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核问题由来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尘埃未落,“核”去“核”从——浅析朝核问题【摘要】朝核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第一次的核危机爆发辗转到如今的十几年间,仍然时沉时浮,飘忽不定。
六方会谈的各国虽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成效却显然不尽如人意。
朝核问题作为重大的国际争端,其影响与破坏力已经危及到地区甚至全球的和平与发展的环境。
朝核危机之所以愈演愈烈既是朝鲜自身的原因,也是外界给朝鲜带来的压力所致,但事到如今,最重要的就是寻求问题的最解决之道,朝鲜该“核”去“核”从?在处理此问题的做法上,我国将保持一贯的态度——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重视朝鲜安全,按照和平的方式解决朝核问题。
【关键词】朝核问题核危机实质六方会谈携手化解自2009年2月以来,随着朝鲜采取第二次核试验、导弹发射、宣布退出六方会谈和终止1953年停战协定等一系列挑衅性举动,东北亚安全局势骤然恶化,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也已经受到严重威胁。
一、朝核问题的由来所谓朝鲜核问题,就是指朝鲜开发核应用能力而引起的地区安全和外交等一系列问题,相关方为美国、中国、韩国、俄罗斯和日本。
它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该问题一直反反复复,成为令国际社会、世界各国人民关心并担忧的事情。
从1985年12月朝鲜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至今,朝鲜先后发生了三次牵动世界神经的核危机。
第一次朝核危机的爆发源于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朝鲜的多次强制性“特别检查”,该举动令朝方甚为火恼,于1993年3月12日宣布退出《不扩散武器条约》为标志的第一次朝核危机爆发,但最终以美朝双方签订《朝核问题框架协定》,美朝关系开始走向缓和而得以化解。
第二次的朝核危机则是由于美方对朝方不够信任,缺乏诚意导致朝鲜在02年宣布重启核设施,并再次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危机再次爆发,在此状况下,中国迎难而上,相继促成了中、美、朝三方会谈及六方会谈,危机发展态势得到一定缓和,但仍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2009年4月5日朝鲜成功发射“光明星2号”,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的外交较量,美日韩三国文攻武吓,本企图驯服朝鲜,迫其知难而退,然而朝鲜方在此形势下亦毫不示弱,越发抵抗,并于5月25日成功实施了二次“核爆”,致使国际社会6六年多来的和平努力在瞬间化为乌有,至此,朝鲜半岛出现了新一轮的危机,此即为备受国际社会关注且现今仍未得到解决的第三次朝核危机。
朝核问题朝鲜核问题的出现,主要源于美朝双方的长期敌视,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对朝鲜的压力增大,朝鲜作出强烈反应,使朝鲜核问题更加复杂化。
未来朝核问题和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的解决,变量很多,国际社会和有关各方面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途径恐怕并非易事。
美韩、日美的军演的确是在加紧战争准备,但也明确表示不会首先发动战争,不考虑用军事手段改变朝鲜的现状。
中俄两国的对朝政策是以一贯之的,还是希望朝鲜重返“六方会谈”,还是希冀通过和平方式妥善解决“朝核”问题。
谈判的大门没有关上,但最终还要看朝鲜如何做出选择。
一、导论(一)朝核问题的由来围绕朝核问题的争执由来已久。
但是朝鲜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制核武器的呢?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资料,1956年2月28日朝鲜同苏联签署了《关于联合组建和研究所协定》,从此苏联开始给朝鲜核技术开发以实际援助。
60年代中期,在苏联的帮助下,朝鲜创建了宁边原子能研究所。
20世纪90年代初。
美国根据卫星资料怀疑朝鲜具有研制核武器的设施,并扬言要对朝鲜的核设施进行检查。
朝鲜则声明宣布没有制造核武器的打算和能力,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朝鲜安全。
由此,双方在核问题上产生争端。
1993年3月,因美韩举行联合演习和国际原子能对其核设施的检查,朝鲜宣布退出1985年加入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出现第一次朝核危机。
(二)朝核问题的发展1985年12月,朝鲜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按照该条约规定,成员国必须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核设施的检查,但朝鲜却一直拒绝接受其检查。
