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红细胞的直径
- 格式:docx
- 大小:11.59 KB
- 文档页数:3
骨髓细胞形态学-正常血细胞形态关键字: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细胞形态学-正常血细胞形态1.正常血细胞形态学(Wright染色)(1)粒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椭圆形。
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排列均匀,无浓集,核膜较模糊。
核仁2~5个,较小,清楚。
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周,无颗粒。
2)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0μm,圆或椭圆形。
胞核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粗糙,核仁可见或消失。
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天青胺蓝颗粒。
3)中幼粒细胞①中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
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占细胞的2/3~1/2,染色质聚集成索块状,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内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5~20μm,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
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排列紧密、桔红色的特异的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
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核染色质较模糊。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数量不多、排列零乱、大小不等的紫黑色特异的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①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呈圆形,胞核明显凹陷,但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
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
胞质量多,染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胞核在中央或偏一侧,呈肾形或椭圆形。
胞质充满着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μm。
胞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少量、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
5)杆状核粒细胞①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圆形。
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形态弯曲成带状,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核两端钝圆染深紫红色。
胞质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圆形。
胞核与中性杆状粒细胞相似。
【参考值】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细胞大小较一致,直径范围6~9μm,平均直径为μm,中央1/3为生理性中央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临床意义】1.红细胞大小及染色异常(1)低色素性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及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
(2)大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大于10μm。
高色素性的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变小或消失,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和急性失血性贫血。
当红细胞直径大于15μm者称为巨红细胞,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大小不均:同一患者的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
常见于增生性贫血,在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尤为明显。
(4)嗜多色性红细胞:是一种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其胞质中残存有少量嗜碱性物质,故被染为灰蓝色或灰红色,胞体较大。
常见于增生性贫血,尤其是急性溶血性贫血。
2.红细胞形态异常(1)球形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厚度大于2μm,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消失,且细胞中心着色更深。
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椭圆形红细胞:红细胞呈椭圆或卵圆形。
主要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超过25%),也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正常人小于1%。
(3)口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似张开的口形。
主要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也见于乙醇中毒及肝病患者,正常人可偶见(小于4%)。
(4)靶形红细胞: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分布呈靶形,即中心部位着色深,外周为苍白区,而细胞边缘又深染。
常见于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及异常血红蛋白病,也见于阻塞性黄疸及脾切除术后。
(5)镰形红细胞:红细胞呈镰刀状,主要见于镰状细胞性贫血,即HBS病,尤其是在缺氧时可大量出现。
(6)泪滴形红细胞:红细胞形如泪滴状或梨状,多见于骨髓纤维化。
(7)裂细胞:为不规则形、棘形、盔形、三角形、哑铃形等红细胞碎片或不完整红细胞。
多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恶性高血压、严重烧伤、心血管创伤等。
