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线航班与机票案例
- 格式:pptx
- 大小:908.30 KB
- 文档页数:31
航空旅客运输案例在亚洲某国,名为X国家的航空公司Y航空公司是该国的主要航空运输提供商,拥有一支庞大的机队和广泛的航线网络,为国内和国际乘客提供服务。
该案例描述了一位乘客使用Y航空公司的航班进行旅行的经历。
乘客张先生是一名商务旅客,他在某国的首都进行了一次忙碌的商务会议后,计划返回他所在的家乡。
张先生决定预订Y航空公司的航班,因为该公司在安全性和准时性方面享有良好的声誉。
张先生在Y航空公司的官方网站上轻松进行了航班预订,并选择了一架适合的国内航班。
他使用方便的在线支付方式购买机票,接收到电子票后,他立即收到了航班的确认短信,其中包含了详细的乘坐指南和登机要求。
到达机场后,张先生遵循指示前往Y航空公司的值机柜台进行办理手续。
该柜台的工作人员热情友好地接待了他,并迅速为他办理了登机手续和行李托运服务。
张先生得到了航班登机牌和行李查询标签,能够准确了解行李的状态和最新位置。
在安检流程中,Y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与机场安检人员紧密合作,保证乘客的安全和舒适。
张先生很快通过了安检,并在指定的登机口等待登机。
该航班准时起飞,机舱内的空乘人员友好亲切地对待所有乘客,确保他们的舒适度。
在飞行中,张先生享受到了来自Y航空公司的舒适服务。
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及时提供了重要的飞行信息,机舱内提供了美味的餐食和饮品。
乘客还可以通过航空公司提供的个人娱乐系统观看电影、电视节目或听音乐,以打发飞行时间。
到达目的地后,张先生顺利下机并领取了托运行李。
他对Y航空公司提供的航班服务感到满意,并对他们的专业精神和高标准表示赞赏。
张先生随后离开机场,继续他的旅程。
以上为一位乘客使用Y航空公司的航班进行旅行的案例。
尽管案例中的名字和引用是虚构的,但目的在于描绘出一次典型的航空旅客运输经历。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8月,原告李某计划乘坐某航空公司航班从北京飞往上海,由于航班延误,导致李某未能按时到达目的地,给其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
航班延误后,李某与航空公司进行了多次沟通,但双方就赔偿问题未能达成一致,因此李某将航空公司诉至法院,要求航空公司支付相应的赔偿费用。
二、案件事实1. 航班延误情况2019年8月10日,原告李某原定乘坐某航空公司航班从北京飞往上海。
根据航班计划,预计起飞时间为当天上午10:00,预计到达时间为当天下午2:00。
然而,由于飞机机械故障,航班延误至当天下午4:00才起飞,实际到达时间为当天晚上8:00。
2. 航班延误赔偿沟通航班延误后,李某与航空公司进行了多次沟通。
航空公司表示,由于飞机机械故障,属于不可抗力因素,根据《民用航空法》的规定,航空公司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李某则认为,虽然飞机故障属于不可抗力,但航空公司作为承运人,在航班延误期间应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旅客的合法权益。
因此,李某要求航空公司支付延误赔偿。
3. 诉讼请求李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航空公司支付以下赔偿:(1)航班延误赔偿:根据《民用航空法》规定,航班延误超过2小时,航空公司应向旅客支付延误赔偿。
根据李某的计算,航空公司应支付延误赔偿1000元。
(2)误工赔偿:由于航班延误,李某未能按时到达目的地,导致其误工损失。
李某要求航空公司支付误工赔偿1000元。
(3)精神损害赔偿:航班延误给李某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李某要求航空公司支付精神损害赔偿1000元。
三、法院审理1. 法院认定事实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李某与航空公司签订的机票合同合法有效,双方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关于航班延误赔偿问题,法院认为,虽然飞机故障属于不可抗力,但航空公司作为承运人,在航班延误期间有义务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旅客的合法权益。
因此,航空公司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 法院判决根据《民用航空法》的规定,航班延误超过2小时,航空公司应向旅客支付延误赔偿。
一、案件背景2019年7月15日,原告张三(化名)乘坐某航空公司航班从北京飞往上海。
航班起飞前,张三将随身携带的行李放入行李舱,但到达上海后,张三发现自己的行李不见了。
经过查询,张三的行李在行李分拣过程中丢失。
随后,张三与航空公司协商赔偿事宜,但双方未能达成一致,张三遂将航空公司诉至法院,要求航空公司赔偿其行李损失。
