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官方媒体报道的隐_省略_于SARS和H7N9疫情报道语料_张薇
- 格式:pdf
- 大小:627.80 KB
- 文档页数:9
从SARS到H7N9应对看我国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进步与缺失作者:徐志奋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5期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开始普遍关注公共卫生领域。
由于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潜伏性和破坏性的特点,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做好准备来应对随时可能会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
2003年,我国爆发了SARS事件,对我国社会各个领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而十年之后的H7N9事件是继SARS 时间后在公共卫生领域爆发的又一突发情况,同时也为我国相关部门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带来了又一次的严峻挑战。
本文旨在对SARS实践和H7N9实践进行分析,并从中发现我国政府在十年间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上的进步与缺失,进而对我国在未来的的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字:SARS;H7N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一、我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概述“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通常指的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失误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共健康的事件[1]”。
因此,在突发性事件法师的时候通常会显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事件的突发性。
突发性事件一般都是随机发生的,发生前没有任何的预兆,而且预测起来也较为困难。
第二,事件的全民性。
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危机的并不仅仅只是个人,而是整个社会群体,甚至有可能波及到整个社会事业的发展。
第三,时间的破坏性。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爆发之后,会迅速的波及到周边地区,并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最后,事件的国际性。
由于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发展,人员之间的流动越来越普遍,而一旦发生公共性卫生事件将会极有可能波及到全球。
我国2003年,广东省发现了第一例SARS病例,当时,SARS就立马被确定为高传染性、高死亡率的严重性呼吸系统综合征疫情。
2002年至2003年,SARS病例主要集中在广东地区,2003年后持续蔓延,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不久便给全国人民带来了重要的损害,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危机。
对《人民日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分析——以2003年“非典”和2013年H7N9禽流感报道为例
李冰洁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4(0)02Z
【摘要】从2003年的"非典"到2013年的H7N9禽流感,跨度正好10年。
两场都发生在春季的流行病毒,不仅是对全国人民的考验,更是对新闻报道的考验。
不同的是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了,媒体环境也日趋良好,新闻媒体的报道也越来越公开透明。
《人民日报》作为我国第一大报和最具权威性。
【总页数】2页(P25-26)
【关键词】H7N9;媒体环境;禽流感病毒;流行病毒;主流信息;新闻体裁;新闻手段;突发卫生事件;传播行为;传播学者
【作者】李冰洁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
【相关文献】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初期的媒体应对——以《新京报》对H7N9禽流感报道为例 [J], 张静;
2.主流媒体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比较分析——以《人民日报》和香港《文汇报》对H7N9的报道为例 [J], 左莹莹
3.对《人民日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分析--以2003年“非典”和2013年H7N9禽流感报道为例 [J], 李冰洁
4.地方性媒体的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分析——以《潇湘晨报》H7N9禽流感报道为例[J], 罗峰;肖佳
5.传统媒体微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议程设置分析
——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为例 [J], 常乐;王璐;李小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政策研究背景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政策的研究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
如SARS疫情、H7N9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新冠疫情等都给我国的疫情防控带来严峻挑战,也暴露了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
二、全球化背景下防控压力加大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已经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人员流动加大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风险。
同时,国际贸易、旅游、人员流动等活动也加剧了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全球化背景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难度大大加大,需要我国积极应对。
