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D缺乏性佝偻病87006
- 格式:ppt
- 大小:3.44 MB
- 文档页数:96
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名词解释
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是一种由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疾病,通常表现为骨骼方面的异常,如骨骼软化、骨质疏松和骨折等。
该疾病通常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但也可在其他年龄段中发生,包括成年人。
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主要通过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而合成。
维生素D的作用包括促进骨骼健康、维持免疫系统功能、帮助身体吸收和利用其他营养素等。
当人体无法充分利用维生素D时,就会出现维生素D缺乏的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包括疲劳、肌肉疼痛、头痛、失眠、消化不良等。
在严重的情况下,维生素D缺乏可能导致骨骼方面的异常,如骨骼软化、骨质疏松和骨折等。
佝偻病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通常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中。
在佝偻病中,骨骼的生长和发育受到阻碍,导致骨骼畸形和强度降低。
在严重的情况下,佝偻病可能会导致骨折和其他骨骼疾病。
治疗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的方法包括补充维生素D、接受骨骼治疗和改变饮食习惯等。
预防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的方法包括经常暴露于阳光下、保持适当的体重和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等。
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是一种重要的骨骼疾病,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了解该疾病的基本概念和症状,以及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疾病非常重要。
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的名词解释
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是一种由于长期缺乏维生素D而引起的慢性骨代谢疾病。
维生素D是人体合成骨组织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它有助于促进钙和磷的吸收和利用,维持骨骼的健康。
当维生素D缺乏时,人体无法充分吸收和利用钙和磷,导致骨骼发育异常,出现骨骼软化、变形和骨折等症状。
佝偻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青少年,特别是在生长迅速的阶段。
这是因为婴幼儿期骨骺发育较快,骨骼中的钙和磷需求量较大,而维生素D的摄入不足会导致骨骼发育不良。
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老年人和长期暴露在阳光不足的环境中的人群也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骨骼畸形,例如腿部弯曲、胸部前突等。
其他症状包括肌肉无力、生长迟缓、易疲劳、免疫力低下等。
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骨折、疼痛和行动困难等情况。
预防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的最有效方法是通过阳光照射皮肤合成维生素D。
此外,可以通过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类、蛋黄和牛奶等。
对于特定人群,如婴儿、孕妇和老年人,医生可能会建议额外的维生素D补充剂。
总之,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是一种由于长期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骨骼发育不良的疾病。
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阳光照射,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不足导致体内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
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
1.活动早期(初期)多在生后3个月左右起病。
早期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易惊、夜啼、多汗。
因出汗刺激常摇头擦枕,致枕后环形脱发形成枕秃。
骨骼改变不明显,若不适当治疗则发展为激期。
辅助检查:血钙可正常或稍低,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升高。
2.活动期(激期)除有上述神经、精神症状外,主要是骨骼改变。
(1)骨骼改变:1)头部:3~6个月患儿可见颅骨软化,8~9个月以上患儿出现方颅,前囟宽大、闭合延迟、出牙延迟、牙釉质发育差。
2)胸部:多在第7~10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骨样组织增生呈钝圆形隆起,称肋骨串珠;因肋骨软化,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牵拉内陷,肋外翻,形成肋膈沟(赫氏沟),1岁左右可出现鸡胸或漏斗胸。
3)四肢:6个月以后小儿腕部和踝部骨骺处膨大形成“手镯、足镯”。
走路后下肢可见弯曲形成“O”形或“X”形腿。
4)严重者有脊柱后突或侧弯畸形及扁平骨盆。
(2)肌肉关节松弛,坐、立、行运动功能发育缓慢,腹肌张力差,腹部膨隆呈蛙腹。
(3)重症患儿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落后,免疫功能低下。
(4)辅助检查:血钙稍低,血磷明显减低。
钙、磷乘积低于正常,碱性磷酸酶增高。
X线检查:长骨干骺端膨大,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干骨密度减低。
3.恢复期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
血钙、血磷浓度及碱性磷酸酶水平恢复正常,X线检查骨骼异常明显改善,临时钙化带出现。
4.后遗症期多见于3岁以后。
仅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精品。
VitD缺乏性佝偻病1初期(早期)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参考依据):多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等。
