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校史馆有感-北京理工大学
- 格式:docx
- 大小:12.76 KB
- 文档页数:2
校史馆参观心得体会校史馆参观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校史馆参观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校史馆参观心得体会篇1参观校史馆后,我有许多感受。
校史馆承载着学校的许多往事、以前和现在的模范人物、以前的教育设备和许多的荣誉证书和奖状等等,不仅体现了学校一批一批的人才,更体现了熊官屯镇中心小学这块沃土不停的努力,不断的奋斗,精益求精!可发出感叹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思自己。
介绍员们介绍时,有两名四年一班的同学和五名五年级的同学。
可是却没有我们班——四年二班同学在介绍。
参观校史馆后,我的脑子里蹦出了一大堆问题:“为什么没选我们班的同学当介绍员呢?我们班同学比不上别的班的同学吗?我们班同学难道不会介绍吗……”仔细想一想,问题也许并不在别人身上,而在自己身上。
当我们在外面玩耍中,别人却仍停在桌子旁读书、写字;当我们在早自习上大吵大闹时,别人却在认真的写早自习在黑板上出的习题;当我们在书法课上传来这样的话:“忘带毛笔和水写布了!”“毛笔怎么找不到了……”别人却早已拿起毛笔练字了……差距是从什么时候变的?在一点一滴中变的。
当我们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时,别人依然在大步向前走时,这就是距离拉开的时候。
参观校史馆后,那个情景依然在我的脑海里……校史馆参观心得体会篇2翻开历史厚重的扉页,字里行间,一个名字逐渐浮现,那是正值科举废驰的时代,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美国知识份子,建立起一所大学堂——雅礼。
走进校史馆,一张张新旧不一的照片映入眼帘,从雅礼创办到中雅培粹成立,它们在静静地述说着一所百年名校的曲折发展历程。
纵观110年大小事,作为雅礼学子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漫步于校史馆中,照片中的每一张脸都给我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象,有英俊爽朗的美国人,有历代沉稳的校长,还有兴高采烈的学生。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两样东西,一张旧照片和一册本。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参观了位于北部校区的校史馆,校史馆占地近 400平方米,分为彩喷展板和实物展两部分,记录着大工65年的成长与积淀。
我们一进展馆就被讲解员的解说和大型的展板深深地吸引住了,同校史馆讲解员一起回顾了大工自 1949 年建校以来的历史、辉煌成就以及今日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息向我迎面袭来,那瞬间,我的心灵被它震住了,因为即将展现在我面前的将是一所名牌大学诞生的全程记录。
校史馆里,一页页的文字,一幅幅的图片,一具具的模型,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大工诞生的全过程:是它们见证了大工的历史与过去,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大工的辉煌与不凡!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物品。
第一件是屈老的遗书,屈老校长为大工,为中国的教育奉献了一生,最终留下用自己的骨灰守护大工校园一草一木的愿望,这是多么深沉的爱,爱我们的大工,爱一代代大工人,爱着中国的教育事业。
第二件是仿米格15战斗机的涡轮推进器,五十年代的新中国,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科技上,一穷二白。
第一架国产战斗机的成功试飞,标志着新中国的军事崛起,中国人真正抬起头了。
而它的推进器保存到我们大工的校史馆,激励着更多的优秀学子献身国防,献身科学,献身世界的和平事业。
四十多分钟的参观使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体会到了前辈们创造出光辉成果的艰辛,也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大工人的自豪与骄傲,感到了肩膀上担子的沉重。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世纪,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大工人,站在新的起点,面向新的未来,我们要牢记“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训,以严谨求学的治学态度,发扬“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为把大工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而奋斗终身!篇二:参观校史馆后的感想参观校史馆后的感想在党校学习期间,我们参观了我们学校的校史馆,在此之前,其实我也去过一次。
但是在这两次的参观中我获得的东西是不同的。
第一次参观校史馆之后,我知道了,我们学校的在创办以来获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是在第二次参观中,我感觉看到的我们学校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脚印。
校史馆观后感走进校史馆的那一瞬间,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一头扎进了学校那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
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挂满了老照片的墙。
那些照片虽然已经泛黄,但每一张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凑上前去,仔细端详着其中的一张。
那是学校刚刚建成时的模样,几栋简陋的教学楼矗立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周围是稀稀拉拉的几棵小树。
与如今绿树成荫、高楼林立的校园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继续往里走,我看到了一排展示柜,里面摆放着学校历任校长的照片和简介。
其中有一位校长的故事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
据说,这位校长在学校最困难的时期临危受命。
当时学校经费紧张,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也严重不足。
为了改善学校的状况,他四处奔波,寻求各方的支持和帮助。
有一次,为了争取一笔重要的教育资金,他亲自跑到相关部门,在门口一等就是一整天。