三、“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要求,要求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因此,对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政策进行深入探讨,并落地实施,是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有力举措。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政策存在不足我国现有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政策存在不足。
例如,在政策上未能充分考虑各种应急情况的可能性和应对方式;现有的应急预案、应急响应机制都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在应急资源调配、信息共享、指挥协调等方面还存在困难和不足等。
因此,为充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挑战,需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加强研究,制定更为完善的应急管理政策。
五、加强国家层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政策的研究和建设是势在必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构成了重大的威胁,需要加强国家层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政策的研究和建设。
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建设,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民群众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总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政策的研究背景是多方面的,需要从全局出发,综合各种因素,科学制定应急管理政策,以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方案》课后习题总分:100及格分数:60考试剩余时间:0时29分54秒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1、根据本讲,突发事件的应对往往需要多部门的配合,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处置,这体现了突发事件的()。
D、综合性和系统性2、下列不属于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的是()。
B、破坏性弱3、"我国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合作机制不包括()。
"B、中非合作机制4、本讲中,不属于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原则的是()。
B、综合协调5、根据本讲,突发事件可能引起跨国界的传播,例如SARS疫情,这体现了突发事件的()。
B、群体性和公共性6、"我国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应对优势不包括()。
"D、资源优势7、滑塌、滑坡、泥石流属于()。
C、地质灾害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1、我国传染病类突发应对机制包括()。
D、指标监测E、事件监测2、灾后卫生应急工作面临主要挑战有()。
A、灾区通讯、交通中断B、信息不通C、医疗卫生需求不清D、灾区环境卫生条件差3、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包括()。
A、总体预案B、部门预案C、专项预案D、地方预案E、企、事业单位预案4、根据本讲,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包括()。
A、自然灾害B、重大环境污染事件C、放射源丢失事件D、恐怖事件E、意想不到的群体事件5、判定国际突发事件的标准有()。
A、事件的公共卫生影响是否严重B、事件是否不同寻常C、事件是否有国际传播的危险D、事件是否有限制国际旅游和贸易的危险E、事件是否侵害个人利益6、根据本讲,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现()形势。
A、近几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总数呈波动下降趋势B、各类事件以一般事件为主,特大时间相对较少C、传染病事件为主,食物中毒和其他事件所占比例小,但病死率较高E、学校事件数和病例数所占比例较大判断题(共7题,每题5分)1、流感大流行可能会对医疗卫生系统产生巨大压力。
正确2、流感大流行对社会秩序没有影响。
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是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权威信息发布、满足公众信息需求、解释政策、引导社会舆论、协调政府与媒体和公众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民主政府的重要形象标志①。
特别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其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与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性,能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和担忧。
及时做好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是消除社会恐慌、维护社会秩序、回应公众关切以及塑造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手段。
经过2003年的非典疫情,十年来,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闻发布工作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新闻发布工作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以今年的禽流感事件为例,由于上海是最早发现H7N9禽流感疫情的地区,其应对H7N9禽流感疫情所做的新闻发布工作有效地满足了公众的信息需求,对消除社会恐慌、稳定社会情绪、塑造政府公开透明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其经验对日后的工作有指导借鉴意义。
