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校史(初稿简陋版)
- 格式:ppt
- 大小:6.66 MB
- 文档页数:58
调查报告理工附小 4(2)张笑闻一.题目:北京理工大学的碑二.调查方法:看地图和资料;实地考察三.调查目的:我身为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却不知道理工大学的历史,很惭愧。
听说大学里的石碑可以反映大学的历史,所以我今天骑着车到理工大学里好好地转了一圈,考察了里边的石碑和碑文。
四.调查结果:理工大学里的碑并不多,记述了一段历史记忆的有四个碑。
4.1 校图书馆后面的钱学森雕像及碑文记录了“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辉煌生平,以及他作为当时国家的科技方面的领导,是如何关怀和帮助北京理工大学发展的。
4.2 中心小花园里“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石碑。
这个不起眼的小石碑记载了理工大学的来历,很有意思。
我这才知道理工大学这么光荣:它建立于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建立起来的第一所培养科学技术干部的高等学校。
理工大学有过这么多“曾用名”:“延安自然科学院”(1939-1945)、“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1945-1948)、“华北大学工学院”(1948-1949)、“北京工业学院”(1950-1952)、“国防工业院校”(1952-1988)、“北京理工大学”(1988-今)。
理工大学还搬过很多次家:延安、张家口、河北建平、河北井陉、北京。
4.3 中心花园的草坪上有一个巨石,是延安送给理工大学的,刻画着理工大学从延安一步步如何走进北京的历史地图。
4.4 生物学院前矗立的刻有“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石碑。
这句话是1942年徐特立院长订立的校训。
4.5 另外校园里还有数块历届毕业生留下的石碑/石雕。
例如中心花园里的孔子雕像,它是由北京理工大学首届MBA毕业生出资敬立的。
还有名叫七彩时空的三块竖石,它是由77级同学几年恢复高考30周年留给学校的。
我还找到另外四小块纪年石,散落放在校园不同的花园里,都是历届毕业生留给母校的纪念。
五.调查结论1.理工大学确实有记录学校历史的石碑。
2.毕业时留个石碑给学校是非常有意思的纪念方式。
我想,有一天我和我的同学们也要为理工附小捐赠一座石碑,上面写上“我们爱理工附小! 2017届六年级毕业生敬献。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参观了位于北部校区的校史馆,校史馆占地近 400平方米,分为彩喷展板和实物展两部分,记录着大工65年的成长与积淀。
我们一进展馆就被讲解员的解说和大型的展板深深地吸引住了,同校史馆讲解员一起回顾了大工自 1949 年建校以来的历史、辉煌成就以及今日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息向我迎面袭来,那瞬间,我的心灵被它震住了,因为即将展现在我面前的将是一所名牌大学诞生的全程记录。
校史馆里,一页页的文字,一幅幅的图片,一具具的模型,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大工诞生的全过程:是它们见证了大工的历史与过去,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大工的辉煌与不凡!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物品。
第一件是屈老的遗书,屈老校长为大工,为中国的教育奉献了一生,最终留下用自己的骨灰守护大工校园一草一木的愿望,这是多么深沉的爱,爱我们的大工,爱一代代大工人,爱着中国的教育事业。
第二件是仿米格15战斗机的涡轮推进器,五十年代的新中国,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科技上,一穷二白。
第一架国产战斗机的成功试飞,标志着新中国的军事崛起,中国人真正抬起头了。
而它的推进器保存到我们大工的校史馆,激励着更多的优秀学子献身国防,献身科学,献身世界的和平事业。
四十多分钟的参观使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体会到了前辈们创造出光辉成果的艰辛,也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大工人的自豪与骄傲,感到了肩膀上担子的沉重。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世纪,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大工人,站在新的起点,面向新的未来,我们要牢记“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训,以严谨求学的治学态度,发扬“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为把大工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而奋斗终身!篇二:参观校史馆后的感想参观校史馆后的感想在党校学习期间,我们参观了我们学校的校史馆,在此之前,其实我也去过一次。
但是在这两次的参观中我获得的东西是不同的。
第一次参观校史馆之后,我知道了,我们学校的在创办以来获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是在第二次参观中,我感觉看到的我们学校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脚印。
实践总结和体会在这一次母校宣传的活动中,我们受益匪浅。
我们在入学的时候就参观过校史馆,了解了北京理工大学从建校之初成长到现在艰辛的历程以及我们所创造的的辉煌。
那个时候的理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
这次回高中母校宣讲给了我们一次机会深刻的理解北京理工大学,我们也深深地为自己是北理人而自豪。
作为一名北理学子,我很自豪。
我很荣幸有这么一个机会能够给我的学弟学妹们讲解北理这座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创办于1940年,前身是诞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设立研究生院,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七十年栉风沐雨,学校的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学校的主要领导。
1942年秋,毛泽东同志亲自为自然科学院题写了校名。
1949年,学校迁入北京。
1951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
1952年,学校的航空系被抽调参与组建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冶金系被抽调参与组建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采矿系及专修科被抽调参与组建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
1988年,学校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
历经多年发展,如今的北京理工大学已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居于国内研究型大学前列,跻身于国内一流理工科大学。
2012年,学校首次进入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英国QS 世界大学排名“亚洲大学100强”和“世界大学500强”,在入选的19所中国高校中名列第13位。
从1940年,在延安诞生为抗战建国服务,到21世纪的今天,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从露天课堂、吃住窑洞,到现代化校区、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天的北京理工大学正承载着光荣与梦想。
