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抗球虫药
- 格式:pdf
- 大小:133.40 KB
- 文档页数:2
使用抗球虫药注意事项一、防止球虫产生耐药性。
球虫产生抗药性从快到慢挨次为:喹恶啉类、氯羟吡啶、磺胺类、呋喃类、氯苯胍、氨丙林、尼卡巴嗪、三嗪类。
要削减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其次要采纳轮换、穿梭、联合用药的方案。
如盐霉素与氯苯胍(或地克珠利)交替使用,尼卡巴嗪与盐霉素(或地克珠利)穿梭使用。
二、让鸡产生抗球虫免疫力1、与产生抗球虫免疫力有关的因素。
⑴产生抗球虫免疫力与药物的作用峰期有关:作用峰期在子孢子第一代裂殖体的药物影响免疫力的产生;而作用峰期在其次代裂殖体、裂殖子的药物几乎不影响免疫力的产生。
⑵产生抗球虫免疫力与药物的使用浓度有关;作用于球虫生活史早期的药物,高浓度下使用影响免疫力的产生;而作用于球虫生活史晚期的药物,无论剂量凹凸对其免疫力影响很小。
2、影响免疫力的抗球虫药。
⑴严峻抑制免疫力的抗球虫药:莫能菌素(12023-6)、盐霉素、拉沙霉素。
⑵明显抑制免疫力的抗球虫药:莫能菌素(10010-6)、乙羟喹啉、葵氧葵酯、氯羟吡啶。
⑶轻度抑制免疫力的抗球虫药:氟嘌呤、尼卡巴嗪、氨丙林。
⑷对免疫力无影响的抗球虫药:氯苯胍、球痢灵、硝氯苯酰胺及大多数磺胺药。
三、留意对产蛋的影响。
除氨丙林、地克珠利、妥曲珠利外,其他抗球虫药都影响产蛋。
四、预防药物残留毒害人体。
要禁用毒性较大的抗球虫药,严格按各种药物的休药期停药。
五、留意日粮中抗球虫药与抗生素、维生素等的拮抗作用。
⑴莫能菌素、盐霉素与磺胺类、泰妙灵、竹桃霉素有拮抗作用。
⑵氨丙啉与维生素B1有拮抗作用,应用时要削减饲料中维生素B1用量。
⑶磺胺类影响维生素K1和维生素B1的合成,应用时要增加饲料中维生素K1、维生素B1用量。
六、了解日粮中已添加的抗球虫药,防止重复使用,造成铺张和中毒发生。
如肉鸡1、2号料中已加了马杜拉霉素,发生球虫病时就不行再用马杜拉霉素或含有马杜拉霉素的药物治疗,否则就会发生中毒。
七、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鸡体免疫力从而改善抗球虫药防治效果。
畜禽抗球虫剂使用方法球虫是寄生性原虫,种类很多,常寄生在马、牛、羊、猪、犬、鸡、兔、水貂、鹅、鸭和骆驼等动物体内,引起这些动物的球虫病。
在生产实践中,球虫病对鸡和兔的危害性最为严重。
尤其是在集约化养禽业,鸡球虫病是重要的禽病之一,常侵袭雏鸡,往往急性爆发,可引起雏鸡下痢、便血、贫血以致大批死亡(死亡率超过80%)。
慢性流行可影响发育、增重以及使产蛋率下降,饲料消耗增加,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一、球虫病特征目前公认侵袭鸡消化道的艾美耳球虫共有9个种,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有6个种。
球虫的宿主特异性很强.不同宿主的球虫不会交叉感染。
同一宿主体内的球虫其寄生部位和致病作用也较为特异。
鸡的9种球虫在肠道中寄生,部分柔嫩艾美耳球虫寄生于盲肠外。
其余均寄生在小肠内。
球虫的卵囊生命力很强。
消毒药,有机磷杀虫药,强碱和强氧化剂都不能杀死它。
卵囊的传染性很强。
在合适的温度(20-30℃),湿度(50-100%)下,卵囊在24-48小时内就能发育为感染性的孢子。
因而球虫病是养禽业中造成损失最大的疾病。
二、球冲病的预防方法目前.球虫病的预防方法有两种:一为药物控制,二为免疫方法。
由于至今尚未制造出成本合适的有效疫苗,所以主要通过使用抗球虫药物。
可分为预防性投药和治疗性投药。