一、积极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政府新闻发布会是指“由政府机构主办并邀请大众传媒记者参加,围绕政府机构职能相关的议题,由指定新闻发言人或机构负责人发表、介绍相关信息或表明态度立场,同时回答记者提问的会议。
”②政府新闻发布具有权威性、公开性、及时性、互动性等特征,是政府机构主动提高信息透明度、维持正常公共关系和调控社会舆论的方式之一。
1、首场新闻发布会传达疫情的基本情况,安抚社会恐慌心理抗击禽流感不仅是“公共卫生战”,也是一场“社会心理战”和“舆论引导战”。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在疫情期间共举行三场新闻发布会。
4月2日邀请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介绍上海启动流感流行应急预案Ⅲ级响应方面的工作,此次新闻发布的社会背景是3月31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上海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发现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此消息引起公众强烈关注,由于是疫情流行初期且又是一种新型的病毒,公众此时有一定的恐慌心理,迫切需要了解一些关于疫情的基本情况以及政府的防治措施,这次新闻发布工作恰恰满足了公众的这种需求。
谈虎色变的SARS事件揭穿瞒报疫情的谎言
佚名
【期刊名称】《城市地理》
【年(卷),期】2010(000)012
【摘要】SARS是指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
SARS疫情于2002年在中国广东顺德首发,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渐消灭。
在此期间发生了一系列事件:引起社会恐慌,包括医务人员在内的多名患者死亡,中国政府对疫情从隐瞒到着手处理直至最后控制,世界各国对该病的处理,疾病的命名,病原微生物的发现及命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及媒体的关注等等。
【总页数】5页(P78-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
【相关文献】
1.揭穿“客观性理念”的谎言—从西方媒体对“拉萨事件”的报道谈起 [J], 蒋忠
波
2.揭穿"客观性理念"的谎言——从西方媒体对"拉萨事件"的报道谈起 [J], 蒋忠波
3.重大疫情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研究
——以SARS肺炎疫情和新冠(COVID-19)肺炎疫情对比分析 [J], 孙海荣
4.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基于“SARS”与“禽流感”疫情的研究 [J], 马健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官方媒体报道的隐喻架构分析——基于SARS和H7N9疫情
报道语料 [J], 张薇;毛浩然;汪少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词:H7N9 继上海、安徽、江苏确诊7例H7N9禽流感病例后,浙江省卫生厅昨日通报,浙江省确诊2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其中1例患者死亡。
至此,已经共确诊9例H7N9禽流感病例。
专家告诫H7N9流感人际传播能力不强,人们须保持警惕,但不必恐慌。
作为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H7N9本身有几个不确定性:其一是病毒的来源和传播途径不确定,其二是针对病毒的疫苗也带有不确定性。
这些不确定性,再加上已有的几例死亡病例,公众难免会生出一丝不安和恐慌,这也很正常。
所幸的是,经过了非典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的公共卫生机构在应对此次H7N9禽流感时,已不再像十年前那般捉襟见肘,至少在信息公开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比如说,浙江省的两例病例,4月2日下午,浙江省疾控中心报告检测结果为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4月3日,经中国疾控中心复核后,当天就予以公布,基本上做到了及时向社会公开,并无隐瞒。
实际上看看此次H7N9禽流感病毒的发生过程,除了上海因为“未知病情检测难”而延迟20多天才公布病情信息,从而受到外界一些质疑外,整个过程还算是公开、及时、透明,各地政府、卫生防疫部门以及医院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有关疫情和患者的治疗情况,这和十年前非典刚刚开始暴发时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特别是此次充分利用了官方微博等微传播手段,让公众及时知晓疫情。
当然,这也得益于非典之后,国家出台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还发布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让信息公开成了政府的职责。
而且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各级政府部门也知道,类似禽流感疫情等公共事件,一个劲地捂住盖住只会让谣言“满天飞”,这反而会加大公众的恐慌,不利于监控和预防。
就当前H7N9禽流感病毒来说,一方面要继续加大信息的公开透明,可以利用新媒体等微传播手段,定时通报几例病例的进展,诸如病情是否加重、有无生命危险等。
同时还要把国家的应对措施及时向公众通报,像中国疾控中心已研制出针对H7N9的检测试剂盒,并开始下发全国各地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类似这些信息都应该让公众知道。
传染病防治故事与报道
故事一:抗击非典
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如同乌云笼罩在全国人民的心头。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抗击SARS的第一线。
我
目睹了医护人员的艰辛,感受到了他们的坚定。
他们身着厚重的防护服,如同身披战甲,日夜奋战在救治病患的岗位上。
故事二:甲型H1N1流感防控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这次流感病毒以年轻人为主,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我深入了解了我国政府及卫生部门
采取的防控措施。
我国迅速建立了流感监测网络,实时掌握疫情动态。
政府加大了对疫苗研发和生产的投入,确保疫苗的供应。
各级政府还
积极开展公共卫生宣传,教导民众如何预防流感。
那段时期,全民参
与防疫的热情高涨,人们纷纷戴口罩、勤洗手,共同抵御病毒。
故事三:新冠疫情斗争
2020年,新冠病毒(COVID19)的爆发,给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我亲身感受到了这场疫情的严峻性,也见证了我国人民的勇敢
与坚韧。
