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直方图及其参数在贫血中的临床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血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是一种多参数检测仪器,一般在报告单上有三个组成部分:(1)有关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定量检测结果;(2)三类细胞的直方图,横坐标是细胞体积的大小,用fl表示,纵坐标是某一体积细胞所占的百分率,(3)警示符号。
三分类血球分析仪是根据库尔特原理设计的,其基本原理是当血细胞通过一个电场,产生电阻及脉冲波。
仪器采集这些信息,进行分析。
不同血细胞(如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以及不同类型的白细胞)体积大小不同,产生的电阻和脉冲波大小也不同,这样就可以将细胞进行分类计数。
所以血球分析仪不能代替人工显微镜检查。
但是,直方图和警告提示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异常情况。
一、血细胞直方图的形成1、血细胞分析仪基本原理: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的基本原理是电阻抗(库尔特原理)原理,即血细胞作为一种物理颗粒,在通过电场时产生电阻,从而出现脉冲波,脉冲波的数量反映了血细胞的数目;而不同体积大小的血细胞所产生的脉冲波大小也不相同,根据脉冲波的大小可以对不同的血细胞进行分类计数。
全血进入血球分析仪以后,白细胞进入白细胞计数通道,仪器计算机部分可将白细胞体积从35-450fl 分为256个通道,每个通为1.64fl;而红细胞和血小板进入另一个共用通道,其中血小板储存于64个通道,体积范围为2-20fl。
仪器在白细胞通道中按体积大小,将白细胞分成三组:35-98fl的为淋巴细胞,98-150fl的为中间细胞(其中包括单核细胞,嗜酸和嗜碱性粒细胞)和150-350fl的嗜中性粒细胞。
仪器在红细胞和血小板通道中也按体积大小区别红细胞和血小板:3-30fl的被认定为血小板,而30fl 以上的被认定为红细胞。
2、直方图的形成细胞直方图的横坐标是细胞体积大小,以fl表示;纵坐标为某一种体积细胞所占的百分比,以%表示。
直方图反映的是血细胞体积大小的分布情况。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直方图各具特点,正常人的细胞直方图在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分析仪上有特定的曲线。
红细胞体积直方图及分布宽度对贫血的诊断治疗及意义发表时间:2014-07-11T10:13:20.0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6期供稿作者:孙红霞张景云[导读] 贫血是临床最常见的表现之一,然而它不是一种独立疾病,各种疾病都可以伴有贫血。
孙红霞张景云(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高青院区 256300)【摘要】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由血液分析仪测量后获得,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简言之,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
多数仪器用所测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来表示,即RDW-CV,也有的仪器采用RDW-SD报告方式。
比血涂片上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均的观察更客观、准确。
其正常参考值范围为11.5—16.5%。
【关键词】红细胞体积直方图分布宽度贫血分类贫血诊断治疗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分析仪【中图分类号】R5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6-0031-02一、贫血的概述贫血是临床最常见的表现之一,然而它不是一种独立疾病,各种疾病都可以伴有贫血。
所谓贫血是指在一定容积的循环血液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值的下限称为贫血。
其中以血红蛋白浓度最为重要,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孕妇低于100g/L。
血红蛋白正常值随年龄变化而有所不同,在新生儿期﹤145g/L、4月时﹤90g/L、4~6月时﹤100g/L、6月~6岁时﹤110g/L、6~12岁时﹤120g/L者,一般可认为贫血。
贫血的最初感觉疲乏、困倦、软弱无力、皮肤粘膜及指甲苍白、活动后心慌、气促,严重和长期贫血者可引起心脏扩大,心率及脉搏增快、低热、头晕、头痛、耳鸣、眼花、注意力不集中、嗜睡、食欲减退、腹胀、恶心、便秘;贫血严重可有肝、脾肿大,生殖系统在女性可表现月经不调,在男女两性患者可有性欲减退等症状。
