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通立交安全设计上海20130303
- 格式:pdf
- 大小:11.97 MB
- 文档页数:80
公路工程中互通式立交公路设计论文报告:互通式立交公路设计提纲一:互通式立交公路的定义与特征互通式立交公路是一种高效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方案,它利用桥梁、隧道以及其他交通管制措施,集成了汽车、公共交通、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等交通用途,并将其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互通式立交公路的设立,可以化解局部交通堵塞、增加路面承载能力、改善交通流量、提升道路安全性等多方面问题。
其特征在于规划的路线布局必须符合城市道路体系的整体规划,贯通市区与郊区的交通瓶颈,建设成一条畅通无阻的城市高速公路。
提纲二:互通式立交公路的建设需求和功能需求在城市开发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互通式立交公路的建设需求越来越重要。
以下是互通式立交公路建设需求的分析:1. 缓解城市内部沿线交通拥堵的问题;2. 绕行城市的主要交通路线,使城市快速交换;3. 为进入城市的国家高速公路提供接口;4. 建立城市配套快速交通系统,提升城市综合交通效能。
互通式立交公路作为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如下主要功能需求:1. 通畅性功能:保证交通流动性和拥堵程度;2. 交通替代功能:实现高速公路车辆直接进入城市道路系统,由此达到快速绕行城市的目的;3. 中转换乘功能:实现快速连接两个路网之间的连接,便于车辆中转,避免城市交通拥堵;4. 贴近性功能:拥有与城市内部快速路的匹配能力,满足高速公路与城市街道之间的衔接;5. 安全性功能:在交通流量高峰期,能保证安全并且流畅,避免拥塞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提纲三:互通式立交公路的设计原则一个合理的互通式立交公路设计必须符合城市交通规划的要求,同时还需要有针对性的方案和特殊的方法。
下面是互通式立交公路设计的原则:1. 安全原则:要保证道路通畅、安全和可靠,其中包括保证车辆的行车安全和行路环境的安全;2. 通行效率原则:确保公路的流量高效,车辆行遇到交通拥堵时有在通畅状况下通行既定路线的能力;3. 经济原则:在设计上不会造成经济成本过高,没有必要造出过度复杂且不必要的立交;4. 环保原则:降低设计过程中对城市环境的破坏,确保符合城市的环保标准;5. 便民原则:为市民提供方便的旅行办法,提高城市公路的交通流畅度。
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景观设计规范一、国内法规鉴于互通立交桥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各国十分重视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桥的景观设计。
我国国家交通部1998年关于发布《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下面摘录关于互通立交桥景观设计的几条规定:条文6.2.2.1公路上的桥梁、互通式立交、隧道和服务区、管理设施等作为一个景点,设计时应使构造物本身各部位比例协调。
条文6.2.2.2各景点设计路段应充分结合工程和自然景观,宜具有一定风格,且与地域景观协调一致。
各景观设计路段之间的过渡应自然。
条文6.3.4.4互通式立交区及服务区范围内,有条件时宜作景观绿化设计。
二、设计手法公路互通立交桥景观环境要素包罗万象,但我们不应将精力集中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人造景观上,而应重点体现对原有的建筑景观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以及公路主体与原有自然及社会环境的相融--“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
从互通立交桥景观设计入手,例如通过植物高低的变化引导视线,构造景观的节奏感;从互通立交桥线形入手,优化平纵组合、改善线形,使其流畅连续,确保车辆快速安全通过,提供舒适的行车条件,营造出“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的优美的公路交通环境;从互通立交桥结构入手,要求边坡以曲线柔美自然流畅的曲面为主,挡墙由高至低或由低至高渐变且与路线线形吻合为主要造型,边沟以隐蔽、宽浅或远离路基为首选。
互通立交桥周围的山岭、坡地、河流,构成美丽的风景,千变万化的植被体现出一种自然美。
互通立交桥作为一种构造物,既要满足车辆通行的基本要求,又要达到自然景观与再造景观的和谐统一。
互通立交桥匝道大量曲线的设置,使公路线形能更好地适应地形,增加了互通立交桥的曲线美,给人以幽静和耐人寻味的感觉。
曲线丰富的变化和节奏感,驾驶员行驶在上面,眼睛左右移动,不断扫视整个视域,并把视线引向远方,避免了驾驶员遇到紧急情况而手慌脚乱。
