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南节选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阿司匹林的主要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解热镇痛药,临床应用非常早,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阿司匹林的新用途不断被发现,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重新认识和评价非常重要,从而对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得到正确有效的使用,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阿司匹林;药理学;注意事项【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7-0032-01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临床上处方量最大的常用药物,该药物主要治疗发热、头痛、关节痛、风湿病等,同时该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抗肿瘤等均有良好的作用[1],具临床资料显示,阿司匹林用于抗血栓以来,减少了约为25%的心血管时间发生的几率,是一种效果明显且具有多重作用的药物。
但随着阿司匹林使用的增多,出现的不良反应也逐步增加,常见的有胃肠道副反应、阿司匹林过敏等,因此,临床上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用药人员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有充分认识,降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从而增加药物效果达到疗效。
1.药理学特性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为一种白色结晶性粉末,味酸,遇水微溶解,阿司匹林呈弱酸性,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中,同时发生分解,阿司匹林的解热止痛作用强于水杨酸钠,且临床不良反应较少。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用途不断增多,研究发现,阿司匹林能够对血小板中血栓素的合成进行抑制,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2.临床应用2.1 解热镇痛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是临床上常用的范畴,其镇痛的作用机制主要为通过对引起化学性刺激的物质产生抑制作用,缓解短期内的疼痛,如阿司匹林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效果显著,在出现偏头痛早期服药,能够更好的达到控制效果;解热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血管发生扩张,从而使汗液的排放量增加,达到降低体温的作用。
阿司匹林具有消炎作用,但消炎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对溶解酶的释放产生抑制作用来达到消炎的效果。
2019版: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全文)本刊发表《2019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基于近期发表的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多项随机对照研究和荟萃分析,参照我国相关指南和共识,结合我国国情,对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更加精准的适用人群、不适宜人群及相关的其他问题等给予了明确和实用的推荐,对我国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至今为止,众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了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重要地位,在心血管高危风险患者可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获益大于其引起的出血风险;在缺血风险相对较低和(或)危险因素控制相对良好的人群(如他汀类药物使用比例显著增加的地区人群),阿司匹林的出血不良反应则抵消了其微弱的获益。
因此,该共识结合我国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人群中高风险人群较多、危险因素控制不佳、风险评估方法也不同于欧美人群的国情,提出了客观科学的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应用的临床路径,旨在使临床一线医生能够精准地使用阿司匹林。
当然,我们期待也相信将会有更多的阿司匹林用于中国人群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循证医学证据,可以肯定的是,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仍有重要价值。
●引言阿司匹林曾经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的一级预防[1,2,3,4]。
但阿司匹林用于ASCVD一级预防时不能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或心血管病死亡率,其主要获益是显著减少非致死性缺血事件,包括心肌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缺血性卒中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病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卒中);主要风险是显著增加非致死性大出血事件,包括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5,6,7]。
因此,只有在获益明显超过风险时,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才有意义。
高血压年会2020 无合并症高血压患者中阿司匹林的合理应用(完整版)阿司匹林在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同时可增加出血风险,近年来,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一级预防中的地位一直备受争议。
对于ASCVD一级预防人群,如无合并症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该如何应用?2020年9月20日,在2020年中国高血压年会暨第22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上,河北省人民医院郭艺芳教授结合相关指南和循证证据,就“无合并症高血压患者中阿司匹林的合理应用”作了精彩阐述。