面向未来,学校将牢记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同志的嘱托,树立“引领之雄心、育才之恒心、报国之决心”,“一切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一切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出发,一切从奉献伟大祖国出发”,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进一步突出国防科技办学特色,着力打造优秀的北理工文化,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前后宣讲时间不长,我们没有时间具体讲解北京理工大学具体的细枝末节,但是我们成功的像学弟学妹们传达了我身为北理人的自豪,传达了北理精神。
北京理工大学
佚名
【期刊名称】《高校招生:学科指导版》
【年(卷),期】2005()9
【摘要】北京理工大学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院校、兵器工业总公司文明单位、首都精神文明标兵单位。
1998年在第7次全国高校党建会上,学校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授予1993-1998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
1999年4月学校被北京市授予“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01年学校党委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2004年学校被评为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院校。
【总页数】1页(PF0002-F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67;G649.28
【相关文献】
1.七十载延安前神薪火相传七十载与祖国共奋进弦歌不辍北京理工大学隆重庆祝建校七十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出席庆祝大会并讲话强调承继传统开拓创新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理工大学
2.始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向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目标迈进——记北京理工大学辉煌七十年
3.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r北京市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理工大学成功召开
4.对北京市高校本科生工程训练教育的研究——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
5.对2001—2005五年中《精细化工》的高贡献机构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及相关编委给予通报表扬的决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1年第2期总第148期No.22021Serial No.148特立列究TELI YANJIU人生相伴师生情:徐特立与陈康白王民(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北京100081)摘要:陈康白是红色科学家、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徐特立是陈康白最重要的启蒙者和领路人,是对他影响和帮助最大的革命导师。
陈康白少时入读长沙县立师范,得到徐特立的亲切教诲;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康白放弃在德国的科学事业,回国并在徐特立的指引下赴延安参加革命工作;徐特立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时,陈康白任副院长,两人共同为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创建和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建国后,两人感情深厚,互有往来。
在长达50多年的交往中,两人结下了真挚动人的师生情谊,留下一段人间佳话。
关键词:徐特立;陈康白;长沙县立师范;延安自然科学院;师生中图分类号:K82文献标志码:A革命老人徐特立已经离开我们50多年了,回望他教育救国、追求真理的一生,人们无不钦佩他为中国革命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做出的卓越贡献。
徐老这一生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中不仅有人民的领袖毛泽东,还有我党历史上一批赫赫有名的人物:蔡和森、田汉、许光达、向警予、刘英、蔡畅等,更有许多大家少有耳闻、却才华出众、为中国革命呕心沥血的自觉奉献者。
在徐老的学生当中,有一个特殊的人物,他不仅直接受徐老的培养,还在徐老的引导下改变了人生,走上革命道路,他就是我党的红色科学家——陈康白。
陈康白原名陈运煌,1903年出生,湖南长沙县麻林桥乡人。
其父陈淡园是长沙县一名小有名气的乡塾教师,毕业于长邑师范。
他与徐特立交情甚厚,都属于当年湖南教育界的开明人士。
陈淡园与徐特立相识于长沙县的槊梨镇,1905年徐特立在那里创办梨江高等小学堂,聘请姜济寰担任校长。
梨江高等小学堂专门招收农家子弟,是长沙县第一所办在农村、为解决农村子弟读书的学堂。
陈淡园非常钦佩和支持徐特立,经常来槊梨与徐特立促膝长谈,与徐特立、姜济寰等人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北京理工大学简介及历史沿革北京理工大学简单介绍北京理工大学(英语: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简称:北理工、北理),位于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
是一所以国防工业为学校特色,工理文协调发展的大学,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前身为1939年成立的"自然科学院"在延安杜甫川诞生。
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95个,4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4个国防特色学科,3个一级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二级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北京理工大学历史沿革1940年,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命名的"自然科学院"在延安杜甫川诞生。
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
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学校的主要领导。
1942年秋,毛泽东亲自为延安自然科学院题写了校名。
1949年,迁入北京,成为新中国一所新型重工业大学;1951年,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1952年,学校成为"为国家培养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航空系被抽调参与组建北京航空学院、冶金系被抽调参与组建北京钢铁学院、采矿系及专修科被抽调参与组建中南矿冶学院。
1988年,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设置极其所有专业北京理工大学设有材料学院、宇航学院、机电学院、机械与车辆学院、光电学院、信息与电子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化工与环境学院、生命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等19个专业学院和基础教育学院,47个系,43个研究所(中心),覆盖10个学科门类,并建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现代远程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西山分校和秦皇岛分校以及珠海学院等院。
