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豆荚状铬铁矿床

豆荚状铬铁矿床

豆荚状铬铁矿床
豆荚状铬铁矿床

豆荚状铬铁矿床研究最新进展

铬铁矿是铬的最主要来源。目前世界上已有南非、哈萨克斯坦、津巴布韦和芬兰等40 余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铬铁矿, 总储量达37 亿吨, 产量达1 000 万吨以上, 其中南非和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两个铬铁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其铬铁矿资源量约占世界铬铁矿资源量的95%。

Thayer( 1960) 将世界上原生的铬铁矿床划分为两种主要类型: 一种是层状铬铁矿床

( Stratiform deposits) , 或称为布什维尔德型( Bushveld-Type) 铬铁矿床, 主要产于古老地台

的层状镁铁-超镁铁杂岩体中, 铬铁矿矿层显示明显的岩浆堆晶层理, 主要由自形程度较好

的呈浸染状和块状的铬尖晶石集合体与橄榄石、辉石等造岩矿物构成, 常形成稳定延伸且有彼此平行的矿层, 通常未受构造形变。另一种为豆荚状铬铁矿床( Podiform deposits) , 也称为阿尔卑斯型( Alpine-type) 铬铁矿床( Thayer, 1964) , 主要产于显生宙以来被作为外来杂岩体的阿尔卑斯型地幔橄榄岩中, 矿体边部普遍存在有一定厚度的纯橄岩外壳(部分或完全蛇纹

石化) 。

18 世纪末, 在前苏联( 今哈萨克斯坦) 的乌拉尔山区古生代蛇绿岩中首次发现豆荚状

铬铁矿。随后的200多年里, 又陆续在世界各地发现了该类矿床。因为豆荚状铬铁矿是工业上冶金级铬铁矿的主要来源, 而且它与具有特殊构造意义的蛇绿岩套之间具有特殊关系, 一直以来备受地学界的关注。

豆荚状铬铁矿矿体多呈扁豆状、透镜状、岩墙状(图1a),也有少数呈似层状和脉状(图1b)。其形态明显不同于层状铬铁矿矿体稳定延伸的层状特征,且多受岩体构造的控制,在岩体中有成群分布、分段集中并按侧伏方向排列的特点(图1a),矿体与围岩页理呈整合或次整合,二者呈渐变或突变接触。野外观察显示,豆荚状铬铁矿矿体构造为豆状、豆荚状构造,这种特征性的构造不仅是该类型矿床容矿蛇绿岩的基本鉴别标志,也是豆荚状铬铁矿矿体的典型特征。

图1 豆荚状铬铁矿矿体形态(G.C. Kravchenko等,1986)

a-乌拉尔Khabarninsky地体地5/11号矿床的地质剖面;b-乌拉尔Kluchevsky地体东南部地质剖面

豆荚状铬铁矿床的全球分布特征

从世界铬铁矿床的分布情况(图2) 可见, 层状铬铁矿床零星散布于稳定克拉通区域, 该

类型重要的矿床有南非的Bushveld 矿床、津巴布韦的Great Dyke、美国的Stillw ater 杂岩体、

芬兰的Kemi 杂岩体以及巴西的Campo Formoso等; 而豆荚状铬铁矿床主要分布于板块结合带, 分别见于古巴、纽芬兰、日本、新喀里多尼亚、哈萨克斯坦、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阿尔卑斯山、阿曼、希腊、塞浦路斯、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芬兰、沙特阿拉伯、摩洛哥、埃塞俄比亚及我国西藏、新疆、甘肃、内蒙等地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内( 鲍佩声等, 1999) , 其中尤以哈萨克斯坦的肯皮尔赛豆荚状铬铁矿最为著名, 其矿体规模最大, 储量高达上亿吨( Melcher et al . , 1997) 。

图2 世界上重要铬铁矿床产出位置( 据Kula 和Misra, 1999 修改)

豆荚状铬铁矿床: 1 ) Perm, 哈萨克斯坦; 2 )肯皮尔赛, 哈萨克斯坦; 3 )阿尔巴尼亚; 4 )希腊; 5 ) Troodos, 塞浦路斯; 6 ) Pontids and Taurids Mountains, 土耳其; 7 ) Faryah, 伊朗; 8 ) Ingessana Hills, 苏丹; 9 ) Semail, 阿曼; 10 ) Zhob Valley, 巴基斯坦; 11 ) Sukinda and Nausahi, 印度; 12 ) 罗布莎, 中国; 13 ) Zambales, 菲律宾; 14 )日本; 15 )巴布亚新几内亚; 16 ) 新喀里多尼亚; 17 ) Oregon and Calif orni a, 美国; 18 ) Thetf ord ophiolites, 加拿大; 19 ) Appalachian Bay of Islands, 加拿大; 20 ) 古巴; 21 ) Villa da Cura Opiolit es, 委内瑞拉; 22 )H ess Deep; 23 ) T sarat anana Serpentinit es, 马达加斯加; 24 ) Selukw e( Shurugw i) Complex, 津巴布韦; 层状铬铁矿床: 25) Fiskenaesset Complex, 格陵兰; 26 ) Bird River S ill, 加拿大; 27 ) St illw at er Complex, 美国; 28 ) Great Dyke Com plex, 津巴布韦; 29 ) Muskox Complex, 加拿大; 30 ) Bushveld Complex, 南非; 31 ) Campo Formoso Complex, 巴西; 32 ) Kemi Complex, 芬兰; 33 ) Skaergaard Complex, 格陵兰podif orm chromit e deposit s: 1 ) Perm, Kazakhst an; 2 ) Kempirsai, Kazakhst an; 3 ) Albania; 4 ) Greece; 5 ) Troodos, Cyprus; 6 ) Pont ids and Taurids Mount ains, Turkey; 7 ) Faryah , Iran; 8 ) Ingessana Hills, Sudan; 9 ) S email, Oman ; 10 ) Zhob Valley, Pakistan; 11 ) Sukinda and Nausahi, India; 12 ) Luobusha, Ch ina; 13 ) Zambales, the Ph ilippines; 14 ) Japan; 15 ) Papua New Guinea; 16 ) New Caledonia; 17 ) Oregon and Calif ornia, USA; 18 ) Thet f ord oph iolit es, Canada; 19 ) Appalachian Bay of Islands, Canada; 20 ) Cuba; 21 ) Villa da Cura Opiolites, Venezuela; 22 ) Hess Deep; 23 ) Tsaratanana Serpent inites, Madagascar; 24 ) Selukw e( Shurugwi ) Complex, Zimbabwe; st rat if orm chromit e deposits: 25 ) Fiskenaesset Complex, Greenl and; 26 ) Bird River S ill, Canada; 27 ) St illw at er Complex, USA; 28 ) Great Dyke Complex, Zimbabw e; 29 ) Muskox Complex, Canada; 30 ) Bushveld Complex, South Af rica; 31 ) Campo Formoso Complex, Brazil; 32 ) Kemi Complex , Finland; 33 ) S kaergaard

Com plex, Greenlan d

豆荚状铬铁矿构造背景

目前,世界上已知铬铁矿床主要产于3种构造环境: ①大洋中脊扩张环境, 如东太平洋赤道附近的Hess Deep 等( Nicolas and Prinzhofer, 1983; Leblanc and Ceuleneer , 1992; Arai and Mat sukage, 1998) ;②俯冲带上部的岛弧体系( 弧后盆地、岛弧和弧前环境等) , 如菲律宾Zambales 蛇绿杂岩体、新喀里多尼亚、日本岛弧等( Pearce et al . , 1984; Zhou Meifu et al . , 1996) ; ③产于造山带蛇绿岩中, 如特提斯构造域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造山带的塞浦路斯、罗布莎等。由世界上豆荚状铬铁矿床所产出的构造环境来看, 分别相当于威尔逊旋回大洋演化过程的成熟期、衰落期和消亡期所形成的地缝合线。如此看来, 豆荚状的演化过程似乎记录了在威尔逊旋回的地质作用过程中深部地幔物质所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和成矿作用过程。