一旦发现贫血,必须查明其发生原因,尽快对症治疗。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及其直方图在临床上的应用摘要】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在国外已广泛用作贫血的诊断及分类的一项指标,再配以红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 HRD),有助于对病情及治疗情况的进展进行判断。
RDW为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常以所测得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CV%)来表示。
它比血涂片上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均的观察更为客观、准确。
RDW增大时有临床意义。
血小板体积增大时,直方图会出现明显拖尾现象。
有小红细胞或红细胞碎片干扰时,直方图尾部会抬高。
【关键词】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直方图;贫血【中图分类号】R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4-0037-0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诊断技术和自动化仪器在血液学实验室得到广泛的应用,许多客观准确的参数和实验数据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提高了临床血液病及其它有关疾病的诊治水平。
RDW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量化指标,围绕RDW临床实用价值,许多学者做了大量工作,阐述了实用性和可靠性,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配以红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HRD),有助于对病情及治疗情况的进展进行判断。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50例贫血患者的MCV、RDW及红细胞直方图的变化进行分析。
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3~73岁,平均年龄46岁。
均为临床和实验室诊断确诊。
1.2 方法采用DB-538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查,采用血液细胞分析仪配套试剂。
采患者全血,用EDTA抗凝的静脉血2ml进行分析,标本留取后1小时内完成。
2.结果50例贫血患者中,缺铁性贫血26例MCV均小于正常值RDW均增高,红细胞直方图中主峰左移,基底变宽,表现为小细胸低色素和细胞不均一性;巨幼细胞性贫血10例,MCV、RDW均增高,直方图中主峰右移,基底明显变宽,显示明显的大细胞不均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6例MCV和RDW正常,慢性病性贫血4例,溶血性贫血1例RDW均增高明显,MCV轻度增高,直方图基底变宽;急性失血2例MCV和RDW正常,铁粒幼细胞性贫血1例,RDW均明显增高,直方图显示两个细胞峰,基底明显变宽。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关键词】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临床诊断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是用红细胞直方图分布的宽度比上其高度来衡量红细胞体积离散程度的指标。
通过血细胞分析仪能在十几秒内测得10万个细胞体积大小的数值,更能及时、准确、客观地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不等程度。
近年来,随着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的普及,RDW作为血细胞分析检验的一个常规参数,因其结果容易获得,简便准确,在疾病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意义及参考价值。
1RDW在贫血诊断中的应用国内外的文献报道很多,MCV/RDW贫血分类法已经得到验证并被广泛采用,将贫血分为以下6个型: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降低,RDW升高)、小细胞均一性贫血(MCV降低,RDW正常)、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升高,RDW升高)、大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升高,RDW正常)、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正常,RDW升高)、正细胞均一性贫血(MCV正常,RDW正常)。
2RDW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2.1乳糜泻:国外研究发现RDW可用于乳糜泻的初步筛查及病人是否依从于无麸质饮食的监测,在临床怀疑有乳糜泻的病人,RDW升高可高度怀疑有乳糜泻。
