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宣传材料翻译英汉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6
旅游宣传资料翻译Translation of TPM旅游翻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旅游业 --- 21世纪的产业❖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超过其他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届时,将有1.37亿人次来中国参观、访问和游览,中国也将有1亿人到世界各地旅游。
❖2000年,我国首次提出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 --- 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从“亚洲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旅游翻译的围❖“旅游涉及多种学科,面广且‘杂’。
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天文地理到风土人情,甚至文化娱乐、吃穿用住,真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有。
因此,旅游资料也涉及多种知识,多种体裁。
” (王治奎)❖“旅游实用文种类很多,包括与旅游有关的书信、广告、旅游日程安排及旅游条件书、旅游景点介绍、通知、电讯、有关合同、讲话等。
其中多数可划为其他文体。
” (宏薇)旅游宣传资料翻译的界定❖TPM(Tourist Publicity Materials) 的翻译是指以国外普通旅游者为对象,介绍中国旅游事业和旅游资源的各种资料的翻译,不包括为到中国旅行的各方面的专家翻译的各种专著。
❖旅游宣传资料包括图书、画册、导游图、明信片、幻灯片、电视录象片、电影记录片等。
旅游宣传资料的特点❖体裁多样:描写、记叙、说明兼而有之❖功能多重:具有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祁使功能❖涵丰富:承载大量文化信息,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文学性强:旅游文学丰富多彩(有关名胜古迹的诗词曲赋、佳句楹联、传说掌故、散文游记等数不胜数)翻译中应注意语言差异❖意义语境和引申(Contextual and Extended Meaning)❖文字重复和简练(Repetition and Succinctness)❖主语省略和增添(Subjectlessness and the Subject)❖语态被动和主动(Passive and Active Voices)❖句子意合与形合(Parataxis and Hypotaxis)❖结构分割与合并(Structural Dividing and Joining)翻译中应注意文化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审美情趣的差异TPM翻译的指导性理论❖功能理论(functional theory):Peter Newmark 将语言功能分为六类❖文本理论(text typology):信息文本,目的是实现文本的交际功能(tourist-oriented)❖目的论(skopos theory) --- 传播中国文化,吸引游客,让外国人看懂、听懂、读懂翻译原则❖“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
旅游宣传资料英译中的文化差异阐释[摘要]当前,旅游业空前繁荣,旅游英语翻译成为旅游这一文化交流活动中含有重要文化因子的关键环节。
中西文化因素无不体现、渗透在旅游英语中,文化差异给汉英旅游翻译造成较大的困难。
分析旅游资料中的文化差异的不同表现,指出只有正确处理旅游英语中的文化差异才能促成文化的正常交融,让旅游者感受到异域文化的独特色彩和韵味。
[关键词]旅游英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当今社会,旅游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发展迅速并对经济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就是旅游文化的宣传和旅游景点的推介。
因此,旅游海外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准确,生动,形象的景点介绍译文会让外国游客用眼睛欣赏风景之时,也能够用心体会到浓郁的文化。
由于西方游客与中国人在思维方式、语言特征、文化底蕴等方面的不同,这就要求旅游景点的英语翻译在传达游览信息的基础上必须与文化联系起来,从文化差異的视角来看待旅游英语翻译。
一、旅游文化的重要性旅游的核心之处在于文化感受,壮丽山河、秀美风景不仅让外国游客陶醉其中,满足了感官上的愉悦享受,更重要的是亲临体验了异国他乡的历史文化和地方风情,了解了其中独特的文化气息。
旅游宣传资料成为推介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重要媒介, 浓郁的民族气息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旅游不仅是生态旅游,也是文化旅游,在游览中陶冶情操,丰富知识,体验文化。
旅游语篇是文化的载体。
吸引游客、唤起他们参观景点的兴致,并激发其参与游览的乐趣,这是旅游英语翻译的目的所在。
与此同时,还要增加游客对地域历史风俗习惯的了解,传播中国文化精髓。
文化内涵的翻译传递就成为旅游资料语篇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汉英两种语言和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而种种不同必然要反映到旅游资料的翻译中。
