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与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成分血及其临床应用一、成分输血从1900年Landsteiner等发现ABO血型系统以来,输血成为抢救和治疗患者的有力措施,使不少患者得救。
枸橼酸盐—葡萄糖(ACD)保养液全血4±2℃保存21 d,CPD保养液全血4±2℃保存28 d。
所谓新鲜全血没有明确定义,一般根据输血目的区分:为了提高运氧能力,4℃保存5 d内的ACD全血,或10 d 内的CPD全血,其中含2,3-DPG多,运氧能力强。
需要同时补充红细胞和凝血因子(FV)可选用5 d内的全血(含FV)或1 d内的全血(含FⅧ),若是凝血因子缺乏,输全血不容易达到治疗量,应改用成分血输注。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输血技术早已进入成分输血阶段,全血输注很少,有的发达国家已经不保存全血,我国有的单位成分输血比例高达99%,成分输血是血液免疫学进展的结果。
成分输血的科学根据:多年来,临床上习惯于输全血。
其实,血液采出后,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血液的各种成分要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血中的血小板离体24 h开始受破坏,48 h其活性显著减弱(存活约40%),3 d以后血小板已无治疗作用;白细胞只能保存3~5 d,其中以粒细胞受破坏最快,24 h已逐渐丧失功能;只有红细胞保存时间长。
血浆中FⅧ在全血中24 h其活性显著下降(50%),FV活性3~5 d后也丧失50%。
因此,成分输血是最科学的输血方法。
全血分为各种成分分开保存,红细胞、血小板、血浆都能在冷冻条件下保存,冻存时间长达1 a至数年,-196℃保存红细胞可长达10 a或更长。
可以随时解冻用于患者。
全血只能在2~6℃条件下保存,储存时间短,各种成分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逐渐破坏。
在临床上多数患者只需要一种或几种血液成分即可满足治疗目的。
由于成分血制品纯度高,便于保存,疗效好,更能达到治疗目的,输用安全,副作用少。
因此,要大力开展成分输血及科学研究,促进临床输血向科学、合理、高效、节约用血阶段过渡,接近或赶上世界发达国家临床输血水平。
成分输血(红细胞输血)的意义及应用全血:包括血细胞和血浆中的所有成分。
成分输血:物理或化学方法将血液中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的制品,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什么就输什么成分的输血方法。
成分输血的意义(一)制剂容量小,浓度和纯度高,疗效好。
(二)提高输血安全性。
1.降低免疫反应;2.减少病毒传播;3.病毒灭活。
(三)利于各种血液成分的保存。
(四)节约血液资源。
各种血液成分贮存温度与时间1.全血与RBC制剂:4 ±2℃,CPDA-1为35天;洗涤RBC 24h。
2.单采血小板:22 ±2℃,振荡,5天。
3.白膜:22 ±2℃,保存24h。
尽早用。
4.(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物:<-20℃,1年。
5.低温冷冻保存RBC:甘油40%,<-65℃,10年。
红细胞输血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少白细胞红细胞冰冻红细胞辐照红细胞年轻红细胞悬浮RBC:适用于临床各科输血。
1.适应证:(1)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2)外伤或手术引起的急性失血;(3)心肝肾功能不全者;(4)儿童的慢性贫血。
洗涤RBC:生理盐水洗涤去除血浆1.适应证(1)输全血或血浆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
(2)AIHA的患者。
(3)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4)反复输血已产生HLA/HPA抗体引起输血发热反应者。
(5)HDN患儿未达到换血指征的成分输血。
(6)缺乏同型血时进行不同型RBC相容性输血的患者。
2.洗涤红细胞输注剂量比其他红细胞大;成人输3U 洗涤RBC可升高Hb 10g/L左右(200ml全血制备的为1U)。
3.注意事项:开放式洗涤易污染,6h内输注。
4℃保存24h。
少白细胞红细胞:(1)反复输血已产生HLA或HPA抗体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患者。
(2)准备做器官移植的患者。
(3)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从第一次就选择本制剂。
如AA、白血病、纯合子型β地贫。
冰冻RBC:主要用于稀有血型患者的输血。
辐照RBC:免疫缺陷或抑制的患者、新生儿换血、宫内输血、选择近亲供者血液输血,无论选择哪种红细胞均应辐照杀灭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防止TA_GVHD。
成分输血的概念
成分输血是一种将血液分离为不同成分进行输注的方法,目的是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来提供相应的成分,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与全血输血相比,成分输血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病情的治疗需求,避免患者接受不必要的输血,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常见的成分输血包括红细胞输血、血小板输血和新鲜冰冻血浆输血。
红细胞输血用于补充患者体内的氧气携带能力不足,适用于大面积出血、贫血等病情。
血小板输血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导致的出血倾向,常见于血液恶性肿瘤或骨髓抑制的患者。
新鲜冰冻血浆输血则用于补充凝血因子,适用于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成分输血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首先,通过离心将全血分离为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成分。
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需要输注的成分,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准备。
最后,将成分输注到患者体内,完成输血过程。