从此以后,朝鲜核问题开始逐步升级,成为影响世界和平的潜在因素。
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朝核问题开始显露。
1991年初美国忙于组织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入侵科威特进行惩罚打响海湾战争时,朝鲜成功试射了中程导弹。
美国对朝鲜导弹技术的发展感到担心,并加重了对朝秘密研制核武器的怀疑。
于是美国提出按核不扩散条约的规定由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对朝核设施进行核查。
朝鲜核问题的由来评析朝核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当时,美国以其卫星照片为依据,怀疑朝鲜有研制核武器的设施,并扬言要对这些设施实行检查。
朝鲜方面则反复声明没有制造核武器的打算和能力,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它的安全。
由于各执己见,双方在核问题上的争端便从此而产生。
1985年12月,朝鲜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按照该条约规定,成员国必须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核设施的检查,但朝鲜却一直拒绝接受其检查。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以其卫星照片为依据,怀疑朝鲜有用于研制核武器的设施,扬言要对朝鲜的核设施实行检查。
朝鲜反复声明它没有制造核武器的打算和能力,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它的安全。
由于各执己见,双方在核问题上的争端便从此而产生。
1991年12月31日,朝鲜同韩国在板门店草签了《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
1992年1月,朝鲜又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署了《核安全协定》,并同意该机构对其核设施进行检查,朝鲜半岛的紧张气氛才有所缓和。
从1992年5月到1993年2月,朝鲜接受了国际原子能机构6次不定期核检查,但双方对检查的对象和结果意见不一致。
1993年2月,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做出对朝鲜核设施进行强制性的“特别检查”决议,同时,美韩恢复举行曾于1992年暂停的“协作精神”联合军事演习。
同年3月,朝鲜以国家安全为由,宣布退出它于1985年底加入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半岛局势又紧张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同朝鲜举行了两轮副外长级会谈,在援助朝鲜改造核设施等问题上做出一些许诺,朝鲜则宣布暂不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朝鲜和美国在日内瓦签署核框架协议后,双方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仍然各持己见、互不让步。
首先在向朝提供何种型号的轻水反应堆问题上,美国坚持向朝鲜提供韩国型轻水反应堆,朝鲜则坚持反对接受韩国型反应堆。
双方经过一年的讨价还价才于1995年6月就型号问题达成协议,朝鲜接受了以“朝鲜半岛能源开发组织”名义提供韩国型轻水反应堆的方案。
(一)朝鲜为什么发展核武器1、朝鲜核问题的出现, 主要源于美朝双方的长期敌视冷战结束之后, 朝美之间互为敌国的态势并没有改变。
长期以来, 朝鲜为防范美国的军事打击, 大力加强国防力量建设, 一直在进行先进武器装备的研究和开发。
为防止朝鲜研发核武器, 美国1994年与朝方签署了《美朝核框架协议》。
但美国并没有认真履行协议, 计划建设的轻水反应堆, 因资金不到位长期处于半停顿状态。
尤其是布什政府上台以来, 改变了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对朝接触政策, 奉行强硬的对朝遏制政策, 使朝鲜政府深感失望。
美国发生“9·11 ”事件后, 布什总统在2002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将朝鲜列为三个“邪恶轴心”国家之一, 美国国防部2002年1月8日向国会提交的《核态势评估》报告, 也将朝鲜列人美国可能对其实施核打击的七个国家之一。
随着美国先发制人军事战略的出台,朝鲜外务省发言人分别于2002年1月31日和3月13日指出, 布什的“邪恶轴心”论, 暴露了美国军事打击朝鲜的危险企图;如果美国对朝鲜实施军事打击的计划被证实, 朝鲜将不再受朝美《核框架协议》的约束, 并采取对应的实质性措施。
2002年10月3日至5日美国总统特使、助理国务卿凯利访朝时, 朝方向美方承认正在进行高浓缩铀核武器开发。
美国对此态度强硬, 坚称在朝鲜放弃其核计划前, 根本不会考虑与朝鲜进行对话, 更不会签署美朝互不侵犯条约, 并于2002年12月停止向朝鲜提供重油。
从而引发了第二次朝核危机。