自然山水风景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旅游文化特点,我们要利用旅游英语弘扬民族精神。
2019年26期总第466期ENGLISH ON CAMPUS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别文/刘忆敏如今国际旅游中最普遍使用的交际语言就是英语。
在旅游活动中往往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如历史、地理、宗教、民俗及文学艺术等。
作为导游或翻译工作者,如何把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准确的传播给外国游客,首先就要研究旅游活动中会遇到的各类名称的翻译问题。
语言大师吕淑湘说过,“翻译是门杂学,而旅游翻译更是地地道道的杂学,不仅要坚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博古通今的知识积累”。
旅游资料的翻译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更涉及跨文化的沟通;不仅要考虑书面文字材料的表达,更要考虑口头传译的效果,避免误译的发生。
因此,有必要对旅游宣传材料的翻译原则以及翻译策略进行讨论,进而为旅游宣传材料的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一、 汉英两种旅游宣传材料翻译特征比较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史,许多的景点中都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
因此历史典故往往成为旅游资料中重要内容。
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这些典故往往不好解释。
例如,著名景点青冢,如果仅是简单的译成“Green Tomb”,外国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体会其中意义的。
在一些典故中,常会出现古代年号或古汉语,对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游客来说,无疑如读天书。
古代中国人崇佛信道,许多景点往往是名山与寺院宝塔的结合,使宗教文化游成为旅游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如何翻译以便外国游客可以了解中国宗教文化,需要慎之又慎。
例如,为什么一些寺庙进门左右两侧总有两个怒目金刚?为什么几乎所有寺庙都是“前弥勒后韦陀”而我国道教中的“玉帝”,佛教神话中“龙王”等概念在英语中没有对等的语用。
这些对西方游客都是神奇的谜,在旅游资料中如何解说是一个值得斟酌的问题。
旅游向来和饮食是密切相关的,外国游客在欣赏中国美景的同时,也非常愿意品尝中国美食。
一些特色饮食有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甚至还有着动人的传说。
如果在翻译中仅仅据名称翻译菜名,不仅不能传递其中的意义,甚至可能会产生误解。
Y100256 易玲英汉旅游广告中的隐喻比照旅游,能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人的见识。
随着社会的开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成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新产业。
旅游广告在旅游业的繁荣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文字的表达是广告的灵魂,隐喻使广告的文字更加生动,也能使人们更好地解读广告。
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热门话题。
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一种语言现象,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
20 世纪80 年代,Lakoff 和Johnson 发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的根本方式,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一种认知活动。
是从始发模型到目的模型的映射。
旅游广告中的隐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通过映射来反响产品的特点和优于其他产品的独特之处,因而达到诱导消费者进展消费的目的。
意象图式是隐喻的认知根底,这些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意象图式在概念域的映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英文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很多国家的旅游广告都有英文版本,因而了解英文旅游广告中的隐喻模式和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广告的容,熟悉旅游目的地。
而通过两种语言的旅游广告的隐喻比照,我们能掌握二者在广告中使用隐喻的异同,为两种语言的旅游广告的互译提供线索。
尽管语言学家对于广告做过多方面的研究,但是对于旅游的广告的研究却尚不多见。
胡天富和周虹在他们的论文《以文本功能为根底的旅游广告翻译》一文中探讨了英汉旅游广告的翻译问题。
琳在著作《从认知角度看广告中的隐喻》,对英汉广告中的隐喻从认知方面进展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其他的学者在研究旅游广告时也多是从结构和语用等方面进展的。
