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册书的教案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
- 格式:doc
- 大小:958.00 KB
- 文档页数:161
七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第一章:植物的生殖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 掌握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包括传粉、受精和种子的形成。
3. 了解无性生殖的特点和常见方式,如扦插、嫁接和压条。
4. 能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生殖实例。
教学内容:1. 植物生殖的概念和分类。
2. 有性生殖的过程和种子形成。
3. 无性生殖的特点和常见方式。
4. 生活中的植物生殖实例分析。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植物的生殖方式。
2. 利用Flash动画或视频演示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生活中观察到的植物生殖实例。
4. 教师讲解无性生殖的特点和常见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
第二章:植物的遗传与变异教学目标:1. 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 掌握遗传规律和基因的传递方式。
3. 了解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4. 能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学内容:1. 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 遗传规律和基因的传递方式。
3. 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4. 生活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分析。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 利用遗传图解或Flash动画演示遗传规律和基因的传递方式。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生活中观察到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4. 教师讲解变异的类型和原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
第三章: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 掌握动物的发育过程,包括胚胎发育和成长发育。
3. 了解无性生殖的特点和常见方式,如克隆和扦插。
4. 能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生殖和发育实例。
教学内容:1. 动物生殖的概念和分类。
2. 动物的发育过程和胚胎发育。
3. 无性生殖的特点和常见方式。
4. 生活中的动物生殖和发育实例分析。
1.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动物的生殖方式。
2. 利用Flash动画或视频演示动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全册生物教案第一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第一课核的发现-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并能够掌握核的发现与意义。
- 教学重点:核的发现与意义。
- 教学难点:理解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并了解核的重要性。
- 教学准备: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细胞模型等。
第二课细胞的基本结构-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核等。
- 教学重点:细胞膜、细胞质、核的结构与功能。
- 教学难点:理解细胞膜、细胞质、核的结构与功能,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教学准备: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细胞模型等。
第二单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第三课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并能够描述地球上最早的生物。
- 教学重点:生命的起源、最早的生物。
- 教学难点:理解生命的起源的理论,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教学准备: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生命起源的实验视频等。
第四课生命的演化-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生命的演化,包括进化论和自然选择。
- 教学重点:进化论、自然选择。
- 教学难点:理解进化论和自然选择的原理,并能够分析生物进化过程。
- 教学准备:投影仪、电脑、幻灯片、进化论和自然选择的实例等。
第三单元生物体内物质的吸收与运输第五课人体的消化道和消化过程-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道和消化过程,并能够描述消化过程中各器官的作用。
- 教学重点:消化道和消化过程、消化器官的作用。
- 教学难点:理解消化道和消化过程的过程和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教学准备:投影仪、电脑、幻灯片、模拟消化过程的实验等。
第六课植物体内物质的吸收与运输-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内物质的吸收与运输,并能够描述植物中的组织与器官的作用。
- 教学重点:植物体内物质的吸收与运输、植物中的组织与器官的作用。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2)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3)掌握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了解生物的进化原因。
(4)学会观察和描述生物体的各种器官和系统。
(5)学会观察和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2)学会使用生物学术语,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1课生物的基本特征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第2课细胞1. 细胞的结构2. 细胞的功能第3课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 遗传与变异的概念2. 生物的遗传规律第4课生物的进化1. 生物进化的原因2. 生物进化的证据第5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细胞的复杂结构及其功能、生物的遗传规律、生物的进化原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实验器材。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实验技能、合作能力等。
2. 终结性评价:课堂测试、单元测试、期中和期末考试。
六、教学计划与安排1. 第1课生物的基本特征:2课时2. 第2课细胞:3课时3. 第3课生物的遗传与变异:2课时4. 第4课生物的进化:2课时5. 第5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课时七、教学资源与材料1. 教材:七年级生物下册2. 实验器材:显微镜、细胞模型、遗传物质模型、化石等。
3. 多媒体教学资源:PPT、视频、图片等。
八、教学活动设计1. 第1课生物的基本特征:(1)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物品,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基本特征。
七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生物的多样性1.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价值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的定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因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第二章:人体的运动系统2.1 人体的运动系统概述教学目标:了解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内容: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运动系统的功能。