2.2炎症性肠病:Cakal B等[1]研究发现RDW可用于炎症性肠病活动性的监测,并可用于克隆恩病(CD)及溃疡性结肠炎(UC)的鉴别诊断。
活动性的UC与CD比非活动性的及对照组相比RDW明显升高。
关于炎症性肠病导致RDW变化的机制,与炎症性肠病时影响肠道对铁的吸收,致使铁缺乏,进而影响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有关,致使红细胞呈大小不均的异质性变化使RDW升高。
2.3肝脏疾病:国内很多研究发现MCV和RDW的改变可以反映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可作为肝功损害疗效观察和重症肝炎预后的理想指标之一。
3RDW在癌症中的应用黄胜等[2]对各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RDW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研究发现恶性肿瘤患者RDW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恶性肿瘤贫血患者RDW明显高于恶性肿瘤非贫血患者,消化道恶性肿瘤组RDW明显高于非消化道恶性肿瘤组。
血细胞直方图的原理及应用1. 引言血细胞直方图(hematology/complete blood count histogram)是一种通过血液细胞计数器对血液样本进行分析的技术。
该技术可以提供关于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血细胞的数量、大小和分布等信息。
血细胞直方图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不同的疾病。
2. 原理血细胞直方图的分析基于血液细胞计数器对血液样本中的血细胞进行计数和测量。
具体原理如下:•对于红细胞(RBC),血细胞计数器会测量红细胞的数量(红细胞计数,RBC count)和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ell volume,MCV)。
通过统计红细胞的数量和平均体积,可以了解红细胞的总体状态。
大量或异常增大的红细胞可能表明贫血或者其他疾病。
•对于白细胞(WBC),血细胞计数器会测量白细胞的总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 count)以及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比例。
通过了解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白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增高)或减少(白细胞计数降低),并鉴定不同类型的白细胞比例是否正常。
•对于血小板(PLT),血细胞计数器会测量血小板的数量(platelet count,PLT coun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
通过测量血小板的数量和平均体积,可了解血小板的总体状况。
异常的血小板数量或体积可能表明出血或凝血异常等问题。
3. 应用血细胞直方图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多种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3.1 疾病诊断通过对血细胞直方图的分析,医生可以判断血液中是否存在异常细胞或细胞数量的异常情况。
例如,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能表明感染、炎症或免疫性疾病等;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体积的变化可能与贫血、骨髓功能障碍等有关;血小板数量或体积的异常可能与出血或凝血异常有关。
3.2 疾病监测在一些长期治疗的疾病中,血细胞直方图可以用于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红细胞直方图在贫血诊断中的应用迄今,绝大多数血细胞分析仪使用电阻抗法进行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比积测定。
红细胞通过计数小孔时,形成相应大小的脉冲,脉冲的多少即为红细胞的数目,脉冲的高度代表单个脉冲细胞的体积,根据所测单个红细胞体积及相同体积细胞占总体的比例,可打印出红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
此直方图以细胞体积为横坐标,相同体积细胞的相对数量为纵坐标,可直观的反映细胞体积分布。
尤其是某些贫血红细胞直方图有其特点,此种图形变化结合红细胞的其他参数进行分析,对贫血的鉴别诊断及疗效观察颇有价值,分析时,要注意观察图形峰的位置、峰底的宽度、峰顶的形状及有无双峰的现象。
下面以BC-320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为例,介绍红细胞直方图在贫血诊断中的应用。
正常红细胞直方图(图1):BC-3200红细胞直方图的显示范围0.0~250.0fl,峰值在80~90fl,峰形大致呈两侧对称正态分布曲线。
若红细胞的体积大小发生改变,可见红细胞直方图左移(MCV变小)或右移(MCV变大)或出现双峰。
同时峰底宽度亦随红细胞体积异质性(RDW值)的变化而相应的变大或变小。