预防投药是将抗球虫药掺混于饲料中,在肉鸡生长过程中或蛋鸡产蛋周期内不断给予低浓度药物,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方法。
对大型集约化养禽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耐药性由于抗球虫剂在养禽业中的广泛应用。
导致了耐药球虫株的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传统的,在养禽业中应用多年的抗球虫药,药效降低,为此新的抗球虫药不断出现。
目前已知最易产生抗药性的是迪科喹诺,其次是罗苯嘧啶、氨吡啶、氨丙啉等,最不易产生抗药性的是磺胺喹恶啉。
四、使用方式抗球虫剂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时。
应根据药效强弱,抗药特性特点以及使用对象(肉鸡或育成蛋鸡)来确定最有效的使用方法。
目前在使用时有以下三种使用方式:1.一贯式。
**安普罗铵(抗球虫药)药品使用说明**
**药品名称:** 安普罗铵
**适应症:** 用于治疗动物体内寄生的球虫感染,包括牛、羊、猪等。
**使用方法:**
1. **剂量:** 根据动物体重和感染程度确定剂量,一般情况下,成人牛每公斤体重使用2毫克安普罗铵。
2. **给药途径:** 安普罗铵可通过口服或混入饲料中给药。
3. **用药周期:** 根据兽医建议确定用药周期,一般为连续使用3-5天。
**注意事项:**
1. 使用本品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严格按照兽医指导使用。
2. 禁止与碱性药物混合使用,避免影响药效。
3. 饲料中混入本品时,应充分搅拌均匀,确保每只动物摄入均匀剂量。
4. 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5. 使用本品期间,动物应保持充足的饮水和饲料,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
**储藏方法:**
1. 应放置于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
2. 避免与食品、饲料、种子等混放。
**不良反应:**
在使用安普罗铵过程中,个别动物可能出现消化道不适、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以上是对安普罗铵(抗球虫药)的使用说明,使用时请咨询兽医或专业人士。
畜禽常用抗球虫药的中毒诊断常用抗球虫药的用法与用量-种养技术畜禽饲养常受到一些寄生虫的危害,其中球虫病是危害最严重的,同时球虫病的传播速度也是最快的。
球虫病多发于气候潮湿而温度又较高的夏季,经常发生在鸡、鸭、兔、羊等畜禽,是普遍存在、危害性较大的肠道寄生虫病,死亡率高达20%以上。
由于该病防治困难,给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目前国内畜禽抗球虫药缺乏,而且球虫对药物易产生耐药。
畜禽常用抗球虫药的中毒诊断常用抗球虫药的用法与用量。
1、氯羟吡啶氯羟吡啶对鸡的毒性较小,雏鸡口服,按体重半数致死量( LDjo)为720 mg/kg,但用量过大可引起中毒。
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顿,翅下垂,痉挛,肝脏肿大、质脆、有出血点,淋巴结肿大,肾脏出血,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动物上市前5天必须停药;产蛋鸡及肉用火鸡禁止使用。