2.2 骨骼和肌肉的结构与功能教学目标:了解骨骼和肌肉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内容:骨骼的结构与功能,肌肉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章:植物的生殖3.1 植物的生殖方式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教学内容: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
3.2 植物的生殖结构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生殖结构,包括花和果实。
教学内容:花的结构,果实的结构。
第四章:人体的生理系统4.1 消化系统教学目标: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内容: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系统的功能。
4.2 呼吸系统教学目标: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内容: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系统的功能。
第五章:人体的循环系统5.1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教学目标:了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内容:循环系统的组成,循环系统的功能。
5.2 血液循环的过程教学目标: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教学内容:血液循环的路线,血液循环的过程。
第六章:生态系统6.1 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类型教学目标: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识别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的类型(如森林、草原、湿地等)。
6.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学目标:解释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物质循环的过程,能量流动的规律。
第七章:遗传与变异7.1 遗传的基本原理教学目标:介绍遗传的基本原理,理解基因的概念。
教学内容:遗传的定义,基因的传递方式。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带来的七年级生物教案下册(优秀9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一点帮助。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人教版篇一《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列举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认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其独特性。
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对课本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
2、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本章学习,主要在同学心目中建立起生物(包括人)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2、激发同学们保护生物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热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基因多样性。
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意义。
4、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基因多样性。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引导启发、对比分析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生物多样性三方面内容的多媒体片断或图片。
2、学生准备:(1)复习已学过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种类。
(2)生物的性状是基因控制的内容收集。
(3)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种类。
●课时安排1课时[创设问题情境,抓住重点,直接导课]教师:请问“生物的多样性”这个词侧重于哪个字?学生:“多”字。
教师:那自然界里的生物是怎样一个“多”法呢?有几个层次内容呢?“多”的意义何在呢?好,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多媒体片断。
请注意收集信息及时记录。
投放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如下:画外音:“自然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生物。
”画面中出现:游戈的鱼群、飞翔的海鸥、扑腾入水的企鹅、跳跃的猴群、飞跑的麋鹿、追逐的猎豹、悠然的丹顶鹤、开屏的蓝孔雀、快速旋转运动的草履虫、成片的森林(配有节奏较快的背景音乐随画面一幅幅闪过)学生:积极思维,收集信息,及时记录。
七年级生物教案下册(优秀5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白话文的我精心为您带来了最新七年级生物教案下册(优秀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七年级生物教案下册篇一1、知识与技能a.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b.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c.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通过本节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a.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b.说明绿叶在光下制作淀粉的同时还释放出氧气。
c.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3、教学难点: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释放出氧气的实验操作。
课前准备:把一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上新课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叶片的哪些细胞含有叶绿体?回答: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师:很好,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那我们如何去验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证明。
(二)解疑导拔,合作探究实验指导:1、剪取你所喜欢的形状的黑纸片(小于叶片),从上下两面将处理过的天竺葵叶片遮盖起来,然后放于光下照射30分钟。
2、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观察叶片的颜色的变化),把黑纸片放入盛有适量酒精的小烧杯里,水浴加热,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3、用自来水冲洗叶片,再向叶片滴加碘液。
4、稍停片刻,用自来水冲洗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3、加碘液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能否判断叶在光下制作的是什么物质?学生实验回答1: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将用于实验的植物叶片中的淀粉除去。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教案人教版篇一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阅读教材P114~115)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基因库和基因频率(1)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2)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一些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3、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阅读教材P116~117)2、可遗传变异的形成、特点和作用(1)形成①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②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
