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床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床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床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床

姓名:刘登峰

班级:021102

学号:20101002163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矿床

1. 区域地质背景

1.1 构造位置

罗布莎超基性岩体位于藏南超基性岩带的东段,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帕米尔喜马拉雅歹字形构造的尾部。罗布莎含矿超基性岩体产于雅鲁藏布江构造带内,该构造带是一条发育在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两构造带之间的缝合线构造单元,由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及南、北两侧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区域性大断裂以及它们所围限的岩石组成。罗布莎超基性岩体地位于象泉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东段,岩体西起桑日县尼色,向东经曲松县罗布莎、香卡山和康金拉,延至加查县的康莎村,沿雅鲁藏布江谷地分布。岩体呈反“S”形,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长约43km,南北宽一般为1-2km,东部最宽可达3.75km,面积约70km2。罗布莎超基性岩体严格受雅鲁藏布江构造带的控制,在成岩期和成岩后都遭受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形成一系列复杂的构造形迹(见图1)。

1.2 区域地层

罗布莎超基性岩体周围出露的地层有:上三叠统、上侏罗-下白垩统、上白垩统、第三系及第四系。从老到新叙述如下(见图1):

1.2.1 上三叠统(郎杰学群)(T3) 为一套典型的西藏特提斯复理石-类复理石建造。分布在矿区南部,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40 o -60o,经历了区域浅变质作用而具绢云母化、绿泥石化。与北边超基性岩呈侵入接触。主要由长石石英砂岩、砂质板岩、千枚岩及少量石灰岩透镜体组成,可分五个岩性段,反映了非稳定的快速沉积环境。

图1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区岩浆岩

1.2.2 上侏罗-下白垩统(桑日群)(J3-K1)在矿区以北地区有零星分布,呈不规则顶盖及捕虏体产出,与郎杰学地层呈断层接触关系。主要岩性为安山岩、中厚层大理岩、中夹有薄层火山岩。中部见结晶灰岩,夹少量泥质灰岩及页岩。上部为砂岩和含砂灰岩。

1.2.3 上白垩统(泽当群)(K2)主要分布在矿区北东角,呈零星分布,为蛇绿岩套之一部分,产于岩套北部,相当于泽当群上部岩性段,为一套深海沉积物,并与岛弧环境有关,与旁侧岩石呈构造接触。主要为板岩、变质砂岩、安山岩及含放射虫硅质岩。

1.2.4 第三系(罗布莎群)(R1)主要分布在矿区北部,构成超基性岩体围岩,时代为渐新世至中新世,呈东西向展布的条带状产于岩套北侧,倾角30-65°,向南倾斜。北与中酸性岩体不整合接触,南与岩套及郎杰学群断层接触。为一套典型的磨拉石建造。按岩性特征可划分为三段:下部为角砾状花岗质砾岩,不整合沉积在不同的花岗岩体之上;中部为含砾砂岩、砂质板岩、粉砂岩、页岩等;上部为复成分砾岩。砾石磨园度好,砾石成分为硅质岩、花岗岩、灰岩及少量砂岩,有时可见超基性岩砾石。

1.2.5 第四系(Q) 本区第四系分布广泛,遍布于矿区南部和中部广大地区,成因类型多样,主要为残坡积层。可分为:冰渍层(Qgl)、残破积层(Qedl)、冲洪积层(Qapl)、重力堆积(Qc)。

1.3 区域岩浆岩

罗布莎超基性岩体地处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东段,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代表中生代冈瓦纳大陆(板块)内部的缝合线,是新特提斯洋的最后闭合带,以蛇绿岩为界,南部为印度地块北缘的三叠纪复理石,北部为陆缘山前磨拉石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火山岩浆带,火山岩浆带的北部为晚白垩世复理石建造(日喀则群),下伏含放射虫硅质岩和玄武质熔岩以及地幔橄榄岩构成的蛇绿岩套,根据熔岩及辉绿岩墙同位素定年结果与放射虫硅质岩所确定的时代略有差异,但总体表明蛇绿岩套的定位时代为中侏罗世-晚白垩世。图1所示为罗布莎铬铁矿区内的主要岩浆岩及地层。

1.4 区域构造

区内各种构造行迹极为发育,主要表现为东西向的逆冲断层、褶皱、片理等压性或压扭性构造及与之相伴生的南北向张性破裂面,其次是北东向张扭性构造及北西向、北北西向压扭性构造。它们彼此有规律的联系,表现为受同一应力作用方式而形成的东西向构造带。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是本区的最主要的断裂构造,它规模大、切割深、长期

活动,控制了全区地层、岩浆岩展布及构造型式。雅鲁藏布江深大断裂带的特征

为:

(1)断裂带西起阿里象泉河,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绵延达数千公里,本区所见仅为其东延部分。

(2)断裂带主要由T3与K2,K2与R l之间的两条由南北向逆冲的断裂组成,均表现为老地层逆冲于新地层之上。区域矿产区内主要矿产为铬铁矿,其次有矽卡岩型的铁、铜矿化。铬铁矿主要分布于罗布莎岩体内,在张嘎及增嘎岩体亦发现铬铁矿化,但无工业价值。罗布莎岩体内的铬铁矿主要集中分布于岩体最膨大的部位:即康金拉-曲阿弄巴之间。在整个罗布莎超基性岩体中,按矿体集中分布特征由东向西可划分为几个矿区,它们分别是:藏木铬铁矿区、康金拉铬铁矿区、香卡山铬铁矿区和罗布莎铬铁矿区。

2.矿区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层

罗布沙矿区主要出露中生界一套由半深海向滨浅海过度的沉积地层,分布地层主要有第四纪冲积、洪积物、第三纪陆相碎屑沉积物和晚三叠世海相类复理石沉积,其中在上三叠断陷盆地中堆积了第三系磨拉石建造。见图2)。

2.2矿区构造

罗布莎矿区主要以浅成次的脆性断裂为主,形成近东西向展布的逆冲断层和近南北向展布的走滑断层。逆冲断层其总体走向近东西,延伸距离长,断裂面波状起伏,倾向南,上盘为超基性岩体,下盘为未分第三系陆相碎屑沉积物和喜山期黑云母花岗岩。近南北向

展布的走滑断层和正断层,分布数量多,主要集中于罗布莎地区西部边界,发育在晚三叠世海相类复理石沉积、二辉橄榄岩-辉长岩杂岩相带、花岗岩、闪长岩和未分第三系陆相碎屑沉积物,走向总体上为北北东以及分布于中央地区的,总体上呈近南北走向,发育在橄榄岩、未分第三系陆相碎屑沉积物和喜山期黑云母花岗岩、闪长岩中,南北走向的断层切割近东西向的逆冲断层,表明其是在近东西向的逆冲断层形成之后形成的。(见图2)

图2西藏罗布莎超基性岩体地质略图

2.3 矿区岩浆岩

矿区内出露的主要岩浆岩体被称为“罗布莎岩体”,为蛇绿岩套的下部成份,主要有超基性岩、基性岩,罗布莎岩体上面覆盖有玄武岩或泽当群碎屑岩,岩体主要岩石均有不同程度的蛇纹石化。主要类型及其组合成近于平行的窄带状分布,可划分为如下四个岩

带:

2.3.1 构造混杂岩带岩体北部边界逆冲断层造成镁铁质岩和上白垩安山岩,硅质岩强烈破碎,形成蛇绿混杂岩、蛇纹混杂岩、断层角砾岩“三位一体”的构造混杂岩带,宽度可达数百米。

2.3.2 纯橄岩带该带位于构造混杂岩带的南侧,岩性较单一,纯橄岩具有不同程度的蛇纹石化。两侧均为断层接触,构成向南倾,向北逆冲的岩片,倒置与构造混杂岩带之上。(见图3)

图3 纯橄榄岩

2.3.3 斜辉橄榄岩带位于岩体的南部,构成岩体的主体,也是铬铁矿的主要赋存,以斜辉橄榄岩为主,含有少量的纯橄岩异离体和辉长岩脉。(见图4)