ASCVD二级预防:阿司匹林“无争议”高血压年会2020 ONLINE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二级预防是指对已发生冠心病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目的是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冠心病复发。
临床实践中,阿司匹林是ASCVD二级预防的基石。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指出,若无禁忌证,所有确诊ASCVD患者均应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必要时还需联合应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如ACS患者)。
然而,一系列调查显示,阿司匹林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现况不容乐观,“应用不足”现象较为严峻,主要归因为:(1)缺乏健康知识:很多心梗、卒中患者,当病情稳定时,往往认为疾病已经好转,便停止服用阿司匹林;(2)治疗依从性差;(3)担心副作用,特别是胃肠道不良反应。
临床中消化道损伤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对于胃病患者,阿司匹林能否应用是困扰临床医师的一大困惑。
根据临床实践与循证证据,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或浅表-萎缩性胃炎,可以服用阿司匹林;70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由于胃粘膜屏障明显退化,建议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同时,每天早餐前0.5-1.0小时前服用标准剂量(常用1粒)的PPI(即奥美拉唑等药)保护胃粘膜;胃食管反流病不是阿司匹林使用的禁忌症。
当阿司匹林联合应用PPI时,长期应用PPI的安全性同样备受关注。
依据临床实践与循证证据,(1)老年人胃粘膜防御机制退化,除根治幽门螺杆菌外,建议预防性服用标准剂量的PPI;(2)长期服用标准剂量PPI是安全的;(3)长期服用加倍剂量的PPI可能会引发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但并无证据显示,其会增加胃癌的风险。
【分享】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建议2005 中国专家共识(节选)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建议2005 中国专家共识(节选)2005年11月22日,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会在北京举行,会上由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心血管专家组成的共识专家组集中讨论了阿司匹林在心血管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急性期应用的循证医学证据,并制定出2005阿司匹林中国专家共识,以规范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本报刊登专家共识的部分内容,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阿司匹林用于缺血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一级预防的建议建议下列高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75~100 mg/d)进行一级预防:1.患有高血压但血压控制满意(<150/90 mmHg),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年龄在50岁以上。
②具有靶器官损害,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
③糖尿病。
2. 患有2型糖尿病,40岁以上,同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①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②吸烟。
③高血压。
④超重与肥胖,尤其腹型肥胖。
⑤白蛋白尿。
⑥血脂异常。
3. 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的人群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①血脂紊乱。
②吸烟。
③肥胖。
④≥50岁。
⑤早发CVD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发病史)。
(二)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建议1.适合于阿司匹林单药应用的情况(1)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建议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75~150 mg/d),长期应用。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建议选用氯吡格雷75 mg/d作为替代治疗。
(2)既往心肌梗死史(ST段抬高和不抬高的AMI后):建议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75~150 mg/d)长期服用。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建议选用氯吡格雷75 mg/d作为替代治疗。
(3)冠状动脉搭桥术:建议术前不必停用阿司匹林,术后24小时开始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75~150 mg/d),长期应用。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南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会( 一 ) 阿司匹林用于缺血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一级预防的建议建议下列高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 (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1. 患有高血压但血压控制满意 (<150/90 mmHg), 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①年龄在 50 岁以上。
②具有靶器官损害 , 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
③糖尿病。
2. 患有 2 型糖尿病 ,40 岁以上 , 同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 :①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②吸烟。
③高血压。
④超重与肥胖 , 尤其腹型肥胖。
⑤白蛋白尿。
⑥血脂异常。
3. 10 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 的人群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 :①血脂紊乱。
②吸烟。
③肥胖。
④≥50 岁。
⑤早发 CVD 家族史 ( 男 <55 岁、女 <65 岁发病史 ) 。