(2)特点:随机的、不定向的。
(3)作用:只是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阅读教材P118)1、原因:不断淘汰不利变异的个体,选择积累有利变异的个体。
2、结果: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四、隔离与物种的形成(阅读教材P119~121)1、隔离(1)概念: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2)类型: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2、物种的形成(1)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2)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
五、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阅读教材P123~126)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生物的进化。
六、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阅读教材P126)1、有些学者认为: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2、有些人认为: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种群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重点聚焦1、为什么说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种群的基因频率为什么会发生变化?3、自然选择与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共研探究]资料:其中一种群中有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其中AA、Aa 所占比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中学教师学期备课学科生物年级七2015.02 七年级生物学教材是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根据国家“生物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
从装帧方面看,就像一本精美的彩色画报。
从内容方面看,它突出了科学性,加强了直观性,增强了趣味性,注重了灵活性,显示了实用性。
它较好地体现了编写者的创新意识,展示了近年来教育改革方面的最新成果,充满着时代气息。
结构体系的目标明确,形式生动活泼,贴近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内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灌输式教教学,语言贴近学生;同时,注重生物学与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综合,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材经过上学期学习,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
所以,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应付学习,对学习生物学这科不够重视,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认真完成,没有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但也有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
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生物学很感兴趣,对老师布置的课外实验能按时完成,积极配合老师上好每一节课。
中学教师单元备课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中学教师单元备课本单元共两章,第一章包括《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发生在肺 内的气体交换》2节。
是按照气体进入肺的过程安排前 2节内容的一一 空气先要经过呼吸道的处理才进入肺、 在肺内气体交换,之后,又引导 学生关注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空气质量问题, 紧扣“生物圈中的人”的主 题。
第二章人体内物质的循环主要由血液、 血管和心脏组成。
血液介绍 了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血管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重点介绍 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
心脏一节重点介绍了结构及工作过程。
最后一节介绍血型分为A 型、B 型、AB 型和0型。
输血时应该以输同型血为原 则。
通过本章的学习,教师要让学生形成“血液循环系统”这条重要的 概念,主要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 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课下册教案5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七年级生物课下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七年级生物课下册教案1一、说教材分析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安排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
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这一精神。
本节教学内容并不难,时间也较充裕,应该适当安排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
关于男女染色体的差别,教材编入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后安排学生仔细观察,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能力目标: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情感目标: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教学难点: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用新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即培养普通公民必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而不是培养生物科学家的素养,以此来指导教学行为。
《性别和性别决定》属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范畴,本节课的重点是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
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本节课重在从人类性染色体的水平分析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另外基于社会上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把生男生女的责任推于女性,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
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生物全册教案5篇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生物全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生物全册教案1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设计思想:1、设计主线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实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
