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话语传播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1
新闻传播学中的话语分析研究一、引言话语分析是新闻传播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对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表述和表达方式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语言特点、理解其背后的思想和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的机制和方式。
本文将对话语分析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应用进行综述,探讨其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话语分析的研究内容话语分析是一种基于语言学的交际分析方法,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文字、语境和话语三个方面。
1.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话语分析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涉及新闻报道中的各种言语元素,如语法、词汇、形式、意义等。
通过对这些元素进行分析,可以探究报道的语言特征、风格和语用功能等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对读者的表达方式和意图。
2.语境语境是指新闻报道发生的具体环境和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因素。
话语分析关注的是报道对这些因素的反应和表达方式,通过分析不同语境下的报道,可以发现语言表述和背后的思想情感之间的联系,并揭示报道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3.话语话语是指新闻报道中的具体表述,包括语言句子、文章段落、标题等。
话语分析的研究重点在于发现话语中的隐含语言,探究话语中所传递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社会规范,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对受众的影响和作用。
三、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交互分析和话语语料库分析等。
1.文本分析文本分析是话语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其核心在于对整个新闻报道的结构、风格、内容和语言表述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揭示报道背后的意图、观点和思想。
文本分析的重点在于发现报道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和语言现象,并探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交互分析交互分析是一种对口头或书面语言的交互行为进行分析的方法,其核心是研究说话者和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理解他们之间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式。
在新闻报道中,可以通过交互分析来研究记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报道对受众的影响和作用。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2025年重点解析在考研的众多学科中,新闻传播学一直备受关注。
对于准备在 2025 年考研的同学来说,了解并掌握重点知识点至关重要。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解析 2025 年新闻传播学考研的重点内容。
一、传播学基础理论1、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之一。
在 2025 年的考研中,对于议程设置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仍将是重点。
考生需要掌握其核心观点,即大众传播能够通过对某些议题的强调和突出,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认知。
同时,要了解该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和变化,例如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自主议程设置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
2、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了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形成之间的关系。
考生要理解为什么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会因为害怕被孤立而保持沉默或者附和主流意见。
此外,还要思考在网络环境中,这一理论的适用性是否发生了改变,比如网络匿名性是否打破了沉默的螺旋。
3、培养理论培养理论关注的是大众传播对社会成员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长期影响。
在备考中,需要明确培养理论的内涵,以及如何通过具体的媒介内容分析来验证这一理论。
同时,探讨在当下多元化的媒体环境中,培养理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二、新媒体与网络传播1、社交媒体传播社交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考研来说,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用户行为、信息传播模式以及其对社会舆论和公共事务的影响都是重要的考点。
例如,微博、微信等平台上的信息传播机制,以及社交媒体中的谣言传播与治理。
2、短视频传播短视频在近年来成为了一种极具影响力的传播形式。
考生需要了解短视频的制作特点、传播规律、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
同时,要思考短视频如何塑造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社交行为,以及其对传统媒体和新闻传播行业的冲击。
3、网络舆论与引导网络舆论的形成、发展和引导是一个关键的知识点。
要掌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和规律,如情绪化、匿名性、快速传播等。
同时,学习如何运用传播策略和手段来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媒体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媒体语言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它拥有着无限的魅力和能量。