此外,美国还先后通过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发表声明, 对朝施压, 甚至拦截朝鲜外运导弹的船只, 要求朝鲜完全停止导弹的生产、试验和出口。
2002年10月25日,朝鲜外务省发言人指出,半岛核问题的出现是美国推行对朝敌视政策,以核武器威胁朝鲜造成的。
为应对美国核威胁2、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对朝鲜的压力增大,朝鲜作出强烈反应,朝鲜核问题更加复杂化。
伊拉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朝鲜核开发问题总体上反应较为克制。
一、朝核问题的历史演变朝鲜的核技术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50 年代末。
20 世纪90 年代初,美国根据卫星照片,怀疑朝鲜拥有用于研制核武器的设施,提出对其进行检查,朝核问题开始引起世界广泛关注。
朝核问题先后经历了三次危机。
1993 年 2 月26 日国际原子能机构要求对朝鲜宁边核设施进行检查,朝鲜以该机构听命于美国为由拒绝接受检查,同时下令全国进入“准战时军事状态”,并正式宣布退出“核不扩散条约(NPT)”,第一次朝核危机爆发。
布什政府上台后对朝政策强硬化,于2002 年1 月称朝为“邪恶轴心”,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
2002 年11 月美国停止向朝鲜继续运送作为燃料的重油,此后朝鲜宣布解除核冻结,拆除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其核设施安装的监控设备,重新启动用于电力生产的核设施,并于2003 年1 月10 日宣布正式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二次朝核危机爆发。
2006年10 月9 日,朝鲜进行了地下核试验,持续多年的朝鲜核危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朝鲜半岛第三次核危机爆发。
为了解决朝鲜半岛的核危机, 国际社会进行了积极的努力,2003 年8 月,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日本为解决朝核问题在北京举行了“六方会谈”,此后“六方会谈”成为解决朝鲜核问题的主要运行机制和对话平台。
经多方努力,于2007 年10 月达成了共同文件。
2008 年6 月27 日, 朝鲜将宁边核设施的冷却塔销毁。
但此后美方一再宣称,在确定对朝鲜和计划实行严格核查之前,不会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中除名。
针对美国的行为,朝鲜停止了对宁边核设施的去功能化作业并恢复了宁边的核设施。
2009 年4 月14 日朝鲜宣布将重新启动核项目并退出“六方会谈”,2009 年5 月25 日朝鲜进行第二次地下核试,朝核问题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朝核问题是事关多方的复杂的战略博弈,朝核问题对二、中国的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
(一)朝鲜是中国避免与西方国家直接接触的重要战略缓冲地带地缘上,中国与朝鲜政权国界相邻、唇齿相依,有着共同的安全利益。
朝核问题的由来及影响朝鲜半岛问题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冷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至今仍没有得到解决。
笼罩半岛60多年的两个体系之间的对抗是最重要的区域和全球性问题之一,所以,问题的本质和重要性不仅是半岛的悲剧性命运,而且是区域性和国际性安全威胁。
朝核问题就是个涉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紧迫议题。
局势的危险性在于,形势可能失控并接近不可挽回的死点,演变为军事冲突,引发军事干预,从而导致区域和国际危机。
当今世界存在几个地区,其事态发展对国际关系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朝韩问题恰恰是会对地区稳定产生破坏作用的潜在因素之一。
朝鲜半岛具有特殊的地缘政治地位,这也是东北亚主要大国对参与朝韩问题都表现出积极性的原因。
因此,朝鲜半岛问题不仅涉及朝韩两国,也与其他国家密切相关。
在此首先是指中国和美国。
每个国家在区域内都追求自己的目标。
俄罗斯作为苏联的继承者,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寻求扮演调解人的角色,提出包托宣布不拥核国家地位在内的解决办法,并鼓励多方直接对话。
问题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其对地区和国际安全构成威胁。
人为形成并相互敌对的两个国家各自拥有巨大的军事力量储备。
实际上,两国武器互相瞄准已数十年。
这种情况由于朝鲜启动自己的核武计划而更加恶化,核武器扩散问题也由此摆上议事日程。
局势的危险在于,情况可能会不受控制且达到不可逆转的危险程度,从而诱发军事对峙和介入,形成地区和国际危机。
朝韩问题肇始于美苏对抗的冷战时期,目前仍未得到解决。
朝鲜半岛内两种制度的对峙已有60多年,这不仅是最重要的地区问题之一,对全世界也有重大意义。