血液学一般检验高频考点汇总(必背)一、血液生理概要1、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其中血浆占血液的55%,血细胞占45%。
2、血液在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浆。
血液离体后自然凝固,分离出来的液体称为血清。
由于血液在凝血过程中会消耗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故血清中不含这些凝血因子,这是与血浆的主要区别。
3、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防御功能。
4、血液的主要理化性质(1)血量: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为(70±10)ml/Kg体重,成人为4~5升,占体重的6%~8%。
(2)颜色:动脉血因氧合血红蛋白(HbO2)含量高而呈鲜红色,静脉血因还原血红蛋白(Hbred)含量高而呈暗红色。
严重CO中毒呈樱红色。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是由于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带负电荷。
(4)黏滞性:黏度主要与HCT和血浆黏度有关。
血浆黏度主要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球蛋白有关,它们浓度越高,血黏度越高。
健康成人全血黏度为生理盐水的4~5倍,血浆黏度为生理盐水的1.6倍左右。
(5)比密:血液比密男性为1.055~1.063,女性为1.051~1.060;血浆比密为1.025~1.030,血细胞为1.090。
(6)渗透压: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为晶体渗透压,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有关,特别是电解质。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为290~310mOsm (kg·H2O)。
(7)pH: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
二、血液标本的采集、送检、保存与处理1、采血的方法和部位:皮肤采血一人一针,WHO推荐成人使用左手无名指内侧。
婴幼儿选用足跟;静脉采血成人选用肘部静脉(压脉带不捆绑不超过1分钟)。
真空采血法是ICSH推荐的采血方法,也是临床常用的采血方法。
手工法做血常规时,采血的顺序依次为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型鉴定。
红细胞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 引言红细胞,也被称为红血球或 erythrocyte,是人体血液中最常见的细胞类型之一。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氧和运输二氧化碳,这是由于红细胞特殊的形态构造和功能所决定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红细胞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2. 形态构造红细胞是一种双凸形的、没有细胞核的细胞。
它们呈现出如下的形态构造:2.1 细胞膜红细胞的外表面由一个弹性、柔软的细胞膜组成。
这种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它具有很高的可变性和可塑性,可以方便地通过狭小的血管和毛细血管。
2.2 细胞质红细胞的细胞质主要由血红蛋白填充,这也是红细胞呈现红色的原因。
血红蛋白主要负责与氧气结合和释放,从而实现氧气的运输功能。
2.3 形态特征红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呈现出两个特征性的形态特征:凹型和双凸型。
•凹型红细胞具有一个凹陷的中央区域,使得红细胞的边缘呈现出鞍状,这种形态特征有助于增大红细胞表面积,提高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效率。
•双凸型红细胞则没有凹陷的中央区域,呈现出正常的圆盘状。
这种形态特征有助于红细胞在血管中的流动和变形。
2.4 大小和数量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直径约为7.2-7.6微米,厚度约为2.0-2.5微米。
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在男性为4.5-5.5亿,女性为4.0-4.9亿。
3. 功能红细胞作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起到以下两个功能:3.1 运输氧气红细胞携带和输送氧气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
这是由于红细胞内含有丰富的血红蛋白,在肺部的肺泡中,血红蛋白与吸入的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然后红细胞将氧合血红蛋白运输到身体各个细胞。
在细胞内,氧气会从氧合血红蛋白中解离出来,供细胞进行呼吸作用。
3.2 运输二氧化碳红细胞还携带二氧化碳并将其运输到肺部,进行排出。
在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会经由血浆转运到红细胞中,在红细胞内发生反应,形成碳酸氢盐。
这种碳酸氢盐会进一步分解成氢离子和重碳酸盐,释放出的氢离子通过血红蛋白来缓冲。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红细胞(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
正常成人红细胞的数量男性约为(4.5-5.5)X1012*/L,女性约为(3.8-4.6)X1012/L。
正常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碟形,平均直径为8um,周边稍厚,与同体积球形红细胞相比,表面积较大。
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在血液的气体运输中有重要的作用。
红细胞内也有一些缓冲对,对维持血浆Ph值相对恒定有一定作用。
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
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运行,常要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变形,通过后又恢复原状,这称为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
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愈大,其变形能力也愈大。
因此,正常的双凹圆碟形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大于异常球形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2)悬浮稳定性与血沉。
