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疾病负担
- 格式:pptx
- 大小:328.48 KB
- 文档页数:45
述评2007年11月第11期《中国卫生经济》第26卷(总第297期)1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谱也在发生着变化,由传染病的防治转到慢性病和伤害的防治上来。
慢性病的负担也在逐渐的加重:全球范围内慢性病流行并快速增长:2005年有3500万人由于慢性病而导致死亡;占全部死因的60%归因于慢性病;疾病负担影响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003年,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的直接经济负担为1209.50亿元,这个数字是全国卫生费用的18.37%,是全国医疗费用的21.05%[1],因此,疾病经济负担的研究对于有效配置有限的卫生资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疾病负担及疾病经济负担疾病负担(burdenofdisease)的研究是比较疾病对社会经济及健康的影响,包括研究疾病的流行病学负担和经济负担2个方面[2]。
在疾病的流行病学方面,死亡人数和患病人数是描述健康状况易于为人们所接受的指标[3],其他还有许多“率”的指标可利用,如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门诊及住院率和药品利用情况。
而率的指标还不足以显示疾病间的差异,要比较各种疾病造成的损失必须选择一种各种疾病负担所共有的元素:健康调整寿命年(HALE)、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与健康有关的生存质量(HR-QoL)和减寿年限(PYLL)等这些指标为各种不同疾病造成的负担间架起相互比较的桥梁[3]。
疾病的经济负担是指由于疾病、失能和早死给患者、家庭与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为了防治疾病而消耗的卫生资源[4]。
疾病的经济负担包括医疗保健的成本、社会、工作单位、雇主、家庭和个人支出的疾病成本。
疾病成本是一种“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反映疾病给社会带来的负担。
但是,反过来如果能减少和消除疾病,社会也可以减少疾病成本,从而获得效益[2]。
如何测算疾病的经济负担,探讨疾病经济负担分布的特点,以及影响经济负担变化的各种因素,对于帮助卫生政策制定者寻求减轻经济负担的方法和途径,增加健康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糖尿病疾病负担研究一、本文概述糖尿病,作为一种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已经在我国形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国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糖尿病的疾病负担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本文对我国糖尿病的疾病负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本文将首先介绍糖尿病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全球和我国的流行情况,阐述糖尿病对个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然后,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流行病学数据、临床研究资料以及相关政策文件,从患病率、并发症发生率、医疗费用支出、劳动力损失等多个维度,全面揭示我国糖尿病的疾病负担现状。
本文还将探讨糖尿病的疾病负担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以及影响糖尿病疾病负担的主要因素。
本文将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以期为我国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推动糖尿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降低糖尿病的疾病负担,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
二、糖尿病疾病负担评估方法糖尿病疾病负担的评估是一个多维度、复杂的过程,涉及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临床医学等多个领域。
为了全面、准确地评估我国糖尿病的疾病负担,本研究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糖尿病的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等关键数据。
这些数据能够直观地反映糖尿病在我国人群中的分布和流行趋势,为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疾病负担测量:采用疾病负担测量指标,如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和潜在减寿年数(YLLs)等,从健康损失的角度量化糖尿病对患者和社会的影响。
这些指标能够综合考虑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病程中的伤残情况,全面反映疾病的负担情况。
卫生经济学评价:通过卫生经济学评价,分析糖尿病的直接医疗费用、间接经济损失以及社会福利损失等。
这些数据能够揭示糖尿病对患者和社会造成的经济负担,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临床数据分析:收集和分析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病程、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效果等。
最新:全球卒中数据报告解读(完整版)摘要2022年,世界卒中组织在旗下《国际卒中杂志》上发表了2项最新全球卒中统计报告,更新了全球的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布,分析了性别和地理差异,并提供了卒中归因危险因素最新数据。
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卒中仍然是世界上第二大死亡原因,也是第三大残疾合并死亡原因。
从1990年至2019年,卒中的疾病负担(按绝对病例数计算)大幅增加,目前全球卒中负担以较大比例分布于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且70岁以下人群卒中患病率和发病率显著增加。
全球卒中的五大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收缩压、高体重指数、高空腹血糖、大气颗粒物污染和吸烟。
