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批评隐喻分析看语料库在隐喻语篇分析中的运用
- 格式:pdf
- 大小:319.08 KB
- 文档页数:3
批评认知隐喻分析在日语语篇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3-02-17T05:52:31.204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9期作者:晋鑫哲[导读] 隐喻作为一种常见语言现象晋鑫哲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大连市116081一隐喻和批评隐喻隐喻作为一种常见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于各式各样的文本之中,事实上,只要讲话者有使用隐喻的意图,任何词语都可以以隐喻的形式进行表达(Cameron & Maslen 2010)。
隐喻在使用过程中包含了话语群体对现实的观点和评价,话语群体在选择用什么样的隐喻时充满了自身的情感因素,并借隐喻来激发人们的情感(武建国,2020)。
隐喻本身作为一个连贯的认知系统,由概念键、概念隐喻和具体隐喻表达式形成隐喻的基本逻辑架构。
在此基础之上,批评隐喻分析综合了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等研究领域的方法,揭示隐喻所包含着的各种话语目的,为我们进一步探索语言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Charteris-Black(2004)搭建了批评隐喻分析的基本框架,分别是文本层面的隐喻识别、话语层面的隐喻描述和社会实践层面的隐喻说明。
同时,为了避免此类讨论单纯停留在内省层面,Charteris-Black引入共鸣值这一概念对隐喻进行衡量。
具体来说,共鸣值是预测和评价某类隐喻出现频率的重要指标,其计算方式为:共鸣值﹦隐喻关键词个数×隐喻出现总次数,共鸣值越大,该隐喻的使用频率就越高。
目前,批评隐喻研究的难点在于隐喻现象的识别与描述,也就是辨别隐喻是否存在于文本之中,以及确定隐喻现象后进一步明确隐喻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是否存在语义上的张力。
通过以上文献分析可以发现,国内现行的批评隐喻研究多是聚焦于英语话语和中文话语研究,对日语隐喻和批评隐喻分析的讨论尚不充分。
当下,日语学界对隐喻的探讨集中在隐喻的识别、分类等方面上。
籾山洋介、深田智将隐喻视为“以相似性为基础、语义进行了扩张的比喻”,并对隐喻的认知功能做了初步探析。
语料库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作为空间一、本文概述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语料库语言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已经在多个语言学分支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
特别是在批评话语分析领域,语料库语言学的应用不仅丰富了研究手段,也为揭示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探讨语料库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作为空间,分析其在该领域的具体应用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本文首先将对语料库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在此基础上,将详细介绍语料库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包括语料库的选择与构建、数据分析方法以及研究结果的解读等方面。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本文将展示语料库语言学如何揭示话语背后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和社会偏见,从而增强批评话语分析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本文还将探讨语料库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局限性和挑战,如语料库的代表性、数据分析的客观性以及研究结果的解释力等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本文旨在为语料库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分析语料库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作为空间,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促进语料库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之间的跨学科交流,推动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二、语料库语言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语料库语言学是一门基于大量真实语言数据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批评话语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语料库语言学的核心在于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大量的语言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以揭示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和规律。
语料库语言学强调语料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研究者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语料,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这些语料可以来自于各种媒体、领域和语境,如新闻报道、政治演讲、社交媒体等,以全面反映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
语料库语言学注重量化分析和统计方法的应用。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A New Method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作者: 纪玉华[1];陈燕[1]
作者机构: [1]厦门大学英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2-48页
主题词: 批评话语分析;批评隐喻分析;隐喻;识别;阐释
摘要:“批评隐喻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一种新方法,它综合运用语料库分析、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隐喻的语言、语用和认知特征,揭示话语群体的信仰、态度和感情。
