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语言学方法_周红英
- 格式:pdf
- 大小:344.55 KB
- 文档页数:7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摘要:话语是社会和文化的构成要素,与其相互影响,相互包含。
话语分析,既是其三者相互作用影响下的产物。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既概念、理论渊源、分析原则及主要方法。
其中主要方法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分析。
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要补充,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分析原则;方法1.引言1.1什么是批评性话语分析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也叫做批评语言学( critical linguist ics),旨在通过分析语言特征及其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挖掘隐含于语言中的意识形态, 进而揭露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
批评性话语分析诞生于20世纪70 年代,英国语言学家Fowler 等在《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首次提出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 揭开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序幕。
批评性话语分析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不同学者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诠释不尽相同。
Van Dijk认为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动力和兴趣来自于紧迫的社会问题,他希望通过分析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
批评话语分析不仅关注社会不公正、不平等、权势,更意在揭露在这些不公正、不平等和权势的构建和维护过程中话语所起的微妙作用。
Fairclough 认为“批评”的意思就是要揭示人们所不清楚的某些关系,比如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Lazar 把批评话语分析理解为对已经“自然化”的事物“去神秘化”的过程。
Cameron指出这种自然化往往是服务于特定利益而违背了他人的利益。
批评性话语分析家认为话语是影响人们思想和实践的强有力方式, 因而有必要通过详细分析揭示其中的权势关系。
国内批评话语分析在语篇研究中使用的方法-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国外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目前已经形成一个不可忽视的一个学派。
批评话语分析作为一种语言研究的方法最早由R.Fowler等人在Language and Contro(lFowler,1979)一书中提出。
批评话语分析(CDA)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致力于这一语言学分支的研究中,并且将CDA应用到越来越广阔的领域。
近些年来,国内对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很有热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人们运用这种方法去分析某种语篇,例如利用批评话语分析来研究新闻语篇、机构语篇、语篇等等。
人们在分析这些语篇的过程中会充分运用到批评话语分析这种方法,是因为它在分析语篇的优越性。
利用批评话语分析这种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语篇的字面意义,来挖掘出一些隐藏的信息。
尤其是在语篇中,这些隐藏的信息就包括话语,意识形态以及权势的深层关系。
语篇的研究一直都是语篇分析学者不可忽略的一个领域,在语篇中包含有大量的隐含信息,而这种隐藏性的信息正适用于批评话语分析这种研究方法。
批评话语分析(CDA)所吸收的理论是丰富的,在这里不得不说的就是和其关系较为密切的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and functional linguistics)。
不管是批评话语分析在研究语篇还是其他类型的语篇中,我们总能发现SFL这一理论,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当然,除此之外,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来源还包括其他领域的理论,鉴于这并非本篇论文所讨论的重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1 批评话语分析中的SFL理论如上所述,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批评话语分析有着深刻的影响,它在理论上给了批评话语分析宏观的指导。
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语言学研究的分支,它主要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指导,将语言学,认知和社会紧密联系,从认知的角度解释语言与权利,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它打开了语篇分析的新篇章。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权利;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94-02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是乔姆斯基的形式语言学,注重语言的共性,探讨语言的句子层面,认为语言独立于语境存在。
然而随着理论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话语的研究向社会实践方面发展,注重语言使用的语境,强调语言在构建社会权利关系中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以关注语言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内容的新的研究领域——批评话语分析应运而生。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产生背景话语分析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harris 1952年在language杂志上发表的题为discourse analysis的文章中。
到了70年代,得益于理论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计算机语言学的兴起以及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人们打破了传统语法的束缚,将视角更多的放在语言与语境,社会实践的关系上。
到了80年代,话语分析领域发展处一条新分支,主要研究话语运用的语境包括其社会语境,文化语境,政治语境,即发展为后来的批评话语分析。
二、批评话语分析的概念及理论基础批评性话语分析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一门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研究。
而批评语言学强调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的研究离不开社会,语言反映与构建社会结构。
批评语言学不仅研究语言的外表,还研究语言的内涵,不仅对语篇的意义感兴趣,还对语篇如何产生这种意义的过程感兴趣。
批评性话语分析受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另外,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和福特的权力话语理论也对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
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从批评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从批评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摘要:据调查可知,批评语言学的分析以及批评话语的分析两者均是以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出发所展开的剖析工作,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尽管两者探究角度一致,但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区别。
本文主要阐述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有关内容,并简要分析批评语言学以及批评话语。
