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古城保护与发展研究 大学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01.50 KB
- 文档页数:12
浅谈历史名城的保护与改造【摘要】历史名城保护与改造是当今社会发展中亟需关注的重要议题。
本文首先从历史名城保护与改造的重要性、现状和需求入手,深入探讨了历史名城的价值与意义,以及保护历史名城的方法与措施。
随后分析了历史名城改造面临的挑战,并通过实践案例展示了历史名城改造的可行性。
最后展望了历史名城保护与改造的未来发展,强调了其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呼吁加强历史名城保护意识,并指出历史名城保护与改造应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历史名城的保护与改造不仅关乎文化传承和城市形象,更直接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行动。
【关键词】历史名城、保护、改造、重要性、现状、需求、价值、方法、措施、挑战、案例、未来发展、意识、城市发展、协调。
1. 引言1.1 历史名城保护与改造的重要性历史名城作为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其保护与改造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名城是城市的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根基,对于传承和弘扬城市的历史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史名城所蕴含的价值远不止于文化遗产本身,它还承载着许多人们的记忆和情感,是城市的重要象征和标志,对于城市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名城的保护与改造也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转变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活力等方式,使历史名城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更好的发展,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历史名城的保护与改造不仅事关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也关乎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1.2 历史名城保护的现状历史名城保护是当前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历史名城面临着被拆除或改造的压力。
许多历史建筑和文物受到了破坏和侵蚀,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严重影响着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城市形象。
在保护工作中,尽管国家和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来加强历史名城的保护,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申论保护古城的作文
古城是人类文明的记忆,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
保护古城不仅是我们的责任,更是对过去岁月的尊重。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古城正面临着各种威胁和危险。
为了定住时光的脚步,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古城。
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保护古城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该制定并执行一系列关于保护和修复古城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古建筑的保护范围和方式,规定相关责任人应承担的责任和权益。
同时,留出一定的经费用于维修古城,确保其原汁原味的保存下来。
其次,宣传教育不可或缺。
通过在学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加对古城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和加强人们对古城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此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普及古城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提高对古城保护的认识度。
此外,大力发展旅游业也是保护古城的重要途径。
古城因其独特的历史魅力和文化内涵,对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
通过开发有质量的旅游资源,提供游客参观古城的方便条件,可以增加古城重要性的认同度,从而进一步推进古城的保护工作。
最后,加大文物保护的力度。
文物是古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古城的瑰宝。
通过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文物的安全和完整性,保留古城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总之,保护古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意识到古城的重要性,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法律法规,并注重发展旅游业,加大文物保护的力度,我们才能真正保护好古城,让它们的魅力永恒。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城市化进程中的古城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商丘古城为例作者系(院)专业地理科学年级学号指导教师日期诚信承诺书郑重承诺:所呈交的论文是作者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阳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作者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导师签名:日期:院长签名:日期: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城市化进程中的古城保护和发展研究——以商丘古城为例摘要:在当今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建设使得古城保护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商丘古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之一。
