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病机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84
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和机理。
《素问·至真要大论》总结归纳了脏腑病机和六气病机,被后世称为“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邪正盛衰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指以邪气亢盛为主,而正气未衰,正邪激烈相争,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以太过、亢奋、有余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常见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常见于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变。
虚,以正气虚损为主,而邪气已退或不明显,正邪难以激烈相争,出现一系列以虚弱、衰退和不足为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
常见神疲体倦、面色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多见于素体虚弱,精气不充;或外感病的后期,以及各种慢性病证日久,耗伤人体的精血津液;或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致使正气脱失的病变。
(2)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①虚中夹实:即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如脾虚湿滞病变,即是由于脾气亏损,运化无力,而致湿自内生,阻滞中焦所致。
临床上既有脾气虚弱的神疲肢倦、食少、食后腹胀、大便稀等症状,又兼见湿滞的口黏、舌苔厚腻等。
②实中夹虚:即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变化。
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热邪耗伤津液,可形成邪热炽盛兼津液损伤之证。
病机学说的内容+经络病机+脏腑病机+内生五气病机病机学说的内容病机病机的概念: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机理,又称病理,包括病因、病性、证候、脏腑气血虚实的变化及其机理,它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转归的本质特点及其基本规律。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
病邪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奋起而抗邪,引起了正邪相争。
斗争的结果,邪气对人体的损害居于主导地位,破坏了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或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或使气血功能紊乱,并进而影响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病机”二字,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该篇数次提到病机,并强调其重要性,如“谨候气宜,无失病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又从临床常见的病证中,总结归纳为十九条,即后世所称的“病机十九条”。
对于“病机”二字的原意,前人释为“病之机要”,“病之机括”,含有疾病之关键的意思。
病机学说的内容:病机学说是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说,其任务旨在揭示疾病的本质,是对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和有效防治的理论基础。
病机学说的内容,包括疾病发生的机理、病变的机理、病程演变的机理三个部分。
中医病机学是根据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象学说,把局部病变同机体全身状况联系起来,从机体内部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来探讨疾病的发展和转变,从而形成了注重整体联系的病理观。
中医病机学认为,人体脏腑之间,不仅在生理上而且在病理上,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
疾病发生时·,各脏腑病变按一定规律互相影响。
中医学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来解释脏腑之间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以及疾病的传变规律。
当然,疾病的发展传变也有不以次相传的特殊情况,如溺水卒死是不可预测的意外情况,不能机械地按照以次相传的模式制定诊疗计划。
中医学在疾病发展和转变上,既看到了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的一般规律,又指出了疾病或其传化有不以次的特殊情况,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体现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中诊案例分析题脏腑病机分析《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病机的论述有十九条,也就是我们后世所说的“病机十九条”。
北京中医药大学翟教授认为,病机十九条的意义,在于它从五脏六气失常致病入手,示范临床审机求属的方法。
病机十九条遵循同一格式“诸……皆属于……”表述,其中的“诸”、“皆”是表示不定多数,切忌认作“一切”、“全部”、“凡是”,并防止将条文绝对化,应从其病象入手,按五脏六气的特性进行病因病位及病性的归类分析,以推求病证的本质属性,从而为防止提供依据。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指出肢体动摇不定和头目眩晕的病证,大都属于肝的病变。
掉,摇也,包括头部、四肢的抖动和肌肉?动等;眩,即眩晕,指视物昏花旋转,头重脚轻,如坐舟车之状,甚则张目即觉天旋地转,不能站立。
掉、眩,均有一个共性,即“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风胜则动”,故二者属风证范畴。
而肝为风木之脏,主藏血,主人一身之筋膜,开窍于目,故若肝有病变,波及所合之筋、所主之目窍,就会见到掉、眩等风证之象。
因其病位在肝,产生于内,故又可称之为“肝风”、“内风”。
风证有虚实之不同,血虚生风者,宜四物汤加减;阴虚风动者,用六味地黄汤、一贯煎加味;肝阳上亢者,可用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汤治之;热极生风者,则以羚羊钩藤汤来清热熄风。
病案举例李某,男,15岁。
发热持续10日不退,体温常在39℃左右,咳嗽喘促,呼吸困难,鼻翼煽动,吐痰黏稠而带血色,便干溲赤,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大叶性肺炎,经用青霉素、链霉素,效果不显,特来就诊。
