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铬铁矿床及成因(王恒升等编著)思维导图
- 格式:xmin
- 大小:4.94 KB
- 文档页数:1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索伦山地区铬铁矿矿床成因初探作者:赵春荣刘伟李钢柱董明明刘智杰王丕军来源:《西部资源》2015年第03期摘要: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索伦山地区是国内最重要超基性岩出露地区之一,铬铁矿规模大小不等均产于超基性岩中。
通过对矿体含矿性特征和赋存层位、矿体形态、矿石结构、构造等综合对比研究,认为索伦山地区铬铁矿床属于典型的蛇绿岩型铬铁矿床,矿床成因可能与熔——岩反应有关,同时对该区域进一步铬铁矿找矿工作起指导作用。
关键词:索伦山地区;超基性岩;铬铁矿成因索伦山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北与蒙古接壤,隶属于乌拉特中旗,距县城130km。
地处内蒙古中部重要的铬铁矿成矿带上,也是铬、铁、铜、金等多金属成矿的有利地段。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内蒙古地质局等相关单位进行过简单普查勘查工作,但缺乏系统工作和深入研究。
由于该区所处位置偏远,工作条件较差,因此该地区矿床的基础地质研究程度较低,同时找矿勘查工作也存在诸多问题。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的深入实施,该地区的矿产勘查和开发投资力度不断加大,2013年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开展索伦山地区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以及进行了一系列系统的物化探测量和地表工程揭露工作,综合研究认为该地区具有良好的铬铁矿成矿前景。
本文将通过对索伦山铬铁矿分布规律、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探讨矿床成因、总结找矿标志,为今后进一步找矿指明方向。
1.矿区地质特征1.1超基性岩体索伦山地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与蒙古国接壤的边境地带,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拼接部位的天山——兴蒙造山带东段。
索伦山蛇绿岩位于索伦山地区北部中蒙边境线附近,西起索伦敖包西哈布塔盖地区,东到乌珠尔少布特地区,北侧进入蒙古国境内,东与满都拉蛇绿岩相连,区内南北最宽达4km,东西延伸超过70km,呈近东西向或北东东向展布,在区域上构成显著的构造混杂带(图l、2)。
研究区的铬铁矿床均产于索伦山蛇绿岩超基性岩中。
第一章绪论一、矿床学概述二、矿产资源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三、我国的矿产资源概况第一节矿床学概述矿床学,又称矿床地质学,在国外称经济地质学(Economic Geology),是研究矿产资源在地壳中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它是矿产勘查和开发的地质理论基础,又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
矿床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新颖的学科,它随着社会生产特别是矿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同时又随着近代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矿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而充实更新,形成了一门技术经济与地质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矿床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主要阶段:1、近代矿床学的萌芽和初步发展阶段(十六世纪~十七世纪)虽然人类对矿产的认识远自史前时期,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近代矿床学,其形成和发展始于十六世纪中叶。
当时正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雏形阶段,由于采矿冶金业的发展,在找矿实践中逐渐积累了关于矿床学的丰富知识,因而有些学者能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总结,进而提出早期的成矿理论。