二、争议焦点1. 航空公司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2. 赔偿金额如何确定?三、案件事实1. 张三在2019年7月15日乘坐某航空公司航班从北京飞往上海,购买机票时未购买行李托运服务。
2. 航班起飞前,张三将随身携带的行李放入行李舱,并办理了行李托运手续。
3. 航班到达上海后,张三发现自己的行李不见了,经查询,张三的行李在行李分拣过程中丢失。
4. 张三与航空公司协商赔偿事宜,但双方未能达成一致。
四、法院判决1. 航空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 赔偿金额为张三行李的实际价值,即人民币5000元。
五、判决依据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航空运输企业应当对旅客的行李、包裹在运输过程中因航空运输企业或者其代理人的原因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六、案例分析1. 航空公司作为航空运输企业,在运输过程中因自身原因导致旅客行李丢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 赔偿金额的确定,应根据旅客行李的实际价值进行计算。
在本案中,张三的行李实际价值为人民币5000元,故法院判决航空公司赔偿张三人民币5000元。
3. 本案中,航空公司未能证明其已采取合理措施防止行李丢失,故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七、启示1. 旅客在乘坐航班时,应注意保管好自己的行李,避免行李丢失。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8月,原告李某与被告某航空公司签订了一份国内航班机票购买合同,约定原告于2018年8月20日乘坐被告航班从北京飞往上海。
然而,由于被告原因,航班延误了8小时。
原告认为被告未能按照合同约定提供正常航班服务,侵犯了其合法权益,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支付延误赔偿金。
二、案件事实1. 航班延误情况2018年8月20日,原告李某按照航班时刻表到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办理了登机手续。
然而,由于被告某航空公司的原因,航班延误了8小时。
在此期间,原告未能得到被告提供的合理食宿和交通服务。
2. 原告索赔要求原告认为,被告未能按照合同约定提供正常航班服务,侵犯了其合法权益。
根据《民用航空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旅客在航班延误的情况下,有权要求航空公司支付延误赔偿金。
原告要求被告支付延误赔偿金人民币1000元。
三、法院审理1. 被告辩称被告某航空公司辩称,航班延误是由于天气原因造成的,属于不可抗力因素。
根据《民用航空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因不可抗力导致航班延误的,航空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
因此,被告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2. 法院审理意见法院认为,被告某航空公司作为承运人,在航班延误的情况下,有义务为旅客提供必要的食宿和交通服务。
根据《民用航空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旅客在航班延误的情况下,有权要求航空公司支付延误赔偿金。
被告未能按照合同约定提供正常航班服务,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权益。
法院认为,本案中,航班延误是由于被告某航空公司的原因造成的,不属于不可抗力因素。
因此,被告应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民用航空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法院判决被告某航空公司支付原告李某延误赔偿金人民币1000元。
四、案件启示1. 航班延误赔偿制度的重要性本案中,原告李某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体现了航班延误赔偿制度的重要性。
航空公司作为承运人,在航班延误的情况下,应按照法律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保障旅客的合法权益。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6月,某航空公司一架由北京飞往上海的航班在飞行过程中,一名乘客在乘坐过程中突然感到身体不适,经机组人员紧急救治后,乘客病情恶化,最终不幸离世。