豆荚状铬铁矿床与蛇绿岩套的地质关系

豆荚状铬铁矿床主要赋存于地幔橄榄岩中, 地学界普遍将其视为蛇绿岩套底部组成部分, 故作为蛇绿岩套的一部分。豆荚状铬铁矿矿床在全球的分布与蛇绿岩带的分布一致,具有明显的区带性,主要位于造山带或岛弧带内,如乌拉尔、喜马拉雅-阿尔皮斯等造山带和西太平洋岛弧带等显生宙蛇绿岩内(图2)。

图2 欧亚构造格架与铬铁矿矿床分布(C. W. Stowe,1987)

构造区:Ⅰ-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Ⅱ-海西造山带;Ⅲ-乌拉尔造山带;Ⅳ-古亚洲造山带;ⅤA-加里东造山带;ⅤB-中亚早古生代造山带;Ⅵ-贝加尔及其他晚前寒武造山带;ⅥA-波罗的地盾;ⅥB-乌克兰地盾;Ⅶ-东欧地台;Ⅸ-哈萨克地台;Ⅹ-西伯利亚地台;Ⅺ-Ammurian盆地;Ⅻ-阿拉伯地盾;XIV-中朝地台;XV-扬子地台;XVI-印支地台;TA-塔里木地台;TU-图兰地台

铬铁矿矿田及矿床所在地示意:①阿尔巴尼亚;②前南斯拉夫;③希腊;④土耳其;⑤塞浦路斯;⑥伊朗;

⑦阿曼;⑧巴基斯坦;⑨卡拉库姆地缝合线;⑩印度地缝合线;⑾那家山;⑿沱山;⒀堪察加;⒁日本;⒂菲律宾;⒃婆罗洲;⒄苏拉威西;⒅曼德勒;⒆奥利萨杂岩;⒇挪威;21凯米杂岩;22萨那诺夫;23肯

皮尔赛

目前, 地学界对于豆荚状铬铁矿的成因看法可归纳为3种, 即岩浆成因说、交代成因说与地幔成因说( 王希斌等, 1987) 。岩浆成因说又包括岩浆早期成因、岩浆晚期成因、岩浆熔

离成因、岩浆混合成因、岩浆结晶分异成因、岩浆堆晶成因等( Nicolas et al . ,1986; Zhou Meifu et al . , 1994; Arai, 1997a,1997b) 。交代成因说则认为纯橄岩-方辉橄榄岩建造的岩石系顽火辉石的橄榄石化形成, 其中铬铁矿则是镁质岩石又被铬交代的产物。地幔成因说的主要观点认为豆荚状铬铁矿形成于地幔中, 但对于其形成的地幔深度问题还有不同的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铬铁矿是在上地幔浅部环境由原始地幔岩经部分熔融作用所形成的最终产物( 王希斌等, 1987; 鲍佩声等, 2009) ; 另一种观点则依据铬铁矿及围岩中所发现的地幔/ 不寻常矿物组合0以及超高压矿物金刚石、碳化硅等的存在, 认为铬铁矿及地幔橄榄岩形成于地幔过渡带( 400~ 670 km) 甚至于下地幔或核-幔边界(白文吉, 2000, 2001a, 2003; 杨经绥等, 2004, 2007, 2008) 。

尽管关于豆荚状铬铁矿矿床的成矿模式众说纷纭,但对其形成机理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在洋壳扩张增生过程中,上地幔内发生岩浆底辟活动,并引起上地幔部分熔融,在狭长的岩浆房、孔穴或岩浆通道内结晶铬铁矿。岩浆通道(孔穴)局部变宽的地方,岩浆压力释放,温度降低,氧逸度升高,均有利于铬铁矿矿石的结晶(图3)。流动的岩浆与橄榄岩岩壁间存在温度差,可以形成湍流。岩浆持续流动使铬铁矿骸晶保持悬浮状态,并持续聚集和生长,形成豆荚状铬铁矿矿体形态;在铬铁矿结晶与堆积的过程中还可以形成沉积分选构造等。而空心豆状结构则要求更快速的流动,以保持铬铁矿矿石持续生长。

图3 豆荚状铬铁矿矿床成矿模式(Shoji Arai等,1995;李江海等,2002)

参考文献:

西藏罗布莎矿床

实习二:西藏罗布莎矿床 一、大地构造位置 罗布莎超基性岩体位于藏南超基性岩带的东段,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帕米尔喜马拉雅歹字形构造的尾部。罗布莎含矿超基性岩体产于雅鲁藏布江构造带内,该构造带是一条发育在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两构造带之间的缝合线构造单元,由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及南、北两侧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区域性大断裂以及它们所围限的岩石组成。罗布莎超基性岩体地位于象泉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东段,岩体西起桑日县尼色,向东经曲松县罗布莎、香卡山和康金拉,延至加查县的康莎村,沿雅鲁藏布江谷地分布。岩体呈反“S”形,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长约43km,南北宽一般为1-2km,东部最宽可达3.75km,面积约70km2。罗布莎超基性岩体严格受雅鲁藏布江构造带的控制,在成岩期和成岩后都遭受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形成一系列复杂的构造形迹。 二、矿床地质特征 1、地层:罗布莎超基性岩体周围出露的地层有上二叠统、上侏罗—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古近纪、新近纪及第四系。 上二叠统郎杰学群为一套典型的西藏特提斯复理石—类复理石建造; 上侏罗—下白垩统桑口群零星分布,主要为安山岩、大理岩。上部为砂岩和含沙灰岩;上白垩统泽当群在矿区北东角,零星分布,为蛇绿岩套一部分;第三纪构成超基性岩体围岩,下部角砾状花岗质砾岩,中部为含砂砾岩,粉砂岩,页岩等,上部为复成分砾岩;第四纪广泛分布,成因多样,主要为残坡积层。 2、岩浆岩:罗布莎超基性岩体地处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东段,是新特提斯洋的最后闭合带,以蛇绿岩为界,南部为印度地块北缘的二叠纪复理石,北部为陆缘山前磨拉石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火山岩浆带,火山岩浆带的北部为晚白垩世复理石建造。 该岩体属正常序列的镁质超基性岩,自北向南分为三个近平行的岩相带:纯橄榄岩相带,含纯橄榄岩异离体的斜辉辉橄岩岩相带,斜辉辉橄岩—橄榄岩岩相带。 3、构造特征:区内各种构造行迹极为发育,主要表现为东西向的逆冲断层、褶皱、片理等压性或压扭性构造及与之相伴生的南北向张性破裂面,其次是北东向张扭性构造及北西向、北北西向压扭性构造。它们彼此有规律的联系,表现为受同一应力作用方式而形成的东西向构造带。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是本区的最主要的断裂构造,它规模大、切割深、长期活动,控制了全区地层、岩浆岩展布及构造型式。雅鲁藏布江深大断裂带的特征 为: (1)断裂带西起阿里象泉河,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绵延达数千公里,本区所见仅为其东延部分。 (2)断裂带主要由T3与K2,K2与R l之间的两条由南北向逆冲的断裂组成,均表现为老地层逆冲于新地层之上。区域矿产区内主要矿产为铬铁矿,其次有矽卡岩型的铁、铜矿化。铬铁矿主要分布于罗布莎岩体内,在张嘎及增嘎岩体亦发现铬铁矿化,但无工业价值。罗布莎岩体内的铬铁矿主要集中分布于岩体最膨大的部位:即康金拉-曲阿弄巴之间。在整个罗布莎超基性岩体中,按矿体集中分布特征由东向西可划分为几个矿区,它们分别是:藏木铬铁矿区、康金拉铬铁矿区、香卡山铬铁矿区和罗布莎铬铁矿区。 4、矿体特征:整个岩体内已发现181个矿体及矿化点,较大矿体共有123个,其中矿体长度大于100米得有13个。平面上呈雁行排列;剖面呈叠瓦状排列。有尖灭再现、尖灭侧现现象。矿体呈脉状,扁豆状和不规则状。规模大小悬