( 二 ) 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建议1. 适合于阿司匹林单药应用的情况(1)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 建议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应用。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建议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作为替代治疗。
(2) 既往心肌梗死史 (ST 段抬高和不抬高的 AMI 后 ): 建议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服用。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建议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作为替代治疗。
(3) 冠状动脉搭桥术 : 建议术前不必停用阿司匹林 , 术后 24 小时开始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应用。
(4) 外周血管疾病 : 慢性肢体缺血患者无论是否接受介入治疗 , 颈动脉狭窄患者无论是否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可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替代治疗。
家答疑结果:1、会员lyz1956问: 阿司匹林用多大剂量最合适,什么时间服用最好?答: 如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抗血栓的目的而应用阿司匹林,在ACS初诊患者为使阿司匹林迅速起效应给予150-300mg负荷剂量,嚼服;而长期维持则应用小剂量75-100mg,临床上多用100mg/天,一次口服。
至于服药时间,最近ACCP抗栓和溶栓治疗证指南指出,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血管性死亡,服用时间最好选择在早餐后,剂型以阿司匹林肠溶片为最佳。
2、会员yc6666问: 阿司匹林在老年患者:大于70岁的人,不主张用吗?答: 阿司匹林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
年龄在45-79岁男性和55-79岁女性,当潜在降低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的潜在益处超过增加出血的潜在危害时,鼓励服用阿司匹林。
不鼓励55以下女性及45岁以下男性人群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证据尚不足以评估阿司匹林对80岁或以上高龄的男女人群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益处或危害。
3、会员lsn_2000_0问: 对于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作用现在应该说已经很明显,但是,对于临床中合并哮喘的病人能否应用?合并消化性溃疡的病人如何应用?剂量如何?老年人年龄大于多少弊大于利?答:1、阿司匹林哮喘为阿司匹林用药禁忌。
2、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是非甾体抗炎药物的高危人群,活动性消化性溃疡一般为阿司匹林禁忌。
如有既往出血病史或消化道出血风险高,这时需要综合评估消化道出血风险,消化道出血对冠心病患者特别是PCI患者而言是十分危险的,可考虑避免PCI,避免出现治疗矛盾;如是冠心病抗栓或抗凝治疗并发消化道出血,停用阿司匹林,如患者不能停用,加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
3、目前循证医学证据尚不足以评估阿司匹林对80岁或以上高龄的男女人群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益处或危害。
国内有人建议80岁或以上老年人尽量不采用两种或以上的抗血小板、抗凝联合治疗,阿司匹林可适当减量,50mg/d。
―中国专家共识‖将10年冠心病风险≥10%的人群具体分为三组:1.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稳定(<150/90mmhg),并一项高危因素(>50岁,有靶器官损害,有糖尿病)2.2型糖尿病患者,>40岁,并一项高危因素(早发CVD家族史,吸烟,高血压,超重于肥胖,蛋白尿,血脂异常)3.有三项及以上高危因素者(≥50岁,血脂异常,吸烟,肥胖,早发CVD家族史)建议在此人群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剂量75~100mg/d,长期应用。
CVD患者分两种情况:一是长期应用阿司匹林75~150mg/d(单用一种抗血小板药)进行二级预防的患者,包括慢性稳定型心绞痛,AMI后,冠脉搭桥术后,外周血管病,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以及部分心房颤动和部分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
二是CVD血栓高危患者如ACS患者,必须应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两种)治疗,负荷量为各300mg/d,维持量为阿司匹林100mg/d加氯吡格雷75mg/d。
不做PCI的ACS患者两药合用至少1月而在PCI治疗的患者,合用应维持6~12个月。
长期应用剂量一级预防为75~100mg/d,二级为75~150mg/d。
急性冠脉综合征阿司匹林初始剂量150-300mg/d,1-7天后100mg/d(75-150mg/d)长期应用。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既往心肌梗死阿司匹林100mg/d(75-150 mg/d),长期应用择期PCI建议阿司匹林口服100-300mg/d预处理2-3d术后阿司匹林100-300 mg/d继续长期服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建议术前不必停用阿司匹林,术后24小时开始口服阿司匹林100mg/d(75-150mg/d),长期服外周血管疾病慢性肢体缺血患者无论是否接受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无论是否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mg/d(75-150mg/d)长期服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建议常规应用阿司匹林100mg/d(75-100mg/d)心房颤动建议阿司匹林300mg/d,用于非瓣膜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的中低危患者或不宜应用华法令的高危患者瓣膜置换术后所有植入机械瓣膜者同时合并有其他危险因素,如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左房扩大、射血分数降低等,建议华法林同时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d瓣膜置换术患者必须停用华法林时,建议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和阿司匹林75-100mg/d治疗权威指南推荐阿司匹林100mg 