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葛兰西学派及其批评
- 格式:pdf
- 大小:544.76 KB
- 文档页数:18
对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认识文化霸权又称文化领导权,这一概念是在一八八三至一八八四年间由普列汉诺夫作为推翻沙皇制度的策略的一部分而首次提出,涉及到无产阶级在联合其他团体,如资产阶级、农民和想推翻沙皇的知识分子时所应有的文化领导权;而后来列宁再次使用了这一概念,他强调大众的参与,不放弃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权;直到葛兰西把文化霸权最终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形成了极富影响力的文化霸权理论。
而要很好的理解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我觉得需要明确解读几组概念,这也是我在读了相关文化权的资料后得出的认识。
这几组概念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理论,同时也明确的指出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特色之处。
首先是对霸权的表面意义解读。
霸权也就是领导权,是一种支配力量,葛兰西在这里更加强调的是对于知识和道德的领导权。
而“霸”这个字通常是作为一种政治上的意义解读,在这里放到文化中来,是因为葛兰西认为文化在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以后便有了“霸”的含义。
霸权又有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之分,比如法院、监狱等等是强制性的,而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的东西是非强制性的,在政治社会中,政权的强制性存在使得霸权不可避免,而文化霸权更加注重的是非强制性的那部分,便是制造同意。
其次是对于文化霸权理论中关于国家和市民社会的概念。
葛兰西的霸权理论被誉为当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中影响最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之一,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马克思的思想有所继承,也有所发展。
马克思和葛兰西都强调了阶级的概念,但是葛兰西对于国家的概念做了相关论述。
这一点,葛兰西在上层建筑中做了区分。
葛兰西认为国家分为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前者是要靠强制和统治来领导的,具有政治领导权;而后者是通过制造同意来实现,具有同意领导权,也就是说领导权也是分为强制和同意两个方面的。
葛兰西继承了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断,但同时他又反对这种庸俗的决定论,他认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第2期葛兰西主义与批判理论李恒阳(外交学院,北京100037)摘要:马克思主义思想博大精深,许多受到马克思研究方法启发的人尝试着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国际关系领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观察和解释国际问题。
本文所讨论的葛兰西主义和批判理论,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国际关系进行分析和评述。
尽管这两个国际关系理论都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出发点,但根据它们对待马克思理论遗产的态度不同,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葛兰西主义;批判理论中图分类号:D80;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386(2006)02-0059-06马克思生前曾写过大量关于国际问题的文章,但他并没有把国际关系领域纳入到他对资本主义分析的体系中。
马克思去世以后,许多受其研究方法启发的人尝试着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国际关系领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观察和解释国际问题。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文所讨论的葛兰西主义和批判理论,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国际关系进行分析和评述。
虽然它们各有特色,但以下3点是它们共有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应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
从不同学科出发,人类社会可以分成不同的方面,如政治、经济、历史、国际关系等,这些分类是主观的,有时显得过于片面。
这样,即使你了解人类社会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你也不会了解整个人类社会。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把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进行整体定位。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唯物主义历史观。
唯物史观注重历史,从联系的角度看待问题,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历史的进程实际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
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就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
第三,阶级有着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阶级的社会,从体系上讲容易产生阶级斗争。
《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在所有存在过的社会中,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论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内容简介:安东尼奥·葛兰西是意大利共产党的重要缔造者。
