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成分血及其临床应用一、成分输血从1900年Landsteiner等发现ABO血型系统以来,输血成为抢救和治疗患者的有力措施,使不少患者得救。
枸橼酸盐—葡萄糖(ACD)保养液全血4±2℃保存21 d,CPD保养液全血4±2℃保存28 d。
所谓新鲜全血没有明确定义,一般根据输血目的区分:为了提高运氧能力,4℃保存5 d内的ACD全血,或10 d 内的CPD全血,其中含2,3-DPG多,运氧能力强。
需要同时补充红细胞和凝血因子(FV)可选用5 d内的全血(含FV)或1 d内的全血(含FⅧ),若是凝血因子缺乏,输全血不容易达到治疗量,应改用成分血输注。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输血技术早已进入成分输血阶段,全血输注很少,有的发达国家已经不保存全血,我国有的单位成分输血比例高达99%,成分输血是血液免疫学进展的结果。
成分输血的科学根据:多年来,临床上习惯于输全血。
其实,血液采出后,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血液的各种成分要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血中的血小板离体24 h开始受破坏,48 h其活性显著减弱(存活约40%),3 d以后血小板已无治疗作用;白细胞只能保存3~5 d,其中以粒细胞受破坏最快,24 h已逐渐丧失功能;只有红细胞保存时间长。
血浆中FⅧ在全血中24 h其活性显著下降(50%),FV活性3~5 d后也丧失50%。
因此,成分输血是最科学的输血方法。
全血分为各种成分分开保存,红细胞、血小板、血浆都能在冷冻条件下保存,冻存时间长达1 a至数年,-196℃保存红细胞可长达10 a或更长。
可以随时解冻用于患者。
全血只能在2~6℃条件下保存,储存时间短,各种成分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逐渐破坏。
在临床上多数患者只需要一种或几种血液成分即可满足治疗目的。
由于成分血制品纯度高,便于保存,疗效好,更能达到治疗目的,输用安全,副作用少。
因此,要大力开展成分输血及科学研究,促进临床输血向科学、合理、高效、节约用血阶段过渡,接近或赶上世界发达国家临床输血水平。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成分输血是指根据病人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输给相应的:A. 全血B. 血浆C. 红细胞D. 血浆或红细胞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成分输血的优点?A. 减少输血反应B. 节约血源C. 提高治疗效果D. 增加输血风险答案:D3. 成分输血中,血浆的主要功能不包括以下哪项?A. 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B. 调节体温C. 参与免疫反应D. 供给能量答案:D4. 以下哪种情况不适合进行成分输血?A. 大面积烧伤B. 严重贫血C. 急性白血病D. 血容量过多答案:D5. 成分输血时,以下哪项措施是错误的?A. 输血前后要检查血型B. 输血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反应C. 可以随意混合不同血型的血液D. 输血前后要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成分输血通常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种类型。
答案:血浆、红细胞、血小板7. 成分输血的目的是________,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答案:针对性治疗8. 在进行成分输血时,必须进行________,以确保输血安全。
答案:交叉配血试验9. 血浆的主要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维持血容量、运输功能、参与凝血和免疫10. 成分输血的适应症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答案:急性大出血、凝血功能障碍、血容量减少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1. 简述成分输血的临床意义。
答案:成分输血的临床意义在于能够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和需要,选择性地输给相应的血液成分,避免了全血输血可能带来的不必要成分,减少了输血反应和传染病的风险,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也节约了宝贵的血液资源。
12. 成分输血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慎用或禁用?答案:成分输血在以下情况下应该慎用或禁用:患者有严重过敏史,特别是对血浆成分过敏;患者存在心功能不全,大量输血可能增加心脏负担;患者有出血倾向,如血小板功能障碍或凝血因子缺乏;以及患者有高钾血症,血浆输血可能加重病情。
成分输血的概念
成分输血是一种将血液分离为不同成分进行输注的方法,目的是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来提供相应的成分,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与全血输血相比,成分输血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病情的治疗需求,避免患者接受不必要的输血,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常见的成分输血包括红细胞输血、血小板输血和新鲜冰冻血浆输血。