最终,他的坚持和诚意打动了对方,为学校争取到了这笔宝贵的资金。
有了这笔钱,学校得以购置新的教学设备,聘请优秀的教师,教学质量也因此得到了显著提升。
再往前走,我看到了一个模拟的教室场景。
教室里摆放着老式的课桌椅,黑板上还写着当年的课程内容。
看着那些课桌椅,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学生们在这里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的情景。
我忍不住坐了下来,感受着那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就在这时,我注意到了课桌上的一些刻痕。
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些学生留下的字迹,有的是激励自己的话语,比如“加油,一定要考上好大学!”有的则是一些简单的涂鸦。
这些刻痕虽然不起眼,但却让我感受到了学生们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校史馆里还有一个展区专门展示了学校的体育成就。
看着那些奖杯和奖牌,我的眼前浮现出了一幅幅激烈的比赛场景。
其中有一场篮球赛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据说,那是一场事关学校荣誉的关键比赛。
对方球队实力强大,一直占据着场上的主动。
但我们学校的队员们并没有气馁,他们相互鼓励,紧密配合。
在比赛的最后几分钟,我方的一名主力队员在关键时刻投中了一个三分球,将比分扳平。
北理工校史馆观后感走进北理工校史馆,就像是走进了一部活着的史书,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一进去,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
那些陈列的老物件、老照片,就像是一位位默默诉说着过去的老者。
我站在那儿,眼睛都不知道该往哪儿放了,因为到处都是故事啊!我当时就想,这每一个展品背后肯定都藏着无数人的回忆和努力。
看着校史馆里展示的学校发展历程,从建校初期的艰难起步,到如今的蓬勃发展,我心里满满的都是敬意。
你想啊,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前辈们靠着一股坚韧不拔的劲儿,一点一点地把学校建设起来,这得有多不容易啊!我就特别佩服他们的毅力。
其中有一个板块是关于学校的科研成果的,哇塞,那些成果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当时就在想,这得是多少人日夜钻研才取得的成绩啊。
这时候我就感觉自己特别渺小,不过同时也充满了动力。
我就寻思着,前辈们能做到这么了不起的事情,我为啥不能努力奋斗呢?还有那些优秀校友的事迹介绍,他们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为母校增光添彩。
我看了之后就在想,我以后要是也能像他们一样,那该多好啊!这就像是给我树立了一个个超级棒的榜样。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自己的小想法。
我觉得校史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过去的地方,它更像是一个激励我们这些后辈不断向前的动力源泉。
但是呢,我也在想,是不是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的环节呢?这样的话,像我这样的参观者就能更好地融入到这段历史当中去了。
参观完北理工校史馆,我真是感触颇多。
我感觉自己对学校的了解更深了一层,那种归属感和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我想啊,每一个北理工的学子都应该来这儿看看,真的!你要是还没去看过,那可太遗憾了!你去了之后肯定也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的,说不定还会有更多自己独特的想法呢!。
参观校史馆的心得体会(精选2篇)参观校史馆的心得体会篇2标题:参观校史馆的深刻体验近日,我有幸参观了我所在大学的历史博物馆,这里收藏了许多关于我们大学的历史文物和珍贵资料。
这次参观让我对大学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大学的精神和价值观有了更深的认识。
校史馆是一个展示大学历史和文化的场所,它通过各种展品和文献,展示了大学的创立、发展和壮大的历程。
从校史馆中,我看到了我们大学一代代师生在学术、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卓越贡献。
这些展品和文献,让我深感我们大学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
在参观过程中,我特别被一件展品吸引。
这是一本古老的校史,记录了大学在二十世纪初的发展历程。
书中详细记载了当时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状况,以及大学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件展品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大学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让我对大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除了展品,校史馆的工作人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热情、专业,对大学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厚的了解。
我与他们的交流中,感受到了他们对大学的热爱和尊重,也让我对大学的精神和价值观有了更深的理解。
参观校史馆的经历让我更加珍视和尊重我们的大学。
这次参观让我明白,我们的大学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个有灵魂的地方,它承载着历史和文化,传承着精神和技术。
每一次参观校史馆,都是一次对大学历史和文化的回顾,也是一次对大学精神和价值观的再认识。
这次参观让我深感,作为大学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去传承和发扬我们大学的精神和价值观,为我们的大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观校史馆的心得体会篇3标题:参观校史馆的深刻体验与思考近日,我有幸参观了我们学校的校史馆。
校史馆是一个集教育、研究和展示于一体的地方,它记录了学校的历史、文化和成就。
这次参观让我收获颇丰,对此我深感感激。
校史馆是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地方。
一进入馆内,我就被那些陈旧的物件深深吸引。
这些物品使我能够一窥我们学校的历史,了解我们学校是如何从一个小型学院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所具有影响力的大学。