我国各种工业类型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

我国各种工业类型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 一、碳酸盐岩型-云南会泽 会泽县位于云南省的东北部、金沙江东岸、曲靖市西北部,地处东京103度、北纬25度之间。其东临宣威市、贵州省威宁县,南与寻甸县毗邻。 云南会泽的铅锌矿区是我国著名的铅锌矿产地之一。矿区地表层由于震旦系组成,构成矿场的基地,其包含的上震旦与古生界组成了“两层式结构”。其主要由灰色、红色、米黄色的白云岩及块状的硅灰岩构成。有代表意义的断层有麒麟长等。会泽矿床主要位于小江断裂带上,为矿产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会泽矿产成矿的地质特征:会泽矿床产生的矿产不仅受到地层、岩石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地质因素的影响。(1)地层因素在地域上,矿产的分布同地层有着密切的关系。“透视状”的矿体主要为下层的炭资源形成碳酸盐.从而形成矿产提供了前提条件。硫化矿石的产生原因也同其沉积作用有一定联系。(2)岩性因素会泽铅锌矿床的下层一般为白云灰岩。中上层为灰白粗晶的白云灰岩,并伴有白云质灰岩的残留体,成过度关系。白云灰岩有着重要的物理性质,从而影响着矿床的形成。粗晶的白云灰岩比较厚,孔隙也相对较大,再加上其对岩石的遮挡作用,就容易形成脉状的矿床。因此,岩性因素也是控制矿床形成的重要决定条件。(3)构造因素。受压扭作用产生的断流带式矿体形成的有地地区,矿体在其剖面多为梯状结构。 二、泥岩-碎屑岩-内蒙古东升庙 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三贵口铅锌矿是东升庙矿区铅锌多金属矿体的北东向延伸地段。自2005年8月以来紫金矿业集团在该区开展地质普查工作,通过对40~88线区域钻探施工,发现了以铅锌为主的隐伏工业矿体,该矿体主要分布在三贵口南矿段。内蒙紫金矿业设立三贵口南矿段铅锌勘探项目是想利用实测剖面、取样进行化学测试等技术手段进步对该区地层、岩石、构造、矿体、矿床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圈出矿体计算出储量并展开下一轮找矿预测。实现铅锌矿资源持续稳定的供应,为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解决重大问题。 矿区地层:研究区地层包括中元古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其中中元古代地层占研究区的41%,中生代地层占48%,新生代地层占11%,其中中元古代地层为含矿地层。研究区内地层分布相对集中,且有一定规律,中元古代地层分布于研究区中部,中生代地层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北部,而东南部仅零星分布,新生代地层主要分布于东南部。 矿区构造:区内构造复杂纷呈,颇具特色。不同时代、不同期次、不同规模的褶皱、断裂都有发育,褶皱和断裂的有机配置,构成了不同构造旋回各自的构造群落,控制了区内的变质作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和成矿作用。东升庙矿区位于北部F5和南部Fl两条区域性北东向断裂之间,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本区褶皱和断裂构造格局。 岩浆岩:区内分布着不同时代、不同期次和不类型的岩浆岩。形成时代从中元古代到燕山期。其中华力西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其次为印支期和燕山期。从深成侵入岩、浅成岩到喷出岩均有出露。岩性可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产状类型也较多,有岩基、岩株、岩墙等。以华力西期岩浆岩为例,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二云花岗岩、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及伟晶岩等。 矿区变质岩:依据区内各种变质岩的地质产状、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含量特征,在充分考虑原岩建造的基础上,将狼山群的岩石划分为大理岩类、片岩类、石英岩类、变粒岩类、角闪岩类、混合岩六大类。

赞比亚16151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简介

赞比亚16151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简介 文章通过对赞比亚16151金矿床区域地质及矿床地质特征进行简要介绍,并通过已有资料对该矿床进行简单成矿分析。预测该矿床具有一定成矿潜力。 标签:区域地质;矿床地质;成矿潜力 1 矿区地理位置 赞比亚16151矿床位于赞比亚中不卢萨卡省Kafue地区与南方省Mazabuka 地区,矿权区交通发达,西侧及南侧分别有赞比亚国家干线公路T1,T2相连,坦赞铁路贯穿矿区腹地,矿权区内各类可通汽车行驶道路纵横交错。距首都卢萨卡仅40公里。 2 工作区矿产地质 2.1 区域地质 2.1.1 区域地层 不同地层的岩石类型及特征描述如下:(1)砂岩。砂岩主要出露于探矿权区西北侧、西南侧、西侧及北侧,露头连续。主要分为粉红色及红褐色砂岩。风化面呈灰白色,褐色;新鲜面呈暗红色;细粒结构,块状构造。砂岩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2)砾岩。砾岩主要出露于探矿权区西南部。露头出露连续。风化面灰黑色,灰褐色,新鲜面杂色,砾状结构,块状构造。成分复杂,砾石的成分主要有石英、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似斑状花岗岩、花岗片麻岩、花岗细晶岩、绿片岩、硅质岩及各种蚀变岩石。砾石大小从1-2cm到30cm不等,个别可达50cm。主要为硅质胶结,少量铁质胶结。(3)白云岩。白云岩主要分布在矿权区北侧向中部延伸,呈北西向、进南北向延展。露头不连续。一种沉积型碳酸盐岩,滴酸起泡。风化面呈灰褐色,有刀砍痕,新鲜面呈灰白色。细粒-中粒结构,块状-砾状构造。主要组成矿物为白云石、方解石及粘土矿。 2.1.2 区域构造 根据不同区域构造组合特征及相关资料分析,赞比亚全境大致可划分成三个断块区和五个断褶带,即班戈韦卢断块区、津巴布韦断块区、巴鲁特斯断块区和赞比西断褶带、伊鲁米德断褶带、克巴伦断褶带、卢班底安断褶带、卢弗里安断褶带。 上述断块区、断褶带相互嵌合,共同构成赞比亚现今的总体构造格局。从各构造单元的沉积建造、构造组合以及不同时期岩浆岩的分布、岩性组合特征分析,大致可区分出赞比亚及邻区在地质历史时期所经历的三次规模较大构造岩浆活动,依次为基巴尔安、加丹加及之后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运动。