在此过程中及时渗透科学史、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2、课时计划: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用三课时完成。
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第一课时:第一阶段,由教师提问或呈现植物感性运动、向性运动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练习,提出假说、设计实验求证假说;第二阶段,由教师介绍达尔文的实验以及达尔文根据实验观察提出的假说。
第二课时:第一阶段,由教师提供有关验证达尔文假说的实验素材,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素材,引导学生得出对达尔文假说的验证实验结果,并总结对激素进行研究的具体实验方法;第二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练习。
第三课时:提供素材使学生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各种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懂得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如何应用有关生长素的知识。
3、重难点分析重点:(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三个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在科学研究与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观察(包括实验观察)、根据观察过程中所发现问题进行的分析、根据分析提出的假说和对假说的求证活动。
课文中所介绍的生长素发现历史中的三个实验,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假说的提出和求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素材。
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一素材,也可以使它成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一个极好机会。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第一章合理膳食平衡营养第一节食物一、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石家庄四十中学孙秋菊教材分析人生活在生物圈中,并从中摄取食物,以满足自身对物质与能量的需求。
怎样健康饮食呢?第一课时“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是本册的开篇章节。
考虑到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中,学生对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概念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所以,本节课安排了淀粉的探究实验、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实验,最后归纳总结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
这样处理教材比原来直接讲述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更符合课标的要求。
此外这些营养物质的吸收也正是新陈代谢过程的起始部分,为下面课程的讲解做了准备。
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究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验证食物中是否含蛋白质和维生素C。
难点是“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这一探究活动。
学生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书中已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并做过探究活动。
学生对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概念也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表达能力也较好。
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面向全体学生,提倡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给学生想的空间、做的时间、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说出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
技能性目标1.尝试正确使用生物实验用具。
2.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活动。
情感性目标参与小组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1.教师课前准备溶液准备包括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蛋清液)、橘汁、碘液、10%的氢氧化钠、3%的硫酸铜溶液、清水、蒸馏水等;实验用具包括研钵、试管、解剖剪、解剖针、刀片、纱布等。
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安排学生课外搜集材料“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制定一份营养全面的午餐食谱,并在课上带来食谱中的食物(每样食物少量即可)。
石家庄市第43中学马曾伟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第一节《食物》的第二课时。
安排学生在课下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并根据这些知识编写、表演课堂剧。
重点是让学生描述六大营养物质的主要功能。
对于“食物中储存着能量”这一事实,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
为帮助学生理解食物中含有大量能量,本节安排了燃烧花生种子的实验,教师还可考虑其他例子加以强调说明。
学生分析初一学生思想活跃,活泼好动,喜欢表现。
以课堂剧的形式学习知识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但实际教学中,要预见到学生考虑问题欠周全,教师要在课前抽时间分组检查或了解情况,减少突发事件影响课堂教学的可能性。
设计理念1.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编写剧本----制作道具----表演剧本”的过程,培养学生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能力,培养学生写作及表演能力,锻炼胆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发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生物学、热爱生物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收集六大营养物质主要功能的资料,得出营养物质的主要功能。
技能性目标:尝试通过个人努力,获取课本以外生物学信息;情感性目标:体验积极学习的快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1.提前两周给学生布置任务:通过课本和家庭藏书、书店和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分小组收集资料,了解六大营养素的主要功能,编写课堂剧“营养素争功”,并制作简单道具,为课堂表演做准备。
2.实验用品:花生豆、酒精灯、火柴、解剖针、试管、试管夹、试管架、量筒等。
“要说营养物质对人类的贡献呀,我们糖类首屈一指!因为糖类是人体的主要能源,细胞“燃烧”我们糖,产生能量,供给全身各个器官使用,这样身体才会运转起来,就像一架机器需要电能,汽车需要汽油一样。
要是没有我呀,人早就没命啦!心脏就会停止跳动;四肢肌肉不能运动;就连睡觉做梦时,也需要我们!而且,许多味美可口的食物中都有我”蛋白质说:“糖类只能提供60~70%的能量,我们不仅能提供能量,还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 皮肤、肌肉、脑、内脏、指甲、头发等器官中都有我;人的生长发育更离不开我,像调节生理活动的酶和某些激素,与细菌病毒顽强作战的抗体“勇士”,都是我们蛋白质。
脂肪说:“我们脂肪的功劳也不能埋没,平时我藏在皮下,当糖类不足时,就靠我给人体供能,是人体的贮存能源;我还能防止人体热量散失,起到御寒作用;我还能固定人体内脏各器官,如胃、小肠、大肠,减轻剧烈运动对内脏的冲击”。
