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校专升本考试政治试题和参考答案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7
福州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真题考试及答案详解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种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A. 计划经济体制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 民主集中制D. 股份制经济2.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领导主要体现在?A. 经济建设B. 政治建设C. 文化建设D. 全面领导3.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其基本特征是?A. 高速度增长B.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C. 创新驱动发展4. 下列哪项不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尊重、包容、谦逊、奉献5.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什么样的新型国际关系?A. 人类命运共同体B. 全球治理体系C.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我国政府是人民政府,其权力来源于人民。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3.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4.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______、______、______、生态文明建设”。
2.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______,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______。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______。
5. 中国梦的本质是______。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成人专升本科政治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富强B. 民主C. 文明D. 自由答案:D2.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D.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A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 国有经济为主体B. 公有制为主体C.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答案:B4.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是: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以德治国C. 依法治国D. 以法治国答案:C5.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A.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C.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D. 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答案:B...(此处省略其他15题)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包括:A. 公有制为主体B.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D. 国家宏观调控答案:ABCD2.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A. 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家庭层面的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答案:ABC...(此处省略其他2题)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2. 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
答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坚持依法治国,确保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
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专升本政治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选择题:1~40小题,每题2分,共80分,在每题给出旳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规定旳。
1.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旳区别在于怎样回答()A.世界旳本质是什么旳问题B.世界有无统一性旳问题C.世界旳存在是怎样旳问题D.世界可否被认识旳问题2.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旳稳定状态,这是一种()A.唯物辩证法旳观点B.形而上学旳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旳观点D.相对主义狡辩论旳观点3.联络旳观点和发展旳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旳()A.实质B.总特性C.关键D.总规律4.友好是矛盾旳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旳()A.绝对同B.互相分离C.互相依存D.绝对排斥5.在认识旳本责问题上,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与唯心主义认识路线旳对立体现为()A.一元论与二元论旳对立B.反应论与先验论旳对立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旳对立D.能动反应论与直观反应论旳对立6.实践是检查真理旳唯一原则.这是由于()A.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旳特点B.实践是认识旳来源C.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旳特点D.实践是认识旳目旳7.社会存在指旳是()A.社会旳物质生活条件B.生产关系旳各个方面C.社会旳物质财富D.生产力旳基本要素8.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旳内容,其中具有决定意义旳是()A.产品分派关系B.生产中人与人旳关系C.产品互换关系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9.上层建筑旳两个构成部分是()A.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层建筑B.意识形态和观念上层建筑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10.社会革命和改革都本源于()A.新理念和老式观念旳矛盾B.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旳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旳矛盾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旳矛盾11.在历史发明者问题上,两种主线对立旳观点是()A.决定论和非决定论B.宿命论和唯意志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12.鸦片战争后,中国贫穷落后和一切灾祸旳总本源是()A.帝国主义旳压迫B.封建主义旳压迫C.官僚资本主义旳压迫D.民族资本主义旳压迫1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旳主线区别在于革命旳()A.对象不一样B.领导权不一样C.动力不一样D.前途不一样14.毛泽东指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旳地位,就没有人民旳地位、就没有共产党旳地位,就没有革命旳胜利。
2024年成人高考成考政治(专升本)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数字、”格式的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
A. 物质决定意识B.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 对自然界的规律性的科学认识D. 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世界统一的基础。
A. 物质B. 意识C. 时间D. 空间3、下列关于我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 (B) 坚持以人民为主、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C) 坚持按西方政治模式发展 (D)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政党4、下列选项中,关于dialectics的正确描述是:(A)认为事物是静止的,不会改变(B)认为事物是相互独立的,之间没有关系(C)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存在矛盾和对立(D)认为事物只有静态变化,没有动态变化5、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同任何国家搞军备竞赛,不搞”一国两制”的参照国家是:A.英国B.美国C.日本D.法国6、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以人本主义为核心C.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D.坚持以人为本7.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的观点是:①人依赖于自然而存在和发展②人可以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和发展③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④人可以对自然进行任意改造和利用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①决定性影响②无关紧要的影响③促进作用或阻碍作用④完全相反的影响9、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是()。
