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2篇)《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
文章开门见山的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金华双龙洞的自然景观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朴实。
另外在处理教材时要尤应注意,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要注意把以前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本文的学习当中来。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且已经初步掌握了抓重点词语、句子品读感悟的方法。
(三)环境分析这堂课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进行,因此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策略更得当,教学方法更多样。
我充分发挥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继续学习12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二)进一步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画出表示游览线路的词语,并且根据这些词语画出游览线路图。
2、让学生到前面来讲述线路图。
3、快速浏览课文,你喜欢哪处景物,找出有关语句和重点词语,谈感受。
4、书中的四处景物,学生先提到哪一处景物,教师就指导学生理解哪一处景物。
如学生提到路上的见闻,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1)理解“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这句话。
(2)理解“一路迎着溪流。
”这句话。
如学生提到孔隙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1)根据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入孔隙时的感受。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7篇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下面是分享的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7篇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以供参考。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难点: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ppt课件、自主预习作业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五十年前的4月14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
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2、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指名读,齐读。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
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同学们,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教师补充材料)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欣赏课文朗读录音。
4、出示生词:“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指名认读,教师和学生共同正音理解。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
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5、相机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教师相机展示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6、交流多音字7、再默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1】篇〗学科背后的故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案例教材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
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
学科背后的故事:教学中,首先出示双龙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缘于地域的特点,学生都没有游览过此地。
所以利用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双龙洞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内心对优美风景的向往。
需要我们了解的是:关于金华双龙洞: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内洞与外洞仅相隔5米,有一块巨大石屏相隔,仅留长10米,宽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
水道水面离地下河顶灰岩仅有0.30米左右的间隙,进内洞须仰卧小舟而入。
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
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内洞比外洞更大,有效使用面积约2000-2200平方米。
关于双龙洞名字的由来的三个传说——其一,宋代著名学者方凤在《金华洞天记》中认为“双龙”在内洞:“伛偻踏水入内洞,有形蜿蜒,头角须尾,凡二,屈蟠隐见,爪尖皆白,石如玉,所谓双龙也。
”现代作家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也持此说:“内洞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然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其二,明代嘉靖二十七年任金华知县的郑东白,在其《金华记游》中认为这升降之龙在外洞洞厅:“洞门轩豁如大厦,石盖如砥错,有石乳下垂,如龙升降状。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浙游日记》中也持此说:“外洞,轩旷宏爽,如广厦高穹。
而石筋夭矫,石乳下垂,作种种奇形异状,此双龙之名所由起。
”其三,1992年新编的《金华市志》则认为“双龙”在外洞口:“双龙洞:两侧分别悬着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篇1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浙(zhè)呈(chéng)稍(shāo)是翘舌音;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2、注意字形。
蜒、臀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
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
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二(23)讲路上的见闻。
三(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四(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五(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六(8)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课外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学习辅导》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教养:⑴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⑵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⑶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⑷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
全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内洞、出洞。
从外洞进入内洞的情形,采用了借其他事物、人物的感受及心理活动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1.会写13个生字,重点把“簇、额、蜒、乳”等字写规范、漂亮;理解“明艳、突兀森郁、孔隙、蜿蜒、变化多端”等词语的意思。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4.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教学板块设计】第一课时一、板题导入(3分)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到浙江金华去游玩,课题是——(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
本文是一篇游记。
)2.简要回忆学过的游记,知道游记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驯顺写的(移步换景),如:颐和园。
3.交流收集的有关双龙洞的资料。
二、交流自主学习情况,扫清字词障碍(9分)1.学生交流自主学习反映出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1)难读:突兀森郁、孔隙、臀部等(2)难写:簇等(3)易错:额、蜿蜒2.课件出示读记浙江油桐一簇臀部稍微额头擦破蜿蜒石钟乳依据源头浓淡突兀森郁变化多端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意图】此环节是为了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学而教。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顺序。
(15分)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根据自读印象从课文内容、表达情感方面随意说。
)2.再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1)教师引导教师读第1段,第2段首句,提炼出游览顺序的关键词——金华—罗店—入山。
教师边读课文2、3段边指导学生把握句意,体会过渡句的重要作用——“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文章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进入内洞,最后写在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
全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语言简洁流畅,描写生动逼真。
二、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但对于游记这种文体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景物时的顺序、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他们对大自然充满好奇,这篇课文描写的双龙洞的奇特景观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在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准确的描写上可能存在困难。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如“蜿蜒”“突兀森郁”等。
了解游记的写作顺序,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双龙洞景色的细致描写。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双龙洞景色的奇异,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游览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例如,课文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进行叙述,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关键语句,如“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等,准确地梳理出这一顺序。
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特别是对孔隙狭小特点的描写。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感受,如“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把孔隙的狭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2.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孔隙的狭小写得具体可感的。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优秀9篇】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主次,学习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外洞。