中国卒中防治正面临巨大挑战,卒中已成为中国成人致死、致残的第一位病因,也是中国伤残调整生命年的首位原因。
全球卒中疾病负担从1990年至2019年,全球卒中的疾病负担(按绝对病例数计算)大幅增加,卒中的发病率增加了70.0%,卒中死亡人数增加了43.0%,卒中导致的DALY增加了32%。
2019年,全球范围内估计共有1220万新发卒中患者[95%不确定区间(UnCertaintyinterval z UI)1100万~1360万],患病人数估计达1.01亿,卒中导致了1.43亿DALY o 全球25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每4人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会发生卒中。
全球卒中发病和死亡情况总体概况2019年,全球范围内估计共有1220万新发卒中患者(1100万~1360万),患病人数估计达1.01亿,卒中导致了1.43亿DALY o 卒中的发病呈年轻化趋势,每年有超过16%的卒中发生在15-49岁的人群中,62%以上的卒中发生在70岁以下人群中。
曾经历过卒中且目前健在的患者中,15~49岁的人群占22%,70岁以下人群占67%,其中56%为女性。
卒中导致了650万人死亡(51%是男性),其中6%发生在15~49岁人群中;34%发生在70卒中信息BB ©全球毒年诃1220万新发卒中, 每3眇钟有一个全球89%的卒中死亡及卒中后 遢症发生在中低收入国事. 。
2023全球心血管负担报告(完整版)全球疾病负担GBD 是全球合作的疾病负担研究组织,拥有超过1万名的全球合作伙伴。
近期,在JACC 杂志上发表了来自GBD 的全球心血管疾病负担报告,更新了某些地区COVID-19 大流行年份的死亡率数据,还使用了对全因死亡率和人口的新估计值。
本次报告汇总了1990年至2022年间GBD 的调查结果和在2023年针对21个GBD 地区的心血管疾病(CVD) 负担数据进行了汇总,总结和讨论了全球CVD 风险的5个主要趋势。
趋势1.全球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不断上升尽管全球年龄标准化CVD 死亡率从1990年的每10万人358.4人下降到了2022年的每10万人233.2人,下降了34.9%,但实际CVD 死亡人数却显著上升。
总体而言,全球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1240 万人增加到了2022年的1980万人,反映出了全球人口增长和老龄化的影响,以及可预防的代谢、行为和环境心血管风险的增加。
2015年至2022 年间,27个地点的年龄标准化CVD 死亡率也有所增加。
此外,研究者发现代谢、行为和环境风险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负担较高。
以下是归因年龄标准化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 最高的七大危险因素:高收缩压、饮食问题、环境颗粒物的空气污染、高胆固醇LDL、高体重指数(BMI)、高空腹血糖和吸烟。
除了上述危险因素之外,老龄化问题也尤为严重。
到203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增加34%,从2019年的10亿老人增加到14亿老人;到2050年,全球老年人口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21亿。
趋势2.全球心脏代谢风险负担日益加重全球心脏代谢风险负担日益加重是一种趋势,需要重新重视预防、治疗和控制的策略。
到2035年,全球超重和肥胖(BMI≥25kg/m2) 人数可能超过40亿,而2020年将超过26亿。
与之相伴的是糖尿病的患病率上升,到205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将飙升至13亿,而2021年为5.29亿。
doi:10.11676/qxxb2022.031气象学报中国不适环境温度对人群死亡影响的疾病负担分析和健康经济学评价*周 璐 陈仁杰 阚海东ZHOU Lu CHEN Renjie KAN Haidong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卫健委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32School of Public Health/Key Lab of Public Health Safety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NHC Key Lab of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2,China2021-12-21收稿,2022-03-19改回.周璐,陈仁杰,阚海东. 2022. 中国不适环境温度对人群死亡影响的疾病负担分析和健康经济学评价. 气象学报,80(3):358-365 Zhou Lu, Chen Renjie, Kan Haidong. 2022. Mortality burden and related health economic assessment of non-optimal ambient temperature in China.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80(3):358-365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public health,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evaluate the detrimental effect of non-optimal ambient temperature on health and quantify the temperature-related mortality and corresponding economic losses. Based on the national database of weather conditions and mortality records in 272 main cities in China from 1 January 2013 to 31 December 2015, time-series analyses are conducted to estimate the exposure-response association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mortality. Besides, meteorological, socio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data for cities across China are collected to quantify the attributable deaths and corresponding economic losses due to low and high temperatures in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of China. The exposure-response curve for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mortality