校史馆观后感参观校史馆之后的感受校史馆让我们对学校沧桑的足迹、多年年的历史、白发的教授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校史馆观后感,字数分别在600字、800字和1000字左右,希望对大家有用吧!记得在我们刚入学没多久的时候,年级就组织我们参观了校史馆,带领我们了解了我校的校史。
在了解了我校的校史后,我有许多感慨和想法。
另外,通过学习校史。
我还了解到我校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也就是我们的优秀校友们: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奥组委副主席刘敬民、著名作曲家施光南都是从我校走出的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栋梁之材。
得知我校培养出诸多人才后,我感慨万千。
我们的学校如此优秀,培养出的学生一定也十分优秀。
但前提一定是学生也很努力。
既然我们有如此优秀的学习环境,我们的学校有如此浓厚的文化底蕴,那我们就更应该努力地学习,不能辜负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优越环境和文化底蕴。
而且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为我们的学校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比如多做净校和好人好事、见到地上有垃圾随手捡起、看到不文明行为上前提醒…… 这些都是我们很容易做到的,但却可以使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和-谐。
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从自己做起,继承前辈们的光荣传统呢?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我们的学校做出贡献吧,可以从许多方面:让我们把我校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为以后的校友指点迷津,让我们为校争光,载入校史,给以后的校友竖起榜样,让他们继续把这种精神继承。
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加油吧!通过了解校史,我对学校增添了更多的热爱和崇敬。
我了解到了我校已建校63周年,历史十分悠久。
并且我校还是中国共-产-党在老区创办并迁入北京的唯所中学,这令我感到无比自豪。
另外,在我得知作为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建校以来,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时,我真是感到由衷的自豪。
北理工校史馆观后感走进北理工的校史馆,就像走进了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岁月的气息。
刚踏入校史馆的时候,我心里其实还没有太多的想法,就单纯觉得这是一个展示学校历史的地方呗。
可是,随着脚步的深入,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
这里的每一件展品,每一张老照片,都像是一个小小的时空胶囊,把我一下子拉回到了北理工的过去。
我看到那些早期的教学用具,虽然它们看起来很简陋,但你能想象到当年的老师们就是用这些东西,一点一点地传授知识,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吗?我当时就想,这得多不容易啊!这可不像现在,有这么多先进的教学设备。
还有那些记录着学校重大事件的照片,看着照片里的人们,他们脸上洋溢着的那种自豪和喜悦,是那么的真实。
我就琢磨着,在那个时候,一定发生了很多激动人心的事情。
也许是某个科研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也许是学生们在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些照片让我深深感受到北理工一路走来的不易与辉煌。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对那些为学校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辈们充满了敬意。
他们的名字被铭刻在校史馆的墙上,永远被铭记。
我站在那儿,心里就想,他们当时在艰苦的条件下,到底是凭借着怎样的毅力和信念,才把北理工建设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呢?这真的很让人钦佩!不过呢,校史馆里也有一些让我觉得有点遗憾的地方。
比如说,有些历史故事只是简单地一笔带过,如果能再详细一点就好了。
我还在想,要是能有更多的互动环节就更棒了,这样可以让参观者更好地融入到北理工的历史当中。
总的来说,这次参观北理工校史馆真的是一次很棒的体验!它让我对北理工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在这所学校学习的机会。
我想,如果有机会的话,大家都应该来参观一下,你会发现北理工的魅力可不仅仅体现在现代化的教学楼和先进的实验室里,更隐藏在这校史馆的每一个角落呢!你们说是不是呢?。
实践总结和体会在这一次母校宣传的活动中,我们受益匪浅。
我们在入学的时候就参观过校史馆,了解了北京理工大学从建校之初成长到现在艰辛的历程以及我们所创造的的辉煌。
那个时候的理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
这次回高中母校宣讲给了我们一次机会深刻的理解北京理工大学,我们也深深地为自己是北理人而自豪。
作为一名北理学子,我很自豪。
我很荣幸有这么一个机会能够给我的学弟学妹们讲解北理这座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创办于1940年,前身是诞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设立研究生院,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七十年栉风沐雨,学校的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学校的主要领导。
1942年秋,毛泽东同志亲自为自然科学院题写了校名。
1949年,学校迁入北京。
1951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
1952年,学校的航空系被抽调参与组建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冶金系被抽调参与组建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采矿系及专修科被抽调参与组建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
1988年,学校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
历经多年发展,如今的北京理工大学已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居于国内研究型大学前列,跻身于国内一流理工科大学。