图4 斜辉橄榄岩

2.3.4 构造含矿杂岩带位于斜辉橄榄岩带内,宽200-600m。具有岩石类型多、构造变形强、成矿作用好等特征。主要岩石包括斜辉橄榄岩、纯橄岩、橄榄石糜棱岩、蛇纹石糜棱岩、构造片岩、滑石菱镁片岩等。豆荚状铬铁矿常与纯橄岩异离体伴生。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分布特征

罗布莎铬铁矿具有成带分布,分段集中的特点。主要矿体都产于构造含矿杂岩带,该带可划分为罗布莎、香戛山和康金拉三个矿化集中区段(见图5)。矿体分布明显地受构造控制,透镜状铬铁矿的长轴与构造线方向一致,在一定区段平行分布,呈雁列式、侧列式组合。

图5西藏罗布莎蛇绿岩的位置和区域地质图(据Malpas et al.,2003 修改)

3.1.1 北部边缘矿体位于岩体北部杂岩相带的方辉橄榄岩中,矿体数量多,不规则状,分布不均与。

3.1.2南部边缘矿体位于与岩体南部方辉橄榄岩和纯橄榄岩之间的,矿体主要分布在方辉橄榄岩的底部。

3.1.3 中部矿带位于岩体中部方辉橄榄岩和纯橄榄岩之间,矿体主要分布在纯橄榄岩的顶部。

3.2 矿体形态特征

罗布莎矿区矿体的形态:(1)似脉状、透镜状矿体,矿体规模大,分布稳定,矿体与围岩一般呈截然清楚的接触关系;(2)蘘状、饼状矿体,矿体数量相对较少、规模小、矿体簿。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组成矿体赋存于斜辉辉橄岩岩相带中,岩石类型为斜辉辉橄岩、纯橄岩、含辉纯橄岩及二辉橄榄岩、异剥辉石岩(见图6)。矿石的主要矿物为铬尖晶石,其次为镁铁铬铁矿和镁铬铁矿。矿石的脉石矿物多以叶蛇纹石、富铬斜绿泥石、铬绿泥石为主,次为微量金属矿物。

图6 异剥辉石岩

3.3.2 矿石结构罗布莎铬铁矿矿床按铬铁矿颗粒的形态和分布特征可划分为以下7种类型:

3.3.2.1 它形-半自形晶粒状结构由细粒-中粒、它形-半自形晶粒状结构,粒径为0.2-1.3mm,一般多在0.8mm左右;或者以中粗粒它形-半自晶粒状结构出现,粒径由2-5mm左右,一般多为3mm左右,晶粒呈紧密镶嵌,但在镶嵌之间隙可见硅酸盐矿物。

3.3.2.2 碎裂结构矿石在外力作用下,铬铁矿(尖晶石)由于脆裂而产生的裂隙、裂纹,拉断等现象,这种现象矿床中较为常见。在致密块状矿石的裂隙中可见充填有脉石矿物。

3.3.2.3 残碎结构这种结构在矿石中普遍发育。由于矿石受到挤压作用而碎裂成粒度不等,块度大小不一,甚至呈棱角状,胶结物为铬绿泥石、蛇纹石等。铬铁矿颖粒边界往往具有凸凹不平的弧形,并显示粒间滑移和塑性流变特征。

3.3.2.4 交代残余结构及沿隙交代结构在蛇纹石化过程中,铬铁矿被磁铁矿沿裂隙交代或从中心向外进行交代成残余;也有次生铬铁矿沿着原生铬铁矿的裂隙由外及里(内部)进行交代。但也可见到铬铁矿自形晶粒状交代变晶结构和单斜被交代的残留体。

3.3.2.5 包橄结构铬铁矿晶粒中包裹有浑圆状的橄榄石。而在极少数情况下偶见被包的橄榄石中又有铬尖晶石颗粒被裹的现象。

3.3.2.6 交代网脉状结构磁铁矿呈细脉或网脉状交代铬铁矿。这种现象在矿石中较为少见,多见于斜辉辉橄岩的副成分铬铁矿中。

3.3.2.7 塑性变形结构在应力作用下铬铁矿内部产生网格状塑性变形纹带,沿着该带可见有塑性活化的橄榄石挤入。

3.3 矿石构造

罗布莎铬铁矿矿床的矿石构造类型可分为致密块状和浸染状两种。

3.3.3.1 致密块状构造由粗粒-伟晶(1-5mm)铬铁矿组成。紧密镶嵌结构、块状构造,常具它形-变晶结构,粒间被脉石矿物充填,其表面因氧化而生成铬绿。

图7 致密块状铬铁矿铬铁矿

3.3.3.2 浸染状构造由不同粒级和不同稠密度的铬铁矿所组成。可分为稠密浸染状、稀疏浸染状,由中粗粒自形—半自形的铬铁矿(2-5mm)组成,其形态为豆状矿石,豆状大小分布均匀,脉石矿物为蛇纹石或者橄榄石等,分布较为均(见图8)。

图8 稠密浸染状豆状铬铁矿

3.4 成矿阶段

(1) 大洋扩张环境中源自地幔深部的熔融的地幔物质在向浅部侵入时发生结晶分异作

用,形成斜辉辉橄岩、纯橄岩、含辉纯橄岩及二辉橄榄岩、异剥辉石岩和分散型的铬铁矿;(2)在一个大洋中心扩张形成之后,岩石因海底扩张而从轴部离开,运移到贝尼奥夫带之上,地幔锲状体由于受到蛇纹石化体积膨胀而被抬升,地幔锲状体的穹起引起重力滑动,在剪切作用下,发生重融,初步形成富集的铬铁矿;(3)构造抬升阶段晚期成矿: 在后来的挤压碰撞和构造剥离抬升作用过程中,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晚期形成的铬铁矿是石充填于构造裂隙中,形成具有网状结构的矿石类型。在其最终冷却后,由于后期强烈的造山作用,将其构造“冷侵位”于晚三叠纪和上白垩统地层之间,并受同构造变形作用形成整个岩块的褶皱变形,最后受由南向北的逆冲推覆作用被推覆至第三系罗布莎砾岩之

上。

4.成矿条件

4.1 成矿物质来源来源于岩石圈拉伸、地幔上涌,减压后发生局部熔融的地幔物质是蛇绿岩堆晶岩的物质来源。

4.2 能量地幔剪切流变以及伸展构造形成具有异常的热结构和热状态、高地温梯度和高热流构造,促进了地幔物质的熔融和运动。

4.3 通道伸展构造作用形成的断裂。

4.4空间在岩浆上侵和伸展作用下形成的脆-韧性剪切带的裂隙。

4.5介质能使铬铁矿富集的矿化剂。

5. 西藏罗布莎地区铬铁矿成因

1、成矿条件

1)来源:下地幔和上地幔过渡带的硅酸尖晶石

2)能量:下地幔岩浆活动和地核产生的热流

3)介质:岩浆流

4)通道:地幔柱

5)空间:含矿浆液占据的空间

2、成因分析

过渡带的硅酸尖晶石受下地幔岩浆活动和地核作用的热流下和MgO,同时,固体地幔也发生部分熔融中脊和大陆裂谷等,形成地幔柱热压力差,沿地幔柱向上流动到温度低且压力小的地方过程中携带部分含铬的熔浆等反映同时结晶的构造,部分岩浆先发生熔离,含铬熔浆与不含铬熔浆分离矿体,大多情况下有多其次的侵入此外,大多数铬铁矿形成较围岩晚结晶的矿物晶体的空隙处或构造裂隙处并发生结晶体。成矿条件及成因分析下地幔和上地幔过渡带的硅酸尖晶石(分解产生Cr下地幔岩浆活动和地核产生的热流。岩浆流地幔柱含矿浆液占据的空间,岩浆分结晶体间形成的空隙过渡带的硅酸尖晶石受下地幔岩浆活动和地核作用的热流下,固体地幔也发生部分熔融,变为岩浆。在地壳薄弱部位形成地幔柱,上地幔和过渡带的岩浆和熔融形成的岩浆由于沿地幔柱向上流动到温度低且压力小的地方,即地表或近地表过程中携带部分

