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服装发展史》第十二章 近代后期服装
- 格式:ppt
- 大小:12.68 MB
- 文档页数:62
一、1、关于人类着装的原始动机有哪些?(1)生理需求论①气候适应说:抵御寒冷、酷热、干燥而创造了服装。
②身体保护说:保护肌体不受损伤。
(2)心理需求说①护符说Ⅰ、保佑和避邪;Ⅱ、作为信仰的“图腾说”②象征说:认为人类的衣物最初是作为某种身份象征来使用的。
(显示等级和地位)。
③装饰审美说:人类服装起源于人类对美的追求。
(3)性需求论①遮羞说(羞耻说):服装起源于人类出现了性羞耻之后。
指服装起源于人类的道德感和性羞耻。
②吸引说:男女为了吸引对方,把身体的某一部分装饰起来以突出性别、刺激性欲。
二、2、简述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
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六大规律):①模仿从众与标新立异的规律②趋简求便与装饰求美的规律③顺应环境与内因支配规律④融合吸收与自我传承的规律⑤符号标识与个性自由的规律⑥发扬优秀与淘汰陈旧的规律。
三、3.原始社会的骨针在我国衣生活中具有怎样的意义?骨针的意义:骨针证明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大约3万年前后,人类告别了赤身裸体时代,已掌握手工披绩技术和手工缝纫技术,可利用兽皮之类的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服装从朦胧中走出,揭开了服装史的第一章,服饰文化史由此开始。
4、人类在进化到穿衣前为什么会有人体装饰阶段出现?其意义是什么?(1)人体装饰原因从原始人类服装起源的装饰审美理论认为,人类服装起源于人类对美的追求。
人们特别喜欢装饰,惹人注目,用装饰方法来满足审美的需要。
(2)装饰的意义原始装饰物改变了原始人类的装扮面貌,促进装饰意识,提高审美心理。
为完善今后衣服和首饰整体配套奠定了基础。
四、奴隶社会服装公元前21世纪(2100)—公元前481年奴隶社会服装包括整个奴隶社会,即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5.什么是冕服?简述其形制和种类。
(1)冕服:是天子率百官举行重大活动时穿的服装。
如祭祀、登基等活动穿。
(2)冕服衣裳形制:采用玄衣纁裳,玄衣即黑色大袖交领上衣,纁裳即绛色长至地的围裳(长裙)。
上衣和下裳有刺绣纹样。
精心整理《中西服装发展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西服装发展史》课程是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与识别能力,正确的处理传统与现实、民族与时代的关系,继承中西方服装文化的优秀遗产,开拓服装设计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外服装史的发展背景、过程以及各时期中外服装的形态和发展规律开拓学生的形象设计思维。
培养学生整体设计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加深对服装的现实意义的理解。
同时通过历代千姿百态的服饰来洞察其中的文化本质和发展规律。
并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知识,获得灵感,为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西服装的历史演变脉络,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服装特点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对服装发展的影响和内在关系。
使学生掌握完备的服装理论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服装发展的历史及最新趋势,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水平和审美修养,以期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内容分为中国服装史和西方服装史两个部分,中国服装史划分为六个时期,分别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前期、中期、后期和近现代社会的服装予以介绍和评说,各个历史时期侧重不同的方面。
西方发展史同样分为六个时期,突出表述不同时期的服装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学习中西服装史应在理解的前提下,掌握中西方服饰演变的脉络。
抓住脉络提纲挈领,而不应不加理解、缺少纵向与横向联系孤立地掌握知识,造成学习枯燥,记忆困难。