如下面几种异常红细胞直方图。
缺铁性贫血的直方图(图2):此类贫血是由于人体缺铁而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大小不等,MCV<80fl,直方图显示峰值左移,峰底变宽,显示小细胞不均一性。
经铁剂治疗后,直方图将出现一系列变化。
治疗初期,外周血中出现部分正常红细胞,但仍以病理性小细胞为主,故直方图表现为双峰,左峰高于右峰(图3);随着治疗的进展,正常红细胞占主导地位,此时双峰仍存在,右峰高于左峰(图4);以后红细胞逐渐趋于正常,直方图也将恢复正常。
故根据直方图的变化,可动态观察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效果,指导临床用药。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直方图(图5):此类贫血多为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直方图表现为峰值右移,峰底增宽,显示大细胞不均一性。
经叶酸或维生素B12治疗后,幼稚细胞分化成熟正常,正常红细胞逐渐释放入血,直方图表现为峰值左移或出现双峰。
第四章血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考纲·检测原理·检测参数·血细胞直方图·方法学评价·临床应用检测原理(一)电阻抗法(库尔特原理)1.库尔特原理将等渗电解质溶液稀释的细胞悬液置入不导电的容器中,将小孔管插进细胞悬液中。
小孔管内充满电解质溶液,并有一个内电极,小孔管的外侧细胞悬液中有一个外电极。
当接通电源后,位于小孔管两侧的电极产生稳定电流,稀释细胞悬液从小孔管外侧通过小孔管壁上宝石小孔(直径<100μm,厚度约75μm)向小孔管内部流动,使小孔感应区内电阻增高,引起瞬间电压变化形成脉冲信号,脉冲振幅越高,细胞体积越大,脉冲数量越多,细胞数量越多,由此得出血液中血细胞数量和体积值。
2.白细胞分类计数原理根据电阻抗法原理,经溶血剂处理的、脱水的、不同体积的白细胞通过小孔时,脉冲大小不同,将体积为35~450fl白细胞分为256个通道。
3.血红蛋白测定原理当稀释血液中加入溶血剂后,红细胞溶解并释放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与溶血剂中的某些成分结合形第 1 页共11 页成一种血红蛋白衍生物,在特定波长(530~550nm)下比色,吸光度变化与稀释液中Hb含量成正比,最终显示Hb浓度。
如含氰化钾的溶血剂,与血红蛋白作用后形成氰化血红蛋白,其最大吸收峰接近540nm。
(二)光散射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1.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原理(1)激光与细胞化学法(2)容量、电导、光散射法(3)电阻抗与射频法(4)多角度偏振光散射(MAPSS)法2.红细胞检测原理3.血小板检测原理4.网织红细胞计数原理(1)激光与细胞化学法1)过氧化物酶检测通道:2)嗜碱性粒细胞/分叶核检测通道血液与酸性表面活性剂反应,不仅红细胞溶解,而且除嗜碱性粒细胞外,其他所有白细胞膜均被破坏,胞质溢出,仅剩裸核。
当激光束照射到细胞时,产生不同强度的散射光,形成二维细胞图,其中,嗜碱性粒细胞呈高狭角散射,定位于细胞图上部,裸核细胞则位于细胞图下部。
血细胞仪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特点及临床意义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互联网点击数: 2214 更新时间:2009-10-22 热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乐家新王成彬丛玉隆(北京 100853)传统的血细胞检查完全采用手工方法,不仅操作繁琐费时,而且由于多种原因,计数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度难以保证。
1958 年,库尔特采用电阻率变化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发明了性能比较稳定的电阻抗法血细胞计数仪,开创了血细胞分析的新纪元。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各种高新技术在血细胞分析仪中的应用,使其检测原理不断完善,检测水平不断提高,测量参数不断增加,各种类型的血细胞分析仪已在国内外各医院广泛使用。
但从根本上讲,其检测原理大致分为两部分,即电阻抗法与光散射法。
电阻抗法血细胞计数原理是根据血细胞非传导性的性质,以对电解质溶液中悬浮颗粒在通过计数小孔时引起的电阻变化进行检测为基础,进行血细胞计数和体积测定。
光散射法主要应用于白细胞分析,其检测原理就是利用多项技术(如射频、细胞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术) 联同时检测一个白细胞,综合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较为准确的白细胞计数和五分类结果。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标本时,除给出细胞数量外,还提供相应的细胞体积分布图。
根据仪器检测的原理不同,可将血细胞分布图形分为直方图和散点图。