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媒体语言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它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娱乐、教育等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
然而,随着媒体语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媒体语言如何传递信息、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观念、如何影响社会的变革、以及如何影响文化的传承等等都成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观点。
有的学者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探讨媒体语言的语法结构、词汇使用和表达方式等,以此揭示媒体语言对受众的影响。
有的学者从影响力和传递方面出发,研究媒体语言的传播效果和影响机制,了解媒体语言对于受众的影响是如何实现的。
而我认为,无论是哪个研究领域,都需要明确一个前提:媒体语言与文化传播有着独特的联系。
文化传播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将文化内容传递给受众,让文化内容得以流传、发展和传承的过程。
而媒体语言则是文化传播最主要的工具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媒体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既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一种传递文化的工具。
因此,研究媒体语言与文化传播的关系,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媒体语言的内涵和特点,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化传播的规律和机制。
媒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媒体语言如何传递文化媒体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工具之一,它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和手段传递文化信息。
例如,新闻报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来传递社会事件和新闻信息,同时还会传递它所处的文化背景、社会价值观念等信息。
影视娱乐节目则通过演员、剧情、插曲等方式来表现不同文化背景和特点,在传递娱乐信息的同时也会传递文化信息。
通过媒体语言的传递,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特点,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认知。
二、媒体语言如何影响文化媒体语言对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媒体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可以通过对话语言、情景语言、场景语言的运用来表达文化信息,从而影响受众的文化认知和观念。
媒体与传播研究中的政治话语分析在媒体与传播研究领域中,政治话语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政治话语是指与政治相关的言辞、表述和言论,它们可通过媒体以不同形式传播给公众。
政治话语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也承载着权力和意识形态。
因此,分析政治话语有助于我们理解权力的运作机制、社会影响力以及言论自由等重要议题。
政治话语分析的目的是解码和理解政治话语中隐含的意义和潜在的权力关系。
通过分析媒体中的政治话语,我们可以了解政治话语的构建方式,从而洞察政治话语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首先,政治话语分析关注话语的产生背后的政治动机和目的。
媒体的政治话语往往代表着特定的政治观点和利益。
通过分析政治话语所传达的信息和意义,我们可以揭示政治话语背后的政治动机和目的,从而更好地理解言语传播的意图和效果。
其次,政治话语分析注重话语的构建和表述方式。
政治话语通常采用特定的语言和形式,通过引用事实、统计数据、权威观点、符号和意象等手法来增强说服力。
通过分析政治话语的构建方式,我们可以揭示政治话语的隐含意图,以及在话语中存在的隐喻、修辞和符号的运用。
另外,政治话语分析还关注话语的接收和影响。
媒体作为政治话语的主要传播渠道,对公众的态度、价值观和政治参与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分析媒体传播的政治话语对公众的影响,我们可以了解政治话语对社会认同、价值观念以及政治行为的塑造作用。
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公众对政治话语的认知、思考和判断。
值得一提的是,政治话语分析需要结合历史、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信息进行综合研究。
政治话语的产生和传播是受到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的,因此,理解政治话语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同时,政治话语的分析也需要注意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获得更准确和全面的研究结果。
最后,政治话语分析的意义在于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意识,增强公众对政治话语的辨析能力。
公众在媒体环境中广泛接触各种政治话语,但并非所有政治话语都能传递真实和客观的信息。
西方语言学史课程作业话语分析小组成员:仲秋月(组长) 2009213133 09中文汪藜 2009213032 09中文白慧 2009212887 09中文志琼 2009213125 09中文敏 2009212963 09中文话语分析【摘要】自 Zellig Harris于1952年在Language 杂志上发表题为“ Discourse Analysis”的论文至今,在各个语言学家的努力下,话语分析的概念逐渐为人们熟悉,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本文较为详细的整理介绍了话语分析的有关理论,包括定义、主要流派、发展阶段,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指出了一些不足,对未来的一些展望。
【关键字】话语分析理论阐释一、话语及话语分析1、话语的概念话语是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及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的言语活动。
“话语”一词的流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语言学转向”巴赫金( M.M.Bakhtin )贡献突出。
在他看来,作为一种言说或表述的话语,是“活”的而不是“死”的,它的围小到一个符号、一个词或单独一句话,大到一篇文章、一部作品,甚至无形的舆论等,其真实含义都只能通过社会交往与对话实践才能获得。