他从"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入手,把"实践哲学"看作是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葛兰西以此为基石,一方面批判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物质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哲学观“精神一元论”;另一方面,批判了对马克思思想起源和组成部分做僵化的研究。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内在统一的,是一种总体的知识。
同时,葛兰西也反对庸俗唯物主义和经济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葛兰西认为"实践哲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哲学观。
哲学不是一种理论教条,而是一种历史性的政治实践。
哲学不仅描述了这个世界,而在于推翻非人的旧世界,并建立合理化的新世界。
论葛兰西的实践哲学谈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葛兰西,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他的政治哲学。
传统的学术研究在指涉到这一内容时,常常是从分析其市民社会理论、国家理论、领导权理论等入手的。
在直观的意义上,这并无不妥,因为葛兰西论述过的这些理论问题,本就系于政治哲学的范式。
但如果从葛兰西与他的思想先驱马克思之链接来看,他的政治哲学之构造的根本支点却是作为其重磅理论组件的“实践哲学”。
人们往往以为实践哲学与政治哲学在葛兰西理论结构中是互为他者、彼此外在的,但我们发现在实践哲学中却也包藏着一种政治哲学的理论逻辑,这种逻辑又因为葛兰西与马克思的关联而通向了后者的思想之躯体。
如果忽视了这一信息,进而不能使葛兰西不同理论节点内在打通,无论对其政治哲学还是实践哲学的研究,都会是褊狭的、不完整的。
安东尼奥·葛兰西是意大利共产党的重要缔造者。
在1926-1937年11年间残酷的牢狱生活中,他写作了享有盛誉的《狱中札记》,留下了令后人肃然起敬的理论思考和精神创造。
这些理论思考和精神创造以“实践哲学”为主旨,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发展史上,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发展史上,起到了上承卢卡奇、柯尔施的反思,下启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的重要作用。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安东尼奥·葛兰西(1891-1937,Gramsci, Antonio)是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杰出的活动家和理论家。
革命失败后他被墨索里尼法西斯关进监狱,在狱中他对意大利等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进行了深刻反思,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出了《狱中札记》,提出了著名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一、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主要内容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是在坚持实践哲学的基础上对意大利革命道路进行的分析,因此,虽然其文化领导权思想散落在《狱中札记》各章节中,却仍然是一个有机整体。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的提出是从他的国家结构学说开始的。
他认为“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政治社会受经济基础决定,容易发生变化,而市民社会具有相对稳定性。
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能保持稳定,是因为资产阶级在市民社会中取得了文化领导权,牢牢地控制了整个社会的思想。
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通过“有机知识分子”在“市民社会”中以“阵地战”的方式夺取文化领导权,进而夺取政治领导权及整个国家政权。
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前提下,在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基础上,结合东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提出的独到的富有创新意义的革命思想,至今它仍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深入研究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现实意义。
1.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要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自中国共产党执掌政权以来,马克思主义就一直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处于绝对的指导地位,为大多数人民群众所认同。
然而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与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固有的合法性与指导地位却正面临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与威胁以及新形势下被淡化、弱化的危险。
断生命与死亡的联系,劳动者永远失去了回馈剥削者生命的意识,因此资本对劳动就具有永久的权力。
另一方面资本把它的合理性建立在保存生命、驱逐死亡上,统治秩序通过掌握死亡而掌握生命,把生命完全安置在资本的再生产中。
这就使资本对社会所实行的是一种象征暴力,因此只有通过象征性的颠覆才能真正反抗社会的统治。
这种颠覆就是意外死亡,为什么只有意外死亡才能起到这种作用呢?因为,任何自然死亡,如老死、病死等,社会都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如养老金、治疗等,可以说社会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对自然死亡回馈了相应的物品,所以社会并不亏欠什么,自然死亡被系统本身所吸收,不具备系统无法解释的意义。
只有意外死亡具有颠覆系统的意义,一方面,意外死亡作为一个事件、一个对社会的挑战,社会无法给它以回馈,已经死亡了,各种物质对它没有意义,死后再多的物质补偿也不能与死亡事件相等同,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交换的节奏不同。
社会只有用死亡才能回馈意外死亡本身,这是社会无法做到的,因此意外死亡打开了系统崩溃的缺口。
另一方面,死亡在现代社会成为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事情,对于我们来说它是所有意义、所有激情消失的分界点。
