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课件:小儿神经系统疾病 (1)
- 格式:ppt
- 大小:6.29 MB
- 文档页数:79
第十五单元神经系统疾病第一节小儿神经系统发育特点一、脑的发育胎儿时期神经系统发育最早,尤其是脑的发育最为迅速。
出生时神经细胞数目已与成人相同,但其树突和轴突少而短。
婴幼儿对外来刺激的反应较慢且易于泛化。
初生时的活动主要由皮质下系统调节。
随着脑实质的逐渐增长成熟,运动转为由大脑皮质中枢调节,对皮质下系统的抑制作用也日趋明显。
生长时期的脑组织对氧的需要量较大。
二、脊髓的发育脊髓下端在胎儿时位于第2腰椎下缘,4岁时上移至第1腰椎,作腰椎穿刺定位时应注意。
脊髓的髓鞘按由上向下的顺序逐渐形成,为其成熟的重要标志。
脊髓的髓鞘化约于3岁时完成。
三、神经反射小儿出生时即具有一些先天性反射,如觅食、吸吮、吞咽、握持,拥抱等反射,和对寒冷、疼痛及强光的反应。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先天性反射如吸吮、拥抱、握持等反射应消失,否则将影响动作发育。
小儿可以出现某些病理征阳性。
2006-4-076.小儿出生时即具有一些先天性反射,不属于先天性反射的是 EA.觅食B.吸吮C.握持D.拥抱E.触觉答案:E第二节化脓性脑膜炎(重点是诊断和鉴别诊断)一、病因:(一)病原菌随发病年龄而异。
90%的化脑为5岁以下小儿,1岁以下是患病高峰,流感嗜血杆菌化脑较集中在3月--3岁小儿。
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患儿多见。
若加上无症状者,其发生率可高达85%~90%。
新生儿和<2个月婴儿的常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B组溶血性链球菌;2个月婴儿~12岁儿童以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为主;>12岁小儿的常见致病菌则以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多见。
主要经呼吸道分泌物或飞沫传播。
(二)机体的免疫缺陷(三)解剖缺陷二、临床表现.(一)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的起病可分为两种:①骤起发病:多系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所致的危重暴发型(迅速呈现进行性休克、皮肤出血点或淤斑、意识障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若不及时治疗可在24小时内死亡;②亚急性起病:多为流感嗜血杆菌或肺炎链球菌脑膜炎。
中医儿科学孩子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神经系统疾病可能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作为家长,往往为此感到焦虑和无助。
而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调理孩子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孩子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有哪些。
比如,小儿多动症,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小儿抽动症,会出现不自主的肌肉抽动、发声等;还有小儿癫痫,这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神经系统异常放电疾病。
这些疾病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创伤。
那么,中医是如何看待这些神经系统疾病的呢?中医认为,孩子的神经系统疾病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有关。
比如,心主神明,若心气不足,就可能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神志不宁;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或肝风内动,就容易出现抽动、多动等症状;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若肾精亏虚,则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和神经系统发育。
中医调理孩子神经系统疾病,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综合判断孩子的体质和病情,然后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
中药调理是常见的方法之一。
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中医师会开出相应的中药方剂。
比如,对于心脾两虚型的多动症孩子,可能会使用归脾汤加减,以补益心脾、安神定志;对于肝风内动型的抽动症孩子,会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以平肝熄风、镇惊止抽。
当然,给孩子服用中药时,要注意剂量和口感,尽量选择口感较好、易于服用的剂型。
除了中药,中医还有许多非药物疗法。
比如,推拿按摩就是一种深受家长和孩子喜爱的调理方法。
通过按摩孩子的头部、背部、四肢等部位的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对于小儿多动症,可以按摩百会、神庭、风池等穴位,以醒脑开窍、镇静安神;对于小儿抽动症,可以按摩肝俞、肾俞、太冲等穴位,以疏肝理气、滋阴潜阳。
针灸也是中医调理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手段。
但由于孩子对针灸可能会有恐惧心理,所以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接受程度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