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及其艺术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中国各朝代壁画特色中国壁画源远流长,各个朝代都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壁画作品。
从北魏时期的云岗石窟到唐宋时期的敦煌莫高窟,再到元明清时期的紫禁城壁画,每一处壁画都展现出各自时代的特色和风采。
本文将从北魏、唐宋、元明清几个代表性时期来浅析中国各朝代壁画的特色。
一、北魏时期的壁画特色北魏时期是我国壁画艺术的开端,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黄金时期。
在山西云冈石窟,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北魏时期壁画作品。
北魏时期的壁画,主要以佛教题材为主,表现了佛教教义和神话传说。
在色彩运用上,主要以鲜艳明丽的颜色为主,给人以艳丽夺目的视觉体验。
而在线条处理上,注重勾勒轮廓,强调外貌特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在构图上,注重神态表情和姿态的规范与表现。
整体风格追求鲜明、明快、夸张的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北魏时期的壁画作品,尤其以云冈石窟的壁画为代表,展现出了中国古代壁画的初期特色,为后世的壁画艺术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是中国壁画艺术的鼎盛时期,敦煌莫高窟是唐宋壁画艺术的代表之一。
唐宋时期的壁画在题材和风格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仅有佛教题材的壁画,还有关于历史、民俗、风景等各个方面的题材。
在色彩运用上,唐宋时期的壁画注重色彩的层次和变化,采用了更丰富、更柔和的色彩,使整体画面更加生动。
在线条处理上,唐宋时期的壁画更加注重笔墨的运用,追求造型的准确和生动感。
在构图上,注重形体的比例和动态结构的表现,注重形式的准确性和逼真感。
整体风格强调写实性和装饰性,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壁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另一重要阶段,紫禁城的壁画是元明清时期壁画的代表之一。
元明清时期的壁画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样,而且在技法和风格上有了新的突破。
在色彩运用上,元明清时期的壁画更加注重明暗对比和光影效果,使整体画面更加立体感和立体感。
在线条处理上,元明清时期的壁画更加注重用笔的轻重和速度感,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有力。
概括魏晋南北朝绘画和雕刻艺术的特点.
魏晋是一个佛教思想与儒学思想碰撞、交融时期。
因此,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建寺庙,凿窟造像,利用直观的造型艺术宣传统治者思想和教义。
代表性的石窟为: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
石窟内雕塑大量的佛像,有石雕、木雕、泥塑、铸铜等,佛像雕塑遂成为当时中国雕塑的主体。
这些石窟在发展中不断增加新的雕塑作品,历代都对石窟进行重修、扩建、新增和补充。
石窟艺术在中国雕塑中很有代表性,如东晋时期的戴逵,擅长雕刻和铸造佛像,他在建康瓦棺寺所作的玉躯佛像,与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图》和狮子园的玉像被称为“瓦棺寺三绝”。
这个时期的雕塑特点为较注重细部的刻画,技术更圆转达纯熟,雕塑形象和题材大都为宗教题材,因而雕塑形象具有神化倾向和夸张的特征。
宗教使雕塑艺术的题材单一化,但宗教精神的内在动力却也促进了大量精品的诞生。
魏晋敦煌壁画花鸟图像研究与创作表现中国敦煌壁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其中,魏晋时期的敦煌壁画以其精湛的绘画技巧和独特的花鸟图像而闻名于世。
这些花鸟图像既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特色,又融合了西方绘画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魏晋敦煌壁画中的花鸟图像研究,对于了解当时社会文化、审美观念以及绘画技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壁画中花鸟图像的形态、构图、色彩和线条运用等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出魏晋时期人们对花鸟的观察和认知,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自然界的热爱和追求。
此外,花鸟图像中所表现的山水环境、植物花卉以及鸟兽昆虫等元素,也能为我们提供魏晋时期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参考。
在创作表现方面,魏晋敦煌壁画的花鸟图像给了当代艺术家很多启发。
他们可以借鉴壁画中的线条运用和色彩搭配,将其融入到现代绘画中,并赋予其新的表现形式。
同时,艺术家还可以通过对壁画中花鸟形态的研究,创造出更具个性和创新的作品,以展示自己对自然界的理解和感悟。
然而,研究与创作并非易事。
在研究方面,由于魏晋敦煌壁画的保存状况较差,部分图像已经模糊不清,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是一个挑战。
此外,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艺术理念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读,才能对花鸟图像的含义和艺术价值有更深入的认识。
在创作方面,艺术家需要注重创新与传承的平衡,既要发扬敦煌壁画的精神和特色,又要赋予作品个人的艺术风格和表达。