巴基斯坦蛇绿岩及铬铁矿分布

收稿日期:2007-12-24;修订日期:2008-03-25 第一作者简介:沈百花(1958-),女,江苏南通人,工程师,1981年毕业于新疆工学院地质系,从事地质工作 巴基斯坦蛇绿岩及铬铁矿分布 沈百花,王立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研究所,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 要:巴基斯坦的蛇绿岩分布在南巴基斯坦,是洋壳碎片,它仰冲在印度-巴基斯坦次大陆之上(贝拉、穆斯林巴格、若布、瓦齐里斯坦)或侵位在俯冲杂岩内(拉斯戈).在北巴基斯坦蛇绿岩与主要的逆冲断裂带在一起(尚格拉),或者与欧亚板块和印度-巴基斯坦次大陆之间的印度缝合线在一起(达加、布尔齐尔、德拉斯).铬铁矿主要产在穆斯林巴格、若布、瓦齐里斯坦、达加等蛇绿岩体内. 关键词:巴基斯坦;蛇绿岩;铬铁矿 与中国新疆近邻的巴基斯坦国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产以铬铁矿和铜矿为主,尤其是与蛇绿岩有关的铬铁矿,分布十分广泛,铬铁矿主要用于出口,中国是其主要出口国.我国铬铁矿资源很少,年矿产量20×104 t 左右,年需求量60×104 t 以上[1].因此,研究新疆近邻巴基斯坦蛇绿岩及铬铁矿分布情况,为今后合作勘查开发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1 巴基斯坦蛇绿岩 分布概况 巴基斯坦的铬铁矿与蛇绿岩分布有关,蛇绿岩带纵贯巴基斯坦国南北(图1).北部山区蛇绿岩带位于喜马拉雅碰撞带内,沿科希斯坦-德拉斯主地幔逆冲断层分布,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缝合带的主要标志.蛇绿岩体有:达加、尚格拉-齐拉斯、布尔齐尔、德拉斯等蛇绿岩杂岩体.中部由瓦齐里斯坦、若布(桑 图1 巴基斯坦蛇绿岩分布图 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ophiolite in pakistan 1.构造线; 2.蛇绿岩及编号 1——贝拉;2——拉斯戈;3——穆斯林巴格;4——若布-桑德曼堡;5——瓦齐里斯坦;6——达加;7——尚格 拉-齐拉斯;8——布尔齐尔;9——德拉斯

菲律宾迪纳伽特岛铬铁矿地质特征简介

菲律宾迪纳伽特岛铬铁矿地质特征简介 王仕彬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福建省闽东南地质大队,泉州362011) 摘要我国铬铁矿资源相对较少,属短缺矿产资源之一,本文介绍我国铬铁矿的资源分布情况,通过对菲律宾棉兰老岛北端的迪纳伽特岛铬铁矿进行考察,介绍菲律宾共和国铬铁 矿的分布概况、迪纳伽特岛铬铁矿资源的类型、分布、规模等情况,并将收集到的当地矿山 建设外部条件及投资环境作一简介,对该地区感兴趣的投资者可以起到参考和了解的作用 主题词:工业地矿资源菲律宾铬铁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正在不断的增长,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国际矿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在我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引导下,许多有识之士纷纷走出国门,从事国外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对我国充分利用国外矿产资源起到积极的作用。泉州市在东南亚有许多华侨,部分投资者在这样的潮流引导下,在当地侨胞帮助下,也开始向国外要资源,笔者有幸受香港南洋实业有限公司的委托,前往菲律宾中部迪纳伽特岛(Dinagat)对该区的铬铁矿进行考察,现将所见到及收集到有关的资料进行总结,希望对投资者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1.铬铁矿资源概况和应用方向 铬是银白色金属,代号C r。自然界中已发现的铬矿物和含铬矿物近30种[1],主要为铬尖晶石类的氧化物形式存在,以三价化合物最为稳定,但具有工业价值的矿物只有铬铁矿(含C r2O3 50~60%)、铝铬铁矿、富铬尖晶石。铬铁矿(Chromite),化学式F e C r2O4,等轴晶系,六八面体晶类,暗棕色至黑色,半金属光泽,无解理,硬度5.5,比重5.1,弱磁性。 铬主要以铬铁矿形式用于冶金工业生产不锈钢及各种合金钢[2],可增强钢的硬度、耐磨性、防蚀性及在高温、低温下的抗氧化能力。部分也用作耐火材料、化工、纺织、制革等。一般工业要求原生矿C r2O3富矿≥32%、贫矿≥8~10%,砂矿C r2O3≥8%。 铬铁矿床主要类型有层状矿床、岩浆晚期矿床,和外生矿床[3]。层状矿床产于具有层状特征、韵律构造的基性—超基性杂岩体中,于岩浆早期阶段分异作用形成,矿体多赋存在辉石岩、辉橄岩、纯橄岩等超基性岩相中,矿床规模较大,是世界最主要的铬矿资源,我国尚无此类型矿床。岩浆晚期矿床有两种,一是产于纯橄岩为主的岩体中,铬尖晶石较

某铀矿成矿因素及找矿远景浅谈

某铀矿成矿因素及找矿远景浅谈 王 * (********任公司,浙江 ** ******) 摘要:根据《核工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要求,为了促进我国铀矿采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某铀矿床列入持续开发计划项目当中。矿床位于**地区某山I类远景区内,有着优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较丰富的铀资源。而且在该远景区内还发现了某3矿床和某2矿点以及其他一系列的异常点,所以,摸清某矿床的成矿条件及找矿远景对该矿床的开发利用和在同一远景区其他矿床、矿点的进一步找矿勘查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铀矿;成矿因素;找矿远景;深远意义 A Uranium Mineralization Factors And Prospecting Vision Discussion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 proposed by “The nuclear industry 11 planning”, in order to promote our country uranium mining enterpris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uranium deposits has included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roject. Deposit is located in one class vision region of the Luzong Kunshan area ,it has superior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rich uranium resources. And a three deposits and a two mine sites and a host of other outliers have been found from the vision in the area, therefore, finding out the conditions of a deposit mineralization and mine Vision to the developmental use of a deposit ,and further prospecting of the same vision of other deposits and mining point, have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Keywords: Uranium; Forming factors; Prospecting;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一、区域地质背景 庐枞地区位于扬子准地台、秦岭地槽褶皱系和中朝准地台三大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属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拗中的次级构造单元。郯庐断裂和长江构造带在本区相交。某铀矿床产于庐枞火山岩盆地东南缘黄梅尖岩体外带中侏罗统罗岭组砂岩中(见图1)。 本区地层以中新生界为主。上三迭统、中下侏罗统为一套巨厚的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建造。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发育一套巨厚的中偏碱性火山岩系,使得区域内岩浆岩极为发