只有意外的死亡重新成为集体的事务,成为全体的焦点,唤起了人们的激情。
原始社会没有“自然”的死亡,他们通过仪式把死亡变成公共的、集体的事务,死亡成为另一种社会关系的建立。
这种死亡的仪式有点类似于藏传佛教中的活佛转世制度,只不过在原始社会中每个人都必须有象征性的死亡后,才有社会意义上的出生。
正是通过这种仪式,“人们从随机的、不可逆的自然死亡,过渡到一种馈赠与接受的死亡,因此这是可以在社会交换中逆转的、可以在交换中‘溶解’的死亡。
与此同时,生死的对立消失了:生死也可以通过象征可逆性的形式相互交换。
”[!"]现代社会不仅没有吸收死亡的有效仪式,而且驱逐了死亡,因此我们只有把意外死亡当作象征性事件来体验。
死亡作为对现代社会的颠覆,是波德里亚所说的唯一对符号社会起作用的反抗手段,也是波德里亚用象征交换原则来批判现代社会的逻辑结论。
葛兰西的文艺观是纯粹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文艺观,是实践哲学的根本体现。
葛兰西把这一理论直接运用到文艺创作的实践和理论中去,他根据知识分子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功能,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在包括文学在内的各个方面都与人民群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民的代言人,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
正因为文艺具有这种意识形态性的功能,因此,文艺的根本任务就是服务和斗争,就是通过教育人民,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使他们获取文化的领导权,并最终获得精神的解放。
文艺无疑是无产阶级掌握文化领导权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针对意大利的社会历史现实,他提出了“民族—人民的文学”的文艺思想。
“民族—人民的文学”文艺思想提出的理论根源在于其实践哲学观的需要,实践哲学注重的是对意识形态、对文化领导权的占领和领导。
而无产阶级要占领文化领导权就必须先要从思想上、从文化上解放无产阶级,这就要求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包括无产阶级文艺家)必须采取对待人民的新的立场,这种立场就是要自觉地和人民融为一体,体现人民的意志、情感、理想。
他说:“它无疑是指彻底的、统一的和在整个民族普及的`对生活和对人的观念',是某种`世俗宗教',是某种`哲学',它应该名副其实地称为`文化',即应该产生某种道德、生活方式、个人与社会的行动准则。
这就首先要求`文化阶级'的统一……至关重要的是要求对待人民阶级采取新的立场,确立关于`民族的新观念'。
”“民族—人民的文学”文艺思想提出的实践根源在于他分析了意大利文学、艺术的现实以后发现意大利不存在“民族—人民的文学”这一事实。
他认为当时充斥意大利文坛的都是一些来自国外的文艺作品,如连载的法国小说等,而缺乏具有本国内容、本国精神的作品,这种状况说明“意大利人民在思想上和精神上接受外国知识分子的领导,在更大程度上它们不是同`本国'知识分子联系在一起;就是说在意大利不存在一个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民族统一体。
浅析葛兰西实践哲学摘要:葛兰西结合意大利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提出了超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把实践当作基础,将实践作为本体看成是研究的对象,这与以往哲学家有所不同。
哲学不再是形而上的纯理论问题,而是将其融入到社会历史领域,并解决现世问题。
本文拟从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形成,理论内涵以及评价三部分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葛兰西;实践哲学;历史主义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不仅摆脱了二元论的限制,而且也给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一种思考自身学说的全新方式。
而且葛兰西结合当时一战后意大利的社会历史状况,将哲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提出了自己的实践哲学的理论,来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
一、实践哲学的形成(一)实践哲学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深刻的社会危机。
由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出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经济迅猛发展,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以往的模式无法继续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出现了股份制的集资方式,股份制使得更多大型企业筹集到来自多方面的投资,但是规模小的便无法与其竞争,导致许多企业不断倒闭,还有许多被兼并合并,这样使资金不断集中。
资本家为了扩大资产,不断的剥削劳动者,使得劳动者与资本家的矛盾不断加大,阶级差距不断增加,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随着经济差距的拉大,发达的国家为了继续促使本国经济不断发展,开始了向外掠夺之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亚非拉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被列强瓜分完后,新一轮的瓜分世界的狂潮就会开始。
随着战争的结束,虽然意大利是战胜国,但是他政治、经济却受到极大破坏,由于战争的结束,生产军工的企业不断缩减,许多企业面临倒闭,出现了一战后的第一次经济危机。
这场经济危机不断转化成政治危机,为了镇压这场危机,意大利政府走向了法西斯道路,他们不断镇压社会主义,实行专制,使得民不聊生。
所以诸多国家与共产国际的首要任务就是与法西斯主义作斗争。
2.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尝试。
虽然一战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可磨灭的,但是一战使得人们不断认识到资产阶级是产生苦难的根源,所以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不断壮大,其中包括俄国与法国,1917年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就是由列宁领导的,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这是对当时许多国家无产阶级的鼓励,如:芬兰、德国、匈牙利等国家,他们也开始了暴力革命的诸多尝试,但是由于很多原因,他们的尝试惨遭失败。