A、自由主义B、行为主义C、实用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多样性和层次性B、时间和空间的无穷性C、普遍联系和永恒变化D、深刻的本质和现象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在中国共产党的党章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A. 计划经济B. 市场经济C.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D. 政府干预答案:C2.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 社会主义制度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答案:B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包括()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以上都是答案:C4. 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A.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B.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C. 实现共产主义D.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答案:C5.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A. 人口众多B. 资源短缺C.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 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答案:C6.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C.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 维护社会稳定答案:A7.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C.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 国有企业为主导,民营企业为补充答案:A8. 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是()A. 按劳分配B. 按需分配C.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 按资本分配答案:C9.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A.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B. 民族区域自治C. 民族融合D. 民族同化答案:A10.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A.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B.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C.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D.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涵。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4年专升本政治试题以及答案解析第一部分:选择题1. 下列哪个是中国的最高纲领?A. 《宣言》B. 《中国章程》C. 《建党初期决议》D. 《中国纲领》答案:B。
中国的最高纲领是《中国章程》。
2. 中国的领导核心是:A. 中央政治局B. 中央委员会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 党的答案:D。
中国的领导核心是党的。
3. 下列哪个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三权分立制度C. 多党制度D. 专政制度答案:A。
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部分: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4个方面的核心价值观念。
它是中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旨在引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2. 请简要说明中国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答案:中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和剥削的社会,实现了全面的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人民共同拥有和管理生产资料,实现了真正的共同富裕。
第三部分:论述题请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论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特点。
答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注重人民的利益和福祉,追求共同富裕。
通过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取得了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大量减少了贫困人口,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
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努力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再次,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积极推动绿色发展,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致力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最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注重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特点在于追求人民的福祉,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坚持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2024年河北省成考(专升本)大学政治考试真题一、单选题1、“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这句诗包含的哲学观点是()(A)静止是绝对的(B)运动是相对的(C)静中有动、动中有静(D)静止是无条件的2、推动建设______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党中央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的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选择,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A.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C.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开放包容D.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合作共赢3、我国哲学家范缜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这是()(A)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A)公共性文化产业(B)公益性文化产品(C)经营性文化事业(D)经营性文化产业5、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说明意识在内容上是______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A.客观B.发展C.科学D.实践6、马克思主义的______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A.阶级分析方法B.综合分析方法C.辩证思维方法D.田野调查方法7、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阶级矛盾(B)理论与实践的矛盾(C)人际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8、“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句话表明______。
A.一事物只能孕育同一事物B.人不能改变客观事物C.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D.事物发展变化不需要外因9、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是()(A)团结统一(B)勤劳勇敢(C)爱国主义(D)自强不息10、“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这句话表明______。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性善与性恶的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宗教与科学的关系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12、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B)“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D)“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13、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中,民主党派在国家中的主要作用是()(A)合作共事(B)参政议政(C)自我教育(D)沟通关系14、黑格尔说“真理是‘绝对理念’的自我显现”,这是______。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A. 精神B. 物质C. 能量D. 信息答案:B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以上都是答案:C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C. 完全的市场经济D. 国有制经济答案:A4.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A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包括:A.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B. 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C. 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D. 以上都是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包括: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法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文化建设展现新气象,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
7. 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些价值观是国家发展的精神支柱,对于引领社会风尚、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8. 解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答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这一布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9. 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原则及其实践意义。
2025年成人高考成考政治(专升本)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的统一。