舌苔白质红绛,脉数而软。
辨证立法:寒邪犯肺,郁而化热,肺气壅胀不宣,咳喘鼻煽。
津液不布,烦热口渴。
拟用清热宣肺定喘以治。
处方:北沙参10克,炙麻黄1.5克,生石膏(先煎)12克,炒杏仁6克,鲜苇根15克,酒条芩10克,陈橘红5克,炙苏子5克,葶苈子(大红枣5枚去核同布包)5克,陈橘络5克,炙前胡5克,炒枳壳5克,苦桔梗5克,桑白皮(炙)6克,炙甘草3克。
中医对病症的分类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在中医理论中,对疾病的分类和归类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医生准确地诊断和区分病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病症的分类,包括六淫、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位病机以及病因分类等。
一、六淫分类六淫是中医理论中对环境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进行分类的基础。
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和火。
风、寒、暑、湿、燥和火都可以引起疾病,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例如,寒邪入侵人体可以引起寒症,如感冒、关节炎等;暑邪入侵则可能引起中暑等。
二、气血津液分类气血津液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气包括呼吸气、营养气、防御气等;血是人体内循环的液体;津液主要指人体内分泌的液体。
根据气血津液的异常变化,疾病可以分为气虚、血瘀、津液不足等类型。
例如,气虚症状包括疲乏无力、气促等;血瘀则可能引起瘀斑、经痛等;津液不足则会导致口干、咽痛等症状。
三、脏腑经络分类中医理论将人体分为五脏、六腑以及十二经络。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不同的脏腑对应着不同的功能和病理状况,疾病可以根据脏腑的受损程度进行分类。
例如,肺脏的不调可能引起咳嗽、哮喘等症状;肾脏的虚损则可能导致腰膝酸软、尿频等。
四、病位病机分类中医在对疾病进行分类时,还考虑了病位和病机的因素。
病位指的是疾病发生的部位,病机指的是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
根据病位和病机的不同,疾病可以分为内科疾病、外科疾病、急性疾病、慢性疾病等类型。
五、病因分类中医将疾病的病因归类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如先天禀赋、情志因素等;外因则是指来自外部环境的因素,如饮食、气候、外伤等。
疾病可以根据病因的不同进行分类。
例如,内因病是指由于人体自身因素引起的疾病,如遗传疾病;外因病则是指由于外界因素引起的疾病,如感染病等。
综上所述,中医对疾病的分类涵盖了六淫、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位病机以及病因等多个方面。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一、《黄帝内经》原文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二、对原文的理解
诸湿:指的是湿邪造成的各种湿病。
湿邪是中医理论中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的特性。
当人体感受湿邪或体内产生湿邪时,就可能出现一系列湿病症状。
肿:指皮肤浮肿、水肿。
这是湿邪停留在体表的一种表现,由于湿邪的黏滞性,它容易阻碍气血运行,导致水液代谢障碍,从而在体表形成浮肿。
满:指腹部胀满。
这是湿邪停留在内脏的一种表现,特别是停留在脾胃时,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机不畅,从而产生胀满感。
当脾脏功能正常时,它能够有效地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保持人体的营养供给和水液代谢平衡。
然而,当脾脏功能失常时,水液代谢就会受到影响,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不前,进而形成湿邪。
湿邪一旦形成,就会阻碍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从而引发各种病理变化。
在体表表现为浮肿;在内脏则表现为胀满等症状。
三、中医理论解释
脾脏在中医理论中属于五脏之一,与中医五行中的土相对应。
这主要是因为脾主运化,具有将食物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输送至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
这种运化功能类似于大自然中土的“化”和“运”的功能,因此脾属土。
糖尿病脏腑病机探析
成先锋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
【年(卷),期】1995(000)0S3
【摘要】糖尿病脏腑病机探析成先锋(江西中医学院中医91级330006)关键词糖尿病,病因病机,病变脏腑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而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基本病理是胰岛B细胞功能逐渐低下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演变...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成先锋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学院中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8
【相关文献】
1.从"营血"理论探析糖尿病足的病机及治疗 [J], 颜菊; 陈永华; 徐寒松; 倪洪岗; 赵伟; 杨娟; 李方怡
2.脏腑病机的五行传变探析 [J], 戴永生
3.从脏腑络痹谈2型糖尿病的病机和治则 [J], 杨化冰;邱幸凡
4.《金匮要略》以脏腑病机为中心的辨治体系探析 [J], 丁世幸;周亚萍
5.基于络病理论探析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 [J], 刘梦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Ⅰ五脏1.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2.心:诸热瞀瘛,皆属于心。
3.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4.肺: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5.肾: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Ⅱ六气6.风: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7.寒: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8.湿: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9.火⑴:诸痛痒疮,皆属于火。
