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及其临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253.00 KB
- 文档页数:48
成分血及其临床应用一、成分输血从1900年Landsteiner等发现ABO血型系统以来,输血成为抢救和治疗患者的有力措施,使不少患者得救。
枸橼酸盐—葡萄糖(ACD)保养液全血4±2℃保存21 d,CPD保养液全血4±2℃保存28 d。
所谓新鲜全血没有明确定义,一般根据输血目的区分:为了提高运氧能力,4℃保存5 d内的ACD全血,或10 d 内的CPD全血,其中含2,3-DPG多,运氧能力强。
需要同时补充红细胞和凝血因子(FV)可选用5 d内的全血(含FV)或1 d内的全血(含FⅧ),若是凝血因子缺乏,输全血不容易达到治疗量,应改用成分血输注。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输血技术早已进入成分输血阶段,全血输注很少,有的发达国家已经不保存全血,我国有的单位成分输血比例高达99%,成分输血是血液免疫学进展的结果。
成分输血的科学根据:多年来,临床上习惯于输全血。
其实,血液采出后,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血液的各种成分要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血中的血小板离体24 h开始受破坏,48 h其活性显著减弱(存活约40%),3 d以后血小板已无治疗作用;白细胞只能保存3~5 d,其中以粒细胞受破坏最快,24 h已逐渐丧失功能;只有红细胞保存时间长。
血浆中FⅧ在全血中24 h其活性显著下降(50%),FV活性3~5 d后也丧失50%。
因此,成分输血是最科学的输血方法。
全血分为各种成分分开保存,红细胞、血小板、血浆都能在冷冻条件下保存,冻存时间长达1 a至数年,-196℃保存红细胞可长达10 a或更长。
可以随时解冻用于患者。
全血只能在2~6℃条件下保存,储存时间短,各种成分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逐渐破坏。
在临床上多数患者只需要一种或几种血液成分即可满足治疗目的。
由于成分血制品纯度高,便于保存,疗效好,更能达到治疗目的,输用安全,副作用少。
因此,要大力开展成分输血及科学研究,促进临床输血向科学、合理、高效、节约用血阶段过渡,接近或赶上世界发达国家临床输血水平。
成分输血在临床中的运用目的:研究并分析成分输血在临床中的运用。
方法:将我站2014年1月~2014年9月对发往各临床医院治疗的72例严重创伤出血患者纳入本研究,统计本组患者的资料,根据患者血小板计数情况与凝血情况采用成分输血法,并回顾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输血后,患者FIB水平、血小板计数水平与输血前相比得到显著升高,APTT水平与PT水平显著降低,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并发症发生情况上,1例有出血倾向、2例体温降低、2例酸碱失衡、2例畏寒发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
结论:对于严重创伤出血患者,采用合理的成分输血法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血小板水平、改善机体凝血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该种输血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使用。
标签:成分输血;大出血患者;临床运用在临床治疗中,对于存在多发伤的出血患者,常常难以控制其病情,及时进行输血可以抢救患者生命,临床研究显示,出血特别是大出血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近年来,我站制备的成分血对于此类患者进行输注,在各临床上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在将输血方式与注意事项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目前,我站提供黔西南州七县一市的临床用血,通过对几家大医院在2014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72例严重创伤出血患者纳入本研究,男41例,女31例,年龄为14~78岁,平均年龄为(48.9±11.2)岁,在血型方面,A型、B 型、O型、AB型分别为22、24、19、7,在致伤原因方面,交通事故伤、高处坠落伤、机器绞伤分别为53、14、5,面对本组患者使用AIS-ISS90评分系统评估伤情,评分结果为(33.4±9.2)分。
统计本组患者的资料,根据患者血小板计数情况与凝血情况采用成分输血法,并回顾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2输血措施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存质量,采用成分输血法将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控制在90g/L以上,在输血时,每输注1U悬浮红细胞能够提升5g/L的血红蛋白,以此为基础计算红细胞悬浮液剂量,每输注1U混血液,补充1U血小板、100mL冰冻血浆。
成分输血的概念
成分输血是一种将血液分离为不同成分进行输注的方法,目的是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来提供相应的成分,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与全血输血相比,成分输血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病情的治疗需求,避免患者接受不必要的输血,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常见的成分输血包括红细胞输血、血小板输血和新鲜冰冻血浆输血。
红细胞输血用于补充患者体内的氧气携带能力不足,适用于大面积出血、贫血等病情。
血小板输血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导致的出血倾向,常见于血液恶性肿瘤或骨髓抑制的患者。
新鲜冰冻血浆输血则用于补充凝血因子,适用于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成分输血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首先,通过离心将全血分离为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成分。