含铬的熔浆。部分含铬矿物或矿石与熔浆同时结晶,铬品位高时可形成铬矿体,品位低时形成围岩含铬熔浆与不含铬熔浆分离,并分别结晶形成层状铬铁矿大多情况下有多其次的侵入、熔离、结晶故有时形成互层的铬铁矿矿体大多数铬铁矿形成较围岩晚,是围岩矿物先结晶,剩余的含铬熔浆贯入先结晶的矿物晶体的空隙处或构造裂隙处并发生结晶,形成稠密侵染状的铬铁矿矿 Cr2O3和MgO)。岩浆分结晶体间形成的空隙分解产生Cr2O3在地壳薄弱部位,如大洋上地幔和过渡带的岩浆和熔融形成的岩浆由于即地表或近地表,运移部分含铬矿物或矿石与熔浆同时结晶,形成侵染状品位低时形成围岩。另外一并分别结晶形成层状铬铁矿结晶故有时形成互层的铬铁矿矿体。

我国各种工业类型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

我国各种工业类型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 一、碳酸盐岩型-云南会泽 会泽县位于云南省的东北部、金沙江东岸、曲靖市西北部,地处东京103度、北纬25度之间。其东临宣威市、贵州省威宁县,南与寻甸县毗邻。 云南会泽的铅锌矿区是我国著名的铅锌矿产地之一。矿区地表层由于震旦系组成,构成矿场的基地,其包含的上震旦与古生界组成了“两层式结构”。其主要由灰色、红色、米黄色的白云岩及块状的硅灰岩构成。有代表意义的断层有麒麟长等。会泽矿床主要位于小江断裂带上,为矿产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会泽矿产成矿的地质特征:会泽矿床产生的矿产不仅受到地层、岩石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地质因素的影响。(1)地层因素在地域上,矿产的分布同地层有着密切的关系。“透视状”的矿体主要为下层的炭资源形成碳酸盐.从而形成矿产提供了前提条件。硫化矿石的产生原因也同其沉积作用有一定联系。(2)岩性因素会泽铅锌矿床的下层一般为白云灰岩。中上层为灰白粗晶的白云灰岩,并伴有白云质灰岩的残留体,成过度关系。白云灰岩有着重要的物理性质,从而影响着矿床的形成。粗晶的白云灰岩比较厚,孔隙也相对较大,再加上其对岩石的遮挡作用,就容易形成脉状的矿床。因此,岩性因素也是控制矿床形成的重要决定条件。(3)构造因素。受压扭作用产生的断流带式矿体形成的有地地区,矿体在其剖面多为梯状结构。 二、泥岩-碎屑岩-内蒙古东升庙 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三贵口铅锌矿是东升庙矿区铅锌多金属矿体的北东向延伸地段。自2005年8月以来紫金矿业集团在该区开展地质普查工作,通过对40~88线区域钻探施工,发现了以铅锌为主的隐伏工业矿体,该矿体主要分布在三贵口南矿段。内蒙紫金矿业设立三贵口南矿段铅锌勘探项目是想利用实测剖面、取样进行化学测试等技术手段进步对该区地层、岩石、构造、矿体、矿床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圈出矿体计算出储量并展开下一轮找矿预测。实现铅锌矿资源持续稳定的供应,为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解决重大问题。 矿区地层:研究区地层包括中元古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其中中元古代地层占研究区的41%,中生代地层占48%,新生代地层占11%,其中中元古代地层为含矿地层。研究区内地层分布相对集中,且有一定规律,中元古代地层分布于研究区中部,中生代地层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北部,而东南部仅零星分布,新生代地层主要分布于东南部。 矿区构造:区内构造复杂纷呈,颇具特色。不同时代、不同期次、不同规模的褶皱、断裂都有发育,褶皱和断裂的有机配置,构成了不同构造旋回各自的构造群落,控制了区内的变质作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和成矿作用。东升庙矿区位于北部F5和南部Fl两条区域性北东向断裂之间,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本区褶皱和断裂构造格局。 岩浆岩:区内分布着不同时代、不同期次和不类型的岩浆岩。形成时代从中元古代到燕山期。其中华力西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其次为印支期和燕山期。从深成侵入岩、浅成岩到喷出岩均有出露。岩性可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产状类型也较多,有岩基、岩株、岩墙等。以华力西期岩浆岩为例,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二云花岗岩、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及伟晶岩等。 矿区变质岩:依据区内各种变质岩的地质产状、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含量特征,在充分考虑原岩建造的基础上,将狼山群的岩石划分为大理岩类、片岩类、石英岩类、变粒岩类、角闪岩类、混合岩六大类。

赞比亚16151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简介

赞比亚16151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简介 文章通过对赞比亚16151金矿床区域地质及矿床地质特征进行简要介绍,并通过已有资料对该矿床进行简单成矿分析。预测该矿床具有一定成矿潜力。 标签:区域地质;矿床地质;成矿潜力 1 矿区地理位置 赞比亚16151矿床位于赞比亚中不卢萨卡省Kafue地区与南方省Mazabuka 地区,矿权区交通发达,西侧及南侧分别有赞比亚国家干线公路T1,T2相连,坦赞铁路贯穿矿区腹地,矿权区内各类可通汽车行驶道路纵横交错。距首都卢萨卡仅40公里。 2 工作区矿产地质 2.1 区域地质 2.1.1 区域地层 不同地层的岩石类型及特征描述如下:(1)砂岩。砂岩主要出露于探矿权区西北侧、西南侧、西侧及北侧,露头连续。主要分为粉红色及红褐色砂岩。风化面呈灰白色,褐色;新鲜面呈暗红色;细粒结构,块状构造。砂岩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2)砾岩。砾岩主要出露于探矿权区西南部。露头出露连续。风化面灰黑色,灰褐色,新鲜面杂色,砾状结构,块状构造。成分复杂,砾石的成分主要有石英、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似斑状花岗岩、花岗片麻岩、花岗细晶岩、绿片岩、硅质岩及各种蚀变岩石。砾石大小从1-2cm到30cm不等,个别可达50cm。主要为硅质胶结,少量铁质胶结。(3)白云岩。白云岩主要分布在矿权区北侧向中部延伸,呈北西向、进南北向延展。露头不连续。一种沉积型碳酸盐岩,滴酸起泡。风化面呈灰褐色,有刀砍痕,新鲜面呈灰白色。细粒-中粒结构,块状-砾状构造。主要组成矿物为白云石、方解石及粘土矿。 2.1.2 区域构造 根据不同区域构造组合特征及相关资料分析,赞比亚全境大致可划分成三个断块区和五个断褶带,即班戈韦卢断块区、津巴布韦断块区、巴鲁特斯断块区和赞比西断褶带、伊鲁米德断褶带、克巴伦断褶带、卢班底安断褶带、卢弗里安断褶带。 上述断块区、断褶带相互嵌合,共同构成赞比亚现今的总体构造格局。从各构造单元的沉积建造、构造组合以及不同时期岩浆岩的分布、岩性组合特征分析,大致可区分出赞比亚及邻区在地质历史时期所经历的三次规模较大构造岩浆活动,依次为基巴尔安、加丹加及之后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运动。

