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孝悌”观念对国家秩序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儒家孝悌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现代启示儒家孝悌思想被认为是传统的中国价值观念的核心部分,它以关怀敬重长辈、多劳少得、诚实守信和情义友善等方式表达,是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美德、文化和社会关系。
儒家孝悌思想在思想源头上产生于“仁义礼智”,其中仁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它既涉及境界,又涉及关系,且无时不在。
儒家孝悌思想的核心内涵就是“孝”。
“孝”是“养育、恭敬”的同义词。
在深刻理解儒家孝道的哲学基础上,它既注重表面的尊重,又注重内在的做人的原则,例如对待父母要忠诚孝顺,要孝敬长辈,尊老爱幼;对于自然资源,应珍惜保存,从而体现孝之本义,即尊重家庭、尊重自然资源。
《论语》中说:“孝字至言,其以自亦至。
”这句话提出,孝道并非是一种假设的行为,而是理所当然的承担责任。
正是因为承担了这样的责任,孝顺才会成为感性的行动而不是虚假的附庸。
孝悌的“悌”,是世间有道的礼仪,就是弟兄间的行为准则,是让兄弟之间彼此信任、礼貌、尊重,及时相救、协助互助,以及相处得宜之道。
“谨慎而不竞,以友者施礼”,这句话就清晰表达了兄弟之间“悌”的道理。
在现代社会,儒家孝悌思想洋溢着浓浓的传统美德气息,无论是从彼此之间的关系,亲情,情谊,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甚至是上级下级等各种关系,带给社会光明的美好和宁静,尊重、思想、坚定的信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儒家孝悌思想不仅是指在家庭中对其他亲属的孝敬,它作为一种对社会的礼仪也能提高社会合作的效率。
只有当一个人的意识形态融入整个社会的思维模式中,儒家孝悌思想才能更好地起作用,从而营造友好、安全的家园氛围。
同时,在反思孝悌思想的同时,也要激励学生学习它,以更高的思想水准、严格的行为准则不断成长,用真诚、尊重的言行来建设社会文化。
论语孝悌有感
《论语》中的孝悌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
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孝悌的重要性,认为它是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首先,孝悌是人们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
孔子认为,孝悌是每个人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无论是对待父母还是对待兄弟姐妹,都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家庭关系,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孝悌是人们修身的重要途径。
孔子认为,孝悌是人们修身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孝悌之道,才能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同时,孝悌也是人们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只有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最后,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注重孝悌之道,认为它是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是孝悌之道仍然是我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
总之,《论语》中的孝悌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
它不仅是我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也是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孝悌之道的重要性,努力
践行它,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孝悌之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精选5篇]第一篇:孝悌之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孝悌之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民族,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美德我们应该把它发扬光大,作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
而其中的众多内容来自于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具体表现为“孝、悌、忠、信”等,其中儒家视“孝悌”为“仁”的根本。
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孝悌”本意虽然是一个家庭观念,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国家的基本单位。
有了家庭的安定和睦,才能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是以孝治天下的。
中国的封建社会,实际上是家族封建制度,家族礼教最重要的就是孝。
孝悌之德,恰恰就是五千年文化中的不可逾越的规则。
“孝悌”唯以诚为贵。
中华民族本有数千年的“孝悌”文化传承,历史上感人的孝亲事迹举不胜举。
然而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社会风气受到夜来越多金钱、利益的侵蚀,社会人心逐步脱离了“孝悌”为本的人性之道,民众“爱钱”之心与日俱增,而“爱人”“孝悌”之心则逐步被削磨弥散。
“本”坏则“道”毁,全社会的诚信体系、道德素养、侠义正气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这和二千多年前春秋末期孔子所处的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倒有了几分相似,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有关的一系列社会观念、行为底线、信仰体系、价值取向日渐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已经直接影响到了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大业,直接侵蚀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肌体和整体智慧,直接破坏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性、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21世纪是否还有合理的道德价值其一,“孝悌”思想是人们日常伦理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它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土壤中,并贯穿于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最终发展成为维系家族和睦与社会稳定的纽带和基石。
“孝”在当今社会的状态、作用及发展思考-- 赵志强--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孝”思想,“孝”作为一个思想体系,真正深深的影响整个社会和国家是两千多年前儒家孝道思想体系形成,主要体现于“孝经”。
这既是儒家思想的智慧结晶,也是我中华民族的宝贵的传统文化,它凝聚的是整个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
“孝”,它在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及封建制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和谐。
两千年后的今天,社会、家庭仍然不能够离开它,国人应为之骄傲并不断的去发展和弘扬。
随着“五四运动”的一声“呐喊”及“文革”时期的“破四旧”,“孝”被作为“封建思想”“封建文化”遭到了社会的批判,致使两千年来已经融入人们血液里的“孝”发生了质的变化,对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整个国家都造成了深深的伤害。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力逐渐强盛,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已不难么融洽。
“自私”“情感淡薄”“物质欲膨胀”等成了越来越明显的时代特征,这时我们发现“道德”动摇了,这种现象无疑源于“道德”的缺失,“人伦”的破坏。
孝是人的道德基础,是人的基本行为准则之一,孝的缺失严重破坏了长幼之间的关系,给家庭和社会埋下了不“和谐”不“安定”的根。
几千年所形成的孝道思想、孝道文化在当今社会已处于非常尴尬的特殊局面,或者说从“五四”以来一直处于尴尬的局面。