is J-shaped, with increased mortality risks for both low and high temperatures. As estimated, 842.4 (95%CI: 659.3—1022.0) thousand and 235.8 (95%CI: 146.9—321.7) thousand deaths are attributable to low and high temperatures in 2020 in China, respectively. The corresponding economic losses are 1701.11 (95%CI: 1335.35—2059.77) billion and 509.74 (95%CI: 317.97—694.59) billion Chinese yuan, respectively. The proportion of the overall economic loss to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is 2.18%. Non-optimal ambient temperature exposure has led to substantial mortality and economic loss in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actions to deal with the health threa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non-optimal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local adaptation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otect public health in the future.Key words Ambient temperature,Mortality burden,Economic assessment摘 要 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不断加剧,亟待评价不适环境温度对健康的不良影响,量化与温度相关的死亡负担和对应的健康经济损失。
中国疾病负担研究报告一、引言中国的疾病负担日益加重,这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疾病负担情况,本报告对现有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并针对未来趋势进行了预测。
二、疾病负担研究现状近年来,中国的疾病负担研究主要集中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领域,特别是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等。
这些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对医疗资源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压力。
此外,由于环境污染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等也日益成为的焦点。
三、影响因素分析1、人口老龄化: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群的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也相应提高。
2、城市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环境污染、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变化等问题,从而增加了各种疾病的发生风险。
3、生活方式改变:缺乏运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吸烟和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普及,加剧了慢性病的发生和传播。
四、未来趋势预测根据现有的研究数据和趋势判断,未来中国的疾病负担将进一步加重。
预计未来将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和社会支持来应对日益增长的疾病负担。
五、政策建议为减轻中国的疾病负担,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2、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3、加强慢性病防控工作,包括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
4、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包括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和提高医疗救助力度。
5、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减少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六、结论中国的疾病负担研究报告揭示了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为了有效应对日益增长的疾病负担,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降低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中国糖尿病疾病负担及发病预测分析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中国,糖尿病的疾病负担日益加重,预测未来发病率将持续上升。
论著超重与肥胖对心血管疾病归因负担研究田奕欣1 亢玉婷2 曹雪1 张林峰1 陈祚1 王馨1 郑聪毅1 陈露1 周好奇1 王增武1【摘要】 目的 分析心血管疾病归因于超重、肥胖人群的归因负担。
方法 从中国高血压调查中选取35岁及以上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和随访的心血管结局事件。
采用人群归因百分比(PAF )评估超重、肥胖造成的全国及各省份心血管疾病负担。
结果 在平均4.56年的随访中,有349例 冠心病事件和672例脑卒中事件发生。
在全国层面,超重和肥胖对心血管疾病的PAF 分别为6.20%(95%CI =6.16~6.24)和7.08%(95%CI =6.99~7.17),对冠心病的PAF 分别为6.84%(95%CI =6.80~6.89)和10.78%(95%CI =10.65~10.90),脑卒中PAF 分别为8.72%(95%CI =8.66~8.78)和6.96%(95%CI =6.87~7.04)。
对于各省而言,北方地区PAF 较高,南方地区PAF 较低。
