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校史校情
- 格式:ppt
- 大小:20.98 MB
- 文档页数:40
参观校史馆有感——北京理工大学2011年5月27日下午4时,我们参加了位于2号楼的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校史馆,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很宝贵的经历,在讲解员十分详细的讲解于我们的细细观摩之后,对于学校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而且,也更加深爱我的学校。
北京理工大学自1940年建校以来,经历了70余年的风风雨雨,几经搬迁,数次更名,多次迁址,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都坚持办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而且学校自身也在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也终于在1995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高校之一,2000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行列。
这次参观校史馆,让我知道了很多很多以前不曾意识到的事情,在以前的基础上,更加以我的学校为自豪,为她骄傲。
校址从延安到张家口,再到柏岭,再几经迁徙,几经周折,终于到了北京。
校名也由自然科学院改为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再更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晋察冀工业交通学院,之后与好几所大学合并,共建,成为了北京工业学院,最后,终于在1988年四月,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直到今日。
办学状况也越来越好,从1940年初,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的坚苦办学,到后来渐渐好转,还得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的大力支持,加之全校师生的的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学校最终到了今天这个辉煌的位置,背负着光荣使命,在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以后,也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
为了国防建设需要,学校全面开始建设常规兵专业,1958年,在党和国家的要求,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亲自指导下,我校建立了中国第一批火箭导弹专业,之后被列为全国首批16所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我校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为国家培养红色国防工程师”,广大师生怀着远大的理想,在激情岁月中,时刻准备着为建设祖国国防而奋斗。
在这个信念的支持下,全校师生发扬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的精神,获得了一大批出色的研究成果。
北理工校史馆观后感走进北理工校史馆,就像是走进了一部活着的史书,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一进去,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
那些陈列的老物件、老照片,就像是一位位默默诉说着过去的老者。
我站在那儿,眼睛都不知道该往哪儿放了,因为到处都是故事啊!我当时就想,这每一个展品背后肯定都藏着无数人的回忆和努力。
看着校史馆里展示的学校发展历程,从建校初期的艰难起步,到如今的蓬勃发展,我心里满满的都是敬意。
你想啊,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前辈们靠着一股坚韧不拔的劲儿,一点一点地把学校建设起来,这得有多不容易啊!我就特别佩服他们的毅力。
其中有一个板块是关于学校的科研成果的,哇塞,那些成果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当时就在想,这得是多少人日夜钻研才取得的成绩啊。
这时候我就感觉自己特别渺小,不过同时也充满了动力。
我就寻思着,前辈们能做到这么了不起的事情,我为啥不能努力奋斗呢?还有那些优秀校友的事迹介绍,他们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为母校增光添彩。
我看了之后就在想,我以后要是也能像他们一样,那该多好啊!这就像是给我树立了一个个超级棒的榜样。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自己的小想法。
我觉得校史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过去的地方,它更像是一个激励我们这些后辈不断向前的动力源泉。
但是呢,我也在想,是不是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的环节呢?这样的话,像我这样的参观者就能更好地融入到这段历史当中去了。
参观完北理工校史馆,我真是感触颇多。
我感觉自己对学校的了解更深了一层,那种归属感和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我想啊,每一个北理工的学子都应该来这儿看看,真的!你要是还没去看过,那可太遗憾了!你去了之后肯定也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的,说不定还会有更多自己独特的想法呢!。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参观了位于北部校区的校史馆,校史馆占地近 400平方米,分为彩喷展板和实物展两部分,记录着大工65年的成长与积淀。
我们一进展馆就被讲解员的解说和大型的展板深深地吸引住了,同校史馆讲解员一起回顾了大工自 1949 年建校以来的历史、辉煌成就以及今日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息向我迎面袭来,那瞬间,我的心灵被它震住了,因为即将展现在我面前的将是一所名牌大学诞生的全程记录。
校史馆里,一页页的文字,一幅幅的图片,一具具的模型,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大工诞生的全过程:是它们见证了大工的历史与过去,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大工的辉煌与不凡!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物品。
第一件是屈老的遗书,屈老校长为大工,为中国的教育奉献了一生,最终留下用自己的骨灰守护大工校园一草一木的愿望,这是多么深沉的爱,爱我们的大工,爱一代代大工人,爱着中国的教育事业。
第二件是仿米格15战斗机的涡轮推进器,五十年代的新中国,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科技上,一穷二白。
第一架国产战斗机的成功试飞,标志着新中国的军事崛起,中国人真正抬起头了。
而它的推进器保存到我们大工的校史馆,激励着更多的优秀学子献身国防,献身科学,献身世界的和平事业。
四十多分钟的参观使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体会到了前辈们创造出光辉成果的艰辛,也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大工人的自豪与骄傲,感到了肩膀上担子的沉重。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世纪,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大工人,站在新的起点,面向新的未来,我们要牢记“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训,以严谨求学的治学态度,发扬“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为把大工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而奋斗终身!篇二:参观校史馆后的感想参观校史馆后的感想在党校学习期间,我们参观了我们学校的校史馆,在此之前,其实我也去过一次。