2012年,学校首次进入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英国QS 世界大学排名“亚洲大学100强”和“世界大学500强”,在入选的19所中国高校中名列第13位。
从1940年,在延安诞生为抗战建国服务,到21世纪的今天,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从露天课堂、吃住窑洞,到现代化校区、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天的北京理工大学正承载着光荣与梦想。
面向未来,学校将牢记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同志的嘱托,树立“引领之雄心、育才之恒心、报国之决心”,“一切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一切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出发,一切从奉献伟大祖国出发”,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进一步突出国防科技办学特色,着力打造优秀的北理工文化,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前后宣讲时间不长,我们没有时间具体讲解北京理工大学具体的细枝末节,但是我们成功的像学弟学妹们传达了我身为北理人的自豪,传达了北理精神。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参观了位于北部校区的校史馆,校史馆占地近 400平方米,分为彩喷展板和实物展两部分,记录着大工65年的成长与积淀。
我们一进展馆就被讲解员的解说和大型的展板深深地吸引住了,同校史馆讲解员一起回顾了大工自 1949 年建校以来的历史、辉煌成就以及今日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息向我迎面袭来,那瞬间,我的心灵被它震住了,因为即将展现在我面前的将是一所名牌大学诞生的全程记录。
校史馆里,一页页的文字,一幅幅的图片,一具具的模型,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大工诞生的全过程:是它们见证了大工的历史与过去,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大工的辉煌与不凡!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物品。
第一件是屈老的遗书,屈老校长为大工,为中国的教育奉献了一生,最终留下用自己的骨灰守护大工校园一草一木的愿望,这是多么深沉的爱,爱我们的大工,爱一代代大工人,爱着中国的教育事业。
第二件是仿米格15战斗机的涡轮推进器,五十年代的新中国,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科技上,一穷二白。
第一架国产战斗机的成功试飞,标志着新中国的军事崛起,中国人真正抬起头了。
而它的推进器保存到我们大工的校史馆,激励着更多的优秀学子献身国防,献身科学,献身世界的和平事业。
四十多分钟的参观使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体会到了前辈们创造出光辉成果的艰辛,也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大工人的自豪与骄傲,感到了肩膀上担子的沉重。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世纪,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大工人,站在新的起点,面向新的未来,我们要牢记“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训,以严谨求学的治学态度,发扬“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为把大工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而奋斗终身!篇二:参观校史馆后的感想参观校史馆后的感想在党校学习期间,我们参观了我们学校的校史馆,在此之前,其实我也去过一次。
但是在这两次的参观中我获得的东西是不同的。
第一次参观校史馆之后,我知道了,我们学校的在创办以来获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是在第二次参观中,我感觉看到的我们学校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脚印。
参观校史馆心得体会范文参观校史馆是一次很有意义的经历,通过参观校史馆,我对学校的历史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参观过程中,我不仅看到了学校的辉煌成就,还感受到了学校一直努力奋斗的精神。
首先,参观校史馆让我了解到学校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在校史馆中,我看到了关于学校创建的历史文物和档案资料,这些历史文物和档案资料记录着学校从建校初期到现在的各个历程。
通过这些文物和资料,我了解到学校是由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创建的,当时只有几间简陋的教学楼和一些学生,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校逐渐壮大,成为了现在的规模。
其次,在校史馆中,我看到了学校的辉煌成就。
展厅中陈列着学校的各项荣誉证书、奖杯和照片等,这些都是学校多年来在各个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的见证。
例如,我看到学校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有很多学校的科研项目得到了国家级的奖励,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
这些成就不仅展示了学校的综合实力,也证明了学校在科学研究方面的高水平。
同时,在校史馆中还有关于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展示。
我看到了学校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优秀作品,这些都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果。
学校倡导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各种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我看到了学校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和成就,这让我深受鼓舞。
另外,在校史馆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展览,如关于学校校友的展览。
这些校友都是在学校毕业后取得了非凡成就的人,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的表现。