2、成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初)自十八世纪以来,对矿床成因解释最有代表性的是“水成论”和“火成论”两种学术观点的争论。
水成论者(Neptunist)认为所有岩石和矿床都是在大洋水中沉积形成的,而且所有脉体,包括矿脉也是这样形成的。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弗莱堡矿业学院的维尔纳(1755年),到十九世纪初,波伊(1822年)和尼克而(1832年)都指出火成岩与矿床之间存在着联系。
火成论者(Plutonist)否认地球内营力在地球发展演化中的作用,他们提出,硅酸盐和硫化物都不溶于水,因此矿石只能是地球深部火成的溶液或溶化物质注入地壳裂隙中而成的,这一认识的代表人物有美国人郝屯(1726~1797年)等。
这场“水火之争”尽管在两派的学术观点上都有事实根据和认识上的片面性,但在矿床学发展初期,促使了人们收集大量矿床实际资料,推动了人们对矿石、岩石的成因研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矿床学的发展,对矿床学理论的建立起了很大的作用。
巢湖市英山铁矿地质特征及开发前景周 超1,王 莎2(1.山西中条山集团篦子沟矿业有限公司,山西 运城 710016;2.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三一二地质队,安徽 蚌埠 233000)摘 要:本文阐述了安徽省巢湖市英山铁矿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等。
矿床中铁矿石的单样全铁最高品位为39.55%,最低品位为20.15%,全矿床平均品位为26.31%,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关键词:铁矿;地质特征;开发前景;巢湖中图分类号:P61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0)24-0163-2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Yingshan iron mine in Chaohu CityZHOU Chao1, WANG Sha2(1.Shanxi Zhongtiaoshan group Bizigou Mining Co., Ltd., Yuncheng 710016,China; 2.312 geological team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bureau in anhui province. Bengbu 233000,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background,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the Yingshan iron deposit in Chaohu, Anhui Province. The highest and lowest grade of iron ore are 39.55% and 20.15% respectively, and the average grade of iron ore is 26.31% and has a good exploitationprospect. Keywords: iron or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prospect; Chaohu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对矿产的需求越来越大,铁矿石供应日趋紧张,大量需要进口,加快我国铁矿资源的勘查力度势在必行。
铬铁矿成因研究文献综述姓名:李爱丽学号:20091301班级:地质0903铬铁矿成因研究综述前言铬铁矿床是典型的岩浆矿床,其成矿过程与成岩过程紧密相关。
铬铁矿床类型及其在基性、超基性岩体中的分布特征与其成因息息相关。
尽管铬铁矿的成矿过程受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但起主导作用的是生成基性、超基性岩的岩浆本身的特征。
可以肯定,不同建造类型的岩体发育着不同类型的铬铁矿床。
因而根据岩体的岩相组合、岩相排列形式、产状及其矿体的分布特征等,将含铬基性、超基性岩体及其铬铁矿床分为三大岩浆岩建造类型和若干亚建造。
这样,就将铬铁矿床的分类和基性、超基性岩体类型密切结合起来了。
铬铁矿在成因上到底具有哪些特征呢?正文基性橄榄岩对铬铁矿的成因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豆荚状铬铁矿床和层状铬铁矿床均可在纯橄岩中产出,但产出这两种铬铁矿床的纯橄岩的成因却存在差别。