074《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理论具有三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性向度——历史、人本主义和实践,从该向度出发对实践哲学理论进行解构可以明确其本体的创建、内容等方面的逻辑关系。
可以说,葛兰西分别从历史、人本和实践向度出发,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独特的实践哲学理论。
基于此,需要从上述三个方面分别研究实践哲学的具体向度及其对应内涵。
[关 键 词] 葛兰西;实践哲学;三重向度葛兰西实践哲学理论的三重向度纪莹琳一、实践哲学的历史向度历史性是实践哲学最重要的特征,历史向度是实践哲学理论最主要的内容。
葛兰西实践哲学理论所内含的历史向度立足于对以往的历史主义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观见解,内含历史辩证法和绝对历史主义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和历史观提供了重要导向。
(一)历史辩证法历史辩证法最早由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扬弃而创立,揭示了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正确理解了人类历史的逻辑与脉络,达到了历史与逻辑的一致。
葛兰西则首肯了马克思在创立历史辩证法中的地位,他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绝对的历史主义,因此马克思的辩证法也是历史的辩证法。
基于这种认识,葛兰西倾向于着重从历史的角度研究马克思的辩证法。
在辩证法逐渐走向概念化并逐渐形成概念辩证法的过程中,马克思虽然创立了实质上的历史辩证法,但是在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们的片面解读下,又退化为脱离社会历史现实的唯物辩证法,甚至用简单的宿命论歪曲乃至取代历史辩证法。
基于此,葛兰西认为应当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辩证法,以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的历史本质。
用历史辩证法对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进行历史性考察,亦即将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置于历史辩证法本身,以方法看待方法,以本体看待本体,以自身看待自身的新的循环式的历史辩证法便是葛兰西实践哲学下的历史辩证法。
葛兰西将实践哲学视为推动社会历史前进、促使推力产生的辩证法,而将自然辩证法视为人类进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等实践行为的辩证法。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葛兰西学派西欧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也称葛兰西学派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重要一派。
本文探讨了葛兰西学派的理论来源,以及它对其他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介绍和分析了这一学派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观,主要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家考克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葛兰西/葛兰西学派/国际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西方当前的民族主义理论和自由主义理论已经逐渐被介绍,并且被一些学者引用,不论从观点上还是从研究方法上都是如此。
然而,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们对它缺乏透彻的了解,以及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得不够全面有关。
本文希望通过通过葛兰西学派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介绍和分析,加深中国学者对该派理论的认识。
葛兰西思想与葛兰西学派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葛兰西学派主要是指,西欧(美洲和日本也有少数)的一些把欧洲马克思主义先驱——葛兰西的理论——用于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学者。
他们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的起源、发展和动力,尤其是未来可能替代现存全球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
该学派的研究论著涉及: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国际化,国际层面的社会领导(霸权)和统治,跨国阶级和集团的构成与经济力量,国际组织的作用和其他有助于确定20世纪全球政治性质的问题(注:Stephen Gill, Historical Materialism, Gramsci, and IPE, see Craig N.Murphy and Roger Tooze, The New Intl,Political Economy, Boulder: Colo.1991,P54.)。
由于XX的霸权理论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占支配地位,因而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往往被忽视。
浅析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1. 引言1.1 引言葛兰西是20世纪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他的市民社会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发展和政治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参考。
通过对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规律,为建设现代化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文将从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出发,探讨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区别、市民社会的自我组织特点、市民社会对民主政治的影响以及市民社会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旨在为我们深入理解市民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