问题不仅在于20世纪中叶为止还是统一国家的朝鲜半岛沿着三八线人为地分裂为两个国家,还在于由此形成两种完全对立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它将一个民族和众多家庭割裂成两个阵营。
这一悲剧进而导致时至今日还剑拔弩张的军事对立,而且南北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完全无法和解。
上述问题的棘手程度以及朝鲜半岛在地缘政治方面的特殊地位不仅对东北亚而且对整个世界而言也将是严峻挑战。
朝鲜核问题的出现,主要源于美朝双方的长期敌视,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对朝鲜的压力增大,朝鲜作出强烈反应,使朝鲜核问题更加复杂化。
未来朝核问题和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的解决,变量很多,国际社会和有关各方面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途径恐怕并非易事。
美韩、日美的军演的确是在加紧战争准备,但也明确表示不会首先发动战争,不考虑用军事手段改变朝鲜的现状。
中俄两国的对朝政策是以一贯之的,还是希望朝鲜重返“六方会谈”,还是希冀通过和平方式妥善解决“朝核”问题。
谈判的大门没有关上,但最终还要看朝鲜如何做出选择。
一、导论(一)朝核问题的由来围绕朝核问题的争执由来已久。
但是朝鲜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制核武器的呢?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资料,1956年2月28日朝鲜同苏联签署了《关于联合组建和研究所协定》,从此苏联开始给朝鲜核技术开发以实际援助。
60年代中期,在苏联的帮助下,朝鲜创建了宁边原子能研究所。
20世纪90年代初。
美国根据卫星资料怀疑朝鲜具有研制核武器的设施,并扬言要对朝鲜的核设施进行检查。
朝鲜则声明宣布没有制造核武器的打算和能力,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朝鲜安全。
由此,双方在核问题上产生争端。
1993年3月,因美韩举行联合演习和国际原子能对其核设施的检查,朝鲜宣布退出1985年加入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出现第一次朝核危机。
(二)朝核问题的发展1985年12月,朝鲜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按照该条约规定,成员国必须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核设施的检查,但朝鲜却一直拒绝接受其检查。
从此以后,朝鲜核问题开始逐步升级,成为影响世界和平的潜在因素。
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朝核问题开始显露。
1991年初美国忙于组织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入侵科威特进行惩罚打响海湾战争时,朝鲜成功试射了中程导弹。
美国对朝鲜导弹技术的发展感到担心,并加重了对朝秘密研制核武器的怀疑。
于是美国提出按核不扩散条约的规定由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对朝核设施进行核查。
朝核问题由来
朝核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当时,美国根据卫星资料怀疑朝鲜开发核武器,扬言要对朝鲜的核设施实行检查。
朝鲜则宣布无意也无力开发核武器,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它的安全。
第一次朝鲜半岛核危机由此爆发。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资料,朝鲜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核技术研究。
60年代中期,在苏联的协助下,朝鲜创建了宁边原子能研究基地,培训了大批核技术人才。
当时,朝鲜从苏联引进了第一座800千瓦核反应堆,使朝鲜核技术研究初具规模。
此后,宁边成为朝鲜核工业重地。
宁边5兆瓦核反应堆属于石墨反应堆,于1980年动工,1987年建成。
这种核反应堆的废燃料棒可被用来提取制造核武器的原料——钚。
美国从1958年开始,在朝鲜半岛南部及其临近地区部署了大约2600件核武器。
部署在韩国的核武器主要是短程核导弹、核炮弹等,其针对朝鲜的目的很明确。
美国还为韩国提供了核保护伞。
即使前苏联和中国都以前对朝鲜的安全做出过承诺,但是,这种承诺似乎都不包括提供核保护伞;而且,在朝鲜战争结束后,苏联和中国都没有在朝鲜长期驻军,因此,在核领域的安全问题上,朝鲜与中国或者苏联的关系并不密切。
朝鲜半岛核问题的由来
朝鲜半岛核问题由来已久。
最初: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以其卫星照片为据,怀疑朝鲜有用于研制核武器的设施,扬言要对朝鲜的核设施实行检查。
朝鲜反复声明它没有制造核武器的打算和能力,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它的安全。
