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大道之行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5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与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某某”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与学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某某”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与学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某某”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某某社会”这个问题。
教与学方法1.朗读法。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
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
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
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
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与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板书文题)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X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4 《大道之行也》教案【教学目标】1.继续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板书文题)二、前提测评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学生读课文及掌握字词的情况。
三、初读课文,正音,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课文,粗知文意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
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音jǔ)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音guān)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
用门闩插门)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五篇】篇一【教学目标】1.积存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抱负的精神和才智。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妙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进展的永恒主题。
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妙社会设想。
那么,大同社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
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
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
与(jǔ) 矜(guān) 分(fèn) 恶(wù)(2)关注句子停顿。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三、理解文意1.默读课文,结合解释,疏通文意。
2.屏显如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女子出嫁。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
(2)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当地成长。
(3)给文章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3.指导朗读。
对诵读作详细指导,在诵读中理清文章层次。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3doc初中语文一、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同时读者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聪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二〕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差不多特点。
3、熟背全文。
4、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能同时领会文意。
〔本单元教学中要求突出朗读,让学生养好诵读的良好适应〕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差不多特点。
〔这是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升华思想的基础〕难点:联系,引导学生摸索«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与«大道之行也»中〝大同〞有无相似之处。
〔两篇文章相较,使得学生能够在对比学习的基础上,加深课文含义的明白得,更正确地把握文意,同时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对比分析的良好学习适应。
〕二、讲教法要紧运用点拨法、读书指导、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点拨,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把握。
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本文的一些开放性探讨题目,可运用这种方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摸索的思维。
三、讲学法在学法指导上,要紧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讨论。
朗读法: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反复朗读,也可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预备。
自主学习法:。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把握好文本。
对发挥学生自己的个性有专门大关心小组合作讨论:对我们学校具体情形所设计的。
对古文讨论,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可怕感。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学案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与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与学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与学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与学方法1.朗读法。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
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
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
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
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与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大道之行也教学目的1.背诵课文,积累与本课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难点背诵课文,积累与本课词语。
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了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其人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一个“大同”社会。
但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一,二,……标出段落层次),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与,通“举”,推举,选举。
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信:诚信。
修:培养。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孩子终:终老,终其天年。
有所养:得到供养的地方。
所,……的地方。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寡,老而无夫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废疾者,残疾人。
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职务。
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
归,指女子出嫁。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word1 / 1大道之行也课题 大道之行也课型 新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图板书设计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某某”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纲 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基本特征:人人受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谋闭不兴结 论:某某社会2.字词大道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矜 有分 有归 某某重 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某某”社会的基本特征。
难 点1.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某某”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某某社会”这个问题。
教法 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师生互动设计教学札记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导入语:古今中外的人们对于自身所生活的社会都有一个自己理想的状态。
我们所熟知的是共产主义社会,西方则有“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而我们中国早就有“世外桃源”的说法,更早的就是儒家的“大同”思想了。
(板书课题)你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呢?2.进入课文的学习,先对课文背景略作讲解,然后:指导学生诵读课文(重点),看注释,学生字并把握文章的大意及行文思路(板书1)。
3.(1)课堂讨论与提问:准确认读下列字词,注意生字的读音和意义。
(板书2) (2)和学生一起细读课文,并翻译其中的重点句子。
大道之行也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4.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
假如同学们到南京旅游,一定会去中山陵。
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
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
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
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
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
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二、整体把握课文。
1、本课文是从《礼记》中节选的一段文字,编者以第一句话作为标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搜集全文阅读。
今天我们只要研究这一段文字。
先请同学们共同朗读课文,请注意生字和特殊读音。
(学生朗读)(教师点评朗读,如有必要可板书重点读音和朗读错误的读音。
)2、通过提问把握课文大意。
本文是用哪两个字来表示理想社会?(“大同”)“大道”与“大同”有什么关系?(“大道行”才能达到“大同”社会)“大道”既行,就能“大同”。
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面貌?请划出有关文字回答。
(“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 )(在回答的时候,有些句子可能有些学生不理解,可以请发言的同学来解释。
)3、老师小结:这段文字从很多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安居乐业、人人平等、互敬互爱、亲如一家的社会画卷。
这是多么吸引人的理想啊!难怪千百年来,从孔子孟子到陶渊明,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视之为最高理想。
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下这个理想的实质是什么?三、深入研究课文,领会课文实质。
1、请大家默读课文,用课文中有关语句来回答问题:选举什么样的人治理国家:提倡什么的人际关系:怎样对待弱势群体:具有什么样的物质财富观念:具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念:2、学生回答问题。
24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
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
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
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
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
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
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
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
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
“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
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
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教师可以播放科幻VCD片,激发学生想像。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
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
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1.给下面这段文字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下面是一段不规范的译文,请学生读后评价,并说出简洁正确的译法。
大道推行的时候,天下是大家的天下,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负责工作,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所以人不单单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单单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让老人有人养老送终,让年轻人得到重用,让年幼的孩子能快快长大,让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的人和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让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人人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叫理想社会。
207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下列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