总之,魏晋敦煌壁画花鸟图像的研究与创作表现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
通过对壁画中花鸟图像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魏晋时期的文化和艺术,同时也可以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启示和借鉴。
在研究和创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继续努力,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
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及其艺术特征【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洞窟壁画塑造了精美的佛教故事,墓室壁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壁画;克孜尔千佛洞;敦煌莫高窟魏晋南北朝,在甘肃、河南等地的石窟寺中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佛教壁画。
如新疆的吐鲁番、库车、拜城,甘肃的敦煌、天水、永靖、酒泉、武威等地的石窟,都有不少壁画。
其中以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数量最多,最为精彩。
魏晋南北朝的壁画除了佛洞壁画外还有墓室壁画,如辽阳三道壕一、二、三号墓和北园二号墓,河西地区嘉峪关市新城古墓区,山西太原娄睿墓等。
这些壁画的风貌,成为我们了解魏晋南北朝宗教绘画的可贵资料。
一、克孜尔千佛洞壁画1、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地理位置公元前三世纪,我国新疆地区的石窟艺术开始兴起,人们开凿洞窟,以绘画、雕塑表现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等形象,以及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
这些洞窟的数量很大,其中南疆的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壁画最具代表性。
克孜尔千佛洞现存236窟,其中壁画窟70多个。
2、克孜尔千佛洞壁画的艺术成就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多表现佛本生故事,如大光明王本生、月光王本生、虚空净王本生、萨棰那太子本生等等。
壁画各种形象大部分都取材于现实生活。
壁画人物粗线沟外轮廓,颜色平涂为主,有的则晕染肌肤,表现体积。
画面上构图简洁,以流畅如屈铁盘丝般的线描勾勒形象轮廓,内部设色,以兰、白、绿、赭、灰等色为主。
其中一些人物形象如菩萨、供养人等,画成裸体,比较丰满,多用曲线,人物造型比较优美,有舞蹈化倾向,比例准确,动态鲜明。
动物飞鸣之态也尤为生动精彩。
二、敦煌莫高窟壁画1、地理位置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
在古代这里是关中通往西域的要塞。
公元366年,有一乐僔和尚行至此地,忽见鸣沙山金光闪闪,似有千佛之状,于是便在这里雕凿石窟。
到14世纪,历时千余年,先后11个朝代都有开凿。
至今保存有492个窟,塑像2000余尊,壁画4.5万平方米。
2、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特征:此时社会动荡,人民处于深重的灾难之中而寻求解脱,佛教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心理。
浅析中国各朝代壁画特色中国各朝代的壁画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了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和社会文化背景。
以下是对中国各朝代壁画特色的浅析。
1. 商周时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56年):商朝和西周时期的壁画主要表现了宗教和祭祀的内容,形象生动,线条简练,人物形象显得粗犷有力。
壁画色彩采用有限的颜色,以红、黑、白为主要色调,给人以冷峻的感觉。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的壁画中,壁画的绘制技巧更加精细,色彩更加丰富。
主题方面,壁画常表现宫廷生活和乐器舞蹈,人物形象偏向于稚嫩可爱的风格。
壁画中也开始出现一些爱情、战争等题材的作品。
3.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主题更加丰富多样,内容涉及神话传说、佛教故事、宴会风俗等。
画面构图复杂,用色浓烈,具有浓厚的装饰性。
人物形象常呈现优雅的形态,描绘了时代的审美情趣。
4. 唐宋时期(618年-1279年):唐宋时期的壁画表现了盛唐和盛宋时期的草莽英雄、宫廷美人、佛教经典等各种题材。
画风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但更加注重人物的形象刻画和情感表达。
壁画色彩更为鲜艳,构图更加平衡,给人以开放明亮的感觉。
5. 元明清时期(1271年-1912年):元明清时期的壁画中,宫廷题材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更加注重细节的描绘和色彩的运用。
佛教题材的壁画也很常见,色彩明亮,构图庄重。
绘制手法流畅,线条流畅,给人以庄重大气的感觉。
中国各朝代的壁画特色多种多样,但线条简练、色调冷峻的特点是古代中国壁画的重要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壁画逐渐发展成为更加细腻、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每个时期的壁画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和社会文化特征。
这些壁画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
北魏壁画有什么特征?