2. 正文2.1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概述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主要强调市民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他认为市民社会是介于家庭和政府之间的一个独立领域,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规范的特点。
在市民社会中,个人可以通过参与各种社会组织和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发挥自己的社会角色。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还关注市民社会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他认为市民社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作用。
通过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市民社会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和挑战,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市民社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还可以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
2.2 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区别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区别在于其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
市民社会是由民间个体、团体和组织自发形成的社会网络,其成员通过自愿参与和合作来实现共同利益和目标。
市民社会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包括各种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团体等,其运作方式以自组织、自主和自愿为特点。
市民社会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民主化和建立公共领域,强调个体的自治和自由。
相比之下,政治社会则是由政府和政治组织主导的社会结构,其权力和资源控制集中在政府机构和官员手中。
政治社会的组织形式相对集中和垂直,决策权和资源分配由政府来决定,参与者通常是被动的接受者。
政治社会的运作方式以权力、控制和官僚主义为特点,缺乏市民参与和监督机制。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及其研究意义摘要:文化霸权主要是指统治阶级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和领导。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包含三个主要的理论层面,即统治权和领导权、市民社会以及知识分子阶层。
他的文化霸权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与权利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的研究方法与理论选择。
关键词:文化霸权葛兰西研究意义一、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主要内容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是社会统治集团可以使用的各种社会控制模式,它的产生背景是社会冲突。
文化霸权观念不在于强迫大众违背自己的意愿和良知,屈从于统治阶级的权利压迫,而是让个人心甘情愿积极参与被同化到统治集团的世界观。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葛兰西强调文化霸权是通过取得统治权和领导权得以维持的。
他说:“文化霸权的事实是假定采取步骤照顾到了蒙受文化霸权集团的利益和倾向,假定是做出了某种妥协平衡。
他指出,文化霸权是占支配地位的集团与被支配地位集团之间谈判的结果,是一个以抵抗和融合为标志的过程。
2.葛兰西提出了以争夺市民社会为核心的文化革命观。
葛兰西认为:文化霸权的产生及转化都是市民社会的产物,西方社会不同于东方社会就在于西方社会形成了独立的市民阶层。
他在《狱中札记》里明确指出:“目前我们所能做的是确定上层建筑的两个主要层面:一个可以称作‘市民社会’,即通常被称作民间的社会组织的集合体,另一个可称作‘政治社会’或‘国家’。
”葛兰西所指市民社会是指文化伦理和意识形态领域,政治社会则指国家和政府政治活动领域。
国家作为政治社会的主要内涵同市民社会并列,构成了上层建筑的主体。
因此市民社会不再单纯代表传统的经济活动领域,而代表着从经济领域中独立出来的伦理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它在人类社会机制的运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资产阶级不但拥有政治上的领导权,而且取得了市民社会的文化领导权。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葛兰西才提出,在西方国家,掌握市民社会的文化领导权是掌握政治社会领导权的前提条件,革命重心应该从暴力夺取政权转向文化领导权的争夺,其中核心是取得文化领导权或意识形态领导权。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 OU RNAL O F S HANDON G N OR M AL UN I VER SITY (H u m an ities and Soci a l S ci en ces) 2011年第56卷第2期(总第235期)2011 V o.l 56 N o .2(G eneral N o .235)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¹李 辉(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葛兰西提出了文化领导权的思想。
在葛兰西看来,在国家的统治中,处于优势地位的阶级不但会通过武力和暴力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还会通过精神领域中的道德等柔和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文化领导权。
在葛兰西看来,文化领导权让被统治阶级自觉地在内心深处认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葛兰西认为,革命要取得成功,首先必须夺取文化领导权。
文化领导权的夺取具有阵地战的特点,具有持久性,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对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影响深远。