对于广告研究,学者们一般都是集中于一种语言的研究,而对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广告的研究甚少,而将隐喻理论引入探讨两种语言广告的比照更是少之又少。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英汉语广告语篇隐喻比照研究中。
中英旅游景点介绍文本对比1. 旅游文本包括旅游景点介绍,旅游宣传广告,旅游告示标牌,民俗风情画册等。
旅游资料是一种大众化的,喜闻乐见的通俗读物,它的目的就是要让普通游客读懂,看懂并能从中获取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等方而的知识。
旅游资料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传递信息:二是诱导行动。
其功能更像商品广告,目的是要吸引游客,最大限度地取得旅游产品的预期功能。
因此,旅游资料的语言表达必须准确,通俗,明了,富有吸引力,能雅俗共赏,适合不同层而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2. 英汉旅游文本的差异英语旅游资料的基本特点是:重在对地理环境、服务设施等信息的传递,对风光景色的描述性篇幅则着笔不多。
而中文旅游资料则多用描速性的语言,并不十分看中信息的传递。
英文旅游文本大多风格简约,结构严谨而不复杂。
行文用字简洁明了,表达直观通俗,语言表达客观实在,景物描写往往用客观具体的形象的罗列来传达文文在在的景物之美,力求忠文再现自然,让读者有一个明确具休的印象,最忌罗嗦堆砌。
汉语讲究四言八句,言辞华美,声情并茂,诗情画意盎然,情景相融,虚文相生,充满了意境美,色彩美,音韵美,情感美,极大地迎合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
3.差异原因中英文旅游资料文本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的原因在于,中英文化分属东西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
由于各自生活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等状况上的差异,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等。
首先,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人与客观世界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因此,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体现了强烈的主体意识。
而英语民族由于受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和理性主义的影响,强调理性,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天人各一。
主客体分明,强调客观性,客体意识突出。
这就是为什么英文的旅游资料介绍相对比较客观,而中文的介绍中会融入很多人对景物的情感。
第二,中英写作审美观不同。
中国写作美学一贯强调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高度和谐、融为一体的浑然之美。
旅游宣传材料翻译英汉区别对外宣传在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外宣资料的撰写和翻译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下面将从英汉篇章的对比和英美读者的期望度入手,探讨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策略。
一、旅游外宣资料及目前英译本存在的问题旅游外宣资料覆盖面较广,主要包括旅游景点中的英文解说词,旅游产品中的英文说明书,中英文广告和企事业单位介绍以及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的英文介绍,[2]这些英译资料都值得研究,但其中旅游指南和景点介绍的翻译尤为重要,以下将以此为重点进行探讨。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外宣资料不同于文学作品,它具有强大的信息功能,其翻译的意图就是要让国外旅游者读懂看懂,从中获取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方面的信息。
相比中国的旅游资料,英语旅游宣传材料大多行文简明实用、语言直观、词语朴实,因此翻译中文材料时应注意内外有别,注重译文的实用性和特殊性。
其次旅游资料还具有感召功能,即通过对旅游景点的细致描写,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产生“为之神往”的感觉。
但较之国外的旅游手册,我国的宣传资料喜欢借景抒情、表达对仗工整、行文整齐、节奏铿锵、充满了诗情画意,翻译时如一味讲究英汉的“等值”,将会给外来游客“云雾之中”,不知所云的感觉,正如Pinkham所发现的,中式英语在中国的各类问题中极为普通,主要是冗余的词语和异常的句子结构,使宣传的预期功能难以实现。
由于英美读者对旅游英译本的期待与本国读者不同,汉英篇章上也存在极大差异,目前旅游外宣资料的英译本还存在诸多问题,有的译文甚至错误百出,损害了中国的对外形象。
二、旅游外宣资料翻译中的英汉对比英汉用词对比中英旅游宣传资料中的用词不同主要受两种思维方式和审美标准的影响,中国人重整体,偏重综合性思维,英美人重个体,偏重分析性思维,这使得中国人在用词造句上崇尚和谐对称,给人一种视觉美和听觉美,如现代词语中有大量的四字词语,它们在语音上平仄相间,在语义上相同、相对或相反,[3]这一点在旅游宣传资料中尤为突出——多运用抽象、夸张、华丽的词藻,对仗工整的诗句、对联或典故等来描述景观,渲染气氛,如“旖旎秀美”、“扑朔迷离”等等。
汉语旅游宣传资料的英译策略【摘要】本文首先对比分析了中英旅游文化差异和汉英旅游宣传资料的语言差异,进而提出了汉语旅游宣传资料具体的英译策略,以期为此领域的译者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旅游宣传资料;文化差异;语言差异;英译策略旅游宣传资料作为一种旅游文本,是旅游市场营销的重要手段,是吸引游客的重要途径。