把含有抗凝物质的血液放置于垂直竖立的沉降管中,虽然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却下沉得很慢。
红细胞能比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通常以第一小时末红细胞沉降的距离(mm)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
(魏氏法)正常成人男性血沉为0-15mm/h,女性为。
0-20mm/h。
血沉越小,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好。
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是阻碍其下沉的因素,双凹圆碟形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大,与血浆接触面大,所产生的摩擦力亦大,因而下沉很慢。
在某些疾病中,许多红细胞较快地以凹面相互接触,形成一叠红细胞,称为红细胞叠连。
叠连后造成了红细胞表面积减小,使红细胞下沉时与血浆的摩擦力减小,沉降加速。
影响红细胞叠连的因素并不在红细胞本身,而主要决定于血浆的性质。
一般血浆中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时,可使叠连增多,沉降加速;而白蛋白含量增多时,则叠连减少,沉降减慢。
(3)渗透脆性。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内外液体之间的渗透压基本相等,使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
如果把红细胞悬浮于低渗盐溶液中,水分子将透入红细胞内,引起红细胞膨胀、破裂,逸出血红蛋白,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溶血。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熟悉光镜下红细胞形态的观察技巧。
2. 了解红细胞形态与生理、病理的关系,提高对血液病诊断的认识。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生物学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红细胞是血液中携带氧气的重要细胞,其形态结构对血液生理和病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大小、形态基本一致。
当红细胞发生病变时,其形态结构会发生改变,如大小不均、形态异常等。
通过观察红细胞形态,可以初步判断血液疾病的类型。
三、实验材料1. 试剂:生理盐水、抗凝血、RBC稀释液、Hematoxylin染液、Eosin染液。
2. 器械:显微镜、微量吸管、改良Neubauer计数板、载玻片、盖玻片、擦镜纸等。
四、实验方法1. 标本制备:取抗凝血1ml,加入RBC稀释液9ml,充分混匀后,取少量血液加入计数池中,静置3~5分钟。
2. 显微镜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计数池中的红细胞,采用高倍镜依次计数中央大方格内4角和正中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数。
3. 染色:将盖玻片取下,用Hematoxylin染液染色5分钟,然后用Eosin染液复染1分钟。
4. 观察与记录:观察染色后的红细胞形态,记录红细胞大小、形态、血红蛋白含量等信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细胞大小:正常红细胞大小基本一致,直径约为7.5μm。
观察实验结果,红细胞大小较为均匀,符合正常范围。
2. 红细胞形态: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边缘薄,中间厚。
观察实验结果,红细胞形态基本符合正常范围,部分红细胞边缘略有变形。
3. 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正常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丰富,呈红色。
观察实验结果,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较为丰富,颜色鲜红。
六、实验结论本次实验通过对红细胞的形态观察,发现红细胞大小、形态、血红蛋白含量基本符合正常范围。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红细胞形态观察技巧,提高了对血液病诊断的认识。
七、实验心得1. 实验过程中,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非常重要,以确保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关于红细胞红细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直径7~8.5μ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1.0μm),周缘较厚(2.0μm),故在血涂片标本中呈中央染色较浅、周缘较深。
在扫描电镜下,可清楚地显示红细胞这种形态特点。
红细胞的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约140μm2),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其功能――携O2和CO2。
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猩红色,而且多个红细胞常叠连一起呈串钱状,称红细胞缗线。
红细胞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
红细胞正常形态的保持需A TP供给能量,由于红细胞缺乏线粒体,A TP由无氧酵解产生;一量缺乏A TP供能,则导致细胞膜结构改变,细胞的形态也随之由圆盘状变为棘球状。
这种形态改变一般是可逆的。
可随着A TP的供能状态的改善而恢复。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
血红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
它具有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功能,当血液流经肺时,肺内的O2分压高,CO2分压低,血红蛋白即放出CO2而与O2结合;当血液流经其它器官的组织时,由于该处的CO2分压高而O2分压低,于是红细胞即放出O2并结合CO2。
由于血红蛋白具有这种性质,所以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和细胞所需的O2,带走所产生的部分CO2。
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红细胞数的平均值,男性约400万~500万个,女性约350万~450万个。
每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男性约12~15g,女性约10.5~13.5g。
全身所有红细胞表面积总计,相当于人体表面积的2000倍。
红细胞的数目及血红蛋白的含量可有生理性改变,如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状态,高原地区居民大都高于平原地区居民,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的改变、以及血红蛋白的质和量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则表现为病理现象。