产出豆荚状铬铁矿床的纯橄岩是由消耗辉石的反应生成的橄榄石、残留橄榄石和少量方辉橄榄岩残留体组成,属地幔纯橄岩类,矿体为豆荚状,矿石多为瘤状、块状,矿体的富集是靠上地幔的剪切流动、塑性变形来完成(Leblanc and Violette,1983;Mysen and Kushiro,1977;鲍佩声等,1999)。
Oman地幔纯橄岩和西藏罗布莎地幔纯橄岩中产出的豆荚状铬铁矿床均属于此种类型(Lorand,1988;Zhou et a1.,1996;Godardet a1.,2000)。
产出层状铬铁矿体的纯橄岩是堆晶纯橄岩,其橄榄石是岩浆冷凝结晶的产物,铬铁矿层是岩浆分异的产物,矿体多为似层状透镜体,矿石均以不同稠密度的浸染状为特征(Viljoen and Scoon,1985;Hatton and Harmer,1986;鲍佩声等,1999)。
如罗布莎堆晶纯橄岩、南非布什威尔德岩体纯橄岩和津巴布韦大岩的纯橄岩中产出的铬铁矿床均属于层状铬铁矿床(Prendergast and Wilson,1989;Scoon and Mitchell,2004;Prendergast,2008)。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床的地幔剪切成矿作用①李德威(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摘 要 罗布莎豆荚状铬铁矿床产于高度部分熔融和动力重熔的变质橄榄岩中。
地幔剪切带不仅控制了铬铁矿的分布,而且为铬铁矿的形成提供了热动力和构造动力。
该铬铁矿床是在晚中生代岩石圈伸展和地幔隆升的构造背景下,由部分熔融、剪切流变、动力重熔、剪切破裂等多种动力成矿方式综合作用下形成的递进改造式地幔动力矿床。
关键词 地幔剪切带 动力成矿 豆荚状铬铁矿 罗布莎 关于豆荚状铬铁矿床的成因,众说纷纭,提出了多种岩浆成矿和地幔成矿模式[1-4]。
然而,这些研究侧重于成矿建造,忽视了成矿背景、成矿构造与铬铁矿形成机制之间的内在联系。
实际上,区域构造演化和地幔剪切作用制约了豆荚状铬铁矿的成矿演化。
1 成矿地质背景罗布莎豆荚状铬铁矿产于藏南阿尔卑斯型橄榄岩体中,该岩体是喜马拉雅地块与冈底斯地块之间的重大构造边界———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罗布莎岩体呈透镜状展布于上三叠统一套巨厚的浅变质砂板岩夹少量结晶灰岩、细碧角斑岩的复理石建造与上白垩统细碧角斑岩、安山岩、硅质岩、粉砂岩和第三系山间盆地磨拉石建造之间。
岩体两侧及其内部各岩带之间均以断层接触。
斜辉橄榄岩、纯橄岩和镁铁质岩分别向北不均匀逆冲推覆,造成蛇绿岩体平面上的弧形结构和剖面上的倒置层序。
罗布莎蛇绿岩体由镁铁质岩石和超镁铁质岩石组成。
前者分布在岩体的北侧,主要是辉长岩和异剥橄榄岩,被后期脆性断裂改造形成构造混杂岩带。
后者位于岩体南侧,主要由纯橄岩和斜辉橄榄岩组成,具有强烈的塑性变形,是铬铁矿的成矿层位和主要围岩。
2 成矿构造类型罗布莎铬铁矿具有成带分布、分段集中、雁行排列、成层产出等分布特征。
矿田构造研究表明,在区域构造演化过程中,蛇绿岩体从岩石圈深层次向浅层次发展而形成的地幔剪切带、透镜网络系统和脆性断裂系统制约了该区铬铁矿的成矿规律。
其中地幔韧性剪切带和壳幔过渡区脆—韧性剪切带是主要的成矿构造。
铁以化合物的状态存在于自然界中,尤其是以氧化铁的状态存在量特别多。
在理论上来说,凡是含有铁元素或铁化合物的矿石都可以叫做铁矿石;高炉炼铁是将铁矿石在高炉中还原,熔化炼成生铁。
基本生产过程是在炼铁炉内把铁矿石炼成生铁,再以生铁为原料,用不同方法炼成钢,再铸成钢锭或连铸坯。
铁根据含碳量分为生铁(含碳量2%以上)和钢(含碳量低于2%)。
一、矿山:下面红色是赤铁矿是一种氧化铁的矿石,主要成份为Fe2O3,呈暗红色,比重大约为5.26,含Fe70%,O 30%,是最主要的铁矿石。
磁铁矿是一种氧化铁的矿石,主要成份为Fe3O4,是Fe2O3和FeO的复合物,呈黑灰色,比重大约5.15左右,含Fe72.4%,O 27.6%,具有磁性,一般需要地下开采。
铁矿石
为了提高矿石的含铁量,也称铁品位,利用机械设备去除部分杂质来达到要求。
球磨机,这样规模的选场,每天可加工2——3千吨铁精矿。
选后的铁矿
深加工后的球团矿,有利于高炉冶炼。
高炉
和冷空气的通过,生成的熔融液相被冷却而再结晶(1000—1100℃)凝固成网孔结构的烧结矿。
烧结后的矿石
烧结矿经过破碎成小颗粒加入配料石灰石等,煤作为作燃料焦炭,这也必不可少。
然后送入高炉冶炼。
铁水出来就顺着这个沟渠流淌
铁水注入到铁水包内,便于运输
把铁水再倒入转炉, 加其他原料混合
钢坯新鲜出炉
切割钢坯
切割好的钢坯再进行加热然后送入锻轧机在轧机的作用下,钢坯变得越来越细
降温并送入棒材床进行进一步整理
根据不同需要所出的最终产品。
第1篇一、引言铬铁是一种重要的合金材料,广泛应用于不锈钢、高速钢、模具钢、耐热钢等合金钢的生产中。
铬铁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铬铁矿石的选矿、熔炼和精炼等环节。
