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外服装史-西方服装发展史
- 格式:ppt
- 大小:3.86 MB
- 文档页数:45
大一中外服装史知识点服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能反映出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迁。
了解服装史的知识点,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以下是大一中外服装史的一些知识点。
1. 早期文明时期的服饰早期文明时期的服饰主要以动物皮革和天然纤维为原材料,采用简单的设计和结构。
例如,埃及的古代法老常常穿着长袍和头巾,而古希腊和罗马的人们则喜欢穿着华丽的长袍和斗篷。
2. 欧洲中世纪服饰欧洲中世纪服饰以宗教和封建制度为背景,分为贵族和平民两类。
贵族穿着富丽堂皇的礼服,常常用金线、珠子和宝石进行装饰。
平民则穿着简单朴素的衣服,并以布料的颜色和质地来显示社会地位。
3. 东方古代服饰东方古代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
中国的汉服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它以绸缎和细腻的手工制作而闻名。
日本的和服则以其独特的剪裁和染色技巧而闻名。
4. 文艺复兴时期的服饰文艺复兴时期的服饰展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和个人表达的重要性。
女性的服装开始展示出丰富的细节和裙摆的蓬松,男性的服装则强调身材的线条和轮廓。
此时期的服饰也开始使用丝绸、绢和纱等贵重的面料。
5. 近现代服饰革新近现代的服饰革新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纺织技术的进步,大规模生产和销售成为可能,使得服装的样式和数量有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服装也开始与时尚产业和广告业相结合,成为个体身份和时尚态度的表达。
6. 当代服装设计当代服装设计追求个性化、舒适度和可持续发展。
设计师们使用新材料、新技术和创新的方式来推动服装设计的发展。
此外,多元文化和跨文化的交流也为服装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
7. 中外服装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外服装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日益加深。
跨文化时尚和混搭风格成为当代服装设计的热点。
同时,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也在国际时尚舞台上展现出了自己的魅力。
以上只是大一中外服装史的一些知识点,通过了解服装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
中外服装史课件中外服装史课件服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更是文化传承和个人表达的方式。
中外服装史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服装演变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以中外服装史为主题,探讨服装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服装的起源人类最早的服装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那时人们用动物皮毛、树叶等简单材料覆盖身体,以保暖和保护。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服装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在中国,最早的服饰出土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如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这些服装主要以纺织品为主,如麻、丝和棉等。
而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古国,服装则更加注重装饰和表达身份地位。
二、中外服装的演变1. 中国服装的演变中国的服装演变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古代服装以汉服为代表,它是中国传统服饰的典型样式,包括衣、裳、襦、袍等。
近代服装则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引入西式的剪裁和款式。
现代服装则更加多样化,融合了中西方元素,既有传统的旗袍和唐装,也有西装和连衣裙等。
2. 西方服装的演变西方服装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时期的服装以长袍为主,强调自然和舒适。
而古罗马时期的服装则更加注重装饰和奢华,如华丽的长袍和珠宝等。
中世纪的欧洲服装则受到宗教和封建制度的影响,男性以长袍和紧身上衣为主,女性则穿着长裙和束腰的紧身衣。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服装开始追求自然和人体的曲线美,强调身材的展示和舒适性。
三、服装与社会的关系服装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它还反映着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在古代社会,服装往往与身份地位紧密相连,不同阶层的人穿着不同款式和颜色的服装,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在现代社会,服装成为了一种个性和时尚的表达方式,人们通过服装来展示自己的风格和个性。