感谢邀请来回答这个问题哦~,说起北魏壁画的特征,有这样几个特点,是与魏晋以前的绘画传统不同的。
一是对于背景的处理方法,采用的是涂满处理法,在传统的中国绘画中,它们的背景都是留白的,并不涂满。
比如战国楚时期的帛画,又或者汉和林格尔墓的壁画。
但在魏晋时期,却是不留空隙的。
二是关于色彩,对色彩逐渐重视起来。
在传统画中,是多以线条为主的,而色彩往往是依附于线条的。
在北魏时期体现的则是对色彩的重视。
色彩的斑斓可以说是敦煌壁画给当时的中土的一份礼物。
第三点是关于体积和光影的,在从前的传统绘画中,往往是关于线条的运用,那种飘逸的线条,在北魏的时候却变成了沉稳的笔触。
在造型中,虽然形态各异,但整体上是一种统一的。
这种线条带动了对于体积的表达,而光影的暗示则在敦煌壁画中很是突出。
在敦煌壁画中,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地方都发黑了,仿佛是很黑线一样,但是如果仔细分辨,还是可以看出层次的渲染。
在第二七二窟中,是供养菩萨的壁画,在这幅画中,各个人物的形态都不尽相同,在从整体来看,感觉是有一种仪式的,他们的肢体动作造型各异,很有意思。
敦煌的壁画泥塑、云冈的石窟、南朝的书法与绘画,是三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敦煌的壁画围绕着佛教来展开,石雕则是外来的技术。
中国古代墓室壁画之——魏晋南北朝魏晋壁画墓在结构上沿用东汉晚期的形制,壁画图像出现了最具有时代特征的墓主持麈尾像。
麈尾是曹魏正始以来清谈玄学之士的随持之物,故当时又将清谈称作“麈谈”。
在社会时尚风气的标榜之下,持麈尾的人物形象进入到了墓葬中,成为晋墓壁画中流行的新题材。
魏晋名士执麈尾考古发现考古发现的墓主麈谈像在南边有云南昭通的霍承嗣墓,北边见于北京石景山八角村西晋墓和辽阳上王家村东晋墓,更远甚至到达朝鲜半岛。
朝鲜安岳东晋永和十三年(公元357年)冬寿墓和德兴里广开土王永乐十八年(公元408年)幽州刺史墓中都绘有墓主麈谈像,可见其风气的流布范围。
魏晋丧乱之际,中原板荡,大量人口向河西和辽东迁徙,中原地区墓室装饰的风气也随之迁移到这些地区。
这一时期的壁画墓在东北和西北有较集中的发现,西北沿河西走廊直抵吐鲁番,东北则有辽阳和高勾丽壁画墓的发现。
酒泉丁家闸晋墓群壁画河西走廊魏晋壁画墓已发现近50座,多用小砖砌筑,一类是製作讲究的壁画墓,另一类是以一砖一画或多砖一画为形式的砖画墓。
壁画墓以酒泉丁家闸晋墓群为代表,其中5号墓属于十六国时期保存最完好的大型壁画墓。
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彩绘砖画南北朝时期,因地方世家大族在政治上的作用,使得文化的地域色彩日渐明显。
晋室南迁之后,南方因其地理气候和社会习俗的原因,墓室多用模印砖画。
砖画墓作画的程序相对简单,通常是在砖面上用白粉涂底,然后用墨线勾出轮廓,再填入赭石、朱红和石黄等色,用笔简率松动,色彩单纯,造型粗放而传神。
河西魏晋壁画墓以河西走廊中西部最为集中,分布在东起武威,西抵敦煌一线,以酒泉、嘉峪关和敦煌等地艺术水平最高。
北方中原地区因鲜卑族入主中原,汉晋时期旧有的葬制葬俗也在发生变化。
北朝墓葬形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墓室结构的简化,东汉复杂的多室墓被长斜坡墓道单室墓取而代之。
北朝后期皇室贵族墓出现了巨幅的墓道壁画,墓室中则以表现墓主夫妇宴饮出行为壁画主题。
北魏分裂之后,墓室壁画大致可分为西魏-北周和东魏-北齐两个区域,东魏-北齐壁画的艺术水平较高。
南北朝时期绘画赏析麦积山在南北朝初期是西北佛教的中心,其石窟至唐代仍继续修建,至五代、末、元、明、清,皆未荒废。
所以麦积山有各个时代的壁画、雕塑和建筑。
石窟壁画:魏晋南北朝壁画《飞天图》其第七十六窟顶部《飞天》,据考证为北魏时期的作品,是麦积山现存最完整的藻井。
尽管藻井前半部已严重塌毁,但后半部余下的七身飞天色彩艳丽,线描清晰。
印度梵音称飞天为乾闼婆,又名香音神,是佛教图像中众神之。
据说飞天是莲花的化身,诞生于七宝池中,居住在风光绮丽的天宫七宝山,采百花香露,散天雨花,放百花香。
出现时则是在鼓乐齐鸣、天花乱坠的佛说法的庄严时刻。
此藻井中的七身飞天,程式化地上身赤裸,舞带飘忽,临空飞舞。
其造型优美,姿态轻盈。
飞天、浮云以纤细的铁线描勾画,表现其临风飘浮;飞天的肌肤、面容用纯白平涂,体现其洁白如玉;双唇、花饰以朱砂点染,则玲珑剔透;衣裙飘带,以青绿叠染,则端庄舒展有韵致。
作者先用比较淡的土红色随意勾画出轮廓形象,再涂上一层薄薄的白粉,然后敷以色彩,最后以浓墨焦线勾勒。
其处理手法是古朴博大处见精深。
《九色鹿本生图》据《佛说九色鹿经》所记,恒水边有鹿王,一日见一人落水,即负之救起,鹿王嘱咐不要告诉别人见过它。
日,此国王后梦见九色鹿,欲得之以鹿皮为衣,白角为饰,并以死威胁国王。
于是国王悬赏求鹿。
溺水人贪赏告发,立即得到报应,面上顿生癩疮。
口中恶臭。
国王率兵围猎时,鹿王则讲述了拯救溺水人的经过,责其忘恩负义,国王深受感动。
不仅释放了它,且下今全国允许它任意行走,任何人不得捕捉。
王后知道后,竟然心碎而死。
故事的内容体现了对负义与贪心的道德谴责。
以这个故事为题材的壁画亦常见于佛教壁画中,现存于莫高窟二五七窟的这幅壁画呈横构图,显示出早期绘画的人物为主、山水为辅的经营特点。
线条刚劲有力,明显地承袭了汉代绘画的传统,说明传统绘画在新形成的佛教美术中的重要作用。
《萨埵那太子本生图》摩诃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题材常见于早期佛教壁画中。