通过了解他们的事迹和成就,我深感学校的教育实力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
通过参观校史馆,我深刻体会到了自己所在的学校的历史和发展,也更加认识到了学校的成就和精神。
学校的辉煌成就和优秀校友的事迹激励着我,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参观校史馆不仅让我了解了学校的历史和发展,还让我深受教育和启发。
通过了解学校的历史,我明白了学校一直以来的努力奋斗和为发展不懈努力的精神。
观 后 感01210803班20080063号 郎振宁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参观观后感二零一一年五月廿九,吾自动化三班及其余班级于早九时参观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
观后不觉胸中心潮澎湃,心底斗志昂扬,脑中感慨良多。
过后想起此番参观,又不觉思绪万千,自豪感与使命感油然而生。
故欲作此观后感,聊以纪念。
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共分五厅,其个中主题乃延安诞生 茁壮成长、辗转华北 迎来曙光、光荣使命 服务国防、改革开放 谱写华章及激情进取 创新辉煌。
五厅可谓以时间为序,亦可谓以事件为序,展现与吾辈北京理工大学辉煌历史,卓越成就,突出贡献,展现于吾辈幅幅华美壮丽之历史篇章。
诗曰:自然科学生延安,中华抗战力中坚。
华北辗转多磨难,迎来共和喜笑颜。
国防建设一肩挑,光辉使命乃旧谈。
开放进取创新绩,吾辈辉煌又百年。
叹曰:妙哉!壮哉!延安诞生,茁壮成长一九四零年初,中华大地战火纷飞,民众颠沛,生灵涂炭。
此时日本侵略者肆虐,中华民族正值最艰难时期。
陕甘宁军民生产生活遭到巨大困难。
党中央根据边区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对科技人员的迫切需求,高瞻远瞩,决定将以协助边区发展工业生产为主要任务的延安自然科学研究学院改为延安自然科学院,开创了我党创办高等自然科学教育的先河。
从此,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在延安诞生了。
面对困难的情况,以副院长陈康白为首的筹备组开始了紧张而繁重的筹建工作。
中央财经部及边区政府大力支持,雇佣民工进行了初期建设,陆续到校的教师、职工和学生也参加了紧张而又艰苦的建校劳动。
到一九四零年八月,以建成窑洞五十余个,平方三十多间,为顺利开学做好了充分准备。
并于一九四零年九月一日正式开学。
辗转华北 迎来曙光一九四六年一月,自然科学院转移到张家口,因当时的战争形势极为紧迫,已无法向东北转移,晋察冀中央局请示党中央后决定:自然科学院留在张家口继续办学,并与当时晋察冀边区工科专门学校合并,改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直属晋察冀边区工业局领导。
校史馆参观读后感校史馆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也是培养学生爱校情怀和传承学校精神的重要场所。
我最近参观了我们学校的校史馆,并读后感受到了深深的教育和感悟。
首先,校史馆的布局和陈列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进入校史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校训,校训的每个字都充满力量和深意。
校史馆内的展品和图片都按照时间顺序进行陈列,生动地展示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我沿着时间线一步步走过,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学校从创建初期到今天的发展历程。
每一件展品都有其独特的故事,让我深刻感受到学校的辉煌历史和丰富文化。
其次,校史馆的展品内容丰富多样,让人目不暇接。
在校史馆中,我看到了学校的创始人和先贤们的肖像,他们是学校发展的奠基人,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还有一些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记录了学校的重要事件和学术成果。
此外,校史馆还展示了学校的建筑风貌和校园景观,让人感受到学校的美丽环境和宜人氛围。
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学校的历史,更让人对学校的未来充满期待和信心。
再次,校史馆的解说员给予了我很多有益的解读和启发。
在参观过程中,我遇到了热情友好的解说员,他们耐心地为我解答疑问,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学校的历史和文化。
他们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为我讲述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人物,让我对学校的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解说员还给我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和书籍,让我可以进一步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文化。
最后,参观校史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
通过参观校史馆,我不仅了解了学校的历史和文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学校的使命和责任。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师生的努力和付出,我们应该珍惜学校提供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校史馆也让我明白了学校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传承和发扬,我们应该传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和精神,为学校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参观校史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和难忘的经历。
校史馆观后感三篇校史馆首先是学校的编年史,是以陈列学校发展历史、展示学校办学过程和不同时代学校面貌的场馆;其次是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的集中表现的舞台,即以一定的平台和形式,将学校的优良传统与校园文化精粹充分展示的场所。
下面,本人为大家分享校史馆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校史馆观后感一:今天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我们学校最神圣的地方——校史馆!虽然之前对学校有了大概的了解,但至于学校发展中的一些细节还知之甚少,而今天的参观给了我们重新系统地认识我们自己的学校一个良好的机会。