古城的保护开发是城市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城市的开发建设会对古城的文化遗产造成较大破坏,因此在城市发展中将古城的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本文在了解商丘古城历史背景和古城特色的基础上,针对古城现状及开发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对策,总结出要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使保护和发展工作达到和谐统一。
关键词:商丘古城;古城保护;古城发展1 引言随着当前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成为当今形势下的热点问题。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战略上存在两种学术思想,一是以保护促进发展的“保护说”,二是以发展促进保护的“发展说”[1]。
在了解古城历史背景和现状的基础上,实现保护和发展和谐并重。
所以,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对其合理开发和保护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摘要】西安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世界五大古城之一,城中文化古迹众多,古城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值得重视。
妥善处理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为核心,从建筑、交通、环境、文化四个方面制定城市发展规划,避免“建设性破坏”,才能够使西安的古都风貌得以传承。
【关键词】古城;保护;发展;历史;文化一、古城现状西安是世界五大古都之一,又是我国的八大古都之一,人文历史古迹数不胜数,周、秦、汉、唐遗留殿宇遍布城内,大小雁塔更是文明世界的标志性景观。
西周的丰镐、秦代的咸阳、汉隋唐的长安都是同时代世界文明的都城。
城中文化古迹众多:明城墙、钟鼓楼、城隍庙、大清真寺、碑林博物馆、明清古建筑、关中书院等等。
古城西安有着厚重的历史感和古代文化氛围,内敛、沉稳、古朴、大气。
与同样是历朝古都的北京比较,城市面积虽小于北京,但西安古迹风貌保护的更为完整,城市尺度也更适中,民风豪爽、淳朴,有古帝都风范。
西安的古都味道不只是对于大型古代建筑遗迹的保存,从广场上的开元通宝地砖,夔纹的栏杆雕刻,路边的汉代宫灯形路灯,走在西安的各个角落,整个城市风格充满了古韵。
二、古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古城发展重在定位正确,西安在三次城市发展中古城风貌遭到极大的破坏,就是因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都以古城作为城市的政治、生活中心。
古城区的建筑形式、道路交通都要进行极大的改造,所谓的古城保护变成了古建保护,而整个古城区的原始风貌难以保存。
众所周知,文化遗址破坏了就不能复生,具有唯一性的特点。
西安市政府将残存的明代城墙连接了起来,建成了环城公园。
但是由于城墙周围的建筑物形体高大,建筑风格也与城墙不同,导致城墙与周边环境不协调。
三、国外历史文化古城发展理念的借鉴近几年一些城市拆了古建来建新建筑,或是在古建周边新建过于高大和风格迥异的建筑,古城风貌遭到破坏。
对于我国历史文化古城类型城市的开发,一定要从文化保护的观念出发,对于古代文化遗址要依据其原始面貌进行修缮,认真保护历史文化。
古城改造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论文正
文
1. 研究背景
中国拥有丰富的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资源,古城改造已经成为
一项重要的城市发展任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古城面临
着许多问题,如衰败的建筑、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为了保护和
传承古城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古城改造成
为了一个迫切的需求。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古城改造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
过对古城改造项目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旨在提供有关古城改造
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并评估这些改造工作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3. 研究意义
古城改造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
首先,通过改善古
城的既有问题,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古城改造可以保护和传承古城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文化旅
游的发展。
此外,古城改造也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投资和人才。
最后,通过研究古城改造项目的实践经验和效果,可以为其他
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4. 结论
古城改造是一项重要的城市发展任务,具有促进可持续发展、
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多重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
古城改造项目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可以为相关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和实践指导。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古城改造的具
体策略和方法,以及改造工作对城市发展的长期影响。
浅议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摘要:伴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历史文化名城的改造与开发已成为必然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而冲突的结果往往是发展城市,丢掉历史文化。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文化名城改造如何处理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分析探讨,说法不一。