同时,服装也受到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化生产使得服装更加大规模和标准化。
四、服装的文化意义服装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第一章古代服装(B.C.3100年~A.D.5世纪)第一节古代埃及一、概述: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纵贯全境,约在B.C.3100年建立专制的奴隶制国家。
社会结构呈金字塔形早期王朝(第1、2王朝)——公元前3100~2686古王国时代(第3-10王朝)——公元前2686~2181第一中间期——公元前2181~2040中王国时代(第11-17王朝)——公元前2040~1786第二中间期——公元前1786~1567新王国时代(第18-20王朝)——公元前1567~1085后期王朝时代(第21-30王朝)——公元前1085~332二、主要服装1、服装材料:棕榈、亚麻等植物纤维(奴隶多裸体)2、男子:①早期上身赤膊,下身着包缠式围裙“罗印.克罗斯”Loin Cloth,缠腰布其形式、种类较多,有缠裹后系腰带的,有兜裆的,有用带子斜挂在肩上的。
上层阶级常做出普利兹褶,并在罗印.克罗斯外系一三角形围裙,围裙上装饰着金银饰物或刺绣,镶嵌着宝石,以示特权。
②中期罗印.克罗斯变长,织物更加精细,出现了半透明的细布。
③后期卡拉西里斯Kalasiris 柔软的贯头衣从东方(西亚)引进。
3、女服:着装的目的:不仅仅为遮体,更强调衣服的象征意义与价值。
奴隶和舞女通常为裸体,或在腰臀部系一根细绳,称“绳衣”,“腰绳”①丘尼克Tunic:一种从胸到脚踝的筒形紧身衣。
②凯普Cape(披肩)和裙子Skirt组合:③卡拉西里斯Kalasiris:宽敞的贯头衣,举行宗教仪式时的礼服。
④多莱帕里Drapery:类似袈裟的卷衣,一块长方形的布,有大小之分,大的长边是短边的3倍,小的长边是短边的1.5倍,短边为腋下到脚踝的距离。
三、其它饰品:假发、假须、冠帽、头饰、项链、鞋履。
第二节古代西亚一、概述:古代西亚包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直至巴勒斯坦、以色列的广大地区,其中心则主要位于伊拉克境内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中下流汇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专业课程授课教师教案(20XX学年第一学期)2、渐变与激变交叉3、外因与内因的冲突三、人类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1、模仿从众与标新立异的规律2、趋简求便与装饰求美的规律3、顺应环境与内因支配规律4、融合吸收与自我传承的规律5、符号标示与个性自由的规律6、发扬优秀与淘汰陈旧的规律【作业】1、简述原始人类的服装动机。
2、简述人类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
3 第三章原始社会服装奴第四章奴隶社会服装——积淀与定型【教学目的】了解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服饰的基本形制。
【教学重点】中国服装初始时期在工具材料技术上的表现以及冕服的体征【教学难点】两种基本服装形制的形态特征以及在中国服装史的地位【教学内容】:第三章原始社会服装一、最早的缝纫工具和身体饰物1、最早的缝纫工具;骨针2、身体饰物(1)装饰品;项链(2)耳饰、手饰、臂饰(3)装饰材料二、纺织工具与麻、毛、丝织物1、骨梭2、纺坠3、织机(织布机)4、纤维和织物(1)纤维(2)毛(3)丝第四章奴隶社会服装一、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1、服装体现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1)冕服形制采用玄衣纁裳。
形制和色彩代表天地,体现对天地的崇拜。
(2)天子冕冠前后各垂12旒,代表一年12个月的天文观,体现对天的崇拜。
(3)天子冕服上的12种纹饰(十二章),体现对自然的崇拜。
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yí、藻、火、粉米、黼fǔ、黻fú。
(4)冕服配蔽膝是对祖先的崇敬和祈求2、服装体现了阴阳五行说的宇宙观二、礼制与冠服制度1、冕服2、弁服3、玄端(元端)4、深衣5 、裘服6、命妇服三、冕服冕服由冕冠、上衣下裳,韨(fú)、舄(xì)、带等组成。
四、两种基本服装形制中国古代服装从款式分为两种:“上衣下裳”形制和“上下连属”形制。
五、服饰礼仪与社会民俗【作业】1、名词解释①礼制、②正色、③弁服、④深衣、⑤命妇服、⑥十二章纹、⑦冕旒、⑧笄、⑨胫衣、⑩夹衣⑾衽、⑿裳、⒀五服。
世界各国服装发展史1.欧美服装发展史拜占庭艺术风格与服饰:由于罗马帝国的东迁,使得有机会出现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艺术。
在艺术的成就上,此时所强调的是镶贴艺术,追求缤纷多变的装饰性。
同样,这种特色也反映在服装上。
例如:在男女宫廷服的大斗篷、帽饰以及鞋饰上都出现了镶贴、光彩夺目的珠宝和充斥着华丽图案的刺绣。
这些情形有别于同时期在欧洲地区的服饰,营造出一种既融合东西方又充满华丽感的服饰装饰美。
国际哥特艺术风格与服饰:“哥特式”原本是指源自20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很快这种风格便影响到整个欧洲,而且反映在绘画、雕刻、装饰艺术上,形成一种被誉为国际哥特风格的艺术形态。
这种风格主要的表现是建筑上的“锐角三角形”,同时也深深的影响了当时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
