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物质在水中的溶解5
- 格式:ppt
- 大小:369.50 KB
- 文档页数:13
八年级上科学笔记物质的溶解冲糖水的故事:女孩:“妈妈,我要喝糖开水。
”(妈妈将一玻璃杯放在桌上,向玻璃杯中倒水,然后向其中加两勺糖,搅拌,糖全部溶解;又取了一勺糖放入杯中,搅拌,杯底有糖剩余。
)女孩:“妈妈,再加点糖吧~”妈妈:“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
”女孩:“为什么呀?”【提出问题】:某种物质在水中能无限制地溶解吗?一、物质的溶解性定义:一种物质(溶质)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溶解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P25)3.物质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P26)实验结论:有的物质溶解时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还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氯化钠、蔗糖。
4.影响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搅拌能够加快溶解;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更快溶解;颗粒变小是溶解加快。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注意:在描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时候,①必须要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因为是否饱和不仅与温度有关,也与溶剂质量有关;②必须要指明是何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2.溶液是否饱和的判断方法根据溶液中是否有剩余的溶质固体判断:在一定条件下,若溶液底部有稳定存在的溶质固体,且该固体不再减少,则该溶液属于饱和溶液。
在溶液中加入溶质固体判断:一定温度下,向溶液中再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不能继续溶解,说明该溶液是饱和溶液;若果还能继续溶解,标明该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一般情况下,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有如下的转化关系:注意:以上适用于大多数固体溶质,极少数固体和所有气体物质不熟用,如氢氧化钙、氧气、二氧化碳等。
【思考】一杯硫酸铜的饱和溶液,能否继续溶解食盐呢?硫酸铜的饱和溶液指不能继续溶解硫酸铜,但还能溶解其他溶质4.浓溶液和稀溶液1、定义:浓溶液:在溶液配制过程中,有的溶液溶有较多的溶质,称为浓溶液。
第5节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课堂笔记1.物质的溶解性(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不同的物质在中的溶解性不同。
②同一种物质在中的溶解性不同。
③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有关。
2.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1)有些物质溶解时,会放出,溶液的温度,如氢氧化钠(NaOH)。
(2)有些物质溶解时,会热量,溶液的温度,如硝酸铵(NH4NO3)。
(3)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如氯化钠(NaCl)。
分层训练A组基础训练1.(某某中考)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形成溶液的溶质都是固态物质B.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D.所有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都要吸收热量2.下列对物质的溶解性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物质的溶解性有强也有弱,强弱不同B.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不能无限地溶解C.溶解性大小只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跟其他因素无关D.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物质中的溶解能力3.在一小杯碘水中加入少量菜油,搅拌一下后静置,发现浮在水面上的菜油变成了紫红色而下面的水层颜色明显变浅,几乎变成了无色。
此实验现象说明()A.碘在菜油中比在水中难溶解B.碘在菜油中比在水中易溶解C.碘在菜油和水中都难溶解D.碘在菜油中不溶解4.下列方法中不能加快蔗糖在水中溶解速度的措施是()A.升高温度B.用玻璃棒搅拌 C.将颗粒磨碎D.多加些蔗糖5.向20mL水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搅拌后蔗糖很快溶解了;再向水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搅拌后有部分蔗糖不再溶解。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A.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无限的B.20mL水中不能溶解一药匙蔗糖C.加入的蔗糖越多能够溶解的也越多D.一定条件下,物质能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6.为研究食盐和蔗糖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强弱,四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实验,其中较为合理的是()A.在20℃时,分别把10克食盐和10克蔗糖放入50克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相同B.在20℃时,分别把10克食盐和20克蔗糖放入50克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C.在20℃时,分别把20克食盐和20克蔗糖放入50克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食盐只有部分溶解而蔗糖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D.把20克食盐放在15℃的5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只有部分溶解;把20克蔗糖放入20℃的5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7.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如下:20 碘2克水10克部分溶解从上表中分析可知,与物质溶解能力大小有关的因素是()A.温度B.溶质的性质C.溶剂的性质 D.溶质的质量8.取4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等量的水。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5节物质的溶解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2.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的区别和联系;3.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学习,使学生接受事物是相互联系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1.演示实验——引导讨论模式:2.实验探究模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并不是只限于科学家的行为,感受科学并不神秘;2. 通过阅读科学家琴纳的故事,感受科学家的魅力;3. 通过STSE教育,体验科学探究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感;4. 感知科学探究是一个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证据的过程。
1.通过实验现象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2.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归纳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仪器:天平、砝码、量筒、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铁架、温度计、火柴、放大镜。
师:老师知道仓南有一项传统的文化遗产——晒盐。
你们知道吗?它的历史已经有3千多年了。
有没有同学知道晒盐呢?你能说说晒盐的过程或原理吗?生:蒸发水。
把海水引入盐田,然后太阳晒,盐就出来了。
师:对,古代仓南人民就是利用这些溶解的知识来生产食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引出课题》师:那么,关于溶解,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生:默不作声。
师:你想深入研究溶解吗?(——想)那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研究有关溶解的这些问题(出示问题)师:这些问题,哪些是你现在就能回答的?生:第一个问题。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初一学过。
或者举例说明。
师:(表扬),那剩下的问题我们的同学现在不能回答,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做做实验,看能否从实验中找到答案。
(出示实验任务,简要说明:分别把5克蔗糖、1克硫酸铜、5克硫酸铜、0.2克熟石灰分别加入盛有10毫升水的烧杯中,并充分搅拌。
)三、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10分钟)(说明:重点了解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并初步了解其判断理由。
第5节物质的溶解知识点1 物质的溶解性1.溶解性的概念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溶解的能力是__有限的__。
大多数固体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能力逐渐增强;常见的固体物质中,氢氧化钙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能力__减弱。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__溶质__的性质、__溶剂__的性质和温度等。
(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本身的性质有关)。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__温度__有关。
3.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等;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等;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氯化钠等。