长期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新的女性健康试验提示在年龄大于45岁的健康女性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减低首次卒中的风险非心源性卒中和TIA 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对于非心源性卒中和TIA(即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腔隙和隐匿性)的病人,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75-150mg/d),或者可以使用阿司匹林和双密哒莫的复合制剂(aggrenox),或氯吡格雷(75mg/d)对于有中高度出血并发症危险的病人,建议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50-100mg/d对阿司匹林过敏的病人,使用氯吡格雷在急性治疗中的应用阿司匹林降低卒中早期死亡率,显著降低卒中早期复发,著降低死亡率/非致死性卒中发生率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国专家共识对于不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应该使用阿司匹林,剂量是100-300mg/d使用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应该在溶栓治疗24小时后使用阿司匹林,剂量是100-300mg/d除非有阿司匹林使用禁忌症,否则不能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代替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建议下列髙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75-100mg/d)进行一级预防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满意(<150/90 mmHg),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年龄在50岁以上具有靶器官损害、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有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40岁以上,同时具有下列因素之一(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吸烟;高血压;超重与肥胖、尤其腹型肥胖;蛋白尿;血脂异常)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的人群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血脂紊乱、吸烟、肥胖、≥50岁、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 〉〉阿司匹林用于缺血性心血管病治疗的建议–—中国专家共识慢性稳定型心绞痛阿司匹林100mg/d(75-150 mg/d),长期应用。
阿司匹林抗血栓作用的研究进展【摘要】:阿司匹林是抗血栓治疗的重要药物,其抗血小板作用在临床上长期应用能够使血管事件的联合终点降低25%。
为做到更合理的使用抗血栓药物,本文对血栓形成的机制及抗血栓药物的作用机制、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机制、阿司匹林用于抗血栓的用量和其服用的禁忌症、抵抗性做较为全面的说明,对阿司匹林在抗血栓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阿司匹林抗血栓进展血管疾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因血栓发生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一处血管发生血管事件,意味着其他血管发生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
据统计[1],由动脉血栓形成导致的死亡占人群总死亡的28.7%,主要死于冠状动脉事件和脑动脉事件,其次为其他外周血管病;也可有两处、甚至三处血管病变共存。
血管事件发生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首要启动环节是血小板激活。
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对于预防血管事件发生至关重要。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04年公布的“抗血小板制剂应用专家共识”报告指出,抗血小板长期治疗能够使血管事件的联合终点降低25%,并推荐阿司匹林用于预防性抗血小板治疗中。
为做到更合理的使用抗血栓药物,本文对阿司匹林在抗血栓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一、血栓的形成机制及抗血栓药物的作用机制1、血栓的形成机制按照1856 年Virchow 血栓形成理论,血管因素、血液理化性质改变、血流的改变与血栓形成有关。
动脉血栓栓塞的起始病因是动脉受损或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引起血小板粘附聚集进而启动凝血过程。
在斑块未破溃之前不易形成血栓,一旦动脉血栓形成即可出现缺血和坏死。
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淤血和高凝,分为获得性易栓症和遗传性易栓症。
血管壁大多无明显病变,由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 等刺激血小板、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微颗粒,与组织因子结合,并与凝血因子Ⅶ结合,从启动凝血过程。
主要表现为水肿和远端的栓塞[2]。
微血管血栓形成主要由细菌内毒素、促凝物质、血小板增多症等引起。
《2019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要点引言阿司匹林曾经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一级预防。
但阿司匹林用于ASCVD一级预防时不能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或心血管病死亡率,其主要获益是显著减少非致死性缺血事件,包括心肌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卒中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病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卒中);主要风险是显著增加非致死性大出血事件,包括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
因此,只有在获益明显超过风险时,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才有意义。
我们认为,根据现有临床证据,一方面,阿司匹林用于ASCVD一级预防时必须十分谨慎;另一方面,目前尚不能认定阿司匹林没有一级预防价值。
首先,对全部一级预防临床试验数据进行的最新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仍然能够显著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
第二,无法落实其他一级预防措施(例如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可能更需要使用阿司匹林。