例如:在男女服饰的整体轮廓上,在衣服的袖子上,以及鞋子的造型上、帽子的款式上,等等,都充分呈现出锐角三角形的形态。
巴洛克艺术风格与服饰:巴洛克艺术风格原本是指17世纪强调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材料的建筑风格,也因此牵动影响到当时艺术全面性的变革。
“巴洛克”的字义源自葡萄牙语,意指“变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为脱离规范的形容词。
巴洛克虽然承袭矫饰主义,但也淘汰了矫饰主义那些暧昧的、松散的形式。
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风格”一词,来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
洛可可艺术风格与服饰:“洛可可”一词源自法国字汇“Rocaille”,由此演变而来,其意思是指岩状的装饰,基本是一种强调C型的漩涡状花纹及反曲线的装饰风格。
这种风格源自1715年法国路易十四过世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艺术上的反叛。
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着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具装饰性的特色。
这种特色当然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与服饰: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兴起于18世纪的中期,其精神是针对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所进行的一种强烈的反叛。
国外服饰发展简史【图文详解1】第一章史前人类的穿衣文化第一节兽皮衣服的穿用一、旧石器时代的克罗马农人已经用骨针缝合兽皮。
第二节织物的出现一、新石器时代的湖上住居已经有了麻织物和毛织物。
二、纺线技术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创造。
三、在欧洲,新石器时代初期才出现石制或陶制的纺轮。
第三节欧洲的史前文化一、欧洲最古老的衣服是件皮革做的丘尼克,是吊带式、肩上系结、衣长及膝,外套斗篷,头戴半球形帽子,脚穿短靴,上半身半袖毛线衫,下半身短裙,裙摆有流苏装饰,外罩毛织物长裙,系腰带,前有带扣。
第四节关于人类穿衣动机的学说一、物理的保护—保护说-气候适应说、人体保护说。
二、心理的防护-道德性的-隐蔽说-羞耻说、礼仪说;宗教性的-护符说-巫术说、魔力说。
三、心理的表现-艺术性的-装饰说-猥亵说、性的魅力说、拥有说、象征说。
第二章古代服装第一节古代服装文化的特点一、古代的范畴1.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分为两大块:一是古代东方世界(包括地中海南岸、非洲北部的古埃及、地中海东岸的南亚地区);二是古希腊和古罗马。
二、古代文化的性格1.古埃及是平静的,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跃动的。
三、古代服装文化的特点1.地理环境和民族性格是构成服装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2.受地理环境和民族性格的影响以及当时生产力的制约,古代服装的共同特点是:造型单纯、朴素,一般不做剪裁和缝制。
与北欧日耳曼人的窄衣文化相对,地中海周围是南方型的宽衣文化。
第二节古埃及衣服一、古埃及的服装特色1.古埃及的服装构成及其单纯,种类很少。
造型本质上分两种形式:无垂褶(丘尼克)和有垂褶(罗印·克罗斯)。
2.埃及的服装美是由相对固定不变的样式和多变的表面装饰交错而成。
3.古埃及的主要衣料是亚麻织物、羊毛、优质的皮革、棉布、丝绸;加工技术有浆硬、织花、压褶、起皱加工、漂白、染色、刺绣、滚边等。
二、古埃及的男装1.古埃及的男子服装主要有绳衣、腰衣(罗印·克罗斯)、丘尼克、贯头衣“卡拉西里斯”、长袍“罗布”、披肩“肖尔”等。
大一中外服装史知识点总结服装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和个性的表达。
服装的风格和款式经历了不断变革与演进,同时也受到不同地区、民族和时代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总结大一中外服装史的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中国古代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展经历了多个时代和朝代。
早期的中国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主要穿着动物皮毛来抵御严寒。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植物纤维和丝绸来制作服装。
在汉代,丝绸成为了主要的面料,随着纺织技术的进步,丝绸服饰的款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到了唐宋时期,衣着逐渐分为男女区别明显的样式。
唐代女装崇尚宽袖、大袖口,并注重配饰的精美。
宋代女装则更加妩媚,主要特点是裙装的流行,多层次的裙摆使得妇女在行走时更加优雅。
从明清时期开始,中国的服饰逐渐受到西方的影响,融合了一些外来元素。
传统的汉服逐渐被改良,出现了腰带、襟扣等新的设计。
在清朝,女子开始流行束腰、高叉、宽袖的长袍,男子则穿着马褂。
这种改变标志着中国古代服饰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融合。
二、欧洲中世纪的服装发展欧洲中世纪时期,服装的发展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
平民和贵族的服饰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贵族的服饰注重繁复的装饰和奢华的面料,例如丝绸、刺绣和珠饰等。