旅游宣传资料的英译文本则是以国外游客为对象,向其推介中国的旅游资源,激发其来华旅游的兴趣。
优质的英译旅游宣传资料对于拉动旅游经济的增长、加强对外政治及文化的交流、树立国际形象等方面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汉语旅游宣传资料的英文翻译质量良莠不齐,这不仅大大削弱了旅游市场营销的效果,也折损了旅游景区乃至所在城市的形象。
因此,探究适合汉语旅游宣传资料的英译策略极其重要。
一、中英旅游文化差异文化是人类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能够改善人类生活的知识、能力、习惯的总称,不同民族由于地域、历史、风俗等原因,会造成很多文化上的差异。
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英旅游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审美三个方面。
1. 风俗习惯差异风俗习惯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特性的文化。
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特定的风俗习惯,这种差异在很大程上会影响国外游客对旅游宣传资料的理解。
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人在看待同一件事物上也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模式和心理反应。
因此,在翻译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旅游宣传资料时,应选择适当的英译策略,避免引起读者的误解,同时也应该加上必要的解释,以加深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与沟通,促进读者阅读共鸣的产生。
2. 宗教信仰差异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宗教已经成为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宗教信仰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进而影响到所用的语言。
因此,在翻译旅游宣传资料中所涉及的宗教内容时,不仅要多了解英语国家的宗教文化,更要注意避免英语国家的文化禁忌。
中英旅游语篇差异论文关键词:中英文旅游资料词汇句法修辞篇章结构摘要:本文从词汇、句法、修辞、篇章结构等四个方面对中英文旅游资料进行了比较,并对中英文旅游语篇的差异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一、引言旅游资料是旅游业发展的产物,它包括包括图书、宣传册、导游图、景点介绍、明信片、幻灯片、电视录象片、电影记录片等。
它为广大游客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一手信息,对旅游景点、旅游资源、服务设施等进行了介绍以及宣传。
它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要求文体生动传神,因为它还要传递信息。
但是它也不像科技文,有很强的专业性,并且准确、严谨,因为旅游资料的读者是普通的旅游者,他们希望旅游资料可以写的通俗易懂。
无论是中文或者英语的旅游资料都具有这样的一些共性,比如准备传达信息,文本生动有趣,简单易懂等。
但是他们的差异也很大。
本文将从词汇、句法、修辞、篇章结构等四个方面分析中英文书面旅游资料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
二、中英文旅游资料文本的对比英语旅游资料的基本特点是:重在对地理环境、服务设施等信息的传递,对风光景色的描述性篇幅则着笔不多。
而中文旅游资料则多用描速性的语言,并不十分看中信息的传递。
由此可见中英文旅游资料各具特色,特点鲜明,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词汇从词汇的角度看,中英文行文用字习惯不同。
英文用实际的信息词使得文章简洁精练,表达直观通俗。
英文旅游资料注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实用性,形容词使用较少。
中文旅游简介一般写的非常有“文采”。
大多使用形容词以及四字成语来渲染气氛。
笔者在游览英国著名的温莎城堡时看到了以下的一段介绍:Wind-sorCastleistheoldestroyalresidencetohaveremainedinco ntinuoususebythemonarchsofBrit(13acres)andcontains,aswellasa royalpalace,amagnificentcollegiatechurchandthehomesorworkpl acesofalargenumberofpeople,includ-ingtheConstableandGovern oroftheCastle,theMilitaryKnightsofWindsorandtheDeanandCano nsofStGeorge’sChapel.从这段英文简介中我们可以了解很多关于温莎城堡的基本信息:简单的历史,位置,作用以及城堡的组成等等。
2922014年12月下半月刊艺术文化交流一、旅游宣传资料简介。
任何一种宣传活动都涉及到文化范畴,旅游宣传资料也不例外,此外,它还是一种经济活动。