A、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B、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C、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D、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2、下列关于实践与认识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没有反作用B、认识决定实践,实践对认识没有反作用C、实践与认识相互独立,没有相互作用D、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C. 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D.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4、下列关于实践的观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是: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唯一手段D.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B. 历史唯物主义C. 群众路线D. 实事求是6、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的意义是什么?A.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B. 揭示了认识的客观性C. 指出了真理的本质D. 以上都是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主观映象B. 主观创造C. 主观感受D. 主观经验8、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这一概念的核心含义是:A. 人对自然界的改造活动B. 社会生产活动C.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D. 以上都是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根本原因在于:A.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是:A.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主导B.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民主专政C. 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指导的发展道路D.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2、邓小平理论中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论断,其主要目的是:A. 强调经济发展在所有工作中的首要地位B. 反对“左”的错误倾向C.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D. 强调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3、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纲领是:A. 恢复民族资本主义B. 发展国家资本主义C. 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D. 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指:A. 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 有利于改革开放、有利于现代化建设、有利于稳定发展C. 有利于稳定经济、有利于调整结构、有利于改善民生D. 有利于政治稳定、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进步5、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分为两个步骤,其中第一步是()。
2024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专升本《政治》试题及答案(真题回忆版)1.对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形成的哲学派别是(A)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论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经验论和唯理论2.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只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B) A:一般表现B.特殊表现C.低级形式D.高级形式3.主观世界是从客观世界分化出来的,它具有(D)A.绝对独立性B.被动反应性C.消极从属性D.相对独立性4.“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C)A.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C.量变的积累会引起质变D,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5.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把事物放在普遍联系的系统中来把握,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一要求的是(A)A.谋划全局,协同推进B.以史为鉴,知古鉴今C.坚守底线,有备无患D.跳出藩篱,开拓创新6.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除了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还包括(B)A.自觉性B.社会历史性C.机械性D.主观随意性7.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其特点是(B)A.具体性和直接性B.抽象性和间接性C.生动性和直观性D.个别性和片面性8.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C)A.战胜自然和支配自然B.人口增长和物质丰富C.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D.发现规律和创造规律9.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称为(D)A.生产能力B.上层建筑C.社会结构D.经济基础10.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制态的范畴。
除了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外,社会形态还包括了(A)A.意识形态B.物质形态C.实体形态D.虚拟形态1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并确立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C)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C.党的七大D.党的八大12.毛泽东思想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其精髓是(A)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C.独立自主D.推陈出新13.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三大法宝指的是(A)A.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B.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C.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坚势力,孤立顽固势力D.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14.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民主革命的首要对象是(D)A.民族资产阶级革命B.官僚资产阶级C.地主阶级D.帝国主义15.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必然要过渡到社会主义,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D)A,两参一改三结合B.两个转变C.两条腿走路D.一化三改16.毛泽东强调,在我们面前所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矛盾,这是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B)A.专政B.民主C.斗争D.改造17.一个中心的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其中回答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的是(A)A.经济建设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改革开放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1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我国改革的性质是(C)A.对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B.否定抛弃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1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C)A.调整B.巩固C.发展D.提高20.科学发展观史是在发展起来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C)A.以人为本B.坚持可持续发展C.统筹兼顾D.转变经济发展方针二、简答题:36~39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成人高校专升本考试《政治》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l~40小题,每小题2分。
共8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唯理论和经验论2.设想脱离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B )A.诡辩论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依据的哲学原理是(C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B.矛盾的同一性原理C.矛盾的特殊性原理D.矛盾的斗争性原理4.认识的主体是指(D )A.一切有生命的人B.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C.一切有知识素养的人D.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5.在社会存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 )A.人口因素B.自然环境C.社会心理D.生产方式6.阶级斗争是指( C )A.本阶级内部的斗争B.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C.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的斗争D.思想观点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的斗争7.社会进步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C )A.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B.人与人的团结协作C.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D.人性的复归8.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A )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C.独立自主D.自力更生9.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B )A.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B.五四运动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D.中共二大10.把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的文件是( C )A.《井冈山土地法》B.《兴国土地法》C.《五四指示》D.《中国土地法大纲》1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是(B )A.三民主义B.新三民主义C.爱国主义D.民主主义12.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主要的特点是( C )A.保持党的优良作风B.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C.着重从思想上建党D.加强党的组织建设13.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到的过渡时期是指从(D )A.