刚进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学校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图(由同济大学设计),虽然后来建设的有些出入,但看起来还是那么熟悉,这是信园,对面是敏园,还有那是图书馆,再往前走,就是垂地的大幅介绍,想一张气势恢宏的国宝级的长画,上面书写着我们学校的历史。
最经典的要数那首长诗,她概括了我们学校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婉转而又雄伟,接着就是学校各个时期的发展状态,包括三次变革,尤其是第一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学校发展举步维艰,条件艰苦,可想我们今天这么好的条件和环境来之不易。
宜当忆苦思甜,发奋图强!第二阶段学校仍然面对很多棘手的问题和一系列苦难,但在学校领导以及师生的努力下,我们都一一克服了,我们坚强地走过了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岁月。
到了第三阶段,我们学校喜讯连连,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被定为211工程,本科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声誉响彻神州,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有一批的经管人才,为祖国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参观完校史馆,我内心汹涌澎湃,我为自己能在这样的一个学校学习而感到自豪!同时,我暗暗发誓:我要为校争光,要成为校史馆名人录上的人物,今天我以财大为荣,明天财大以我为荣!加油,财大学子,加油,财大——我的母校!校史馆观后感二:今天下午,党支部组织我们参观了我校的校史馆。
校史馆让我们对杭电沧桑的足迹、五十年的历史、白发的教授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参观校史馆心得体会5篇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自己总结积累经验。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参观校史馆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参观校史馆心得体会1从一年级到现在的六年级,我们都没有参观过校史馆。
所以,当我们听到徐老师说能在校史馆里待20分钟,并能看些校史资料后,我非常兴奋,心想:终于有机会去校史馆了,这回我一定要好好参观参观。
来到校史馆,一些名人资料啦、奖杯啦,全部映入眼帘,我赶紧拿出笔记本记起来,因为认真记了,所以现在写作文才有题材。
前天参观校史馆后,我有许多感受:我们学校不愧是百年名校,就连著名的校友也这么多:像航天学家黄本城;画家张树云;书法家邹梦禅;高级经济师曾联松等等著名的校友。
既然说到校友,那我也来介绍一下校的创办人——孙诒让。
孙诒让先生,又名德通,字仲容,号籀庼,生于瑞安城关,祖籍潘岱砚下村,孙衣言子。
近代教育家,清同治六年中举人。
我要从现在开始,为我们的学校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比如多做大扫除和好人好事、见到地上有垃圾就随手捡起、看到不文明现象就上前提醒,让我们把我校的优良传承下去。
百年的历史孕育的百年文化,百年的文化传载了百年的梦想,百年的梦想铸就了百年的辉煌,百年的风韵见证几代人的成长,愿世纪实小拥有更辉煌的明天!参观校史馆心得体会2今天我们在校团委学生支部书记的组织下,进行了对校史馆的参观,虽然我在学校已经一年半了,可是却一直没有机会来参观校史馆,通过今天的活动,我走进了心里向往已久的校史馆。
这里充满了过去前辈们的拼搏,汗水,努力,和成绩!我们的学校已经建校53年,这是怎样的经历?53个春秋,53个冬夏,我们的学校陪伴着历史走过了53个不平凡的年头。
通过一个个的展物,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凝重,在解说员的解说下我们对于学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1958年十万官兵复员转业,在他们爱国情操的引导下,他们毅然决然的留在了“北大荒”这个荒凉的地方,用自己的青春为祖国开拓新的篇章,用双手开拓出了祖国今天的“北大仓”这里面是怎样的一种坚持?一种顽强?一种拼搏?我想这是我永远可能都体会不到的前辈们的汗水。
校史馆观后感_参观校史馆之后的感受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校史馆观后感_参观校史馆之后的感受》的内容,具体内容:校史馆让我们对学校沧桑的足迹、多年年的历史、白发的教授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校史馆观后感,字数分别在600字、800字和1000字左右,希望对大家有用吧!参...校史馆让我们对学校沧桑的足迹、多年年的历史、白发的教授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校史馆观后感,字数分别在600字、800字和1000字左右,希望对大家有用吧!参观校史馆观后感600字篇1记得在我们刚入学没多久的时候,年级就组织我们参观了校史馆,带领我们了解了我校的校史。
在了解了我校的校史后,我有许多感慨和想法。
另外,通过学习校史。
我还了解到我校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也就是我们的优秀校友们: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奥组委副主席刘敬民、著名作曲家施光南都是从我校走出的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栋梁之材。
得知我校培养出诸多人才后,我感慨万千。
我们的学校如此优秀,培养出的学生一定也十分优秀。
但前提一定是学生也很努力。
既然我们有如此优秀的学习环境,我们的学校有如此浓厚的文化底蕴,那我们就更应该努力地学习,不能辜负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优越环境和文化底蕴。
而且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为我们的学校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比如多做净校和好人好事、见到地上有垃圾随手捡起、看到不文明行为上前提醒......这些都是我们很容易做到的,但却可以使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和-谐。
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从自己做起,继承前辈们的光荣传统呢?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我们的学校做出贡献吧,可以从许多方面:让我们把我校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为以后的校友指点迷津,让我们为校争光,载入校史,给以后的校友竖起榜样,让他们继续把这种精神继承。