10.火⑵: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11.火⑶: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12.火⑷: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13.火⑸: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14.热⑴: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15.热⑵: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16.热⑶: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17.热⑷: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Ⅲ部位18.上: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19.下: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病机十九条(精)病机十九条是病因病理学术语。
指《素问·至真要大论》对病机的十九条论述。
前人从实践中把某些类同的证候,归纳于某一病因或某一脏的范围内,作为辨证求因的依据,列为十九条。
《素问·至真要大论》:“愿闻病机如何?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病机是病能中的一部分,病机二字的意思,王冰解释为“病之机要”,谢利恒解释为“病之机括”,我们可以把它解释为引起疾病发生、症状出现与变化以及病情发展的原因与机理,与现代医学的“病理”有所近似。
病机十九条载于《内经·素问》二十二卷七十四篇的“至真要大论”。
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广泛,意义十分重要,它涉及病因(外感与内伤)、出现各种症状的机理、众多症状之间内在联系、辨证方法等,还通过一种病因能够引发几种不同症状与不同病因也能引发相同症状的现象,说明治疗疾病不能采用见症治症的简单方法,强调对于病因病机的了解分析,应该“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做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才能达到“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治疗目的。
一、腹痛病因病机小结:1、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
2、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3、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
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端。
胃痛、腹痛鉴别关系及相似点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胃痛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
腹痛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腹痛时恶心、嗳气等症较少见,多见泄泻或便秘。
腹痛与其它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积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块为特征腹痛病证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腹痛与外科、妇科腹痛:内科常先发热后腹痛,(先热后痛)疼痛一般不剧,痛无定处,压痛不显。
外科多后发热,(先痛后热)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压痛明显,见腹痛拒按,腹肌紧张等。
妇科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关。
1、辨腹痛性质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
热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得凉痛减者。
气滞: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嗳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
血瘀: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经常夜间加剧。
伤食: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减。
病因病机主症发病病程寒寒凝气滞不通则痛腹痛暴作得热痛减急骤短热邪热雍滞腑气不通腹痛急迫痛处灼热较急短虚气血不足脏腑失养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较缓长实腑气不通传导失职腹胀腹痛拒按有形较急短气气机不畅腑气不通腹痛胀满痛处不定较急短血气滞日久血行淤滞腹部刺痛痛处不移较缓长2、辨腹痛部位:大腹痛多属脾胃之病,脐以上痛,多属脾胃肠道之病。
少腹痛多属足厥阴肝经病。
小腹痛及脐周腹痛多属脾胃、小肠、肾、膀胱的病,虫病多见脐周疼痛。
二、治疗原则:①依证候的寒热虚实,在气在血,所属脏腑经络,确定治则。
一般以虚实为纲,寒热为目。
实热者宜调气祛邪,清热化湿,消食导滞,理气活血;虚寒者宜温中补虚。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一、痿证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甚至日久不用,导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在中医理论中,痿证多与肺热叶焦、津伤失润,或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或脾胃亏虚、精微不输,或肝肾亏损、髓枯筋痿等有关。
虽然痿证不一定都直接由上部脏腑引起,但肺热叶焦作为痿证的一个重要病机,确实与上部脏腑(尤其是肺)密切相关。
二、喘证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喘证的发生多与肺失宣降有关,而肺为华盖,居于上焦,因此喘证多责之于肺,即“上”部脏腑。
当然,喘证也可由其他脏腑病变引起,如肾不纳气等,但在此语境下,“皆属于上”更多地是强调肺在喘证中的重要性。
三、呕证
呕证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而出的一种病证。
虽然呕证主要涉及的是中焦脾胃的功能失调,但在中医理论中,也有“胃气上逆”的说法,且肺胃之气相互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如肺气不降、肺胃不和等,也可能导致呕证的发生。
因此,“皆属于上”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上部脏腑(尤其是肺)的功能失调对呕证的影响。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这一观点在中医理论中强调了上部
脏腑(尤其是肺)在痿证、喘证和呕证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