2、二硝甲苯酰胺二硝甲苯酰胺对小肠球虫中的毒害艾美耳球虫效力最高,对柔嫩艾美耳球虫、波氏艾美耳球虫和巨型艾美耳球虫也有一定效果。
主要抑制球虫的无性裂殖阶段,药效高峰在感染后第三天,不影响宿主免疫力:II。
雏鸡口服,按体重LD50为275 mg/kg,火鸡口服LD:。
为528 mg/kg。
该药一般比较安全,偶尔中毒时,可出现神经症状。
3、氨丙啉本药对柔嫩、堆型艾美耳球虫有效,作用高峰期在感染后第三天,稍影响宿主免疫力。
本品最安全,鸡口服时LD50为按体重5700 mg/kg,可作为蛋鸡饲料添加剂。
本品结构与维生素BI类似,长期使用易产生维生素B1缺乏症,可出现多发性神经炎和脑皮质坏死。
4、氯苯胍该药对各种球虫全部无性生殖期都有效。
药效高峰在感染后第2~3天,低剂量(每千克饲料30 mg)不影响动物免疫力,可治疗急、慢性球虫病,并可改善机体增重。
大剂量(每千克饲料66 mg)使用时,母鸡产的蛋具有异味。
10倍治疗浓度时,可使鸡群出现白细胞增多,β一球蛋白升高,生长延迟。
本品对鸡的LDoO为按体重计算450 mg/kg。
给鸡使用抗球虫药物有讲究鸡的球虫病是鸡的一种常发疾病。
该病对养鸡业的危害很大,轻者造成鸡的采食量减少,增重下降,产蛋量降低,重者造成停产或导致死亡。
因此,使用抗球虫药物是防治鸡球虫病的一条重要的有效措施。
但是只有在正确使用好抗球虫药物时,才能达到控制球虫病发生的目的。
1 按致病虫种选择使用抗球虫药物抗球虫药物对不同种球虫的作用效果存有一定的差异。
各种球虫的致病力和致病部位不同,因此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尽相同。
虽然在临床上球虫病多为多种球虫的混合感染,但不同场所的主要致病虫种差别却很大,这是抗球虫药物防治效果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同球虫对药物敏感性存在差异已被试验所证实,如氨丙啉对柔嫩艾美尔球虫、锥型艾美尔球虫有高效,而对毒害和巨型艾美尔球虫的控制作用却甚微。
因此,如果在一个鸡场中使用抗球虫药物,应当首先确定该场的主要致病球虫种,然后再选用对这些虫种有高效的抗球虫药物。
2 不能长期使用同一种抗球虫药物给鸡长期反复使用同一种抗球虫药物,会使球虫产生抗药性。
大量试验研究证明,除莫能菌素外,几乎所有的抗球虫药物都已有抗药虫株出现,并表现一定程度的交叉耐药性现象。
近年来,随着抗球虫药物的广泛使用,抗药虫株出现的广泛性和严重性也将日益严重。
因此,农户在给鸡使用抗球虫药物防治球虫的过程中,一但发现球虫抗药性产生,就应立即停用原抗球虫药物,另选用更有效的抗球虫药物来替代之。
在养鸡生产实践中,一般常采用以下2种换药方式,以延缓抗药虫株的出现。
一是采取穿梭换药,即在同一批鸡群一个生长期中反复更换抗球虫药物;二是采用轮回换药,即在每一批鸡出栏后必换一种新药物。
从目前不少养鸡场家使用抗球虫药物的经验来看,养鸡场至少每6个月更换1次药物为最佳。
3 按养鸡不同生产目的采用不同的用药方法对肉用仔鸡在应用抗球虫药物时,可以不考虑其对免疫力的影响。
常规的用药方法是在肉仔鸡整个生长期内都连续不断地应用抗球虫药物。
对在鸡宰前有停药期要求的药物,应在停药同时换用无停药期要求的药物,以防球虫病在短暂的停药期内暴发。
鸡抗球虫药物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鸡球虫病是危害养鸡业的最主要疾病之一,病鸡死亡率可达20%~30%,严重时高达80%,给养殖场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鸡球虫病的防治主要是依赖抗球虫药物。
目前,可使用的抗球虫药物种类很多,但在用药过程中要加以注意,合理运用抗球虫药物才能避兔鸡产生抗药性和中毒事件的发生。
1 使用原则①重视预防用药。