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教学环节学习掌握所列内容,并运用所学知识,启发创作思维,引发创作灵感,在服装设计中加以具体应用。
由于课时原因,有些章节要求学生自己阅读理解。
上课根据其阅读情况,适当提问。
中国服装史:第一章人类服装的起源第一节原始社会的服饰状况第二节原始人类的服装动机第三节服装起源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关系第二章人类服装的共性特征第一节影响人类服装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二节服装变化的现象第三节人类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三章原始社会服装——朦胧与萌芽第一节最早的缝纫工具和身体饰物第二节纺织工具和麻毛丝织物第四章奴隶社会服装——积淀与定型第一节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第二节礼服与冠服制度第三节冕服第四节两种基本服装形制: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第五节服装礼仪和社会民俗第五章封建社会前期服装——成熟与融会第一节丝绸与丝绸之路第二节楚汉袍服第三节魏晋南北朝衣衫第四节男子冠巾与时尚第五节女子发式及时尚第六章封建社会中期服装——绚丽与素雅第一节纺织印染与衣料第二节唐宋官服第三节唐代女服第四节唐代女妆第五节宋代女服第六节服饰时尚与百工百衣第七章封建社会后期服装——寓意与腐熟第一节衣料与图案的新变化第二节辽金元的民族服装第三节明代官服第四节明代妇女服装第五节清代官服第六节清代妇女服装第七节明清服饰时尚第八章近代社会服装——锐变与革新第一节晚清时期服装第二节辛亥革命后的男装第三节新文化运动后的妇女服饰第四节近代中国民族服装的发展第五节 20世纪下半叶服装西方服装史:第九章古代服装——源头与迁徙第一节古代西亚与北非服装第二节古代欧洲的服装第十章中世纪服装——华美与肃穆第一节拜占廷服装第二节 5-12世纪西欧服装第三节哥特式服装(13—15世纪)第十一章近代前期服装——矫饰与纤柔第一节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中—17世纪初)第二节第二节巴罗克时期(17世纪)第三节洛可可时期(18世纪)第十二章近代后期服装——嬗变与流行第一节工业革命及其对服装的影响第二节男装的嬗变第三节女装的流行第四节时装设计师第十三章20世纪服装(上)——成熟与经典第一节世纪之交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服装第二节 20世纪20年代服装第三节 20世纪30年代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服装第四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及20世纪50年代服装第十四章 20世纪服装(下)——大众与多元第一节 20世纪60年代服装第二节 20世纪70年代服装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服装第四节 20世纪90年代服装第十五章综合分析——中西服装跨文化比较第一节中西服装发展轨迹比较第二节中西服装文化差异性特征分析四、学时分配序号教学内容(章)讲课学时中国史部分一人类服装的起源 4 二人类服装的共性特征 4 三原始社会服装——朦胧与萌芽2 四奴隶社会服装——积淀与定型6 五封建社会前期服装——成熟与融会6 六封建社会中期服装——绚丽与素雅6 七封建社会后期服装——寓意与腐熟6 八近代社会服装——锐变与革新4西方九古代服装——源头与迁徙4 十中世纪服装——华美与肃穆4史部分十一近代前期服装——矫饰与纤柔4 十二近代后期服装——嬗变与流行4 十三20世纪服装(上)——成熟与经典4 十四20世纪服装(下)——大众与多元4 十五中西服装跨文化比较 2小计64五、说明本课程坚持适用、够用的原则,将教学要求分为了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以理论教学为主,穿插相关图片,适时结合相关视频,使学生了解中外服装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服装样式与基本特点;认识服装变迁的原因与发展规律,获得关于服装的基础知识;同时开阔视野,提高审美修养,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与创新设计理念。