西藏罗布莎矿床

实习二:西藏罗布莎矿床 一、大地构造位置 罗布莎超基性岩体位于藏南超基性岩带的东段,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帕米尔喜马拉雅歹字形构造的尾部。罗布莎含矿超基性岩体产于雅鲁藏布江构造带内,该构造带是一条发育在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两构造带之间的缝合线构造单元,由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及南、北两侧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区域性大断裂以及它们所围限的岩石组成。罗布莎超基性岩体地位于象泉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东段,岩体西起桑日县尼色,向东经曲松县罗布莎、香卡山和康金拉,延至加查县的康莎村,沿雅鲁藏布江谷地分布。岩体呈反“S”形,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长约43km,南北宽一般为1-2km,东部最宽可达3.75km,面积约70km2。罗布莎超基性岩体严格受雅鲁藏布江构造带的控制,在成岩期和成岩后都遭受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形成一系列复杂的构造形迹。 二、矿床地质特征 1、地层:罗布莎超基性岩体周围出露的地层有上二叠统、上侏罗—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古近纪、新近纪及第四系。 上二叠统郎杰学群为一套典型的西藏特提斯复理石—类复理石建造; 上侏罗—下白垩统桑口群零星分布,主要为安山岩、大理岩。上部为砂岩和含沙灰岩;上白垩统泽当群在矿区北东角,零星分布,为蛇绿岩套一部分;第三纪构成超基性岩体围岩,下部角砾状花岗质砾岩,中部为含砂砾岩,粉砂岩,页岩等,上部为复成分砾岩;第四纪广泛分布,成因多样,主要为残坡积层。 2、岩浆岩:罗布莎超基性岩体地处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东段,是新特提斯洋的最后闭合带,以蛇绿岩为界,南部为印度地块北缘的二叠纪复理石,北部为陆缘山前磨拉石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火山岩浆带,火山岩浆带的北部为晚白垩世复理石建造。 该岩体属正常序列的镁质超基性岩,自北向南分为三个近平行的岩相带:纯橄榄岩相带,含纯橄榄岩异离体的斜辉辉橄岩岩相带,斜辉辉橄岩—橄榄岩岩相带。 3、构造特征:区内各种构造行迹极为发育,主要表现为东西向的逆冲断层、褶皱、片理等压性或压扭性构造及与之相伴生的南北向张性破裂面,其次是北东向张扭性构造及北西向、北北西向压扭性构造。它们彼此有规律的联系,表现为受同一应力作用方式而形成的东西向构造带。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是本区的最主要的断裂构造,它规模大、切割深、长期活动,控制了全区地层、岩浆岩展布及构造型式。雅鲁藏布江深大断裂带的特征 为: (1)断裂带西起阿里象泉河,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绵延达数千公里,本区所见仅为其东延部分。 (2)断裂带主要由T3与K2,K2与R l之间的两条由南北向逆冲的断裂组成,均表现为老地层逆冲于新地层之上。区域矿产区内主要矿产为铬铁矿,其次有矽卡岩型的铁、铜矿化。铬铁矿主要分布于罗布莎岩体内,在张嘎及增嘎岩体亦发现铬铁矿化,但无工业价值。罗布莎岩体内的铬铁矿主要集中分布于岩体最膨大的部位:即康金拉-曲阿弄巴之间。在整个罗布莎超基性岩体中,按矿体集中分布特征由东向西可划分为几个矿区,它们分别是:藏木铬铁矿区、康金拉铬铁矿区、香卡山铬铁矿区和罗布莎铬铁矿区。 4、矿体特征:整个岩体内已发现181个矿体及矿化点,较大矿体共有123个,其中矿体长度大于100米得有13个。平面上呈雁行排列;剖面呈叠瓦状排列。有尖灭再现、尖灭侧现现象。矿体呈脉状,扁豆状和不规则状。规模大小悬

某铀矿成矿因素及找矿远景浅谈

某铀矿成矿因素及找矿远景浅谈 王 * (********任公司,浙江 ** ******) 摘要:根据《核工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要求,为了促进我国铀矿采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某铀矿床列入持续开发计划项目当中。矿床位于**地区某山I类远景区内,有着优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较丰富的铀资源。而且在该远景区内还发现了某3矿床和某2矿点以及其他一系列的异常点,所以,摸清某矿床的成矿条件及找矿远景对该矿床的开发利用和在同一远景区其他矿床、矿点的进一步找矿勘查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铀矿;成矿因素;找矿远景;深远意义 A Uranium Mineralization Factors And Prospecting Vision Discussion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 proposed by “The nuclear industry 11 planning”, in order to promote our country uranium mining enterpris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uranium deposits has included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roject. Deposit is located in one class vision region of the Luzong Kunshan area ,it has superior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rich uranium resources. And a three deposits and a two mine sites and a host of other outliers have been found from the vision in the area, therefore, finding out the conditions of a deposit mineralization and mine Vision to the developmental use of a deposit ,and further prospecting of the same vision of other deposits and mining point, have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Keywords: Uranium; Forming factors; Prospecting;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一、区域地质背景 庐枞地区位于扬子准地台、秦岭地槽褶皱系和中朝准地台三大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属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拗中的次级构造单元。郯庐断裂和长江构造带在本区相交。某铀矿床产于庐枞火山岩盆地东南缘黄梅尖岩体外带中侏罗统罗岭组砂岩中(见图1)。 本区地层以中新生界为主。上三迭统、中下侏罗统为一套巨厚的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建造。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发育一套巨厚的中偏碱性火山岩系,使得区域内岩浆岩极为发

西藏蒙亚啊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西藏蒙亚啊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蒙亚啊铅锌矿床地处西藏自治区嘉黎县绒多乡南东18km处,构造上隶属于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一级构造单元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中部隆格尔-念青唐古拉中生代岛链带东段,是本区较为重要和典型的一个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文章主要分析了矿区岩体及主要岩矿石稀土元素特征,结果显示所选取的岩矿石样品均呈现向右缓倾、负Ce异常的分布特征,与岩体一致,存在一定的同源性;其矽卡岩期矽卡岩及磁铁矿石稀土元素均出现正Eu异常,指示矽卡岩阶段为高温氧化环境;而铅锌矿石的负Eu异常与矽卡岩及磁铁矿的正Eu异常相对,暗示成矿过程从矽卡岩期到石英硫化物期成矿 1 矿区地质简述 矿区主要出露晚古生界地层,包括第四系(Q)、中二叠统洛巴堆组(P2l)、上石炭-下二叠统来姑组(C2P1l)。其中来姑组(C2P1l)为主要含矿地层,其分布于整个矿区,上部岩性段以灰黑色板岩为主,夹石英、长石石英晶屑凝灰岩及泥灰岩,下部岩性段以砂岩为主,夹板岩、少量砾岩、凝灰岩、灰岩。 矿区范围内目前共有20个大小不等的铅锌矿(化)体,沿矿区主断层带及其两侧展布,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以Pb-14 矿体规模最大,其次为Pb-12、Pb-13、Pb-20及Pb-21矿体,本次主要研究对象为Pb-21矿体。Pb-21矿体位于整个矿区西部,爬格西坡地段,矿体在平面上呈近南北向展布,形态上呈“蛇”形。矿体整体走向186°,倾向西,倾角54°~68°。矿体平均品位:Zn6.95×10-2、Ag19.78×10-6、Pb0.32×10-2。 矿区矿物组成主要金属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少量黄锡矿、辉钼矿、孔雀石;脉石矿物主要有方解石、石英、石榴石、透辉石、硅灰石、阳起石、透闪石、绿帘石、绿泥石、黑云母、绢云母等。矿石组构:矿石的结构主要见它形粒状结构,半自形-自形粒状结构,乳浊状结构,残余结构,浸蚀结构。矿石的构造主要见块状构造,稠密浸染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斑点状构造,网脉状构造。 2 分析测试方法 选取18件样品送至西南冶金地质测试所进行全岩分析测试。常量元素使用Axios X荧光仪通过X荧光法、重量法、滴定法、原子吸收法等方法进行检测,检测标准参照GB/T14506.28-2010、DZG20-02、GB/T14353-2010,检测温度20℃,检测湿度60%;微量元素使用iCAP6300全谱仪、802W摄谱仪、NexION300xICP-MS质谱仪、AFS2202E原子荧光仪、Axios X荧光仪通过发射光谱法、质谱法、原子荧光法、X荧光法等方法进行检测,检测标准参照DZG20-05、DZG20-06,检测温度20℃,检测湿度60%。测试结果列于表1、表2中。