匝道的美学价值如此重要,为方便建筑师对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桥进行建筑美学设计,建筑师有必要进一步认识匝道的如下特征:互通立交桥匝道圆弧的设置,不光是从公路美学出发,且它可以辅助直线,圆弧可自然表明道路方向变化,将道路两侧层出变化的全景提供给驾驶员,起到合理诱导视线的作用。
AUTO TIME163TRAFFIC AND SAFETY | 交通与安全1 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快速的发展和城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立交桥不断发展壮大。
为减少或消除交通冲突点,增加交叉口行车安全,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节约运行时间和燃料消耗[1],当交叉口达到一定规模时,通常采用立体交叉的形式。
本文通过对南宁市良庆大桥引桥与五象大道交叉节点的研究,采用三个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最终选择三层“菱形全互通+西北环形匝道”立交方案。
2 工程方案设计2.1 工程概况南宁市良庆大桥位于青秀山东南角,横跨邕江,处于既有南宁大桥与三岸大桥间。
本立交为良庆大桥南岸连接线与五象大道的互通节点工程。
良庆大桥为城市主干路,设计车速50km/h ;五象大道为城市主干路,设计车速60km/h ,为现状道路。
2.2 建设条件(1)用地:本节点东南象限为规划良庆湖,西南象限确定为宝能地标地块。
规划丰庆路与良堤路相交处现状为邕宁县良庆码头,按规划搬迁。
(2)水系:良庆河在本节点南侧自西向东穿过丰庆路汇入良庆湖。
(3)路网:五象大道已按规划实施,跨良庆湖桥已建成,其余道路均未施工。
周俊杰1 周姗姗2 曾红丹21.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0922.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南宁市 537100摘 要: 城市道路立交类型的选择,应根据立交节点在路网中的功能、地位及作用、交通需求及立交所在区域的用地条件,从功能、经济、环境、管理等指标比较,从而得出合理的方案。
城市立交设计既要满足上位规划、相关规范的技术标准,又要注重结合项目的特点,使设计方案“合理、美观、经济、实用”。
选择立交形式是立交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前期工作,不同的形式将影响整个立交的投资、交通功能、社会和经济效益以及景观等各个方面。
关键词:立交 技术指标 交通需求城市道路互通立交设计方案2.3 立交设计原则及功能定位2.3.1 设计原则(1)优先保证南北向或东西向直行交通和主要转向交通的车流顺畅,减少交叉口延误。
2.7.17.2 延安路-南北高架立交1.立交概况1)立交等级延安路-南北高架立交位于成都路、延安路交叉口,是市中心的重要交通节点。
延安路是横穿上海市中心城区高架系统东西向的交通主干道,东接延安路隧道复线与浦东陆家嘴地区相连,西至虹桥国际机场和沪青平高速公路。
南北高架是一条纵贯市中心区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往南穿越黄浦江与浦东济阳快速路连接,往北至南北高架延伸线,与彭浦工业区和宝钢地区连接。
延安路-南北高架立交不仅是连接这两条干道的交通枢纽,而且是上海市高架系统“申”字型骨架的中心点。
因此,该立交是市区高架系统中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工程之一,它的建成将为高架系统安全、畅通、快速运行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立交所处的地理位置、相交道路的等级和在路网中的重要性,立交等级确定为互通式立交1级。
2)设计标准立交主线设计车速为60km/h,匝道为30km/h;主线净空为5.2m,主线最小半径为1000m;匝道净空为4.5m,匝道最小半径为55m;主线最大纵坡为4.16%,匝道最大纵坡为5.5%。
3)选型依据(1)用地条件南北高架与延安路高架轴线间呈斜交72度,规划红线均控制在65m范围内,交叉口规划半径仅为80m。
立交四周建筑物稠密,有8层高的浦东大楼,多幢5层楼新工房,其余大多为2至3层的老式砖房,在交叉口西南象限紧贴红线有2幢24层新建高层建筑,立交占地很小,设计条件极为苛刻,立交方案的取舍受地形约束较大。
(2)交通量预测根据上海市交研所提供的交通流量预测资料,该立交远期2020年立交高峰小时流量为12683pcu/h,南北高架与延安路高架的交通比重2020年为54:45,南北高架流量略大于延安路高架流量。
南北高架的直行流量占进口总流量的58%,延安路高架的直行流量占进口总流量的53%,因此首先应保证该节点直行车流的流量。
(3)设计原则该节点为高架系统的中心,应为各个方向的交通提供互通、便利、安全的条件;在不破坏立交总体造型、不增加桥下净空的前提下设置人行设施,以确保行人安全通行。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设计要点分析摘要:互通式立交范围是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多发地,通过对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安全性设计思路及措施。