《中西服装发展史》自测习题答案冯泽民编2010.9←第一章人类服装的起源←一.单选题← 1.D 2.C 3.A 4.C5.C 6.B 7.D 8.C 9.D 10.C←11.A 12.C 13.B 14.B 15.B←二.填空← 1.皮肤着色、文身、人为变形← 2.肤色较浅的人群,肤色较深的人群← 3.裸态生活期、兽皮叶草与装饰期、纤维织物期← 4.宗教信仰,象征标识,异性吸引,装饰审美← 5.欧洲及北美大陆、印度、中国←第二章人类服装的共性特征←一.单选题← 1.B 2.A 3.C 4.C 5.B 6.A 7.B 8.C 9.B 10.C←二.多选题← 1.ABCD 2.ABC ?应BCE 3.BCDE 4.ABCDE 5.ABC ←三.填空题← 1.物质功能、精神功能← 2.政治思想和人文、科技和经济、习俗心理和时尚← 3.阻力与动力、渐变与激变、外因与内因← 4.人、服装、环境← 5.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第三章原始社会服装←一.单选题← 1.B 2.D 3.C 4.B 5.D 6.D 7.D 8.B 9.A 10.D←二.多选题← 1.ABCDE 2.ABCD 3.AB 4.AC 5. ABCD←三.填空题← 1.骨针、纺坠 2.颈 3.4千7百年← 4.颈饰、耳饰、臂饰、手饰← 5.碧玉、玛瑙、石英、大理石、象牙←←第四章奴隶社会装←一.单选题← 1.B 2.C 3.D 4.A 5.A 6.D 7.B 8.D 9.B 10.A←11.C 12.A 13.B 14.A 15.A 16.B 17.A 18.C 19.B 20.A←二.多选题← 1.ACD 2.ABCDE←三.填空题← 1.上衣下裳、上下连属 2.五服← 3.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4.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5.袆衣、揄狄、屈狄←第五章封建社会前期服装← 1.D 2.B 3.A 4.D 5.C 6.D 7.B 8.D 9.B 10.C←11.A 12.A 13.B 14.D 15.A←二.填空题← 1.楚汉 2.汉,殓 3.刘氏冠,进贤冠,通天冠,貂禅冠。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二版)冯泽民刘海清编著主目录课程介绍教师简介教学大纲(思考题)教学内容自测习题参考文献附录点击各项自动链接课程介绍•服装发展史是服装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以大历史的眼光从人类文明的角度,系统阐述中西服装发展的历史,并运用文化学理论,从历史的服装现象中透析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服装的文化本质,以及服装与时代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本课程先从服装发展的共性特征入手,总领人类服装的演变历史,再分别重点表述中国和西方的服装发展进程,最后对中西服装做了跨文化的比较。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每个时期,每个地区不同的服装样式与发展特点,认识服装变迁的原因与发展规律,同时还可以开阔视野,获得相关的知识,提高审美修养,增强对服装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能力。
•“认识历史,是为更好地创造未来”,这也是本课程的教学宗旨.•指定教材为冯泽民,刘海清编著,《中西服装发展史》。
教师简介•冯泽民,江苏省江阴市人,武汉科技学院服装学院教授,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
长期从事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及服饰文化和史论研究,多次获得省优秀教学科研奖,并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有《中国古代服装简史》、《服装发展史》、《中西服装发展史教程》等。
•刘海清,湖北省武汉市人,中南民族大学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
长期从事中国文学、书法和中西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参编、主编、合编《西方现代艺术辞典》、《文艺心理学大辞典》、《大败局》、《毛泽东瞩目的风云人物》丛书、《中西服装发展史教程》等书数十部,发表专业论文若干篇,多次获得校优秀教学奖。
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西服装发展史•二、参考课时:56(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三、课程适用层次:本科•四、课程概述•根据该课程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服装的起源与发展的共性特征;二.中国服装发展史,着重阐述先秦及封建社会各朝代的服饰状况以及沿革、演变的基本脉络;三.外国服装发展史,以西欧各国服装发展进程为主要线索,讲叙古代、中世纪及近现代西方服装的变迁过程;四.服装发展的跨文化比较,分析中西服装文化的差异,探寻人类服装发展的共性模式.其中,第二、第三部分是本课程的主体内容。