它用语料库方法识别隐喻,从语用和认知角度阐释隐喻,通过对隐喻的话语功能进行分析确定其意识形态和修辞基础。
批评隐喻分析是深入研究语言、思维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崭新而有效的补充方法。
用此方法对英美政治人物在跨文化语境中的演讲进行分析,就能对其隐喻的使用动机有更深层的阐释和说明。
谈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篇中的应用_意识形态论文导读::批评性语篇分析主要分析大众语篇,以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语篇的及物性、转换、情态、谈话描述等的选择体现作者的立场、观点、交际意图和社会语境的影响和制约。
本文阐述批评话语分析的概念和在实际语篇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新闻语篇,批评性语篇分析,意识形态1 概述批评性语篇分析(批评语言学、批评性语言研究、语言学批评)这一概念首先是由英国语言学家Fowler 等人首先提出的。
批评性话语分析认为,语言并非仅仅是一种客观的传播媒介,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倡导对语篇,尤其是“公众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意识形态,提高他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以便更好地应付当今语言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而产生的一些问题。
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探讨了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批评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众语篇,如电视、广告、报刊等。
研究的课题包括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教育、就业和法律方面的不平等,最终目的是让人理解和揭示社会的不平等并最终抵制这种不平等。
2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主要分析工具韩礼德认为语言必须满足使用者三个方面的需要,即表达主客观世界的经验、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遣词造句和组织语篇.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metafunction):“概念”(ideational)功能,“人际”(interpersonal)功能,“语篇”(textual)功能。
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验或经历的表达龙源期刊。
就是说,语言通过这种功能来反映主观和客观世界中所存在的事物和发生的事件。
人际功能指的是语言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达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等的功能。
语篇功能指的是把信息和语言成分组织成为连贯的语篇并把它与语境相联系的功能。
政治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以肯尼迪就职演说为例郭志明赵桂芝隐喻的批评性分析主要是以批评隐喻分析理论为框架,分析语篇(特别是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揭示隐喻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力关系。
通过对肯尼迪就职演说中出现的隐喻进行识别、分析和阐释后发现,演讲中所采用的概念隐喻主要集中在冲突、旅行和身体三个方面。
隐喻可以有效地激发听众的内心情感,更容易接受肯尼迪政府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从而帮助演讲者达到既定交际目的。
一、引言政治性演说词被认为是一种形式特殊的文体,尽管是一种口头表达的语言,但带有极其浓重的书面语特点。
不可否认,总统就职演说属于政治性语篇,是被总统用来宣扬本届政府的政治立场和外交政策的一种有力工具。
传统语篇分析的研究焦点主要围绕词汇语法层面的意义表达现象,而无法解释文本构建过程中的话语选择现象,更不能深入分析话语选择背后的决定因素及其产生的效果。
用隐喻表达思想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既是修辞手段也是思维方式,也正是一种有意识的话语选择。
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 Lakoff和Johnson曾经指出“隐喻普通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语言中,更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我们所依赖的概念本身就是隐喻的。
”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是构建话语框架的重要手段,其实质更是演说者实施话语霸权和文化霸权、灌输和宣扬其价值体系的主要工具。
Wilson认为隐喻在政治语篇中可以完成特定的交际目的,同时有利于解释政治主张,从而唤醒听众的认同感。
因此在阅读一些政治语篇时,应采用批评隐喻分析方法,针对出现的隐喻,进一步剖析这一语言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战略,有助于深刻理解该类语篇和提高思辨能力。
二、批评隐喻分析隐喻的批评性分析其实属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范畴。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的主要任务就是透过语言的表面形式,从多个角度分析意识形态、社会结构、权力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语料库与批判话语分析语料库与批判话语分析引言语料库与批判话语分析是当前语言学领域中受到广泛关注的研究方法,它提供了一种利用大规模实际语言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的途径。
本文将介绍语料库和批判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并探讨这两个领域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当代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语料库概述语料库是指收集并整理的自然语言的大规模实际语言数据的集合。
它可以被视为语言的一个现实样本,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语言使用的规律和模式。
语料库的建设和应用涉及到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因此具有很高的学科交叉性和应用性。
语料库可以分为专业语料库和通用语料库。
