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 格式:docx
- 大小:8.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梦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在关系作者:刘玉珠来源:《公关世界》2022年第06期摘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力量,中国梦的总目标又为大学生文化自信指明正确的方向。
作为圆梦的重要力量,青年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意识,积极投身社会主义事业,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担起历史重任。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文化自信一、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文化诞生于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是民族历史的见证和民族智慧的凝结。
“我们坚定自信的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发展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 1 ] 。
中华文化在炎黄子孙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激励着青年大学生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文化自信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文化自信就是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一种由衷的肯定,也是一种坚定的信念。
我们不仅要认同自身文化,更要认可其文化价值,充分认识到它的独特魅力和光明前景,相信它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笃定其具备远大的发展前景。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自五四运动以来,大学就是国家的文化高地,极大程度上辐射和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
“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自强的基石”[ 2 ],大学生的文化态度会极大地影响我国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文化自信不仅是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崇敬和信心,更是一种对待文化的态度和进行传承的能力。
首先,充分相信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从古至今,每一个时代都给文化打上了自己的社会印记和时代特征,历史对其中的优秀部分进行了筛选,一代代沉淀下来。
文化自信如何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软实力。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文化自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如同一座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又似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迈向辉煌。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
中华民族拥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从古老的甲骨文到如今的简体汉字,从雄伟的万里长城到精妙的苏州园林,从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到绚丽多彩的诗词歌赋,无一不展现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我们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文化自信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挑战,但始终能够坚韧不拔、砥砺前行,这其中文化的力量功不可没。
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为贵”的和谐理念等,都成为了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代,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依然激励着我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
当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时,就能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共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能够让人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使整个民族更加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当我们以自信的姿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能够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氛围,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种凝聚力和认同感能够汇聚起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创新,为民族复兴注入新的活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既要坚守中华文化的根脉,又要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借鉴世界其他优秀文化的精华,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
“四个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根基与保证作者:于艳红来源:《新长征》 2016年第12期“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地提出要坚持“四个自信”,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表述。
“四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翻身解放、富强文明的精神成果,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精神状态的写照。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随后又在多个场合对中国梦进行了阐释。
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于行动、在于实干,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定“四个自信”。
一、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途径道路问题关乎党的命脉,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否适合本国国情,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知道。
我们的道路自信,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之路。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思考,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愈加清晰和深化,这条道路方向正确、布局科学、目标宏伟,它的科学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一”:一条基本路线,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总体布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一个发展目标,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及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了中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本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们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时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使中国的面貌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如何在新时代发挥文化自信的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新时代,如何发挥文化自信的力量,使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文化自信源自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知。
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从古老的儒家思想到道家的无为而治,从诗词歌赋到书法绘画,从传统节日到民间工艺,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甚至对其存在误解。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其内涵和价值。
这不仅需要学校教育中增加相关课程和活动,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举办文化讲座、展览、演出等形式,让传统文化走进大众生活。
发挥文化自信的力量,需要创新传承方式。
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演进和创新。
例如,近年来故宫博物院通过推出一系列创意文化产品,将古老的宫廷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此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是一种有效的传承方式。
同时,鼓励文艺工作者以传统文化为素材进行创作,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等,都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票房成绩。
文化自信的力量还体现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在交流中借鉴其优秀成果,同时也要积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举办国际文化活动、参与国际文化合作等方式,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例如,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设立,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文化交流中,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不盲目排斥外来文化,也不迷失自我,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性和特色。