《中西服装发展史》理论课教案(首页)共9 页审阅签名:教学过程第 1 页教学过程第 2 页社会与文化影响服饰潮流的变迁第 3 页新课内容习俗心理:苏格兰裙二、服装变化的现象(10分钟)1、阻力与动力的矛盾(1)阻力因素(2)动力因素2、渐变与激变交叉3、外因与内因的冲突三、人类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15分钟)1、模仿从众与标新立异的规律2、趋简求便与装饰求美的规律标新立异与模仿从众装饰求美3、顺应环境与内因支配规律4、融合吸收与自我传承的规律5、符号标示与个性自由的规律6、发扬优秀与淘汰陈旧的规律第 4 页第 5 页第 6 页第7 页第8 页《中西服装发展史》理论课教案(首页)共9 页审阅签名:第 1 页新课内容第三章原始社会服装一、最早的缝纫工具和身体饰物1、最早的缝纫工具;骨针2、身体饰物(1)装饰品;项链(2)耳饰、手饰、臂饰(3)装饰材料二、纺织工具与麻、毛、丝织物1、骨梭2、纺坠3、织机(织布机)第 2 页新课内容4、纤维和织物(1)纤维(2)毛(3)丝第四章奴隶社会服装一、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1、服装体现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1)冕服形制采用玄衣纁裳。
形制和色彩代表天地,体现对天地的崇拜。
(2)天子冕冠前后各垂12旒,代表一年12个月的天文观,体现对天的崇拜。
(3)天子冕服上的12种纹饰(十二章),体现对自然的崇拜。
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yí、藻、火、粉米、黼fǔ、黻fú。
(4)冕服配蔽膝是对祖先的崇敬和祈求2、服装体现了阴阳五行说的宇宙观二、礼制与冠服制度1、冕服2、弁服3、玄端(元端)教学过程第 3 页新课内容4、深衣5 、裘服6、命妇服三、冕服冕服由冕冠、上衣下裳,韨(fú)、舄(xì)、带等组成。
四、两种基本服装形制中国古代服装从款式分为两种:“上衣下裳”形制和“上下连属”形制。
一、上衣下裳形制上衣:上体穿的衣。
西方服装发展史(完整版)第一章:古代时期(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00年)1.1 古埃及服装古埃及文明诞生于尼罗河流域,其服装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古埃及人主要穿着缠腰布,男女皆然。
这种缠腰布称为“斯帕塔”,是一种长条形的布料,围绕腰部多层缠绕。
贵族和皇室成员的斯帕塔质地更为华丽,采用丝绸、麻纱等高档面料。
1.2 古希腊服装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其服装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希腊人崇尚自然,服装简约大方。
男性和女性都穿着长袍,称为“丘尼卡”。
丘尼卡是一种宽松的直筒形长袍,颈部、手臂和腰部有扣子或带子固定。
古希腊人还喜欢佩戴披肩,称为“霍莫”。
1.3 古罗马服装古罗马帝国时期,服装风格逐渐丰富多样。
古罗马人穿着宽松的长袍,称为“托加”。
托加是一种矩形布料,披在身上,通过不同的披挂方式展现身份地位。
古罗马时期还出现了内衣,如内衣裙和内衣裤。
士兵们穿着铠甲,以保护身体。
第二章:中世纪时期(公元500年至1500年)2.1 拜占庭时期服装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罗马文化,服装风格兼具东西方特色。
拜占庭时期,服装讲究繁复华丽,使用大量金银丝线和珠宝装饰。
贵族女性穿着宽松的长袍,搭配披肩,头发饰以珠宝。
男性则穿着长袍和紧身裤。
2.2 哥特时期服装哥特时期,欧洲服装风格发生较大变革。
这一时期,服装注重展现身材线条,采用紧身上衣、窄裙和紧身裤。
女性流行穿着紧身胸衣,以突出胸部。
同时,哥特时期服装还出现了夸张的帽子和头饰。
2.3 文艺复兴时期服装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服装风格焕发新的活力。
这一时期,服装追求奢华、繁复,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男性穿着宽松的短裤、长袜和紧身上衣,女性则流行穿着圆锥形胸衣、宽大的裙子和紧身马甲。
文艺复兴时期还出现了各种华丽的帽子和头饰。
第三章:近代时期(1500年至1900年)3.1 巴洛克时期服装巴洛克时期,欧洲服装风格更加奢华、夸张。
这一时期,服装采用大量蕾丝、花边、缎带等装饰,颜色鲜艳。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工业革命近代后期服装工业革命对西方服装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及变化,直接影响表现在如缝纫机、服装设备、燃料、面料等科学技术对服装所带来的变化。