英语是一门国际语言,英语的旅游宣传资料,一方面可以方便广大外国友人进行旅游活动,从我国角度而言,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友人来我国旅游,将我国的名胜古迹和经典文化推向国际,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汉语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它是一种中国文化符号。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自己独特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比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和瑶族的达努节。
此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服饰,每一套服饰都有它们丰富的内涵。
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给中国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给中国带来极大的挑战。
从机遇而言,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加强了各国之间信息交流。
拓展了国际市场,给中国以及更多的国家很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的发展逐步走向国际,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古国,拥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以及更加多的旅游资源。
吸引了更多是外国友人,他们对中国这个文明大国充满了向往,将中国文化引向世界迫在眉睫。
抓住时机,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努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言是沟通异域之间的重要桥梁,尤其是英语,要想将中国的旅游市场延伸到国际,英语翻译显得更加重要。
二、中、外文化差异。
根据属性的差异,中国的旅游资源可以划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
自然资源包括地形、水文、气候等观赏的天然资源;社会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产、民族风俗、文艺活动等具有特殊文化涵义的文化成就,深刻反映了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但是,由于中外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存在差异,他们形成的文化认识就会极大不同。
只有充分了解国外文化,才能给国际友人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只有让他们熟悉中国的文化,才能对中国文化心领神会,深入了解中国景观的重要意义,不枉此行。
旅游宣传材料翻译英汉区别
对外宣传在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外宣资料的撰写和翻译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下面将从英汉篇章的对比和英美读者的期望度入手,探讨旅游外宣资料的翻译策略。
一、旅游外宣资料及目前英译本存在的问题
旅游外宣资料覆盖面较广,主要包括旅游景点中的英文解说词,旅游产品中的英文说明书,中英文广告和企事业单位介绍以及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的英文介绍,[2]这些英译资料都值得研究,但其中旅游指南和景点介绍的翻译尤为重要,以下将以此为重点进行探讨。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外宣资料不同于文学作品,它具有强大的信息功能,其翻译的意图就是要让国外旅游者读懂看懂,从中获取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方面的信息。
相比中国的旅游资料,英语旅游宣传材料大多行文简明实用、语言直观、词语朴实,因此翻译中文材料时应注意内外有别,注重译文的实用性和特殊性。
其次旅游资料还具有感召功能,即通过对旅游景点的细致描写,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产生“为之神往”的感觉。
但较之国外的旅游手册,我国的宣传资料喜欢借景抒情、表达对仗工整、行文整齐、节奏铿锵、充满了诗情画意,翻译时如一味讲究英汉的“等值”,将会给外来游客“云雾之中”,
不知所云的感觉,正如Pinkham所发现的,中式英语在中国的各类问题中极为普通,主要是冗余的词语和异常的句子结构,使宣传的预期功能难以实现。
由于英美读者对旅游英译本的期待与本国读者不同,汉英篇章上也存在极大差异,目前旅游外宣资料的英译本还存在诸多问题,有的译文甚至错误百出,损害了中国的对外形象。
二、旅游外宣资料翻译中的英汉对比
英汉用词对比
中英旅游宣传资料中的用词不同主要受两种思维方式和审美标准的影响,中国人重整体,偏重综合性思维,英美人重个体,偏重分析性思维,这使得中国人在用词造句上崇尚和谐对称,给人一种视觉美和听觉美,如现代词语中有大量的四字词语,它们在语音上平仄相间,在语义上相同、相对或相反,[3]这一点在旅游宣传资料中尤为突出——多运用抽象、夸张、华丽的词藻,对仗工整的诗句、对联或典故等来描述景观,渲染气氛,如“旖旎秀美”、“扑朔迷离”等等。
但对于西方人而言,他们更偏向于简洁、清楚而平实的语言,以便于读者能获取更多信息,少用空洞不实、过分华丽的形容词及复杂的句型。
[4]以下例子分别取自于中国和美国的旅游宣传资料:例1: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
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
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