专业语料库以特定领域的语言为主题,如法律语料库、医学语料库等,它们可以用来分析语言在特定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通用语料库则以各种领域的综合语言为主题,如语言学研究用的综合语料库、多语言对比语料库等,它们可以用来研究语言普遍性和多样性。
二、批判话语分析概述批判话语分析是一种研究社会文化问题的方法,它强调在话语中存在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该方法通常通过对社会实践中的话语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社会文化现象的内在因果关系。
批判话语分析关注话语背后的权力关系和话语的隐含意识形态。
它关注话语背后的表达方式、话语权力的行使者以及话语的消费者等方面。
批判话语分析的目标是通过揭示话语的复杂性和隐含意义,来理解和解释话语所涉及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
三、语料库与批判话语分析的关系语料库和批判话语分析都以实际语言数据为研究对象,但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语料库研究主要关注语言的现象和规律,通过对大规模语料数据的统计和计量分析,揭示出语言使用中的频率、分布、变异等规律。
语料库研究提供了一种基于实际数据的语言描述和分析方法,使语言学的研究更加客观和科学。
批判话语分析主要关注话语中隐含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它通过对话语的语义、语用和语境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出话语权力的行使者、话语的潜在意图以及话语的影响和效果。
从批评隐喻分析看语料库在隐喻语篇分析中的运用近年来,利用语料库对隐喻语篇进行研究的方法受到了国外一些学者的高度重视。
本文首先介绍了批评隐喻分析这一全新的隐喻分析方法;然后分析了语料库与批评隐喻分析方法之间的联系;最后,笔者利用批评隐喻分析的方法例示了如何运用语料库对隐喻语篇进行研究。
标签:语料库隐喻批评隐喻分析语篇一、引言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有关隐喻理论的探讨也一直是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修辞学鼻祖亚里士多德以词作为研究对象,提出隐喻仅仅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变异,是一种用于修辞话语的修辞现象。
其主要功能是修饰语言,增强语言的感情色彩。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这一观点被人们视为定论。
直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Richards提出了隐喻互动论,才突破了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现象进行研究的局限。
Richards认为,从本质上说,隐喻是一种思想之间的借用和交流,它是人类进行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不可或缺的工具。
1980年,著名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他们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更是明确提出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的认知手段。
从此,隐喻研究摆脱了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理论的束缚,正式纳入了认知科学的新领域。
在认知隐喻理论中,影响力最广的就是Lakoff等人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由Lakoff & Johnson(1980)创立,在此基础上,Lakoff(1993)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完善。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概念系统和思维过程是隐喻性地构建的,所以,作为语言表达的隐喻来自于具有隐喻性的概念系统本身。
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中,隐喻把一个概念域(始源域)的意象图式结构系统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它被认为是人类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和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统一理解,即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082文艺评论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说服功能政治演讲是一种典型的政治语篇,其政治观点明确说服力强。
举荐型政治语篇在候选人参选过程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劝导性较强的话语向听众传达出候选人的能力及其政策措施的合理性,激起听众的情感反应对人们认识了解候选人产生直接的影响。
用批评性方法对政治语篇分析能够揭示影响政治人物选用的表达情感的词语的因素。
Charteris-Black在其《批评隐喻分析的语料库研究方法》中首次提出批评隐喻分析一词,并结合语用学思维及语料库研究方法,正式将批评隐喻研究带入了人们的视野。
纪玉华和陈燕着重介绍Charteris-Black的批评隐喻分析理论,视其为批评话语分析的一种新的补充方法。
国内外的批评隐喻分析多集中于对政治语篇中隐喻蕴含的意识形态进行挖掘。
唐韧对英国新工党执政十年的政府报告及大臣演讲中有关社会排挤的话语进行了批评隐喻分析;汪徽和辛斌通过对美国主流媒体对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报道中的隐喻分析。
国内外对举荐型政治语篇的分析还比较欠缺。
本研究运用批评隐喻分析的方法对一篇举荐型政治语篇进行分析,揭示推荐人在推举候选人时所运用的隐喻类别及其功能,从而揭示推荐人是如何运用隐喻达到劝导听众的目的。
理论框架批评隐喻分析是深入研究语言、思维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崭新而有效的补充方法,通过综合运用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分析、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隐喻的语言、语用和认知特征,揭示话语群体的信仰和态度。
Charteris-Black把隐喻分析分成三个阶段:隐喻的识别、隐喻的阐释、隐喻的解释。
隐喻的识别涉及概念意义,即分析隐喻关键词在语料中的语境以辨别其意义是隐喻性的还是纯字面的。
隐喻的阐释涉及人际意义,即确定由隐喻构建起来的社会关系和隐喻与其背后的认知、语用因素之间的关系。
隐喻的解释则涉及语篇意义,即隐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隐喻与语境之间的相关性,旨在确定导致隐喻产生的社会因素以及隐喻对于身份建构的作用。
从批评隐喻分析看语料库在隐喻语篇分析中的运用口郭婕聂启平摘要:近年来,利用语料库对隐喻语篇进行研究的方法受到了国外一些学者的高度重视。