最终奠定流行性“话语”理论基础的是福柯(Michel Foucault)。
他将“话语”定义为“隶属于同一的形成系统的述整体”。
在福柯看来,每一种“话语”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它具有特定的实践功能,而“话语实践”又通过话语对象、述、概念和策略等可供分析的关系网络在动态运行中反映出来。
福柯非常自觉地将他的话语实践即知识考古学的分析法与传统的思想史研究加以区别。
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新事物的确定;2.关于矛盾的分析;3.关于比较的描述;4.关于转换的测定。
2、话语分析的概念“话语”和“话语分析”是棘手的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存在着如此之多的相互冲突和重叠的定义,它们来自各种不同的理论和学科的立场。
摘要:在当今的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里,话语研究工作在不断地拓宽和深化,因而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话语”和“话语研究”的术语以及它们直接或间接表达的概念。
然而,不少学生、甚至学者对“话语”和“话语研究”的含义和定义往往或感到困惑、或产生歧义。
本文试图对话语和话语研究的概念作一个较为宽广的定义和基础性的介绍。
引言在当今的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里,话语研究工作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因而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话语”和“话语研究”(Discourse Analysis,也有人将其翻成“语篇分析”)的术语以及它们直接或间接表达的概念。
然而,不少学生和学者对作为研究对象的“话语”和“话语研究”的含义和定义往往或感到困惑、或产生歧义。
究其原因,至少有五个:1)话语研究莫属中国文化,而是起源于西洋学术;(可以说学术中用的“话语”一词是在翻译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新词); 2)即使在西方,它们也不是百姓生活中的用语和概念,而是学术界里的事物;3) 学者由于不同的背景和兴趣,对话语有不同的理解;4) 话语的概念包含“语境”的概念,而后者的边界是不确定的、随着分析者的志趣和要求而变化的。
5)学者滥用“话语”一词, 特别是用它去描述不含语言活动的社会、文化现象:什么“建筑话语”、“舞蹈话语”、“音乐话语”,等等。
然而,因为“话语研究”在中国和世界的学术界表现出了巨大的科学和社会潜力和活力,所以,要了解和开展话语研究工作,我们必须首先把这些关键术语和概念搞清楚。
话语研究的目的要说清什么是话语和话语研究,可能最好是从话语研究的目的谈起。
不同于传统的西方语言学,话语研究的目的不是要知道一个字、词、句、篇章或一个语音单位的形式或内容,或者其生成的原因、规则、历史。
换言之,它关心的不是那些从生活事件抽象化了的范畴以及其中的奥妙。
它的目的是要关注、揭示、反思或批评那些借助语言所构建的或与语言使用相关的实际发生的、特别是那些具有现实社会文化意义的事件, 甚至寻求言说方式的创新。
传播学知识谱系生成的三个一、学科互涉传播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它的产生反映了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逐渐融合的趋势,这已经成为众多传播学研究者的共识了。
中国学者徐耀魁在《传播学的发展》一文中指出,传播学是借鉴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结果,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
而陈卫星认为:“传播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科学领域的划分,形成当代社会科学中最令人眼花缭乱的学术嫁接现象。
它打破了传统的知识和学科分类,能够把来自其他不同学科领域中的理论问题都统摄起来。
”事实上,如果从传播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现代传播学学科知识谱系的生成,是20 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中学科互涉现象的必然结果。
“学学科互涉”这一概念来源于英文interdisciplinary ,国内学者对这个词主要有以下几种译法:跨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混合学科、多科性,港台学者则译为“科际整合”。
尽管译法各不相同,但却隐含着共同的指向,那就是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关于学科互涉的起源,20 世纪60 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学及改革中心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学科互涉活动调查时,发现了五个源头,即自然科学的发展、学生的需要、职业培训的需求、社会的基本需要和大学的功能与管理问题。
美国学者克莱恩和纽威尔认为,除了熟悉的动机以外,还有一些新的推动力,即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 、文科研究(liberal studies) 和职业培训;社会、经济和技术中的问题解决;社会的、政治的和认识论的批评:整体的、系统的和超学科的研究;借鉴的互补性交流和亚学科互动;新领域、混合团体和机构间的联盟:人才培养与机构规模的缩小等。
因此,“旧源头与新源头以及某些情形下本质上不同的活动的出现,导致了学科互涉活动新的复杂性。
” 20 世纪以来学科间的这种复杂的交叉与融合,意味着现代传播学知识谱系起源语境的复杂性。
学科互涉理论化的方式很多,如果将其比作一个学术光谱的话,那么,在光谱的一端,工具主义将学科互涉看作一个经验问题;在光谱的另一端,认识论将其视为一个理论问题。
汉英语篇意合与形合的文化阐释!徐(大连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摘要:从文献上看,已经有很多学者关注汉英意合与形合这个课题,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将文化语言学理论运用到汉英语篇意合与形合的对比研究方面,目前尚不多见。