而平民的服饰则简单朴素,主要以粗布料和皮革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的服饰风格逐渐受到来自东方的影响。
十四世纪时,从中东传入的贸易和文化,使得服饰上的装饰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男子开始穿戴长袍和外套,女子则穿着长裙和紧身衣。
同时,帽子和鞋子的款式也逐渐丰富起来。
三、现代服装的发展趋势随着现代工业的进步,服装制造业发展迅速。
现代服装以运动、轻便和舒适为主要特点。
面料的选择更加丰富,例如棉、涤纶和混纺面料成为了常见的选择。
同时,设计师开始注重服装的功能性和可穿性,打造出更加适合不同场合和需求的服饰。
此外,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也成为现代服装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选择使用有机棉、再生面料和回收纤维等可持续材料来制作服饰,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外国服装史如果一个民族称为“一个”文化或者文化的一个“元”的话,那么,十分显然,世界上的文化作为一个总称应是文化一种多元化的文化,也就是说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生活着不同的民族,这些民族都有自己的成熟文化形态,拥有自己的语言、宗教、意识形态、人种特征、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
不同的民族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出不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出作为生命存在的本体的人体的不同性相和个性特征,服装作为过程这一形象与特征的外在媒介物在一些相邻的民族之间可能被互相吸引和互相融合,同时还可以独立发展(主要是被海洋、沙漠、沼泽等阻隔下)。
总体上外国文化的历史主流有两个,其中一个是中世纪以前的繁荣于地中海西岸的希腊、罗马的古代文化。
另一个是中世纪以后的兴盛于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罗巴。
二者无论是在发生的时期,还是文化性格上都有不同。
B.C5世纪前南欧的希腊已经形成了非常特有的高度文明,北欧文化刚刚开始,但是在北欧文化却能发展到今天,因为他继承和吸收了南欧古代文化的营养,因而西方文化可以追朔到北欧的古埃及和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
西洋服装史与中国服装史不同,中国服装史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理环境中随着文化的进展和朝代的更替而形成的,属于一个个体发生性。
西洋服装史则是伴随着文明的移行,跨越亚、非、欧三大洲的疆界,最后落脚到西欧诸国,其历史背景的错综复杂、文化形态的丰富多彩。
但从大的方面看,其实是从古代南方的宽衣文化向北方的窄衣文化的移行,其分水岭是中世纪的哥特时期。
纵观整个西方服装史大的历史阶段可以分为:古代宽衣时代、中世纪的宽衣向窄衣的过渡和近世纪以后的窄衣文化发展时期。
第一章古代服装在历史上,一般把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400年前后这个阶段称为古代。
古代服装也指这个历史阶段中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古罗马等不同地域,由不同民族和人种创造的与欧洲服装文化有关的服装。
古代人的生活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受到自然环境影响。
其服装造型、材料、审美都明显表现出这一特征,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宽松、垂挂、多裸露的卷衣文化。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二版)冯泽民刘海清编著主目录课程介绍教师简介教学大纲(思考题)教学内容自测习题参考文献附录点击各项自动链接课程介绍•服装发展史是服装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以大历史的眼光从人类文明的角度,系统阐述中西服装发展的历史,并运用文化学理论,从历史的服装现象中透析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服装的文化本质,以及服装与时代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本课程先从服装发展的共性特征入手,总领人类服装的演变历史,再分别重点表述中国和西方的服装发展进程,最后对中西服装做了跨文化的比较。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每个时期,每个地区不同的服装样式与发展特点,认识服装变迁的原因与发展规律,同时还可以开阔视野,获得相关的知识,提高审美修养,增强对服装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能力。
•“认识历史,是为更好地创造未来”,这也是本课程的教学宗旨.•指定教材为冯泽民,刘海清编著,《中西服装发展史》。
教师简介•冯泽民,江苏省江阴市人,武汉科技学院服装学院教授,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
长期从事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及服饰文化和史论研究,多次获得省优秀教学科研奖,并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有《中国古代服装简史》、《服装发展史》、《中西服装发展史教程》等。