晋朝的绘与壁艺术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发展了许多艺术形式,其中绘画和壁画艺术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深入探究晋朝时期绘与壁艺术的形式、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绘艺术的形式与特点晋朝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绘画艺术在此时期迎来了蓬勃发展。
晋朝时期,绘画艺术形式主要包括壁画、画轴以及拾遗画等多种形式。
其中的壁画艺术被广泛应用于寺庙、宫室以及墓穴等建筑中,如著名的敦煌壁画。
晋朝的壁画艺术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内容丰富多样:晋朝的壁画艺术内容十分丰富多样,涵盖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风景等多个主题。
艺术家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刻画了各种各样的场景和角色,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 色彩鲜艳夺目:晋朝的壁画以色彩鲜艳夺目著称,艺术家善于运用各种颜料,使画面呈现出艳丽的色彩效果。
这种鲜艳的色彩使用不仅仅是为了装饰画面,更重要的是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3. 线条柔和流畅:晋朝的壁画注重线条的描绘,线条柔和流畅,给人以艺术的美感。
艺术家通过线条的运用,使画面更加生动饱满,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二、壁艺术对后世的影响晋朝的绘与壁艺术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它们对后世的几个重要影响:1. 研究价值:晋朝的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对后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通过对壁画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到晋朝时期的社会风貌、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当时的宗教信仰等。
2. 艺术创作的启发:晋朝的绘与壁艺术在技巧和形式上都给后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启发。
无论是对于绘画中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搭配还是对情感表达的刻画,晋朝的壁画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3. 文化传承:晋朝的绘与壁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后世的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些壁画中所描绘的历史事件、民俗风情以及宗教信仰等都为后世人们传递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古代文化。
总结起来,晋朝的绘与壁艺术以其丰富多样的内容、鲜艳夺目的色彩和流畅柔和的线条给后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研究晋朝社会历史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及其艺术特征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洞窟壁画塑造了精美的佛教故事,墓室壁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壁画;克孜尔千佛洞;敦煌莫高窟
魏晋南北朝,在甘肃、河南等地的石窟寺中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佛教壁画。
如新疆的吐鲁番、库车、拜城,甘肃的敦煌、天水、永靖、酒泉、武威等地的石窟,都有不少壁画。
其中以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数量最多,最为精彩。
魏晋南北朝的壁画除了佛洞壁画外还有墓室壁画,如辽阳三道壕一、二、三号墓和北园二号墓,河西地区嘉峪关市新城古墓区,山西太原娄睿墓等。
这些壁画的风貌,成为我们了解魏晋南北朝宗教绘画的可贵资料。
一、克孜尔千佛洞壁画
1、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地理位置
公元前三世纪,我国新疆地区的石窟艺术开始兴起,人们开凿洞窟,以绘画、雕塑表现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等形象,以及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