菲律宾迪纳伽特岛铬铁矿地质特征简介

菲律宾迪纳伽特岛铬铁矿地质特征简介 王仕彬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福建省闽东南地质大队,泉州362011) 摘要我国铬铁矿资源相对较少,属短缺矿产资源之一,本文介绍我国铬铁矿的资源分布情况,通过对菲律宾棉兰老岛北端的迪纳伽特岛铬铁矿进行考察,介绍菲律宾共和国铬铁 矿的分布概况、迪纳伽特岛铬铁矿资源的类型、分布、规模等情况,并将收集到的当地矿山 建设外部条件及投资环境作一简介,对该地区感兴趣的投资者可以起到参考和了解的作用 主题词:工业地矿资源菲律宾铬铁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正在不断的增长,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国际矿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在我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引导下,许多有识之士纷纷走出国门,从事国外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对我国充分利用国外矿产资源起到积极的作用。泉州市在东南亚有许多华侨,部分投资者在这样的潮流引导下,在当地侨胞帮助下,也开始向国外要资源,笔者有幸受香港南洋实业有限公司的委托,前往菲律宾中部迪纳伽特岛(Dinagat)对该区的铬铁矿进行考察,现将所见到及收集到有关的资料进行总结,希望对投资者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1.铬铁矿资源概况和应用方向 铬是银白色金属,代号C r。自然界中已发现的铬矿物和含铬矿物近30种[1],主要为铬尖晶石类的氧化物形式存在,以三价化合物最为稳定,但具有工业价值的矿物只有铬铁矿(含C r2O3 50~60%)、铝铬铁矿、富铬尖晶石。铬铁矿(Chromite),化学式F e C r2O4,等轴晶系,六八面体晶类,暗棕色至黑色,半金属光泽,无解理,硬度5.5,比重5.1,弱磁性。 铬主要以铬铁矿形式用于冶金工业生产不锈钢及各种合金钢[2],可增强钢的硬度、耐磨性、防蚀性及在高温、低温下的抗氧化能力。部分也用作耐火材料、化工、纺织、制革等。一般工业要求原生矿C r2O3富矿≥32%、贫矿≥8~10%,砂矿C r2O3≥8%。 铬铁矿床主要类型有层状矿床、岩浆晚期矿床,和外生矿床[3]。层状矿床产于具有层状特征、韵律构造的基性—超基性杂岩体中,于岩浆早期阶段分异作用形成,矿体多赋存在辉石岩、辉橄岩、纯橄岩等超基性岩相中,矿床规模较大,是世界最主要的铬矿资源,我国尚无此类型矿床。岩浆晚期矿床有两种,一是产于纯橄岩为主的岩体中,铬尖晶石较

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

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 论文结合笔者实际的工作研究经验,以某处铅锌矿床的成因、流体包裹体与成矿规律等为研究内容,以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性的建议,论文中的观点为笔者研究所得,其中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批评指正。 标签:铅锌矿床地质成矿规律 1引言 铅锌矿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对社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而随着资源开采的速度加快,资源稀缺导致的发展成本不断上升,而更加深入的研究铅锌矿床的成因、流体包裹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利用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从而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并且更好的保护自然环境,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稳定性的保障。 2铅锌矿矿床的地质特征 (1)地层:本文研究的铅锌矿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北缘,该地区的出露地层的分布为下元古界达肯大板群、上奥陶统滩间山群、上泥盆统阿木尼克组、下石灰统城墙沟组,其中下元古界达肯大板群的岩性为斜长片麻岩、白云石英片岩、二云片岩等深变质岩系;上奥陶统滩间山群为浅海相基性-酸性火山喷发熔岩,有少量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夹沉积;上泥盆统阿木尼克组为断续式的分布,岩性为细砾岩夹砂岩透镜体和紫红色复成份砂岩;下石灰统城墙沟组为黄色、红色粉砂岩,细砂岩夹泥质灰岩。 (2)矿床地质特征:铅锌矿床位于柴北缘构造带的三级盆地内,在盆地的下部发育一系列同生断裂,滩涧山群包括火山岩沉积组和紫红色砂岩组,其中上部和下部都为火山岩沉积组,而中部为紫红色砂岩组,而岩性的组成与变质程度也是有所不同的,分别成型与岛弧火山环境和弧后盆地环境,火山岩的构造环境也有较大的差异,铅锌矿为一套富含碳质、石英绢云母片岩等,总体是以层状赋存于下部火山岩组的大理石中,大理石以厚层状为主。 (3)矿体特征:矿体的走向为连续型的。其总体的趋势由北西向东南,规模是由大至小,探明的矿体超过了120个,参加储量计算的接近90个。这些铅锌矿主要存在于大理岩边部或大理岩中,按照矿体的分布和结构形状等特点,可以将硫化矿体分为层状矿体和非层状矿体,其中层状矿体具有过渡性质,且随着矿体和大理岩等地质体的方向呈明显的分带状;而非层状矿体分布在深部,与层状矿体的郏县大体在29线附近,产于厚层大理岩中,与层状矿体有明显的不用矿床地质特征。 (4)铅锌矿石的组成和类型特征:铅锌矿石的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白铁矿、金银矿等形式,其中矿物的主要载体是方解

某火山岩型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

××火山岩型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 [摘要]××金矿床是我省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型金、多金属成矿带中典型矿床之一。本文通过对该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论述,综合分析了矿床成矿地质作用及成矿机理。 [关键词] ××金矿床地质特征成矿作用成矿机理 1 区域地质背景 ××地区位于××褶皱系××优地槽褶皱带××复向斜西北仰起段。区内基底为早古生代长德变质岩系,呈零星残片状分布。盖层有中生代火山~沉积岩系。自晚侏罗世以来随着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斜向俯冲,使板块边缘接触带处于活化阶段,发生了强烈的断裂构造和火山~岩浆作用,形成了以东西向断裂带为主体构造格架的中~新生代盖层构造体系,这个阶段的构造运动以差异性断块远动为主要特点。盖层褶皱发育微弱或局部在断裂中,尤其在燕山期火山~岩浆作用强烈,形成了大量的金.多金属矿产是该区主要成矿时期(图1)。 2 ××金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床近矿围岩特征 2.1.1 成岩特征 ××矿区火山~次火山岩的岩石组合、矿物特征、化学成分、同位素组成等特征反映其形成于大洋板块俯冲产生的陆源活动带,岩浆形成温度及深度分别为火山岩:1094~1230℃和94Km;次火山岩:1101~1223℃和85Km。根据锶同位素和岩浆形成深度及稀土地球化学特征推断,本区火山~次火山侵入杂岩的源岩区应为石榴二辉橄榄

岩或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即经过壳幔运动改造或地幔交代作用后的强大应力作用下,发生了沿壳断裂带的喷溢或浅成、超浅成相侵入活动。 2.1.2 成岩与成矿关系 成岩与成矿作用都是在地壳地幔运动控制下的漫长地质作用过程。全球性广泛发育的热液脉状金矿床都与一定的构造~岩浆活动有关,而且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幔源岩浆体系和穿透性深断裂有关。××金矿床研究表明,矿体产在次火山岩脉密布的破碎蚀变带中,矿石石英包体块中子活化K~Ar年龄为127.8±0.2Ma,次火山岩脉Rb~Sr 等时线年龄为130Ma,说明矿体与次火山岩脉具有极密切的时间、空间关系。××金矿床的岩石微量元素和同位素(Sr、S、Pb)组成及稀土元素特征的研究证实了其含矿热液与火山~次火山岩来源于地幔岩,同属地幔源。含矿热液是在幔岩部分熔融产生,初始玄武岩浆过程中分离出来的地幔气~液流体和岩浆分异演化过程中,由于[Si —O]体系和[H—O]体系分离而产生的气~液流体的综合。因此可以认为成岩作用控制了矿液的形成和运移。矿液的沉淀和矿体定位主要和成岩后的断裂构造及一定物理化学条件制约的蚀变作用有关。 2.2 控矿构造特征 ××金矿床位于东西向××断裂带的中段南侧。受××北西向断裂与南北向的××断裂交汇控制。矿床控矿构造主要为断裂构造,按与成矿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为成矿前断裂构造、成矿期断裂构造、成矿后断裂构造。 2.2.1 成矿前断裂构造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床

