:通过上述精心护理使患者早日康复,减少了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气管切开术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方式,做好气管切开护理是气管切开术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气管切开术;康复护理;预后气管切开作为创伤性人工气道,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措施之一,为保证呼吸道通畅,预防术后并发症,使患者安全度过危险期,做好术后护理至关重要。
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使患者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保持空气清新,定时空气消毒[1],做好超声雾化吸入,口腔护理、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体现了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重要性。
一、气管切开术的概念1.含义和作用气管切开术系切开颈段气管,放入金属气管套管,以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难、呼吸机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呼吸困难的一种常见手术。
气管切开有4种方法,包括:气管切开术、经皮气管切开术、环甲膜切开术、微创气管切开术。
其目的在于(1)预防和解除呼吸道梗阻,保证呼吸道的通畅性(2)便于呼吸道分泌物的吸引,预防肺部感染,并为机械通气提供一个封闭的通道(3)对于意识不清,尤其是昏迷患者,可预防呕吐物和口鼻腔分泌物的误吸入肺,咽喉部手术时为保持呼吸道通畅也可预防性气管切开[2]。
2.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症:(1)咽喉部炎症、肿瘤、异物、外伤或瘢痕性狭窄等因素引起的急慢性喉梗阻(2)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下呼吸道炎症、胸部外伤或术后不能有效咳嗽排痰以至下呼吸道分泌物堵塞者(3)昏迷、呼吸系统疾病所致的长时间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4)某些头颈、颌面部、口腔等部位的手术,为了便于气管内麻醉及防止血液、分泌物进入下呼吸道者(5)某些需要气管内麻醉手术而又不能经口鼻插管者,呼吸道异物不能经喉取出者。
重症老年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措施重症老年颅脑损伤患者常常需要进行气管切开手术以维持呼吸,护理措施的质量将直接决定患者的康复进程。
本篇文章将介绍重症老年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内容。
1. 密切监测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需要保持呼吸通畅,而重症老年颅脑损伤患者可能存在多种难以预测的生理反应,因此密切监测是必要的。
护理人员应该对以下指标进行监测:•呼吸频率、深度、发音和鼻翼膜泡指数;•氧饱和度;•心率、血压和心电图;•喉部和气管内的分泌物。
2.定期吸痰由于气管切开手术可能导致喉部和气管内的分泌物积聚,导致呼吸道阻塞,患者需要定期吸痰。
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吸痰方法,并确保吸痰的频率和方法正确无误。
3. 工具消毒与更换需要注意的是,吸痰过程中使用的器具需要定期更换和消毒,防止感染导致病情恶化。
单次使用的器具应立即丢弃。
4.肺部康复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需要进行肺部的康复,包括深呼吸训练、积极翻身、体位调整等。
护理人员应该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肺部康复,防止因长期卧床导致肺部感染的发生。
5.营养支持患者需要足够的营养支持以促进康复。
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安排合理的饮食方案,防止出现营养不良和消化系统问题。
6. 心理护理长期的疾病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护理人员需要关心患者的情绪变化,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缓解其焦虑和压力。
7. 安全管理患者需要定期更换人工气道,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气道的位置、松紧度和氧气供应。
同时,护理人员还需定期更换床单、痰盂等物品,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减少感染的风险。
8. 其他注意事项气管切开手术后,患者的喉咙和喉喉可能会出现疼痛和不适感。
护理人员应该为患者提供口腔护理,缓解其疼痛和不适感。
同时也需要注意患者的尿液排泄、皮肤护理等方面。
总之,对于重症老年颅脑损伤患者来说,气管切开手术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方法,但却需要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
护理人员应该严格遵守医嘱、加强观察和监测,并充分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从而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体外膈肌起搏器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肺功能康复影响发表时间:2017-10-13T14:07:40.14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5期作者:梁锦锋张新斐冯重睿华玉平王依川[导读] 体外膈肌起搏器对气管切开患者的肺功能有积极治疗作用,且能加快封管时间。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广东广州 510510摘要: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器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量表法将90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5例。
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疗程为6周,在治疗前,治疗6周后评估两组患者的肺功能(FEV1、膈肌移动度)及记录封管率。
结果: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均提高、有统计学差异;且观察组肺功能(FEV1、膈肌移动度)、封管率差异更显著。
.结论:体外膈肌起搏器对气管切开患者的肺功能有积极治疗作用,且能加快封管时间。
关键词:体外膈肌起搏器气管切开术后肺功能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ational tracheotomy,PDT)常应用于困难气道插管失败患者[1],PDT是一种微创的、快捷急救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操作时间少、切口小、出血量少、美观等优点,近20年来在ICU得到广泛应用[2]。
但长期留置气管套管患者容易出现肺部感染,肺功能下降等问题,肺部物理治疗有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降低呼吸道阻力,促进肺部再扩张[3],本研究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以膈肌起搏器治疗,观察其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肺功能恢复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17年5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内外科气管切开术后患者90例。
随机分成两组,各50例,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5±5.2岁),观察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44.2±5.6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