这些洞窟的数量很大,其中南疆的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壁画最具代表性。
克孜尔千佛洞现存236窟,其中壁画窟70多个。
2、克孜尔千佛洞壁画的艺术成就
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多表现佛本生故事,如大光明王本生、月光王本生、虚空净王本生、萨棰那太子本生等等。
壁画各种形象大部分都取材于现实生活。
壁画人物粗线沟外轮廓,颜色平涂为主,有的则晕染肌肤,表现体积。
画面上构图简洁,以流畅如屈铁盘丝般的线描勾勒形象轮廓,内部设色,以兰、白、绿、赭、灰等色为主。
其中一些人物形象如菩萨、供养人等,画成裸体,比较丰满,多用曲线,人物造型比较优美,有舞蹈化倾向,比例准确,动态鲜明。
动物飞鸣之态也尤为生动精彩。
二、敦煌莫高窟壁画
1、地理位置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
在古代这里是关中通往西域的要塞。
公元366年,有一乐僔和尚行至此地,忽见鸣沙山金光闪闪,似有千佛之状,于是便在这里雕凿石窟。
到14世纪,历时千余年,先后11个朝代都有开凿。
至今保存有492个窟,塑像2000余尊,壁画4.5万平方米。
2、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特征:
此时社会动荡,人民处于深重的灾难之中而寻求解脱,佛教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心理。
于是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多以佛教故事为主要表现内容。
壁画色彩绚烂,场面富丽,如254窟《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428窟《须达那太子本生图》、257窟《九色鹿本生故事》,从中宣扬牺牲自我、拯救生灵以修正果的思想。
第257窟的《九色鹿本生图》,故事情节由两端向中央发展,一端为九色鹿救溺水人,另一端为被救人告密,中部为九色鹿向国王叙述事情原委。
此壁画不追求事物的立体感和正常的比例关系,而是把人物、动物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统一在一起,情景交融,引人入胜。
画中特别突出九色鹿坦然高雅的神态,并通过动态深入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敦煌壁画的艺术水平在其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中不断提高。
敦煌壁画以劲细线条勾勒并注重晕染为表现方法,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为表现形式。
三、墓室壁画
魏晋南北朝的墓室壁画有:
1、辽阳三道壕一、二、三号墓和北园二号墓,令支令将军墓以及上王家村墓。
辽阳地区的墓室主要描绘宴饮、庖厨、车骑、门卒、门犬等世俗生活片段,间或出现日月、云气、仙禽、异兽等景象和形象。
在制作上,勾线填色,涂以朱、黄、赭、紫、青、白诸色,风格简略粗率。
2、河西地区嘉峪关市新城古墓区、嘉峪关市牌坊梁墓、酒泉县下河清五坝河、墓石庙子滩墓等都有壁画遗存。
河西地区的墓室壁画水平很高,以嘉峪关市古墓区发现的六座壁画砖墓最具特色。
这些墓葬共遗存壁画砖六百多块,一般都是一砖一画,少数是几十块砖组成的大壁画。
壁画砖除了表现墓主人的宴饮、乐舞、博弈、牛马、扯行等生活场景以及杀猪、宰羊、烹饪等庖厨活动外,还有大量的以农桑、屯垦、畜牧、狩猎、营垒等为题材的壁画砖。
这两大类壁画砖几乎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河西地区社会生活的全景式反映。
制作上,通过线条的粗细变化表现不同形象的质感,施以石黄、白粉、浅绿等色。
形成了朴实雄健、豪迈奔放的艺术风格,是汉代壁画传统风格的延续和发展。
3、山西太原娄睿墓壁画技巧成熟是中原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
在墓室、墓道、天井、甬道的所有墓壁上回满图画,共71幅,总面积有200多平米。
主要描绘虚幻的仙境和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
娄睿壁画在汉代墓室壁画的基础上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娄睿壁画以铁线描勾勒物像,比例准确,造型逼真,更加注重表情和神态的刻画。
用线刚柔相济,并有意识地运用色彩晕染法,使形象更具空间感和真实感。
此壁画采用长卷式构图,巧妙地将人物、马匹、仪仗等穿插有致,变化多端又有空间感。
魏晋南北朝的洞窟壁画和墓室壁画从形象到艺术风格都对后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为唐朝壁画艺术的繁荣和昌盛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凤云.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9.
[2].徐改.中国古代绘画.商务书馆.1996.12.
[3].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