本报告以我国某铬铁生产企业为例,对冶炼铬铁的生产实践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铬铁生产提供参考。
二、生产流程1. 铬铁矿石的选矿(1)原料准备:将铬铁矿石破碎至一定粒度,以满足后续选矿工艺的要求。
(2)选矿工艺:采用浮选法进行选矿,将铬铁矿石中的有益成分与有害成分分离。
(3)精矿制备:通过磁选、重选等方法,进一步富集铬铁精矿。
2. 铬铁熔炼(1)原料准备:将选矿得到的铬铁精矿与适量的焦炭、石灰石等熔剂混合。
(2)熔炼工艺:采用电炉熔炼,将混合原料加热至熔化状态,进行熔炼。
(3)炉前操作:根据生产要求,对熔炼过程进行调节,确保铬铁质量。
3. 铬铁精炼(1)原料准备:将熔炼得到的铬铁熔体进行浇铸,得到初炼铬铁。
(2)精炼工艺:采用真空精炼、脱硫、脱磷等方法,提高铬铁的纯度。
(3)炉后操作:对精炼后的铬铁进行检验,确保其质量符合标准。
三、生产实践分析1. 生产设备(1)选矿设备:主要包括颚式破碎机、球磨机、浮选机等。
(2)熔炼设备:主要包括电炉、配料系统、炉前操作设备等。
(3)精炼设备:主要包括真空精炼炉、脱硫设备、脱磷设备等。
2. 生产工艺(1)选矿工艺:采用浮选法进行选矿,具有较高的选矿效率。
(2)熔炼工艺:采用电炉熔炼,具有较高的熔炼效率。
(3)精炼工艺:采用真空精炼、脱硫、脱磷等方法,确保铬铁质量。
3. 生产管理(1)人员管理: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操作技能和安全生产意识。
(2)设备管理: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质量管理:严格执行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确保产品质量。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1)选矿效率有待提高:部分选矿设备老化,影响选矿效率。
(2)熔炼过程能耗较高:电炉熔炼过程中,能耗较高。
(3)精炼过程存在污染:真空精炼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气体。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矿床概述学号:班级:姓名:指导老师:西藏罗布莎铬铁矿矿床1.成矿地质背景1.1矿床大地构造位置罗布莎超基性岩体位于藏南超基性岩带的东段,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帕米尔喜马拉雅歹字形构造的尾部。
罗布莎超基性岩沿雅鲁藏布江谷地分布。
岩体呈反“S”形,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长约43km,南北宽一般为1-2km,东部最宽可达3.75km,面积约70km2。
(见图1-1)图1-1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东段日喀则-加查地质略图(据张浩勇等,1996修编)1-第三系砂砾岩建造;2,3,4-类复理石砂页岩沉积;5,6-上三叠统巨厚浅变质砂板岩夹少量结晶灰岩和细碧角斑岩的复理石建造;7,8,9-浅变质滨浅海相碳酸盐、碎屑岩沉积;10-前奥陶系绿片岩、角闪岩相;11-前震旦系中深变质岩;12-燕山-喜山期中酸性侵入岩;13-超镁铁质岩;14-断层;15-构造带界线;16-Ⅳ1-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块;17-Ⅳ2-雅鲁藏布江缝合带;18-Ⅳ3-喜马拉雅板块1.2 区域地质构造、岩浆岩区内各种构造行迹极为发育,主要表现为东西向的逆冲断层、褶皱、片理等压性或压扭性构造及与之相伴生的南北向张性破裂面,其次是北东向张扭性构造及北西向、北北西向压扭性构造。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是本区的最主要的断裂构造,它规模大、切割深、长期活动,控制了全区地层、岩浆岩展布及构造型式。
罗布莎超基性岩体地处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东段,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代表中生代冈瓦纳大陆(板块)内部的缝合线,是新特提斯洋的最后闭合带,以蛇绿岩为界,南部为印度地块北缘的三叠纪复理石,北部为陆缘山前磨拉石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火山岩浆带,火山岩浆带的北部为晚白垩世复理石建造(日喀则群),下伏含放射虫硅质岩和玄武质熔岩以及地幔橄榄岩构成的蛇绿岩套。
2.矿床地质特征2.1矿区地质2.1.1 地层罗布沙矿区主要出露中生界一套由半深海向滨浅海过度的沉积地层,分布地层主要有第四纪冲积、洪积物、第三纪陆相碎屑沉积物和晚三叠世海相类复理石沉积,其中在上三叠断陷盆地中堆积了第三系磨拉石建造。