本文首先介绍了批评隐喻分析这一全新的隐喻分析方法;然后分析了语料库与批评隐喻分析方法之间的联系;最后,笔者利用批评隐喻分析的方法例示了如何运用语料库对隐喻语篇进行研究。
关键词:语料库隐喻批评隐喻分析语篇一、引言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有关隐喻理论的探讨也一直是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修辞学鼻祖亚里士多德以词作为研究对象,提出隐喻仅仅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变异,是一种用于修辞话语的修辞现象。
其主要功能是修饰语言,增强语言的感情色彩。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这一观点被人们视为定论。
直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R i char ds提出了隐喻互动论,才突破了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现象进行研究的局限。
R i char d s认为,从本质上说,隐喻是一种思想之间的借用和交流,它是人类进行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不可或缺的工具。
1980年,著名语言学家G eor ge L akof f和M ar k J ohns on在他们的M et aphor s W e L i ve砂一书中更是明确提出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的认知手段。
从此,隐喻研究摆脱了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理论的束缚,正式纳入了认知科学的新领域。
在认知隐喻理论中,影响力最广的就是L akof f等人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由L a kof f&Johnson(1980)创立,在此基础上,Lakof f(1993)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完善。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概念系统和思维过程是隐喻性地构建的,所以,作为语言表达的隐喻来自于具有隐喻性的概念系统本身。
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中,隐喻把一个概念域(始源域)的意象图式结构系统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它被认为足人类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和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统一理解,即理想化认知模式(i deal i zed cogn i t i ve m odel)。
如今,由于其强大的解释力,概念隐喻理论已经在隐喻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赞同。
然而,在受到追捧的同时,概念隐喻理论也受到了~些学者的批评。
其中,C har t er i s—B1t i ck(2004)和D ei gnan(2005)认为,以L akof f为代表的学者在论证概念隐喻理论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是内省式的语料,这些语料是不可靠的。
因此,C har t er i s-Bl ack(2004)提出了批评隐喻分析(C r i t i c al M e t a ph or A nal ys i s)这一新的隐喻研究法,他把语料库的法引入了隐喻研究之中,为解决概2010.10念隐喻理论遇到的上述问题提供了出路。
鉴于此,本文将简要介绍批评隐喻分析的理论,然后再利用实例来探讨语料库方法在隐喻语篇分析中的具体运用问题。
二、批评隐喻分析批评隐喻分析是一种崭新而具有开创意义的隐喻分析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综合利用批评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来分析隐喻,揭示隐喻语篇背后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态度和信念(纪玉华,2007)。
该方法自提出以来,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高度重视(如G o at l y,2007;0’H al l or an,2007;W o dak,2006)。
C har t er i s—Bl ack(2005:13)认为,隐喻能够影响人们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这是因为它能利用语言激发人们潜意识中的情感潜势;通过在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建立积极或消极的联系,它可以对我们建立在好与坏的区分上的价值观和信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C har t er i s-B l a c k (2004,2005)进一步指出,无论是媒体还是政治语篇中的隐喻(特别是常规隐喻)都有意或无意地融入了作者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特别是当隐喻用于劝导时能够表达作者的评价,因而它构成了文本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因此,他认为,对政治家、媒体和神权统治者等具有权势的人物或机构的语言进行批评隐喻分析,能够深刻地揭示影响他们选用表达情感的词语的冈素。
C a m er on&Low(1999:88)把隐喻分析分为三个阶段:1.收集语篇中的隐喻例证;2.从收集到的例证中归纳出它们所代表的概念隐喻;3.利用归纳出来的概念隐喻推导出构成或制约人们信念和行为的理解或思维模式。
这三个阶段类似于Fai r cl oug h(1995)提出的批评话语分析的“描述、理解与阐释”三步分析方法。
结合C am er o n&Low 和F ai r cl ough等人的分析方法,C hart er i s~B l ack(2004:34~35)提出了自己的批评隐喻分析模型,该模型也分为三个阶段:隐喻识别(m et aphor i de nt i f i cat i on)——它涉及到隐喻的概念意义,即辨别隐喻是否存在丁:语料库的文本之中(具体操作法将在下文详细阐述),以及字面的始源域和隐喻性的目标域之间是否存在张力;隐喻理解(m et aphor i nt e r pr et at i on)——它涉及到隐喻的人际意义,即确定由隐喻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
隐喻阐释(m e t a ph or expl anat i on)——它涉及到隐喻的语篇意义,即隐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隐喻与语境之间的相关性。