红细胞输血用于补充患者体内的氧气携带能力不足,适用于大面积出血、贫血等病情。
血小板输血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导致的出血倾向,常见于血液恶性肿瘤或骨髓抑制的患者。
新鲜冰冻血浆输血则用于补充凝血因子,适用于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成分输血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首先,通过离心将全血分离为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成分。
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需要输注的成分,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准备。
最后,将成分输注到患者体内,完成输血过程。
成分输血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和提供合适的血液成分,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风险和副作用。
然而,成分输血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注意事项,如需要准确判断患者需要的成分、避免交叉感染等。
总的来说,成分输血是一种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优化输血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治疗需求,提高输血效果,减少输血相关风险。
成分输血在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及优点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技术发展的产物,是根据血液成分比众不同,使用血液分离技术,将新鲜血液快速分离成各种成分,然后根据患者的需要,输注一种或数种成分。
由于患者很少需要输入血液的所有成分,只输入其身体状况或疾病所需的血液成分是十分有意义的。
菏泽中疗法又称“血液成分疗法”起到一血多用、减少输血反应的作用。
成分输血是根据病情的需要,缺什么,补什么,将健康人血液中的各种成分,经过分离、提纯、浓缩精致成各种血液制品,有选择地输给不同需要的病人。
1 血液成分治疗的目的补充血容量,提高携氧能力;补充凝血因子,控制出血;纠正免疫机能不全,提高集体抵抗力;用换血或血浆交换法剔除循环内的有害物质,增强自身免疫抗体。
2 成分输血的管理原则成分输血时,由于一次输入多个供血者的成分血,故输血前应根据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以免发生过敏反应;在输入红细胞前,有必要进行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
对于需要输入全血和成分血的患者,应先输入成分血,后输入全血,以确保成分血的新鲜输入。
应用原则: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严格掌握输血剂量。
3 成分输血的优点3.1纯度高、疗效好血液中的有关成分通过提纯得到高浓度、高效价、容量少、疗效高。
例如: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血小板10~30万,对由于血小板少引起的出血至少要输入3000ml 新鲜血,才能使血小板提高到止血所需要的水平。
但如果输入浓缩血小板悬液,则可在短时间内满足治疗要求。
3.2输用安全,副作用少成分血制剂中有效成分浓度高,含其他不需要的成分相对较少,因此能够减少由于输注全血而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性。
3.3稳定性好,便于保存和运输。
3.4综合利用,节约用血,提高了血液的利用价值。
4 成分输血的适应症4.1红细胞制剂4.1.1浓缩红细胞悬液适用于再障性贫血,各类慢性、出血性疾病引起的贫血;手术前后输血;心、肝、肾等脏器疾病合并贫血,需要输血。
4.1.2少粒细胞经红细胞悬液用于反复输血,受血者体内产生了白细胞抗体,再次输血时出现发热输血反应的病人;器官移植者的输血。
成份输血临床应用成分输血是指将血液分离成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各种成分,然后根据患者具体的需求,选择性输注所需成分的一种输血方式。
成分输血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为各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下面将从成分输血的定义、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成分输血的定义成分输血是将全血或血浆按其组成分离为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冷冻血浆等各种成分,然后根据患者的需要选择性地输注其中一种或几种成分的一种输血方式。
相对于全血输血而言,成分输血的优势在于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同时也避免了过多的液体负荷。
成分输血的适应症1. 红细胞成分输血:主要用于治疗贫血、失血性休克等情况,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改善组织氧供。
2. 血小板成分输血: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的患者,如血友病、白血病等,可预防或治疗出血。