关键词:语篇研究;批评视角;批评语言学;批评话语批评语言学的分析与批评话语的分析两者之间在其发展过程以及术语上都存在差异性,然而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关联。
批评语言学分析工作是批评话语的分析工作的必要前提和必然基础,而批评话语的分析工作可以说是批评语言学分析工作的继承以及进一步发展。
今天,本文就以“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从批评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为主题进行探析,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笔者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可知,阐述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则需要抓住其中的两个关键词语,即语篇、批评,并且需要明确语篇以及批评的定义。
首先,关于批评的概念。
据调查可知,解释批评这一词语的内容丰富多样,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笔者结合多种解释可知,所谓的批评,其实就是指将当时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权力关系进行揭示。
我们要想透彻认识批评,就必须将广大人民群众忽视却真实存在的事物加以肯定。
这样才能够明确“批评”的真谛,了解批评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促使社会展开改革活动,用一句话来形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是批评。
”其次,关于语篇的概念。
我们从字面上对其解释,可以将其称为话语,从批评的角度出发,语篇具有分散性的基本特征,可以将其看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表现形式以及符号成分。
语篇存在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并且还对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作用。
鉴于此,我们可以轻易得知,语篇能够将社会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反映,并且还能够折射出社会实际情况,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
浅析批评话语分析作者:张平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10期【摘要】批评话语分析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通过分析语言特征及其文化背景揭露隐含于语言中的意识形态,进而揭露意识形态、语言和权力之间的关系。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释批评话语分析,即定义、批评话语分析中意识形态、语言和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批评话语分析与其主要的分析方法—系统功能语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意识形态语言权力系统功能语言学一、批评话语分析的定义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由英国语言学家Fowler等人在《语言和控制》一书中首次提出。
CDA旨在研究意义背后的意识形态,尤其是通过分析大众语篇的特点及其社会和历史背景揭露意识形态、语言和权力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揭露不容易被读者感知的各种假设和信念以及这些假设和信念是如何隐藏在语言之下的。
二、意识形态、语言和权力之间的关系由于CDA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揭示意识形态和探索意识形态、语言和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这三者是CDA重要的三个概念,因此需要详细阐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Althusser(1984)认为,意识形态是一切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没有意识形态的各种表现,人类社会就无法生存。
意识形态不只是指个人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而是指参与者作为社会群体成员所形成的特殊身份和经历的过程。
意识形态在控制个人或群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根据常识假设进行语言交流,但往往很难注意到这一点。
这种基于常识的假设就被称为意识形态。
批评语言学将意识形态定义为“人们所想所说以及与社会交往的各种方式的总和。
”因此,意识形态的功效在不被发觉时才能达到最大的效力,如果被发现了,则不再具有维护不平等权力的能力。
检验意识形态的有效方式就是通过语言。
Fairclough (1989)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权力的行使越来越多地通过意识形态,特别是通过语言的意识形态方式实现。
认知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新的工具箱作者:郭燕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19期摘要本文尝试从认识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批评性话语分析,将解析认知语言学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互补性,以及认知语言学怎样被利用到批评性话语分析之中来,并且尝试运用这种思想分析一段新闻。
关键词CDA 认知语言学工具箱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1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认知语言学的融合1.1CDA中的隐喻现象分析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被认为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之一。
人们通常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域来认识不熟悉的认知域,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CDA作为一种新型的话语分析理论,分析的对象大部分是大众语篇,目的在于挖掘话语中隐含的意识形态。
其中,一个手段就是对话语中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
1.2 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与CDA结合运用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可以更清晰地揭示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态度等,心里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研究的目的就是从语言形式和表面意义的背后寻其所携带的态度和意识形态背后的幕后认知,幕后认知决定了语言形式的意义和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
Hart认为,话语中的意义构建是语篇、表征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Van Dijk 用社会认知来描写话语。
社会认知是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的心理表征和过程的系统。
我们可以把框架草图,ICM,图像图式和其他凝固化的构式等描写为具有话语的特征。
2 案例分析2.1语料来源背景及研究方法语料摘自2008年11月06日华尔街日报网络版,是一篇题为《奥巴马当选突破种族樊篱》的新闻特写。
本章的背景是:在北京时间11月5日,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结束,奥巴马以总票数以297票比麦凯恩145票赢得大选,成为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
本文选选择的语料是2008年11月6日,华尔街日报对不同选民的新闻特写。