这里我们根据自己所了解到的城市规划和商业地产策划的经验,从实际操作层面出发,站在经营城市的角度来分析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
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问题上,树立正确的保护和开发观念一直存在两种极端观点;一是认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会阻碍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把那些“老古董”视为城市的“肠梗阻”,必欲除之而后快:二是认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必须是全方位的保护,不能动其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否则就是破坏。
这两种观点的一个共同错误,就是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开发截然对立起来。
如果用其中任何一种观点来指导实践,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城市的更新发展都将无从谈起。
那么,如何处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开发之间的关系呢?我们认为应该明确以下两点。
第一,历史文化街区及其历史遗存是城市的宝贵财富,必须加以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历史文化遗存及其历史文化环境不仅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彰显城市个性的载体。
在人们对提高文化生活水平具有较高需求的今天,历史文化名城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十分宝贵的城市资源,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充分的挖掘,有利于塑造城市的形象和品牌,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还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最终有助于推进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巴黎、伦敦、巴塞罗那等世界历史名城以及国内的大理、丽江、苏州、杭州等地的实践经验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说,从短期看,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的更新、开发之间确实存在一些矛盾,但从长期发展看,二者完全是可以统一和谐调发展的。
丽江古城的开发与保护论文摘要:丽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其所有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翡翠灿烂的一笔。
本文将对丽江古城的开发与保护做出初步探究及提出方法。
关键词:丽江古城古城印象保护方法一、丽江古城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
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
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
二、古城印象在古城,所有的想象都是幸福,同时又是多余。
因为,古城来自于你的想象。
走进古城会意外的发现古城的房子并不华丽,不像江南的古城,艳于雕琢,而是很朴素,很随意,甚至趋于简陋。
像纳西人的心一样,只是用心去品味生活,而非刻意渲染。
就是这样的平静,却让人们无端的感动。
古城没有城墙。
在丽江人们不禁会问浅浅流水有多远,也有人会执着青石板路的尽头在哪儿。
因为,当你第一步踏入古城,你会带着无数的问题,急切的想追寻答案。
古城的一切总是能轻而易举的勾起你的好奇。
悠悠的脚步,和善的面孔,唯美的古城,让人忘记了昨天,甚至忘记了自己,却又不愿醒来,只愿长久的沉醉。
在古城,一次次的失去自己,却又一次次的找回自我。
如此新鲜,带着浪漫。
没有城墙的古城,却没人相信自己的心灵会迷路。
三、保护方法关于如何保护与开发丽江古城,人们一直不停的在探讨。
当地政府如何在经济和文化之间权衡。
不管是外来的游客、学者或当地居民,都在为丽江古城的发展前景高都关切和隐约有一些担忧。
浅谈城市化中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摘要:城市化中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保护过程中应在保护文物原真性和整体性的同时与当地的居民与环境相融合,为当地居民造福。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原真性整体性居民生活保护近些年随着中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的逐渐上升,在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的过程中双方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
目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已达116座,在开掘与利用旅游资源中,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与发展处于相当兴盛的状况1。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对文物原真性的保护近二十年来,不少城市追求大规模的建筑群,导致城市面貌千篇一律,无法展现出这个城市真实的文化标志。
这就使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走进了一个误区:保护性破坏。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中提出历史名城保护规划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造就是为数不多的一个正面的例子。
为了保护遗址,院内建设依照国际惯例,不对大明宫建筑进行大规模复建,只是通过史料推理,建成大明宫正南门丹凤门。
而丹凤门并不是真正的建造,只是在钢结构上挂上板材,做一个模型扣在遗址上,如同世博会西安展馆里展示的。
这实际上也是遗址保护性展示的一种方式。
就连大明宫的宫墙也不恢复建造实体墙,而是用树、竹子、石块等组成抽象的墙体,既让游客体会其的原貌,也不破坏遗址本身。
在公园内,一些考古现场对游客开放,甚至游客可直接参与,使游客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拘泥于跟随政治变化不断翻新的历史教科书。