最后,C hart er i s—B l ack利用该模型分别对政治、媒体报道和宗教三类语篇中的隐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批评隐喻分析把语言分析与认知理解和社会语境结合在~起,可以解释在特定类型的语篇中,人们为何选择隐喻而非其他的表达方式,还可以揭示文本作者的潜在意图,因而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理解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
三、语料库与批评隐喻分析的联系D e i gna n(2005)认为,同基于内省式语料的隐喻研究相比,基于语料库的隐喻研究有如下优点:1.由于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中,单词和短语都是通过计算机从语料库中自动提取和分类的,所以研究者能够更快捷而准确地归纳出隐喻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模式。
2.人类的记忆存在一些局限性,然而计算机却能存储和处理大量的文本,通过存储在计算机上的语料库,研究者往往能够获得一些仅凭直觉无法获得的信息,因而得出的结果也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
3.以Si ncl ai r(1991)为代表的语料库语言学家认为,人类并不擅长描述自己的语言产出。
尽管人类在自己的头脑中存储的语言信息足以产出听起来十分自然的语言,但脱离一定的语境后,人类就无法将某些信息提取出来。
而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则可以克服内省式语料在这一方面存在的不足。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具备的这些优势受到了C har t er i S—B1ack等研究批评隐喻分析的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这是因为批评隐喻分析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隐喻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有一个真实的语料库为其提供数据支撑,因为研究者只能通过自然产生的语言而非内省式语言来归纳语篇中的意识形态模式(K ol l er,2006:238)。
由此町以看出,语料库在隐喻语篇的数据处理、确保研究的可靠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批评隐喻分析的三个阶段(隐喻识别、隐喻理解和隐喻阐释),语料库方法主要应用于隐喻识别阶段。
C har t er i s—B1ack(2004:35)又将隐喻识别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从研究的文本中抽取一定量的样本,通过仔细阅读找出其中含有隐喻意义的关键词,在确定了隐喻关键词之后就可以对文本进行定量研究了,也就是第二步,利用语料库工具检索出隐喻关键词在整个库中的所有用法,然后排除其中的非隐喻用法,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该关键词在语料库中的所有隐喻用法。
下面,笔者将借鉴C har t er i s—B l ack的研究方法,用一个自建语料库来例证其在批评隐喻分析中的运用。
四、实例分析2007年,美国爆发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次贷危机,它随后引起的金融危机波及到了全球各个经济体,世界各国(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在此期间,美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受到了相对的削弱,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则克服了重重困难,以优异的表现在抗击全球金融危机的战斗中赢得了国际社会的,1。
泛赞誉,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也语言应用研究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迅速提升。
美中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此消彼长同时也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它们在进行报道时。
大量地采用了隐喻语言。
因此,通过对美国媒体对华报道中的隐喻语言进行研究,揭示语言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的本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笔者试图以《时代》周干U这1一具有广泛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美国媒体为例,选取了它从2007年至i J2009年二i年间的136篇对华报道作为语料,建立了1个近l l万词的小型语料库。
本文参照C hart er i s—B1ack(2004)提出的批评隐喻分析三步研究法,对l:述自建语料库进行隐喻分析。
限于本文的研究同的,我们将着重讨论批评隐喻分析的第一步,利用语料库进行隐喻识别的问题。
笔者首先抽取了语料库中l万词的语料作为样本,通过仔细阅读,发现《时代》周刊在进行对华报道时使用了大量的体育隐喻,其中使用最为频繁的隐喻关键词有“r ace、P1ayer”等。
为了例示语料库在本研究中的运用,笔者以“r ace”一词为例,利用W or d s m i t h5.O软件的检索功能对语料库中所有“r ace”的用法进行了检索。
结果如下:表1:r ace的检索结果1.d as i t vi e s w i t h t he U.S.and Eu r op e i n t he r ace t o go bbl e up m a rke t s and nat ura l r e s ou r c 2.pt go ve r nm e n t ove r s i ght has oft e n produc ed a r ace t o t he bo t t o m a m on g bus i nes s es3.T he bi g ge s t di ff e r e n c e be t w e e n t he ol d m o on r ace and t he new one m a y be t he r ol e of t he P 4.Fi r s t T he m o s t po w e r f u l pl ayer i n t he m o on r ac e,apa r t f rom t he U.S.,i S C hi na.I f t he P 5.h.N ever m i nd t he t w o~pa r t y U.S.一Sovi et m o on6.g ol ds be ca us e of di f f e r ent w ei gh t c l a s se s o r r a c e l en gt hs.(F enci n g,for i nst a nce,ho l ds1r a ce—ca r dri ver s a nd he l i c opt e r Pi l ot s t ra i n 8.yongya ng no t pr o voke a r egi o nal nucl e a r ar m s r a c e t han i t i S t o de ny t he U.S.di p l om at i c S 从表1的检索结果可以看出,除了第6、7条之外,“r ace”在这八条结果中都是隐喻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