姓名:刘登峰 班级:021102 学号:20101002163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矿床 1. 区域地质背景 1.1 构造位置 罗布莎超基性岩体位于藏南超基性岩带的东段,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帕米尔喜马拉雅歹字形构造的尾部。罗布莎含矿超基性岩体产于雅鲁藏布江构造带内,该构造带是一条发育在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两构造带之间的缝合线构造单元,由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及南、北两侧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区域性大断裂以及它们所围限的岩石组成。罗布莎超基性岩体地位于象泉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东段,岩体西起桑日县尼色,向东经曲松县罗布莎、香卡山和康金拉,延至加查县的康莎村,沿雅鲁藏布江谷地分布。岩体呈反“S”形,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长约43km,南北宽一般为1-2km,东部最宽可达3.75km,面积约70km2。罗布莎超基性岩体严格受雅鲁藏布江构造带的控制,在成岩期和成岩后都遭受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形成一系列复杂的构造形迹(见图1)。 1.2 区域地层 罗布莎超基性岩体周围出露的地层有:上三叠统、上侏罗-下白垩统、上白垩统、第三系及第四系。从老到新叙述如下(见图1): 1.2.1 上三叠统(郎杰学群)(T3) 为一套典型的西藏特提斯复理石-类复理石建造。分布在矿区南部,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40 o -60o,经历了区域浅变质作用而具绢云母化、绿泥石化。与北边超基性岩呈侵入接触。主要由长石石英砂岩、砂质板岩、千枚岩及少量石灰岩透镜体组成,可分五个岩性段,反映了非稳定的快速沉积环境。 图1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区岩浆岩

1.2.2 上侏罗-下白垩统(桑日群)(J3-K1)在矿区以北地区有零星分布,呈不规则顶盖及捕虏体产出,与郎杰学地层呈断层接触关系。主要岩性为安山岩、中厚层大理岩、中夹有薄层火山岩。中部见结晶灰岩,夹少量泥质灰岩及页岩。上部为砂岩和含砂灰岩。 1.2.3 上白垩统(泽当群)(K2)主要分布在矿区北东角,呈零星分布,为蛇绿岩套之一部分,产于岩套北部,相当于泽当群上部岩性段,为一套深海沉积物,并与岛弧环境有关,与旁侧岩石呈构造接触。主要为板岩、变质砂岩、安山岩及含放射虫硅质岩。 1.2.4 第三系(罗布莎群)(R1)主要分布在矿区北部,构成超基性岩体围岩,时代为渐新世至中新世,呈东西向展布的条带状产于岩套北侧,倾角30-65°,向南倾斜。北与中酸性岩体不整合接触,南与岩套及郎杰学群断层接触。为一套典型的磨拉石建造。按岩性特征可划分为三段:下部为角砾状花岗质砾岩,不整合沉积在不同的花岗岩体之上;中部为含砾砂岩、砂质板岩、粉砂岩、页岩等;上部为复成分砾岩。砾石磨园度好,砾石成分为硅质岩、花岗岩、灰岩及少量砂岩,有时可见超基性岩砾石。 1.2.5 第四系(Q) 本区第四系分布广泛,遍布于矿区南部和中部广大地区,成因类型多样,主要为残坡积层。可分为:冰渍层(Qgl)、残破积层(Qedl)、冲洪积层(Qapl)、重力堆积(Qc)。 1.3 区域岩浆岩 罗布莎超基性岩体地处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东段,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代表中生代冈瓦纳大陆(板块)内部的缝合线,是新特提斯洋的最后闭合带,以蛇绿岩为界,南部为印度地块北缘的三叠纪复理石,北部为陆缘山前磨拉石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火山岩浆带,火山岩浆带的北部为晚白垩世复理石建造(日喀则群),下伏含放射虫硅质岩和玄武质熔岩以及地幔橄榄岩构成的蛇绿岩套,根据熔岩及辉绿岩墙同位素定年结果与放射虫硅质岩所确定的时代略有差异,但总体表明蛇绿岩套的定位时代为中侏罗世-晚白垩世。图1所示为罗布莎铬铁矿区内的主要岩浆岩及地层。 1.4 区域构造 区内各种构造行迹极为发育,主要表现为东西向的逆冲断层、褶皱、片理等压性或压扭性构造及与之相伴生的南北向张性破裂面,其次是北东向张扭性构造及北西向、北北西向压扭性构造。它们彼此有规律的联系,表现为受同一应力作用方式而形成的东西向构造带。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是本区的最主要的断裂构造,它规模大、切割深、长期 活动,控制了全区地层、岩浆岩展布及构造型式。雅鲁藏布江深大断裂带的特征 为: (1)断裂带西起阿里象泉河,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绵延达数千公里,本区所见仅为其东延部分。 (2)断裂带主要由T3与K2,K2与R l之间的两条由南北向逆冲的断裂组成,均表现为老地层逆冲于新地层之上。区域矿产区内主要矿产为铬铁矿,其次有矽卡岩型的铁、铜矿化。铬铁矿主要分布于罗布莎岩体内,在张嘎及增嘎岩体亦发现铬铁矿化,但无工业价值。罗布莎岩体内的铬铁矿主要集中分布于岩体最膨大的部位:即康金拉-曲阿弄巴之间。在整个罗布莎超基性岩体中,按矿体集中分布特征由东向西可划分为几个矿区,它们分别是:藏木铬铁矿区、康金拉铬铁矿区、香卡山铬铁矿区和罗布莎铬铁矿区。 2.矿区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层 罗布沙矿区主要出露中生界一套由半深海向滨浅海过度的沉积地层,分布地层主要有第四纪冲积、洪积物、第三纪陆相碎屑沉积物和晚三叠世海相类复理石沉积,其中在上三叠断陷盆地中堆积了第三系磨拉石建造。见图2)。 2.2矿区构造 罗布莎矿区主要以浅成次的脆性断裂为主,形成近东西向展布的逆冲断层和近南北向展布的走滑断层。逆冲断层其总体走向近东西,延伸距离长,断裂面波状起伏,倾向南,上盘为超基性岩体,下盘为未分第三系陆相碎屑沉积物和喜山期黑云母花岗岩。近南北向

地质博物馆布展大纲6—矿产厅

第六单元矿床厅 一、展厅概述 展厅以“矿产资源”为主题,突出表现地球的演化过程中,各类矿产资源的生成、矿床的形成与发现、矿产资源的利用价值以及矿产资源对人类社会工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而揭示矿产资源是地球赋予人类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 二、展厅设计 展厅位置:展厅位于**** 展厅面积:面积约***平方米 展厅设计:(附展厅设计平面图)

三、展示内容 (一)矿床简介 1.知识点 矿产、矿床、矿体、围岩、成矿作用、矿床成因、矿床类型 2.展示形式 展板/灯箱展示:采用文字说明、精美图片介绍知识点; 3. 展示内容 【矿产资源】:是指自然界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赋存于地壳内部或地表的,具有经济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有用矿物资源。矿产资源按性质和用途分类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可然有机矿产(能源矿产)和地下水。 A.金属矿产:是从中可提取金属元素的矿物资源,按工业用途又分为:黑色金属:铁、锰、铬、钒、钛等。 有色金属:铜、铅、锌、镍、钴、钨、锡、钼、铋、锑、汞等。 轻金属:铝、镁等。 贵金属:金、银、铂、钯、锇、铱、钌、铑等。 放射性金属:铀、钍、镭等。 稀有、稀士和分散金属,可分为三类。