2二、要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环境——整体保护我国历史城区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其突出特征是在是其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具有完整的设计理念,具有完整的文化内涵,具有完整的文化内涵,具有完整的人文环境,这足以说明历史城区应当具有较强的整体性,不是只要保护好众多文物建筑文化遗址就是对历史城区的完整保护1。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城市化进程中的古城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商丘古城为例作者系(院)专业地理科学年级学号指导教师日期诚信承诺书郑重承诺:所呈交的论文是作者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阳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作者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导师签名:日期:院长签名:日期: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城市化进程中的古城保护和发展研究——以商丘古城为例摘要:在当今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建设使得古城保护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商丘古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之一。
古城的保护开发是城市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城市的开发建设会对古城的文化遗产造成较大破坏,因此在城市发展中将古城的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本文在了解商丘古城历史背景和古城特色的基础上,针对古城现状及开发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对策,总结出要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使保护和发展工作达到和谐统一。
关键词:商丘古城;古城保护;古城发展1 引言随着当前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成为当今形势下的热点问题。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战略上存在两种学术思想,一是以保护促进发展的“保护说”,二是以发展促进保护的“发展说”[1]。
在了解古城历史背景和现状的基础上,实现保护和发展和谐并重。
所以,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对其合理开发和保护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建设,不仅对古城的历史文化遗产造成很大破坏,而且还给整个城市带来许多社会经济问题,所以在古城开发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好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会造成盲目开发的情况。
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成功开发的事实证明,古城保护和经济发展是完全可以实现协调发展,可以达到双赢。
和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相比,商丘古城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并不成功,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文物古迹的破坏、政府和当地居民保护意识不强、政府投资维修工作不到位、旅游开发未得到重视等。
本文拟以商丘古城为例,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古城的保护与发展。
2 商丘古城历史背景与现状2.1 古城概况商丘地处豫东平原,为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辖6县2区1市,是连接大江南北的交通要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睢阳区是商丘市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商丘古城位于商丘市区南部,属于睢阳区(原商丘县)建成区的一部分。
商丘古城即明清时期的归德府城,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是河南省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
商丘古城建城历史长达4000多年,曾做过古帝王都、王国都、郡国陪都、府治和州治,也做过省府临时驻地与县府临时驻地。
1986年,国务院命名商丘古城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国务院公布归德府城墙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商丘古城于1999年被河南省旅游局命名为重点旅游区,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景区,2012年又以其水利特色突出、文化品位高被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商丘古城是中原地区唯一保留下来的明清时期府级城市遗址,也是目前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上城的大型古城遗址[2]。
古城由砖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构成,城墙、城廓、城湖三位一体、外圆内方,造型独特。
尤其珍贵的是目前其城市的形态基本保存完好,构成城市形态的城墙、水面、街道、坑塘等要素基本保存,这种“唯一性”与“完整性”决定了其在景观欣赏与开发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2.2 古城格局商丘古城为城堡式建筑,外形独具特色。
俯瞰全城,外圆内方,形如一枚巨大的古铜钱币镶嵌在黄河故道与济水之间。
城墙、城湖、城郭三位一体的布局更具特色,外为土筑的护城大堤,即城郭,呈圆形;内为砖砌的城墙呈方形。
城墙外3.5m处即为护城湖,城郭即古城的护城大堤,环绕着护城河,非常坚固,被称作是古城防止水患的屏障。
全城的地势呈龟背形,中间高,四周低,略微向南倾斜,大隅首最高,南墙最低。
这种保存完好的三位一体的古城,是中国城池的典范。
内城棋盘式布局的93条街道,横平竖直,纵横交错,形成棋盘式网格状。
街道以连接南北城楼的大街为内城的主轴线,横街为9条,东西两侧各3条纵街,纵街总数为6条。
四座城门中,南北城门相对建立,东西城门则不相对,东门偏南,西门偏北。
东西城门被有意错开一条街道,不在同一直线上,出现了与中轴线分别相交的两隅[3]。