成分输血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和提供合适的血液成分,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风险和副作用。
然而,成分输血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注意事项,如需要准确判断患者需要的成分、避免交叉感染等。
总的来说,成分输血是一种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优化输血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治疗需求,提高输血效果,减少输血相关风险。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与认识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临床用血状况,积极推广成分输血,指导合理用血。
方法对我院2008至2011年成分血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我院2008年至2011年成分输血量逐年上升,2008年成分输血利用率为93.97%,2011年成分输血利用率为99.46%,已经接近100%。
结论成分血能够节约血资源,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临床中应该积极的推广。
【关键词】成分输血;全血;红细胞悬液;血浆
成分输血是医院现代输血发展的方向,也是使用血原则更加合理化的重要手段,在临床的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临床输血中,安全输血和合理输血是衡量临床输血水平的标志之一,传统的输血方法是输注全血,但是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还会增加心脏的负荷。
[1]成分输血使用的是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把全血分离制备成各种较浓或者是较纯的制品以供临床输用,根据患者实际的血液成分进行输血,从而减少血液的用量以及输血带来的不良反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输血科2008年-2011年的全院用血量及成分血比例统计资料以及输血记录单。
1.2 血液来源全血和成分血均来自邯郸市中心血站,质量符合卫生部《血液成分标准》。
1.3 成分血的应用红细胞悬液的保存时间为1d-35d,与全血的输
注方法相同,输注量大约在500ml,一般情况下,最少不能少于50ml,最多不能超过3600ml。
冰冻血小板的保存时间为1d-150d,与浓缩血小板悬液的输注方法相同,输注量按照患者的体表面积计算。
新鲜冰冻血浆临床的输注量按患者体重计算,并且根据患者的实际需要来合理的确定输注的次数和数量。
[2]临床治疗中,其他血液成分的输注量、输注方法与输注频率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确定,贫血患者可进行浓缩红细胞或者是红细胞悬液进行输注,外科手术患者失血在1000ml以上的患者,可输注红细胞悬液,同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
1.4 血液成分的计算用血量一单位(u)计算,全血200ml为1u,成分血以200ml全血分离制备后成为1u,1u冷沉淀为200ml血浆制备。
成分血主要包括红细胞悬液、单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等。
成分血的利用率按卫生部规定的公式计算,成分血利用率(%)=成分血数(u)/(全血数+成分输血数)(u)x100%。
2 结果
2008-2011年度用血量,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成分血的输血治疗在我院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且成分输血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2008年成分输血利用率为93.97%,2011年成分输血利用率为99.46%,已经接近100%。
表1 2008-2011年度用血量
年份全血红(u) 细胞类(u) 单采血小板(u) 浓缩血小板(u) 冰冻
血浆(u) 冷沉淀(u) 使用率(%)
2008 1450 10791.0 4245 559 451400 0 93.97
2009 1542 11846.6 5604 336 731200 0 94.48
2010 1614 13579.3 8297 179 980100 14 93.04
2011 814 16640.3 7864 211 1679400 32 99.46
3 讨论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成分输血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了临床治疗中,是现代医院输血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医疗单位输血技术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之一。
[3]所谓成分输血就是把全血中的各种成分有效地分离出来,根据患者自身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应制品的输注,能够有效地减少用血量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我院2008年至2011年成分输血量逐年上升,到2011年成分输血的利用率已经达到了99.46,接近100%。
所以要不断地提高临床医护人员成分输血的知识,达到合理用血的目的,并定期地对合理用血进行检查。
输血科的人员更要加强对成分输血知识的学习,并积极地配合和指导临床的输血工作,对于成分输血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早的发现,及早的解决,最大限度地节约血液资源。
同时还要做好输血质量的控制,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使医院的输血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彩霞,吴岩.浅谈成分输血[j].中国社区医师,2007,
9(1):3-4.
[2]刁艳妮,张莹.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调查与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2):153.
[3]江朝富,崔徐江,汪传喜.现代成分输血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