乘客家属认为,航空公司未能及时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导致乘客不幸离世,要求航空公司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二、案件争议焦点1. 航空公司是否尽到了安全保障义务?2. 航空公司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三、案件审理过程1. 乘客家属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航空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2. 航空公司答辩称,已尽到了安全保障义务,乘客的不幸离世与航空公司无关。
3. 法院依法受理案件,并组织双方进行证据交换。
4. 法院审理过程中,双方就以下问题展开辩论:(1)航空公司是否尽到了安全保障义务?(2)乘客的不幸离世是否与航空公司有关?5. 法院依法组织鉴定机构对乘客死亡原因进行鉴定。
6. 鉴定结果显示,乘客死亡原因为突发性疾病,与航空公司无关。
7. 法院根据鉴定结果,判决航空公司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四、案件评析1. 航空公司安全保障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第六十四条规定,承运人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乘客的人身安全。
在本案中,航空公司已尽到了安全保障义务。
在乘客突发疾病时,机组人员及时进行了救治,并按照规定程序处理。
2. 航空公司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在本案中,乘客突发疾病,航空公司采取了紧急避险措施,并未违反法律规定。
鉴定结果显示,乘客死亡原因为突发性疾病,与航空公司无关。
因此,航空公司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3. 案件启示(1)乘客在乘坐航班时,应注意自身健康,避免因突发疾病导致意外情况。
(2)航空公司应加强机上医疗设备配备,提高机上医疗水平,确保乘客在紧急情况下得到及时救治。
(3)乘客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应积极配合机组人员处理,降低意外风险。
五、结论本案中,法院依法判决航空公司无需承担赔偿责任,体现了法律的公正与公平。
2021年民航典型案例
摘要:
一、案例背景
二、具体案例
1.案例一:飞机起飞前乘客被困洗手间
2.案例二:航班因天气原因取消,乘客滞留机场
3.案例三:行李丢失或损坏
正文:
2021年民航典型案例
随着航空旅行的日益普及,民航服务质量和飞行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2021年,我国民航业也发生了一些典型案例,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介绍其中的三个案例。
一、案例背景
2021年,我国民航业在疫情防控、飞行安全、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然而,也发生了一些备受关注的典型案例,给旅客的出行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二、具体案例
1.案例一:飞机起飞前乘客被困洗手间
2021年1月,一架由北京飞往上海的航班在起飞前,一名乘客被困在洗手间中。
机组人员多次尝试营救无果,最终飞机延误起飞。
经过调查,该事件是由于洗手间门锁故障引起的。
2.案例二:航班因天气原因取消,乘客滞留机场
2021年2月,受大雪天气影响,一架由上海飞往北京的航班被迫取消。
导致大量乘客滞留机场,引发了对航空公司和机场服务质量的质疑。
3.案例三:行李丢失或损坏
2021年7月,一架由广州飞往上海的航班在行李托运过程中,发生了多起行李丢失或损坏事件。
航空公司虽然进行了赔偿,但部分旅客对赔偿金额和处理方式表示不满。
三、结论
2021年民航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服务质量和飞行安全问题。
对于航空公司和机场来说,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保障飞行安全,提高旅客满意度。
第1篇一、案情简介2019年7月,原告张某某与被告某航空公司签订了一份国内航班往返机票,约定原告乘坐被告公司的航班从北京飞往上海,再从上海返回北京。
原告在支付机票费用后,于约定日期前往机场办理登机手续。
然而,被告公司以航班延误为由,拒绝原告登机,并要求原告退还机票费用。
原告对此表示不满,双方就机票费用问题产生纠纷。
二、争议焦点本案争议焦点为:被告公司是否应当退还原告机票费用,以及双方之间是否存在违约行为。
三、法院审理1. 被告公司辩称,由于天气原因导致航班延误,属于不可抗力因素,故公司无需承担违约责任,也不需退还原告机票费用。
2. 原告认为,被告公司未能按照约定提供航班服务,属于违约行为,要求被告退还机票费用。
法院审理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
”在本案中,被告公司虽因天气原因导致航班延误,但并未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证明其已尽到合理通知义务,也未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原告的损失。