球虫药大多在球虫发育早期(大约4天)起抑杀作用,如果出现血便时用药已经太晚了。
②要根据抗球虫药的作用阶段和作用峰期合理用药。
球虫生活周期一般为7天,无性生殖期4~5天,有性生殖期2天,体外形成孢子化卵囊1天。
作用峰期在感染后第1~2天的药物其抗球虫作用较弱,一般用于预防。
本类药会影响对球虫免疫力产生,一般用于肉鸡,蛋鸡和肉用种鸡一般不用或不宜长期使用;防止因突然停药而引起球虫暴发。
作用峰期在感染后的第3~4天的药物其抗球虫作用较强,一般用于治疗,不宜作饲料添加剂。
本类药对于球虫免疫力影响不大,可用于蛋鸡和肉用鸡,但在产蛋期应慎用。
穿梭或轮换用药时,一般先使用作用于第一代裂殖体的药物、再换用作用于第二代裂殖体的药物,可以避免耐药性的产生,而且可提高防治效果。
③使用抗球虫药时要定期变换或联合使用,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④要选用理想的抗球虫药。
⑤注意抗球虫药的毒性与配伍。
⑥选择适当的给药方法。
如饮水给药比混饲给药好,特别在鸡患病时,宜在晚上投药。
⑦合理剂量和疗程。
首次剂量要充足,预防疗程3天,治疗疗程不低于5天。
2 用药方案抗球虫药的使用方法:①连续用药法:从雏鸡8日龄开始,饲料中连续添加某一种抗球虫药。
②轮换法:更换一种新药后往往可改善鸡的生产性能和减少耐药虫株的产生。
以鸡的批次或3个月至半年为一个期限,使用的替换药之间无交叉耐药性,药物化学结构不能相似,作用方式不能相同,作用峰期也不能相同,以免产生交叉耐药性或变换用药后效果不明显的现象。
③穿梭法:同一批鸡不同生长阶段用不同药物,使用的药物化学结构、作用方式不相同,一般先使用作用于第一代裂殖子(即第2~3天)的药物,再换用作用于第二代裂殖子(即第四天)的药物。
合理使用球虫药一,制定灵活而又合理的用药方案1.连续用药方案连续用药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鸡的整个生长期连续不断地使用一种作用效果较为明显的抗球虫药物,以完全抑制球虫卵囊的形成,从而预防和控制球虫病的发生。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抗球虫指数高、产生耐药性较慢的抗球虫药物,并适宜在饲养周期较短的肉用仔鸡和新饲养场应用,但使用时间不能过长,以防止较快产生耐药性。
2.轮换用药方案轮换用药是使用一种抗球虫药物一段时间以后换用另一种药物,一般以鸡的批次或3个月至半年为期限进行轮换。
轮换用药的原则是替换药物之间不能有交叉耐药性,其化学结构不能相似,作用方式不要相同,药物的作用峰期也不要相同。
一般在化学合成药物和聚醚类抗生素之间轮换,或者聚醚类抗生素中的单价离子药物和双价离子药物之间轮换。
短期轮换则可在抑制球虫第一代裂殖体的药物和抑制第二代裂殖体的药物之间轮换。
轮换用药法一般应有3~4种以上的药物轮换使用。
例如,饲养的第一批鸡使用氯苯胍,第二批鸡使用马杜拉霉素,第三批鸡使用拉西洛菌素。
轮换用药是通过改变不同化学背景的药物来预防和控制球虫病,因而能较大限度地阻止球虫产生耐药性,作用效果也较好。
3.穿梭用药方案穿梭用药是在同一饲养期内不同的生长阶段交替使用不同的药物。
一般在同一批鸡的育雏阶段和生长阶段进行二药穿梭或在小鸡、中鸡和大鸡饲养中进行三药穿梭。
穿梭用药使用的抗球虫药物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方式不要相同,并且要在球虫高发阶段使用高效抗球虫药物,低发阶段使用低效抗球虫药物。
例如,在育雏阶段使用盐霉素,生长阶段使用球痢灵;或者雏鸡饲料使用氯羟吡啶,青年鸡饲料使用莫能菌素,成鸡饲料使用球痢灵。
穿梭用药法由于针对生长阶段用药,因此在一定时间内效果较好,且能延缓耐药性的产生,但长时间使用较易产生耐药性并可能产生交叉耐药性。
