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服装发展史》第十二章 近代后期服装
- 格式:ppt
- 大小:12.68 MB
- 文档页数:62
一、1、关于人类着装的原始动机有哪些?(1)生理需求论①气候适应说:抵御寒冷、酷热、干燥而创造了服装。
②身体保护说:保护肌体不受损伤。
(2)心理需求说①护符说Ⅰ、保佑和避邪;Ⅱ、作为信仰的“图腾说”②象征说:认为人类的衣物最初是作为某种身份象征来使用的。
(显示等级和地位)。
③装饰审美说:人类服装起源于人类对美的追求。
(3)性需求论①遮羞说(羞耻说):服装起源于人类出现了性羞耻之后。
指服装起源于人类的道德感和性羞耻。
②吸引说:男女为了吸引对方,把身体的某一部分装饰起来以突出性别、刺激性欲。
二、2、简述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
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六大规律):①模仿从众与标新立异的规律②趋简求便与装饰求美的规律③顺应环境与内因支配规律④融合吸收与自我传承的规律⑤符号标识与个性自由的规律⑥发扬优秀与淘汰陈旧的规律。
三、3.原始社会的骨针在我国衣生活中具有怎样的意义?骨针的意义:骨针证明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大约3万年前后,人类告别了赤身裸体时代,已掌握手工披绩技术和手工缝纫技术,可利用兽皮之类的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服装从朦胧中走出,揭开了服装史的第一章,服饰文化史由此开始。
4、人类在进化到穿衣前为什么会有人体装饰阶段出现?其意义是什么?(1)人体装饰原因从原始人类服装起源的装饰审美理论认为,人类服装起源于人类对美的追求。
人们特别喜欢装饰,惹人注目,用装饰方法来满足审美的需要。
(2)装饰的意义原始装饰物改变了原始人类的装扮面貌,促进装饰意识,提高审美心理。
为完善今后衣服和首饰整体配套奠定了基础。
四、奴隶社会服装公元前21世纪(2100)—公元前481年奴隶社会服装包括整个奴隶社会,即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5.什么是冕服?简述其形制和种类。
(1)冕服:是天子率百官举行重大活动时穿的服装。
如祭祀、登基等活动穿。
(2)冕服衣裳形制:采用玄衣纁裳,玄衣即黑色大袖交领上衣,纁裳即绛色长至地的围裳(长裙)。
上衣和下裳有刺绣纹样。
精心整理《中西服装发展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西服装发展史》课程是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与识别能力,正确的处理传统与现实、民族与时代的关系,继承中西方服装文化的优秀遗产,开拓服装设计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外服装史的发展背景、过程以及各时期中外服装的形态和发展规律开拓学生的形象设计思维。
培养学生整体设计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加深对服装的现实意义的理解。
同时通过历代千姿百态的服饰来洞察其中的文化本质和发展规律。
并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知识,获得灵感,为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西服装的历史演变脉络,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服装特点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对服装发展的影响和内在关系。
使学生掌握完备的服装理论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服装发展的历史及最新趋势,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水平和审美修养,以期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内容分为中国服装史和西方服装史两个部分,中国服装史划分为六个时期,分别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前期、中期、后期和近现代社会的服装予以介绍和评说,各个历史时期侧重不同的方面。
西方发展史同样分为六个时期,突出表述不同时期的服装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学习中西服装史应在理解的前提下,掌握中西方服饰演变的脉络。
抓住脉络提纲挈领,而不应不加理解、缺少纵向与横向联系孤立地掌握知识,造成学习枯燥,记忆困难。
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教学环节学习掌握所列内容,并运用所学知识,启发创作思维,引发创作灵感,在服装设计中加以具体应用。
由于课时原因,有些章节要求学生自己阅读理解。
上课根据其阅读情况,适当提问。
