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知识讲座
- 格式:ppt
- 大小:6.66 MB
- 文档页数:121
《治安管理处罚法》讲义讲课人:张维亮本法被很多人称之为"小刑法",本法第一章规定的总则部分加上第二章规定的处罚种类和适用相当于《刑法》总则部分,对整个法律规定的违法行为和适用何种处罚,适用何种幅度的处罚重要的指导意义。
处罚的种类和适用一、本法中对处罚的种类规定为四种主罚和两种附加罚:(一)警告;(二)罚款;(三)行政拘留;(四)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加适用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限期出境和强制出境不适用于港澳台地区的居民。
规定了追缴和收缴等五种行政措施,明确收缴、追缴适用的具体范围(违禁品〈要有有权鉴定〉,吸食注射毒品的器具以及直接用于违法行为的工具、违法所得)及处理(一是退还被侵害人;二是拍卖或按规定处理,所得上缴国库;三是按规定销毁)。
需用要说明的是这两项措施的使用不受违法行为人是否应当处罚的限制,即使违法行为人依法不应受到处罚也能使用,比如不满14岁的人、精神病人。
第24条规定了责令其十二个月内不得进入体育场馆观看同类比赛、强行带离现场;在本法的第38条还规定了责令停止活动,立即疏散;第54条规定了取缔。
二、规定了未成年人、精神病人、醉酒的人盲人和又聋又哑的人三种特殊主体的处罚原则:1、对于未成年人要求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满14周岁的人不处罚,取消了《治安处罚管理条例》对不满14周岁的训戒规定,不得再对不满14岁的人进行训戒。
2、对精神病人分两种情况,在不能辩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处罚。
3、醉酒的人应当给予处罚。
4、盲人或者又聋又哑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可以(而不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不予处罚。
说明一点:不予处罚与不执行拘留的区别,不予处罚是不能作出处罚决定,不执行拘留处罚是作出决定不送拘留执行。
对于醉酒的人,如果对本人有危险或者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公共安全有威胁的,应当采取保护性措施约束至酒醒。
《治安管理处罚法》讲座《治安管理处罚法》(以下简称“处罚法”)已于2005年8月28日经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并于今年的3月1日正式实施。
这部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适时地针对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治安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行了全面修订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由原来的73种增加到238种。
一、新法共有6章、119条,相比原条例而言,除了条文的大幅增加之外,在以下几个方面相对于条例有如下进步。
第一,进一步扩大了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适用范围,适当增加了处罚种类,调整了处罚幅度。
原条例仅有5章、45条,规定了12大类、73种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但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发展的的背景下,出现了大量新型的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这些行为虽不构成犯罪,但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危及公民的合法权益。
为此,新法增加了相应的规定,将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分为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妨害公共安全行为、侵犯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行为以及妨害社会管理行为,将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传播计算机病毒、发送非法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等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违法行为列为处罚对象。
同时,新法针对近年来一些单位违反治安管理现象较严重的问题,加大了对单位违法的处罚力度。
另外,新法也相对提高了治安管理处罚的幅度,增加了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对违法的外国人限期出境或驱逐出境等的规定,并且还进一步注意同刑法等其它相关法律的衔接。
由此可见,新法不但本身的规定更加严密,而且同其他法律的衔接也更为紧密。
第二,重视对人权的保障和对个人尊严的尊重。
法律第5条除了规定公开、公正的原则之外,还明确规定要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仅如此,法律的具体规定也明确贯彻了上述原则。
比如,新法明确规定,执法机关在实施治安管理处罚过程中,公民享有知情权、隐私权,有权申请回避、陈述理由、进行申辩、申请举行听证、申请通过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等获得救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知识讲座各位老师、同学们:今天很高兴和全体师生们共同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通过学习、宣传、教育来培养同学们的国家意识以及对国家制度的认知,并提高公民对宪法和法律的认同,培养同学们的法律意识,引导同学们明辨是非,崇礼守法,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和对法律的信仰,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运用法律、维护法律的法治氛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已于2005年8月28日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十七次会议通过,于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治安管理处罚法涉及面广,对公民权利影响较大,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
它根据民主法制发展对规范公安机关执行活动提出了重要要求,强化了对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执行活动的监督,针对新情况增加了新的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适当提高了处罚力度。
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必将会对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大作用。
下面就将这部法律的主要内容做以介绍。
第一讲治安管理处罚适用概述一、治安管理处罚基本原则(一)以事实为依据原则。
(二)错罚相当原则。
就是要求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对社会危害程度相当”、罚当其过,不能重错轻罚或者轻错重罚。
重错重罚、轻错轻罚,罚过相应。
此处,在决定具体处罚时对于法律有从轻、从重、减轻处罚情节的还要将有关情节考虑在内。
(三)公开、公正保障人权原则。
就是要求公安机关在处理治安管理案件时,对违法行为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方面基本相当的案件给予违法行为的处罚也大体相同。
同时要求公安机关在处理治安案件时要始终处于中立的立场,不得与案件当事人有任何利害关系。
并充分保障被处罚当事人享有陈述、申辩、要求听证,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权利。
保障人权是宪法关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在本法中的具体体现。
(四)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第1篇一、讲座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治安案件的数量逐年增加,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治安案件的发生,本次讲座将围绕治安案件的相关法律知识进行讲解。
二、讲座目的1.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治安案件法律知识的了解;2. 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预防和减少治安案件的发生;3. 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讲座内容一、治安案件的概念及分类1. 治安案件的概念治安案件是指违反治安管理法律、法规,扰乱社会秩序,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治安案件的处理,主要由公安机关依法进行。
2. 治安案件的分类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治安案件分为以下几类:(1)扰乱公共秩序的案件;(2)妨害公共安全的案件;(3)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案件;(4)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案件。
二、治安案件的管辖1. 地域管辖治安案件的地域管辖原则上是违法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管辖。
如果违法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不便管辖,可以由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
2. 联合管辖对于重大、复杂的治安案件,公安机关可以相互委托管辖,或者指定管辖。
三、治安案件的调查取证1. 调查取证原则公安机关在调查取证时,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客观、及时的原则。
2. 调查取证方法(1)询问当事人、证人;(2)现场勘查;(3)鉴定;(4)检查、检验;(5)其他必要的调查取证方法。
四、治安案件的处罚1. 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1)警告;(2)罚款;(3)行政拘留;(4)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5)责令停产停业;(6)其他处罚。
2. 治安管理处罚的适用(1)单处;(2)并处;(3)从轻、减轻、从重处罚。
五、治安案件的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1. 行政复议当事人对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2. 行政诉讼当事人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