知识点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__溶剂__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__饱和__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__不饱和__溶液。
说明①必须要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因为溶液是否饱和不仅与温度有关,也与溶剂的量有关。
②必须指明是何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例如在一定条件下,某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硝酸钾但可继续溶解氯化钠,此时的溶液对硝酸钾来说是饱和溶液,但对氯化钠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在不改变温度等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往溶液中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如果能,则原溶液是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如果不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说明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都能形成其饱和溶液,而酒精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溶,所以不存在酒精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1)一般情况下,对于大多数固体物质来说有以下转化关系: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不饱和溶液(2)特殊情况,对于少部分物质(如氢氧化钙)来说,有以下转化关系:饱和溶液增加溶剂或降低温度增加溶质、升高温度或蒸发溶剂不饱和溶液4.浓溶液和稀溶液(1)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第5节物质的溶解2 溶解度与溶液配制思维导图考点一、物质的溶解度(一)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溶解度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性越强。
(2)溶解度“四要素”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
因为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而外因就是温度,若温度改变,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也会改变。
因此,只有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才有意义。
②标准:100克溶剂。
这是概念中规定的标准,物质溶解量的多少与溶剂量的多少成正比,要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溶剂必须等量。
此处100克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认为是溶液质量。
温度一定时,同种物质的溶解度与溶剂的质量无关。
③状态:达到饱和。
只有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100克)达到饱和时(溶解最大限度,溶质的量才是个确定的值,否则溶解度就不是个确定的量。
④单位:以克为单位,因为溶解度实质上是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二)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大小的一种物理性质。
溶解度是衡量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是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制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溶解度越大,表示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性越强。
溶解度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三)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表示方法(1)列表法通过实验,测得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将其汇总成表,以便查阅。
如20℃时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四)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物质的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用描点法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溶解度曲线。
①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表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③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④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⑤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考点精突破】【例1】下列有关溶液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混合物B.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C.食盐水能导电是因为食盐水中含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D.海水是盐溶液,所以冬天海水不易结冰【解析】选A。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可以有颜色,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A错;溶液加水稀释前后质量有变化的是溶剂和溶液,溶质的质量不变,B正确;溶液导电是溶液中的离子自由移动的结果,C正确;溶液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故D正确。
【例2】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B.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解析】选A。
汽油洗去油污属溶解,溶解和乳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分散颗粒的大小不同,溶解是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而乳化则是以细小液滴的形式比较均匀地分散。
故选A。
【课时速达标】一、选择题1.在家中,小明取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其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面粉B.蔗糖C.芝麻糊D.植物油【解析】选B。
题目选项物质中,只有蔗糖溶于水能形成溶液。
2.一杯食盐溶液,实验测得其上部密度为a g/cm3,下部密度为b g/cm3,则a与b的关系为()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解析】选A。
溶液具有均一性,均一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相同,包括密度。
3.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作用的是()A.用自来水洗手B.用汽油清洗油污C.用清洗剂清洗油腻的餐具D.用砂纸清除铁锈【解析】选C。
用自来水洗手是借助水的冲力和溶解作用将手上的脏东西去掉,汽油能溶解油污,用砂纸清除铁锈是利用摩擦力将铁锈从铁器上打磨下来。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中只含有溶质分子、溶剂分子B.盐水是溶液,糖水是溶液,混合在一起仍然是溶液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液体D.一杯调好的糖水,喝第一口特别甜,越喝越不甜,说明后面喝的糖水含糖少【解析】选B。
1.7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学习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的区别和联系。
3.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学习,使学生接受事物是相互联系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点。
课堂学习设计[课前练习]1.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1)高锰酸钾溶液,溶质是 高锰酸钾 ,溶剂是 水 ;(2)碘酒溶液,溶质是 碘 ,溶剂是 酒精 ;(3)食盐水,溶质是 食盐 ,溶剂是 水 ;(4)油脂的汽油溶液,溶质是 油脂 ,溶剂是 汽油 。
2.溶液和浊液的根本区别是溶液具有 均— 性和 稳定 性。
3.将一些泥沙放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得到的体系中溶质是泥沙,溶剂是水。
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答]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泥沙不能溶解在水中,将泥沙放入水中得到的是悬浊液,而不是溶液,而溶质和溶剂是相对溶液而言的,即悬浊液中是不能讲溶质和溶剂或溶质溶剂是什么。
[科学探究][实验] 在烧杯中加约20毫升水,用酒精灯加热约至70℃,往烧杯中加硫酸铜晶体,每次加一匙,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结果看到加到一定时间 硫酸铜晶体不能再溶解了 。
[讨论] 上述实验说明什么问题?能得出什么结论?上述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可以说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溶解物质的能力是有限的,即溶解可以达到一个最大值。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涵义:在一定 温度 下,在一定量的 溶剂 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不饱和 溶液。
2.在描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时候,一定要强调:(1) 一定温度 ; (2) 一定量的溶剂 ; (3) 某种溶质 。
[讨论] 为什么要强调上述条件?你能设计实验来说明这一问题吗?强调一定量的溶剂,可以在上述烧杯中再加水,原来不能溶解的又能继续溶解;强调一定的,温度,可以给上述烧杯再加热,原来不能溶解的又溶解了,说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