中国服装史:第一章人类服装的起源第一节原始社会的服饰状况第二节原始人类的服装动机第三节服装起源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关系第二章人类服装的共性特征第一节影响人类服装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二节服装变化的现象第三节人类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三章原始社会服装——朦胧与萌芽第一节最早的缝纫工具和身体饰物第二节纺织工具和麻毛丝织物第四章奴隶社会服装——积淀与定型第一节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第二节礼服与冠服制度第三节冕服第四节两种基本服装形制: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第五节服装礼仪和社会民俗第五章封建社会前期服装——成熟与融会第一节丝绸与丝绸之路第二节楚汉袍服第三节魏晋南北朝衣衫第四节男子冠巾与时尚第五节女子发式及时尚第六章封建社会中期服装——绚丽与素雅第一节纺织印染与衣料第二节唐宋官服第三节唐代女服第四节唐代女妆第五节宋代女服第六节服饰时尚与百工百衣第七章封建社会后期服装——寓意与腐熟第一节衣料与图案的新变化第二节辽金元的民族服装第三节明代官服第四节明代妇女服装第五节清代官服第六节清代妇女服装第七节明清服饰时尚第八章近代社会服装——锐变与革新第一节晚清时期服装第二节辛亥革命后的男装第三节新文化运动后的妇女服饰第四节近代中国民族服装的发展第五节 20世纪下半叶服装西方服装史:第九章古代服装——源头与迁徙第一节古代西亚与北非服装第二节古代欧洲的服装第十章中世纪服装——华美与肃穆第一节拜占廷服装第二节 5-12世纪西欧服装第三节哥特式服装(13—15世纪)第十一章近代前期服装——矫饰与纤柔第一节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中—17世纪初)第二节第二节巴罗克时期(17世纪)第三节洛可可时期(18世纪)第十二章近代后期服装——嬗变与流行第一节工业革命及其对服装的影响第二节男装的嬗变第三节女装的流行第四节时装设计师第十三章20世纪服装(上)——成熟与经典第一节世纪之交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服装第二节 20世纪20年代服装第三节 20世纪30年代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服装第四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及20世纪50年代服装第十四章 20世纪服装(下)——大众与多元第一节 20世纪60年代服装第二节 20世纪70年代服装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服装第四节 20世纪90年代服装第十五章综合分析——中西服装跨文化比较第一节中西服装发展轨迹比较第二节中西服装文化差异性特征分析四、学时分配序号教学内容(章)讲课学时中国史部分一人类服装的起源 4 二人类服装的共性特征 4 三原始社会服装——朦胧与萌芽2 四奴隶社会服装——积淀与定型6 五封建社会前期服装——成熟与融会6 六封建社会中期服装——绚丽与素雅6 七封建社会后期服装——寓意与腐熟6 八近代社会服装——锐变与革新4西方九古代服装——源头与迁徙4 十中世纪服装——华美与肃穆4史部分十一近代前期服装——矫饰与纤柔4 十二近代后期服装——嬗变与流行4 十三20世纪服装(上)——成熟与经典4 十四20世纪服装(下)——大众与多元4 十五中西服装跨文化比较 2小计64五、说明本课程坚持适用、够用的原则,将教学要求分为了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以理论教学为主,穿插相关图片,适时结合相关视频,使学生了解中外服装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服装样式与基本特点;认识服装变迁的原因与发展规律,获得关于服装的基础知识;同时开阔视野,提高审美修养,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与创新设计理念。
《中西服装发展史》自测习题答案冯泽民编2010.9←第一章人类服装的起源←一.单选题← 1.D 2.C 3.A 4.C5.C 6.B 7.D 8.C 9.D 10.C←11.A 12.C 13.B 14.B 15.B←二.填空← 1.皮肤着色、文身、人为变形← 2.肤色较浅的人群,肤色较深的人群← 3.裸态生活期、兽皮叶草与装饰期、纤维织物期← 4.宗教信仰,象征标识,异性吸引,装饰审美← 5.欧洲及北美大陆、印度、中国←第二章人类服装的共性特征←一.单选题← 1.B 2.A 3.C 4.C 5.B 6.A 7.B 8.C 9.B 10.C←二.多选题← 1.ABCD 2.ABC ?应BCE 3.BCDE 4.ABCDE 5.ABC ←三.填空题← 1.物质功能、精神功能← 2.政治思想和人文、科技和经济、习俗心理和时尚← 3.阻力与动力、渐变与激变、外因与内因← 4.人、服装、环境← 5.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第三章原始社会服装←一.单选题← 1.B 2.D 3.C 4.B 5.D 6.D 7.D 8.B 9.A 10.D←二.多选题← 1.ABCDE 2.ABCD 3.AB 4.AC 5. ABCD←三.填空题← 1.骨针、纺坠 2.颈 3.4千7百年← 4.颈饰、耳饰、臂饰、手饰← 5.碧玉、玛瑙、石英、大理石、象牙←←第四章奴隶社会装←一.单选题← 1.B 2.C 3.D 4.A 5.A 6.D 7.B 8.D 9.B 10.A←11.C 12.A 13.B 14.A 15.A 16.B 17.A 18.C 19.B 20.A←二.多选题← 1.ACD 2.ABCDE←三.填空题← 1.上衣下裳、上下连属 2.五服← 3.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4.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5.袆衣、揄狄、屈狄←第五章封建社会前期服装← 1.D 2.B 3.A 4.D 5.C 6.D 7.B 8.D 9.B 10.C←11.A 12.A 13.B 14.D 15.A←二.填空题← 1.楚汉 2.汉,殓 3.刘氏冠,进贤冠,通天冠,貂禅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