因此穿梭用药法中化学合成药物的使用期一般不要超过1个月,聚醚类抗生素使用一般不要超过6个月。
4.综合用药方案综合用药就是将轮换用药和穿梭用药结合起来使用,一定时间替换穿梭用药中的药物种类。
磺胺类药物配什么治球虫效果最佳?一,治疗球虫病的药物:(1)氨丙啉剂量为犊牛20~25毫克/千克体重,口服,连用4~5天。
(2) 莫能霉素剂量为20~30毫克/千克体重,连用7~10天。
(3) 硝苯酰胺25~50毫克/千克体重,连用5~7天。
(4) 氯苯呱30~40毫克/千克体重,连用1~2周。
(5) 磺胺二甲嘧啶50毫克/千克体重,连用1~3周,首次量加倍。
上述药物配合对症疗法,止泻止血,强心补液,以预防继发感染。
二,鸡球虫病对养鸡业的危害十分严重,当存有带虫鸡(传染源)并有传染性卵囊时,就会爆发球虫病。
发病时间与气温、雨量有密切关系,通常在温暖的月份流行。
室内温度高达30~32℃,湿度80%~90%时,最易发病。
外界环境和饲养管理,对球虫病的发生有重大关系。
天气潮湿多雨,雏鸡过于拥挤,运动场积水,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K以及日粮配备不当等,都是本病流行的诱因。
本病多发生在温暖季节,以雏禽易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
病雏衰弱和消瘦,鸡冠和粘膜苍白,泄殖腔周围羽毛被粪便所粘连;运动失调,翅膀下垂,排出血便;剖检时可见盲肠和小肠有病理变化,根据这些特点即可怀疑为球虫病。
鸡球虫的发育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阶段是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内进行的,孢子生殖阶段是在体外形成孢子囊和孢子,而成为感染性球虫卵。
鸡球虫的感染过程是:从粪便排出的卵囊在适合的温度和湿度下,约经1~2天发育成感染性卵囊。
这种卵囊被鸡吃了以后,子孢子游离出来,钻入肠上皮细胞内发育成裂殖子(无性生殖)、配子、合子(有性生殖)。
合子周围形成一层被膜,被排出体外。
鸡球虫在肠上皮细胞内不断进行有性和无性生殖,使上皮细胞遭受到严重破坏,遂引起发病。
药物作用在第一个无性周期,即感染后第1~2天,仅能起预防作用,无治疗意义。
作用在第二个无性周期,即感染后的第3~4天,既有预防作用又有治疗意义,且治疗作用比预防作用大。
因此,在治疗球虫时,应选择作用峰期与球虫致病阶段相一致的抗球虫药物作为治疗性的药物;另外,还要考虑抗球虫药对宿主产生球虫免疫力的影响,如作用于第一代裂殖体的药物,影响鸡产生免疫力,多用于肉鸡,对产蛋鸡或肉用种鸡一般不用或不宜长时间应用;作用于第二代裂殖体的药物,不影响鸡产生免疫力,可用于蛋鸡和肉用种鸡。
鸡球虫病用什么药最佳,有什么症状1、将3-5克氯苯胍拌入100公斤饲料中,连用3-5天。
2、将5-7克10%盐霉素钠拌入100公斤饲料中,连用3-5天。
3、50克磺胺二甲氧嘧啶拌入100公斤饲料中,连用3天,然后停用3天,再继续使用3天。
4、将1毫升2.5%百球清溶液拌入1升清水中,让病鸡饮用。
5、将15克常山用1000毫升清水煎汁,拌料喂服,每天3次。
一、鸡球虫病用什么药最佳1、每100公斤饲料中拌入3-5克氯苯胍,连续使用3-5天,治疗效果良好。
2、每100公斤饲料中拌入5-7克10%盐霉素钠,连续使用3-5天。
3、每100公斤饲料中拌入50克磺胺二甲氧嘧啶,连用3天,停用3天,之后再继续使用3天。
用作预防时,使用剂量需减半。
4、每升清水中添加1毫升2.5%百球清溶液,然后让病鸡饮用,治疗效果较良好。
5、将15克常山用1000毫升清水煎汁,然后拌料喂服,每天3次。
病情严重时,可用滴管进行灌服,用药3天后病情一般便可得到控制。