但是在这两次的参观中我获得的东西是不同的。
第一次参观校史馆之后,我知道了,我们学校的在创办以来获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是在第二次参观中,我感觉看到的我们学校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脚印。
参观校史馆有感(600字)参观校史馆有感上个周末,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班参观了校史馆。
进入馆后,我们在进门的标志性位置进行了合照,以纪念此次活动。
在讲解员的讲解下,我们了解了印刻着“大连理工大学”字样的白色书本雕塑和校徽标志的内涵。
接着,解说员耐心的给我们讲解墙上照片的由来。
展现在我眼前的是,大工这所高等学府的诞生的全程记录。
一个个的展物,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凝重,在解说员的解说下我们对于学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被大工人吃苦耐劳,勤奋进取的精神所震撼!他们自己用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的建起了我们的主楼。
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他们都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大工的热爱。
接着,我们看到了屈伯川老校长的遗物,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位衣着朴素,平易近人的老校长。
当看到他的遗书时,我被他的奉献精神深深地震撼了,顿时鼻子有种酸酸的感觉。
老校长为我们学校奉献了大半生,去世后又把遗体捐赠,连骨灰也撒在大工的校园里。
连理工大学自19xx年4月建校(时为大连工学院)以来,以著名教育家屈伯川老先生为代表的创业先驱高瞻远瞩,广纳贤才,艰苦创业,建校10年多就跻身全国重点大学行列。
自19xx年正式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后,我校师生兢兢业业,历届学子成才后回报母校,为大连理工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通过此次参观,我对大工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内心汹涌澎湃,我为自己能在这样的一个学校学习而感到自豪!同时,我暗暗发誓:我要为校争光,今天我以大工为荣,明天大工以我为荣!加油,大工学子,加油,大工——我的母校!第二篇:参观校史馆感想 1500字从延安走来,走向辉煌——参观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感想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第一次踏入了敬爱母校的校史馆。
庄严的党旗让人肃然起敬,头顶的红五星闪耀着动人的光环。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静静的看着墙上的宣传展板,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通过这次参观,我们对学校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清晰认识。
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延安自然科学院,在战火中诞生,经历风雨征程,辗转华北,定址北京。
展示■ _ _处隶理X犬f建校八十周年|1940-2020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80TH ANNIVERSARY-------------学校概况-------------北京理工大学1940年诞生于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 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A类行列。
目前,学校设有19个专业学院、9个书院以及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医工融合 研究院等教学科研单位,工程、材料、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社会科学学科先后进入ESI国际学科 排名前1%,其中工程、材料学科进入前1%〇。
近年来,学校结合传统优势和长期发展需要,重点建设 “5+3”学科群一一“高效毁伤及防护”学科群、“新材料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复杂系统感知与控 制”学科群、“运载装备与制造”学科群、“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和“特色理科”学科群、“医工融 合”学科群、“军民融合战略与创新发展”学科群,形成“优势工科引领带动、特色理科融合推动、精品 文科辅助联动、前沿交叉创新互动”的学科整体建设布局。
学校现有全曰制在校生2.8万余名,教职工3400余名,汇聚了26名两院院士、47名“长江学者奖励计 划”教授、40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和6个国家教学团队、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0个“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拥有6个国家实验教学中心、9个国家 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等。
近年来,学校不断推进实验室综合改革,不断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以公共实验平台建设带动实验条 件的改善。
“十三五”期间,以“国家战略需求、关键技术攻关、国家级平台建设、高端人才汇聚”为目 标,以重大成果成效为导向,以服务人才培养为根本,按照“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统筹资源、优化配 置”的基本原则,打造了一批“公管共用”的高水平实验平台,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 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北京理工大学70周年校庆地点: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馆序幕:国防生代表表演舞蹈《为了和平》艺术团交响乐团以及民乐团演奏生日快乐歌。
(全场的伴奏音乐许多都由校交响乐团和民乐团演奏,演奏员位于舞台下观众席前。
)主持人出场(主持人一共四位,三位为北京理工大学优秀校友,其中两位现在在电视台担任主持人;另外一位是本科在读同学)校领导为各界杰出校友颁奖:人民公仆奖,军旅骄子奖,工商翘楚奖,时代先锋奖等晚会分为从延安走来、铸造辉煌、当代风采、放眼世界和激情进取五个章节。
第一章:从延安走来。
1940年延安自然科学院建立晚会正式开始,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表演者:著名歌唱家家赵大地和老教师合唱团及校学生合唱团共同演唱,由校民乐团以及交响乐团担任伴奏。
情景剧《杜甫川边》及舞蹈《大生产》表演者:校话剧团第二章:铸造辉煌由40年代延安自然科学院校友何枫、50年代校友龚绍文、60年代校友张敬袖、70年代校友洪瑾、80年代校友李红兵、90年代来校工作的杨海滨以及在校读书的新时代学生邱权共同表演了交响诗朗诵《母校礼赞》。
交响乐团担任部分伴奏。
五六十年代校园歌曲联唱《红梅花儿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树》等。
表演者:校学生合唱团,61届校友参与了伴奏演出,校手风琴团,教工舞蹈团。
第三章:当代风采歌曲独唱《老师,我想你》,歌曲进行期间,学生们为老师献上鲜花和祝愿。
歌曲《足球季风》表演者: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以及香港理工大学足球队。
(为了体现足球队的光辉岁月)歌曲《北京理工大学校歌》。
演奏者:交响乐团及校学生合唱团现代舞《百年树人》表演者:舞蹈团歌曲《领航中国》演唱者:雷佳第四章:放眼世界马德里理工大学校长亲自演唱《By the light of a cigarette》。
留学生代表表演,用本国语言及风俗献上祝福,由两位留学生主持。
机器人舞蹈表演《茉莉花》。
演唱:吴思佳及教工合唱团,学生合唱团。
交响乐团担任部分伴奏。
主持人现场即兴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