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需要输注的成分,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准备。
最后,将成分输注到患者体内,完成输血过程。
成分输血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和提供合适的血液成分,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风险和副作用。
然而,成分输血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注意事项,如需要准确判断患者需要的成分、避免交叉感染等。
总的来说,成分输血是一种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优化输血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治疗需求,提高输血效果,减少输血相关风险。
临床输血标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一成分输血指南一、成分输血的定义血液由不同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将供者血液的不同成分应用科学方法分开,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分别输入有关血液成分,称为成分输血。
二、成分输血的优点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各地应积极推广。
三、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一)红细胞品名特点保存方式及保存期作用及适应证备注浓缩红细胞(CRC)每袋含200ml全血中全部R B C,总量110m l~120ml,红细胞压积0.7-0.8。
含血浆30ml及抗凝剂8~10m l,运氧能力和体内存活率等同一袋全血。
规格:110~120ml/袋4±2℃A C D:21天C P D:28天C PD A:35天作用:增强运氧能力。
适用:①各种急性失血的输血;②各种慢性贫血;③高钾血症、肝、肾、心功能障碍者输血;④小儿、老年人输血交叉配合试验少白细胞红细胞(LPRC)过滤法:白细胞去除率96.3-99.6%,红细胞回收率>90%;手工洗涤法:白细胞去除率79±1.2%,红细胞回收率>74±3.3%;机器洗涤法:白细胞去除率>93%,红细胞回收率>87%。
4±2℃24小时作用:(同CRC)适用:1.由于输血产生白细胞抗体,引起发热等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2.防止产生白细胞抗体的输血(如器官移植的患者)与受血者A B O血型相同红细胞悬液(CRCs)400ml或200m l全血离心后除去血浆,加入适量红细胞添加剂后制成,所有操作在三联袋内进行。
规格:由400ml或20m l全血制备(同CRC)(同CRC)交叉配合试验洗涤红细胞(WR C)400ml或200ml全血经离心去除血浆和白细胞,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3~4次,最后加150ml生理盐水悬浮。
白细胞去除率>80%,血浆去除率>90%,R B C回收率>70%规格:由400ml或200ml全血制备(同LPRC)作用:增强运氧能力。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李芹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种高新技术不断向输血领域渗透,都推动着输血医学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临床输血也不例外。
其进展主要表现在从输全血发展到成分输血;替补性输血发展到治疗性输血;异体输血发展到自体输血。
随着成分输血临床经验的的日益丰富,各种血液成分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1 成分输血的原则、优点和成分血的分类1.1 成分输血的原则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由于失血、血细胞破坏增加或造血功能障碍都可能需要输血,输血的数量和种类取决于输用成分血的寿命,取决于病情需要,决不可千篇一律都输全血。
由于输血有不可预测的并发症,所以对可输可不输的疾病,坚决不输。
禁止输“安慰血”。
适合输成分血的病人,决不给全血。
临床80%的输血病人是需要某种血液成分,而不适合输全血。
各种成分血的输注计量要符合标准治疗剂量,一次要给足,才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1.2 成分输血的优点1.2.1提高疗效全血经分离后可制备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凝血因子等多种单一成分,根据患者所患不同疾病和各种成分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合理使用即减少了患者个人的经济负担。
成分血的临床应用方法是:缺什么补什么。
1.2.2降低输血反应异体输注全血极易发生各种免疫输血反应,单一成分输注可避免输入不必要的血液成分导致的免疫反应发生。
1.2.3 成分输血可以一血多用,节省血源根据血液成分的不同功能用于不同疾病的患者,合理使用血液资源,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1.2.4 成分输血有利于保存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因为不同的血液成分有不同的最适合的保存条件。
如红细胞最适合温度为4℃,血小板最适合温度为22℃,冰冻血浆最适合温度在-20℃以下,血液Ⅷ因子最适合温度在-30℃以下等等。
由于受旧的输血观念影响许多临床医生对新鲜血还存在模糊认识,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标准,只是根据输血目的的不同,新鲜血的含义就不同。
如果输血的目的是为了补充红细胞,l0d内的全血可视为新鲜血,因此,成分输血能真正达到和补充新鲜血的目的,又可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既安全又有效。
解读成分输血说到血,脑海里第一时间出现的就是流动的红彤彤的血液,在临床上,他叫全血。
全就是“料”很全,包括了血细胞、血浆在内的血液的全部成分。
成分输血就是把全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的血液制剂,然后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输给相应患者。