马达加斯加铬铁矿分布特征及成因简析作者:李俊锋李金虎朱玉婷来源:《西部资源》2016年第04期摘要:马达加斯加铬铁矿床主要产出于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是与基性岩——超基性岩带有关的豆荚状铬铁矿。
经过对比分析,笔者初步认为马国豆荚状型铬铁矿主要经历了两个成矿阶段,形成于下地幔,是在地幔方辉橄榄岩的底劈条件下演化而成。
关键词:马达加斯加;豆荚状铬铁矿;分布特征;成因Abstract:In Madagascar, the major chromite deposits in Madagascar is in the Precambrian crystalline basement, which is podiform type chromite associated with mafic - ultramafic rocks. After comparative analysis, I think the initial madagascar chromite mineralization gone through two phases, formed in the lower mantle, is evolved at the bottom of the mantle harzburgite.Key words: Madagascar;Podiform chromite deposit;distribution;genesis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再加上国内地勘项目严重压缩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地勘单位开始把目光投向境外。
铬铁矿作为我们国家的紧缺矿产,在境外勘查的矿种选择上,可作为首选矿种。
本人通过对以往资料的整理学习和对马达加斯加重要矿产地的踏勘,现对马达加斯加铬铁矿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进行简单的分析,以供地质同仁探讨。
马达加斯加是印度洋西南的一个岛国,位于非洲东南角隔莫桑比克海峡与大陆相望,是世界第四大岛。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矿床一.区域地质背景1.1构造位置罗布莎超基性岩体位十藏南超基性岩带的东段,大地构造位置上处十帕米尔一喜马拉雅歹字形构造的尾部。
罗布莎含矿超基性岩体产十雅鲁藏布江构造带内,该构造带是一条发育在喜马拉雅和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两构造带之间的缝合线构造单兀,由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及南、北两侧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区域性大断裂以及它们所围限的岩石组成。
罗布莎超基性岩体地位十象泉河一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东段,岩体西起桑口县尼色,向东经曲松县罗布莎、香卡山和康金拉,延至加查县的康莎村,沿雅鲁藏布江谷地分布(见图2-1) 。
岩体呈反“S”形,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长约43km,南北宽一般为1-2km,东部最宽可达3. 75km,面积约70km"。
罗布莎超基性岩体严格受雅鲁藏布江构造带的控制,在成岩期和成岩后都遭受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形成一系列复杂的构造形迹(见图1-1)。
图1-1矿区所在位置图1.2区域地层罗布莎超基性岩体周围出露的地层有:上二迭统、上侏罗一下白平统、上白平统、第二系及第四系。
从老到新叙述如下:1.上二迭统(郎杰学群)(T3):为一套典型的西藏特提斯复理石一类复理石建造。
分布在矿区南部,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40-60○,经历了区域浅变质作用而具绢云母化、绿泥石化。
与北边超基性岩呈侵入接触。
主要由长石石英砂岩、砂质板岩、千枚岩及少量石灰岩透镜体组成,可分五个岩性段,反映了非稳定的快速沉积环境。
2.上侏罗一下白平统(桑口群)(J3-K1):在矿区以北地区有零星分布,呈不规则顶盖及捕虏体产出,与郎杰学地层呈断层接触关系。
主要岩性为安山岩、中厚层大理岩、中火有薄层火山岩。
中部见有结晶灰岩,夹少量泥质灰岩及页岩。
上部为砂岩和含砂灰岩。
3.上白平统(泽当群)(K2):主要分布在矿区北东角,呈零星分布,为蛇绿岩套之一部分,产十岩套北部,相当十泽当群上部岩性段,为一套深海沉积物,并与岛弧环境有关,与旁侧岩石呈构造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