关键词: 葛兰西;文化霸权(文化领导权);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 B0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11)02-0127-04*收稿日期:2010-02-03作者简介:李辉(1976) ),男,山东临沂莒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¹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消费理论研究0(09Y J C760031)。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中,葛兰西是个传奇性的人物。
其他的思想家大多是学者、教授,在书斋里进行研究,而葛兰西不是书斋里的知识分子,他是脚踏实地、从事革命实践的思想家。
严酷的囹圄生活并没有阻挡住他思想的腾飞。
在监狱里,他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5狱中札记6,对意大利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行了痛苦的反思。
他的反思并没有停留在意大利革命失败的具体策略上,而是超越了意大利革命本身,上升到对人类本身的命运进行探索。
国际关系理论新葛兰西学派及其批评*白云真内容提要 中国学者已意识到新葛兰西学派对理论发展与历史实践的重要意义。
他们在对其评述的基础上尝试着以该理论来分析变化中的全球政治经济与国家战略,但在探讨新葛兰西学派的学术局限性及其之所以受到其他学派质疑与批评的问题上,学界对之探讨并不充分。
作者分析了新葛兰西学派的研究方法、葛兰西式概念的运用以及它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从多个维度探讨了新葛兰西学派所呈现的张力问题,进而思考新葛兰西学派的未来研究议程,旨在推动中国学者从批判的视角来审视新葛兰西学派,以便更好地以此探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下中国国家战略以及地区战略等现实议题。
关键词 新葛兰西学派;批评;研究议程作者简介 白云真,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国防经济与管理研究院讲师,中央编译局政治经济学博士后。
(北京 邮编:100081)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550(2011) 02-0080-16*本论文是中央财经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资助的课题以及中央财经大学!121人才工程∀青年博士发展基金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南京大学的李滨教授、北京大学的王勇教授、朱天飚副教授、张严冰博士、黄琪轩博士以及#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的匿名评审专家对本文提出了建议性的修改意见,在此深表感谢,文中疏漏之处由作者负责。
2011年第2期在21世纪之初,中国学者就开始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新葛兰西学派(N eo-Gra m sc i a n School),探讨其对于国际关系研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意义。
中国学者不仅分析新葛兰西学派的理论贡献,而且还追溯了二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变革、经济全球化、国家角色、美国霸权与外交政策、欧洲一体化、世界秩序变化的可能性及其条件等。
&然而,他们探讨更多的是新葛兰西学派的核心思想、方法论意义及其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也意识到了罗伯特%考克斯(Robert Cox)国际关系理论的不完整性,认为它对相对稳定的世界秩序之分析缺乏相对的实用性,∋但学界较少涉及葛兰西政治思想及其概念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适用性以及限度问题。
为此,笔者尝试着论述新葛兰西学派的理论方法、学术意义及其限度,思考进一步把葛兰西政治经济思想运用到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途径问题,旨在能更好地推动中国学者加强对新葛兰西学派的理论探讨与经验分析。
一 新葛兰西学派在1981年和1983年,罗伯特%考克斯先后在#千禧年∃(M illen i u m)杂志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并借此开创了国际关系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新葛兰西学派传统。
(考克斯认为,葛兰西的概念性框架为国际关系理论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揭示了国际层面上的霸权机制。
此后,不少学者运用葛兰西的思想与方法思考世界秩序的变革与转型,&∋(参见李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新葛兰西学派∃,载#欧洲∃,2000年第1期,第20-30页;王铁军:#经济全球化中国家的作用∃,载#欧洲∃,2000年第5期,第34-40页;王铁军:#民族国家与经济全球化∃,载#国际论坛∃, 2000年第4期,第5-11页;王铁军:#新葛兰西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载#欧洲∃,2000年第1期,第14-19页;李滨:#考克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第38-39页;李滨:#全球视野下的国家与市场∃,载#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5期,第44-49页;李滨:#考克斯的批判理论:渊源与特色∃,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7期,第15-20页;白云真:#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跨大西洋分歧∃,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4期,第139-154页;白云真:#跨国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概念与框架的建构∃,载#国际问题论坛∃, 2006年冬季号,第134-136页;白云真:#世界体系论与新葛兰西主义的比较研究∃,载#国际问题论坛∃,2006年夏季号,第59-71页;李恒阳:#葛兰西主义与批判理论∃,载#外交评论∃,2006年第2期,第59-64页;白云真等: #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概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9-209页;贾文华:#从资本逻辑到生产逻辑)))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欧洲一体化的理论解释∃,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7期,第44-51页等。