就叫成分血。
从而提高输血效率和治疗效率。
血液产品的分类包括了血液制剂(全血和成分血)、血液制品(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和组织和细胞(主要是造血干细胞)。
只有通过输血才能缓解病情和治疗患者疾病时,才考虑输血。
临床输血剂量应考虑输注可有效缓解病情的最小剂量。
临床医生应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最优的输血策略。
一、进行成分输血的优点成分输血的优点有以下几个:①纯度高、治疗效果好②减少输血导致的不良反应(人类血型系统复杂,同型输血实际上还是异型血,可能作为免疫原输入而在受血者体内产生相应的意外抗体,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③对血液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利用,减少血源浪费④降低输血导致传染性疾病发生的风险。
病毒大多在血浆中。
输血有风险,尽管血液经过严格程序的筛查、检测等处理,但任然存在发生输血传播疾病的可能。
通过输血传播的疾病与感染已知有二十几种。
⑤成分血的稳定性比全血好,可以很好的运输和保存;输血,虽然已经是现代医学中常见的治疗手段,但背后的原因一点也不简单,甚至可以看成是一项小的移植手术。
其实每个人的血液中都有一套属于自身特异性的血型,血型系统纷繁复杂。
现目前发现了376个人类红细胞抗原,还有白细胞抗原,血小板抗原等。
需要进行输血的患者往往都是只需要血液中的一两种成分,所以若是对患者直接进行传统的全血输入治疗,增加了心肺负担,增加了输血反应,比如寒战、高热和荨麻疹等不良的风险和发生传染性疾病的风险。
而成分输血就不一样了,比如骨髓移植本质就是移植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以单纯对血液进行一个造血干细胞的采集,达到治疗的目的。
还有比如缺氧血红蛋白低的,但对于血浆蛋白有过敏反应的患者,可输注洗涤红细胞。
成分输血的临床分析成分输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治疗方法,通过将血液分离成不同的成分并输注,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患者所需的血液成分,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文将对成分输血进行临床分析,包括其定义、适应症、操作流程、风险与并发症等内容,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定义成分输血是将全血经分离、净化后的不同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等,单独输注给需要特定血液成分的患者的治疗方法。
与传统的全血输血相比,成分输血的优势在于更加精确地满足患者的具体需求,减少了不必要的输血成分,避免了不良反应的风险。
二、适应症成分输血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类患者:1. 严重贫血:包括出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需要大量红细胞来提供氧合功能。
2. 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需要补充足够的血小板或凝血因子。
3. 大量出血或手术:在大出血或手术时,需要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凝血因子来维持凝血功能。
4. 免疫缺陷: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恶性肿瘤患者等,需要输注免疫球蛋白来增强免疫功能。
三、操作流程成分输血的操作流程包括献血者的筛查、采集与处理、输血前的检验与配型、输血过程中的监护与评估等。
1. 献血者的筛查:献血者需接受严格的健康筛查,以确保血液的安全性,排除传染性疾病和其他禁忌症。
2. 采集与处理:献血者的血液经过采集后,根据需要进行分离与处理。
通常将血液分离为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不同成分,分开保存或经过处理后再输注给患者。
3. 输血前的检验与配型:在输血前,需要对血液样本进行血型与交叉配型的检验,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匹配性。
4. 输血过程中的监护与评估: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密切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心率、呼吸等情况,及时处理输血反应或并发症,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评估输血效果与后续治疗调整。
四、风险与并发症虽然成分输血可以提供精确的血液成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定的风险与并发症。
1. 输血反应: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包括寒战、发热、过敏反应、呼吸困难、心血管反应等。
成分输血在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及优点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技术发展的产物,是根据血液成分比众不同,使用血液分离技术,将新鲜血液快速分离成各种成分,然后根据患者的需要,输注一种或数种成分。
由于患者很少需要输入血液的所有成分,只输入其身体状况或疾病所需的血液成分是十分有意义的。
菏泽中疗法又称“血液成分疗法”起到一血多用、减少输血反应的作用。
成分输血是根据病情的需要,缺什么,补什么,将健康人血液中的各种成分,经过分离、提纯、浓缩精致成各种血液制品,有选择地输给不同需要的病人。
1 血液成分治疗的目的补充血容量,提高携氧能力;补充凝血因子,控制出血;纠正免疫机能不全,提高集体抵抗力;用换血或血浆交换法剔除循环内的有害物质,增强自身免疫抗体。
2 成分输血的管理原则成分输血时,由于一次输入多个供血者的成分血,故输血前应根据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以免发生过敏反应;在输入红细胞前,有必要进行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
对于需要输入全血和成分血的患者,应先输入成分血,后输入全血,以确保成分血的新鲜输入。