水说“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人的体重的23都是我们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所有的营养物质和各种代谢废物都必须由我们来运输,才能送到目的地。
知道吗,由于塌方而困在井下的矿工,十几天不吃饭,可因为有了一瓶宝贵的水,才坚持到被救。
”无机盐说:“我们无机盐在体内含量虽不多,兄弟姐妹可不少,作用也很重要!如果没有我们的钙、磷二兄弟,人的骨骼和牙齿,就会象果冻一样软,人能站立起来吗?更不用说走路了!如果没有‘铁哥’,人就会患缺铁性贫血,面色苍白,头昏眼花,上课时精神不集中,学习效率不高;还有我们的‘碘小姐’,缺少了它,人就会患‘大脖子病’;缺锌,食欲减退,严重的会使青少年停止发育。
同学们,多吃虾皮、排骨、鱼,多喝牛奶、骨头汤,补钙吧!多吃海带、紫菜,补碘吧!”“行了,无机盐,听我的吧:我们维生素可是个大家族,有30多位成员呢,虽然我们既不是构成细胞的原料,也不提供能量,但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绝对少不了我们。
如果长期缺乏我们中的一种,就会引起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缺乏维生素C时刷牙易出血;缺乏维生素B1时易患神经炎,引起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严重时患脚气病;维生素D能促进钙、磷的吸收,维持骨的正常发育。
儿童严重缺乏维生素D,易患佝偻病,出现鸡胸、方颅等症状。
朋友们,知道吗,猕猴桃等水果中,西红柿等蔬菜中,都有我们家族的大批成员。
”三、怎样实现合理膳食石家庄市第40中学郭学艺、周素芬教材分析《怎样合理膳食》这一小节通过同学们对聪聪和明明一天的膳食是否合理、营养是否平衡的探究,来认识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探究竟是难点,合理膳食是本节的重点。
这一小节指导学生合理膳食、平衡营养,这也是这一章的主旨所在,所以它在这一节乃至在本章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学生分析本节与学生的饮食有关,学生会很感兴趣,学生对重量单位“克”没有直观的认识,对“热价及热价单位kj”也很陌生,这是学生在探究竟时的障碍。
所以本节要让学生提前预习,疏导障碍,效果会更好。
设计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说出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会随年龄、身材、健康状况和劳动强度的不同而不同。
2.说出青少年阶段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特点。
技能性目标尝试利用资料、信息进行探究的方法。
情感性目标1.关注自己的饮食,合理膳食。
2.养成爱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习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要对本节的探究竟和小辞典进行预习,预习课本后的部分食物营养成分表(附表一)和课本后的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附表二),老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表格,内容分别为聪聪、明明的早餐、午餐和晚餐的营养物质种类、重量、营养物质能量、钙含量。
学生分成12个大组,每组备一个计算器(自带)。
第二节食物的消化一、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石家庄市4中学范文平教材分析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是本节的的基础,对于消化的概念科学表述及理解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学生验证唾液对食物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设计与操作对于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动手能力非常重要。
同时要注意良好口腔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学生分析由于消化概念较抽象,而此名词在日常生活中有经常用到。
所以要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或不准确的理解,从而形成科学准确的概念。
设计理念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能力,并从中学到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2.阐明消化的概念。
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并完成,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为学生实验准备:淀粉溶液、馒头、碘液、蒸馏水、试管、烧杯、玻璃棒等;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多媒体课件(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的flash动画);人体消化系统挂图二食物在胃肠内的消化石家庄市4中学范文平教材分析食物在胃肠内的消化是《食物的消化》一节的核心知识,且课本中提到很多学生以前没有接触到的名词,如: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所以新的信息量较大,是学生理解掌握有一定难度,可利用一些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如多媒体课件。
学生分析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为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通过本节的教学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明白小肠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的原因。
设计理念运用探究性教学方式,通过实验、学生自学、讨论等手段,是学生很好的掌握此部分知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淀粉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2.说明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场所的原因。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并从图中读取所需信息,并加以总结。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通过酶的发现过程的学习,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求知欲望,从小树立勇于攀登、勇于拚搏的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酶片、鸡蛋、研钵、烧杯、试管等;人体消化系统挂图;胃的解剖图;食物在胃肠中消化过程的多媒体课件(蛋白质在胃里的初步消化flash动画,淀粉、蛋白质、脂肪在小肠中被彻底消化的flash动画)第三节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石家庄市二十七中学苏丽丽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了解了食物的消化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食物被消化后形成的营养物质是如何被人体所吸收和利用的。
编者力图通过几个层层深入的实验,引导学生建立小肠结构的模型,同时理解小肠结构是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这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学生已具有了关于营养物质的作用及消化的过程的知识,进一步来学习营养物质的吸收应该是容易接受的,但由于学生没有人体血液循坏(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方面的知识,对于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可能有一些难度。
另外,本节实验内容较多,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一个考验。
小肠标本学生容易心生厌恶,教师课前应检查实验材料,鼓励学生端正态度。
设计理念本节内容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设计了几个实验,从用肉眼观察小肠环形皱襞的实物结构,到模拟小肠环形皱襞的制作,再到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小肠绒毛的结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旨在向学生传递科研方法的信息,从而提高每个学生生物科学素养。