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加油吧!通过了解校史,我对学校增添了更多的热爱和崇敬。
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观后感走进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就像打开了一本厚重而又精彩的大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每一个章节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一进门,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就扑面而来。
校史馆里的陈列品像是一群默默诉说的老友,它们有的是发黄的旧照片,照片里的前辈们眼神中透着坚定和对知识的渴望,仿佛在告诉我们:“小子们,当年我们就是从这儿开始闯荡的!”那些早期的教学用具,虽然看起来简陋,但却像是一个个时间胶囊,把当年艰苦的办学条件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
我就想啊,那时候的学长学姐们可真不容易,在这么“朴素”的环境里还能一心扑在学习和研究上,真的是太牛了。
随着参观的脚步慢慢移动,我看到了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
原来咱们学校可是在战火纷飞中诞生的呢,一路伴随着国家的风雨兼程,成长为如今的高等学府。
这里面的每一次变革、每一个进步,都像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之旅。
学校在科研成果方面的展示简直让我惊掉下巴,那些复杂的科研项目、高精尖的发明创造,我看着就像是在看科幻大片一样,可这都是实实在在咱们北理工的老师们和同学们搞出来的啊!感觉他们就像一群超级英雄,在知识的宇宙里开疆拓土。
我特别喜欢那些展示学校文化活动的板块。
原来北理工不仅是个学霸云集的地方,还是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大家庭。
从充满激情的社团活动照片,到那些在各种舞台上大放异彩的同学们的身影,都让我感受到了这里浓郁的人文气息。
我仿佛能看到当年的文艺青年们在校园里弹着吉他唱歌,热血青年们在操场上奔跑呐喊,这就是青春该有的样子啊!校史馆里还讲述了很多优秀校友的故事。
这些校友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他们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有的成为了杰出的科学家,有的在商业领域闯出了一片天,还有的在为社会公益默默奉献。
我就暗下决心,咱虽然现在还是个小喽啰,但也要努力向这些前辈们看齐,说不定哪天我也能在校史馆里留下自己的一点点小贡献呢。
从校史馆出来,我满脑子都是对学校的崇敬和热爱。
参观校史馆有感(600字)参观校史馆有感上个周末,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班参观了校史馆。
进入馆后,我们在进门的标志性位置进行了合照,以纪念此次活动。
在讲解员的讲解下,我们了解了印刻着“大连理工大学”字样的白色书本雕塑和校徽标志的内涵。
接着,解说员耐心的给我们讲解墙上照片的由来。
展现在我眼前的是,大工这所高等学府的诞生的全程记录。
一个个的展物,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凝重,在解说员的解说下我们对于学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被大工人吃苦耐劳,勤奋进取的精神所震撼!他们自己用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的建起了我们的主楼。
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他们都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大工的热爱。
接着,我们看到了屈伯川老校长的遗物,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位衣着朴素,平易近人的老校长。
当看到他的遗书时,我被他的奉献精神深深地震撼了,顿时鼻子有种酸酸的感觉。
老校长为我们学校奉献了大半生,去世后又把遗体捐赠,连骨灰也撒在大工的校园里。
连理工大学自19xx年4月建校(时为大连工学院)以来,以著名教育家屈伯川老先生为代表的创业先驱高瞻远瞩,广纳贤才,艰苦创业,建校10年多就跻身全国重点大学行列。
自19xx年正式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后,我校师生兢兢业业,历届学子成才后回报母校,为大连理工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通过此次参观,我对大工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内心汹涌澎湃,我为自己能在这样的一个学校学习而感到自豪!同时,我暗暗发誓:我要为校争光,今天我以大工为荣,明天大工以我为荣!加油,大工学子,加油,大工——我的母校!第二篇:参观校史馆感想 1500字从延安走来,走向辉煌——参观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感想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第一次踏入了敬爱母校的校史馆。
庄严的党旗让人肃然起敬,头顶的红五星闪耀着动人的光环。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静静的看着墙上的宣传展板,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通过这次参观,我们对学校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清晰认识。
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延安自然科学院,在战火中诞生,经历风雨征程,辗转华北,定址北京。
参观校史馆观后感800字我前段时间参观了校史馆,这里记录了我对这次参观的感受和思考。
首先,我要说的是,校史馆真的很不错。
它的布局和展示方式都很合理,引导观众走近历史,感受历史和思考历史。
整个馆内分为几个区域,从学校的创建开始,逐步向观众展现了学校发展的历程和重要节点,包括学校的发展历程、学校的建筑文化、学校的校史人物等方面。
这些展示内容不仅有文字资料,还有实物、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深入到每一个细节,让观众能够真正了解学校的历史。
校史馆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部历史电影,展现了学校逐步成长的过程,其场景、服装和道具都很真实,它录制一时,流传千古。
同时,让我特别印象深刻的几个片段,像在影片的最开始,一本旧的教材引起我对学校创立时的课堂生活的想象。