应用原则: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严格掌握输血剂量。
3 成分输血的优点3.1纯度高、疗效好血液中的有关成分通过提纯得到高浓度、高效价、容量少、疗效高。
例如: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血小板10~30万,对由于血小板少引起的出血至少要输入3000ml 新鲜血,才能使血小板提高到止血所需要的水平。
但如果输入浓缩血小板悬液,则可在短时间内满足治疗要求。
3.2输用安全,副作用少成分血制剂中有效成分浓度高,含其他不需要的成分相对较少,因此能够减少由于输注全血而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性。
3.3稳定性好,便于保存和运输。
3.4综合利用,节约用血,提高了血液的利用价值。
4 成分输血的适应症4.1红细胞制剂4.1.1浓缩红细胞悬液适用于再障性贫血,各类慢性、出血性疾病引起的贫血;手术前后输血;心、肝、肾等脏器疾病合并贫血,需要输血。
4.1.2少粒细胞经红细胞悬液用于反复输血,受血者体内产生了白细胞抗体,再次输血时出现发热输血反应的病人;器官移植者的输血。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通过临床用血分析,指导合理用血。
大力推广成分输血。
方法对2000年至2011年我区医疗单位各科成分血使用率及成分输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几年来各医院全血用量大幅下降,成分血的用量达到99.5%,二级医院成分血使用率在2003年已达标,但机采血小板和冷沉淀使用不理想。
结论成分输血不但能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和传染病的输入,而且能节约有限的血资源,所以合理应用成分血十分必要。
【关键词】成分输血[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13)07-61-02现代输血已进入成分输血的新时代,目前国内外都把成分输血的临床实际用量视为衡量一个国家及一名临床医生掌握与运用现代医学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也是等级医院评审的必备条件,是当今世界输血事业的发展方向。
近几年来是我国成分输血发展较快的时期,成分输血已为绝大部分医院,特别是大型医院临床医师的理解并接受。
因此进一步推广成分输血,使其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1.1 血液成分所有全血及各种成分血均由呼伦贝尔市中心血站按标准提供,所有用血量以单位(U)计算,全血200 ml为1U,成分血以200 ml全血分离制备后成为1 U,成分包括浓缩红细胞(RCC),洗涤红细胞(W-RBC),加添加剂的红细胞(AS-RBC),年轻红细胞,浓缩白细胞(WBC),浓缩血小板(PC),机采血小板(PC),新鲜冰冻血浆(FFP)等。
1.2 成分血使用率按卫生部规定的公式计算:成分输血率(%)=成分血数(U) /全血数(U)+成分血数(U)×100%2.1 各年度成分血应用情况本市成分用血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3年18.8%上升至99.9%,增长近80%多以W-RBC、FFP用量较多,而机采PC相对较少.2.2 各医院成分血使用情况各医院成分血的使用发展较平衡,结果显示,各医院成分输血不断进步。
二级医院成分血使用率均在2003年已达标(呼伦贝尔市标准要求).3.1 本地区成分输血呈逐年上升趋势,全血用量明显下降。
成份输血临床应用成分输血是指将血液分离成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各种成分,然后根据患者具体的需求,选择性输注所需成分的一种输血方式。
成分输血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为各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下面将从成分输血的定义、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成分输血的定义成分输血是将全血或血浆按其组成分离为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冷冻血浆等各种成分,然后根据患者的需要选择性地输注其中一种或几种成分的一种输血方式。
相对于全血输血而言,成分输血的优势在于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同时也避免了过多的液体负荷。
成分输血的适应症1. 红细胞成分输血:主要用于治疗贫血、失血性休克等情况,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改善组织氧供。
2. 血小板成分输血: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的患者,如血友病、白血病等,可预防或治疗出血。
3. 血浆成分输血:用于治疗凝血功能障碍、大面积烧伤、急性溶血等疾病,可提供凝血因子和蛋白质支持。
成分输血的禁忌症1. 对输注的成分具有明显过敏史或不良反应的患者。
2. 存在明确的输血相关并发症风险,如免疫性溶血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
3. 没有明确的输血指征或存在其他替代治疗方式的情况下。
成分输血的操作方法1.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成分输血种类和数量。
2. 对成分进行交叉配血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输血安全。
3. 输血前进行必要的预防措施和输血前反应风险评估,准确记录输血相关信息。
4. 在输血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液速度,及时处理输血反应。
成分输血的注意事项1. 注意成分的贮存、搬运和输注方法,确保成分的质量和安全性。
2. 严格按照输血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减少输血相关风险。
3. 定期对输血科室进行清洁消毒和环境检查,维护输血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4. 建立完善的输血记录和报告系统,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估和追踪。
综上所述,成分输血作为一种有效的输血方式,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