由于朝鲜同韩国签订了《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订全面保障监督协议并同意接受检查,朝鲜半岛的紧张气氛才得到缓和。
从1992年5月到1993年2月,朝鲜接受了国际原子能机构6次不定期核检查,但双方对检查的对象和结果意见不一致。
1993年2月,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做出对朝鲜核设施进行强制性“特别检查”的决定,同时,美韩恢复举行曾于1992年暂停的“协作精神”联合军事演习。
同年3月12日,朝鲜以国家安全为由,宣布退出它于1985年底加入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半岛局势再度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同朝鲜举行了两轮副外长级会谈,在援助朝鲜改造核设施等问题上做出一些承诺,朝鲜则宣布暂不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1994年2月下旬,朝鲜同国际原子能机构和美国达成妥协:朝同意其7个核设施接受检查、美韩同意停止1994年度的联合军事演习、美同意与朝举行第三次高级会谈。
1994年10月21日,朝鲜谈判代表团团长姜锡柱和美国首席谈判代表加卢奇在经过3个多星期的紧张谈判后,在日内瓦签署了《美朝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朝鲜同意冻结现有的核计划,即同意不再对一座5兆瓦的核反应堆重新添加核燃料,停止两座石墨减速反应堆的建设,封闭其核燃料后处理厂,并最终拆除这些核设施;朝鲜当年早些时候更换5兆瓦核反应堆燃料棒时取出的8000根乏燃料棒暂时留存在朝鲜,朝方负责对其进行安全贮存。
此外,朝鲜还同意将来接受对其所有核设施的检查。
按协议规定,美国将负责在2003年底前,为朝鲜建造一座2000兆瓦或两座1000兆瓦的轻水反应堆。
反应堆建成前,美国将同其他国家向朝鲜提供重油,作为能源补偿。
然而,朝美在履行《框架协议》问题上争论日渐激烈,朝鲜指责美国没有按协议规定在2003年前提供轻水反应堆,美国则一再要求对朝鲜的核设施进行“核查”。
2002年10月初,美国总统特使、助理国务卿凯利率团访问平壤期间,美指责朝鲜在“冻结”其现有的两座石墨反应堆的同时,一直在秘密地进行另一项核武器开发计划,即浓缩铀计划。
朝方则强调朝不仅有权拥有核武器,还可拥有更厉害的武器。
由此,核问题再次突出。
同年11月,由美国主导的“朝鲜半岛能源开发组织”宣布,由于朝秘密发展浓缩铀项目,该组织从12月起停止向朝鲜提供重油。
朝鲜对此很快做出强烈反应,宣布解除对其核计划的冻结,重新启动位于宁边的石墨反应堆。
2003年1月10日,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于11日正式生效。
美对朝此举也做出激烈反应,表示将采取军事手段在内的一切可能的选择解决朝鲜核问题,半岛局势空前紧张,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切和忧虑。
为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实现半岛的无核化,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中国展开了密集的外交穿梭活动,努力劝和促谈,终于在2003年4月召开了北京三方会谈,8月召开了北京六方会谈,把朝鲜半岛核问题纳入了对话和平解决的轨道。
经过两年多的共同努力,参加六方会谈的六方终于在2005年9月第四轮六方会谈上通过了9.19共同声明,就实
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达成共识,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之后的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一阶段会议重申将根据“承诺对承诺、行动对行动”原则,全面履行共同声明,早日可核查地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商定尽快举行第五轮会谈第二阶段会议。
但由于美对朝实施金融制裁,朝坚持美不解除金融制裁就无法重返六方会谈,六方会谈一直无法重启。
2006年7月5日,朝鲜试射导弹。
7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针对朝鲜试射导弹通过了第1695号决议。
10月9日,朝鲜进行核试验,10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针对朝鲜核试验通过了1718号决议。
1718号决议谴责朝鲜核试验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敦促朝鲜全面放弃所有核武器及发展核武器和弹道导弹的计划,不要进行新的核试验或发射弹道导弹,并尽快重返六方会谈。
决议还规定了一些制裁措施。
在朝鲜半岛紧张局势步步升级的情况下,中国国务委员唐家璇作为胡锦涛总书记、国家主席特使先后访问美、俄、朝,积极斡旋。
10月31日,中美朝三国六方会谈代表团团长在北京举行了非正式会晤,三方一致同意在六方方便的近期举行六方会谈。
第一次:
美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以其卫星照片为据,怀疑朝鲜有用于研制核武器的设施,扬言要对朝鲜的核设施实行检查。