旧中国向中国过渡B.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C.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4.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的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关系的方针是(B )A.团结一批评一团结B.统筹兼顾、适当安排C.调整、巩固、提高D.三者兼顾、国家利益至上15.邓小平把当今时代主题概括为(A )A.和平与发展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C.发展现代科学技术D.改革与发展1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是保持党的(B )A.阶级性B.先进性C.群众性D.纯洁性17.我国改革前的失误和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归根到底是没有完全搞清楚(C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B.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关系1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概括为(C )A.一个中心B.两个基本点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D.一个中心、一个基本点19.教育是基础,科技是(D )A.前提B.保障C.中心D.关键2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特殊性在于(D )A.国家有计划地调节市场活动B.国家制定完整法律规范市场活动C.国家直接参与市场活动D.它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21.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服从和服务于(B )A.发展社会主义民主D.经济建设这个中心C.依法治国的目标D.社会稳定的大局22.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D )A.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B.教育和文化建设C.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D.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23.当今世界局势发展的方向是(D )A.单极化B.两极化C.三极化D.多极化24.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分别是(C )A.1998年7月1日和l999年12月20日B.1997年12月20日和l999年7月1日C.1997年7月1日和l999年12月20日D.1998年12月20日和l999年7月1日25.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努力(B )A.提高党员干部素质B.改善党的领导C.加强群众监督D.加强思想教育26.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是(C )A.党的十六大B.十六届三中全会C.十六届四中全会D.十六届五中全会27.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起初是为了解决(B )A.香港问题B.台湾问题C.澳门问题D.以上全对28.90年代,我国对外开发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标志是(D )A.技术引进从注重硬件发展到注重软件B.从兴办经济特区到广大内地的开放C.吸收外资到广泛的国际经济合作D.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29.政治体制是指(B )A.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B.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C.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D.政权的组织形式30.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是在( A )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31.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是(A )A.相辅相成,相互促进B.物质文明是内容,精神文明是形式C.相互独立,互不相干D.精神文明是内容,物质文明是形式32.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诞生的时间是(C )A.1984年B.1985年C.1990年D.1991年33.在土地改革完成以后,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 C )A.农民与地地主阶级的矛盾B.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C.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D.人民大众同国民党的矛盾34.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 D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再认识C.解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D.回答如何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5.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是( C )A.苏共领导人的错误路线造成的政治动乱B.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C.苏东各国没有及时地,成功地对苏联模式进行根本性的改革D.在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军事竞争中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36~40为时事政治题(略)二、辨析题:41~4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
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
然后说明理由。
41.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错误。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1)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或宿命论。
42.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出资者既享有所有者权益,同时也要对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而且这种责任是完全的。
三、简答题:43~45小题,每小题l0分.共30分。
43.“一国两制”构想的哲学依据是什么(1)“一国两制”构想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一国两制”的构想完全是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实际情况出发的。
它既考虑到台、港、澳和大陆隔离多年的历史,又考虑到各方社会制度本质的不同和在生活方面存在的差异;既考虑到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又考虑到要保持这些地区的稳定和繁荣;既考虑到大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考虑到台湾和港澳人民在长期隔离中的心理状态和实际生活背景。
“一国两制”正是从这些实际情况出发,经过长期酝酿和周密思考提出来的。
44.简述规律及其特点(1)规律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它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2)规律具有以下特点:①规律具有客观性。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和消灭规律。
②规律具有普遍性。
规律在其适用的领域和范围内,是普遍起作用的。
③规律具有重复性。
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在同一类事物和同一领域中,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反复发生作用。
④规律具有稳定性。
表现规律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规律本身是相对稳定的,它是事物稳定的联系和稳定的发展趋势。
45.土地革命前期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主要错误是什么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主要错误,表现在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问题上。
(1)当时,民族资产阶级确实退出了革命阵营,附和了反革命,其个别代表人物甚至在南京政府任职,充当了反革命政权的点缀。
但是,民族资产阶级基本上没有掌握政权,仍然受到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压迫和限制;民族工商业也很快陷入破产、半破产的境地。
(2)中国共产党的有关决议、指示等却认为,民族资产阶级已经全部反革命,中国的民主革命应在反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进行,甚至认为民族资产阶级是阻碍革命胜利的最危险的敌人之一。
党在统一战线中忽视了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犯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
这一错误在王明路线时期达到顶峰,给中国革命造成了重大损失。
四、论述题:46小题,20分。
46.毛泽东是如何论述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46.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创造性地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主要内容是:(1)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它们之间存在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这一矛盾同以往社会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加以解决。
正是这些矛盾推动我们社会的前进。
(2)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社会矛盾。
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矛盾,解决敌我矛盾需要用专政的办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必须用民主的办法。
(3)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必须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避免人民内部矛盾的激化。
(4)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
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针;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经济工作中实行统筹安排,全面兼顾的方针;在教育工作中,实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为解决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同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