因此,被告公司未能证明其存在不可抗力因素,不能免除其违约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商业惯例,向消费者明示商品或者服务的性质、质量、价格、规格、型号、数量、有效期、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售后服务等内容。
”被告公司在销售机票时,未向原告明示航班延误可能导致的后果,存在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综上所述,法院认为被告公司存在违约行为,判决被告公司退还原告机票费用。
四、案例分析本案涉及民航运输合同纠纷,主要涉及以下法律问题:1. 不可抗力条款的适用:在民航运输合同中,不可抗力条款是常见的免责条款。
然而,在适用不可抗力条款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证明不可抗力因素的存在;(2)证明不可抗力因素对合同履行造成严重影响;(3)证明合同当事人已尽到合理通知义务。
在本案中,被告公司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存在不可抗力因素,故不能免除其违约责任。
第1篇随着航空业的快速发展,航班延误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给旅客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航班延误责任纠纷也成为航空法律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以一起航班延误责任纠纷案例为切入点,分析相关法律问题,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案例背景2019年6月,某航空公司一架航班从北京飞往上海,预计起飞时间为当天下午2点。
然而,由于天气原因,航班延误至当天晚上10点。
旅客小张原计划乘坐该航班返回上海,但延误时间过长,导致他无法按时到达目的地。
小张遂向航空公司提出索赔,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费。
二、案例分析1. 航班延误的原因根据航空公司提供的信息,本次航班延误是由于天气原因导致的。
根据《民用航空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因天气原因导致的航班延误,航空公司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尽快安排旅客乘坐后续航班。
因此,航空公司在本案中不存在故意延误航班的行为。
2. 航班延误的责任承担根据《民用航空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因航班延误给旅客造成损失的,航空公司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在本案中,航空公司因天气原因导致航班延误,已尽到通知和协助旅客的义务。
但旅客小张因延误未能按时到达目的地,遭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因此,航空公司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3. 赔偿数额的确定根据《民用航空法》第四十八条规定,赔偿数额应当根据旅客的实际损失确定。
在本案中,小张的实际损失包括:误工费、住宿费、餐饮费等。
航空公司在与小张协商赔偿时,应充分考虑其损失,合理确定赔偿数额。
4. 争议解决途径本案中,小张与航空公司就赔偿数额未能达成一致。
在此情况下,小张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争议:(1)协商:双方可再次协商,寻求共同认可的赔偿数额。
(2)调解:可向消费者协会或其他调解机构申请调解。
(3)仲裁:双方可约定将争议提交仲裁机构仲裁。
(4)诉讼:在协商、调解、仲裁均无效的情况下,小张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结论航班延误责任纠纷是航空法律领域的热点问题。
航空公司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旅客的合法权益。
第1篇一、案情简介张某,男,35岁,某科技公司员工。
2019年7月,张某计划前往美国参加一场重要的国际会议。
为了确保顺利出行,张某提前一个月通过某航空公司官方网站购买了从北京到纽约的往返机票。
机票价格为人民币8000元,包括税费。
在支付机票费用后,张某收到了航空公司的电子机票确认单。
然而,在出发前一周,张某发现航空公司发布的航班时刻表上显示,其原定的航班时间被调整了。
新的航班时间与张某的会议时间产生了冲突。
张某立即联系航空公司客服,要求改签或退票。
客服告知张某,由于航班调整是由于天气原因导致的,属于不可抗力因素,航空公司无法为其提供免费改签或退票服务。
同时,客服表示,如果张某愿意支付改签费用,航空公司可以为其提供改签服务。
张某认为,航空公司未能提前告知航班调整,导致其行程受到影响,要求航空公司承担相应的责任。