医护人员舍小家、顾大家,奋战在抗疫一线。
他们剪去心爱
的长发,只为减少感染的风险。
工程师们夜以继日地建设火神山、雷
神山医院,为病患提供救治的机会。
全民居家隔离,共同阻断了病毒
的传播途径。
经过一次次疫情的洗礼,我相信,我们国家传染病防治的体系将
更加完善,我们人民的团结意识将更加牢固。
而我也将继续用我的笔,记录下这些宝贵的经历,为我国的防疫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2015年第12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系着公众的生命安全,从2003年的非典到2013年的H7N9禽流感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直都是公众关注的话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需要媒体发挥其信息沟通的功能,在提高公众的健康知识储备,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及时播报和跟踪疫情等方面发挥其作用,尤其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初期。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涵和特点,以便新闻媒体在此类危机事件的不同阶段特别是危机爆发初期,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形成自身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涵及特点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进行界定。
广义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如其来的、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生活产生巨大威胁,并间接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经济进步和局势稳定的自然和人为灾害。
对公众造成威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社会早期多表现为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龙卷风、森林火灾、海啸、雪崩、火山爆发等。
而狭义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指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确定的含义:即“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①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不过和其他突发事件不同的是,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要更加难以预测一些。
这类事件往往没有固定的发生地区和发生方式,其所影响的人群也难做出预测,并且其扩散的速度会很快,往往一地的公共卫生事件很可能就成为全球范围的洪水猛兽。
另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一些传染病、食物中毒、核辐射等在早期基本都在一个不能立即察觉的缓慢的传播过程,其潜伏期比较长,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同时,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出人意料、时间紧迫和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所以往往给事件的危机处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不仅涉及公共卫生部门,还要牵涉多系统多部门的配合,并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原因的调查、事态的控制再加上事件处理后期的善后和评估工作都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
公需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方案》课后习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方案》课后习题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1、本讲中,不属于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原则的是()。
A、统一领导B、综合协调C、属地管理为主D、依靠科学答案: B2、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生活安全事件四种类型,它们之间是()。
A、单独发生或耦合B、自生灾害C、衍生灾害D、以上都有可能3、自然灾害的间接影响不包括()。
A、"房屋倒塌、人群密集 "B、灾区人口流动大C、建筑物倒塌、溺水等D、卫生体系受损,冷链运转中断答案:C4、滑塌、滑坡、泥石流属于()。
A、气象灾害B、海洋灾害C、地质灾害D、森林灾害答案:C5、下列()不是突发事件的应对原则。
A、加强合作B、事后评估C、反应及时、措施果断D、依靠科学答案:B6、"我国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应对优势不包括()。
"A、体制优势B、机制优势C、科技发展D、资源优势7、根据本讲,突发事件的应对往往需要多部门的配合,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处置,这体现了突发事件的()。
A、突发性和不确定性B、严重性C、紧迫性D、综合性和系统性答案:D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1、灾后卫生应急工作面临主要挑战有()。
A、灾区通讯、交通中断B、信息不通C、医疗卫生需求不清D、灾区环境卫生条件差E、没有应急预案答案:ABCD2、自然灾害导致()从而引起传染病流行风险增加。
A、"生态改变 "B、环境恶化C、医疗服务破坏D、生活形态改变E、社会动乱答案:ABCD3、我国传染病类突发应对机制包括()。
A、"突发事件情报"B、预警C、控制措施D、指标监测E、事件监测答案:DE4、判定国际突发事件的标准有()。
A、事件的公共卫生影响是否严重B、事件是否不同寻常C、事件是否有国际传播的危险D、事件是否有限制国际旅游和贸易的危险E、事件是否侵害个人利益答案:ABCDE5、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包括()。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方案》课后习题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1、自然灾害卫生工作周期不包括()。
正确答案:C、事后评估2、根据本讲,突发事件的应对往往需要多部门的配合,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处置,这体现了突发事件的()。
