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4课大道之行也
- 格式:ppt
- 大小:3.76 MB
- 文档页数:46
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五篇】篇一【教学目标】1.积存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抱负的精神和才智。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妙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进展的永恒主题。
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妙社会设想。
那么,大同社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
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
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
与(jǔ) 矜(guān) 分(fèn) 恶(wù)(2)关注句子停顿。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三、理解文意1.默读课文,结合解释,疏通文意。
2.屏显如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女子出嫁。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
(2)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当地成长。
(3)给文章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3.指导朗读。
对诵读作详细指导,在诵读中理清文章层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对《大道之行也》教参要求,背诵全文并明白得孔子的大同思想。
此文是《礼记。
礼运》开头的一段话,主旨在于说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大体特点。
孔子生活在事变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显现一个太平盛世。
尽管他的理想在那时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连年前他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
学习本课,可尝试比较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并让学生有所感受二者的异同点;学习本课可结合21课《桃花源记》表现的思想,比较二者的异同点。
学情分析由于此刻的90后学生对社会体会体验不足、再加上文中所述的理想社会和此刻的生活不同太大,学生明白得和同意都有困难。
对字词的明白得和识记应该问题不大。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存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思,把握“大同”社会的大体特点。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进程和方式目标1.重视朗诵,提高朗诵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朗诵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慢慢培育学生的探讨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前人勇于冲破现实羁绊,斗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聪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诵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大体特点。
教学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试探,《桃花源记》中所刻画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较,有无相似的地方?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试探“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咱们此刻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那个问题。
教材分析对《大道之行也》教参要求,背诵全文并明白得孔子的大同思想。
此文是《礼记。
礼运》开头的一段话,主旨在于说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大体特点。
孔子生活在事变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显现一个太平盛世。
八年级上语文课本古诗词人教版1、《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王绩《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9、《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10、《十一月四曰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1、《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2、《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3、《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恋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4、《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4课《大道之行也》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4课《大道之行也》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4课《大道之行也》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24课《大道之行也》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货恶.其弃于地也/好逸恶.劳。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幼有所长。
..C.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男有分,女有归.。
D.为.民请命/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答案:C解析:分析:C项“吾妻来归”中“归”指归来;“女有归”中“归”指嫁人成家。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2.加点字注音并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贤与.能(jǔ,通“举”,选拔)B.盗窃乱贼.而不作(zéi,小偷)C.男有分,女有归.(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D.货恶.其弃于地也(wù,憎恶)答案:B解析:分析:B项“贼”是“害人”的意思。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字音、字义。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选贤与能B.矜寡孤独C.便要还家D.出淤泥而不染答案:D解析:分析:前三项通假字分别为:与—举;矜—鳏;要—邀,故答案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4.下列加点的词语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寻.向所志,遂迷。
大同市煤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学案(9)第24课《大道之行也》(第1课时)编制:李新权审核:班级:姓名______【学习目标】1、培养朗读能力,在朗读中疏通课文。
2、认识儒家学派的社会理想。
【重点难点】1.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当堂成诵。
2.感知文意,把握文章的结构。
【文学常识】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活动1了解文章来源】1.孔子,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2.本文选自《·》。
礼运,《礼记》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的著作,是儒家学派的先哲们阐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特征。
3.《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朝代)(编者)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 篇。
你知道的儒家经典著作还有【活动2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2.你感觉本文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可能是一个什么样子(用自己的话)【活动3 多种方式朗读,然后疏通课文】1.利用课文注释工具书解释加横线的词语:A.大道()之行()B.选贤与()能C.讲信修睦()D.故()人不独亲()其亲1E.子其子()F矜()G.男有分()H女有归()I.货恶()其弃于地也 J. 是故()谋闭而不兴()K.盗窃乱贼()而不作()L.故外户而不闭()2.翻译下列语句。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当堂检测】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拓展延伸】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4、大道之行也《礼记》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同时读者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理解“天下为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社会理想。
三、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通过诵读,理解“天下为公”。
四、教学难点:形成正确的社会理想。
五、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板书文题)(二)简介作者及背景课件显示(三)读熟课文,疏通文意1.课件展示本课的生字词,学生自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2教师播放朗读,学生听读,感受朗读语气和节奏。
3教师具体指导朗读4全班齐读课文。
5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6翻译课文(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桌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四)理解课文把握主旨1、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3)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五)比较拓展课文。
1、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全部古诗在中学阶段学习把八年级语文古诗词,有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为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全部古诗,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吧。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古诗1、《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王绩《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9、《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10、《十一月四曰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1、《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2、《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诵篇目我们在七年级的时候已经逐步开始背诵古诗文,进入了八年级,虽然背诵量增多了一些,但这些古诗文更加的脍炙人口,所以相信你一定会喜欢,一起来看一下吧。
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1课《新闻两则》第2课《芦花荡》第3课《蜡烛》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第7课《背影》第8课《台阶》第9课《老王》第10课《信客》第11课《中国石拱桥》第12课《桥之美》第13课《苏州园林》第14课《故宫博物院》第15课《说“屏”》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第17课《奇妙的克隆》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19课《生物入侵者》第20课《落日的幻觉》第21课《桃花源记》第22课《短文两篇》第23课《核舟记》第24课《大道之行也》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26课《三峡》第27课《短文两篇》第28课《观潮》第29课《湖心亭看雪》第30课《诗四首》2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1.《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短文两篇》(1)《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课本古诗词1.《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2.王绩《野望》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3.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渡,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5.《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6.《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7、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8、《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 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 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 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9、《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 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10、《十一月四曰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11.《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12.《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13.《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八年级语文上册《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鳏同:矜)
翻译
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
这就是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了解先贤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
2.能够联系实际,探究未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理解幸福含义,做一个渴望幸福追求幸福的人。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对“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起兴趣同学们,你们应该都知道这几个人的名字吧: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是的,他们都是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社会革命家,他们都曾经受到过两千年前一部书中关于理想社会的启发,从而高举起革旧除弊的大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影响众多历史人物的文章《大道之行也》,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二、简介作者和背景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进行介绍,老师归纳总结。
通过本活动提高了学生查找工具书的能力。
三熟读背诵,理解文章并积累词句1.熟读试背(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标注出自认为难读的字词和朗读节奏。
(2)学生采用同桌互读、小组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3)指名学生朗读并互评。
(4)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熟读或背诵,可采用同桌或小组游戏接龙式背诵。
2.理解并积累(1)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①大道:②不独亲其亲③不独子其子④男有分⑤货恶其弃于地也⑥是故谋闭而不兴⑦盗窃乱贼而不乱(2)通假字选贤与能矜、寡、孤、独、废疾者(3)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粗知文义。
(画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小组讨论解决,共同交流翻译情况)三、合作探究,讨论理解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后文中照应此句的是哪句话?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教师点拨并明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