间接影响主要是产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从而也影响了人们的衣生活。
一、背景 19世纪初欧洲社会以法国为中心的政治舞台出现激烈变动。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然后七月王朝建立,直至1848年二月,法国建立共和国。
1871年德国通过数年战争实现统一不久意大利也完成统一。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一系列的电气发明。
电力的广泛应用,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和电话电报的发明成为这一时期的科技成果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在此期间出现的机器对服装的影响最直接明显。
化学染料的发明、人造纤维的诞生、缝纫机的创制深远影响服装的质量和美观。
缝纫机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服装的生产为万紫千红的服装生产业开辟了道路。
单线链式线迹手摇缝纫机工业革命为纤维工业带来了划时代飞跃。
1884年法国人Array Chardonnet使人造纤维工业化;1890年法国人Despeissis发明了铜氨人造丝;1892英国人发明黏胶人造纤维;1894又发明醋酯纤维。
手摇缝纫机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巨大变化改变了欧洲的社会结构,人们的思想生活发生巨大改变,文化艺术出现了新的流派,不同程度上影响服装的变革。
十九世纪以来出现过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
19世纪服饰风格的主旋律19世纪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人民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开始懂得自己在服饰中真正的需要,开始逐渐接受极其简朴的审美思维方式,同时仍然留恋着古典的自然优美形态.简洁的男装,充满古今情趣的优美女装,与新式纺织产品面料,是19世纪服饰风格的主旋律.二、男装19世纪社会大变革进一步将男子推向社会前沿,对服装要求的要求也相应发生变化。
开始追求服装合理性,强调其机能来适应社会活动需要。
莅《中西服装发展史》教学大纲蚀一、课程性质和任务膇《中西服装发展史》课程是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与识别能力,正确的处理传统与现实、民族与时代的关系,继承中西方服装文化的优秀遗产,开拓服装设计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莇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外服装史的发展背景、过程以及各时期中外服装的形态和发展规律开拓学生的形象设计思维。
培养学生整体设计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加深对服装的现实意义的理解。
同时通过历代千姿百态的服饰来洞察其中的文化本质和发展规律。
并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知识,获得灵感,为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蒅二、课程教学目标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西服装的历史演变脉络,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服装特点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对服装发展的影响和内在关系。
使学生掌握完备的服装理论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服装发展的历史及最新趋势,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水平和审美修养,以期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衿三、教学内容和要求膆教学内容分为中国服装史和西方服装史两个部分,中国服装史划分为六个时期,分别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前期、中期、后期和近现代社会的服装予以介绍和评说,各个历史时期侧重不同的方面。
西方发展史同样分为六个时期,突出表述不同时期的服装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学习中西服装史应在理解的前提下,掌握中西方服饰演变的脉络。