北京理工大学校史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今天北京理工大学的源头,她诞生在抗日烽火燃烧的年代,诞生在中国革命圣地延安。
她的诞生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创办理工科高等教育的先河。
穿越“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峥嵘岁月,北京理工大学从此迈步,体现延安精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谱写了创业创新的华美篇章。
1945年11月15日,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延安大学进行战略转移。
延安自然科学院师生120多人从延安出发,沿黄河行进,经过雁北,向东北迁移。
为迎接新中国的到来,这一段独特的迁移经历,也被北理工学子称为“马背大学”。
1945年日寇投降后,延安自然科学院奉党中央命令迁往东北解放区,因国民党军队占领承德、锦州等地,同年底学校滞留在张家口。
随着时局的变化,学校在华北等地几迁校址,几易校名,为战争军需和当地民用服务。
1948年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定名为华北大学工学院。
迎着新中国的曙光,学校分批迁到北平,1949年10月1日师生参加了开国大典。
延河儿女,历经坎坷,长城内外,转战千里,会聚华北大学工学院,为我国高等教育做出了可歌可颂的贡献,实现了从“抗战建国”到“为新中国建设服务”办学方针的转变。
华北大学工学院在1952年1月,奉命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又走上新的征程。
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国防科技工业的战略转移,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学院主动将以“军工业为主”的专业格局,调整为“以军为本,以民为主,军民结合”的专业格局;本科培养目标由“面向产品的设计应用型”人才,转变为面向“工程应用领域的研究发展型”人才。
1981年学院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1984年学院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22所试办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院的军工特色得以保持,也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实现了又一次超越。
北京工业学院不断超越自我,使她在包括国防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作为新中国的重点国防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的培养目标是“红色国防工程师”。
校史博物馆讲解词2016(简简版)第一展厅展示的是交大从1896年建校至今的发展历史。
校名演变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为“南洋公学”,在一百二十年的办学历程中,校名有过十四次变更。
第一部分、肇基南洋(1896-1921)1、缔造南洋交通大学创始人盛宣怀照片南洋公学的创始人为盛宣怀,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开拓者。
创开轮船、电报、铁路、银行等工商实业,又率先仿行西制兴办新学十余所,其中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为我国近代最早的两所大学。
甲午战败后,盛宣怀深刻反思中国惨败于日本的原因,努力探求改变国家困境的出路,认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即“兴办新式教育、培养强国人才”是挽救民族危亡的首要措施。
取名“南洋公学”,是因为:南洋:清末至民国时期,我国沿海地区划分为南北两洋区,江苏(包括江苏)以南地区称南洋,江苏以北地区称北洋。
公学:盛宣怀解释道:“西国以学堂经费半由商民所捐,半由官助者为公学。
今上海学堂之设,常费皆招商、电报两局众商所捐,故定名曰南洋公学”。
何嗣焜照片他是南洋公学筹办者之一、首任总理,盛宣怀的同乡,他负责拟定章制(《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折》、《南洋公学章程》)、聘任教员、购地建屋等主要筹建事宜,于初创时期居功甚伟。
南洋公学中院1899年,南洋公学中院落成,中院是南洋公学的主体部分,近5000平方米。
中院所学课程相当于现在的中学程度。
图为1899年落成的中院校舍。
它是交大校园内现存最早的教学楼。
2、初创图景福开森照片(1866—1945年)福开森,美国马萨诸塞州人,毕业于波士顿大学。
20岁时来到中国传教,1888年起担任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前身)监督、院长。
1897年到南洋公学担任监院,相当于西文教务长。
他引入欧美国家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协助公学校长选定校址、规划校舍建筑、制订教学计划、布置各门课程、聘期外籍教师、选派学生留洋等。
北京高校校史馆优秀案例
1. 北京大学校史馆:北京大学校史馆是中国高等教育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校史馆之一。
校史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多媒体展示手段,生动地展示了北京大学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展示了该校在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2. 清华大学校史馆:清华大学校史馆是中国高等教育校史馆中的佼佼者。
校史馆将清华大学的创办和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展示,通过丰富的实物展品和数字化展示手段,深入展示了该校在工程科技、人文社科等领域的重要贡献。
3.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馆:北京师范大学校史馆以丰富的展品和多媒体展示方式,全面展示了该校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教育理念。
通过展览和文献资料的展示,校史馆充分展示了该校在教育、师资培养、教育科研等方面的重要成就。
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史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史馆通过展示丰富的实物和多媒体展示手段,生动地展示了该校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和科研成果。
校史馆还通过展览和文献资料的展示,全面展示了该校在人才培养、国防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5. 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多媒体展示方式,全面展示了该校在军事科技、工程技术等领域的重要成就。
校史馆还通过展览和文献资料的展示,深入展示了该校在
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的突出贡献。
这些北京高校的校史馆优秀案例,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多媒体展示手段,生动地展示了各校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就,为观众提供了了解和认识这些高校的机会,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和成就。