直方图是血细胞分析仪用电阻抗原理对血细胞进行检测,以细胞体积为横坐标,细胞的相对数量为纵坐标,表示某一种细胞数量分布情况,可反映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
包括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三种直方图。
散点图是血细胞分析仪用多项技术(激光、射频及化学染色)联合使用对白细胞进行检测后得到的各类白细胞的散点状分布图。
由于目前使用的血细胞分析仪绝大部分采用电阻抗原理,下面主要介绍血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由于电阻抗法计数细胞的原理是基于细胞在测试系统中产生的脉冲大小与仪器内设定的阈值比较而得出的数据,每个细胞检测时显示的脉冲大小除与细胞本身的大小有关外,还与溶血剂的种类、浓度、用量、溶血时间,稀释液的渗透压、离子强度、pH值、电导率,仪器出厂时仪器内固定的孔电流和脉冲增益等因素有关。
血细胞直方图和散点图的临床意义血细胞直方图和散点图是临床上常用的两种检测手段,它们可以提供关于血细胞计数和形态学的重要信息,有助于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就血细胞直方图和散点图的原理、解读和临床意义进行详细介绍。
一、血细胞直方图血细胞直方图是通过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血液检测后所得的结果图。
它以血细胞分类计数为基础,将血细胞的数量按照不同细胞类型分成多个区间,并以柱形图的形式展示。
常见的直方图包括白细胞计数直方图、红细胞计数直方图和血小板计数直方图等。
血细胞直方图可以提供血细胞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而反映出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例如,白细胞计数直方图可以帮助鉴别感染和炎症等疾病,红细胞计数直方图可以发现贫血和多血症等异常情况,血小板计数直方图可以提示出血倾向和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
二、血细胞散点图血细胞散点图是通过将血液样本中的细胞形态学特征以散点图的形式展示出来。
常见的散点图包括红细胞散点图和血小板散点图等。
血细胞散点图可以提供血细胞的形态学信息,帮助医生发现细胞异常和某些疾病的特征。
例如,红细胞散点图可以识别各类贫血并判断其病因,血小板散点图可以鉴别出血小板功能异常和骨髓疾病等。
三、血细胞直方图和散点图的临床意义非常重要,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诊断各类疾病:血细胞直方图和散点图可以反映出各类血液疾病的存在和发展趋势,如贫血、白血病、出血性疾病等。
医生通过分析这些图形,可以得到疾病的一些初步判断,有助于进行后续的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2. 指导治疗方案:血细胞直方图和散点图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例如,对于炎症性疾病,通过白细胞计数直方图的变化,可以判断药物的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评估治疗效果:治疗后的血细胞直方图和散点图可以反映出治疗效果,如药物的作用是否理想,疾病是否得到控制等。
4. 预测疾病进展:血细胞直方图和散点图的动态变化可以帮助医生预测疾病的进展和预后,如白细胞计数直方图的峰值增高可以提示感染的进展,血小板散点图的异常可以提示疾病的恶化。
红细胞直方图及其参数在贫血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不同贫血红细胞体积的变化,使红细胞体积分布图发生变化。
探讨不同贫血其红细胞直方图及其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不同变化,对鉴别贫血类型及疗效观察的临床应用。
方法采用迈瑞BC-538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对50例正常对照者和150例我院住院贫血患者外周血进行血常规检测。
结果不同贫血MCV、RDW的改变各有特征,红细胞直方图也可发生不同变化。
结论红细胞直方图结合MCV、RDW对各类贫血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疗效观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贫血;红细胞直方图;MCV;RDW
血液分析仪在计数细胞数量的同时还提供细胞体积分布图形,在36-360fl 范围内分析红细胞,横坐标表示红细胞体积,纵坐标表示不同体积红细胞出现的频率。
当红细胞体积大小发生变化,直方图峰可左移或右移,或出现双峰,基底可变宽或变窄。
不同类型的贫血,其红细胞直方图及其MCV、RDW也可发生不同变化。
我们分析了50例健康对照者及150例不同类型的贫血患者的MCV、RDW及红细胞直方图的变化,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50例正常对照者为来我院体检者,150例贫血患者为我院住院患者,年龄12~75岁,其中男62例,女88例,均为临床和实验室已诊断。
1.2 仪器迈瑞BC-538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