本文以文化语言学作为理论指导,从语言与文化对比的角度,通过实例分析对汉英语篇意合和形合做一探索性研究,说明汉英对比研究对了解中外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和汉英/英汉翻译的意义以及这类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意合与形合;对比研究!"#$%&’$:%&’&()*&+,-.+/&-&&(’0(),+-)1/&-)231&-045.1(&-&+(36(781-.0(9+,+)+:1-/&,-2-.*90)+:1-,;2)4&<04).&=.+/&;&&(’0(32’)&34,0=+’28)2,+881(721-)1’-9&,-9&’)1/&>?309)1(7+’28)2,+881(721-)1’-+99,0+’.,).1-9+9&,+1=-)0&:+=1(&).&1--2&049+,+)+:1-/&,-2-.*90)+:1-1(),+(-@8+)&3)&:)-045.1(&-&A 6(781-.;*+(+8*B 1(7&:+=98&-4,0=<&88A C (0<(5.1(&-&81)&,+,*<0,C ->D )1-.09&3).+)).&9,&-&()-)23*<188-.0<).&-17(141@’+(’&04).&9,090-&3+99,0+’.)0’0(),+-)1/&-)231&-045.1(&-&+(36(781-.+(3).+)1)<18871/&1=981’+)10(-40,42,).&,’0(),+-)1/&-)231&-<1).1(+’28@)2,+881(721-)1’-4,+=&<0,C >()*+,%-#:’28)2,+881(721-)1’-;9+,+)+:1-/&,-2-.*90)+:1-;’0(),+-)1/&-)23*中图分类号:E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F G "#H I ($##")!$G ##$"G #F!>引言:本文的理论框架和研究重点在我国,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理论阐释,虽然未曾如西方般灿烂,但是结合文化研究语言的传统却是源远流长的,如训诂学的研究。
第一节话语研究【夏日之阳】在本节开始之前,我们有必要把思路梳理一下。
学习传播,首先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传播”,但是关于传播的定义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回答。
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普遍学者都会采用本质主义的定义方式来定义传播。
但是这必然会“顾此失彼”并且我们知道,不同的的场景中对传播的讨论,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这极不方便我们进行交流和讨论。
所以为了拓展传播学讨论的范围,最大程度上的容纳相关的知识,我们采用话语研究的方式来定义传播学的范畴。
这样我们可以兼顾不同情境下传播学的不同侧重点,又可以深入的理解传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一、本质主义视角定义传播1.本质主义(1)定义:本质主义是指认为事物均有其本质,可以通过现象的认识加以揭示的理论。
持该说者把对象的特性分为本质属性和偶有属性。
本质是完全的理想形式,是不容怀疑地真实的,确切的,事物是理想形式的不完全模本,是可争议的,不真实的,不确切的。
柏拉图在知识论中,把知识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永远完全的不可见的抽象形式,即原型或本质,一种是可见的可感觉的事物。
(2)基本内涵:①真知识:把反映了事物本质的知识称为真知识,其他都是伪知识、意见甚至谬误。
②本质获取:事物的唯一本质不能通过直观和自然观察来把握,只能通过概念的思辨和经验的证实取得。
③造福人类:一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就把握和占有了真理,从而控制事物为人类造福。
【夏日之阳】来,先不说别的,啥是本质主义?就是说无论什么事物,就像一个桃子一样。
外面是果肉,然后是桃核。
那本质就是桃核,从生物基因这个根本上决定了这个东西是桃子。
外面的果肉,都是一些现象。
我们要对一个事物进行定义,就要破除外面的果肉,诠释出桃胡是什么,甭管他外面是不是被虫子咬了,是不是破皮了。
那本质主义的定义方式,就好理解了,就是说揭示出某一事物的完全理想、不容怀疑的内容揭示出来。
2.传播的概念(1)英国学者雷蒙德・威廉斯“传播”(communication)的词源是拉丁文 communis,意指“普遍”。
国际新闻传播学界话语分析研究的知识图谱作者:岳慧来源:《今传媒》2020年第09期摘;要:本文以SSCI数据库中近10年新闻传播学话语分析的研究文献为对象,基于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
通过对研究现状及热点的分析,勘探话语分析领域的发展脉络与趋势。
研究发现需要进一步与国际学术体接轨,发展具有中国特色话语实践的话语理论,加强中国学界研究的“本土化”和“国际化”。
未来应以否思的思维方向探究学科的发展,在数据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背后隐含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话语分析;研究现状;知识图谱;CiteSpace中图分类号: 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9-0093-04一、引;言“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提出已有近70年的历史,以符号学为其总体学术背景,以语言学和类语言学文化探索为其主要研究领域,以跨学科的综合性为其基本方法论特征,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1]。
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领域,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从各自的知识背景出发,形成不同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关怀。
我国的话语分析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仍然停留在语言学单学科领域里,学科融合以后才加快了研究的步伐。
话语分析被各学科广泛应用的现状及其在当今具有的重要意义,对当下国际学界进行总结和存在的问题展开反思很有必要。
这对于系统把握该研究领域、提高科研效率非常关键,有助于中国学界研究的“本土化”和“国际化”。
二、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数据选取全球最为权威的核心期刊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库(SSCI),保留高质量文献数据(Article)作为数据源。
将检索式设置为:TS=(discourse study OR discourse analysis O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时间跨度是1999~2019年,以“传播学”(Communication)为主要类目对数据进行进一步提纯,获得目标文献数据4 287条,利用CiteSpace除重得到有价值数据总共4 284条。
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现状及模型构建作者:于欣宜来源:《决策与信息》2024年第07期[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是指对言说对象进行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系统教育的实践活动,其基本特征包括在理论化与大众化的张力中生成主导性、在历史与现实的张力中生成恒常性、在解构与建构的张力中生成创造性。
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传播有效性是评价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功能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社会影响的重要因素,其核心在于实现话语实践所承载信息的有效传播。