双方就改签费用问题产生争议,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随后,张某将某航空公司诉至法院,要求航空公司退还机票费用,并赔偿因其行程受阻而产生的经济损失。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航班调整是否属于不可抗力因素?2. 航空公司是否应承担因航班调整给旅客造成的损失?3. 改签费用的承担问题。
三、法院审理过程1. 证据审查法院首先对双方提交的证据进行了审查。
张某提供了电子机票确认单、与航空公司客服的通话录音、会议邀请函等证据,以证明其主张。
航空公司则提供了航班调整通知、天气状况证明等证据,以证明航班调整属于不可抗力因素。
2. 法律适用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
本案中,航空公司提供的证据表明,航班调整是由于天气原因导致的,属于不可抗力因素。
3. 责任认定然而,法院同时认为,虽然航班调整属于不可抗力因素,但航空公司作为承运人,有义务在航班调整前及时通知旅客。
航空公司未能提前告知张某航班调整,导致张某未能按时参加会议,对其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案例1一名乘客的航班1999年3月9日,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从广州飞往成都的一个航班,148个座位中,只有一名乘客。
一架波音737客机,从广州飞成都,总费用在7万—8万元之间,只运载一名乘客,远远不够运输成本。
但飞机还是照常起飞了。
而且,航行途中照常举行乘客抽奖活动,这位惟一的乘客以100%的中奖率,获得一张免费机票,等于不花钱享受到了乘坐专机的待遇。
这件事,引起人们的争论。
当地报纸上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声音。
有的为海航“一名乘客的航班”叫好,大为赞赏公司以客人利益为重,恪守信誉的做法。
有的对“一名乘客的航班”不解。
认为:“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148比1这个数字的比例就已经失去了这个专机航班存在的理由。
”有的则觉得可以循国内外许多航空公司常规的做法:或者向乘客讲明情况,帮助乘客调整航班;或者在乘客同意的前提下,给予退票和相应的赔偿。
海南航空公司自办的一张报纸发表评论员文章。
文章说:“海航从来都不是按常规发展起来的。
”“为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牺牲局部利益是值得的。
一名乘客的航班,照飞。
”一名乘客的航班该不该飞?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集中反映了这么几种观点:赞成飞的人认为:一张机票,形成了乘客与航空公司之间的契约关系。
乘客买了机票,只要不言放弃,航空公司就应履行飞行的承诺。
否则,其信誉损害,远远超过一次几乎空载的航班的经济损失。
而且,“一名乘客的航班”偶尔出现一次,“照飞”可以为企业取得轰动效应,相当于为企业做了一次花钱不多的广告。
反对飞的人则认为:对于本次航班,航空公司应当采取“常规”办法,对这名惟一的乘客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并给予一定的赔偿。
在国内航班正点率原本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得到赔偿的这名乘客完全可以高兴地改乘下一个航班。
这样做,可以防止经济损失,因为如果航空公司每天都面对几起“一个人的航班”,谁还敢夸“照飞”的海口。
这样做也不会损害航空公司的信誉。
对于“一个人的航班”飞与不飞,还有另外一种观点:“一个人的航班”现象的发生,是市场发出的一种危险信号。
3U8969延误返航事件案例(一)事情经过:3U8969补班青岛起飞后,机场商调联系川航航延要求给旅客安排住宿以及后续航班问题,川航给的答复是天气原因不安排,商调要求川航安排不走的过站旅客(成都至沈阳的旅客)住宿休息以及后续航班问题,并提出,国家有明确规定,没有到达目的站的旅客在中转站因各种原因延误,航空公司有义务安排旅客的住宿,餐食等,得到的航空公司的答复是:经过昆明发生的事件后(具体事件没说),经过四川航空的各级领导开会,此类情况一律不安排。
并且说旅客自愿在鄂尔多斯下的(成都到沈阳),川航给退鄂尔多斯至沈阳航段票款,不在鄂尔多斯下机的旅客,回到成都后,由四川航空进行协助旅客改签。
后经多次协商,四川航空公司一直坚持对于旅客不安排。
对此,飞机落地前,经与领导协商,将成都至沈阳旅客与鄂尔多斯至沈阳旅客分开进行疏导,尽量将成都至沈阳的旅客劝上飞机,让旅客回成都,由成都机场的四川航空进行解决,鄂尔多斯至沈阳的旅客进行劝退.九点左右工作人员劝说成都至沈阳的旅客登机返回成都,旅客同意,登机过程中,航空器舱门被旅客围堵,有十几名旅客在机舱门口与机组人员理论,因为大部分旅客觉得被航空公司欺骗并要求航空公司将飞机起飞,飞至沈阳,原因是沈阳有飞机起降,所以登机被迫中断。
旅客要求当天飞至沈阳,否则,谁也不能离开,并且不去宾馆.(二)后续处置:后经多方协调,将成都过站安排至返回沈阳的航班,并且安排旅客乘坐次日早9点30分3U成都直飞沈阳的航班抵达沈阳后,旅客仍然拒绝离开航班器舱门(由于害怕再次被骗),最后工作人员在航空器上将电话打至四川航空客服,现场将5名旅客改签至次日3U8969航班后(旅客可以致电售票处查询),旅客离开,3U8969正常登机、起飞.地面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态度,得到四川航空机长及全体乘务的高度赞扬。