按照地理学角度,商丘古城内城采用南偏西15°的朝向,采取传统的棋盘式路网格局,有利于城内建筑的采光与取暖,同时也将城内建筑分成了许多方块,非常整齐(图1)。
图 1 商丘古城的格局2.3古城城市景观2.3.1 古城墙商丘古城城墙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古城的城墙结构分为外堤和内墙两部分。
归德府城墙是目前我国遗存较为完整、为数不多的明代府县古城墙之一,归德府城城郭(即土城墙)为圆形,周长8km、底宽30m、高5m;内城砖城墙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南北略长,东西略短,周长4355m;城墙断面呈梯形,底宽10m、高6.7m、顶部宽6.7m;城墙上等3600个垛口,四角设有四个凸出墙外的角楼,四门外各建有一座瓮城,城门4座,皆为拱券式,东门“宾阳”,南门“拱阳”,西门“垤泽”,北门“拱辰”。
此外,还有2座水门。
由于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原有城楼、角楼都不复存在,城门外的瓮城也被拆除。
砖城外一里为护城大堤,周长9km,基宽20m,顶宽13m,高3.3m[4]。
其作用除了军事防御外,主要是抵御黄河洪水。
2.3.2 古城水体水体商丘古城景观的另一大组成部分,可分为外城湖和内坑塘两大部分。
外湖指的是护城湖,它以人工修筑的护城河为基础,在黄河洪水的作用下不断扩大而成。
明弘治十五年(1502)黄河决口,归德州城被淹没后沦为南湖。
第二年,在故城北面筑新城,新城的护城河与南湖联为一体,成为较大的水面。
此后由于黄河泥沙的淤积导致的周边地面高程抬升,城内积水不断排泄到这里,水面日益扩大。
今护城湖水面环境古城周围,长约十余华里,宽处约500m,最窄处也近百米,水深5m左右,现存面积约2.67km2,常年湖水总量约15.6万m3。
城内坑塘均匀分布在城内的四个角部,随着黄河携带的泥沙在城墙外淤积,城区地形微变成北高南低的龟背地形[5]。
由于建筑用地需要不断的填埋,城内坑塘数量较少,现仅剩下东南角一处较大的坑塘。
2.3.3 古建筑古城遗存的文物古迹100多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12处,市级7处,区政府提名保护的有40多处。
主要有天文台阏伯台,应天书院遗址,张巡祠,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侯方域故居,穆氏四合院以及三黄之一的燧人氏等历史名人的陵墓[6]。
古城内民居建筑保存较多,目前内城保存的是明清时期的四合院民居。
有壮悔堂、穆氏故居、蔡氏四合院等20多处保存较完整的四合院建筑。
民居建筑也可以分为名人故居和普通的四合院民宅两种形式。
2.4 商丘古城发展现状截止到2014年,商丘市中心城区面积120km2,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20万人,商丘市总体规划编制范围包括商丘新区(含经济开发区、商务中心区、豫东物流集聚区)、梁园区、睢阳区行政范围以及梁园产业集聚区、睢阳产业集聚区、食品工业园区,预计在2020年,商丘中心城市人口将达到150万,建成区面积150万km2。
商丘古城是睢阳区政府所在地,是商丘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商丘古城的发展占据重要位置[7]。
商丘古城作为商丘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人和物高度集聚地,所以古城人口规模比较大,主要是住宅用地、政府办公用地,还包括医院、学校、少数工厂的分布。
商丘古城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40多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22处,市级200多处。
古城是保存完整的城墙、城郭、城湖三位一体的城池,内城保存的古建筑,有名人故居和普通民居、宗教建筑,如壮悔堂、穆氏四合院、应天府书院和天主教堂等(表1)。
目前商丘古城实行的开发模式可称为“星火”模式,即东一点西一点地由多个开发商分割式开发。
这种开发格局规模小,开发理念不统一,散乱中必然失去和谐和长远利益,甚至最终会破坏古城规划。
但是,这种开发模式实际上是没有找到地产和旅游的结合点,没有认识到旅游地产的经营性。
商丘是商文化的发源地,开发商丘古城必须围绕商业经营做文章,其实质就是地产开发与旅游经营相结合的商业式运营模式。
古城的旅游开发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在景区主干道旁新建了两个游客服务中心,其建筑与景区明清建筑风格协调一致,完善了景区引导标识,同时游区内改善了旅游厕所的建设,此外,古城还加强对明清一条街的商业整顿。
“十一五”规划期间,商丘古城在商丘市委、市政府和睢阳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先后投资两亿多元,加快古城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使得古城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2008年,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56.32万人次,商丘古城旅游区总接待人数51.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亿元,按照每年10%的速度增长,在2020年游客量将达到162万人次,预计未来发展将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8]。
表 1 商丘古城历史文化资源[9]类型类属历史文化资源名称园景陵园墓园隋皇陵建筑纪念建筑文庙、阏伯台、壮悔堂、侯恂故居、文雅台、华商文化广场、明伦堂民居宗祠穆氏四合院、其它四合院(蔡、高、宋、陈、沈)遗址遗迹张巡祠、八关斋、应天书院纪念遗迹文雅台、沈鲤故居胜迹宫殿衙署归德府衙历史建筑圣保罗医院宗教建筑基督教堂、天主教堂遗址遗迹归德府城墙、古城革命胜迹中原局扩大会议旧址风物民间传说、民间文艺闹龙街、桃花扇3 商丘古城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1 古城保护和城市发展存在的矛盾古城保护的目标就是通过对城市的风貌和格局、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维护传统的物质、结构形态,并以此保存和延续传统生活、文化和场所精神,其价值取向是静态、稳定、原汁原味。
而城市现代化建设就是要改造和更新旧的建筑和过时的城市结构,使城市能符合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其价值取向是动态、变化、求新。
因此目的的差异导致了保护与发展对立,这种对立的关系是绝对的,是二者关系的主要方面[10]。
中原崛起、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商丘的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从2010年到2014年商丘市城镇化率由37.8%上升到了45.2%,2014年末,三次产业比重22.4∶46.1∶31.5,由二一三调整为二三一[11](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