拉斯韦尔经典传播理论“5W模式”为准确识别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构成要素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构建起包括传者主体性、信息服务力、话语输出力、需求响应力、话语认同度5项一级指标和15项二级指标的多维评价模型,系统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评价的基本全貌。
完善配套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话语有效性评价体系,能够切实发挥评价机制功能,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思政教育有效性评价;意识形态建设;5W传播模式;评价体系构建[中图分类号] G641;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4)07-0076-12一、引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担负着培育时代新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使命[1]。
在“万物皆媒,人机共生”的智媒时代,智能算法的“精准投喂”加剧聚类群体同质化信息的吸收,使不同群体之间的价值观逐渐产生难以突破的壁垒,这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传播有效性不仅事关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功能的发挥,也事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能否有效占据并长期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
为表征并指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有效性,有必要对相关研究加以梳理整合。
从已有研究来看,学者先后采取不同理论和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进行研究,并尝试引入多学科研究视角为已有评价体系提供有益补充。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及其对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一、本文概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传播日益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作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角,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及其在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指导,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有效交流与理解。
本文将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进行概述,介绍其发展历程、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在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适用性,探讨其如何弥补传统传播研究的不足,以及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更好地揭示跨文化传播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本文将重点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在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文章将展示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解析新媒体文本、揭示文化符号意义、分析受众认知过程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文章还将关注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跨文化传播效果评估、传播策略优化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本文将总结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对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通过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在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应用进行评估和反思,文章将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展望,以期推动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概述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MDA)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旨在分析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如何与语言共同构建意义。
它突破了传统语言学以文本和语音为主的单一模态分析框架,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模态纳入研究视野,从而更全面、深入地揭示话语的意义生成和传播过程。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的核心在于强调话语的多元性和动态性。
它认为,话语不仅仅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还包括图像、声音、动作等非语言符号。
新媒体研究的三种话语新媒体是当今社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涉及的话题广泛而多样。
对于研究人员来说,理解和解释新媒体的话语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三种常见的新媒体研究中使用的话语。
第一种话语是“技术决定论”。
这种话语认为技术的发展和变革是驱动社会变迁的主要力量。
研究者关注新媒体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技术变革如何改变人们的行为和观念。
这种话语把技术视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认为它们对社会的塑造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二种话语是“社会构建论”。
与技术决定论相反,社会构建论认为人们的实践和社会互动塑造了新媒体。
研究者强调个体和社会的角色,关注人们如何使用、解释和交流新媒体。
他们认为社会实践不仅影响新媒体的形态和功能,还能反过来影响社会结构和文化。
第三种话语是“权力与控制”。
这种话语关注新媒体对社会中权力和控制的影响。