二、鸡球虫病有什么症状1、症状(1)幼鸡①羽毛蓬松,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嗉囊内有液体。
②伴有拉稀现象,后期运动失调,倒地痉挛死亡。
(2)成年鸡①食欲不振,饮水量增加,鸡体消瘦,毛发粗乱。
②伴有腹泻现象,粪便带血,后期因瘫痪、衰竭而死亡。
2、发生原因(1)环境较差鸡舍较潮湿,卫生较差,导致鸡群的免疫力下降,感染球虫。
使用多年的鸡舍与场地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2)投饲不当盲目采用限饲措施,导致鸡群的采食量下降,抗球虫药物的摄入量减少,继而增加感染球虫的几率。
(3)营养不足饲料缺乏维生素A,导致鸡的消化道黏膜的完整性和血液凝固机制受损,因此更容易受到球虫的感染。
10种常用抗球虫药物正确高效应用作者:冯小鹿常用抗球虫药物主要有莫能菌素、盐霉素钠、拉沙洛西钠、赛杜霉素、海南霉素、地克珠利、托曲珠利、二硝基类、尼卡巴嗪、磺胺喹沙啉、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氯吡嗪钠、氨丙啉、氯苯胍、常山酮、乙氧酰眩苯甲酯等。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抗球虫药的用法用量。
1、莫能菌素具莫能菌素有抗球虫和预防坏死性肠炎的作用,抗球虫谱广,主要用于预防家禽球虫病。
使用莫能菌素预混剂混饲,每千克饲料,鸡90~110毫克(以莫能菌素计)。
产蛋期禁用,禁与泰妙菌素、竹桃霉素及其他抗球虫药配伍使用。
2、盐霉素钠盐霉素钠作用、应用同莫能菌素,毒性稍强。
禁与泰妙菌素及其他抗球虫药配伍使用。
使用盐霉素钠预混剂混饲,鸡每千克饲料加预混剂600毫克。
3、拉沙洛西钠拉沙洛西钠毒性小,可与泰妙菌素合用,高剂量使用会导致垫料潮湿。
使用拉沙洛西钠预混剂混饲,鸡每千克饲料加预混剂75~125毫克。
4、海南霉素钠海南霉素钠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抗球虫药,为聚醚类抗生素中毒性最大的一种抗球虫药,仅限用于肉鸡,产蛋鸡及其他动物禁用,禁与其他抗球虫药配伍使用。
使用海南霉素钠预混剂混饲,每千克饲料加预混剂500~750毫克。
5、地克珠利地克珠利是新型、高效、低毒抗球虫药,为较理想的杀球虫药物。
本药作用时间短暂,停药1天后,作用基本消失,必须连续用药。
用药浓度极低,连续用药易产生耐药性。
使用地克珠利溶液混饮,每升水鸡0.5~1毫克(以地克珠利计),使用地克珠利预混剂混饲,每千克饲料1毫克(以地克珠利计)。
6、二硝托胺二硝托胺为二硝基类抗球虫药物,适用于蛋鸡和肉用种鸡,产蛋期禁用。
使用二硝托胺预混剂混饲,每千克饲料加预混剂500毫克。
7、尼卡巴嗪尼卡巴嗪安全性高,球虫产生耐药性速度很慢,产蛋期禁用。
使用尼卡巴嗪预混剂混饲,每千克饲料加预混剂500~625毫克。
8、磺胺喹沙啉为抗球虫的专用磺胺药,主用于鸡球虫病,常与盐酸氨丙啉或抗菌增效剂联合使用,扩大抗球虫谱及增强抗球虫效应。
正确使用抗球虫药
张志远 杜仲君 马晓红
(山东省寿光市畜牧局,山东寿光262700)
鸡球虫病是危害我市养鸡业的主要寄生虫病。
而控制鸡球虫病的主要手段仍然是依赖抗球虫药。
由于抗球虫药的长期使用和用药程序的不合理以及盲目用药等问题,使球虫产生了耐药性,导致了防治失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 存在的问题
1.1 用药环节
(1)盲目用药。
我市大多数的中小型饲养场主要缺乏对抗球虫药的基本常识的了解,导致盲目采购抗球虫药进行预防和治疗,另外绝大多数家禽饲养者,仅凭饲养经验选择抗球虫药进行预防和治疗。