在浏览建筑文化区时,我看到关于校园建筑的漫画描述,非常有意思。
最后,我看到了一幅关于毕业典礼的照片上展示的情景,在庄重肃穆的国歌声中,毕业生无限怀念与挚爱的母校。
这个瞬间真的让我感受到了学校对他们的情感连接,这种深刻感情对这些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非常深远的体验。
校史馆的展示方式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本沉甸甸的历史教科书。
展览区域内的文字、图片等文本资料很详实,在每个校史节点,馆方会播放简短的音频和视频,让观众更加深入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
我特别想提到的是展示有关校友的信息。
有许多校友的照片,概述了他们的成就,这着实让我的心中涌起一股自豪感:我也是这所高校的学生,也想为自己的母校光耀门楣,更想听取校友成功的那些故事。
此外,我觉得我对校史的理解和对校史馆的评价也有必要谈一谈。
校史馆给我的感觉是让我真正地了解了学校的历史。
在这些历史记载中,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社会背景,渐渐地勾勒出我们母校的轮廓。
这个历史故事成为我们与学校最紧密的联系,体现了学校魂的精髓。
与此同时,校史馆也是引领我们面对未来的地方。
因为我们了解了学校的历史,我们也就知道了未来如何发展,怎么成长。
参观校史馆有感
——北京理工大学
2011年5月27日下午4时,我们参加了位于2号楼的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校史馆,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很宝贵的经历,在讲解员十分详细的讲解于我们的细细观摩之后,对于学校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而且,也更加深爱我的学校。
北京理工大学自1940年建校以来,经历了70余年的风风雨雨,几经搬迁,数次更名,多次迁址,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都坚持办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而且学校自身也在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也终于在1995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高校之一,2000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行列。
这次参观校史馆,让我知道了很多很多以前不曾意识到的事情,在以前的基础上,更加以我的学校为自豪,为她骄傲。
校址从延安到张家口,再到柏岭,再几经迁徙,几经周折,终于到了北京。
校名也由自然科学院改为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再更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晋察冀工业交通学院,之后与好几所大学合并,共建,成为了北京工业学院,最后,终于在1988年四月,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直到今日。
办学状况也越来越好,从1940年初,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的坚苦办学,到后来渐渐好转,还得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的大力支持,加之全校师生的的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学校最终到了今天这个辉煌的位置,背负着光荣使命,在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以后,也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
为了国防建设需要,学校全面开始建设常规兵专业,1958年,在党和国家的要求,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亲自指导下,我校建立了中国第一批火箭导弹专业,之后被列为全国首批16所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我校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为国家培养红色国防工程师”,广大师生怀着远大的理想,在激情岁月中,时刻准备着为建设祖国国防而奋斗。
在这个信念的支持下,全校师生发扬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的精神,获得了一大批出色的研究成果。
研制了中国第一枚反坦克导弹,参与研制了中国第一代轻型坦克。
三无冲锋枪,歩冲通用枪等等。
学校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高质量优秀的毕业生,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现在,学校以德以明理,学以精工为校训,以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为学风,建立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再2015年,建成国内一流的理工科大学;2020年,建成以理工为主的亚洲一流大学;2040年,建成特色鲜明,理工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
还提出了“六加一”发展战略:学科
优化战略,强师兴校战略,教育创新战略,科研提升战略,开放发展战略,深化改革战略,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学校现有4个作家重点一级学科,5个国家级二级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19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61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
学校已有的荣誉和资源,都是学校继续繁荣发展的有力后盾,学校一定会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继续激情进取,创新辉煌。
我的学校,北京理工大学,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一路走过,经历了种种磨难,种种坎坷,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庞大规模,拥有了今天的荣誉。
峥嵘岁月,艰苦时光,学校都以平稳的步伐走过,越来越庞大,成为国家的骄傲,民族的自豪。
70年历史,70年荣光。
抚今追昔,辉煌过往。
我们为延安精神感到骄傲,对前辈的奋斗充满敬仰,为今天的成就激情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