研究者研究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意见表达和信息传播,以及政府和其他机构对新媒体的监管和干预。
他们分析新媒体如何改变信息流通的方式,以及此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和控制机制。
以上是三种常见的新媒体研究中使用的话语。
除了上述的三种,还有其他的话语,如用户参与、社交网络和数字分化等。
这些话语对于我们理解新媒体的发展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者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
新媒体是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传媒形式,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和多样化的特点。
研究新媒体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
在研究新媒体时,有三种常见的话语被学者们广泛运用。
首先是技术决定论,这种话语认为技术的进步是社会变迁的主要驱动力。
研究者们关注新媒体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分析技术变革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例如,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的社交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快速、方便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互动。
技术决定论认为,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和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社会行为和观念。
然而,社会构建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创新研究
熊亮
【期刊名称】《思想政治课研究》
【年(卷),期】2024()2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创新是新时代推进“大思政”工作的重要话题之一。
本研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特征,在厘清大语言模型的内涵要义,以大语言模型的文本生成性、自我涌现能力、知识图谱性以及情感计算特征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深刻内涵以及泛在外延,由于大模型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中存在主体依赖、算法规制、幻觉问题以及技术泛用等风险挑战,需要强化主体责任、利用大语言模型技术、人机交互协同以及制度立法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效应策略。
【总页数】11页(P151-161)
【作者】熊亮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4;G41
【相关文献】
1.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创新路径研究——评《新媒体传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路径创新》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方式的路径分析——评《思想
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研究》3.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创新探索——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研究》4.网络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趋向研究——评《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5.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对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启示——推荐《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创新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球南方”共同话语的塑造与国际传播目录1. 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4)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5)2. “全球南方”概念的演变 (6)2.1 “全球南方”的传统定位 (7)2.2 “全球南方”在21世纪的变迁 (8)2.3 影响“全球南方”定义的因素 (10)3. “全球南方”共同话语的形成 (12)3.1 国际传播视角下的南方价值 (13)3.2 南方国家之间的对话与合作 (14)3.3 “全球南方”文化的多样性与融合 (16)4. “全球南方”共同话语的挑战与机遇 (17)4.1 全球化与话语权的竞争 (19)4.2 “全球南方”内部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20)4.3 应对西方的文化和信息霸权 (21)5. “全球南方”共同话语的塑造策略 (23)5.1 南方国家的媒体合作 (24)5.2 教育和文化外交在塑造共同话语中的作用 (25)5.3 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国际传播 (26)6. “全球南方”共同话语的国际传播实践 (27)6.1 成功的国际传播案例分析 (29)6.2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31)6.3 改进国际传播的策略建议 (32)7. 结论与展望 (33)7.1 研究总结 (34)7.2 未来研究方向 (35)7.3 对“全球南方”共同话语塑造的建议 (36)1. 内容描述本文档旨在探讨和分析“全球南方”共同话语的塑造与国际传播的过程与策略。
全球南方通常指的是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以及非西方世界,它们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些国家在争取国际话语权和发展模式选择方面的挑战和机遇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凸显。
通过深入研究,本文档将展示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话语是如何通过内部讨论、区域合作和多边外交活动逐渐形塑的。
这些话语涉及到经济发展策略、社会政治制度、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立场和行动。
了解这些话语的演变对于理解全球南方的国际地位以及它们如何在全球治理中争取更大的发言权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