1.3 试剂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配套试剂。
1.4 方法做患者标本前用全血质控做好室内质控并全部在控。
采取患者用EDTA抗凝的静脉血2 ml,用迈瑞BC-538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由专人操作,并在标本留取后1 h内完成。
2 结果
71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的MCV均小于正常值,RDW均增高,红细胞直方图中主峰左移,基底变宽,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和细胞的不均一性。
29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MCV、RDW均增高,其红细胞直方图中主峰右移,基底明显变宽,显示明显的大细胞不均一性。
16例再障和8例急性失血患者的MCV、RDW 均为正常范围、12例慢性病性贫血中3例为小细胞性、9例为正细胞性,它们的红细胞直方图中曲线均没有明显变化。
5例溶血性贫血中RDW均增高明显,MCV 轻度增高,红细胞直方图基底变宽。
4例铁粒幼细胞性贫血RDW均明显增高,其红细胞直方图显示两个细胞峰,基底明显变宽。
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MCV正常或增高,RDW增高,红细胞直方图基底稍变宽。
3 讨论
3.1 缺铁性贫血RDW增高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敏感性为96.5%,特异性为98.1%[1],可作为缺铁性贫血的筛选指标,缺铁性贫血早期MCV尚处于参考范围时,RDW增高更是早期诊断的指征,当MCV减少时,RDW增高更为显著。
当给予铁剂治疗时,网织红细胞增多并释放入血,与小红细胞并存,此时红细胞直方图可出现两个细胞峰,基底增宽,RDW将比给药前更大,说明治疗有效。
随着正常红细胞增多和小红细胞的减少,RDW逐渐降至参考范围。
用RDW
动态变化观察缺铁性贫血的治疗用药有一定参考价值[2]。
3.2 巨幼细胞性贫血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维生素B12、叶酸缺乏,使红细胞核成熟障碍,红细胞在过长的细胞周期中合成了过多的血红蛋白,造成了红细胞体积过大,大小不等。
红细胞直方图中显示出曲线峰右移,峰底增宽。
当给予叶酸、B12治疗时,网织红细胞增多并释放入血,与病态红细胞并存,此时红细胞直方图可出现两个细胞峰,基底增宽,说明治疗有效。
而溶血性贫血的红细胞多是轻度增大的,故其MCV只稍微增高,但红细胞形态的改变却非常明显,从其测定是数值来看,溶血性贫血RDW升高比巨幼细胞性贫血更为明显,而MCV增大没有巨幼细胞性贫血明显。
依此可鉴别这两种贫血类型[3]。
3.3 再生障碍性贫血与急性失血此两类数据中MCV和RDW均在正常范围内,红细胞直方图也没有明显改变。
3.4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红细胞具有同时存在低色素和正常色素两种细胞群的双形性,RDW明显增高。
故其红细胞直方图显示两个细胞峰,小细胞峰明显左移,基底增宽。
3.5 慢性病性贫血大多表现为正细胞性贫血,少数为小细胞性贫血,可能与某些疾病有关。
3.6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CV正常或增高,RDW增高,红细胞直方图基底稍变宽。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红细胞可出现大小不一。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以往使用红细胞平均值3项指标,即MCV、MCH、MCHC 作为依据。
1983年Bessman提出用MCV和RDW两项参数作为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的新指标[4]。
根据不同病因引起贫血的红细胞形态特点的不同,可将贫血分成6类。
新的分类方法对贫血的病因分析和鉴别诊断更具意义。
RDW和MCV 如果配合红细胞直方图进行综合分析,更有利于判断贫血的类型和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门剑龙,徐凤华,华维.红细胞MCV、RDW值鉴别贫血的临床价值.临床检验杂志,1995,13(5):241.
[2]马骏龙,丛玉隆,韩晓萍,等.测定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对缺铁性贫血疗效观察的意义.中华血液学杂志,1991,6(12):312.
[3]王爱卿,毛秀英,杨年庆.RDW、MCV测定值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意义.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9,14(2):117.
[4]Bessman TD,Williams L. J,Gardner FH Jr. Improved Classification of anemias by MCV and RDW. Am J clin Pathol,1983,8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