关键词: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设计要点1、前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心态日益发生变化,对出行安全性和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通式立交作为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全线高速公路的服务水平和运营安全。
由于现行设计规范中很多值得关注的重要内容表述模糊,给具体设计带来了一定困惑,会出现诸如设计的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规范,但设计不一定是安全的,因此设计成果很可能出现“合法”,但不一定“合理”的情况。
本文通过对互通式立交区交通事故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相应对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
2、互通式立交区域交通事故分析随着汽车技术及高速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在互通立交设计、施工、运营的实践过程中凸显出不少的问题,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汽车的行驶安全问题。
互通式立交具有交通转换功能和空间多层次结构形态两大特征,在有限的空间区域内要完成各方向的交通转换,加剧了其运行方向的复杂性,同时受项目投资、现场条件及环境限制,互通式立交的技术指标往往较低,当几个极限指标组合不当时,所构成的线形可能造成运行条件更复杂,故高速公路的交通事故有很大一部分发生在互通立交区域。
据有关统计,互通立交区域的事故绝大部分发生在变速车道的出、入口段,即所谓的“鼻端事故”现象较为严重。
发生在互通式立交范围的事故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1)追尾:是最常发生的事故,主要发生在加、减速匝道上。
(2)错路运行:主要发生在出口或匝道分岔处。
(3)冲出路外:主要发生在多种临界几何指标集中的匝道上。
(4)与固定物碰撞:碰撞对象主要为减速车道分流鼻端的护栏及跨线桥构造物。
而发生以上事故的原因主要为①加减速车道设置不合理或长度不足,引起驾驶员来不及进行车速变换的操作,引起驾驶混乱。
公路互通立交设计的安全性影响因素探索摘要:在我国现阶段公路互通立交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建设范围逐渐扩大,随之而来的人们更加关注其设计的安全性表现。
为全面满足公路互通立交的安全性设计要求,应对其影响因素展开分析。
本文通过选址、主线以及匝道三方面的内容,对其中所涉及到的安全性影响因素展开分析,以期为公路立交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互通立交;安全性;设计引言:公路互通立交是我国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现代社会经济事业发展需求,应广泛开展公路互通立交的设计,从而满足公路建设需求,增加交通枢纽工程。
在这一过程中,也应高度重视公路互通立交设计中的安全性问题,面对我国频发的交通事故,应当注重安全性评估,将公路互通立交作为整体全面深入的展开安全评价分析,在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安全问题,从而加以改进,形成完善设计。
1 选址在公路互通立交设计中,对安全性产生影响的因素之一,就是有关地址的选择。
在选址时保障公路互通立交具有良好安全性,应满足与其他构造物之间的距离控制要求。
根据我国现阶段公路互通立交设计的相关情况而言,确保公路互通立交之间保持合理间距,能够均匀分散道路交通流,同时,也将会促使公路整条区域所在范围内形成协调交通组织。
这就要求在选址时,公路互通立交的相互间距保持适当,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1]。
若间距过大,则可能会导致交通转换不便。
而若间距过小,则将会导致相邻立交范围内出现紊乱交通流,增加事故发生概率。
因此,应注重科学选址,促使相邻立交之间保持合理间距。
根据公路互通立交选址的设计原理,要求与之相邻的相关服务设施以及互通立交之间保持合理间距,而不同的是,由于进入到有关交通服务设施中的流量相对较少,因此对于直行交通而言,可能不会产生较大干扰。
而在互通立交的出入口,以及隧道口位置所形成的间距具有重要影响,其将会对来往车辆,对两侧构造物的识别产生影响,因此应控制合理间距,为来往车辆预留出合理视野。
而当互通立交入口接入隧道入口之前,则无需对视距进行控制,此时具有安全行车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