西藏蒙亚啊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西藏蒙亚啊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蒙亚啊铅锌矿床地处西藏自治区嘉黎县绒多乡南东18km处,构造上隶属于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一级构造单元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中部隆格尔-念青唐古拉中生代岛链带东段,是本区较为重要和典型的一个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文章主要分析了矿区岩体及主要岩矿石稀土元素特征,结果显示所选取的岩矿石样品均呈现向右缓倾、负Ce异常的分布特征,与岩体一致,存在一定的同源性;其矽卡岩期矽卡岩及磁铁矿石稀土元素均出现正Eu异常,指示矽卡岩阶段为高温氧化环境;而铅锌矿石的负Eu异常与矽卡岩及磁铁矿的正Eu异常相对,暗示成矿过程从矽卡岩期到石英硫化物期成矿 1 矿区地质简述 矿区主要出露晚古生界地层,包括第四系(Q)、中二叠统洛巴堆组(P2l)、上石炭-下二叠统来姑组(C2P1l)。其中来姑组(C2P1l)为主要含矿地层,其分布于整个矿区,上部岩性段以灰黑色板岩为主,夹石英、长石石英晶屑凝灰岩及泥灰岩,下部岩性段以砂岩为主,夹板岩、少量砾岩、凝灰岩、灰岩。 矿区范围内目前共有20个大小不等的铅锌矿(化)体,沿矿区主断层带及其两侧展布,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以Pb-14 矿体规模最大,其次为Pb-12、Pb-13、Pb-20及Pb-21矿体,本次主要研究对象为Pb-21矿体。Pb-21矿体位于整个矿区西部,爬格西坡地段,矿体在平面上呈近南北向展布,形态上呈“蛇”形。矿体整体走向186°,倾向西,倾角54°~68°。矿体平均品位:Zn6.95×10-2、Ag19.78×10-6、Pb0.32×10-2。 矿区矿物组成主要金属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少量黄锡矿、辉钼矿、孔雀石;脉石矿物主要有方解石、石英、石榴石、透辉石、硅灰石、阳起石、透闪石、绿帘石、绿泥石、黑云母、绢云母等。矿石组构:矿石的结构主要见它形粒状结构,半自形-自形粒状结构,乳浊状结构,残余结构,浸蚀结构。矿石的构造主要见块状构造,稠密浸染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斑点状构造,网脉状构造。 2 分析测试方法 选取18件样品送至西南冶金地质测试所进行全岩分析测试。常量元素使用Axios X荧光仪通过X荧光法、重量法、滴定法、原子吸收法等方法进行检测,检测标准参照GB/T14506.28-2010、DZG20-02、GB/T14353-2010,检测温度20℃,检测湿度60%;微量元素使用iCAP6300全谱仪、802W摄谱仪、NexION300xICP-MS质谱仪、AFS2202E原子荧光仪、Axios X荧光仪通过发射光谱法、质谱法、原子荧光法、X荧光法等方法进行检测,检测标准参照DZG20-05、DZG20-06,检测温度20℃,检测湿度60%。测试结果列于表1、表2中。

中国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8个项目介绍

中国国家专项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 八个项目介绍 胡经国 本文作者的话 该文取材于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最新专题栏目“走进深部”中的国家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的有关图文资料。在编辑中,对其基本内容和结构框架基本上未作变动,仅对文章段落格式做了部分改动,并在文字上作了一些修改。特此声明。 笔者编辑本文的目的在于让更多的网友、博友和读者了解中国国家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8大项目的内容,,充分发挥互联网络在普及地球科学方面的作用,为普及地球科学、推动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贡献笔者微薄的力量。 本文目录 项目1大陆电磁参数标准网实验研究 项目2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 项目3深部矿产资源立体探测技术及试验研究 项目4地壳全元素探测技术与试验示范 项目5大陆科学钻探选址与钻探试验 项目6地应力测量与监测技术实验研究 项目7岩石圈三维结构与动力学数值模拟 项目8深部探测综合集成与数据管理 下面是正文 项目1大陆电磁参数标准网实验研究 (Sinoprobe-01)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负责人:杨文采魏文博 目标: 解决大陆尺度、阵列式(Array)大地电磁参数标准网观测计划的关键技术问题;为系统开展中国大陆地壳电磁参数标准网建设和中国大陆地壳和上地幔三维物性结构及构造格架模型研究作必要的人才和技术准备。 探测原理: 根据电磁波传播理论,电磁波的穿透深度与频率成反比,即随着信号频率降低,其探测深度增大。通过在地面上探测和研究大地对不同频率交变天然电磁场的响应,获得地下不同深度介质导电率的分布规律,据以推断地下地质构造环境、地热结构和物质状态等信息。 项目工作部署: 研究电磁参数标准网构建方法; 全国(4°×4°)阵列式大地电磁网“控制格架”; 大华北和青藏地区(1°×1°)大地电磁网; 4°×4°和1°×1°壳、幔电磁三维结构模型; 地球物理-地质综合建模研究。 预期成果: 提交“大地电磁阵列观测方法技术规程(草案)”; 中国大陆大地电磁标准网观测数据体; 中国大陆壳、幔三维电磁参数结构标准模型格架数据体; 国内外发表20~30篇SCI论文和出版专著; 人才培养。 项目2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 (Sinoprobe-02)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负责人:高锐李廷栋 主要参加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

铬铁矿行业分析报告Chromite

铬铁矿行业分析报告Chromite 一、概述: 1.1 用途 铬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由于它具有质硬、耐磨、耐高温、抗腐蚀等特性,在冶金工业、耐火材料和化学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冶金工业上,铬铁矿主要用来生产铬铁合金和金属铬。铬铁合金作为钢的添加料生产多种高强度、抗腐蚀、耐磨、耐高温、耐氧化的特种钢,如不锈钢、耐酸钢、耐热钢、滚珠轴承钢、弹簧钢、工具钢等。金属铬主要用于与钴、镍、钨等元素冶炼特种合金。这些特种钢和特种合金是航空、宇航、汽车、造船,以及国防工业生产枪炮、导弹、火箭、舰艇等不可缺少的材料。 在耐火材料上,铬铁矿用来制造铬砖、铬镁砖和其他特殊耐火材料。 铬铁矿在化学工业上主要用来生产重铬酸钠,进而制取其他铬化合物,用于颜料、纺织、电镀、制革等工业,还可制作催化剂和触媒剂等。 在自然界中目前已发现的含铬矿物约有50余种,分别属于氧化物类、铬酸盐类和硅酸盐类。具有工业价值的铬矿物都属于铬尖晶石类矿物,物理性质为等轴晶系,晶体呈细小的八面体,通常呈粒状和致密块状集合体,颜色黑色,条痕褐色,半金属光泽,硬度 5.5,比重 4.2-4.8,具弱磁性。属于岩浆成因矿物,产于超基性岩中,当含矿岩石遭受风化破坏后,常转入砂矿中。 其中常见的是: 铬铁矿:化学成分为(Mg、Fe)Cr2O4,通常亚铁铬铁矿和镁铬铁矿也都称为铬铁矿。铬铁矿是炼铬的最主要的矿物原料,富含铁的劣质矿石可作高级耐火材料。富铬类晶石:又称铬铁尖晶石或铝铬铁矿,化学成分为Fe(Cr,Al)2O4,含Cr2O3 32%~38%。硬铬尖晶石化学成分为(Mg、Fe)(Cr、Al)2O4,含Cr2O3 32%~50%。 铬铁矿是我国的短缺矿种,储量少,产量低,每年消费量的80%以上依靠进口。 1.2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 铬铁矿石按工业用途划分为冶金级、化工级、耐火级和铸石级。 1.2.1冶金级铬矿石的工业要求 冶金级铬矿石主要用于冶炼各种铬铁合金。用来冶炼铬铁合金的铬矿石又按不同的冶炼用途分为4个品级,见下表: 冶炼铬铁合金用富矿(或精矿)的工业指标表 冶金级铬铁矿石还可用来冶炼金属铬,目前我国冶炼金属铬的方法有火法和湿法两种。采用湿法冶炼金属铬要求:铬矿石或精矿含Cr2O3≥38%、Cr2O3/FeO>2、SiO2<12%、Al 2O3<10%,此外矿石粒度小于180的应占80%以上。 1.2.2其他铬矿石的工业要求