(三)原因分析:直接原因:在返航航班落地后,未提前与航空公司联系沟通获取合理的旅客后续安排的资源主要原因:1.未能及时做好航班延误的后续安排.2。
航空服务领域十大典型案例及分析票务服务案例一网上订票个人信息输错,无法修改旅客在网上订购某航空公司机票,网上操作时,由于对流程不够熟悉,付款后发现姓名中名字的部首出错,立即联系航空公司要求更改,遭到拒绝。
航空公司称只能退票后重新购买机票。
【案例评析】旅客在网上订票过程中一般都有请核对订票信息的提示,旅客姓名输入出错应承担责任。
《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定》第八条第一款规定:“客票为记名式,只限客票上所列姓名的旅客本人使用,不得转让和涂改,否则客票无效,票款不退。
”航空公司称只能退票后重新购买机票是符合规定的。
旅客由于对流程不够熟悉,付款后发现姓名中名字的部首出错,可与航空公司协商原客票的退票手续。
消协建议,航空公司应在购票网页以醒目的方式提示消费者履行信息核对义务,并并制定此类退票的合理处理规定。
案例二机票日期英文标注,消费者看不懂日期旅客在某机票代售点预定了1月16日从南京飞乌鲁木齐再飞阿克苏的航班。
由于工作人员失误,乘机日期订成了12月16日,电子客票行程单显示日期是“16 DEC”。
由于旅客不懂英文,未及时发现错误导致错过航班。
旅客投诉后,销售人员责怪旅客不懂英文,未认真核对。
【案例评析】根据《公共航空运输服务质量标准》(GB/T16177-2007)第6.31条规定:“售票应认真核对旅客的有效身份证和填写的购票单,运输一致后方可填写运输凭证。
”从投诉叙述看出,售票处和当事人都负有责任。
因此,本案客票可以按相关规定做退票处理。
鉴于目前电子客票行程单内容为英文或代码,不符合国人阅读习惯。
消协认为,在中国境内服务的航空公司提供的民航客票等承运凭据,应当加注中文标注。
民航局已要求自12月1日起在行程单中增加中文标注,以更好地保护旅客的知情权。
案例三未告知机票有效期,机票作废引纠纷方某2009年3月4日在湛江市某机票代售处购买1张湛江至广州机票,因个人原因误机,且在一年内未改乘其他航班,也未办理退票。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张某某,男,30岁,某市居民。
被告某航空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具有国际航线经营权的航空公司。
2019年5月,原告张某某计划乘坐被告某航空公司的航班前往美国进行商务考察。
在提前一个月购买机票时,原告通过被告官方网站得知该航班还有余票。
于是,原告支付了全款并成功预订了该航班的经济舱座位。
然而,在航班起飞前两天,原告收到被告的短信通知,称航班已满座,其预订的座位已被取消。
原告对此表示不满,认为被告违反了机票预订合同,要求被告为其提供新的座位或全额退款。
双方协商未果,原告遂将被告诉至法院。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被告是否构成违约,以及被告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1. 被告是否构成违约?2. 被告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三、法院判决1. 被告构成违约。
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条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被告与原告之间的机票预订合同依法成立,具有法律约束力。
被告在航班起飞前两天告知原告航班已满座,并取消其预订的座位,违反了合同约定,构成违约。
2. 被告应承担违约责任。
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本案中,被告的行为已经构成违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具体责任如下:(1)被告应立即为原告安排同等级别的座位,确保原告按时乘坐航班。
(2)被告应向原告支付违约金人民币1000元。
(3)被告应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用。
四、案例分析1. 机票超售的法律问题机票超售是指航空公司为了提高航班满座率,预先预订的座位数量超过实际可售座位数量。
在我国,机票超售现象较为普遍,引发了诸多法律纠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违约金。
在本案中,被告与原告之间的机票预订合同并未约定违约金,但法院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判决被告支付违约金。