多数市售的抗球虫药通过产品标签和说明书无法获知该产品的确切原料组成,导致家禽饲养者盲目用药和重复用药,增加了中毒和产生抗药性的风险。
(2)剂量不准。
饲养者或部分饲料厂在使用过程中任意加大剂量,甚至3~4倍量用药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这其中客观存在着某些市售抗球虫药物剂量不足的原因,另外由于抗药性的存在使抗球虫药达不到预期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也是导致加大剂量的原因之一。
抗球虫药使用不当会导致药物剂量不准,例如三字球虫粉使用过程中对水酸碱度的要求,碱性水会造成溶解度的下降而析出;饲料加工过程中抗球虫药混合不均匀。
(3)注重治疗,忽视预防。
许多养殖户忽略了球虫预防的重要性,单纯从投药成本来判断预防和治
收稿日期:2007Ο11Ο01
性消化酶的不足,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消除消化不良和减少腹泻的发生。
2.5 应用乳清粉
乳清粉是乳品工业的副产品,主要含乳糖(60%~70%)和乳清蛋白(12%以上),以及比例适当的钙磷等矿物质元素和丰富的B族维生素。
在仔猪日粮中添加10%~30%的乳清粉,不仅适合仔猪较高的乳糖酶活性,显著提高淀粉酶、胰蛋白酶和乳糖酶的活性,使乳清粉中的乳糖发酵产生乳酸,还能提高胃肠酸度,降低p H值,减少腹泻。
2.6 药物预防
常用的药物有杆菌肽锌、土霉素、金霉素、痢特灵、喹乙醇、硫酸抗敌素、磺胺类药物等抗菌药和有防病作用的药物饲料添加剂,对预防仔猪早期断奶后腹泻有一定效果。
3 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治疗
3.1 口服补液治疗
腹泻造成仔猪死亡通常是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所致,因此补液是减少死亡的一项关键措施。
但常规的静脉输液疗法因使用不便而很难在早期断奶仔猪中大规模应用。
可用ORS液(ORS液由氯化钠、氯化钾、碳酸氢纳和葡萄糖组成,含有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和葡萄糖)。
每25g加1000~1500mL水,任其自由饮喝或灌服。
3.2 药物治疗
可用仔痢灵按给0.1g/kg体重,调成糊状舐服,2次/d,用复方氟哌酸、氯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新霉素、金霉素、泻立停、喹乙醇等药物进行治疗。
・
5
3
・
养殖与饲料2008年第1期动物疾病防治
疗的可行性。
在田间发现血便等临床症状时才进行治疗,实际上球虫已经接近完成了无性繁殖进入有性繁殖期,此时用药为时已晚,只能起到抑制球虫进一步发育和预防后续感染,保护未感染的鸡,造成的损失已无法挽回。
而且在出现临床症状后,由于饮食能力的下降,无论是拌料给药还是饮水给药,实际都难以获得足够的药物剂量。
因此,雏鸡到发病易感日龄应该使用球虫药进行预防。
1.2 抗药性
(1)产生抗药性的调查。
20世纪60年代,对抗球虫药有抗药性的虫株相继出现。
目前由于抗球虫药的长期普遍使用,田间分离的球虫卵囊表现出对抗球虫药。
抗药性的复杂化,主要表现在多重抗药性和交叉抗药性。
例如球虫对离子载体类抗球虫药就存在交叉抗药性问题,但并不是化学结构相似的抗球虫药之间均能产生交叉耐药性,例如地克珠利和百球清虽在化学结构上十分相似,但两种药物并不存在必然的交叉抗药性。
(2)耐药性的特点。
①耐受高浓度的抗球虫药。