正确答案:D、综合性和系统性3、滑塌、滑坡、泥石流属于()。
正确答案:C、地质灾害4、下列不属于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的是()。
正确答案:B、破坏性弱5、下列()不是突发事件的应对原则。
正确答案:B、事后评估6、根据本讲,突发事件可能引起跨国界的传播,例如SARS疫情,这体现了突发事件的()。
正确答案:B、群体性和公共性7、"我国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应对优势不包括()。
"正确答案:D、资源优势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2、根据本讲,自然灾害的特点是()。
正确答案:B、具有突发性、群体性C、易造成巨大损失D、难以避免,但可通过相关措施减轻E、分布广泛且不均等3、灾后卫生应急工作面临主要挑战有()。
正确答案:A、灾区通讯、交通中断B、信息不通C、医疗卫生需求不清D、灾区环境卫生条件差6、突发事件的应对重点包括()。
正确答案:B、报告规范C、报告时限、通报D、信息发布E、启动预案及应急响应分级判断题(共7题,每题5分)1、自然灾害在全球广泛分布,并且均匀分布。
正确答案:错误3、在本讲中,突发事件应对的关键环节的准备环节不包括科研。
正确答案:错误7、应急计划与预案属于应急响应阶段。
正确答案:错误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3、根据本讲,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现()形势。
正确答案:A、近几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总数呈波动下降趋势B、各类事件以一般事件为主,特大时间相对较少C、传染病事件为主,食物中毒和其他事件所占比例小,但病死率较高E、学校事件数和病例数所占比例较大6、自然灾害导致()从而引起传染病流行风险增加。
正确答案:A、"生态改变"B、环境恶化C、医疗服务破坏D、生活形态改变判断题(共7题,每题5分)4、洪涝、台风、海啸、甲型H7N9均属于自然灾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方案》课后习题总分:100及格分数:60考试剩余时间:0时29分54秒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1、根据本讲,突发事件的应对往往需要多部门的配合,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处置,这体现了突发事件的()。
D、综合性和系统性2、下列不属于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的是()。
B、破坏性弱3、"我国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合作机制不包括()。
"B、中非合作机制4、本讲中,不属于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原则的是()。
B、综合协调5、根据本讲,突发事件可能引起跨国界的传播,例如SARS疫情,这体现了突发事件的()。
B、群体性和公共性6、"我国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应对优势不包括()。
"D、资源优势7、滑塌、滑坡、泥石流属于()。
C、地质灾害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1、我国传染病类突发应对机制包括()。
D、指标监测E、事件监测2、灾后卫生应急工作面临主要挑战有()。
A、灾区通讯、交通中断B、信息不通C、医疗卫生需求不清D、灾区环境卫生条件差3、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包括()。
A、总体预案B、部门预案C、专项预案D、地方预案E、企、事业单位预案4、根据本讲,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包括()。
A、自然灾害B、重大环境污染事件C、放射源丢失事件D、恐怖事件E、意想不到的群体事件5、判定国际突发事件的标准有()。
A、事件的公共卫生影响是否严重B、事件是否不同寻常C、事件是否有国际传播的危险D、事件是否有限制国际旅游和贸易的危险E、事件是否侵害个人利益6、根据本讲,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现()形势。
A、近几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总数呈波动下降趋势B、各类事件以一般事件为主,特大时间相对较少C、传染病事件为主,食物中毒和其他事件所占比例小,但病死率较高E、学校事件数和病例数所占比例较大判断题(共7题,每题5分)1、流感大流行可能会对医疗卫生系统产生巨大压力。
正确2、流感大流行对社会秩序没有影响。
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研究综述——基于CNKI文献可视化分析胡琦浠 孙英英(四川大学 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0)摘 要:目的/意义 鉴于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中国不断优化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和落实相关应对工作以实现科学预测、精准防控等目标。
方法/过程 以2003-2020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文献为样本,采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结果/结论(1)自2003年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域的发文量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2)由于受到地域和研究领域等因素限制,科研机构间的整体合作率相对较低;(3)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学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急管理制度、国家治理体系、新冠疫情防控、公共危机预警等四个方面。
已有的文献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信息监测预警方面相对薄弱,未来研究应从理论发展和合作规划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关键词:应急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年度项目“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智能研判、决策、优化机制研究”(SC20C012)中图分类号:R-1;R1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7X(2021)11.0042-06一、前言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且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机,需要实施紧急处理的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分为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四种类型[1]。