3. 血浆成分输血:用于治疗凝血功能障碍、大面积烧伤、急性溶血等疾病,可提供凝血因子和蛋白质支持。
成分输血的禁忌症1. 对输注的成分具有明显过敏史或不良反应的患者。
2. 存在明确的输血相关并发症风险,如免疫性溶血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
3. 没有明确的输血指征或存在其他替代治疗方式的情况下。
成分输血的操作方法1.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成分输血种类和数量。
2. 对成分进行交叉配血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输血安全。
3. 输血前进行必要的预防措施和输血前反应风险评估,准确记录输血相关信息。
4. 在输血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液速度,及时处理输血反应。
成分输血的注意事项1. 注意成分的贮存、搬运和输注方法,确保成分的质量和安全性。
2. 严格按照输血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减少输血相关风险。
3. 定期对输血科室进行清洁消毒和环境检查,维护输血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4. 建立完善的输血记录和报告系统,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估和追踪。
综上所述,成分输血作为一种有效的输血方式,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治疗中。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
【摘要】为指导合理用血,大力推广成分输血,对我院2004—2007年成分血使用率及成分输血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我院成分血使用率分别为94. 11%、94. 56%、92。
39%和99%。
冷沉淀使用不理想。
成分输血不但能减少不良反应,而且能节约有限的血资源,所以合理应用成分血十分必要。
【关键词】成分输血;成分血使用率;临床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临床输血已由输注全血发展到成分输血,成分输血已成分输血现代化的标志,其输血率的高低,不仅反映出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所医院医疗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1]。
本文总结2004-2007年我院临床用血情况,为进一步推广成分输血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
1. 1 资料来源
主要来源于我区中心血站发往我院输血科的原始记录。
1. 2 血液成分
所有成分血及全血均由中心血站按标准提供,用血量以单位(U)计算,全血200mL为1U,成分血以200mL全血分离制备后成为1U,1U冷沉淀为200ml血浆制备。
我区成分血主要包括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单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冰冻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新鲜液体血浆、普通冰冻血浆、冷沉淀等。
1. 3 成分血使用率
按卫生部规定的公式计算:成分输血率(%)=成分血数(U)/{全血数(U)+成分血数(U)}×100%。
2 结果
成分输血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全血使用率明显下降(表1)。
表1 年度各种血液成分应用情况(略) 3 讨论
3. 1 所谓成分输血就是把人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纯度的制品,然后根据不同病人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既能提高疗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又能节约用血,使一人献血,多人受益,体现出成分输血的优越性和独特性。
2004年至2007年我院临床用血总量逐步增加(与临床床位增加有关),但全血输注比例逐年
减少,特别是2007年下降明显,红细胞制品、血浆制品及血小板临床使用增加明显,冷沉淀使用不理想。
成分输血逐年增加,达到卫生部颁布要求的成分输血率大于70%的目标。
3. 2 全血角色转变
传统的输血方式是一旦出现失血现象,不管病人的治疗需要,均输注全血,临床实践证明,这是十分不合理的,因临床大约80%以上需要输血治疗的病人缺乏的不是全血,而仅仅是血液中的某一成分,千篇一律输给全血,病人得不到足够治疗量所需的血液成分,而其他不太急需的血液成分既发挥不了作用,又增加了病人血液循环负担(血容量增加),同时作为刺激物(免疫原)使人体产生相应抗体,为日后输血将带来不同程度的输血免疫反应或产生无效性输注等不良后果。
成分输血根据病人疾病治疗的不同需要,输给相应缺乏的血液成分,这样就能达到缺什么补什么的目的,大大提高了疗效,又可一血多用,合理使用血源,节约血源,还可以减少不必要成分输血给人体造成的不良反应。
全血只是作为一种用于分离成分血的原料物质,不用或只是很少量的用于临床。
当病人的红细胞和血容量不足时,又缺乏适当的红细胞和血浆代用品时,全血才被作为一种临床程序来补充[2]。
开展成分输血的关键是要更新输血观念,科学、合理用血,节约血资源,提高输血疗效,减少血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