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

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 论文结合笔者实际的工作研究经验,以某处铅锌矿床的成因、流体包裹体与成矿规律等为研究内容,以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性的建议,论文中的观点为笔者研究所得,其中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批评指正。 标签:铅锌矿床地质成矿规律 1引言 铅锌矿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对社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而随着资源开采的速度加快,资源稀缺导致的发展成本不断上升,而更加深入的研究铅锌矿床的成因、流体包裹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利用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从而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并且更好的保护自然环境,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稳定性的保障。 2铅锌矿矿床的地质特征 (1)地层:本文研究的铅锌矿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北缘,该地区的出露地层的分布为下元古界达肯大板群、上奥陶统滩间山群、上泥盆统阿木尼克组、下石灰统城墙沟组,其中下元古界达肯大板群的岩性为斜长片麻岩、白云石英片岩、二云片岩等深变质岩系;上奥陶统滩间山群为浅海相基性-酸性火山喷发熔岩,有少量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夹沉积;上泥盆统阿木尼克组为断续式的分布,岩性为细砾岩夹砂岩透镜体和紫红色复成份砂岩;下石灰统城墙沟组为黄色、红色粉砂岩,细砂岩夹泥质灰岩。 (2)矿床地质特征:铅锌矿床位于柴北缘构造带的三级盆地内,在盆地的下部发育一系列同生断裂,滩涧山群包括火山岩沉积组和紫红色砂岩组,其中上部和下部都为火山岩沉积组,而中部为紫红色砂岩组,而岩性的组成与变质程度也是有所不同的,分别成型与岛弧火山环境和弧后盆地环境,火山岩的构造环境也有较大的差异,铅锌矿为一套富含碳质、石英绢云母片岩等,总体是以层状赋存于下部火山岩组的大理石中,大理石以厚层状为主。 (3)矿体特征:矿体的走向为连续型的。其总体的趋势由北西向东南,规模是由大至小,探明的矿体超过了120个,参加储量计算的接近90个。这些铅锌矿主要存在于大理岩边部或大理岩中,按照矿体的分布和结构形状等特点,可以将硫化矿体分为层状矿体和非层状矿体,其中层状矿体具有过渡性质,且随着矿体和大理岩等地质体的方向呈明显的分带状;而非层状矿体分布在深部,与层状矿体的郏县大体在29线附近,产于厚层大理岩中,与层状矿体有明显的不用矿床地质特征。 (4)铅锌矿石的组成和类型特征:铅锌矿石的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白铁矿、金银矿等形式,其中矿物的主要载体是方解

某火山岩型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

××火山岩型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 [摘要]××金矿床是我省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型金、多金属成矿带中典型矿床之一。本文通过对该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论述,综合分析了矿床成矿地质作用及成矿机理。 [关键词] ××金矿床地质特征成矿作用成矿机理 1 区域地质背景 ××地区位于××褶皱系××优地槽褶皱带××复向斜西北仰起段。区内基底为早古生代长德变质岩系,呈零星残片状分布。盖层有中生代火山~沉积岩系。自晚侏罗世以来随着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斜向俯冲,使板块边缘接触带处于活化阶段,发生了强烈的断裂构造和火山~岩浆作用,形成了以东西向断裂带为主体构造格架的中~新生代盖层构造体系,这个阶段的构造运动以差异性断块远动为主要特点。盖层褶皱发育微弱或局部在断裂中,尤其在燕山期火山~岩浆作用强烈,形成了大量的金.多金属矿产是该区主要成矿时期(图1)。 2 ××金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床近矿围岩特征 2.1.1 成岩特征 ××矿区火山~次火山岩的岩石组合、矿物特征、化学成分、同位素组成等特征反映其形成于大洋板块俯冲产生的陆源活动带,岩浆形成温度及深度分别为火山岩:1094~1230℃和94Km;次火山岩:1101~1223℃和85Km。根据锶同位素和岩浆形成深度及稀土地球化学特征推断,本区火山~次火山侵入杂岩的源岩区应为石榴二辉橄榄

岩或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即经过壳幔运动改造或地幔交代作用后的强大应力作用下,发生了沿壳断裂带的喷溢或浅成、超浅成相侵入活动。 2.1.2 成岩与成矿关系 成岩与成矿作用都是在地壳地幔运动控制下的漫长地质作用过程。全球性广泛发育的热液脉状金矿床都与一定的构造~岩浆活动有关,而且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幔源岩浆体系和穿透性深断裂有关。××金矿床研究表明,矿体产在次火山岩脉密布的破碎蚀变带中,矿石石英包体块中子活化K~Ar年龄为127.8±0.2Ma,次火山岩脉Rb~Sr 等时线年龄为130Ma,说明矿体与次火山岩脉具有极密切的时间、空间关系。××金矿床的岩石微量元素和同位素(Sr、S、Pb)组成及稀土元素特征的研究证实了其含矿热液与火山~次火山岩来源于地幔岩,同属地幔源。含矿热液是在幔岩部分熔融产生,初始玄武岩浆过程中分离出来的地幔气~液流体和岩浆分异演化过程中,由于[Si —O]体系和[H—O]体系分离而产生的气~液流体的综合。因此可以认为成岩作用控制了矿液的形成和运移。矿液的沉淀和矿体定位主要和成岩后的断裂构造及一定物理化学条件制约的蚀变作用有关。 2.2 控矿构造特征 ××金矿床位于东西向××断裂带的中段南侧。受××北西向断裂与南北向的××断裂交汇控制。矿床控矿构造主要为断裂构造,按与成矿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为成矿前断裂构造、成矿期断裂构造、成矿后断裂构造。 2.2.1 成矿前断裂构造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床

姓名:刘登峰 班级:021102 学号:20101002163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矿床 1. 区域地质背景 1.1 构造位置 罗布莎超基性岩体位于藏南超基性岩带的东段,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帕米尔喜马拉雅歹字形构造的尾部。罗布莎含矿超基性岩体产于雅鲁藏布江构造带内,该构造带是一条发育在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两构造带之间的缝合线构造单元,由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及南、北两侧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区域性大断裂以及它们所围限的岩石组成。罗布莎超基性岩体地位于象泉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东段,岩体西起桑日县尼色,向东经曲松县罗布莎、香卡山和康金拉,延至加查县的康莎村,沿雅鲁藏布江谷地分布。岩体呈反“S”形,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长约43km,南北宽一般为1-2km,东部最宽可达3.75km,面积约70km2。罗布莎超基性岩体严格受雅鲁藏布江构造带的控制,在成岩期和成岩后都遭受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形成一系列复杂的构造形迹(见图1)。 1.2 区域地层 罗布莎超基性岩体周围出露的地层有:上三叠统、上侏罗-下白垩统、上白垩统、第三系及第四系。从老到新叙述如下(见图1): 1.2.1 上三叠统(郎杰学群)(T3) 为一套典型的西藏特提斯复理石-类复理石建造。分布在矿区南部,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40 o -60o,经历了区域浅变质作用而具绢云母化、绿泥石化。与北边超基性岩呈侵入接触。主要由长石石英砂岩、砂质板岩、千枚岩及少量石灰岩透镜体组成,可分五个岩性段,反映了非稳定的快速沉积环境。 图1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区岩浆岩