对绝大多数抗球虫药来说,球虫一旦对某种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它便可耐受其连续使用浓度的4~8倍甚至更高的浓度;此时再提高药物浓度,它又可耐受此浓度的4~8倍甚至更高的浓度,而这一浓度又足以对鸡群本身造成毒害作用。
②具有多重耐药性。
多重耐药性是指球虫具有对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性质各异、作用方式不同的抗球虫药产生的耐药性。
③具有交叉耐药性。
交叉耐药性主要表现在,当球虫对某种抗球虫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同时,也会对从来未接触过的同类药物产生耐药性,这种耐药性往往出现于化学结构相似、作用机理相近的药物之间。
如对单价离子载体抗球虫药马杜拉霉素失去敏感性的虫株,对其他单价离子载体类抗球虫药也耐受,而对二价的拉沙里菌素敏感。
④具有遗传性和相对稳定性。
耐药性是通过耐药基因而遗传的,裂殖子获得耐药性,能将这种耐药性传递给进行世代交替的卵囊。
获得耐药性的虫株,分离后保存在实验室中,可长期保持这种耐药性。
2 解决方案与对策
2.1 敏感性的恢复
就某一耐药性虫株而言,其耐药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对球虫群而言,其对某一药物的敏感性是可以恢复的。
在一个球虫群中,在5年或更长时间内不接触有关药物的情况下,耐药性是可以消失的。
在耐药性虫株中引入大量的药物敏感株,在没有药物作用下,耐药性可以消除。
原因是不用药的情况下,敏感株占优势地位。
2.2 合理用药
合理使用目前的抗球虫药是延缓耐药性产生的有力措施,根据各种药物的特点以及田间耐药性产生情况,合理应用药物,可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1)选择合适的抗球虫药和最佳使用时机。
为了合理的使用抗球虫药,需了解抗球虫药的功效和作用特点,应充分考虑到药物本身的抗球虫活性、抗球虫谱、作用峰期、毒副作用及成本等多种因素。
根据药物活性峰期,来选择所使用的药物和使用药物的时机,抗球虫峰期在感染后第1~2天的药物如氯羟吡啶、离子载体类,多用于预防和早期治疗,作用峰期在感染后3~4d的药物多用于治疗(氨丙啉、百球清、三字球虫粉、球痢灵、磺胺类)。
在穿梭和轮换用药时,一般先用作用于第一代裂殖体的药物,再用作用于第二代裂殖体的药物。
(2)通过合理的用药程序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延缓抗药性产生的有效方法是不同作用类型抗球虫药有规律的交替使用。
选择的产品、用药程序的类型和不同程序的轮换取决于下列因素:不同抗球虫药的使用历史、过去获得的结果、抗药性的普遍程度以及不同产品抗药性的选择速度。
实践证明,联合用药、穿梭用药、轮换用药等方法确实起到了减弱或延缓抗药性产生的效果。
①联合用药。
在同一个饲养期内并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球虫药,通过药物间的协同作用,既可延缓耐药虫株产生,增强药效,减少用量,又可扩大抗球虫谱。
克球粉+莫能菌素,地克珠利+氨丙啉联合使用,其效果强于每种药单独使用。
②穿梭用药。
在同一饲养期内,换用两种或三种性质不同的抗球虫药。
要在球虫病高发阶段使用高效抗球虫药,低发阶段使用低效抗球虫药。
③轮换用药。
根据季节或定期更换用药,一般每隔3个月或半年,改换一种抗球虫药或将药效已经下降的抗球虫药换下来,避免抗药虫株的产生或恢复对原来药物的敏感性,要注意的是不要改用作用机理和作用峰期相同的药物,以免产生交叉抗药性或变换用药后效果不明显。
・
6
3
・动物疾病防治养殖与饲料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