Chilton (2005)指出,CDA通常是采用某一社会理论和某一语言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笔者尝试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相关概念以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以下几个放面进行批评性话语研究:* 新闻特写中的隐喻* 言语中心理空间的构建通过以上方面的话语分析,来探讨文本背后所掩盖的意识形态,进而讨论种族樊篱是否破除?2.2文本分析选民话语分析(1) Shelby Steele'Obama is documentation of America's moral progress, the moral evolution we have gone through in the past 40 years,' said Shelby Steele, a black writer and fellow at Stanford's Hoover Institution, who voted for Sen. McCain. 'Whites don't get credit for it. But having grown up myself in segregation——America has changed enormously.'Shelby的这段话中一开始就把奥巴马比作是美国道德进程的记录,紧接着用in the past 40 years 将我们带到另外一个空间,不禁让人回忆到这40年的历史进程。
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方法探析作者:张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2期摘 ;要:作为分析语言的一种分析方法,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探索语言本质,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进一步探索、丰富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
目前,国内学者张辉、辛斌等提出了将认知方法和批评话语分析相融合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但关于此方面进一步研究的成果仍为数不多,本篇论文将基于认知角度,以新闻语篇为研究载体,从转、隐喻分析,图形-背景理论,框架理论三个方面探析批评话语分析。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认知方法;新闻语篇[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2--021.批评话语分析概述批评话语分析于20世纪70年代末首先在英国兴起,以《语言与控制》( 1979)的出版为标志。
社会语言学家Fairclough(1997)将话语定义为“作为社会实践的语言使用”,认为语言和社会相互作用,语言一方面深受社会影响,一方面对社会具有能动反作用。
作为分析语言的一种方法,它不仅关注语言表象意义,而且关注为什么具有这样的意义,旨在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语篇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考察语言潜在的意识形态,最终揭示出语言、意识形态、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批评话语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追溯到二十世纪文学批评中以文学语篇语言的研究,它的产生逆转了只关注语言形式、结构、表达批评者个人情感、揣测文学作品作者写作意图、描述抽象的美学特征等研究模式,逐步将现代语言学方法融入其中,并更多地关注语篇与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极大扩宽了话语分析的研究视野。
在国外,批评话语分析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代表人物主要有R.Fowler、N.Fairclough、R.Wodak等,从语篇历史法、社会文化分析法、社会认知法等不同视角推进该领域发展,研究领域涉及政治话语、种族、性别等,国内的批评话语分析虽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但近十年来,不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实践方面都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研究学者有陈中竺、辛斌、张辉、田海龙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话语领域进行分析,旨在推动、完善国内该领域的研究。
批评话语分析述评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方法及应用引言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
批评话语分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
本文将回顾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阐述其基本方法,探讨其在教育、媒体、政治等领域的应用,并分析批评话语分析的优缺点。
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批评话语分析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
当时,语言学家们开始语言与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尝试通过分析话语来揭示社会结构和不平等现象。
到了80年代,批评话语分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理论和方法论,并开始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教育、媒体和政治等。
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包括文本分析、访谈分析和图像分析。
文本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揭示文本中所蕴含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
在文本分析过程中,批评话语分析者通常文本的词汇、语法和结构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现实。
访谈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中了解话语实践的重要手段。
通过分析访谈中的语言使用和互动过程,可以揭示访谈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访谈者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图像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的新兴方法,通过对图像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揭示图像中所蕴含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
在图像分析过程中,批评话语分析者通常图像的视觉元素、语境和社会背景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现实。
批评话语分析的应用批评话语分析在教育、媒体和政治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批评话语分析可以帮助教育者理解教育政策、课程和教学实践中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从而促进教育公平和改进教学质量。
例如,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批评话语分析,可以揭示课程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反馈和建议。
批评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之比较摘要: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兴起的语言研究方法,旨在分析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语言在社会、文化演变中的作用等。
由于两种分析方法有着相同的哲学和语言学基础,因此,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常常把他们等同起来,认为两个术语可以互换使用。
事实上,两者虽然都是采取了“批评”的分析方法,但分析的视角并非完全相同。
批评话语分析是批评语言学的发展和完善。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阐释其异同及各自的分析特点。
对此深刻理解将有利于使其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的话语分析和外语教学中。
关键词:批评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对比分析一、批评语言学批评语言学是Fowler等在1979年出版的《语言与控制》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旨在通过对公众语篇的分析来揭示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及其对语篇的影响以及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其代表人物是Fowler,Kress和Hodge等。