其中,重大传染病疫情可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三种[2]。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可预估性和破坏性备受社会关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需要以准确的预警情报为理论基础[3],通过多主体协同作业实现。
然而,目前中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风险感知能力[4]和应急能力欠缺[5]、社会动员不足、群众意识薄弱。
新闻实践25青年记者·2014年2月中● 李冰洁对《人民日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分析——以2003年“非典”和2013年H7N9禽流感报道为例从2003年的“非典”到2013年的H7N9禽流感,跨度正好10年。
两场都发生在春季的流行病毒,不仅是对全国人民的考验,更是对新闻报道的考验。
不同的是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了,媒体环境也日趋良好,新闻媒体的报道也越来越公开透明。
《人民日报》作为我国第一大报和最具权威性、最具有影响力的报纸,是我国主流媒体的典型代表,本文以《人民日报》为样本,采取抽样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2003年《人民日报》上有关“非典”的报道进行抽样分析,查阅2013年4月1日至5月19日《人民日报》上有关H7N9禽流感病毒的报道,分别加以归类与整理。
两个时期新闻报道的差异性1.报道体裁方面,“非典”的报道体裁呈现更加多样化的态势。
相比于H7N9禽流感疫情,“非典”的波及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面对这样一场战役,媒体旨在树立全国人民抗战“非典”的信心,营造全国人民积极抗战“非典”的良好氛围,在报道体裁方面就体现为通讯、消息、评论、报告文学等多个新闻体裁并进,特别加大了关于医护人员的典型报道等。
如通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长张积慧日记——对抗“非典”难忘那46个日日夜夜》,展示了护士与“非典”患者共患难的生活,真切感人,言论《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则树立了抗击“非典”的精神风貌。
相对而言,《人民日报》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报道就要单薄许多,大多为病例通报、消息和一些服务类的文章,只有两篇评论、两篇有关家禽业的调查报告,而关于如何抗击病毒方面的报道几乎没有。
2.报道数量和报道比重方面,对“非典”的报道明显要多,比重要大。
通过对各个时期报道数量进行统计,发现虽然“非典”初期有关“非典”的报道数量并不是很多,但后来随着疫情的全面公开,报道数量增加了2.3倍左右,报道比重也由最初的6%上升到25%;相反,有关H7N9禽流感的报道数量虽然在4月20日以后有所下降,但一直处于稳定的状态。
5CITY AND DISASTER REDUCTION张滨熠,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2010 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获教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突发事件心理援助与心理调适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突发事件后的心理援助、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危机决策等,先后赴法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地访问学习,系统接受过德国、美国、法国等应急管理相关培训;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发表多篇相关研究论文。
前言突发事件不仅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还会给事件的亲历者及社会公众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
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全社会的影响更为深刻,如SARS、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新冠肺炎疫情等,除了具有其他类型突发事件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极强的传播性、高度的未知性、波及范围广泛的特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直接威胁公众的生命健康,还会给全社会带来普遍的恐慌情绪和焦虑心理,进而影响到公众的风险感知、决策行为、人际信任、政府信任、经济信心、消费行为等诸多社会心理行为。
因此,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需要依靠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还要主动开展公众的心理干预与心理疏导,更要重视弥散在全社会的社会心态和社会情绪。
社会心理不同于个体的心理状态,它是特定时期或特定事件下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普遍感受,尤其是关于切身利益、需求满足程度的直接体验。
由于社会心理具有突出的情感特征,其正向或负向的情绪体验会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很强的诱导作用,成为引发社会失序的重要心理基础。
因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主动把握公众的社会心理不仅有助于管理者准确了解公众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心理状态,为应急管理决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依据,也是减轻突发公共事件消极影响,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应急管理效能的重要途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心理引导张滨熠关注社会心理的重要意义(一)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