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平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它既有秀丽的麓区、静谧的幽区、开阔的旷区,又有虚幻的妙区、深邃的奥区;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
例2:CentralAmericaboastsofvolcanoes,,thegorgeousnatureoftheentireisthmusandthemystiqueofseveraldif ferentcultureswillinspireyoursenses由此可见,中文的旅游资料更重视感召的功能,善用同义形容词的排比来增加景观的美感,用主观词语加深印象,但有时在浮华辞藻的堆砌下又显得华而不实,让人期望值过高,相比之下,英文的宣传更看重信息功能,即便用到修饰词,也是常用的,文字简单平实,易于理解。
因而翻译中文宣传资料时,不能逐字逐句,一一对等,如果照搬中文模式,会在景色细节上给人华而不实之感,引起读者的反感和怀疑。
汉英句法的比较
汉语句子和英语句子代表不同的概念,汉语句子强调语义,一个句子可能包含多重含义和多个主语和谓语,其基本特点是意合,即“以意统形”,强调逻辑关联与意义关联而不在意词语之间和句际之间的形式衔接。
英语句子强调形式和语法结构,基本特征是“形合”,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要求用形式标记表明。
[3]因为中国人重整体,重综合,西方人重个体,重分析的思维方式,体现在句子结构上就是学界通常比喻的“竹式结构”和“树式结构”,“一般说来,英语长句较多,
而且结构比较复杂,往往从句里含从句短语中又有短语。
宛如一棵大树,有树干,有枝杈,有树叶”。
“与之相反,汉语句子一般简短明快,很少长句。
即便是较长的句子也不像英语那样,盘根错节十分复杂。
[5]如对如下介绍的翻译:例3:天目山林深人少,古树掩映,清泉石上流,雾生半山腰,如仙境一般。
,denselyforestedandscarcelypopulated,islikeafairylandwhereheavyfogsenvelophalfwayupthemountaina ndclearstreamsflowalongthevalleys.英语句子千差万别,但都是从SV结构中发展开来的,因此在处理上述翻译时,应先确定句子的主干部分,“”,在上面用分词和定语从句补足即可,这样合乎英语句子习惯,也表达了原文含义。
英汉篇章对比
如上所述,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仅影响着用词和造句,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构篇的不同,中国人重直觉,强调感性认识、灵感和顿悟,体现在文章上常常是“形散而神不散”,而英美人重视理性知识,重分析,重逻辑思维,故英语篇章大多用主体段落和主题句提纲挈领,而后分段论证,最后简单重述作为总结,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例4:TheStatueofLibertyThinkNewYorfcomplitisatowering305ftYou wouldfindmanyaNewYorktraveldealswhichwouldensurethatyou gettovisittheStatueandevenclimbuptothecrownShestandstallonth eLibertyIslandandpro-videsthepeoplecomingbyshipwithawarmw
elcomeatanymoment例5:DalianDalianiscalleda“RomanticCity”,“Romantic”linkswithexoticexp erience;Dalianbearsacolonialhistory,Nowthecolonistshavegoneafaryet“FashionCity”,“SoccerCity”,“HomeofTrackandField”amongDalian’scolorfulmonikers,approvalsfromtwogenerationsofChina’stopleadersareworthyofnotice:attheendofthe1980s,Mr>DengXiaoping,thechiefarchitectofChina’sreforming&opening-uppolicy,gaveDaliantheepigraphas“thewindowoftheNortheast”andin1999,PresidentJiangZeminDalian,ayoungcity,Dalian,agreatcity,Dalian,isevenahopefulcity[6]例4第一句开宗明义,指出到纽约就必须参观自由女神像,旅游的核心问题环环相扣,其间未穿插与主题无关的引语或主观性的描述,结尾重申景点欢迎游客的到来。
例5完全照搬汉语版的写作顺序,反映出汉语“讲究含蓄”的审美观,篇中回顾历史,进入正文后又引用领导的讲话,强调景点的重要性和社会地位,直到结尾才引入正道,用拟人的修辞和主观词汇修饰大连,这种翻译无结构,无重点,很容易让人产生不知所云的感觉。
旅游外宣资料犹如景点的广告,撰写或翻译得当才能让外来游客一读倾心,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在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基础
之上,我们得出宣传资料要想迎合英语游客,达到他们的期望值,翻译中文文本时应做出诸多改动,正如刘宓庆所言:“既实现意义对等,又实现形式对应,这在汉语和西方语言之间的转换中是根本办不到。
基本上,汉外互译必须放弃拘守的形式而倾全力于意义”。
旅游外宣文本英译时应尽可能考虑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语言风格和写作风格的不同,翻译时对中英语言进行研究,增强跨文化意识,增强目的语读者和篇章规范意识,并注重平时的积累,在大量的英语平行旅游文本中研究英语作者在类似的场景频繁使用的句型和词语进行模仿,要勇于创新敢于尝试旅游外宣资料的写作和翻译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