结论 中国心血管疾病很大比例可归因于肥胖,且不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疾病负担;心血管疾病;冠心病;脑卒中;人群归因百分比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ttributable to overweight and obesity Tian Yixin 1, Kang Yuting 2, Cao Xue 1, Zhang Linfeng 1, Chen Zuo 1, Wang Xin 1, Zheng Congyi 1, Chen Lu 1, Zhou Haoqi 1, Wang Zengwu 1. 1Department of Community Control, Fuwai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National Cente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Beijing 102308, China; 2Beijing Hospital, Beijing 100005,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W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sults of the attribution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to overweight and obesity. Methods Baseline data and follow-up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of subjects aged 35 years and older were selected from the Chinese Hypertension Survey. 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 (PAF) was used to assess the burden of CVD caused by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a and 31 provinces. Results During a mean follow-up of 4.56 years, 349 coronary heart diseases and 672 strokes occurred. At national level, the PAF of CVD was 6.20% [95%(CI )=6.16-6.24] for overweight, 7.08% (95%CI =6.99-7.17) for obesity;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6.84% (95%CI =6.80-6.89) and 10.78% (95%CI =10.65-10.90); for stroke, 8.72% (95%CI =8.66-8.78) and 6.96% (95%CI =6.87-7.04). At province level, the PAF was higher in north provinces lower in south provinces. Conclusion There are strikingly different across geographic regions, with a large proportion of CVD in China are attributable to obesity.【Key words 】 Disease burde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troke; Population attribution fractionDOI:10.3969/j.issn.1009-816x.2022.02.004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315303);“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I11B01)作者单位:102308 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国家心血管病防治中心社区防治部1;100005 北京,北京医院2通信作者:王增武,Email :肥胖是指由于长期能量摄入与消耗失衡而导致的以脂肪过量、异常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与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
graphpad死亡危险因素全球疾病负担研究(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GBD )专题公布了全球以及各地区/国家的疾病数据。
其中87种危险因素引起关注,其中死亡归因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收缩压(1080万)。
图、20xx年归因于不同危险因素的全球死亡人数控制好“三高”指标“三高”和冠心病密切相关,对于普通成年人来说良好的标准如下:血压:收缩压<120mmHg ,舒张压<80 mmHg(老年人血压可适当偏高)。
③低密度脂蛋白:<3.4mmol/L。
④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同时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⑤舒张压高了,可能会出现以下危害!舒张压偏高会对心血管造成很大的压力和负荷,患者罹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脏瓣膜病、心肌炎、心包炎等疾病的风险就会相对较大。
对于舒张压偏高的患者,还有一些脑血管疾病的危害,患者会易发脑卒中、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限制盐的摄取量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注意减少盐的摄取量,一般每天不能超过六克。
这种食盐量除了烹调用盐之外,还要折合酱油,食醋,调味品中的钠含量,每日一共不能超过六克。
只有低盐饮食才能减少身体中的水钠滞留,起到降压的作用。
2、多吃高钾高钙低钠的食物低钠饮食,平时可以适当的多吃一些土豆,海带,莴笋,牛奶,虾皮,茄子,香蕉等含钾、钙等元素丰富的食物,这样也可以帮助降压。
要注意少吃肉汤,因为这样的食物中含嘌呤比较高,会加重肝肾和心脏的负担,导致血压升高。
3、保持心态平和高血压患者情绪会变得比较烦躁、易怒、不稳定,这样的情绪又会导致血压升高。
所以平时要注意培养自己对外界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避免精神过于紧张,要让心态保持平和,对于稳定血压也是有帮助的。
4、改变生活方式低压高的人除了要低盐低脂饮食之外,还应该戒烟限酒,规律饮食,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建议八分饱。
平时要注意坚持,适度的运动,血压高的人不宜进行剧烈的运动,可以慢跑,快走,打太极拳,游泳等,坚持这样的运动也有利于血压的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