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教学准备】1、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等方式,了解双龙洞的有关知识。
2、教师准备有关双龙洞的图片,录像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置疑导入师介绍智多星夺标旅行团的特点就是能让小朋友们在夺标旅行中不知不觉地成为智多星,“小朋友们想不想成为智多星?”“想!”学生热情高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宣布此次夺标任务:(多媒体出示)目的地:双龙洞夺标指数:五星级智囊宝典:叶圣陶爷爷《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导游:难难“在这次的夺标旅行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挑战,我们要善于运用我们手中的智囊宝典我是你们的导游难难,希望不要被我的难题难倒哦!有没有信心完成这次任务?”,“有!”“祝你们好运!”临行前填写调查问卷。
(多媒体出示)调查问卷:1、去过哪些景点,有何感受?2、此次旅游你想有什么收获?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游览顺序挑战:自行设计此次旅游线路图。
(了解文章的明线)(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三、学习课文内容1、“还等什么?我们出发吧!”创设情景,伴随《春之声》的音乐声,师朗读描写路上美丽景色的段落。
让学生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
(漫山遍野的杜鹃,粉红的山,变换调子的溪流声。
)通过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他们仿佛真的看到听到了,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沿路的美。
2、“正当我们还陶醉在一路的美景中时,快看啊!我们已经来到了双龙洞口:(多媒体展示双龙洞洞口的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洞口大。
很有气势的特点)“小朋友们想不想到洞里探险?学生迫不及待“想!”“小朋友们一是要注意安全,二是要仔细观察外洞。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地理位置、景观特点以及旅游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地图查找等方法,让学生对金华双龙洞有更直观的认识。
(2)学会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有关金华双龙洞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小组交流分享。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3. 金华双龙洞的地理位置、景观特点以及旅游价值的学习。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认读与书写。
2. 课文中长句子的理解与翻译。
3. 对金华双龙洞景观的描述与表达能力。
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金华双龙洞的相关图片、地图。
3. 生字词卡片。
4. 收集到的关于金华双龙洞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查找金华双龙洞的位置,引出本课课题。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认读与书写。
(3)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课堂拓展(1)学生分小组分享收集到的金华双龙洞的相关资料。
(2)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金华双龙洞的旅游价值。
4.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谈谈对金华双龙洞景色特点的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资料,深入了解金华双龙洞,下节课分享。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地书写和运用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够运用收集到的资料,对金华双龙洞的地理位置、景观特点进行描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表达对金华双龙洞的喜爱之情,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篇6【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2、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都去过或听说过什么著名的风景区吗?哪儿怎么样?请用一、二句话跟大家做个介绍。
2、同学们只知道这儿很美,可是老师如果要求把它的美写出来时,往往不知怎么写。
怎么解决这一难题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这是现代著名的作者叶圣陶爷爷的。
我们认真学习课文,欣赏双龙洞的美丽景象,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方法,好吗?二、快速默写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为几段?2、全班讨论,确定段落的分法。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游览了几个景点?请一学生上台画一画游览示意图。
三、学习课文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⑴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
(放映经过选择的录像,看看山景)⑵反馈问题时引导学生分步进行:①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
②再说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③最后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有什么感受。
生边回答师边板书:景物──映山红油桐砂土新绿特点──多色白色粉红色或浓或绿感受──一片明艳阳天⑶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这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⑴作者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听听山中的溪流的声音。
放映录象,学生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了不时变化的溪声。
⑵讨论:溪水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⑶生自由汇报。
3、课题是《记金华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写沿途的景色?学生讨论后自由汇报:生:沿途景色已如些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得一游。
生: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沿途所见抒发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过渡: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已经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4、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读后说说作者看到的景象和感受?引导学生抓住如下要点:山: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生字。
能力目标: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度句在文中的作用。
学习“空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情感目标: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1、以本课为例继续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课文联段成片的方法。
第1页共64页3、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抓住景物特点,仿写一段话。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会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个生字。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找到文章的过渡句。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说一说我们学过那些叶老写的文章。
请同学说一说自己在课外读过哪些叶老写的文章。
二、新授。
(一)学习生字。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本课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两个同学互相读这些生字,要求读准字音2、生字从课文中走了出来,出示会认的生字,你们认识吗?找同学读。
全班齐读。
回忆课文中所组的词语。
全班齐读词语。
3、出示会写的生字。
分成小组利用部首查字法,把这些生字注上拼音小组内读这些生字,把字音读正确读课文中的词语4、记住生字字形。
自己看生字,找到易写错的地方同学互相交流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漂亮自己练写生字全班进行交流5、这些生字你们都认识了,能把课文读得更加熟练吗?自己练习朗读课文请同学读课文全班齐读课文6、课文中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还不理解,画下来。
查阅汉语词典,掌握词语的.意思请同学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说一说他们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
如学生提到内洞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让学生根据板书,概括文章的写作顺序。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
文章开门见山的曲接面明游览的时间和地面,又以简练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风景,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金华双龙洞的自然景观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朴质。
另外在处置教材时要尤应留意,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要留意把之前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本文的学习当中来。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且已经初步掌握了抓重面词语、句子品读感悟的方法。
这堂课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进行,因此教学内容更富厚,教学策略更得当,教学方法更多样。
我充分发挥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
如学生提到孔隙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面:演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继续学习12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进一步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重面理解“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
2.让学生到前面来讲述线路图。
3.快速浏览课文,你喜欢哪处风景,找出有关语句和重面词语,谈感受。
4.书中的四处风景,学生先提到哪一处风景,教师就指导学生理解哪一处风景。
如学生提到路上的见闻,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理解“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音调。
”这句话。
(2)理解“一路迎着溪流。
”这句话。
过程和方法: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演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1)根据重面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入孔隙时的感受。
(2)指导学生朗读作者入孔隙时的感受这段话。
(3)多媒体演示船是怎样进出孔?复述这段内容。
(4)背诵这一段。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
知识和技能: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多媒体演示内洞的风景(重面看石钟乳和石笋)谈感受。
(三)总结全文。
一教学分析
2.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三)环境分析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绘出默示游览线路的词语,并且根据这些词语绘出游览线路图。
明艳宽敞窄、小黑、奇、大
1.理解外洞、内洞的特面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