•刘海清,湖北省武汉市人,中南民族大学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
长期从事中国文学、书法和中西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参编、主编、合编《西方现代艺术辞典》、《文艺心理学大辞典》、《大败局》、《毛泽东瞩目的风云人物》丛书、《中西服装发展史教程》等书数十部,发表专业论文若干篇,多次获得校优秀教学奖。
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西服装发展史•二、参考课时:56(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三、课程适用层次:本科•四、课程概述•根据该课程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服装的起源与发展的共性特征;二.中国服装发展史,着重阐述先秦及封建社会各朝代的服饰状况以及沿革、演变的基本脉络;三.外国服装发展史,以西欧各国服装发展进程为主要线索,讲叙古代、中世纪及近现代西方服装的变迁过程;四.服装发展的跨文化比较,分析中西服装文化的差异,探寻人类服装发展的共性模式.其中,第二、第三部分是本课程的主体内容。
《中西服装发展史》理论课教案(首页)共9 页审阅签名:教学过程第 1 页教学过程第 2 页社会与文化影响服饰潮流的变迁第 3 页新课内容习俗心理:苏格兰裙二、服装变化的现象(10分钟)1、阻力与动力的矛盾(1)阻力因素(2)动力因素2、渐变与激变交叉3、外因与内因的冲突三、人类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15分钟)1、模仿从众与标新立异的规律2、趋简求便与装饰求美的规律标新立异与模仿从众装饰求美3、顺应环境与内因支配规律4、融合吸收与自我传承的规律5、符号标示与个性自由的规律6、发扬优秀与淘汰陈旧的规律第 4 页第 5 页第 6 页第7 页第8 页《中西服装发展史》理论课教案(首页)共9 页审阅签名:第 1 页新课内容第三章原始社会服装一、最早的缝纫工具和身体饰物1、最早的缝纫工具;骨针2、身体饰物(1)装饰品;项链(2)耳饰、手饰、臂饰(3)装饰材料二、纺织工具与麻、毛、丝织物1、骨梭2、纺坠3、织机(织布机)第 2 页新课内容4、纤维和织物(1)纤维(2)毛(3)丝第四章奴隶社会服装一、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1、服装体现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1)冕服形制采用玄衣纁裳。
形制和色彩代表天地,体现对天地的崇拜。
(2)天子冕冠前后各垂12旒,代表一年12个月的天文观,体现对天的崇拜。
(3)天子冕服上的12种纹饰(十二章),体现对自然的崇拜。
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yí、藻、火、粉米、黼fǔ、黻fú。
(4)冕服配蔽膝是对祖先的崇敬和祈求2、服装体现了阴阳五行说的宇宙观二、礼制与冠服制度1、冕服2、弁服3、玄端(元端)教学过程第 3 页新课内容4、深衣5 、裘服6、命妇服三、冕服冕服由冕冠、上衣下裳,韨(fú)、舄(xì)、带等组成。
四、两种基本服装形制中国古代服装从款式分为两种:“上衣下裳”形制和“上下连属”形制。
一、上衣下裳形制上衣:上体穿的衣。
西方服装发展史(完整版)第一章:古代时期(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00年)1.1 古埃及服装古埃及文明诞生于尼罗河流域,其服装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古埃及人主要穿着缠腰布,男女皆然。
这种缠腰布称为“斯帕塔”,是一种长条形的布料,围绕腰部多层缠绕。
贵族和皇室成员的斯帕塔质地更为华丽,采用丝绸、麻纱等高档面料。
1.2 古希腊服装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其服装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希腊人崇尚自然,服装简约大方。
男性和女性都穿着长袍,称为“丘尼卡”。
丘尼卡是一种宽松的直筒形长袍,颈部、手臂和腰部有扣子或带子固定。
古希腊人还喜欢佩戴披肩,称为“霍莫”。
1.3 古罗马服装古罗马帝国时期,服装风格逐渐丰富多样。
古罗马人穿着宽松的长袍,称为“托加”。
托加是一种矩形布料,披在身上,通过不同的披挂方式展现身份地位。
古罗马时期还出现了内衣,如内衣裙和内衣裤。
士兵们穿着铠甲,以保护身体。
第二章:中世纪时期(公元500年至1500年)2.1 拜占庭时期服装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罗马文化,服装风格兼具东西方特色。
拜占庭时期,服装讲究繁复华丽,使用大量金银丝线和珠宝装饰。
贵族女性穿着宽松的长袍,搭配披肩,头发饰以珠宝。
男性则穿着长袍和紧身裤。
2.2 哥特时期服装哥特时期,欧洲服装风格发生较大变革。
这一时期,服装注重展现身材线条,采用紧身上衣、窄裙和紧身裤。
女性流行穿着紧身胸衣,以突出胸部。
同时,哥特时期服装还出现了夸张的帽子和头饰。
2.3 文艺复兴时期服装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服装风格焕发新的活力。
这一时期,服装追求奢华、繁复,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男性穿着宽松的短裤、长袜和紧身上衣,女性则流行穿着圆锥形胸衣、宽大的裙子和紧身马甲。
文艺复兴时期还出现了各种华丽的帽子和头饰。
第三章:近代时期(1500年至1900年)3.1 巴洛克时期服装巴洛克时期,欧洲服装风格更加奢华、夸张。
这一时期,服装采用大量蕾丝、花边、缎带等装饰,颜色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