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孝”就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经常给老人或长辈一些物质上的帮助,精神层面考虑的就很少;精神层面的无非是尽力不和父母争吵或不和亲近的长辈争执,多给他们说些好听的,几乎仅此而已。
因为在现在的年轻人心里还有一个词------“代沟”,这个词与应有的一些孝行发生了冲击。
自认为的“代沟”给他们的多处非孝行为找到了非常充分的理由,“都什么年代了……”成为了现在年轻人和父母或其他长者沟通存在思想矛盾时的“心理潜在词”,用这些来证明自己的进步性和父母或长者的落后性,用现在另一个较时髦的词来说:你out了。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模版]第一篇: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模版]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
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
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
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
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
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
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
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
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事情虽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禀告父母,假如任意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来,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难过。
父母亲所喜爱的东西,当子女的都应尽力准备齐全,父母所厌恶的,都该小心排除。
万一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一定会给父母亲带来忧愁,我们的品格有了缺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辱、没有面子。
父母亲爱护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亲,那是极其天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亲讨厌我们,却还能够用心尽孝,那才算得是难能可贵。
一般人总认为,父母要对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义务,这和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什么两样呢?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
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
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招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当父母亲有了疾病,熬好的汤药,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尝尝,是否太凉或太热。
仁爱孝悌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仁爱孝悌不仅是血缘和亲缘关系的一种体现,其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的敦睦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如何确保每个单元或者细胞健康运转呢?这就要从对中国人影响深远的儒家仁爱孝悌思想入手。
换句话说,要保证家庭的和睦稳定、健康发展,恪守孝道就是关键所在。
“父慈子孝”的伦理要求在家庭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要求推及到社会中就会涉及到朋友关系和邻里关系。
一个在家里十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那他的朋友关系和邻里关系也一定十分和谐。
正如《论语》所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论语•学而篇》“孝”是做人的根本,它不仅规范子女要对父母长辈尊敬,而且还要求人们对国家忠诚、对朋友仗义,与人为善。
“孝”既源自于人们的道德情感,又贯穿于人们道德情感发展的全过程,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
所以提倡和发扬孝道,不仅有利于强化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同时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现实意义:(一)有利于道德念的树立。
中国儒家经典中“以天下为己任”的观点颇多,“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不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大学》)等。
悲天悯人,以天下为己任,这不仅体现了天下为公的道德情怀,也是中国儒士们追求的崇高理想念。
荀子曰:“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
”(《荀子•解蔽》)这表明儒家已经有了由己达人、由内及外的道德观念,这种道德观念的实质就是从主体出发,使得主体对客体的负责变成了一种自觉,使得自我对他者在不自觉中就承担了责任,这也是一种强化责任的行为。
(二)有利于负责任品性的塑造。
塑造理想人格和实现人生价值,要求人们时刻接受道德伦理的考验,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都要坚定地践行德行,正如《已灵么》里所说:“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说划分责任、明确责任、责任到人,其实就是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负责。
浅谈“孝悌”观念对国家秩序的影响作者:周铁莉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12期[摘要]“孝悌”观念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
西周时期,以“亲亲”和“尊尊”为中心建立宗法制度,“孝”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忠”的思想也由此逐渐成型。
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西汉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孝悌”观念被纳入国家制度的范畴。
在以后几千年中影响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不但规范着中国家庭秩序和社会等级,而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政治伦理制度,影响着国家秩序,出现“家国天下”的局面。
成为中国伦理本位社会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古代中国社会“超稳定”发展影响巨大。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化;孝悌;伦理;社会影响[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097-01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文化中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孝悌”的观念。
“忠”“孝”成为维系社会关系,规范伦理等级的重要因素。
关于“孝悌”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深远影响可谓言之不尽,笔者这里单从“孝悌”观念对于国家秩序的影响这一方面来进行简要分析。
一、“孝悌”对政治伦理影响深远《论语·颜渊》中齐景公问孔子为政之道,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等级分明尊卑有序,齐景公赞成道:“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反映“孝”不仅仅是一种家庭社会伦理,而是已被纳入政治伦理的范畴。
中国古代“家国天下”,家国同构。
国家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家庭的放大。
在古代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家庭伦理扩大了就是政治伦理。
“家族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
”君主就是家族长,百姓就是子民。
“君父”“子民”观念成为政治的理论基础之一。
古代中国是一个父权制的国家。
儿子必须遵从父亲,臣民必须遵从君主。
“孝”是父子关系的规范。
它上升为君臣关系,就是“忠”,这就是“移孝作忠”;“悌”是兄弟关系的道德,扩充为上下关系便是所谓的“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