朝鲜:朝鲜反复声明它没有制造核武器的打算和能力,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它的安全。
解决方法:由于朝鲜同韩国签订了《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订全面保障监督协议并同意接受检查,朝鲜半岛的紧张气氛才得到缓和。
第二次:
美国:从1992年5月到1993年2月,朝鲜接受了国际原子能机构6次不定期核检查,但双方对检查的对象和结果意见不一致。
1993年2月,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做出对朝鲜核设施进行强制性“特别检查”的决定,同时,美韩恢复举行曾于1992年暂停的“协作精神”联合军事演习。
朝鲜:同年3月12日,朝鲜以国家安全为由,宣布退出它于1985年底加入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半岛局势再度紧张。
解决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同朝鲜举行了两轮副外长级会谈,在援助朝鲜改造核设施等问题上做出一些承诺,朝鲜则宣布暂不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1994年2月下旬,朝鲜同国际原子能机构和美国达成妥协:朝同意其7个核设施接受检查、美韩同意停止1994年度的联合军事演习、美同意与朝举行第三次高级会谈。
1994年10月21日,朝鲜谈判代表团团长姜锡柱和美国首席谈判代表加卢奇在经过3个多星期的紧张谈判后,在日内瓦签署了《美朝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朝鲜同意冻结现有的核计划,即同意不再对一座5兆瓦的核反应堆重新添加核燃料,停止两座石墨减速反应堆的建设,封闭其核燃料后处理厂,并最终拆除这些核设施;朝鲜当年早些时候更换5兆瓦核反应堆燃料棒时取出的8000根乏燃料棒暂时留存在朝鲜,朝方负责对其进行安全贮存。
此外,朝鲜还同意将来接受对其所有核设施的检查。
按协议规定,美国将负责在2003年底前,为朝鲜建造一座2000兆瓦或两座1000兆瓦的轻水反应堆。
反应堆建成前,美国将同其他国家向朝鲜提供重油,作为能源补偿。
第三次:
然而,朝美在履行《框架协议》问题上争论日渐激烈,朝鲜指责美国没有按协议规定在
2003年前提供轻水反应堆,美国则一再要求对朝鲜的核设施进行“核查”。
美国:2002年10月初,美国总统特使、助理国务卿凯利率团访问平壤期间,美指责朝鲜在“冻结”其现有的两座石墨反应堆的同时,一直在秘密地进行另一项核武器开发计划,即浓缩铀计划。
朝鲜:朝方则强调朝不仅有权拥有核武器,还可拥有更厉害的武器。
由此,核问题再次突出。
美:同年11月,由美国主导的“朝鲜半岛能源开发组织”宣布,由于朝秘密发展浓缩铀项目,该组织从12月起停止向朝鲜提供重油。
朝:朝鲜对此很快做出强烈反应,宣布解除对其核计划的冻结,重新启动位于宁边的石墨反应堆。
2003年1月10日,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于11日正式生效。
美:美对朝此举也做出激烈反应,表示将采取军事手段在内的一切可能的选择解决朝鲜核问题。
半岛局势空前紧张,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切和忧虑。
中国努力取得的成果:
为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实现半岛的无核化,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中国展开了密集的外交穿梭活动,努力劝和促谈,终于在2003年4月召开了北京三方会谈,8月召开了北京六方会谈,把朝鲜半岛核问题纳入了对话和平解决的轨道。
经过两年多的共同努力,参加六方会谈的六方终于在2005年9月第四轮六方会谈上通过了9.19共同声明,就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达成共识,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之后的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一阶段会议重申将根据“承诺对承诺、行动对行动”原则,全面履行共同声明,早日可核查地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商定尽快举行第五轮会谈第二阶段会议。
阻力:
由于美对朝实施金融制裁,朝坚持美不解除金融制裁就无法重返六方会谈,六方会谈一直无法重启。
近期冲突:
2006年7月5日,朝鲜试射导弹。
7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针对朝鲜试射导弹通过了第1695号决议。
10月9日,朝鲜进行核试验,10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针对朝鲜核试验通过了1718号决议。
1718号决议谴责朝鲜核试验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敦促朝鲜全面放弃所有核武器及发展核武器和弹道导弹的计划,不要进行新的核试验或发射弹道导弹,并尽快重返六方会谈。
决议还规定了一些制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