1.2.2 上侏罗-下白垩统(桑日群)(J3-K1)在矿区以北地区有零星分布,呈不规则顶盖及捕虏体产出,与郎杰学地层呈断层接触关系。主要岩性为安山岩、中厚层大理岩、中夹有薄层火山岩。中部见结晶灰岩,夹少量泥质灰岩及页岩。上部为砂岩和含砂灰岩。 1.2.3 上白垩统(泽当群)(K2)主要分布在矿区北东角,呈零星分布,为蛇绿岩套之一部分,产于岩套北部,相当于泽当群上部岩性段,为一套深海沉积物,并与岛弧环境有关,与旁侧岩石呈构造接触。主要为板岩、变质砂岩、安山岩及含放射虫硅质岩。 1.2.4 第三系(罗布莎群)(R1)主要分布在矿区北部,构成超基性岩体围岩,时代为渐新世至中新世,呈东西向展布的条带状产于岩套北侧,倾角30-65°,向南倾斜。北与中酸性岩体不整合接触,南与岩套及郎杰学群断层接触。为一套典型的磨拉石建造。按岩性特征可划分为三段:下部为角砾状花岗质砾岩,不整合沉积在不同的花岗岩体之上;中部为含砾砂岩、砂质板岩、粉砂岩、页岩等;上部为复成分砾岩。砾石磨园度好,砾石成分为硅质岩、花岗岩、灰岩及少量砂岩,有时可见超基性岩砾石。 1.2.5 第四系(Q) 本区第四系分布广泛,遍布于矿区南部和中部广大地区,成因类型多样,主要为残坡积层。可分为:冰渍层(Qgl)、残破积层(Qedl)、冲洪积层(Qapl)、重力堆积(Qc)。 1.3 区域岩浆岩 罗布莎超基性岩体地处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东段,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代表中生代冈瓦纳大陆(板块)内部的缝合线,是新特提斯洋的最后闭合带,以蛇绿岩为界,南部为印度地块北缘的三叠纪复理石,北部为陆缘山前磨拉石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火山岩浆带,火山岩浆带的北部为晚白垩世复理石建造(日喀则群),下伏含放射虫硅质岩和玄武质熔岩以及地幔橄榄岩构成的蛇绿岩套,根据熔岩及辉绿岩墙同位素定年结果与放射虫硅质岩所确定的时代略有差异,但总体表明蛇绿岩套的定位时代为中侏罗世-晚白垩世。图1所示为罗布莎铬铁矿区内的主要岩浆岩及地层。 1.4 区域构造 区内各种构造行迹极为发育,主要表现为东西向的逆冲断层、褶皱、片理等压性或压扭性构造及与之相伴生的南北向张性破裂面,其次是北东向张扭性构造及北西向、北北西向压扭性构造。它们彼此有规律的联系,表现为受同一应力作用方式而形成的东西向构造带。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是本区的最主要的断裂构造,它规模大、切割深、长期 活动,控制了全区地层、岩浆岩展布及构造型式。雅鲁藏布江深大断裂带的特征 为: (1)断裂带西起阿里象泉河,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绵延达数千公里,本区所见仅为其东延部分。 (2)断裂带主要由T3与K2,K2与R l之间的两条由南北向逆冲的断裂组成,均表现为老地层逆冲于新地层之上。区域矿产区内主要矿产为铬铁矿,其次有矽卡岩型的铁、铜矿化。铬铁矿主要分布于罗布莎岩体内,在张嘎及增嘎岩体亦发现铬铁矿化,但无工业价值。罗布莎岩体内的铬铁矿主要集中分布于岩体最膨大的部位:即康金拉-曲阿弄巴之间。在整个罗布莎超基性岩体中,按矿体集中分布特征由东向西可划分为几个矿区,它们分别是:藏木铬铁矿区、康金拉铬铁矿区、香卡山铬铁矿区和罗布莎铬铁矿区。 2.矿区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层 罗布沙矿区主要出露中生界一套由半深海向滨浅海过度的沉积地层,分布地层主要有第四纪冲积、洪积物、第三纪陆相碎屑沉积物和晚三叠世海相类复理石沉积,其中在上三叠断陷盆地中堆积了第三系磨拉石建造。见图2)。 2.2矿区构造 罗布莎矿区主要以浅成次的脆性断裂为主,形成近东西向展布的逆冲断层和近南北向展布的走滑断层。逆冲断层其总体走向近东西,延伸距离长,断裂面波状起伏,倾向南,上盘为超基性岩体,下盘为未分第三系陆相碎屑沉积物和喜山期黑云母花岗岩。近南北向

浅论铀矿床成矿特点及时空分布特征

浅论铀矿床成矿特点及时空分布特征 成矿过程是指成矿物质迁移、聚集、沉淀的作用过程。矿床的形成是通过各种地质作用过程来实现的,它可涵盖不同时空尺度的构造岩浆作用演化、成矿地质体的形成、矿体的形成,以及矿床形成后的保存与破坏等不同阶段的各类复杂地质过程。矿床形成过程中,有的由一个期次形成,有的经历多次不同的地质作用,多期成矿,即成矿物质由迁移到沉淀的多次过程。 标签:成矿;矿床;铀矿床类型;特点 在成矿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纷繁的各种地质现象,通过对这些地质现象的探究可以破解成矿过程之谜。 1铀矿床介绍 1.1铀矿床含义: 在某些地质过程中,地壳中特定地质环境中形成的铀矿物,或铀含量聚集体能够满足目前铀工业的要求,并且在目前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可以经济开发利用。 铀矿床的概念是动态的,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矿物原料需求的变化,铀矿床的范围也在变化。以前没有使用的一些“岩石”或低等级矿化岩可能是经济可回收的铀矿床,这是原位可浸出的砂岩型铀矿床的一个例子。 1.2铀矿床研究概况: 铀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资源,也是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基本原料。中国的铀资源比较丰富,矿物种类越来越多,分布在23个省,市,自治区。中国铀矿床种类多样,主要为砂岩型,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和碳硅酸盐型,成矿地质条件复杂。在中国北方,新疆伊犁,吐鲁番哈密盆地内陆砂岩型铀矿开发迅速,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二连盆地砂岩型铀矿勘查也取得重大突破,鄂尔多斯最典型的成果之一盆地东北部发现大型砂岩型铀矿床。自从2006年以来,我国南部重点铀成矿带和矿场勘查工作已经恢复,部分重点领域取得初步成效,取得了显着成效。这表明铀矿勘查潜力巨大。 2铀矿床成矿特点 2.1矿床类型: 中国的铀矿床多样化,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铀矿床的类型。许多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分类的基础或标准不同,总结主要是:按分类分类;根据含矿岩石的分类;根据铀的分类;按工业生产特点分为主要矿石结构和矿体分类;

世界铬矿的分布及国内外铬矿炼钢工艺综述

铬矿资源及铬矿炼钢工艺综述 摘要:本文详细的介绍了世界上主要铬矿资源分布情况,以及我国铬矿分布情况,并且,归纳了2001—2010年我国进口铬矿的总量变化情况。主要阐述了国内外铬矿冶炼的工艺,包括:电炉法,熔融还原法,竖炉(高炉)法,等离子法,转炉型熔融还原法(川崎法),AOD铬矿冶炼不锈钢工艺。 铬是银白色带有光泽的金属,在自然界中没有纯铬。在已发现的近三十种含铬矿物中,最主要的含铬矿物为铬尖晶石类矿物,其化学通式为(Fe,Mg)O ·(Cr,A1,Fe)203,它包含Cr203、A1203、Fe203、FeO、MgO等五种基本组分。铬具有与其它金属形成合金的能力,其坚硬性和耐腐蚀性使它成为一种重要的合金元素。据统计,世界铬铁矿消费量的76%用于冶金工业,13%用于耐火材料,11%用于化学工业。铬是战略金属,且居第一位。在冶金工业中,铬铁矿是冶炼铬铁合金的主要原料。铬铁合金主要用于炼钢过程中的合金化,可增加钢的硬度、韧性、延展性、耐热性、耐磨性和防腐性,是生产不锈钢、轴承钢、弹簧钢、工具钢及军用特钢的重要合金元素。 1.世界铬矿资源分布 根据国土资源部《世界矿产资源年评2004—2005》,2005年世界铬铁矿储量为8.1亿t,储量基础为18.1亿t。世界铬铁矿资源超过120亿t,可以满足世界数百年的需求。世界上铬铁矿资源丰富的国家有南非、哈萨克斯坦、芬兰、印度、巴西、土耳其及阿尼巴尼亚等国(表1),南非和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两个铬铁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其铬铁矿资源量约占世界铬铁矿资源量的95%。