一般说,红细胞数少于300万/μ1,血红蛋白低于10g/100ml,则为贫血。
SOP_09-1 血液涂片检查标准操作程序一、目的:统一项目操作规程,严格检验质量标准,为临床提供及时、可靠的结果报告。
二、适用范围:血液寄生虫检验。
三、操作人员:检验科授权工作人员。
四、操作步骤:1 原理: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膜涂片或厚涂片经溶血后,运用复合染料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结构、内容物等,以鉴别、判断血液中的异常细胞和寄生虫。
2 试剂:由台湾贝索公司提供。
2.1 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2.2 碱性亚甲兰染液:2.3 煌焦油蓝生理盐水溶液:3 方法:3.1 红细胞检查:正常红细胞呈圆形,中央略凹陷,大小较为一致,直径为 6~9μm。
3.1.1 大小异常红细胞:各种贫血时,红细胞可出现大小不一,凡直径>10μm者称大红细;>15μm者称巨红细胞,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肝脏疾病等;直径<6μm者称为小红细胞,多见于缺铁性贫血等疾病。
3.1.2 形态异常红细胞:3.1.2.1 球形红细胞:红细胞直径通常<6μm,厚度增加,通常>2.6μm,因而红细胞呈小圆球形,细胞中心区血红蛋白含量较正常红细胞多,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HbS及HbC病等)。
3.1.2.2 椭圆形红细胞:红细胞呈椭圆形,横径缩短,长径增大,有时可呈畸形。
正常人血液中也可见到,但最多不超过15%。
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一般要高于25%~50%才有诊断价值;大细胞性贫血,可达25%;其他各类贫血都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3.1.2.3 靶形红细胞:比正常红细胞扁薄,中心有少许血红蛋白,部分可与周围的血红蛋白连接,边缘部染色深,故呈靶状。
主要见于:地中海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一些血红蛋白病(血红蛋白C、D、E、S病);肝病、脾切除后及阻塞性黄疸等。
3.1.2.4 镰形红细胞:细胞狭长似镰刀,也可呈麦粒状或冬青叶样,主要见于遗传性镰形红细胞增多症。
正常红细胞的直径
介绍
红细胞是人体最常见的细胞之一,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到达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正常红细胞的直径是一个重要的生理参数,它直接关系到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本文将深入探讨正常红细胞的直径以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什么是红细胞
红细胞,又称为血球,是血液中最常见的细胞类型。
它们主要由红细胞膜、血红蛋白和细胞器构成,形状呈现出一个中央凹陷的圆盘状。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到达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并将二氧化碳从组织中带回肺部交换呼吸气体。
红细胞直径的测量
红细胞直径通常通过显微镜观察测量。
由于红细胞呈现圆盘状,其直径可以分为两个方向: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
最大直径是横向从红细胞一侧到另一侧的距离,而最小直径则是纵向经过红细胞凹陷部分的距离。
在正常情况下,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的比值约为1.6:1。
正常红细胞的直径范围
正常红细胞的直径范围可以根据不同的生理状态和研究对象进行细分,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数据:
成年人
•最大直径:7.2 - 8.2微米
•最小直径:2.2 - 3.2微米
儿童
•最大直径:5.5 - 7.0微米
•最小直径:2.5 - 3.0微米
新生儿
•最大直径:5.0 - 6.5微米
•最小直径:2.2 - 2.9微米
孕妇
•最大直径:7.5 - 8.5微米
•最小直径:2.8 - 3.6微米
需要注意的是,正常红细胞的直径在一定的范围内有一定的变异性,这取决于个体差异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
在某些疾病状态下,红细胞的直径可能会有明显的改变。
红细胞直径与健康的关系
正常红细胞的直径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研究结果:
血液循环
红细胞的直径与其在毛细血管中的通过能力密切相关。
过大或过小的红细胞直径可能会影响血液的流动,导致血液循环不畅,甚至导致微循环障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氧气携带能力
红细胞的直径与其表面积有关,表面积决定了红细胞携带氧气的能力。
正常红细胞的直径可以保证足够的表面积,使红细胞能够有效地与氧气发生反应,将其携带到身体各个部位。
疾病状态的变化
一些疾病状态会导致红细胞直径的改变。
例如,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可以引起红细胞的增大或减小。
因此,通过测量红细胞的直径,可以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提供辅助信息。
小结
正常红细胞的直径是一个重要的生理参数,它与血液循环、氧气携带能力以及疾病状态有密切的关系。
了解正常红细胞的直径范围和其与健康的关系对于研究人体生理和疾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对正常红细胞直径的基本了解,并进一步促进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Mohandas N, Gallagher PG. Red cell membran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Blood. 2008;112(10):3939-3948. 2. An X, Mohandas N.
Disorders of red cell membrane. 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
2008;141(3):367-375. 3. Suemori S, Yasuda H, Yonemura Y. Red blood cell circulation in microvessels. Results of direct observations using a videomicroscopic techniqu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
1988;130(7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