李滨:#考克斯的批判理论:渊源与特色∃,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7期,第20页。
Rob ert Cox,!Soci al Forces,S tates and W orl d Ordes:Beyond In t ernational R el ations,∀M ill ennium,Vo.l10, No.2,1981,pp.126-155;Robert C ox,!G ra m sc,i H ege m ony and Inter n ati on al R el ations:An E ss ay i n M et hod,∀M il le nn i um,Vo.l12,No.2,1983,pp.162-175.形成了葛兰西主义的转向&及其对实证主义的超越。
∋新葛兰西学派考察国家与社会复合体的不同配置以及国际体系转换的矛盾,寻求从整体上理解社会总体与看待世界秩序问题,而不是分割现实社会世界或将世界体系具体化。
尽管新葛兰西学派学者在思想观念、概念运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考克斯对国际层面的霸权与历史集团的论述却为葛兰西思想在国际关系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运用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起点和框架。
因而笔者主要以考克斯的学术思想展现新葛兰西学派的理论内涵以及研究方法,但并不是有意强调新葛兰西学派分析框架的共性而忽视其内部的争论与分歧。
(一)历史主义新葛兰西学派继承了爱德华%哈莱特%卡尔(Edw ard H allett C arr)、加姆巴蒂斯达%维柯(G iovanni Battista V ico)、R.G.柯林伍德(R.G.Colli n g w ood)、法国年鉴学派等历史主义者的观点,特别尊崇葛兰西的绝对历史主义思想。
新葛兰西学派坚持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即辨证的历史观。
对此,考克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对新现实主义的纠正有四个方面:(1)辩证法;(2)历史唯物主义对帝国主义的研究而增加了垂直的权力维度;(3)关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而扩大了现实主义的视角;(4)历史唯物主义重点研究生产过程,以此来解释具体历史表现形式的关键性要素。
(由于新葛兰西学派不仅关乎过去而且关乎历史变迁的持续进程,因而在这个意义上讲,新葛兰西学派就是一种历史理论。
历史主义的研究计划揭示出以具体时代为特征的历史结构。
特定时期的历史结构是思维模式、物质条件和人类制度的具体结合,构成了人类行为发生的习惯环境、压力环境、期望环境和限制环境。
个人和群体在具体的历史结构下活动、抵制或反对历史结构所产生的压力与挑战,就有可能创设出一种可替代的新兴社会力量而促进主导性历史结构的变迁。
正是在具体的某个特定时代里,这些规律才得以占据支配地位。
历史 新葛兰西学派及其批评&∋(国际研究的新葛兰西学派有别于作为政治理论的新葛兰西主义,后者主要是指以厄尼斯特%拉克劳(E rnesto Lacl au)、尚塔尔%墨菲(C hantal M ou ff e)为代表的政治理论家。
后者试图突破对葛兰西思想的传统哲学以及意大利政治语境的解释,认为葛兰西的一系列概念有助于政治理论的探讨,可以用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等任何历史过程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战略的问题,其主要观点参见Ch antal M ou ff e,ed.,Gram sci and M arxist Theory,Lon don:Routl edge&Kegan Pau.l1979;Ern esto Lacl au and Ch antal M ou ffe,H ege m ony and Soci a list S tra te gy:T o w ards a Rad i cal D e m ocratic P olitics,Second E diti on,London and N e w York:Verso,2001。
感谢黄琪轩博士与#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的匿名评审专家提及新葛兰西主义内涵及其二者差异的问题。
C l aire Tu rene S j o l ander and W ayne S.Cox,eds.,B e yond P ostiti v is m:Criti cal R e flection s on In t erna tional R el a tions,Bou l d er:Lynne Rienner Pub lis hers,I n c.,1994.[加拿大]罗伯特%考克斯:#社会力量、国家与世界秩序:超越国际关系理论∃,载[美]罗伯特%基欧汉编,郭树勇译:#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199页。
2011年第2期主义的研究计划能说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转换,揭示出各种社会力量在历史形成过程中的角色。
历史结构不能表现整个世界,只能表现总体性历史定位中的特定人类活动领域。
此外,新葛兰西学派反对主体与客体相分离的实证主义假设,寻求从人类不断变化的精神过程中理解制度和实践。
新葛兰西学派的学者们从历史追问或在领会人类经验中认为,全球政治经济是由历史所决定的,而且是能够变化的。
他们并不把制度、社会权力关系看做是既定不变的状态,而是探讨其由来及其可能的变化过程,质疑占优势地位的世界秩序。
新葛兰西学派认为不要将理论建立在理论之上,而是应建立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以及经验-历史的研究之上。
(二)葛兰西式概念在国际关系分析中的运用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 m sc i)根据其实践哲学提出了霸权、历史集团、消极革命等创新性概念。
其创新性概念是应对当时意大利和世界形势的革命策略。
新葛兰西学派侧重运用霸权、历史集团、公民社会、消极革命(passive revo l u ti o n)、运动战以及阵地战(w ar o f positi o n)等葛兰西式概念,分析生产和国家的国际化、社会力量的跨国化、全球化等全球政治经济现象。
例如,新葛兰西学派借用霸权概念探讨霸权与世界秩序的关系、各种霸权机制以及反霸权的潜在可能性等政治实践问题。
在葛兰西看来,霸权是指!思想和道德的领导,其主要的构成性要素是同意与劝说∀,&那么!国际层面的霸权并不仅仅是国家间的秩序∗∗它也是联系不同国家社会基础的国际社会关系的联合体。
∀∋一个世界霸权的规范体现在国际组织之中,表达出霸权角色的国际组织主要有以下特点:体现了霸权性世界秩序扩展的规则、其本身就是霸权性世界秩序的产物、在意识形态上使世界秩序的规范合法化、与边缘国家的精英进行合作、吸纳反霸权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