批评语言学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社会语言学的批判。
以索绪尔的结构主义和乔姆斯基的心灵主义为代表的语言学思想流派占据着20世纪语言学研究的主导地位。
这种思想认为语言是一个中立的、固定不变的、并且与社会分离的抽象系统。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主流语言学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索绪尔的“语言”和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上,对他们区分出的“言语”和“语言运用”则不屑一顾。
批评语言学完全打破了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将语言研究与其社会功能联系起来,使语言研究由静态走向动态。
批评语言学把语言视为一个供选择的系统,认为任何语言形式的选择都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并具有意义。
意义不是事先由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来确定的某种实体或关系,而是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
批评语言学在对主流语言学提出挑战的同时,还对以Labov为代表的早期社会语言学提出批评。
Labov对语言变异的研究第一次把语言运用和社会因素联系起来,开创了语言研究的新领域。
但是,批评语言学认为,这种联系仅是一种简单的伴随关系,语言变体在Labov的研究中仅是表明言者的社会地位而已,并没有表明语言对社会的作用。
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是一门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研究。
其所涉及的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具有极强的实践导向作用。
批评语言学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的语篇分析,传统语言学忽略了语篇的社会属性,而批评语言学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
语言不单反映社会,它还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
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语篇本身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语篇如何产生这种意义的过程感兴趣。
在国外,批判性话语分析正在迅速发展,研究和实践的队伍日益壮大,有关专著增多,国际性的刊物和地区性的合作项目出现。
相比较而言,国内批判性话语分析起步较晚,但已开始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
近年来批评语言学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研究人员逐渐增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了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批评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前景,从而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研究,本文拟对批评性话语分析进行评述。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综述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其源头为批评性语言学。
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法国、德国的几位反主流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家,如M.Fourcault, N.Fairchlugh, G.Kress, R. Fowler等等。
它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社会语言学的批判”(田海龙,2003:40)。
它是一种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根据的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辛斌,1996)。
批评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和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School)的社会批评理论。
他们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所有组成部分都是某种权力的反映。
罗杰·佛勒和甘瑟·克里斯还受到了米歇尔·福科的影响。
批评话语研究中的话语策略之研究(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河南,郑州 450000)【摘要】随着人们生活的进步,批评话语分析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也逐渐增多,学科属性也开始变得范围更广,批评话语分析因为受各种扩张影响,被重新定义为批评话语研究。
文字与社会的关系指出:文字在某些方面可以看作是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文化进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文字也受社会发展方向和文化进程的影响。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最常见的研究领域之一,大概的研究方向为对隐喻定义、本质等基本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话语策略一、批评话语分析随着人们生活的进步,批评话语分析也一直保持着不断地探索深入,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也逐渐增多,学科属性也开始变得范围更广。
渐渐的,批评话语分析因为受各种扩张影响,被重新定义为批评话语研究。
同时,批评话语研究也开始与其他学科发生交叉、融合,逐渐发展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认知语言学、发展心理学、语用学等。
批评话语研究以强制为研究核心,所以往往作者都会有意无意的采用各种话语策略来使文字更加富有强制性,与此同时被概念化的语言和认识的过程也经常会出现。
单说概念化,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关注的重点就是文字与概念化之间的联系。
但对识解来讲,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又偏重于文本的表现方法与认知之间存在的联系。
认知语言学说到底,研究重点在于识解,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语言被概念化的方式。
二、话语策略文字与社会的关系指出:文字在某些方面可以看作是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文化进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文字也受社会发展方向和文化进程的影响。
批评话语研究以探索文章作者的强制目的为目标,通过对意识形态的合理分析,进一步讨论话语、文本的深层含义,同时挖掘作者是如何通过作品来实现对读者的操纵。
由此,来反映在社会的某些大环境的背景下权利的不正确使用,人与人呢之间的不平等以及社会本征的构建等是如何实现对他人心智模型进行操控的。
成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特征的认知语言学解释
周红英
【期刊名称】《英语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尤其是认知语法的角度探讨成语语义的非组构特征和组构性特征,并结合成语的语义组构特征和使用语境,从认知语法的基本思想出发探讨成语意义的识解方式及其对成语句法转换的制约。
【总页数】8页(P17-24)
【作者】周红英
【作者单位】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二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成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特征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J], 周红英
2.生成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基本假设:语义观、语法观、句法观对比研究 [J], 杨卫东;戴卫平
3.生成语言学语义观·认知语言学语义观 [J], 杨卫东;戴卫平
4.句法-语义不对称性现象的认知语言学解释--以近义词rob和steal为例 [J], 唐静;雷容
5.生成语言学语义观与认知语言学语义观对语法教学的指导作用 [J], 邓世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