①稀有金属:钽、铌、锂、铍、锆、铯、铷、锶等。 ②稀土金属:包括原子序数39和57-71的16个元数。根据地球化学性质又分为:轻稀土金属(铈族元素):包括镧、铈、钕、钷、钐、铕等。重稀土金属(钇族元素):包括钇、钆、铽、镝、钬、铒、铥、镱、镥等。 ③分散金属:如锗、镓、铟、铊、铪、铼、镉、钪、硒、碲等。 B.非金属矿产:是从中可提取非金属元素或可直接利用的矿物资源。按工业用途又可分为: (1)宝玉石及工业美术材料矿产:如钻石、翡翠、红宝石、蓝宝石等。(2)建筑及水泥材料:如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砂岩、珍珠岩、松脂岩等。 (3)陶瓷及玻璃工业原料:如长石、石英砂、高岭土、和粘土等。(4)压电及光学原料:如压电石英、光学石英、冰洲石、和粘土等。(5)工业制造业原料:如石墨、金刚石,云母、石棉、重晶石、刚玉等。(6)化学工业原料:如磷灰石、磷块岩、黄铁矿、钾盐、岩盐、明矾石等。(7)冶金辅助原料:如萤石、菱镁矿、耐火粘土等。 C.可燃有机矿产:是指可为工业或民用提供能源的地下资源。按产出状态可分为三类: (1)固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如煤、油页岩、地蜡、地沥青等。 (2)液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如石油。 (3)气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如天然气等。 D. 地下水资源:包括地下饮用水、技术用水、矿泉水、地下热水和卤水等。 我国的优势矿种在45种主要矿产中储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有:钨、锡、锑、稀土、钛、菱镁矿、石墨、重晶石、膨润土等9种。居世界第二位的有:煤、钼、萤石、硅藻土、芒硝、锶、硅灰石等7种。 【矿床】:是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质和量符合当前的经济

浅论铀矿床成矿特点及时空分布特征

浅论铀矿床成矿特点及时空分布特征 成矿过程是指成矿物质迁移、聚集、沉淀的作用过程。矿床的形成是通过各种地质作用过程来实现的,它可涵盖不同时空尺度的构造岩浆作用演化、成矿地质体的形成、矿体的形成,以及矿床形成后的保存与破坏等不同阶段的各类复杂地质过程。矿床形成过程中,有的由一个期次形成,有的经历多次不同的地质作用,多期成矿,即成矿物质由迁移到沉淀的多次过程。 标签:成矿;矿床;铀矿床类型;特点 在成矿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纷繁的各种地质现象,通过对这些地质现象的探究可以破解成矿过程之谜。 1铀矿床介绍 1.1铀矿床含义: 在某些地质过程中,地壳中特定地质环境中形成的铀矿物,或铀含量聚集体能够满足目前铀工业的要求,并且在目前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可以经济开发利用。 铀矿床的概念是动态的,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矿物原料需求的变化,铀矿床的范围也在变化。以前没有使用的一些“岩石”或低等级矿化岩可能是经济可回收的铀矿床,这是原位可浸出的砂岩型铀矿床的一个例子。 1.2铀矿床研究概况: 铀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资源,也是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基本原料。中国的铀资源比较丰富,矿物种类越来越多,分布在23个省,市,自治区。中国铀矿床种类多样,主要为砂岩型,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和碳硅酸盐型,成矿地质条件复杂。在中国北方,新疆伊犁,吐鲁番哈密盆地内陆砂岩型铀矿开发迅速,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二连盆地砂岩型铀矿勘查也取得重大突破,鄂尔多斯最典型的成果之一盆地东北部发现大型砂岩型铀矿床。自从2006年以来,我国南部重点铀成矿带和矿场勘查工作已经恢复,部分重点领域取得初步成效,取得了显着成效。这表明铀矿勘查潜力巨大。 2铀矿床成矿特点 2.1矿床类型: 中国的铀矿床多样化,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铀矿床的类型。许多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分类的基础或标准不同,总结主要是:按分类分类;根据含矿岩石的分类;根据铀的分类;按工业生产特点分为主要矿石结构和矿体分类;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矿床简介

护照信息
平台资源号: 2311C0001900000012
资源编号: K001000012
资源名称: 罗布莎铬铁矿矿床
资源外文名称: Luobusga Chrome Deposit
产地: 曲松县
省: 西藏自治区
国家: 中国
资源大类名: 岩矿化石
资源类名: 矿床
标记信息(类型与特征信息)
资源归类编码: 金属矿石 => 黑色金属 => => 23161311105
资源形成时代: 中-新生代
地质产状或层位: 产于超镁铁质岩中的岩浆型铬铁矿矿床
主要用途: 工业原料 ,科学研究
具体用途: 提取铬
资源提供者: 辛洪波 曲晓明
资源提供时间: 20061010
经度: 09218
纬度: 2912
高程:
收藏单位信息
保存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标本编号: LBS-1~9、11~36、38~97 库存位置号: H018-A001~006、B001~006、C001~006、D001~006、E001~006、F001~006、X001~059
采集号:
保存资源类型: 标本
保存资源数量: 95
共享方式
共享方式: 合作研究共享
资源状态: 完整
获取途径: 现场获取

联系方式: 北京阜外百万庄路 26 号矿产资源研究所 张德全
源数据主键:
基本特征描述信息
罗布莎矿床的行政区划属西藏自治区曲松县罗布莎乡管辖,矿区中心坐标为 92°18′E, 29°12′N。
矿床位置:
罗布莎矿床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铬铁矿矿床,该矿床发现于 1956 年 12 月,由原西藏地质局 812 队山南地质分队罗克成 等在矿床东部贡康莎一带发现了超基性岩及铬铁矿转石,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未进行任何地质工作;1959 年,原西
发现和开发简史:
藏地质局藏南煤田地质二队二分队陶铁镛、于尊政等在进行矿点检查时首次发现了铬铁矿转石,经追索而发现了原生地表 露头矿 110 多处。
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铬铁矿矿床, 现已累计求得矿石储量 350 多万吨, 达到了大型矿床规模, 矿石的平均品位 Cr2O3>53%。 张浩勇等利用地质类比法和综合技术方法对矿床进行的综合性成矿预测结果认为,本矿床的潜在资源量要达到和超过 1000
矿床规模和品位:
万吨。
矿床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的东端,即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东段。在区域构造上它受控于雅鲁藏布江缝
构造背景:
合带,其北邻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构造带,南与喜马拉雅构造带接壤。
罗布莎矿区出露的地层比较简单,主要有上三叠统巨厚的浅变质砂板岩夹少量结晶灰岩和细碧角斑岩,上白垩统细碧
地层:
角斑岩、安山岩、硅质岩、粉砂岩和第三系山间盆地磨拉石建造。
该矿的矿田构造型式包括韧性剪切系统,透镜网络系统和脆性断裂系统。 (1)韧性剪切系统 罗布莎地区变质橄榄岩体及其中生代围岩中发育多层次、多类型的韧性剪切带。根据剪切带的生成环境和岩石变形特 征,可划分为壳型韧性剪切带、壳幔型韧性剪切带和幔型韧性剪切带三类。 (2)透镜网络系统 地质和物探资料表明,罗布莎岩体是一个无根的透镜体,可看作是雅鲁藏布江构造带中的一个大型构造透镜体。透镜
构造:
状岩体还可分解成无数个由辉长辉绿岩、硅质岩、纯橄岩异离体、铬铁矿、变斑晶、豆状矿石等构成的多尺度透镜网络系 统。罗布莎透镜状岩体可划分出三个透镜网络带,即北部透镜网络带,中部透镜网络带和南部透镜网络带。尽管它们各自 的物质组成有所不同。但具有相似的构造样式。 (3)脆性断裂系统 在青藏高原新生代大规模隆升的背景下,罗布莎地区的构造变形以浅层次脆性断裂作用为主,形成纵向逆冲断层和横 向正断层,它们使蛇绿岩发生肢解,并对豆荚状铬铁矿进行脆性改造。