第三,仔细评估,依然可以找出获益-风险比相对合理的个体。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主要适用于经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后缺血风险仍然增高(10年预期风险≥10%)、出血风险不高,且本人愿意长期预防性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40~70岁成人。
对于所有拟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用药前必须采取4项措施(I,C)1. 仔细权衡获益-出血风险比,筛查和排除出血高危人群,并在使用过程中定期或动态地评估获益出血风险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按照相关专科规范,采取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的防范措施,提前治疗消化道活动性病变(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必要时预防性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或H2受体拮抗剂(H2RA)。
3. 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戒烟、慎酒、科学膳食及运动)并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
高血压患者须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时才可考虑使用阿司匹林。
4. 在处方阿司匹林之前先进行医患沟通,患者同意后开始应用。
下列ASCVD高危人群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d)进行一级预防(b, A)40~70岁成人,初始风险评估时ASCVD的10年预期风险≥10%,且经积极治疗干预后仍然有≥3个主要危险因素控制不佳或难于改变(如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可以考虑服用阿司匹林降低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
以下情况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
(1)患有高血压但血压控制在150/90mmHg以下,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①年龄在50岁以上;②具有靶器官损害,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③糖尿病。
(2)4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以下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①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直系亲属男<55岁、女<65岁发病史),②吸烟,③高血压,④超重与肥胖,尤其腹型肥胖,⑤白蛋白尿,⑥血脂异常者。
(3)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的人群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①血脂紊乱,②吸烟,③肥胖,④>50岁,⑤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
记住阿司匹林是一种药,可导致出血等严重副作用。
并不是所有40岁以上的人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有严格的用药指征。
需要根据风险与获益评估才能确定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需要服用多长时间?
所有符合服用阿司匹林适应证的患者,服用期间没有胃肠道出血、哮喘发作等副作用,只要能耐受,都需要需要长期服用。
阿司匹林服用时间:
建议早晨空腹餐前1小时服用阿司匹林;如果早晨空腹1小时服药有胃肠道不良反应可尝试夜间睡前服药。
做过支架的患者该如何服用阿司匹林?
在临床上经常遇到因冠心病做过支架的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12个月后,停了阿司匹林服用氯吡格雷。
这是不正确的,目前研究证实,氯吡格雷不能替代阿司匹林用于二级预防。
正确的做法是,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12个月后,停氯吡格雷,单服阿司匹林。
如果患者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或者阿司匹林过敏,可以用氯吡格雷替代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共识(讨论稿)《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制订专家委员会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工作的进展,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内科杂志》共同发起,多学科参与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项目于2009年4月12日正式启动。
6月12日,专家组进行了第二次讨论,进一步完善了该共识讨论稿。
此次摘选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章节,供大家讨论完善。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效益已经在6项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1-6,包括英国医师研究(BDT)、美国医师研究(PHS)、血栓形成预防试验(TPT)、高血压最佳治疗研究(HOT)、一级预防研究(PPP)和妇女健康研究(WHS)。
前5项试验的纳入人群以男性为主,除BDT外,其他四项试验均显示阿司匹林有益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特别是能显著降低心肌梗死危险。
WHS结果则显示,女性人群的主要获益是减少脑卒中,特别是能显著减少缺血性脑卒中。
对全部6项一级预防试验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7,证实阿司匹林的效益存在性别差异:在51342名妇女中,阿司匹林治疗使主要心血管事件(脑卒中、心肌梗死或心血管病死亡)减少12%(P=0.03),脑卒中减少17%(P=0.02),缺血性脑卒中减少24%(P=0.008),出血性脑卒中增加7%(P=0.89),心肌梗死增加1%(P=0.95),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0%(P=0.56),总死亡率降低6%(P=0.62),出血事件增加68%(P=0.01);在44114名男性中,阿司匹林使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14%(P=0.01),脑卒中增加13%(P=0.14),出血性脑卒中增加69%(P=0.03),心肌梗死减少32%(P=0.001),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P=0.87),总死亡率降低7%(P=0.15),出血事件增加72%(P<0.001)。