走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红色育人路”
作者:赵长禄
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21年第07期
北京理工大学1940年诞生于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
翻开北理工校史可以发现,执“抗战建国”理想而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线贯穿学校80余年的办学发展历程。
无论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学校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学校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可靠人才的砥砺奋进史正是一部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红色育人路”的坚定拥护史和实践探索史。
通过总结这段历史,我们认识到,走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红色育人路”,就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并形成人才培养优势、科技创新优势,推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与办学水平的系统提升;就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推动改革发展,站稳守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就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价值塑造、知识养成、实践能力”培养相统一,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始终坚持教育报国的价值取向,秉承“国家利益至上”,坚持“四个面向”,对接“四个服务”,引导师生服务基层,在祖国最需要的行业和领域建功立业;就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不断面对新情况,练就真本领、解决真问题、见到真成效;就要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坚韧品格,鼓舞师生心怀“国之大者”,崇尚艰苦奋斗,矢志自立自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担当历史使命,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獻!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
上学上学这个词是个简单的词,从古到今就有句俗语叫(活到到老学到老),但是现在的社会又有谁能做呢,一直以来每位家长都很向往自己的子女能上好点的学校,多学点东西,全国人民都知道北京,北京即是我们国家的首都也是上学的好地方,北京的大多学校就比其他城市的教育质量强,好多人都向往去哪儿上学。
北京的清华大学(英文名:Tsinghua University),地处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园林区,是在几处清代皇家园林的遗址上发展而成的。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曾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
北京的北京大学(英文名: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
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
在中国现代史上,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等运动的中心发祥地,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在这附近有着著名的海淀公园,颐和园、圆明园、百望山、香山、北京植物园等有名的景点或历史遗址,周末的时候或者放假的时候可以去那散散心,释放一下自己心中的压抑,那样对自己挺好的。
北京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成立于1952年,是一所具有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的多科性、开放式、研究型大学,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战略高技术研究的历史使命。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北航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
北京的理工大学(英文名: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北理工”,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工理文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首批设立研究生院,是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该校前身是1940年创建于延安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
为建设新型重工业大学而奋斗——辗转华北办学时期和曾毅的办学思想1945年底至1951年底六年时间,在北京理工大学的办学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变时期。
学校由延安时期为抗战建国服务转变为新中国重工业建设服务;由延安自然科学院创建第一所理工科大学转变为新中国新型重工业大学,也是新中国第一所部属高等院校—华北大学工学院;由延安时期特殊情况下的办学逐渐转变为在北京的华北大学工学院时期的正规化办学。
这一历史转变,既是办学方针、培养目标、办学规模的一系列转变,也是新中国建立前后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历史见证。
一、辗转华北,坚持办学(1945年11月——1948年8月)日寇投降后,全国革命形势发生重大变化,1945年中共中央部署延安大学的三大学院---鲁迅文学艺术学院、自然科学院、行政学院向东北战略转移。
自然科学院迁到华北后,随着时局的变化,几易校名,先后称为自然科学院——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晋察冀工业交通学院预科——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华北大学工学院。
辗转华北办学时期的指导思想:为夺取解放战争胜利,建设新中国培养各种科技专门人才,革命和建设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
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1946年1月——1946年11月)1945年11月15日,自然科学院师生100多人从延安出发,沿黄河行进,经过雁北,向东北迁移。
1945年底学院迁移至张家口。
1946年1月20日延安自然科学院与晋察冀边区工业职业学校合并,改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
恽子强同志为校长;王甲纲为教务长,后任党支部书记。
1946年1月23日,召开校务会,明确学校组织机构,制定有关制度。
1946年3月18日正式开学。
学校设立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绘图、工程常识、外语、社会知识等课程。
此时,全校学生200人,教职工共76人。
晋察冀工业交通学院预科(1946年12月——1947年12月)1946年11月,边委会决定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与晋察冀边区铁路学院合并,成立晋察冀工业交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