表1 2005年世界铬铁矿储量和储量基础(商品级矿石)单位:万t 资料来源:World Metal Statistic Yearbook,2004-2005。 2004年世界铬铁矿矿石产量约为1628.7万t,比2003年又增长了2.0%(表2)。世界主要的铬铁矿生产国包括:南非、哈萨克斯坦、印度、津巴韦布、芬兰、土耳其、巴西和阿尔巴尼亚等。其中,南非、哈萨克斯坦和印度三国的铬铁矿产量合计1370.9万t,约占世界铬铁矿总产量的84.2% 表2 世界主要国家铬铁矿产量单位:万t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矿床简介

护照信息
平台资源号: 2311C0001900000012
资源编号: K001000012
资源名称: 罗布莎铬铁矿矿床
资源外文名称: Luobusga Chrome Deposit
产地: 曲松县
省: 西藏自治区
国家: 中国
资源大类名: 岩矿化石
资源类名: 矿床
标记信息(类型与特征信息)
资源归类编码: 金属矿石 => 黑色金属 => => 23161311105
资源形成时代: 中-新生代
地质产状或层位: 产于超镁铁质岩中的岩浆型铬铁矿矿床
主要用途: 工业原料 ,科学研究
具体用途: 提取铬
资源提供者: 辛洪波 曲晓明
资源提供时间: 20061010
经度: 09218
纬度: 2912
高程:
收藏单位信息
保存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标本编号: LBS-1~9、11~36、38~97 库存位置号: H018-A001~006、B001~006、C001~006、D001~006、E001~006、F001~006、X001~059
采集号:
保存资源类型: 标本
保存资源数量: 95
共享方式
共享方式: 合作研究共享
资源状态: 完整
获取途径: 现场获取

联系方式: 北京阜外百万庄路 26 号矿产资源研究所 张德全
源数据主键:
基本特征描述信息
罗布莎矿床的行政区划属西藏自治区曲松县罗布莎乡管辖,矿区中心坐标为 92°18′E, 29°12′N。
矿床位置:
罗布莎矿床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铬铁矿矿床,该矿床发现于 1956 年 12 月,由原西藏地质局 812 队山南地质分队罗克成 等在矿床东部贡康莎一带发现了超基性岩及铬铁矿转石,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未进行任何地质工作;1959 年,原西
发现和开发简史:
藏地质局藏南煤田地质二队二分队陶铁镛、于尊政等在进行矿点检查时首次发现了铬铁矿转石,经追索而发现了原生地表 露头矿 110 多处。
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铬铁矿矿床, 现已累计求得矿石储量 350 多万吨, 达到了大型矿床规模, 矿石的平均品位 Cr2O3>53%。 张浩勇等利用地质类比法和综合技术方法对矿床进行的综合性成矿预测结果认为,本矿床的潜在资源量要达到和超过 1000
矿床规模和品位:
万吨。
矿床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的东端,即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东段。在区域构造上它受控于雅鲁藏布江缝
构造背景:
合带,其北邻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构造带,南与喜马拉雅构造带接壤。
罗布莎矿区出露的地层比较简单,主要有上三叠统巨厚的浅变质砂板岩夹少量结晶灰岩和细碧角斑岩,上白垩统细碧
地层:
角斑岩、安山岩、硅质岩、粉砂岩和第三系山间盆地磨拉石建造。
该矿的矿田构造型式包括韧性剪切系统,透镜网络系统和脆性断裂系统。 (1)韧性剪切系统 罗布莎地区变质橄榄岩体及其中生代围岩中发育多层次、多类型的韧性剪切带。根据剪切带的生成环境和岩石变形特 征,可划分为壳型韧性剪切带、壳幔型韧性剪切带和幔型韧性剪切带三类。 (2)透镜网络系统 地质和物探资料表明,罗布莎岩体是一个无根的透镜体,可看作是雅鲁藏布江构造带中的一个大型构造透镜体。透镜
构造:
状岩体还可分解成无数个由辉长辉绿岩、硅质岩、纯橄岩异离体、铬铁矿、变斑晶、豆状矿石等构成的多尺度透镜网络系 统。罗布莎透镜状岩体可划分出三个透镜网络带,即北部透镜网络带,中部透镜网络带和南部透镜网络带。尽管它们各自 的物质组成有所不同。但具有相似的构造样式。 (3)脆性断裂系统 在青藏高原新生代大规模隆升的背景下,罗布莎地区的构造变形以浅层次脆性断裂作用为主,形成纵向逆冲断层和横 向正断层,它们使蛇绿岩发生肢解,并对豆荚状铬铁矿进行脆性改造。

罗布莎作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矿床学实习二 学院:资源学院 专业:资源勘查工程 题目:西藏罗布莎铬铁矿矿床 班级:021091 姓名:杨鹏 学号:20091000752 指导教师:吕新彪 2011年10月24日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矿床 一、区域地质背景 西藏含铬超基性岩带,主要位于喜马拉雅褶皱带与拉萨-波密褶皱带之间的雅鲁藏布江深大断裂中。西藏罗布莎铬铁矿矿床位于全球性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的东端即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东段,在区域构造上受控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其北邻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块,南与喜马拉雅板块接壤(图1-1)。 图1-1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东段日喀则-加查地质略图(据张浩勇等,1996修编) 1-第三系砂砾岩建造;2,3,4-类复理石砂页岩沉积;5,6-上三叠统巨厚浅变质砂板岩夹少量结晶灰岩和细碧角斑岩的复理石建造;7,8,9-浅变质滨浅海相碳酸盐、碎屑岩沉积;10-前奥陶系绿片岩、角闪岩相;11-前震旦系中深变质岩;12-燕山-喜山期中酸性侵入岩;13-超镁铁质岩;14-断层;15-构造带界线;16-Ⅳ1-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块;17-Ⅳ2-雅鲁藏布江缝合带;18-Ⅳ3-喜马拉雅板块 二、矿区地质特征 罗布莎含矿岩体位于雅鲁藏布江超基性岩带的东段,岩体平面形状呈狭长带状,东西长43km,一般宽1~1.7km,中段最宽3.7km出露面积约70km2,为一向南倾的岩墙状复式岩体。其侵位于上三叠统与第三系之间,北盘为第三系上新统陆相碎屑岩,南盘为三叠统海相复理石沉积岩,岩体多数地段与围岩呈整合侵入接触关系。岩体形成于燕山晚期-喜山早期。 罗布莎矿区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一套赋矿的超镁铁岩体。为一多次侵入的复式岩体,包括两种不同的岩石组合:一是超基性岩组合,即纯橄榄岩-斜辉辉橄岩-斜辉橄榄岩(少量)组合。此组合构成岩体的主体。另一种是超基性岩—基性岩组合,即二辉橄榄岩-单斜辉石岩-辉长岩组合。该组合主要分布在岩体西段的中下部位。 岩体分异程度较高,岩相分带明显。平行岩体走向由北向南可分为四个相带:二辉橄榄岩-辉长岩杂岩岩相带(下部杂岩岩相带)、纯橄榄岩岩相带、二辉橄榄岩-辉长岩杂岩岩相带(上部杂岩岩相带)、斜辉辉橄岩夹纯橄榄岩岩相带。各岩相带之间,一般界线截然(部分呈过渡关系)。上部杂岩岩相带局部有穿插纯橄榄岩岩相带现象。同一岩相带内不同岩石之间呈过渡关系(见图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