抓住脉络提纲挈领,而不应不加理解、缺少纵向与横向联系孤立地掌握知识,造成学习枯燥,记忆困难。
薅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教学环节学习掌握所列内容,并运用所学知识,启发创作思维,引发创作灵感,在服装设计中加以具体应用。
由于课时原因,有些章节要求学生自己阅读理解。
上课根据其阅读情况,适当提问。
蒂中国服装史:第一章第二章莇人类服装的起源羅第一节原始社会的服饰状况蚅第二节原始人类的服装动机肁第三节服装起源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关系第三章第四章蒁人类服装的共性特征膆第一节影响人类服装发展的主要因素膆第二节服装变化的现象薂第三节人类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五章第六章罿原始社会服装——朦胧与萌芽腿第一节最早的缝纫工具和身体饰物芆第二节纺织工具和麻毛丝织物羃第四章奴隶社会服装——积淀与定型蚁第一节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羈第二节礼服与冠服制度莆第三节冕服莄第四节两种基本服装形制: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膈第五节服装礼仪和社会民俗螇第五章封建社会前期服装——成熟与融会蒆第一节丝绸与丝绸之路螅第二节楚汉袍服袀第三节魏晋南北朝衣衫蝿第四节男子冠巾与时尚薆第五节女子发式及时尚袁第六章封建社会中期服装——绚丽与素雅薂第一节纺织印染与衣料薈第二节唐宋官服蚆第三节唐代女服节第四节唐代女妆肀第五节宋代女服芇第六节服饰时尚与百工百衣螆第七章封建社会后期服装——寓意与腐熟蚃第一节衣料与图案的新变化螂第二节辽金元的民族服装肆第三节明代官服螅第四节明代妇女服装肄第五节清代官服膀第六节清代妇女服装聿第七节明清服饰时尚袅第八章近代社会服装——锐变与革新膁第一节晚清时期服装袂第二节辛亥革命后的男装袈第三节新文化运动后的妇女服饰羅第四节近代中国民族服装的发展薂第五节 20 世纪下半叶服装莀西方服装史:蚇第九章古代服装——源头与迁徙肅第一节古代西亚与北非服装羃第二节古代欧洲的服装肁第十章中世纪服装——华美与肃穆蚀第一节拜占廷服装膅第二节 5-12 世纪西欧服装莃第三节哥特式服装( 13—15 世纪)蕿第十一章近代前期服装——矫饰与纤柔第一节文艺复兴时期( 15 世纪中— 17 世纪初)第二节蒈第三节第二节巴罗克时期( 17 世纪)第四节芅螄第三节洛可可时期( 18 世纪)芁第十二章近代后期服装——嬗变与流行芇第一节工业革命及其对服装的影响莅第二节男装的嬗变羁第三节女装的流行虿第四节时装设计师羆第十三章 20 世纪服装(上)——成熟与经典莄第一节世纪之交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服装莂第二节 20 世纪 20 年代服装蒁第三节 20 世纪 30 年代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服装聿第四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及20 世纪 50 年代服装蒄第十四章 20 世纪服装(下)——大众与多元螃第一节 20 世纪 60 年代服装衿第二节 20 世纪 70 年代服装螈第三节 20 世纪 80 年代服装薄第四节 20 世纪 90 年代服装膄第十五章综合分析——中西服装跨文化比较薁第一节中西服装发展轨迹比较薇第二节中西服装文化差异性特征分析蚄四、学时分配薅序号蚂一袄二膇三螄羀四中国史袄五部分肃六蚈七袂八袃羂九西方蒃十芀史部肇十一聿教学内容(章)螀人类服装的起源肂人类服装的共性特征羄原始社会服装——朦胧与萌芽袆奴隶社会服装——积淀与定型蚂封建社会前期服装——成熟与融会肁封建社会中期服装——绚丽与素雅膃封建社会后期服装——寓意与腐熟蒇近代社会服装——锐变与革新聿古代服装——源头与迁徙螁中世纪服装——华美与肃穆羁近代前期服装——矫饰与纤柔薀讲课学时荿 4蒂 4蒃 2羄 6罿 6肀 6蒂 6薇 4蚆 4腿 4蕿 4分艿十二芃近代后期服装——嬗变与流行蚃 4芈十三螁 20 世纪服装(上)——成熟与肆 4经典薃十四螃 20 世纪服装(下)——大众与袀 4多元蒇十五芅中西服装跨文化比较薂2羀小计羈 64螃五、说明莁本课程坚持适用、够用的原则,将教学要求分为了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以理论教学为主,穿插相关图片,适时结合相关视频,使学生了解中外服装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服装样式与基本特点;认识服装变迁的原因与发展规律,获得关于服装的基础知识;同时开阔视野,提高审美修养,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与创新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