血生化改变:血清25-(OH)D下降、PTH升高、血钙下降、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X线:正常或钙化线稍模糊2活动期(激期):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6月:以颅骨病变为主,颅骨软化(乒乓感)>6月:以骨样组织堆积表现为主肋骨串珠,手脚、镯,方颅,前囟宽大,全身肌肉松弛,肌张力、肌力下降,鸡胸,赫氏沟,O、X腿、萌牙迟血生化改变:血清25-(OH)D显著下降,PTH显著升高,血钙稍低血磷显著降低,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X线: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2mm);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3恢复期:以上任何期经日光照射或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血生化改变:血钙、磷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约需1-2月降至正常水平X线:治疗2-3周后出现不规则钙化线,骨骺软骨盘逐渐恢复正常.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血生化:完全恢复正常X线:骨骼干骺端病变消失,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诊断“金标准”:血生化与骨骼X线检查治疗:目的在于活动期,防止骨骼畸形一般治疗:VitD制剂:以口服治疗为主钙补充:食物、Ca制剂预防围生期:孕母应多户外活动,食用富含钙、磷、维生素D以及其它营养素的食物;妊娠后期适量补充维生素D(800IU/d)婴幼儿期:日光浴(户外活动)与适量补充维生素D补充维生素D: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 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800IU/d,3个月后改预防量;足月儿: 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IU/日,至2岁;夏季可暂停服用;钙剂:一般可不加服维生素D 缺乏性手足搐搦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伴发症状之一,多见6月以内的小婴儿。
正常总血Ca2.2-2.6 mmol/L;游离Ca++1.25 mmol/L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出现抽搐总血钙<1.75mmol/L-1.8mmol/L(<7mg/dl~7.5mg/dl)游离Ca++<1.0mmol/L(4mg/dl)临床表现:总血Ca<1.9mmol/L治疗--急救: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止惊Ca剂:静脉缓推VitD制剂。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症状有哪些?常见症状:易激惹、小儿哭闹不安、多汗症、软骨发育不良与骨骼畸形、肌张力减低、膝内翻、步态不稳、病理性骨折、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迟缓佝偻病的诊断主要依据VD缺乏史和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条件的可测生化及摄X线片。
VitD缺乏史是指①母孕期或妊娠晚期摄入含VitD食品少或无,日光照射少及有缺钙症状者。
②冬春季出生儿、乳儿期人工喂养、未加服VC制剂、未投辅食或少或不合理、日光照射时间少(即户外活动少)或不足等。
乳儿期佝偻病可涉及母乳史,2~3岁者则与母孕史无关。
佝偻病诊断标准如下。
1、病期⑴VitD缺乏期或VD缺乏开始期:此期是佝偻病临床症状尚未出现之前,可有VD缺乏史,生化可见25-(OH)D3低于25nmol/L,或1,25-(OH)2D3处于低限以下。
(正常值血清内25-(OH)D3为27.5~170nmol/L(11~68ng/ml))1,25-(OH)2D3为75~150pmol/L(30~60pg/ml)。
⑵初期:临床有神经精神症状或伴有轻度颅骨软化和轻度患珠、“手镯”,血钙、血磷轻度下降,碱性磷酸酶轻度上升。
X线片所见为正常或初期改变。
年龄多在3~4个月,季节多在入冬之后。
⑶激期:有神经精神症状,颅骨软化,明显的患珠或“手镯”。
血钙、磷明显下降,碱性磷酸酶明显上升。
X线片呈各型激期改变。
好发年龄在7~8月至2岁左右,季节多在冬春季。
⑷恢复期:上述神经精神症状和体征经治疗和日光照射后均有明显好转。
血钙、磷回升,碱性磷酸酶下降。
X线片呈各类恢复期表现。
年龄同激期,季节我在晚春、夏季、早秋季。
⑸后遗症期:此期无上述症状及活动性骨骼改变,仅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血生化正常,X线片恢复正常。
年龄约在3岁以后。
2、沉重度按骨骼畸形分为:⑴轻度:方颅、轻度串珠和郝氏沟,轻度“O”腿(站立、两足并拢,膝关节距离在3cm以下)。
⑵中度:颅骨软化,明显患珠和“手镯”及郝氏沟,中度“O”型腿(膝关节距离在3cm~6cm),“x”型腿在中度以上(站立时两膝关节并拢,两踝距离在3cm以上。
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1.病因:(1)日光照射不足。
(2)维生素D摄入不足。
(3)生长过快。
(4)疾病与药物的影响。
2.临床表现:本病好发于3个月至2岁的小儿,主要表现为生长中的骨骼改变,肌肉松弛和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
3.临床分期:(1)初期:多见于3个月以内的小儿,主要表现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啼哭,多汗,枕秃。
(2)激期:①3~6个月患儿可见颅骨软化,重者可出现乒乓球样的感觉。
②7~8个月患儿可有方颅或鞍形颅。
③胸廓畸形多见于1岁左右小儿,胸部骨骼出现肋骨串珠,以第7~10肋最明显。
④6个月以上小儿腕、踝部肥厚的骨骺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佝偻病手镯或脚镯。
⑤小儿开始行走后,由于骨质软化,因负重可出现下肢弯曲,形成“O”形腿或“X”形腿。
(3)恢复期。
(4)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小儿,临床症状消失,仅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骺畸形。
4.VitD治疗:活动期佝偻病儿童建议口服VitD治疗,剂量为800IU/d(20μg/d)连服3~4个月或2000~4000IU/d(50~100μg/d)连服1个月,之后改为400IU/d(10μg/d)。
5.护理措施:(1)生后2~3周后即可带婴儿户外活动,冬季也要保证每日1~2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冬季室内活动时开窗,让紫外线能够透过。
(2)早产儿、双胎儿生后即应补充VitD800IU/d(20μg/d),三个月后改为400IU/d(10μg/d)。
(3)新生儿出生2周后每日给予维生素D400~800IU;对于处于生长发育高峰的婴幼儿,更应加强户外活动,给予预防量维生素D和钙剂,并及时添加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