第1篇一、引言民航法律法规是我国航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民航安全、保障旅客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案例集收集了近年来民航领域发生的典型案例,旨在为广大民航从业人员和旅客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案例一:航班延误索赔案案例背景:2018年3月,某航空公司一架航班因机械故障延误,导致旅客滞留机场。
旅客赵某要求航空公司赔偿其经济损失,双方协商未果,赵某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判决:法院认为,根据《民用航空法》第128条规定,航班延误的,航空公司应当向旅客支付延误赔偿金。
根据《民航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第34条规定,旅客因航班延误、取消、提前或推迟起飞等原因,要求航空公司提供餐食、住宿、交通等服务,航空公司应当予以满足。
本案中,航空公司未能及时向旅客提供上述服务,构成违约。
根据《民用航空法》第132条规定,航空公司应当赔偿旅客因延误所遭受的经济损失。
法院判决航空公司赔偿赵某经济损失1000元。
案例分析:本案涉及航班延误索赔问题,明确了航空公司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
旅客在航班延误时,有权要求航空公司提供相应服务,并要求赔偿经济损失。
三、案例二:旅客托运行李损坏索赔案案例背景:2019年5月,某旅客在乘坐某航空公司航班时,托运行李在机场安检过程中被损坏。
旅客要求航空公司赔偿其经济损失,但航空公司以行李损坏不属于其责任为由拒绝赔偿。
法院判决:法院认为,根据《民用航空法》第123条规定,航空公司应当妥善保管旅客托运行李。
本案中,航空公司未能妥善保管旅客托运行李,导致行李损坏,构成违约。
根据《民用航空法》第131条规定,航空公司应当赔偿旅客因行李损坏所遭受的经济损失。
法院判决航空公司赔偿旅客经济损失500元。
案例分析:本案涉及旅客托运行李损坏索赔问题,明确了航空公司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
旅客在托运行李过程中,若行李发生损坏,有权要求航空公司赔偿经济损失。
四、案例三:旅客人身伤害索赔案案例背景:2020年8月,某旅客在乘坐某航空公司航班时,因飞机颠簸导致其身体受伤。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3月,原告李某因工作原因需乘坐某航空公司航班前往北京。
然而,航班因天气原因延误,导致原告未能按时抵达目的地。
在航班延误期间,原告与航空公司沟通无果,认为航空公司未履行合同义务,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航空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二、争议焦点本案争议焦点为:1. 航班延误是否构成违约?2. 航空公司是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三、案件事实1. 2019年3月,原告李某通过某航空公司购买了一张从上海前往北京的机票。
2. 航班原定于当天下午2点起飞,然而,因天气原因,航班延误至晚上10点。
3. 航班延误期间,原告多次与航空公司沟通,要求航空公司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但航空公司未给予明确答复。
4. 航班延误后,原告未能按时抵达北京,给其工作带来了不便。
四、法院判决1. 关于航班延误是否构成违约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原告与航空公司签订了机票合同,双方约定原告可在指定时间乘坐航班。
然而,因天气原因导致航班延误,航空公司未能按照约定时间将原告送达目的地,已构成违约。
2. 关于航空公司是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13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法律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航空公司未能按照约定时间将原告送达目的地,已构成违约。
同时,航空公司也未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给原告造成了不便。
因此,航空公司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五、判决结果法院判决航空公司向原告支付违约金人民币1000元,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六、案例启示本案提醒我们,消费者在购买机票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 了解航班延误的相关规定,以便在发生延误时能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 在购买机票时,与航空公司明确约定航班起飞、到达时间,以便在发生延误时,能够有依据要求航空公司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