铅锌矿资源特点

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2.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我国铅锌矿产资源主要特点 (1)矿产地分布广, 集中度高。我国铅锌矿产资源分布广, 铅锌合计储量超过800 万t 的省区依次为云南2 662.91 万t、内蒙古1 609. 87 万t、甘肃1 122. 49 万t、广东1 077. 32 万t、湖南888. 59 万t、广西878. 80万t , 合计为8 239. 98 万t, 占全国铅锌合计储量的64% 。 (2)大中型矿床占有储量多, 矿石类型复杂。大中型矿床的铅、锌储量分别占72% 和88. 4%。矿石类型复杂, 单一的铅或锌矿石类型少, 矿石类型比较复杂, 主要矿石类型为铅锌矿石、铅锌铜矿石、铅锡矿石、铅锑矿石、铅锌锡锑矿石、锌铜矿石等。 (3)共伴生组分多, 综合利用价值大。我国大多数矿床普遍共伴生有50 余种元素, 主要有金、银、铜、锡、镉、硫、萤石及稀有分散元素。在银铅锌矿床和铅锌银矿床中, 其银的储量占到全国银资源储量的60%以上, 此外金的储量和产量也相当的高。 (4) 贫矿多, 富矿少, 易选矿少。根据国土资源部2001 年所作的一项调查, 我国铅矿山中实际最低工业品位, 最低的为0. 5% , 最高的为4% , 平均1. 39% , 而以0. 7% ~ 1%之间的矿山最多, 占47. 27% ; 锌矿山中实际最低工业品位, 最低的矿山为0. 7% , 最高的矿山为18%, 平均为2. 95% , 而实际最低工业品位在1%~ 3% 之间的矿山最多, 占73. 17% 。矿山铅锌品位之和多在5% ~ 10% 之间, 大于10% 品位的矿石仅占总储量的15%, 而外国矿山品位一般都比较高, 铅加锌大都在10% 以上。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3.石村不是很大,男女老少加起来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砌成的,简朴而自然。 4.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5.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6.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豆荚状铬铁矿床

豆荚状铬铁矿床研究最新进展 铬铁矿是铬的最主要来源。目前世界上已有南非、哈萨克斯坦、津巴布韦和芬兰等40 余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铬铁矿, 总储量达37 亿吨, 产量达1 000 万吨以上, 其中南非和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两个铬铁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其铬铁矿资源量约占世界铬铁矿资源量的95%。 Thayer( 1960) 将世界上原生的铬铁矿床划分为两种主要类型: 一种是层状铬铁矿床 ( Stratiform deposits) , 或称为布什维尔德型( Bushveld-Type) 铬铁矿床, 主要产于古老地台 的层状镁铁-超镁铁杂岩体中, 铬铁矿矿层显示明显的岩浆堆晶层理, 主要由自形程度较好 的呈浸染状和块状的铬尖晶石集合体与橄榄石、辉石等造岩矿物构成, 常形成稳定延伸且有彼此平行的矿层, 通常未受构造形变。另一种为豆荚状铬铁矿床( Podiform deposits) , 也称为阿尔卑斯型( Alpine-type) 铬铁矿床( Thayer, 1964) , 主要产于显生宙以来被作为外来杂岩体的阿尔卑斯型地幔橄榄岩中, 矿体边部普遍存在有一定厚度的纯橄岩外壳(部分或完全蛇纹 石化) 。 18 世纪末, 在前苏联( 今哈萨克斯坦) 的乌拉尔山区古生代蛇绿岩中首次发现豆荚状 铬铁矿。随后的200多年里, 又陆续在世界各地发现了该类矿床。因为豆荚状铬铁矿是工业上冶金级铬铁矿的主要来源, 而且它与具有特殊构造意义的蛇绿岩套之间具有特殊关系, 一直以来备受地学界的关注。 豆荚状铬铁矿矿体多呈扁豆状、透镜状、岩墙状(图1a),也有少数呈似层状和脉状(图1b)。其形态明显不同于层状铬铁矿矿体稳定延伸的层状特征,且多受岩体构造的控制,在岩体中有成群分布、分段集中并按侧伏方向排列的特点(图1a),矿体与围岩页理呈整合或次整合,二者呈渐变或突变接触。野外观察显示,豆荚状铬铁矿矿体构造为豆状、豆荚状构造,这种特征性的构造不仅是该类型矿床容矿蛇绿岩的基本鉴别标志,也是豆荚状铬铁矿矿体的典型特征。 图1 豆荚状铬铁矿矿体形态(G.C. Kravchenko等,1986) a-乌拉尔Khabarninsky地体地5/11号矿床的地质剖面;b-乌拉尔Kluchevsky地体东南部地质剖面 豆荚状铬铁矿床的全球分布特征 从世界铬铁矿床的分布情况(图2) 可见, 层状铬铁矿床零星散布于稳定克拉通区域, 该 类型重要的矿床有南非的Bushveld 矿床、津巴布韦的Great Dyke、美国的Stillw ater 杂岩体、

我国铅锌矿类型及其地质特征浅析

我国铅锌矿类型及其地质特征浅析 近年来,中国国内有色金属产量和对矿产品需求量快速增长,其中,铅、锌的消费量也增长迅速。铅锌矿产在我国的使用领域非常广泛,铅锌市场需求量也不断扩大,它被广泛运用于汽车制造行业、建筑交通运输行业和电信行业。可以说,铅锌矿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正确划分矿床类型对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评价十分重要。就我国铅锌矿类型及其地质特征,本文作了浅析。 标签:铅锌矿床类型地质特征 铅锌矿床是有色金属矿床之一。该矿床主要在中、低温热液作用过程中形成,一部分由火山成矿作用和外生成矿作用形成。世界铅、锌资源十分丰富,其产量仅次于铁、铝、铜,而中国铅、锌资源量在世界排名中靠前。我国铅锌矿资源比较丰富全国均有铅锌矿产出,重点分布在华南西部及华北北东部,据统计现有储量居世界第4位。从有历史记载以来,铅、锌资源就在人类经济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在5 800年前,埃及人就用铅铸造神像;5000年前,中国人就用铅铸钱币现在正处在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铅锌矿作为紧缺资源应用相当广泛。 近年来,由于海相火山作用、层控理论和多成因观点被较早引进,以及现代洋底热水成矿作用的观察,包裹体、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等测试成果的综合研究,使铅锌矿床分类日趋完善。 1根据铅锌矿床的成矿模式,其具体可被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热液矿床:各种成因的含矿热水溶液形成的矿床,成矿介质是热水溶液。按成矿温度可分为:300-500°C高温热液矿床(火成岩体内外接触带及浅变质岩内),深度变化大,一般3-4公里。200-300°C中温热液矿床,具有高中温矿物组合,深度变化大,一般1.5-3公里。50-200°C低温热液矿床,形成深度一般为2公里左右,形态变化大。 (2)同生矿床:是针对各种层状、似层状金属矿床尤其是争论较多的金属硫化矿床提出的一种矿床成因假说。认为矿床是在同生作用形成的,包括沉积或火山--喷气--沉积作用等形成的矿床,时间和成因上和围岩相同或相似(准同生矿床)。 (3)沉积-改造矿床:是指在沉积成岩形成矿源层(体)后,经后期主要是经地下(深潜)热水的改造,使成矿物质溶解、活化、转移,沿构造迁移至有利的容矿部位重新沉淀,进一步富集形成的矿床。 (4)层控矿床:局限在某一固定地层单位的矿床,矿体的局部产状可以严格地与地层一致,但也可以不一致,可以斜交或穿插层理。其物质来源一般是多来源的,成因以沉积和多来源为主,具有外生与内生的某些特点,以兼有同生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