第30卷第1期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30 No.1 2019年03月 JOURNAL OF FU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r.2019文化自信: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梦想的精神支柱——《中国文化自信解读》评析于文善(阜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阜阳 236037)摘要: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党和人民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梦想精神方面的肯定性评价和要求。
《中国文化自信解读》一书对文化自信的实践、成就和经验,以及历史、现实与未来作了全景式、全方位的探讨,逻辑关系清晰,理论论述性强。
立足于改革开放40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践,以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为主题,分析了中国文化自信的力量和资本,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以新视野、新视角揭示了当前中国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构建未来中国文化自信的方略,也体现出理论探索的创新性和理论的导向价值。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国文化自信解读》;中国梦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9)01-0014-02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党和人民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梦想精神方面的肯定性评价和要求。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抵制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小康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由阜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宗友主持完成的,由中国财政传媒集团经济科学出版社精心组织策划,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项目和“90种迎接党的十九大精品出版选题”出版的《中国道路》丛书成果之一的《中国文化自信解读》(以下简称《文化自信》)一书,不久前出版发行。
《文化自信》对中国文化的意蕴、实践、成就和经验,以及历史、现实与未来等作出了全面地展示,是一部难得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很高的研究成果。
一、《文化自信》一书对文化自信的实践、成就和经验,以及历史、现实与未来作了全景式、全方位的探讨,逻辑关系清晰,理论论述性强《文化自信》遵循《中国道路》丛书编写的宗旨,分六章分别探讨了中国文化自信的意蕴、中国文化自信的嬗递、中国文化自信的力量、中国文化自信的资本、中国文化自信的烦恼、中国文化自信的方略。
浅谈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作者:汪秀丽来源:《进出口经理人》2017年第10期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并要求“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达到了一种更新、更高的整体自信水平。
本文从文化自信上升为第四个自信的角度,谈谈其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
关键词:文化自信;科学内涵;重大意义一、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当下,如何理解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的“三更”呢?“更基础”则强调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地位,它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前提和基础。
“更广泛”,说明其渗透和涉及的范围更广,可以存在于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之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更深厚”,说明其根植的文化沃土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这种自信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的传承和积淀,其影响也将更加深远和长久。
“四个自信”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有机一体,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二、文化自信底气何在?对于曾经绘就文明华彩篇章、致力于创造文化新辉煌的中华民族而言,文化自信源于“古”而成于“今”,文化自信既指向历史也指向现实,指向历史的文化自信,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既珍视我们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科学发掘其中穿越时空的因素,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指向现实的文化自信,即充分肯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突出成就,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实现民族复兴梦想、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意义,确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创造文化的新辉煌。
坚定文化自信的发言稿800字尊敬的领导、教师和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发表演讲,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对各种文化形式的尊重和包容。
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每个人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坚定的文化自信是保持民族独立和尊严的重要条件。
我们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从古代的诗词、书画,到现代的电影、音乐,中华文化一直都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我们要坚信自己的文化独特性,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将其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
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使命和责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以弘扬中华文化的自信,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贡献力量。
只有将自己的文化与时代融合,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坚定的文化自信是推动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文化是培养人的灵魂的营养剂,是人们思想观念的重要基础。
我们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培养自己的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
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亲爱的同学们,文化自信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寄托,也是我们国家的发展动力。
让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让我们用文化自信的力量,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谢谢大家!。
文化自信文章文化自信的自我展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引和精神支柱。
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自信承载着历史的积淀和时代的责任,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本文将通过对文化自信的内涵解读和自我展望,探讨如何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信心态。
它包含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当代文化的创新和引领,以及对国际文化的自信与开放。
具体而言,文化自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其独特的精神血脉。
中国拥有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文化等。
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珍视,更是为了将其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并与时俱进地发展和创新,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2.当代文化的创新和引领文化自信需要立足于现实,对当代文化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着既要传承古老文化,又要与世界文化接轨的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创新当代文化,通过科技的发展、艺术的创作、媒体的传播等途径,塑造新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引领时代潮流。
3.国际文化的自信与开放文化自信不等于文化自封闭,而是要有广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
中国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员,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一道交流、互鉴,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在对外交往中,我们既要自信地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要虚心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成果,增强文化多样性的认同和尊重。
二、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文化自信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具体来说,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凝聚民族精神与信仰文化自信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文化自信中国梦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文化自信和中国梦的一些思考。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根基。
在当今时代,文化自信已经成为我们追求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支撑。
首先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独特标识和精神财富。