这些结果表明,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能显著减少人群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其中男性主要获益是降低心肌梗死危险,女性主要获益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南节选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会
( 一) 阿司匹林用于缺血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一级预防的建议
建议下列高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1. 患有高血压但血压控制满意(<150/90 mmHg), 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①年龄在50 岁以上。
②具有靶器官损害, 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
③糖尿病。
2. 患有2 型糖尿病,40 岁以上, 同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
①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②吸烟。
③高血压。
④超重与肥胖, 尤其腹型肥胖。
⑤白蛋白尿。
⑥血脂异常。
3. 10 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 的人群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
①血脂紊乱。
②吸烟。
③肥胖。
④≥50 岁。
⑤早发CVD 家族史( 男<55 岁、女<65 岁发病史) 。
( 二) 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建议
1. 适合于阿司匹林单药应用的情况
(1)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建议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75~150 mg/d), 长期应用。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建议选用氯吡格雷75 mg/d 作为替代治疗。
(2) 既往心肌梗死史(ST 段抬高和不抬高的AMI 后): 建议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75~150 mg/d) 长期服用。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建议选用氯吡格雷75 mg/d 作为替代治疗。
(3) 冠状动脉搭桥术: 建议术前不必停用阿司匹林, 术后24 小时开始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75~150 mg/d), 长期应用。
(4) 外周血管疾病: 慢性肢体缺血患者无论是否接受介入治疗, 颈动脉狭窄患者无论是否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75~150 mg/d) 。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可选用氯吡格雷75 mg/d 替代治疗。
(5)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 建议常规应用阿司匹林100 mg/d(75~100 mg/d) 。
(6) 心房颤动: 建议阿司匹林300 mg/d, 用于非瓣膜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的中低危患者
或不宜应用华法林的高危患者。
(7) 瓣膜置换术后: 所有置入机械瓣膜者, 均应华法林治疗, 推荐INR 目标值为2.5(2.0~3.0), 对同时合并有其他危险因素, 如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左房扩大、射血分数降低等, 建议同时联合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 。
瓣膜置换术患者必须停用华法林时, 建议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和阿司匹林75~100 mg/d 治疗。
2. 阿司匹林需要与其他抗血小板药联合应用的情况
(1)ST 段抬高的AMI
不论是否接受PCI 治疗, 均建议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初始剂量150~300 mg/d,1~7 天后100 mg/d(75~150 mg/d) 长期应用。
氯吡格雷300 mg 负荷量, 然后75 mg/d 。
对非介入患者氯吡格雷至少服用一个月,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可用氯吡格雷作为替代治疗。
对行介入治疗患者, 建议氯吡格雷75 mg/d 继续应用9~12 个月。
围术期必要时加用血小板GPⅡb/Ⅲa 受体拮抗剂静滴。
(2) 非ST 段抬高的AMI
不论是否行介入治疗, 均应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初始剂量150~300 mg/d,1~7 天后100 mg/d(75~150 mg/d) 长期应用。
氯吡格雷300 mg/d 负荷量, 继之75 mg/d, 建议服用9~12 月; 对行介入治疗者, 必要时应用血小板GPⅡb/Ⅲa 受体拮抗剂静滴。
(3) 择期PCI
建议阿司匹林口服100~300 mg/d 预处理2~3 d,; 若拟行支架置入术时, 术前6~24 小时加用氯吡格雷300 mg; 术后阿司匹林100~300 mg/d 继续长期服用; 同时加用氯吡格雷75 mg/d, 置入裸金属支架者至少 1 个月, 置入药物洗脱支架者至少6 个月。
小结
●建议阿司匹林用于抗血小板治疗获益/ 风险比良好的所有临床情况。
●现有证据支持阿司匹林长期治疗以预防中、高危患者( 如冠心病10 年危险≥10%) 和已有血管事件病史的患者发生严重血管事件。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不论ST 段是否抬高, 均建议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在需要即刻获得抗栓疗效的临床情况下( 如急性冠脉综合征或急性缺血性卒中) 需要给予150~300 mg 的负荷量以确保迅速彻底地抑制血栓烷A2 依赖性血小板聚集。
●建议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剂量为100 mg/d(75~150 mg/d) 。
●对合并胃肠道副作用的患者可以合并使用胃粘膜保护剂或者质子泵抑制剂。
●关于“阿司匹林抵抗”, 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和诊断方法, 尚无测定患者血小板功能以评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建议。
●当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需要长期应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COX-2 抑制剂) 时, 应注意其可能存在的对心血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