例如儒家文化强调仁爱、礼义廉耻等价值观念,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特质具有重要作用;道家文化则强调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于理解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具有启示意义。
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历史的穿透力,而且具有实践创造力和民族凝聚力,是我们走向未来、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其次我们要积极弘扬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实现政治追求的文化结晶,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中展现出的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风貌。
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都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激励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最后我们要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中华文化的发展。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中华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总之文化自信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走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让我们共同努力,坚定文化自信,弘扬革命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谢谢大家!文化自信中国梦演讲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想法。
文化自信与中国梦的内在关系探究作者:陈恩智来源:《重庆行政》2020年第01期中国梦的提出本质是建立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传承的基础上。
从基础、动力、路径选择三个层面探究文化自信与中国梦的内在关系,正确认识文化自信,对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
一、文化自信是中国梦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讲话中再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深刻体现出文化自信之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刻的自信,其所承载的深沉、持久的力量是中国梦形成的重要基础。
(一)中国梦的提出是建立在中华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自信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孕育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近代以来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光荣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总结和对革命实践、治国理政经验教训的总结,囊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过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中国梦的提出,深深根植于中华5000多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近代以来的革命实践和治国理政经验教训的精粹为生存土壤,高度契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
(二)把握中国梦的内涵和本质需要深刻认识文化自信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内涵和本质。
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追求自古有之,《礼记》中的“天下大同”就是鲜明的表現。
在其影响下,前人对国家强盛、百姓安康不懈追求。
在历史的演进中出现了如汉唐盛世、永乐盛世、康乾盛世等传奇。
近代中国经历了外敌入侵和内乱,中华民族肩负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我们现在想做,也是以前想做而没有能力做的事。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董庆强
来源:《商情》2020年第08期
【摘要】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作为基础,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
文化自信事关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文化自信可以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激励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可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争取更大的话语权,能够有效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文化的高度发展和繁荣,只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有文化的高度发展和繁荣,才能凝聚民族力量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国梦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历经5000年绵延发展,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此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在世界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一、文化自信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有机整体的自信,三者密不可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的根基,又具有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先进文化引领中国前进方向,又在发展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已经深深融人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始终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
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发展。
只有深刻理解文化自信才能不断增强对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认识,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更加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我们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具有独特精神力量
中华文化蕴含着独特的精神与力量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创造幸福、追求梦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等熔铸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理想,是中华民族的永恒的精神财富。
文化自信以一种无形的形态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中,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在实践中激励人们的行为,成为人们不断奋斗、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强大力量。
文化自
信在当代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必然凝聚磅礴力量,激勵全体中华儿女为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文化自信体现出独特文化胸怀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是中华民族的坚定信念也是所有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
从女娲补天到愚公移山,从百家争鸣到四大发明,从长城到京杭大运河,从“高峡出平湖”到“神舟飞天”,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振兴中华”等这种伟大的精神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必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团结奋斗,朝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前进。
兼收并蓄、开放包容一直是中华文化的显著特点,也是中国千百年来发展进步的重要经验。
从“厚德载物”到“和而不同”的包容气度,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的开放姿态,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的胸襟,让中国人民以一种非凡的胸襟与气度走向世界,与其他国家相互借鉴,与世界携手同行、合作共赢。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
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
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一直相伴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过程,激励着中国人们觉醒和自强。
中华民族的发展饱经忧患与沧桑,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在发展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到“先天下之忧而忧”,从“落后就要挨打”到“两个务必”等。
它们是中华民族在发展壮大中表现出的深谋远虑,让我们从来都是清醒的看待自己的发展和外界的形势,这都源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危机意识,这也是中华民族虽然历经苦难依然砥砺前行的重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历程,中国人民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时刻给与我们以警醒,从而激发出整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才能让我们永远奋发图强、不断进步。
今天,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在最关键的时候,越是需要文化自信的支撑。
文化自信也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毕雪晗.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的中国文化自信探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05):39 -42.
[2]杨起予,文化自信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9(6):51-58.
作者简介:董庆强(1986年一),男,汉族,山东滕州人,管理岗教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